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质量控制保证方案及措施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二)2024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二)引言概述:放射科作为医疗领域中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保证放射科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放射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针对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并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一、设备质量控制1. 仪器校准: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输出的射线能量和剂量准确。
包括常规校准和硬件校准。
2.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以保持其稳定性和正常工作状态。
包括日常检查和计划性维护。
3. 故障排除:建立设备维修与故障排除机制,及时解决设备故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影像质量控制1. 暗室操作:定期检查和维护暗室设备,确保其质量和性能。
包括定期调整密封性、温度、湿度等参数。
2. 剂量控制:建立辐射剂量控制方案,保证患者接受最小剂量的同时获得足够的图像质量。
3. 图像评价:进行图像质量评价,以保证放射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和解剖结构显示准确。
三、操作人员培训与认证1. 岗前培训:对新进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包括设备操作、质量控制知识和安全操作规范等。
2. 持续教育: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更新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3. 认证考核:建立合格认证机制,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能力考核,以保证其专业水平。
四、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1. 内部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文件和程序,制定科室内部质量控制规范。
2. 外部质量评估:参与外部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科室进行质量比对,以提高自身质量水平。
3. 质量反馈与改进: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质量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五、患者安全保障1. 辐射防护:建立辐射防护措施,确保患者接受放射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最小化。
2. 信息保密:加强患者信息的保护措施,确保患者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3. 急救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总结: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是确保放射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证病患的安全与健康,提高放射科的质量水平,本制度旨在规范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的相关操作,确保放射科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安全化。
二、质量控制管理1. 学术质量(1)医学影像学施行专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医学影像学学术资质和专业技能,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保持学术水平的更新和提高。
(2)医学影像学施行专业人员应参加医学影像学学术交流活动,并记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3)医学影像学负责人应定期组织放射科学术会议,促进医学影像学业务交流和质量提升。
2. 设备维护与保养(1)放射科设备应定期进行例行性巡检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影像质量的稳定性。
(2)放射科设备应建立维修记录,详细记录设备的故障情况、维修措施和效果,以供后续参考。
(3)放射科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应交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
(4)放射科设备维修和保养人员应定期参加设备维修和保养培训,保持专业技能的更新。
3. 影像质量管理(1)医学影像学负责人应明确影像质量标准,并制定质控检测方案。
(2)医学影像学负责人应定期组织质控检测活动,对影像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3)医学影像学施行专业人员应严格按照质控检测方案进行操作,确保影像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4)医学影像学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影像质量评价和质量分享会议,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三、安全防护管理1. 放射科工作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1)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规定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了解辐射的危害性和安全防护措施。
(2)放射科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区域前,应佩戴防护设备,如防护眼镜、手套和铅衣等。
(3)放射科工作人员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反规定操作。
2. 放射区域安全管理(1)放射区域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以提醒人员和病患注意辐射风险。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一、引言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进行各种放射诊断和治疗工作。
为确保放射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二、质量控制1. 设备质量控制1.1 仪器校准:定期对放射科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1.2 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及时修复故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1.3 设备更新:根据科技发展和临床需求,及时更新放射科设备,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2. 图象质量控制2.1 暗室质量控制:定期检查和调整暗室的照明条件和温湿度,确保图象质量的稳定性。
2.2 暴光指数控制:定期检查和校准暴光指数,确保图象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2.3 图象评价:定期进行图象评价,包括对图象的分辨率、对照度、噪声等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人员培训与质量控制3.1 专业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放射科医师和技术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3.2 质量控制培训:定期组织放射科人员参加质量控制培训,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
3.3 质量控制考核:定期对放射科人员进行质量控制考核,评估其质量控制能力和水平。
三、质量保证1. 放射安全保证1.1 辐射防护:建立和执行辐射防护措施,包括定期检测和监测辐射剂量,确保放射科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1.2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告、紧急处理和事故调查等,确保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2. 患者安全保证2.1 临床操作规范:制定和执行放射科临床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诊疗质量。
2.2 患者知情允许:确保患者对放射科诊疗的知情允许,包括告知患者的辐射风险和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3. 数据质量保证3.1 数据采集与管理:建立科学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确保放射科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数据备份与存储: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存储,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放射科质量控制方案 (2)

放射科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放射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放射诊断和治疗工作。
为了保证放射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是必要的。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确保放射科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2. 原则:- 科学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
- 全员参预:全体放射科工作人员都应了解和遵守质量控制方案,共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
- 持续改进: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和反馈意见,定期评估和优化质量控制方案,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三、质量控制内容1. 设备质量控制- 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制定设备维护计划,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及时性。
-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2. 影像质量控制- 制定影像质量评价标准,对每一份影像进行评估,确保图象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 定期进行影像质量评估和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
- 提供培训和教育,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影像质量控制水平。
3. 辐射防护质量控制- 制定辐射防护操作规程,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辐射安全。
- 定期检查辐射防护设备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 进行辐射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4.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责和流程。
- 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推行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定期评估和优化质量控制方案。
四、质量控制的实施和监督1. 实施:-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项质量控制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 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工作人员了解并掌握质量控制方案的要求。
- 开展定期的质量控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2. 监督:- 设立质量控制监督小组,负责对质量控制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 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一)为了加强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三)本制度的执行人是职工和领导层,各级领导应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放射质量控制(一)职工必须经过放射安全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才能进行放射工作。
(二)职工在放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违反规定操作。
(三)放射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四)对于放射源的储存和运输,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放射源的安全性,防止泄露和污染。
(五)放射工作场所必须设置相关标识和警示标志,以提醒职工注意放射风险。
三、安全防护管理(一)职工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等,以减少辐射对其身体的伤害。
(二)放射工作场所必须设置辐射防护设施,如铅板和铅玻璃,以隔离辐射的影响。
(三)放射工作场所必须定期进行环境辐射监测,并保持辐射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四)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其身体健康状况。
(五)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任何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都将受到严肃处理。
四、应急措施(一)在发生事故或意外情况时,职工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并按规定进行应急处理。
(二)应急处理包括紧急疏散、封闭受影响区域、通知相关部门等。
(三)职工必须熟悉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定期进行演习,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五、责任与制度(一)职工必须遵守本制度的所有规定,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二)各级领导应当负责制度的执行和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
(三)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立即采取纠正和惩罚措施,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六、附则(一)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主管部门所有,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
(二)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补充或修改,将另行通知。
(三)本制度相关的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综上所述,本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旨在增强放射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放射医学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

放射医学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安全防护
1.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医务人员在接触放射性材料时应佩戴适
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铅制围裙、护目镜和手套等。
2. 控制辐射剂量: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和技术,控制辐射剂量
的暴露。
确保设备具备辐射安全功能,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3. 推广封闭和装置: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使用封闭和装置,
减少辐射泄露的风险。
4. 安全处理放射性废物: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和处置放射性
废物,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质量保证
1. 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放射医学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包括设
备操作、诊断和治疗程序等,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进行定期的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测试,评估设备和操作的质量。
通过监测指标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
进操作流程。
3. 培训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放射安全知识、操作流程等,确保他们具备正确的知识和技能。
4. 持续监测与改进:建立持续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放射医学操作的质量和安全。
总结
放射医学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是提高放射治疗和诊断质量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放射医学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报告

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报告一、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包括放射防护措施、质量控制体系、设备管理及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放射防护是保护人类免受放射性物质伤害的重要工作,质量控制则是确保设备和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措施。
二、放射防护措施1.放射源管理:定期进行放射源清查,确保放射源的正确、完整,同时保持安全存储和使用。
2.辐射探测:安装辐射监测设备,对工作区进行辐射监测,保证辐射水平始终在安全范围内。
3.个人防护: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他们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4.空气过滤:安装高效过滤装置,保证放射性颗粒物不通过空气进入工作区域。
5.排污处理: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进行收集、处理和处置,确保环境不受污染。
三、质量控制体系1.标准操作程序:建立标准操作程序(SOP),明确设备操作步骤和安全要求,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质量控制检测: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如射线出线、重复性、空间分辨率等项目,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问题。
3.记录和文档管理:建立合格的记录和文档管理体系,包括设备维护记录、质量控制检测记录、事件记录等,以便随时查阅。
四、设备管理1.设备维护:建立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养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2.升级与更新:密切关注设备的升级和更新情况,及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水平。
3.设备备份与恢复:建立设备备份与恢复机制,对设备存储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和连续性。
五、培训与教育1.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对从业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
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培训、个人防护培训、事故应急处理培训等,根据不同人员的需求和职责进行差异化培训。
3.培训效果评估:进行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范文(三篇)

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范文是指放射诊疗单位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诊疗质量,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的内容:1. 放射诊疗设备的质量控制- 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测,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 确保设备操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正确操作设备。
- 建立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定期维护和清洁设备。
2. 辐射剂量控制- 对患者进行剂量评估,确保辐射剂量符合可接受范围。
- 采取适当的剂量监测措施,如使用防护装备和监测设备。
- 对工作人员进行辐射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
3. 放射源管理和安全防护- 管理和储存放射性物质,确保其安全和防止泄漏。
-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屏蔽和防护设备。
- 确保只有经过培训和授权的人员能够接触和操作放射性物质。
4. 安全防护措施- 建立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限制进入区域、标识危险区域和警示符号。
- 确保工作人员配备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和眼镜。
- 建立应急准备和响应机制,如放射事故的应急预案和演练。
5. 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放射诊疗单位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 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工作人员对质量控制和安全防护的要求有充分的理解和意识。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的内容,具体制度的制定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范文(二)1. 引言鉴于放射诊疗的特殊性和潜在风险,为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本制度旨在规范放射诊疗单位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工作。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单位,旨在保障医疗质量和保护人身安全。
2. 质量控制2.1 设备质控2.1.1 设备校准与验证放射诊疗设备的校准与验证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设备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校准与验证应定期进行,并有详细的记录及文件归档。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5篇)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监督部门开展工作。
二、建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设置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并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放射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措施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四、对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及时办理预防性审批和验收手续。
五、放射工作人员按时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并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体检工作;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六、放射工作场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他入口处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七、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配备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八、当发生辐射事故时,立即保护好现场,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环保部门报告;防护负责人,主管人员,防护人员应迅速提出全面处理事故控制和救治方案,认真配合做好事故的调查、并协助组织实施;将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者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2)是指为了确保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设备的安全使用,防止辐射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制定和实施的一套管理制度。
1.法律法规依据:制度应当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包括《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辐射防护法》等。
2.组织结构:应明确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确保管理的有效实施。
3.责任分工: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监督、检测、记录等。
4.放射质量控制:规定放射性物质的采购、存储、使用和处置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放射性物质的质量符合标准,且不会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伤害。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4篇)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放射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主要负责医疗影像检查和治疗中的放射性物质的应用。
由于放射科工作的特殊性,为了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质量控制和安全防护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质量控制1. 质量目标和指标(1)影像质量目标:针对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制定相应的影像质量目标,确保影像清晰、准确。
(2)质量指标:包括射线输出量、曝光剂量、图像分辨率、噪声等指标,以及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相关参数。
2. 设备质量控制(1)设备定期检修:按照规定的检修周期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设备校准和调试: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输出量和曝光剂量满足要求。
(3)设备评估:定期对设备进行评估,包括图像质量评价、分辨率测试、噪声测试等,确保设备性能满足要求。
3. 操作质量控制(1)操作规范:建立放射科操作规范,包括设备操作流程、曝光参数调整、患者位置等,确保每一步操作规范执行。
(2)影像评价:定期对放射科影像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3)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定期对医学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图像分辨率、噪声等参数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二、安全防护管理1. 放射性物质的管理(1)放射性物质购置和使用审批: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放射性物质的购置和使用审批手续,确保合法、规范使用。
(2)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和保管:建立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和保管制度,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存放。
(3)放射性物质的追踪和核算:对放射性物质进行追踪和核算,确保放射性物质的使用量和余量准确。
2. 辐射防护(1)个人防护装备:为医务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铅衣、护目镜、手套等,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
(2)放射源防护:建立放射源防护措施,包括设备防护装置、防护墙体、辐射区域标识等,确保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安全。
(3)辐射剂量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辐射剂量监测,定期检查个人辐射剂量,确保不超过国家和行业规定的安全限值。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放射科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影像的质量和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的放射科工作。
二、放射科质量控制管理2.1 设备检测与校准2.1.1 放射科设备在安装后首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测与校准。
设备的校准应定期进行。
2.1.2 检测与校准包括设备性能检测、剂量校准、空气质量检测等内容。
具体检测和校准要求可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
2.1.3 检测与校准记录应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2.2 影像质量控制2.2.1 影像质量控制应包括设备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影像质量的评估与监控等。
日常检查与维护应由专人负责,评估与监控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2.2.2 影像质量评估与监控可采用各种方法,如定期评估曝光剂量、查看图像质量指标、比对同类设备的影像质量等。
2.2.3 影像质量控制应定期进行,具体周期可根据设备的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2.3 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2.3.1 放射科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并持有合格证书。
2.3.2 放射科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2.3.3 放射科负责人应建立完善的培训记录,保证人员培训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三、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3.1 放射设备安全使用3.1.1 放射设备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人员操作,操作人员应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3.1.2 放射设备的操作室和周围区域应具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防护屏、防护门、防护围栏等。
3.1.3 放射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防护屏、防护门等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放射物管理3.2.1 放射物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采购、使用和储存,确保放射物的安全。
3.2.2 放射物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与考核。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2篇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2篇一、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1. 引言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其质量保证工作是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方案旨在建立和完善放射科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放射科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准确、高效的诊疗服务。
2. 质量保证原则(1)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医院规章制度。
(2)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3)强化团队合作,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整体水平。
(4)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质量保证水平。
3. 质量保证内容(1)设备管理①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
②对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保证设备性能稳定。
③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使用、维护、维修等情况。
(2)人员管理①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②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技术管理①制定和完善放射科诊疗规范,确保诊疗行为规范。
②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图像质量。
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诊断水平。
(4)环境管理①保持诊疗环境整洁、安全。
②加强射线防护,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③定期进行环境卫生监测,保证空气质量。
(5)服务管理①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②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③及时处理患者投诉,改进服务质量。
4. 质量保证措施(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
(2)制定质量保证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
(3)加强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4)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持续提高质量水平。
(5)加强内外部沟通,及时了解和满足患者需求。
二、放射科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1. 质量管理目标(1)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漏诊率。
(2)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放射科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降低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2. 质量管理实施细则(1)设备管理①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放射科防护整改措施

放射科防护整改措施一、背景介绍放射科是医院中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负责放射诊断和治疗工作。
由于放射科工作涉及到辐射源和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必须加强放射科防护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防护整改措施。
二、防护设备1. 防护服: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服,包括防护面罩、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防护服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避免污染传播。
2. 防护眼镜:放射科工作人员应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眼镜,有效防止辐射对眼睛的损伤。
3. 防护屏障:放射科工作区域应设置合适的防护屏障,用以阻挡辐射物质的扩散和传播。
防护屏障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4. 辐射监测仪器:放射科应配备辐射监测仪器,用于监测工作环境中的辐射水平。
监测仪器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工作流程1. 辐射源管理:放射科应建立辐射源管理制度,明确辐射源的购买、使用、存储和废弃等流程。
辐射源应定期检查和测试,确保无泄漏和损坏。
2. 辐射源使用:放射科工作人员在使用辐射源前,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辐射源的性质、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辐射泄漏和事故发生。
3. 辐射防护措施:放射科工作人员在进行放射诊断和治疗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设备、控制辐射剂量和减少操作时间等。
同时,患者也应被告知防护措施,配合医务人员的操作。
四、培训和教育1. 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教育,了解最新的防护知识和技术。
培训内容包括辐射防护原理、设备操作、事故应急处理等。
2. 培训记录和考核:放射科应建立培训记录和考核制度,记录每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
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事故应急处理1. 应急预案:放射科应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告、人员疏散、污染控制等内容。
预案应定期演练和修订,确保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5篇)

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一、本单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放射诊疗影像质量控制:1、人的因素:要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定期培训,提高影像诊断操作技能。
2、定期检查检测设备的运转程度、性能的情况。
3、各种材料的选择要严把质量关(包括对____线检查所选用的各种材料、胶片、显、定影液、造影剂的类型及厂家)。
4、根据摄影位置的不同选用最优的摄影方法。
5、暴光条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等进行选择,但要以高TV、低MV、短时间及使用最优滤线器为原则。
6、工作环境的质量控制、气候、地理位置、水的质量。
二、本单位的安全防护制度如下:1、医用诊断____线机属于射线装置,使用不当具有一定危险性,操作人员首先要在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使用机器。
2、医用诊断____线机应由专人操作,操作前须参加本市专业机构举办的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和相关法规的专门培训并经过考核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操作,未取得上岗证人员不得随意操作机器。
3、为使医用诊断____射线机拍摄准确清晰,操作人员应学习并掌握人体相关部位解剖结构,了解不同部位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投射角度加以避免。
4、操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采用临床诊断方法确诊的受检者尽量避免采用放射诊断,以减少射线摄入量。
5、保证门灯连锁运行正常,机房曝光前必须关闭机房门并开亮工作指示灯,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候诊人员必须在候诊处依次候诊。
6、操作人员进机房前须随身佩带个人剂量仪,每三个月送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部门进行检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7、医用诊断____射线机拍摄前应向受检者做简要的交代,使其了解基本的辐射防护常识并取得其配合,对不适宜做放射诊断的受检者应做相应调整。
8、掌握并熟悉本医用诊断____射线机操作程序和意外情况的处理,使用前应在机器完成相关程序的正常自检后才能让受检者进入机房。
9、医用诊断____射线机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撤离受检者并保护现场,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维修人员进行检查。
放射质量管理与安全防护控制制度

放射质量管理与安全防护控制制度1. 引言放射质量管理与安全防护控制制度是为了保障辐射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放射性物质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影响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辐射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减少放射性物质造成的事故和影响。
所有使用放射性源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2. 质量管理控制2.1 辐射设备管理- 所有辐射设备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由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运行和监测。
- 进行设备校验和检测的周期和方法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 需要定期维护、保养的设备要建立相应的维护记录,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记录和保管。
2.2 辐射源管理- 辐射源的购入、使用、储存和处置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 辐射源的标识和分类必须清晰可见,禁止将辐射源随意调换或混合使用。
- 辐射源的储存和处置要符合相关规定,必须进行必要的屏蔽和防护措施。
2.3 人员管理- 辐射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合法的放射工作许可证,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 辐射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定,严禁违章操作。
- 辐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 作业人员需定期接受体内辐射监测,确保身体健康和安全。
2.4 辐射工作区域管理- 辐射工作区域需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入内。
- 辐射工作区域必须进行必要的屏蔽和防护措施,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 易污染的区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设立污染监测点、严格控制区域出入口等。
3. 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3.1 应急预案制定- 所有放射工作单位必须编制应急预案,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和应急处置流程。
- 应急预案应包括紧急撤离、事故报告、辐射泄漏处理等相关内容。
3.2 事故处理流程-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控制措施,避免进一步扩大事故范围。
- 报告事故发生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并及时报告相关执法机构和社会公众。
放射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

放射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确保放射诊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放射质量保证方案和质量管理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医疗机构放射科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质量保证与质量管理方案。
二、放射质量保证方案1. 质量保证组织架构(1)成立放射质量保证委员会,由放射科主任担任组长,相关医务人员及工程技术保障人员担任成员。
(2)设立质量保证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对质量保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2. 设备管理与维护(1)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使用、维护、维修等情况。
3. 放射诊疗流程优化(1)制定放射诊疗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操作要求。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放射诊疗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
(3)建立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信息准确、完整。
4. 放射防护与安全(1)加强放射防护设施建设,确保防护效果。
(2)制定放射防护措施,降低辐射风险。
(3)对医务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5. 质量监测与评估(1)建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对放射诊疗质量进行实时监测。
(2)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3)对质量改进措施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整改效果。
三、质量管理目标1. 提高放射诊疗质量(1)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
(2)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3)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2. 保障患者安全(1)降低辐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2)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
(3)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疗机构形象。
3. 提升医务人员素质(1)加强放射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培养放射防护意识,降低职业风险。
(3)优化团队协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确保质量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是确保放射科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质量管理目标1. 提高放射科诊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2. 降低放射科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3.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4. 建立健全放射科管理制度,规范诊疗流程。
5. 加强放射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二、实施细则(一)质量管理组织1. 成立放射科质量管理小组,由放射科主任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放射科医生、技师、护士等。
2. 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放射科质量管理方案、实施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质量分析。
3. 质量管理小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二)诊疗服务质量保证1. 制定完善的放射科诊疗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操作规范。
2. 加强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3. 建立放射科病例讨论制度,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体讨论,提高诊断准确率。
4. 定期开展放射科质量控制活动,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 加强放射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及时地为临床提供参考。
(三)设备管理1. 建立放射科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情况。
2. 定期对放射科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加强放射科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4. 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维修,减少故障率。
5. 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检测,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国家标准。
(四)人员管理1. 制定放射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2. 加强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
3. 开展放射科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4. 建立放射科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
5. 定期对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应资质。
(五)制度管理1. 制定放射科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诊疗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本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放射工作的质量和安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和人员。
第三条放射工作应以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为前提,根据放射工作的特点,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有效地控制放射源的辐射,确保放射工作质量和安全,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条所有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掌握放射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安全防护的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工作。
第二章放射质量控制管理第五条放射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合理布局、综合管理、追溯和动态监控。
第六条放射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设备和设施的质量保证;(二)辐射源和射线束的质量保证;(三)病例诊断和治疗的质量保证;(四)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第七条设备的质量保证应包括:(一)设备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二)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应按照规定进行;(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应定期进行;(四)设备的故障应及时处理;(五)设备的退役和报废应按照规定进行。
第八条辐射源和射线束的质量保证应包括:(一)使用合格的辐射源,确保其放射能量和活度符合要求;(二)密封源和散射源应安全密封,防止泄漏和污染;(三)射线束应具有必要的剂量均匀性和空间分辨率。
第九条病例诊断和治疗的质量保证应包括:(一)医学影像设备的影像质量应符合要求;(二)影像的采集和处理应按照规定进行;(三)辐射治疗的剂量应准确控制,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第十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应包括:(一)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二)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三)组织开展质量管理的培训和宣传。
第三章安全防护管理第十一条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限制剂量、避免污染、保护环境、保护人员。
第十二条安全防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辐射防护设施和装备的建设和使用;(二)辐射工作场所的布局和管理;(三)辐射工作者的管理和培训;(四)对公众和环境的辐射防护。
放射检查质量保证方案和管理制度

放射检查质量保证方案和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放射检查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放射诊断质量,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放射检查质量保证方案和管理制度。
二、放射检查质量保证方案1. 设备管理(1)确保放射设备符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规定,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质控检查,确保设备参数准确,图像质量符合标准。
(3)建立设备使用档案,记录设备使用、维护和维修情况。
2. 人员管理(1)放射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定期接受放射防护和专业技术培训。
(2)放射技术人员应掌握放射检查适应症、禁忌症,合理选择检查项目和参数。
(3)建立放射技术人员档案,记录人员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情况。
3. 质量管理(1)建立放射检查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环节。
(2)定期进行放射检查质量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3)实施放射检查质控计划,确保放射检查质量符合标准。
4. 患者管理(1)向患者充分告知放射检查的风险和必要性,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
(2)对患者进行放射检查前,确保患者遵循准备要求,提高检查效果。
(3)对患者进行放射检查后,关注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5. 放射防护(1)遵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规定,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安全防护。
(2)对放射检查操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和能力。
(3)定期对放射防护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三、放射检查管理制度1. 放射检查预约制度(1)患者预约放射检查时,应充分告知检查项目、时间、注意事项等信息。
(2)放射检查科室根据患者预约情况,合理安排检查时间,确保患者有序检查。
(3)预约系统中应设立紧急检查通道,确保紧急患者优先检查。
2. 放射检查准入制度(1)放射检查前,由临床医生判断检查适应症和禁忌症,签署检查申请。
(2)放射技术人员根据医生申请,审核患者资料,确保检查安全有效。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人员、环境及财产安全,规范放射活动的各项活动,针对各个步骤和环节制定的一项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了放射工作区域防护设施、防护装置、放射源的安全管理、职责的明确分工等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放射工作区域防护设施1.场所限制:(1)任何未经许可,禁止未获准访问和停留。
(2)在工厂出口,入口处和巡逻途中,应放置充分且明显的标志。
2.室内防护:(1)在辐射源周围应设置有效的保护屏障,严格限制辐射场。
(2)放射源在放射区外运行必须有防护措施。
(3)严格控制物品进出放射区。
3.人员防护:(1)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辐射工作装备并进行定期检测。
(2)放射源工作区域内应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妥善保管。
(3)放射工作期间,人员必须佩戴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头盔和手套。
防护装置1.防护设备的设计、生产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2.防护设备的种类:(1)手术室电磁辐射防护屏(2)X线设备电磁屏蔽(3)病房屏风(用于隔离病患和方便观察)(4)放射性药品存放柜。
3.防护设备的维护:(1)设备操作前检查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时维修故障。
(2)防护屏箱有线路故障时,按操作手册操作。
(3)每年定期试验设备正常运转情况,修改设备故障。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1.放射源申请(1)放射源申请需要填写《放射源申请表》。
(2)核准时间一般在收到放射源申请文件后30天内处理完成。
2.具体管理措施(1)放射源管理部门需定期进行放射源的日常检查和监守自盗。
(2)放射源管理部门需制定严格的放射源使用计划,避免过度使用和安排错误。
(3)对未使用的放射源需要及时归还。
3.监测和测量(1)批准单位需确保所有设施的设备和机密规章均符合国家标准。
(2)批准单位和监测机构必须执行专业测量人员的监督、培训和鉴定。
职责的明确分工1.放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1)负责放射源的安全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防护质量控制保证方案及措施
一、监测范围
每个试点地区选择15家医院开展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工作。
其中三级医院5家(包括省肿瘤医院、省人民医院)、二级医院5家(包括2家县人民医院)、一级医院5家(包括2家乡镇卫生院)。
监测医院应在试点城市中选择,如监测设备数量达不到要求,可适当扩大监测医院范围。
二、监测内容
(一)放射治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
1.监测数量。
每个试点地区监测放射治疗设备18台。
其中医用电子加速器10台,钴-60远距离治疗机3台,头部伽玛刀2台,后装治疗机3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医用电子加速器依据《医用电子加速器性能和试验方法》(GB 15213-94)。
(2)钴-60远距离治疗机依据《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GBZ 161-2004)。
(3)头部伽玛刀依据《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68-2005)。
(4)后装治疗机依据《后装γ源治疗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262-2006)、《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64-1996)。
3.监测指标。
(1)医用电子加速器(监测指标共13项,其中X射线7项,电子线6项)。
X射线的性能:辐射质、辐射野的均整度、辐射野与光野的重合、辐射野的对称性、剂量示值的重复性、剂量示值的线性、剂量示值的误差;
电子线的性能:辐射质,辐射野的均整度,辐射野的对称性,剂量示值的重复性、剂量示值的线性,剂量示值的误差。
(2)钴-60远距离治疗机(监测指标共7项)。
准直器旋转中心,灯光野与照射野的重合性,半影区宽度,辐射野对称性,输出剂量的重复性,输出剂量的线性,治疗计划的吸收剂量偏差。
(3)头部伽玛刀(监测指标共7项)。
焦点剂量率,焦点计划剂量与实测剂量的相对偏差,机械中心与辐射野中心之间的距离,辐射野半影宽度,辐射野尺寸(FWHM)与标称值最大偏差,透过准直体的泄漏辐射,非治疗状态下杂散辐射。
(4)后装治疗机(监测指标5项)。
治疗源活度测量, 源传输到位精度,测量点吸收剂量重复性,距离贮源器表面5cm处的任何位置的泄露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距离贮源器表面100cm处任一点的泄露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二)核医学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
1.监测数量。
每个试点地区监测核医学设备5台,其中PET/CT 2台、SPECT 3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PET/CT。
依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与实验规则第1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GB/T 18988.1-2003)、《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性能测试》(NEMA NU2-2001)、《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T17589-1998)。
(2)SPECT。
依据《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和试验规则第2部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装置》(GB/T 18988.2-2003)、《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和试验规则伽玛照相机》(GB/T 18989-2003)。
3.监测指标。
(1)PET/CT(检测项目共10项)。
空间分辨率、灵敏度、散射测量、计数丢失和随机符合测量、CTDI、CT均匀性、CT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CT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CT值、床走位精度。
(2)SPECT(检测项目共7项)。
固有空间均匀性、固有空间线性、固有空间分辨率、最大计数率、系统平面灵敏度、系统空间分辨率、系统空间分辨率。
(三)放射诊断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
1.监测数量。
每个试点地区监测放射诊断设备50台,其中X射线摄影机20台、X射线透视机10台(包括荧光屏透视机和带影像增强器透视机)、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机(CT)10台、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5台、计算机X射线摄影机(CR) 5台。
2.监测依据的标准。
(1)X射线摄影机。
依据《医用Χ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T 189-1999)。
(2)X射线透视机。
依据《医用Χ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T 189-1999)。
(3)CT。
依据《Χ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T 17589-1998)。
(4)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
依据《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86-2007)。
(5)CR。
依据《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87-2007)。
3.监测指标。
(1)X射线摄影机(共监测指标9项)。
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输出量重复性、输出量线性、有用线束半值层、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自动曝光控制、SID值的偏离、有用线束垂直度的偏离、光野与照射野偏离。
(2)X射线透视机。
荧光屏透视机(共监测指标4项)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透视荧光屏灵敏度、空间分辨力、照射野与影像接受器中心偏差。
影像增强器透视机(共监测指标4项)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空间分辨力、影像增强器前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影像增强器系统自动亮度控制。
(3)CT(共监测指标9项)。
定位光精度、层厚偏差、CT值、噪声、均匀性、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分辨力、CT剂量指数、诊断床定位精度。
(4)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共监测指标13项)。
标准照片密度、胸壁侧的射野准直、胸壁侧射野与台边的准直、光野/照射野的一致性、自动曝光控制、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辐射输出量的重复性、乳腺平均剂量、高对比分辨率、辐射输出量率、特定辐射输出量、半值层(HVL)、曝光时间指示偏离。
(5)CR(共监测指标19项)。
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输出量重复性、输出量线性、有用线束半值层、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自动曝光控制、SID值的偏离、有用线束垂直度偏离、光野与照射野偏离、IP暗噪声、IP响应均匀性及一致性、IP响应线性、激光束功能、空间分辨力与分辨力重复性、低对比度细节探测、空间距离准确性、IP擦除完全性、滤线栅效应(混叠)、IP通过量。
(四)质量控制。
放射防护技术机构要建立健全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和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规范检测工作程序,保证检测质量。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标准实施;检测原始记录要规范并存档;检测用的仪器设备要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对于检测超标数据,要认真审核,做到数据真实可靠。
三、监测部门
试点地区放射防护技术机构负责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的检测及相关数据的填报工作,目前暂不具备检测能力的设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协助检测。
相关数据经网络上报后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汇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