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掌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概括总结,教育学生: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只能以之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回顾,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自我、以我为主、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回眸。

(2)中国工业化道路。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教学难点

为什么“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课时分配

约用5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一节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在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以苏联为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在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政府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党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多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很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认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2.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1)四个现代化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在思考,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向全国人民宣告了一定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

(2)“两步走”

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步骤,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长期的思考和酝酿,于1964年12月,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步骤。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我们党最早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远景规划的蓝图。

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

1.中国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基础,实现工业化,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工业,使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建立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能够制造人民生活必需的消费品,而且能够制造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主要机器设备,为实现农业、交通运输、国防的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并最终建成工业化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的照搬苏联模式出现了问题以及苏联国内社会主义技术中一些缺点错误大量暴露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的正确指导思想和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为后来我们党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2)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集中反映在毛泽东1956年写成的《论十大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经济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比例关系,它实质上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所讲的两大部类的生产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必须以重工业为经济建设的中心,因为没有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不能以牺牲人民生活来发展重工业。而体现这一原则的办法,就是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一方面,“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这是使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于平衡、合理的主要措施。另一方面,内地工业的快速发展又依赖于沿海工业。毛泽东认为,加快内地工业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展经济与加强国防既是统一的,又存在着矛盾。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是国防的基础,而强大的国防又是发展经济的必要保证。另一方面,国防开支过大,势必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国防的削弱又无法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此毛泽东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其一,国防不可不有,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建设,因为国防建设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国家独立与安全的根本保证。其二,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其三,进行国防建设必须全面考虑国家的经济实力,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四,解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矛盾的可靠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