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合集下载

重组蛋白制品哺乳动物传代细胞库建立、鉴别和检定

重组蛋白制品哺乳动物传代细胞库建立、鉴别和检定

发布日期20060731栏目生物制品评价>>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标题重组蛋白制品哺乳动物传代细胞库建立、鉴别和检定作者白玉部门正文内容申报资料要求解读之二——哺乳动物传代细胞鉴别试验方法简介[摘要]:随着对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需求,哺乳动物传代细胞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

由于我们对基因工程蛋白表达体系的认识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仅仅在终点控制蛋白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过程控制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在研发之初就要了解所选择的哺乳动物传代细胞的背景、来源,并对其进行充分的鉴别试验,以确认该细胞。

包括验明细胞的种属来源,分析细胞的同一性,检测与其它细胞的交叉污染情况。

此外,在生产细胞传代过程中,还应对细胞本身的特性进行监测,注意培养过程中生产细胞本身的变化,以控制生产工艺步骤和确定细胞最高传代次数。

目前,常用的细胞鉴别试验方法包括细胞形态学检查、种属特异性抗原的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同功酶分析、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等等。

本文就此进行简要介绍。

随着对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需求,哺乳动物传代细胞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

哺乳动物细胞作为生产基因重组蛋白药物的表达工具,仅仅满足目的蛋白的产量和活性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我们对基因工程蛋白表达体系的认识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仅仅在终点控制蛋白质量是不可行的(实际上,目前的研究水平,也不能象化药一样完全控制),因此过程控制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在研发之初就要了解所选择的哺乳动物传代细胞的背景、来源,并对其进行充分的鉴别试验。

据Hukku B的研究报道,该实验室使用多种方法对275个细胞株进行鉴定(如,特异性种属抗原、同功酶表型、染色体complement和HLA haplotype),结果有35%发现了交叉污染,包括种属内和种属间的污染;2003年的一篇文献报道,采用细胞特定基因的PCR方法,检测了82个细胞株,交叉污染现象占到了5%-10%。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摘要:本文对《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中有关验证参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质控分析方法的验证就是根据方法的需要测定该方法的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检测限度、定量限度、耐用性等几个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所以上述参数的验证是本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中的核心内容。

本文拟就该部分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1、精密度由于各种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变异均较大,所以精密度往往不太理想。

对于一些新建立的活性测定方法而言,测定结果不稳定、难以进行定量及无法准确标示等问题已成为质控中的主要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审评一般原则拟强调,作为测定有效成分含量水平的生物活性指标,需采用定量的测定方法,并尽可能减少方法的变异。

参照国外的有关标准,对各种测定方法,提出了一般的可接受标准。

经课题研究组讨论认为,本原则中所提出的可接受标准,一般情况下均可以做到。

对于个别难以做到的,可结合制品特性及其临床效应等进行综合评估,如基本不影响到产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也可考虑适当放宽。

鉴于生物学测定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原则的正文中未对精密度测定的重复次数作明确要求。

从理论上考虑,测定次数主要取决于方法学的误差,变异大的方法应增加测定次数;从可操作性角度考虑,对于复杂、成本高及周期长的方法,重复次数太多,试验难度将很大。

所以关于验证次数的设计,需综合考虑,应以基本达到验证的目的为准则。

验证设计方案中的重复次数供参考。

2、线性线性关系一般是指检测结果与样品含量的直线相关性,而且一般情况下线性关系是定量测定的基础,所以应尽可能摸索出存在较好线性关系的测定方法并进行线性验证。

但对于某些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而言,其线性范围较小(如细胞测定中呈S曲线),这时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应更合理。

鉴于目前曲线拟合的方法在生物活性测定中被广泛采用,所以本原则中的线性验证亦包括了有关曲线拟合的内容。

3、专属性和准确性专属性和准确性不是每个生物学测定方法都需要测定的参数,但同样重要,只是对于不同品种的不同方法应有不同的考虑,所以对于这两个参数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并列举了一些具体情况,提请研制单位在建立方法和进行方法验证过程中能有所考虑。

重组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解析

重组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解析

ChnsoUafNWrg01,01ieeJmIeDuS212(9)O存活细胞的量效关系进行4参数拟合后,算其计E并与标准品比较后即可评价抗体的相对活性。

C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GR)抗的生物学活性测EF单定则是采用细胞增殖抑制方式,即通过特异结合并封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通过供试品与标准品的梯度稀释获得增殖抑制的量效曲线,计算重组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并3213报告基因法报告基因法也是通过重组...片可固化可溶性的抗原和细胞,待测抗体通过微液流系统流经芯片时,一旦与固化抗原结合,片表面的蛋芯白浓度就会增加,进而引起芯片表面液体折射率的变化而被检测到。

BA技术的优势还在于能实时动态监I测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并测定亲和常数等反应参数。

33残留杂质.重组抗体一般由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生产,因此需要对制品中来自表达体系及纯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外源组分进行限量控制。

根据其生产工艺,相关抗体与相应靶点结合后,定信号通路变化效应的测活性评价方式。

一般在细胞株难于获得,以及杀伤杂质的限量控制主要包括残余DA、N残余宿主细胞蛋白、留蛋白A等。

其中针对宿主细胞蛋白、残蛋白A亲和纯化柱的配基)(的残留限量检测主要采用夹心EIA的方法。

LS中和或增殖抑制法产生量效曲线的信噪比不理想时,基于对该通路的现有了解,携带抗体作用靶可将点反应元件与报告基因的质粒稳定转染细胞后,通过重组抗体与相应靶点的作用,动报告基因的表启达来检测重组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如在VGEF单抗的活性测定中,携带VG将EF受体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质粒共转染23细胞,9筛选后得到稳定携带上述质粒的细胞。

当VGEF与该重组细胞膜上的受传代细胞系的DA理论上具有致瘤性的潜在N风险,DFA将生物制品可以允许的残余DA限度N规定为每剂量不超过10P,国也规定须用敏0g我感的方法测定来源于宿主细胞(括转化的哺乳动包物传代细胞)的残余DA含量,限量规定为每N其剂量小于10P。

3-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3-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20070914一、前言对于结构复杂、带有糖基化修饰基团的抗体、凝血因子、酶、激素等生物大分子,通常需要借助哺乳动物细胞才能正确表达和修饰成与预期生物活性相同的重组制品。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这些细胞应用不断增多。

在宿主细胞选择、重组工程细胞构建以及生产细胞的培养扩增和监控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细胞的适用性、目的产物表达生产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伴随细胞培养产生的内源性病毒、宿主细胞残余蛋白和DNA、致肿瘤成分等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对重组产品带来的安全性影响,在早期研究阶段,同步开展库细胞、生产培养过程细胞、生产终末细胞的全面检定和控制以及病毒和/或致瘤性成分的去除/灭活工艺的验证。

(一)目的和意义经过全面检测的种子细胞是实现重组基因工程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使生产用种子细胞具有共同的始祖细胞,保持相同的遗传和生物学特征,在特定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下持续稳定表达携带的外源目的基因;经过研究确定细胞在扩增培养和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性因素,满足生产的持续需求,使产品质量保持一致。

本技术评价一般原则重在阐述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要求,以期引导开展全面完整的细胞质量试验研究、生产细胞培养工艺验证,建立系统规范的重组工程细胞库及实现生产过程细胞质量的有效监控。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评价一般原则适用于生产治疗用重组制品的哺乳动物细胞,不包括细菌、酵母等重组工程菌,也不包括治疗用体细胞、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杂交瘤细胞等。

相关内容可参见国家局已颁布的指导原则和药品审评中心公布的药品技术评价一般原则,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亦须符合这些已有文件的相关要求。

(三)局限性本技术评价一般原则主要结合目前对于重组工程细胞结构、功能,细胞致瘤性和内源性病毒对重组产品带来的风险及微生物污染因子的危害性共识,提出技术审评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基本原则,需要结合具体细胞和实际培养控制条件考虑和选择。

【指导原则】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评价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评价指导原则

附件2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评价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医疗器械所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整理形成产品注册申报资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制成的产品注册申报资料包括所引用主文档相关内容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系对医疗器械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的一般要求,适用于人胶原蛋白的所有型别,注册申请人需依据具体医疗器械产品的特性对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涉及的原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的适用性。

本指导原则不直接涉及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制成的医疗器械终产品的安全性或有效性评价,具体产品的评价请参考相应的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需在遵循相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一、前言— 1—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蛋白质组学等基础理论、技术手段和临床医疗探索研究的不断发展,重组胶原蛋白日益成为重要的生物材料,为相关医疗器械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是由DNA重组技术制备的人胶原蛋白特定型别基因编码的全长或部分氨基酸序列片段,或是含人胶原蛋白功能片段的组合。

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仅是重组胶原蛋白的一类,材料特性并不能完全决定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指导原则中的“原材料”是指用于生产制造医疗器械用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材料。

除特别说明外,本指导原则中的“材料”等同于“原材料”。

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蛋白,工程细胞构建过程、生产用细胞的质量控制及常规生产过程控制是该原材料生产工艺及风险评价的基础,此方面主要的验证资料,可参考本指导原则的资料性附件作为原材料研究资料的补充,但不作为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必要内容。

国内外生物制品审评指导原则及法律法规清单

国内外生物制品审评指导原则及法律法规清单
21
临床药物基因组学:早期临床研究的上市前评估和标签的建议
2013年1月
22
IND研究新药申请和BA/BE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安全性报告要求
2012年12月
23
重要上市后药品安全性问题的分类
2012年3月
24
药物安全性信息—FDA与公众的交流
2012年3月
25
确定上市前末期和批准后临床研究所需的安全性数据收集范围
2005年2月
48
因临床研究者失职叫停临床试验的相关规定
2004年9月
49
无菌制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04年9月
50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生物样品的处理和保存要求
2004年5月
51
新药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2003年5月
52
临床研究进程中沟通交流会的药学资料准备要求
2001年5月
CFDA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3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4
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5
预防用生物制品注册申办须知
6
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
7
药品补充申请注册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
8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暂行
9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10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11
2011年11月
4
研发期间安全性更新报告
2010年8月
5
药物或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相关的生物标记物:验证申请的背景资料、结构和格式
2010年8月
6
上市后安全数据管理:快速报告的定义和标准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二OO六年十月目录1 前言1.1 目的和意义1.2 适用范围1.3 局限性2 宿主细胞的选择2.1 宿主细胞来源、历史和一般特性2.1.1 宿主细胞来源和历史2.1.2 宿主细胞一般特性3 重组工程细胞克隆构建过程、筛选及鉴定3.1 目的基因来源3.2 表达载体的具体构建步骤3.3 载体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及重组工程细胞的筛选3.4 重组工程细胞的初步鉴定4 重组工程细胞库的建立4.1 细胞库建立4.2 建库细胞的管理5 细胞库检定5.1 细胞鉴定5.1.1 细胞种属的鉴定5.1.2 致瘤性试验5.1.3 目的基因和表达框架分析5.1.4 表达产物检测5.2 微生物污染检测5.2.1 细菌、真菌和支原体检查5.2.2 病毒因子的检查5.2.2.1 体外试验5.2.2.2 体内试验5.2.2.3种属特异性病毒的检定5.2.2.4 逆转录病毒的检测5.2.2.4.1 感染性试验5.2.2.4.2 逆转录酶检测5.2.2.4.3 透射电镜检查6 细胞稳定性研究6.1 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6.2 传代/扩增过程中的稳定性6.2.1 基因水平的比较6.2.2 目的产物表达水平的比较6.2.3 细胞自身的稳定性6.2.4 内源因子检查6.2.5 致瘤性监测7 生产过程细胞质量控制7.1 常规生产过程监控7.2 细胞增殖限度7.3 其它风险性因素控制8 小结9、名词解释10、参考文献1欢迎下载。

1 前言对于结构复杂、带有糖基化修饰基团的抗体、凝血因子、酶、激素等生物大分子,通常需要借助哺乳动物细胞才能正确表达和修饰成具有预期生物活性的重组制品。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这些细胞应用不断增多。

在宿主细胞选择、重组工程细胞构建以及生产细胞的培养扩增和监控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细胞的适用性、目的产物表达生产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伴随细胞培养产生的内源性病毒、宿主细胞残余蛋白和 DNA、致肿瘤成分等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对重组产品带来的安全性影响,在早期研究阶段,同步开展库细胞、生产培养过程细胞、生产终末细胞的全面检定和控制以及病毒和/或致瘤性成分的去除/灭活工艺的验证。

抗体药物工艺开发需要考虑的因素

抗体药物工艺开发需要考虑的因素

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如何选择最佳的候选药, 是建 立一个稳定的工艺的首要步骤。 目前, 生物制品以
2363
中国新药杂志 2015 年第 24 卷第 20 期
C h in e se Jou rn a l of N e wD ru g s 2015, 24(20)
所以本文讨 单抗类药物 ( 包括 Fc 融合蛋白 ) 为主, 论的工艺开发也以单抗类分子为主。 在中国, 抗体 药物主要分为生物类似药和生物创新药两大类 。生 物类似药是已经被临床和市场证明的药物 , 有现成 的产品做参照, 不存在选择候选药的问题。但是, 企 业要考虑根据是否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并对产品自 身优势进行分析, 预期的市场份额进行分析来选择 项目。因此, 选择最佳候选药主要是针对生物创新 药。以创新性单抗为例, 不管用何种技术 ( 包括人 、 、 源性单抗 鼠源性单抗 兔源性单抗、 鸡源性单抗, 以 及用 单 细 胞 技 术 分 离 出 来 的 单 抗 ) 产 生 的 抗 [6 - 11 ] , 体 同一靶点的候选单抗数量越多, 可供选择 的范围越大。除了满足候选药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如足够阻断靶点的亲和力 ( Kd ) 、高度特异的靶点 IC80 ) 以及 结合力、 有效抑制靶点功能效应 ( IC50 , 有知识产权方面的可操控空间外, 作为一个适合启 动工艺开发的候选药, 还必须具备工艺开发和放大 生产的可行性要素, 如高稳定性 ( Tm 值 ) 、 高可溶 性、 低免疫原性、 有利于生产过程和血液内循环的等 电点( pI, 如 pI = 5 6 或 pI = 8 9 ) 以及在关键结合 部 位 ( 如,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s, CDRs) 不存在潜在的不利因素 ( 包括 N糖、 去甲基 [12 - 14 ] 。 只有充分考虑上述 化、 脱酰氨化等位点 ) 等 综合因素后, 工艺开发才能顺利进行。此外, 必须根 , 据药物的适应症 对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 作 用 ( antibodyADCC ) / 补 体 介 导 的 细 胞 毒 作 用 ( 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 , CDC ) 活性的需求, 选择合适的 [15 - 16 ] Ig) 的类型 。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2 表达系统和稳定表达细胞株的建立 一旦确立候选抗体药物后, 需要确定用于表达

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

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

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1.宿主细胞的选择1.1宿主细胞的来源、历史和一般特性1.1.1 宿主细胞的来源和历史应提供宿主细胞来源的相关资料和证明性文件,说明是否曾进行过遗传操作引入外源基因序列,描述已进行过的研究检定项目(细胞鉴定、内源和外源性银子检测))及引进时进行的复核检定结果。

1.1.2宿主细胞的一般特性需阐述宿主细胞的基本特征,如形态、培养和生长的一般特性,培养条件和培养液要求。

新构建的细胞系应检测致瘤性特征。

2 重组工程细胞克隆构建过程、筛选和鉴定过程2.1 目的基因的来源应包括最初或的目的的基因序列的来源和背景方面的资料,用于制备目的基因cDNA的方法、以及必要的初步序列分析。

2.2 表达载体的具体构建步骤需说明表达载体组成成分以及主要元件的来源和功能,包括插入基因和侧翼区序列、复制子、启动子、增强子、抗性标记以及主要的酶切位点等。

应该详述表达载体的构建或改建过程。

对构建成功的表达载体应进行必要的鉴定,并提供相关试验资料,如构建中所用位点的酶切图谱。

2.3 载体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及重组工程细胞的筛选应详细说明载体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重组细胞的筛选原理、条件和标准,以及采用何种方法增加基因拷贝数等。

阐述外源基因引入宿主细胞后产生的变化,符合筛选标准的候选细胞可能为多个细胞株,但拟用于建库的细胞株应为经研究比较后确定的单一细胞克隆。

2.4 重组工程细胞的初步鉴定应检测重组后细胞基本形状的改变,比较研究插入外源基因后细胞致瘤性特征的改变。

应说明表达载体在宿主细胞内的状态(是否整合到染色体)并采用适宜的方法测定其拷贝数。

说明启动和控制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所采用的方法,并初步的表达产物鉴别和表达水平检测。

对于选定的工程细胞株应进行充分的目的基因全序列确认,以保证用于编码和表达的产物的基因在初始核苷酸序列上的正确性。

3.重组工程细胞库的建立3.1细胞库的建立细胞库可以分为三级:原始细胞库、主细胞库(MCB)和工作细胞库(WCB);也可以采用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组成的两级细胞库;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主细胞库一级库。

重组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

重组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

抗体药物是生物工程关键技术的前沿成果,在肿瘤、自身免疫、器官移植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在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中的比重也在迅速攀升。

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领域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如何通过质量控制确保抗体药物的安全有效一直是本领域的关注热点。

文中就重组抗体药物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进展及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作一简要综述。

药品的质量源于设计,而非依赖终产品的检测,重组抗体药物也不例外。

广义的质量控制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终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

抗体由两条重链和轻链以链间二硫键形成连接,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制备通常含有翻译后修饰,与原核体系制备的生物技术产品相比,其质量控制难度相对较大。

重组抗体药物的生产过程包括工程细胞的构建及传代扩增、细胞培养、抗体的纯化、产品分装保存等。

因此生产单位需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总体要求建立质量体系,并通过质量保证部门对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才能确保终产品的安全有效。

鉴于抗体药物生产过程与其他生物技术药物类似,本文未对抗体药物生产的过程控制进行阐述(相关内容可参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法规与ICH指导原则等),而主要侧重于介绍重组抗体药物生产细胞、质控用标准物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Part1、生产细胞的质量控制重组单抗的生产细胞应来自于共同的原始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和生物学特征,经全面检测无病源微生物污染,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稳定持续地表达结构正确并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抗体。

1工程细胞的构首先应清楚所采用细胞系的来源及培养历史等有关背景资料,包括细胞种属及地域来源、病原体检测结果、最初分离培养和建系信息、采用的方法与原材料等。

在构建中应说明构建和筛选的手段与步骤、克隆基因的序列、插入载体目的基因编码区和相关侧翼序列,说明载体引入细胞的方法及载体在细胞内的状态与拷贝数,并应提供宿主和载体结合后的遗传稳定性资料。

同时还应明确细胞的生长特征、培养条件、培养液组成、导入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等。

CDE生物制品审评

CDE生物制品审评
要求,申报资料说明,关于临床试验的说明 –临床试验要求:符合统计学要求和最低病例数要
求,至少完成Ⅲ期;疫苗临床试验例数要求较 多,首次在中国上市疫苗需进行流行病学的保护 力试验。
16
8
技术指导原则(SFDA公布)
• 《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 《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 《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 • 《变态反应原(变应原)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 •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 《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 》 • 《预防用DNA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 《细胞培养用牛血清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 《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 》
在技术审评层面落实药品注册法规
3
4
2
近年CDE承办生物制品审评任务
(包括申报临床、生产和补充申请)
年度 2005年
承办任务量 (按受理号计)
716
2006年
514
2007年
472
2008年
364
5
近年CDE完成生物制品审评任务
(至少完成一轮审评)
年度 2005年
完成任务量 (按受理号计)
586
2006年
19
药学方面
• 强调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 生产过程和终产品质量控制
• 关注活性、安全性、批间一致性 • 申报资料项目要求类似,审评重点不同
20
10
• 疫苗:
– 生产用菌毒种及细胞基质的来源和质控 – 工艺过程控制:工艺路线及主要技术参数

国内外生物制品审评指导原则及法律法规清单

国内外生物制品审评指导原则及法律法规清单
CFDA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3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4
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5
预防用生物制品注册申办须知
6
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
7
药品补充申请注册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
8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暂行)
9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10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2015年7月
2
妊娠、哺乳和生殖潜能: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品说明书—内容和格式—行业指南(小企业遵从指南)
2015年6月
3
申办方-研究者准备和提交的研究新药申请
2015年5月
4
风险评估和减低对策:修改和校正
2015年4月
5
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和生物制品批准的临床试验终点
2015年4月
6
在临床研究中使用电子知情同意书—问题和解答
2008-09-04
20
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
2008-09-04
21
预防用DNA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08-09-04
22
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2008-09-04
23
细胞培养用牛血清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2008-09-04
24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36
临床试验中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指导原则
2007年5月
37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
2007年5月
38
以临床为目标制定研发策略
2007年3月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解析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解析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解析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重组制品的生产已经成为生物制药业中的主要部分。

而其中的核心技术便是基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工程。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重组制品的质量和效力,对哺乳动物细胞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因此,本篇文档将介绍重组制品生产中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的评价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1.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在重组制品生产中,生产工艺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必须确保哺乳动物细胞的生长和生产环节的连续性,确保连续多批产品的一致性和品质稳定性。

而为此,该领域中已经存在许多成熟的生产工艺标准和规范,如GMP等。

只有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生产工艺的稳定性。

2.功能性和鉴定哺乳动物细胞的质量必须通过一系列功能性和鉴定测试来检测。

这些测试包括,但不限于: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细胞表面标记物、克隆性、细胞肿瘤原性、微生物感染等等。

这些测试的目的是确保细胞是健康的、功能正常的,同时排除其它可能存在的问题。

否则,细胞不健康或存在其它问题时,可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效力。

3.细胞库的管理对于一些已经通过鉴定测试的细胞,需要进行冻存操作,并保存至细胞库中。

由于这些细胞可能会在多个批次中使用,因此对细胞库的管理至关重要。

必须确保细胞库的安全、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在使用前必须对细胞进行更新测试并排除其它可能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效力。

4.生产环境的控制生产环境的控制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必须确保适宜的环境,提供恰当的营养物质和条件,以保证细胞的生长和生产。

此外,当细胞与环境进行互作用时,其可能受到污染、变异等影响,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生产环境中的可能的风险和污染源。

5.生产厂商文献生产厂商提供的文献和技术说明书同样是进行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参考。

生产厂商文献要求包括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产品表征以及生产厂商的建议等方面的详细说明。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S】GPH1—1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审评一般原则药品审评中心2005 年12 月目录一、概述 (2)二、生物学测定常用方法。

(3)三、方法的来源(种类) (4)四、分析方法 (5)五、分析方法的验证…………………………………………….。

7(一)专属性(二)准确性(三)精密度(四)线性(五)范围(六)耐用性(七)检测限度(八)定量限度六、综合分析……………………………………………………。

13七、名词解释…………………………………………………….。

.13八、参考文献……………………………………………………。

. 14九、附录(推荐的验证方案) (15)十、起草说明……………………………………………………。

. 16十一、著者……………………………………………………。

21一、概述质控分析方法验证就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可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控制产品质量,因此方法验证是制定质量标准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原液或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生物活性测定.其它质控方法,如必要时也应加以验证。

生物制品质控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生物制品的理化分析方法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可参照《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同时需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本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主要针对生物学测定方法的验证进行讨论。

生物学测定方法可广泛用于各种检测目的,包括鉴别、生物活性和杂质检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物活性(或效价、效力)测定。

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一般要使用动物、细胞或生物分子,因此对于生物学测定的判断标准可适当灵活掌握,但是对于定量测定方法应尽可能减少方法的变异,验证的结果仍应能证明该方法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应以能够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为基本标准.如未经必要的质控分析方法验证或由拟定质控分析方法构成的制造及检定规程难以控制产品质量,则对于所申报品种的质量可控性将无法评价。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指导原则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指导原则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指导原则在重组制品生产中,使用哺乳动物细胞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方式。

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进行评价一般指导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以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复杂而重要的技术。

一、概述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指导原则,是针对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哺乳动物细胞进行质量控制的指导原则。

这些原则通常包括但不限于细胞培养的条件、细胞的稳定性、细胞的纯度和活性等方面。

二、细胞培养条件在重组制品生产中,细胞培养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培养基的配方、PH值、温度、湿度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细胞的密度、通气情况、培养容器的材料和大小等。

对细胞培养条件的评价可从稳定性、细胞逝去率、细胞分裂速度等方面进行。

三、细胞的稳定性重组制品的生产需要稳定的细胞系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对细胞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对细胞系的遗传稳定性、表达稳定性、细胞分化状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四、细胞的纯度和活性细胞的纯度和活性对于重组制品生产同样至关重要。

纯度的评价包括细胞的杂质含量、不同细胞类型的比例等。

而活性的评价则包括细胞的生长状态、细胞的代谢活性、细胞的功能性等方面。

五、总结与回顾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指导原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

通过对细胞培养条件、细胞的稳定性、细胞的纯度和活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和产品的稳定性。

个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的评价一般指导原则也会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和技术挑战。

以上是对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指导原则的探讨和评价。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重组制品生产中,使用哺乳动物细胞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方式。

这些细胞可以被用来生产蛋白质、激素、抗体等重要的生物制剂,对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CDE生物制品审评

CDE生物制品审评
– 对生产现场检查时抽取的三批样品进行检验 • 临床试验用样品的检验要求(疫苗、血液制品等需由药检所检验) • 批准临床/上市前需完成样品检验工作且检验结果合格 • 检验报告是评价产品质量可控性和核定注册标准的重要依据
13
与申请人的交流和沟通
• 日常咨询(周三接待日,电话咨询) • 专家咨询会(申请人参与讨论) • 主动咨询会(CDE主动与申请人沟通) • 信息反馈(通过CDE网站) • 组织学术活动(与申请人进行专题研讨)
18
9
四、生物制品技术审评考虑要点
﹡药学方面:
– 强调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关注活性、安全性、批间一致性
﹡药理毒理方面:
– 灵活的、个案处理的和基于科学的评价方法
﹡临床方面:
– 治疗用生物制品,与一般化学药品的研究方法和评价原则类似。 – 疫苗类产品,参照相关技术指南
• 新疫苗:流行病学的保护力,效益/风险评估 • 国内已上市疫苗:免疫效果和安全性不低于已上市疫苗 – 要求提供数据库
14
7
三、注册法规及相关技术指南
一.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 年10月1日施行)
二. 技术指导原则(SFDA发布) 三. 技术审评一般原则(CDE公布)
15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 附件3: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分两部分:治疗用生物制品,预防用生物制品 –内容包括:注册分类,申报资料项目,申报资料
19
药学方面
• 强调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 生产过程和终产品质量控制
• 关注活性、安全性、批间一致性 • 申报资料项目要求类似,审评重点不同
20
10
• 疫苗:
– 生产用菌毒种及细胞基质的来源和质控 – 工艺过程控制:工艺路线及主要技术参数

重组DNA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质控生产工艺和制剂研究一般要求(罗建辉)

重组DNA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质控生产工艺和制剂研究一般要求(罗建辉)
26

细胞质控研究-上市后变更相关研究2

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 监注[2005]493号 已经取得生产文号的生物制品生产过程等发生变更 从开始生产至终产品的全过程,及与生产相配套的辅助 设施 包括原液制备,半成品配制及成品分装等
27



细胞质控研究-上市后变更相关研究3
重组DNA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质控 生产工艺和制剂研究一般要求
罗建辉 2009年9月 CDE药物研发与评价研讨班(生物制品药学研究一般要求)
主要内容
细胞质控研究 生产工艺研究 制剂处方研究
小结
2
药学研究评价的几点共识
树立科学的研究/审

评理念 结合现有的技术手 段/方法 鼓励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创新研究 促进研究和评价的 良性互动发展

细胞自身稳定性,内源因子检查,致瘤性监测
16
细胞的考察和监控

种子库细胞应进行全面质量研究和监测分析,模拟实 际生产过程进行扩增培养,充分考察稳定性 生产细胞须研究建立培养过程的监控标准,明确考察 指标和要求 终末期细胞目的基因表达应相对稳定,细胞生长状况、 污染控制、致肿瘤风险在许可范围内


20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常规生产过程监控目的蛋白表达状况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复制外源因子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批次或者连续培养生产的终末细胞的监测项目及可接受标准21三生产细胞的控制要点?设立常规生产过程监控要求?细胞增殖限度连续培养时间须保持在研究确定的范围内22细胞质控研究细胞质控研究早期变更相关研究1提交申报资料前期的设计考虑应比较充分基础研究相对成熟生产工艺和技术条件比较稳定能够从实验室水平成功转向产业化早期研究阶段库细胞培养方式扩增及维持培养等影响整体指令的重要技术环节应尽早研究确定避免较大变动放大研究的关键控制条件基本清楚应能够为后续产业化规模生产提供技术衔接基础23细胞质控研究细胞质控研究早期变更相关研究2细胞株筛选前期进行充分比较慎重选择申报前研究应比较成熟具备产业化扩增培养的基础含牛血清培养转化到无血清培养基建议尽早考虑改换后应不影响细胞生长表达的稳定性可以是种子库细胞或者生产培养过程细胞提交充分的研究资料培养规模和生产工艺扩大达到预期设计目的能有效转接或者转化到将来的时间生产过程24细胞质控研究细胞质控研究早期变更相关研究3传代限制细胞代次倍增水平事先研究确定预留扩展的余地批培养流加灌注申报前应根据将来的设计需要经比较研究选定具备产业化生产的基础拟定质量标准时参考同类产品质控项目和标准要求同时结合具体品种考虑逐步完善提高25细胞质控研究细胞质控研究上市后变更相关研究11变更引起产品内在质量发生改变的需要按新药申报程序进行生病为i类请参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4药品补充申请注册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2变更可能对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影响的为ii类须报sfda审批3一般不影响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为iii类须报sfda备案26细胞质控研究细胞质控研究上市后变更相关研究2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注2005493号从开始生产至终产品的全过程及与生产相配套的辅助设施包括原液制备半成品配制及成品分装等27细胞质控研究细胞质控研究上市后变更相关研究3主要生产设备如消毒动感分装发酵罐血液制品生产用离心机压滤机282930细胞培养工艺收获液采集处理目标产物纯化病毒灭活去除工艺配置罐装工艺一细胞培养工艺研究有血清向无血清转化适应过程的控制生长表达收率等影响修饰反应如糖基化电荷异质体完整抗体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二OO六年十月目 录1前言 11.1目的和意义1.2适用范围1.3局限性2宿主细胞的选择 12.1宿主细胞来源、历史和一般特性2.1.1宿主细胞来源和历史2.1.2宿主细胞一般特性3重组工程细胞克隆构建过程、筛选及鉴定 23.1目的基因来源3.2表达载体的具体构建步骤3.3载体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及重组工程细胞的筛选3.4重组工程细胞的初步鉴定4重组工程细胞库的建立 34.1细胞库建立4.2建库细胞的管理5细胞库检定 35.1细胞鉴定5.1.1细胞种属的鉴定5.1.2致瘤性试验5.1.3目的基因和表达框架分析5.1.4表达产物检测5.2微生物污染检测5.2.1细菌、真菌和支原体检查5.2.2病毒因子的检查5.2.2.1体外试验5.2.2.2体内试验5.2.2.3种属特异性病毒的检定5.2.2.4逆转录病毒的检测5.2.2.4.1感染性试验5.2.2.4.2逆转录酶检测5.2.2.4.3透射电镜检查6细胞稳定性研究 66.1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6.2传代/扩增过程中的稳定性6.2.1基因水平的比较6.2.2目的产物表达水平的比较6.2.3细胞自身的稳定性6.2.4内源因子检查6.2.5 致瘤性监测7 生产过程细胞质量控制 77.1常规生产过程监控7.2细胞增殖限度7.3其它风险性因素控制8小结 89、名词解释 910、参考文献 101前言对于结构复杂、带有糖基化修饰基团的抗体、凝血因子、酶、激素等生物大分子,通常需要借助哺乳动物细胞才能正确表达和修饰成具有预期生物活性的重组制品。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这些细胞应用不断增多。

在宿主细胞选择、重组工程细胞构建以及生产细胞的培养扩增和监控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细胞的适用性、目的产物表达生产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伴随细胞培养产生的内源性病毒、宿主细胞残余蛋白和DNA、致肿瘤成分等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对重组产品带来的安全性影响,在早期研究阶段,同步开展库细胞、生产培养过程细胞、生产终末细胞的全面检定和控制以及病毒和/或致瘤性成分的去除/灭活工艺的验证。

1.1目的和意义经过全面检测的种子细胞是实现重组基因工程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使生产用种子细胞具有共同的始祖细胞,保持相同的遗传和生物学特征,在特定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下持续稳定表达携带的外源目的基因;经过研究确定细胞在扩增培养和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性因素,满足生产的持续需求,使产品质量保持一致。

本技术评价一般原则重在阐述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要求,以期引导开展全面完整的细胞质量试验研究、生产细胞培养工艺验证,建立系统规范的重组工程细胞库及实现生产过程细胞质量的有效监控。

1.2适用范围本技术评价一般原则仅适用于生产前述的抗体等治疗用重组制品的哺乳动物细胞,不包括细菌、酵母等重组工程菌,也不包括治疗用体细胞、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杂交瘤细胞等。

相关内容可参见国家局已颁布的指导原则和药品审评中心公布的药品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亦须符合这些已有文件的相关要求。

1.3局限性本技术评价一般原则主要结合目前对于重组工程细胞结构、功能,细胞致瘤性和内源性病毒对重组产品带来的风险及微生物污染因子的危害性共识,提出技术审评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基本原则,需要结合具体细胞和实际培养控制条件考虑和选择。

2宿主细胞的选择应选择来源、背景十分清楚的适宜宿主细胞,明确存在的内源性病毒和/或致瘤性等影响制品安全性的因素,并结合制品纯化的程度、细胞培养和生产过程中风险性成分的去除/灭活能力及残留量控制水平,以及临床应用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等特点综合分析,经利弊权衡后确定与特定制品相适应的宿主细胞。

尽可能选择致瘤性试验阴性和低增殖代次水平的宿主细胞。

对于改良的传代细胞、全新构建的转化细胞,甚至肿瘤细胞等,由于前期研究、背景资料和致瘤性风险等积累的认识十分有限,其开发应用将引入新的安全性隐患,需要慎重权衡利弊,在开展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潜在的风险性。

2.1宿主细胞来源、历史和一般特性用于构建重组工程细胞的宿主细胞其来源和培养历史应清楚,可溯源有关背景资料,例如最初分离建立株/系的机构,在不同机构内引进和传代经过,既往进行过的检测分析项目和确证研究结果,细胞保存状态,经体外传代培养已达到的增殖代次/水平及传代过程中所用过的人源或动物源性材料等。

2.1.1宿主细胞来源和历史应提供宿主细胞来源的相关资料和证明性文件,说明是否曾进行过遗传操作引入了外源基因序列,描述已进行过的研究检定项目例如细胞鉴定、内源和外源性因子检测等的结果及引进时进行的复核检定结果。

2.1.2宿主细胞一般特性需阐述宿主细胞的基本特征,如形态、培养和生长一般特征、培养条件和培养液要求。

新构建的细胞系应检测致瘤性特征。

3重组工程细胞克隆构建过程、筛选及鉴定目前可采用多种表达载体、宿主细胞、基因导入方法和筛选标记等进行工程细胞的构建和筛选,构建成功的标志是工程细胞能够稳定、高效地表达结构正确且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产物。

应尽可能提供关于重组工程细胞构建和鉴定的详细资料并重点描述:3.1目的基因来源应包括最初获得目的基因序列的来源和背景方面的资料,用于制备目的基因cDNA的方法,以及必要的初步序列分析。

3.2表达载体的具体构建步骤需说明表达载体组成成分以及主要元件的来源和功能,包括插入基因和侧翼区序列、复制子、启动子、增强子、抗性标记以及主要的酶切位点等。

应详述表达载体构建或改建的过程。

对构建成功的表达载体应进行必要的鉴定,并提供相关试验资料如构建中所用位点的酶切图谱等。

3.3载体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及重组工程细胞的筛选应详细说明载体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重组工程细胞的筛选原理、条件和标准,以及采用何种方法增加基因拷贝数等。

阐述外源基因引入宿主细胞后产生的变化,符合筛选标准的候选细胞可能为多个细胞株,但拟用于建库的细胞株应为经研究比较后确定的单一细胞克隆。

3.4重组工程细胞的初步鉴定应检测重组后细胞基本性状的改变,比较研究插入外源基因后细胞致瘤性特征的改变。

应说明表达载体在宿主细胞内的状态(是否整合到染色体)并采用适宜的方法测定其拷贝数。

说明启动和控制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所采用的方法,并进行初步的表达产物鉴别和表达水平检测。

对于选定的工程细胞株应进行充分的目的基因全序列确认,以保证用于编码和表达目的产物的基因在初始核酸序列上的正确性。

4重组工程细胞库的建立连续传代细胞生产重组制品的最大优点是使每批产品都有一个经过检定的共同起源细胞,因此建立细胞库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重组制品的生产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细胞库管理基础上。

4.1细胞库建立细胞库可为三级即原始细胞库、主细胞库(MCB)和工作细胞库(WCB);也可采用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组成的两级细胞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主细胞库一级库。

用于建库的初始工程细胞株应为经过克隆选择而形成的均一细胞群体,必要时须经与实际生产过程采用的无血清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相一致的适应性培养。

4.2建库细胞的管理在制备WCB过程中不得进行单克隆筛选,以避免由于个别基因突变引起WCB中细胞群体性的遗传特性改变;为了保证细胞库中每个容器中的内容物完全一致,如培养细胞采用几个器皿的,应将所有培养皿中的细胞混合成单批后再分装。

在细胞库的建库期间应采取适宜的预防措施,以确保细胞不被污染(包括微生物污染和实验室中其他类型细胞的交叉污染等)。

上述各级种子库的细胞应按照特定的要求经过全面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具体要求参见本文细胞库检定)。

对于细胞库建库的具体过程、方法和管理的要求,参见参考文献[1]。

5细胞库检定正确的起始细胞是实现良好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检定的目的是为了确认经过初步筛选建库的细胞符合预期设计要求,携带有稳定的目的基因,能够持续表达有功能活性的目的产物,没有微生物污染和混杂其它细胞,能够直接扩增储备或者应用于生产。

对于原始库细胞和/或主库细胞,通常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检定,包括遗传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以便从源头开始严格控制起始细胞的一致性和防止污染。

经过传代稳定性研究的主细胞到工作细胞,只经过简单的传代、扩增,可以适当简化检定项目,重点检测外源因子污染和防止混入了其它细胞。

保存的数目和传代水平应保证生产用细胞的持续稳定供应。

5.1细胞鉴定5.1.1细胞种属的鉴定应验明细胞的种属来源,分析细胞的同一性,排除与其它细胞的交叉污染。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细胞生长特征和培养形态学检查、种属特异性抗原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同工酶分析、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基因多态性分析等。

应结合具体细胞固有的特性进行适宜的组合和选择,以实现正确鉴别为目的。

5.1.2致瘤性试验应检测分析目的基因引入细胞后的致瘤性特征,对于阳性细胞,应研究确定致瘤性改变对产品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5.1.3目的基因和表达框架分析目的基因和表达框架的确证是种子库细胞检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表达正确的目的产物具有先决性意义。

常用的方法包括:通过PCR扩增样本DNA或用从细胞基质中分离的RNA制备的cDNA来进行DNA序列分析;通过限制性内切酶谱和Southern杂交来检测基因的完整性,确定目的基因的拷贝数,并检测是否有任何序列插入或缺失等。

基因序列分析资料应包括试验方案和步骤、原始的测序图、测得序列以及翻译后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应将实际测得序列与理论序列进行对比。

清楚标注两者之间的异同。

为保证产品结构的正确和稳定,基因序列分析应贯穿于重组工程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细胞库的建立和检定以及生产细胞培养监控的全过程。

5.1.4表达产物检测应检测分析目的产物的表达量和生物活性。

活性测定应选择与其治疗机理相对应并能够定量的方法。

活性测定方法学研究可贯穿于药品研究的始终,并经相关验证分析。

5.2微生物污染检测5.2.1细菌、真菌和支原体检查应对MCB、WCB和EPC(生产终末期细胞)进行全面检查,对生产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进行监测。

具体方法见参考文献[1]。

在进行支原体检查时,应注意同时进行培养法和指示细胞法两种方法。

必要时可采用扫描电镜法检查细胞是否受到特殊微生物的污染。

5.2.2病毒因子的检查包括细胞来源宿主动物潜在的内源性病毒和由于操作带入的外源性病毒的检查。

对细胞进行病毒检查的种类和方法,应根据细胞的种属和组织来源、传代历史和细胞特性选择。

5.2.2.1体外试验应将MCB、WCB和EPC细胞活细胞或细胞裂解产物接种到尽可能多的病毒易感的指示细胞上。

可以根据细胞来源,传代史和细胞培养基的原料使用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指示细胞。

检测结果应为阴性。

具体方法见参考文献[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