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就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入深层次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其中部分高校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在这样背景下,学校后勤必须选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体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打造和谐校园,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细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各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适合本校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甲乙方关系”模式,就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

当然,这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终结目标,而是过渡期内的一种选择。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化管理的机制改革。

1.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管理学的经典理论指出:“管理的基础在于制度”。

作为高校后勤的管理,同样不外乎于此。

后勤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的规章制度的保障。

制定制度时,我们充分考虑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给予关注和评议,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从而增强制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1.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管理。

目标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整体目标层层分解,最终形成尽可能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分类进行责任制管理和过程管理,对结果绩效评价。

其特点就是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职能管理和效率质量相结合。

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历史的必然。

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后勤社会化实体将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和统一,以促进后勤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机制后勤产业高校后勤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的工作,没有后勤作保障,教学科研就上不去,高校教育就无法发展。

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设施问题和管理水平滞后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并已成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

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笔者认为,除进行运行机制上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体制上的转变,只有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后勤社会化具有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时代的需要我国的高校把教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混在一起,存在诸多弊端,如事业经济来源单一化,消费市场封闭;供给制、福利性等“小而全”的服务特征和运作方式,造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超负荷运转的包袱越背越重,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人财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

致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教学科研水平上不去,办学效率不高。

因此要加快学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变把高校办成小社会的状况,逐步使高校从沉重的负担下面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完成社会赋予它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在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经营宗旨不改变的情况下,把生活部分分流出去,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建立起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服务,就成为目前高校求得发展的关键。

二、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几十年来,我国高校后勤工作的运行,完全是依靠拨款驱动的。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需将后勤逐渐从学校分流、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服务型企业实体。

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了质的规定,一是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经济背景;二是明确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内部新型的市场关系;三是指出了高校后勤服务应以社会承担为主。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消除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国务院自1999年底开始在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截至目前,这场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1.思想观念问题。

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更新不够。

一些高校领导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没有意识到服务也是商品,片面地认为社会化就是对后勤减少投入甚至不投入,但对后勤提供的一些应该计入成本的服务项目又要尽量少收费甚至不收费。

还有一些高校领导及后勤领导知识层次较高,总认为自己能够适应各种转变,更不相信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发展的形势。

领导观念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恰恰是制约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广大师生员工而言,后勤社会化意味着原先的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增大了个人支出,因而对改革有抵触情绪。

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多数后勤职工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大锅饭思想和铁饭碗思想。

此外,高校原先统一的人事计划管理使得高校的后勤部门成为解决学校教职工家属就业、安置的地方。

加上后勤部门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较低,造成职工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不高、后勤队伍老化严重。

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2.后勤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以陕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陕西建设新校区的22所省属高校已累计筹集资金67.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8.27亿元。

据粗略计算,这些高校每年仅贷款利息就有3.15亿元,许多高校现有的财力除维持运转外仅能保证付息。

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困难,欠费率较高,这也加剧了学校筹集资金的难度。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运营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从根本上讲,要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
改革,就要从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多元文化、着力解决服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引导管理部门和社会服
务部门,让改革活动更加有序、科学、规范。

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同时,要把社会公民道德树立好,促
进人们公德和道德观念的强化,落实各项政策,规范行为表现,发展良好社会秩序,确保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序进行。

其次,应当构建多元文化,广泛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加强交流与协商,建立多种不
同的文化,促进彼此的交流和合作,深化社会领域的思想交流,促进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形
态和社会文化发展。

此外,还要强调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推进高校后勤自动化运营,实现
高效、便捷的服务。

最后,要凝练改革理念,加快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遵
循合理原则,提供有效的服务,保证资源有序配置,在合法权限范围内履行职责,把改革
落实到位,保证社会化改革取得实效。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后勤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同时,高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也需要考虑到人性化、可持续、尽可能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研究秩序等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要明确目的和意义。

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有效节约成本。

但是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不会受到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后勤服务商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高校管理层应当依据实际需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有实力和信誉的服务商进行合作。

另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上严格管理。

高校应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对后勤服务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高校也应当适时调整后勤服务方式和内容,以满足师生需求。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必要的,但要在实际操作中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在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同时保证师生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目前 ,有部分高校 后勤系统从学校 的整体剥离 ,组建后 勤服 务集 团, 并形成 了以契约关系为主的甲 、 乙方管理模式 , 取得 了很好 的成果。
但有很多高校后勤社会 化后仍 存在管理模式不 明确 ,虽然成立 了后勤 集团, 但仅仅是从表 面上进 行社会化改革 , 简单 的调整 机构 , 将原有 部
高 校 后 勤 社 会 化 改 革 是 为 了 将 高 校 后 勤 服 务 纳 入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情 、 情 和 人 的 思 想 观 念 等 内 外 因 素 的影 响 , 不 能 一 蹴 而 就 , 步 到 校 既 一
济体 制 , 建立政府 主导 、 社会承担为 主 , 高校 自主选择 的市场化后 勤服 务体 系。高校后勤社会 化的主要 目的是改变阻碍高校发展 的后 勤管理 模式 ; 提高服务水平 , 提高劳动效率 , 降低服务成本 。 高校后勤社会化十 周 年来 , 部分高校取得 了不错的成果 , 但是 , 很多高 校却出现更 多的问 题, 这是由于各地 、 高校的具体情 况不同 , 各 在实现社 会化改革 的过程 中, 采取不 同的模式 , 以及改革步伐 的快慢不一样 , 得出的结果也 大不 相 同, 因此 过 去 对 高 校 后 勤社 会 化 改 革 一 刀 切 的做 法 是 不 科 学 的 。 者 笔 结合所在高校后勤社会 化改革的一些情况 ,来思考分析大 多数高校后 勤社 会 化 改 革 中所 出 现 的 一 些 问 题 及 对 高 校 后 勤 社 会 化 道 路 提 出 一 些
见解 。

位 , 没有固定模式 。从发展 趋势来看 , 也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趋 向于 建 立起市 场提供服务 , 学校 自主选 择 , 并进行监督的新型高校后勤保 障 系统。但 在当前条件下 , 中国的社 会发展水平不高 , 中国高校后勤 改革 不能完全照搬 西方模式 , 学校的后勤完全 推 向市场 , 给社会 , 把 交 因为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反思和对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反思和对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反思和对策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这一办学方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

而高校教育的发展,对后勤管理和生活服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深入、系统研究高校后勤改革状况、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确定后勤服务改革的新模式,建立较完善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办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和服务。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反思对策后勤工作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不仅要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后勤供应,为师生员工创造较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而且发挥着"服务育人"、"生活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

后勤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师生的生理需要和生活安全需要,特别是饮食、住宿等生活需要,是学生校园生活最基本、最平常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家长和学生关注的重点。

高质量的学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扎实优良的后勤服务。

后勤工作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除了显而易见的物质保障作用之外,后勤工作人员良好的服务和热忱的工作态度,也为师生提供了无形的情感保障。

一、高校后勤改革成效不佳的原因后勤改革和服务工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最大限度的、人性化的、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后勤需求,它既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

与大中城市的高校相比,一般院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着成效不大,师生对改革的满意度总体水平不高的窘境。

究其原因,一是大多院校仍沿用建校之初的老一套的“小后勤”管理模式,没有实力或者能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而部分有能力的院校却在照抄照搬国内外著名高校后勤改革的经验,没有在借鉴的基础上建立起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后勤改革模式与服务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分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分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分析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的发展,高校后勤工作亦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校的发展需求,对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意义和挑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1.适应高校规模扩大的需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高校的日常运行和管理需求。

通过社会化改革,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往往存在着资源分散、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对师生的服务质量。

通过社会化改革,可以引入更多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降低高校后勤管理成本。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通过社会化改革,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后勤管理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引入社会化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引入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将原本由高校自身管理的后勤工作逐步向社会化管理转变,引入社会化运营机制,采取负责人制度和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与社会资源对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与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引入社会化的管理团队和服务机构,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和专业化。

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

3.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架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改革实施的效果和成效。

1.制度体制变革难度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到制度体制的变革,需要跨部门协调和政策配套,在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传统的后勤管理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当下高校的发展需求。

社会化改革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展开论述,在解决高校后勤管理难题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一、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校发展需求、提高后勤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的需要所在。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后勤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

传统的后勤管理主要由高校自身组织和管理,由于高校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资源有限,导致后勤管理效率低下,各种资源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而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引入专业化的后勤管理公司或者团队来进行高校后勤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社会化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

高校后勤管理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传统管理方式下,往往存在资源浪费和成本过高的问题,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通过引入社会化后勤管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后勤管理效率。

社会化改革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

传统的后勤管理机制下,由于高校自身管理和运营的模式,导致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往往不能达到最佳状态。

而引入社会化力量,可以引进专业化的后勤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大大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师生和员工的需求。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是促进高校发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

只有通过社会化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需求,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后勤支持。

1. 确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进行社会化改革时,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高校需要充分调研,确定自身的管理需求和服务目标,找准社会化改革的切入点和重点,确定改革的目标和实施的方向。

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有很 长 的路 要 走 , 长期 以 来 , 划经 济体 制 下 计 形 成 的 学校 办社 会 的后 勤服 务体 制 , 政 府 和 使
通常 , 事物发展 的观 念往往具 有滞后性 , 常常 落 后 于 事物 实 际的 前 进 步伐 , 校后 勤管 理体 高 制 改 革也 不例 外 。 们在 寻求 后 勤 实体 管 理发 我
实体
学管理 、 研 管理 、 事 管理 、 想 管 理和 后 勤 科 人 思
高等教 育发展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我 们在 进 行 高校 后 勤管理 体制 改 革 时 , 当将 应
其 服 务 育人 功 能 与提 高 经 济 效 益二 者 结 合 统 筹发 展 。 是 , 多 的 实践证 明 , 校后 勤管 理 但 很 高 体制改革以后, 一些单位后 勤实体往往过于追 求经济利益 . 忽视 了其 服 务 育人 的 宗 旨 , 有 将 偿 服 务 纳入 到 后 勤 实体 的管 理理 念 , 求 经 济 追 利 益 的 最 大化 ,导 致 了很 多不 良 的影 响和 后 果 , 能 将教 育功 能 充 分发 挥 出来 。 未 2注 重 改革 功 利 , 乏 长远 眼光 。 随 着 高 缺 校 后 勤管 理 体 制 改革 模 式 的 多元 化 发展 , 们 我 在 制 定具 有 可操 作 性 的 方 案 时 , 将 解 决 问题 要 的 眼前 利 益 与 长远 利 益 结合 起 来考 虑 , 高校 使 后 勤实体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 展 , 高校 后 勤管 理 体 制改 革 的 重要 性 就逐
程,它有 利于提 高高校 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 量, 实现高校资源的优化 配置, 促进 我国 高等 教 育 的持 续 、 深入 发 展 。 目前 , 国 高 校后 勤 我

对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职 工住宅 的物业 管理 、 建筑安 装及 装潢 、 劳动服 务公 司 , 以及其
化的这些手段 、 措施与过程 就是社会 化改革。
总的指导思 想是进一步 解放思想 。 转变观 念 , 以中国特色社
I他具有服务属性的产业。 在此基础上总结高校后勤的概念 , 就是 会 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 为指导 , 代企业制度 为依据 。 以现 以价格 为 l为高校教学、 科研 、 管理及学生生活、 教职工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杠 杆 , 以竞争 为机 制 , 充分 利用 学校 和社会 资源 , 好高 校后 勤 做
【 新】 I 论 地I 刨 理 高
对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 化改革 的思考
●冷树伟 。 施 宙


高校后 勤改革的 目标是社会化 。多年 来 , 高校后 勤社 高校是传承文明、 创造知识、 培育人才、 发展科技的主战场。 有 的放 矢 ,
会化 的实践 为社会 化的理论研 究提供 了强有 力的支撑 ,许 多高
到 有效利用 , 为制约高校发展 的“ 成 瓶颈 ” 。
并突 该定 义总结 了高 J生产不计成本 , 经营不讲效益 , 服务不讲质量, 人财物资源得不 队伍 , 出强 调高校后勤 应 以社会承担 为主 。


其不足 之处在于 , 对国情的复杂 性和高校现状 的差异性考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校后勤领 瞻 性。
性进行 了科 学的阐述 。高校后勤工作 就其本质 来说是一 项经济 工作 .在市 场经济条件 下 ,必须按经 济规律 运行才 能生存和 发
I及学校领导对后勤服务工作认识和理解的不同 。形成了各高校 展 , 目前 它仍 是高校 的一个组成部 分 , 能迅速 、 底脱离 。 但 不可 彻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何进行社会化改革,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成为了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

由于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信息不够透明,往往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现象。

有些高校在食堂用餐的人数较少,但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资源的浪费。

其次是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往往依赖于人工和纸质文件,工作效率较低,给师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

再次是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也给高校形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校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为了解决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需要进行社会化改革。

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引入市场机制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往往是由高校自行管理,管理模式单一、效率低下。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引入专业的服务公司或者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来管理高校后勤,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

2. 强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

通过建立后勤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用电、用水、用房等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分权分利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中,往往由高校统一管理,决策效率低下。

通过分权分利的方式,可以让相关单位或者个人自行管理部分后勤工作,并根据管理绩效来进行相应的奖惩,从而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4. 完善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管理应该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通过建立投诉管理系统、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师生的需求,及时改进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学生参加社会化大学教育,一部分大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学习。

社会化教育的结构发展很快,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不仅仅是针对当前的学生需求,也包括对未来的学生的服务要求,以满足社会化教育的要求,推动社会化教育的发展。

高校后勤服务的关键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责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改善和完善后勤服务,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

社会化改革的方案应从后勤机构的人员、组织结构、功能以及责任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好整体性原则,选择合适的机构安排和流程设计。

关键是要保证责任机构与被责任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联系上下级机构功能,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保证社会化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同时着眼于学习服务、安全保障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等多种服务,以满足高校普及率的提升、改善学习环境、构建教学条件、提升学科技术水平等多方面要求。

具体而言,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知识;第二,积极发挥学校社会平台的功能,增加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促进社会化改革的良性环境;第三,建立正确的学术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术性的实践活动,强化学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第四,建立科学的收费机制,使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高校建设和改造;第五,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管理,加强后勤工作精神和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养成主动服务的习惯。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是实现社会化教育发展和学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

只有把握好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才能实施社会化教育,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推动社会化教育的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浅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浅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浅析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不支撑学校持续发展的短板,也就是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面临的各种困境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的需求,高校后勤服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就是所谓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指将原本由高校自身直接组织的所有后勤管理业务,通过特定方式,逐步向专业化服务供应商转移的改革措施。

相对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方式,后勤社会化改革更为科学和专业。

旨在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效能,加强服务质量和学校形象,真正实现高校后勤改革和现代化服务的全面推进。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中的支撑型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高校后勤服务机构运营方式、服务人员标准化培训、服务质量指标管理等等。

主要包括:一、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后勤服务专业化。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可以使业务管理、人员配备、劳动力成本等得到优化和提高,实现教育和规范制度的工作效力,有效缩减后勤服务的成本和投入。

二、标准化培训系统打造优秀的后勤队伍。

在高校后勤服务从管理职能到服务职能形态的转化,强化后勤工作、编制培训标准化规程,特别是对服务人员进行标准化开发、培训,以保障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服务质量指标要素营造高品质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不仅在于服务实施的过程,还决定了该服务的质量评估等级以及影响评价的准将,要素重点管理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高水平文化服务、专业化管理、流程协调、安全可靠等影响评价树立和标准营造。

然而,高校后勤服务经历了应用工程、管理工程和人才补洞三个阶段,但在组织机制上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这限制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社会化改革所开展的高等教育后勤单位深化改革行动,提高提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可操作性和效益,加强高校后勤运营深度配套管理建设,提升效率和效益,建立长效制度和规范,相信未来的高等教育必将走向阳光、透明、规范的新时代。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为尽快落实去年11月初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精神,吉林省教委在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多次召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座谈会,摸清情况,因地因校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后勤体制目前全省高校后勤管理已基本实现半企业管理,少部分实行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根据高校后勤服务对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后勤服务大体分三个层次,即福利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保障性服务,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体制为半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1.半企业管理体制。

半企业管理体制是针对收费低于市场标准、利润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福利性服务,主要包括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浴池等。

例如,吉林大学对这部分管理采取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模拟市场运作,按市场规则办事。

学校要求学生食堂按15%的利润率定价,而市场上餐饮业的平均利润率在70%以上,其中的利润差额由学校补贴。

可以说,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福利性服务的管理体制都是非完全企业化或非完全行政化。

2,企业管理体制。

这里的企业管理体制是就高校后勤管理内部相对而言,因为高校内部实体的经营者尚未完全具有法人资格和权益。

企业管理体制的对象是那些建立在校园中价格完全市场化、随行就市的经营性服务。

如吉林工学院新建成的8800平方米的食堂,实行机制转换,设有24小时营业的餐厅,有包房,有名牌菜点,就属于此类经营性服务。

3.行政管理体制;吉林省各高校对目前尚不具备创收能力的后勤保障性服务主要实行行政管理体制,采取单项承包或综合承包方法给予行政拨款。

例如,校园绿化、设备维修和卫生清扫等。

这部分如何转换机制,如何与学校母体剥离,成为省内各高校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吉林省高校后勤现存的几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孤立、绝对分得开的,一般存在着两种以上体制的交叉管理,相互渗透。

但总的趋势是企业化管理逐渐加强,行政化管理逐渐减弱,为高校后勤实体最终与母体剥离创造了条件。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式的后勤服务体系与当代高等教育的需要已经不相适应,甚至给高校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文章针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104-01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1.资产的归属问题导致决策权的丧失: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之前是高校的直属部门,是附属于学校的。

我国的高校后勤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下,采用的是“供给制”模式,即由高校自己来办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财产、物资就都属于学校所有,学校拥有所有权。

现在后勤要深入进行社会化改革,自然要独立,但他又能从学校的资产中带走什么呢?归属于后勤的是哪些?很明显,作为原附属机关的后勤根本无法拥有这些财产、物资。

从法律的角度讲,归属权代表着所有权,所有权是强而有力的,它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

当学校拥有资产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现后勤的某些经营有违他所谓的限度,或者超出他预想的结果时,他就会以所有者的姿态出现,并喊“停”。

而此时的后勤就像徒有一身武功,却无施展功力的高人,只有被动的按着学校给你圈定的范围走。

这也就意味着后勤丧失了最高决策权,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管理经营领域的局限,高校后勤则陷入了被动的地位。

所以,高校后勤不得不与学校签定一些约定或协议。

2.后勤的公益性与追求最大利益的冲突。

后勤的公益性与追求最大利益的冲突是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以来,一直存在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后勤的任务就决定了它的公益性及服务性。

俗语“民以食为天”,这就决定了这个天的任务就得由后勤扮演、完成。

我们要进入改革领域,就是要进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领域,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求我们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后勤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最早实行单个项目的“承包制”、到后来的全面“承包责任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终于在1999年确定了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

特别是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离《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多数高校还处在后勤社会化的初级阶段。

学校领导还没有真正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后勤依然是高校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就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谈些体会和看法,希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等六部委在1999年联合下发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后勤社会化的远大目标,各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至2008年,这一目标已在大部分高校得到实现。

社会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逐步转变为后勤管理,后勤服务工作由社会承担,实现后勤社会化;二是为现有的后勤发展创造条件,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在后勤服务集团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高校的剥离,使之走向社会。

应该说,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剥离或精简越来越庞大的后勤服务队伍,提高办学效益,最终实现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服务。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它不仅提高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以及它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比喻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同一股春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股春风,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还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个改革措施,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可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可能。

观点分析和思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是多方面的。

首先,改革思路是关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解决高校后勤服务中的突出问题。

其次,改革措施是核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等,以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

最后,改革效果是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注重改革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改革措施,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形容词进行评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积极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强改革思路、改革措施和改革效果的评估,我们可以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更好的支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期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公共管理研究
口李晋平
[摘要]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 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打破高校后勤“小而全”封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转向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校际联合的社会化新格局。实现后勤社会化,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搞好教学 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后勤服 务,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使用到教学和科研上去。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思考
自己。
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 化,高校后勤工作功不可没。在原有基础较差,社会 物价调整幅度较大,学校规模发展较快的情况下,后 勤通过改革和广大职工的辛勤工作,保障了高等教 育的发展。改革解放了后勤的生产力,激励了广大后 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后勤服务能力,提高了 服务质量,减轻了学校财力和领导精力的负担,使得 学校领导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基本保证了 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职工的生活秩序。 (二)高校后勤问题分析 在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 伐依然太慢,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 要。问题主要在于: 1、在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 许多人对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 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仍留恋“小而全”的封 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习惯于原有的模式,缺乏长 远的眼光。 2、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不适应 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也 反映在学校和后勤部门的关系上。学校行政性的管 理体制与后勤社会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校后勤 改革有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后勤在走向社会 的同时,如何保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二者之间 也会经常出现摩擦和碰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点思考
摘要:21世纪初期,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

它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教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

我们身处这场改革大潮中,充满蓬勃雀跃之势,以期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学校实际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在此,根据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并结合本人工作,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资产;财务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长时间以来,在传统计划导向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成规化的特点。

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研、后勤保障占有的总资产量一般均在80%以上,这三类的事业费用都由国家财政预算单位统筹统拨,学校财务部门期初按计划领拨经费,在期末核销经费支出数目。

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理财方式,弱化了后勤财务管理能力,固定资产投入量大,但实际管理松散,会计人员的工作局限在账簿和凭单的常规工作之中,会计工作方式具有程式化和单一性特点。

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一次将“教育成本”和“经营结余”的理念贯入高校会计管理制度中。

随后,在市场经济变革力量的策动下,高校后勤改革持续推进,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纯行政管理向部分经营实体转变的模式应运而生。

传统仅“记账式”和“报账式”的简单核算模式已不适应改革推动下的管理要求,这就使得资产管理和财务人员的基础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不能局限在账簿凭单中,应把核算管理当作立足重心,而非简单意义上的“记账报账”工作。

资产和财务管理也应从传统计划的影迹中走出来,摆脱过去陈旧核算模式的局限,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充实新知,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政策方法途径,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管理要求。

二、社会化初始期,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清产核算,明细产权。

集团(中心)从学校成建制度中分离出来,实行准企业化管理,要对集团(中心)所使用、占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全面、细致的清查核实,明晰产权。

在初始阶段,集团(中心)拥有对学校资产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学校以零价格使用或优惠价租赁,集团(中心)作为承租方,负有过渡期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不流失的义务,有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适时或可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年限折旧。

同时,做好资产核算工作,为后勤服务融入社会第三产业,或进行股份制改制做好基础工作。

其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初创阶段,学校可能仍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事业费和固定资产等,作为集团(中心)运作的保障。

由于学校投入的资产比重和事业费数量的差异,集团(中心)内部的实体经济性质和经济类型就有所不同,大概分为:管理服务类、有偿服务类、经营服务类。

不同属性和类别的实体,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中区别很大,这对会计人员从业的政策解读与执行,具体工作要求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

例如:对管理服务类,学校拨付的日常事业费,应履行目标责任化管理,考量项目完成和工作绩效情况。

另一方面还需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推行合理可行的收费标
准,使学校逐年递减固定资产总量投入和相关事业费投入,逐步向有偿服务、经营服务的方向靠拢,完成后勤社会化过程。

对于有偿服务类,核算方式归为不完全成本核算,间接费用未列入成本,由于成本核算不严谨,收费价格也不能完全与市场同步。

结余分配还需兼顾学校、集团(中心)、个人三方利益。

对经营服务类,则完全按照企业化管理,同类、同质、同口径的服务要低于市场价格,这也是充分考虑到服务群体和服务环境的特殊性。

企业的经营利润分配,应留有一定比例的资源占用使用费和税利指标,同时也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再次,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尚处初级阶段,一方面后勤服务集团(中心)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法规,包括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办法都未成熟和齐备,这就需要资产和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把在社会化改革中遇到核算主体的新问题参照有关规定、在掌握政策文件的刚性制度条件下有灵活界限处理的能力。

要做到于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鼓励后勤创新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积极稳步推进社会化改革有力。

最后,建章立制,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集团(中心)内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办法。

后勤服务实体,要按照各类不同的服务项目,严格核定服务成本,充分考虑教工和学生消费的承受能力,合理地制定结算标准,保证同类别、同口径服务项目收费低于社会行业标准,服务质量却需高于同类同行标准的原则。

办法制度的建立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原则,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

坚持高校发展向科学化、深入化、精细化发展的方向。

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00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多数高校都在原有办学规模上进行了改进和扩张,部分高校还实施了“圈地运动”,2010年,高校扩建的规模基本定型。

高校在基本建设和后勤服务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亲历这一过程的作者,也发现了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和相关对策。

首先,性质不清,管理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一些学校缺少校园建设的规划,在扩建中尤其对后勤服务社会化趋势的认识和要求上不清晰、不明确。

高校后勤占用的资产初期大多由国家投资,社会化开展后归后勤集团(中心)使用,成立初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后勤集团(中心)又缺乏严格交接或剥离的程序依据,造成这部分固定资产没有清晰的属权管理。

高校后勤占有的固定资产类别多、数量多、用途广,但又缺乏学校相关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督管理,而财务部门一般也只负责采用账簿报表的方式记账报账,一些学校的部分后勤账务还处在游离状态,没有归入学校账务,难以清查。

经过10多年的后勤社会化之路,基本思路上是在保障性和经营性方向上拓展和发展,如果不对资产进行分类,就使大批的固定资产难以折旧,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或闲置。

针对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执行2019年1月《政府会计制度》,将资产按实际用途方向进行分类,将游离与学校财务账务以外的游资核实入账,该计提折旧的部分按新的会计制度准则进行折旧。

其次,不够标准的会计核算和缺乏成本效益概念。

学校在基础建设项目上,投入最多的就是固定资产,根据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学校当年的事业收入是作为支付购置固定资产发生费用的主要渠道,并一次性计入事业支出科目。

由此而直接造成了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困难,一些高校甚至也常年不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进而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也便不会反应在成本核算中,这就使得成本核算结果严重失实,事实上也是违背会计费用核算的配比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针对这一问题,在基建项目转固定资产的流程中,做到分类接收,例如将房屋类资产和设备类资产严格区分,从固定资产管理源头精细化,然后对应财务相关科目和类别按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折旧计提,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四、加强校际间后勤资产、财务管理的探讨与交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前无古人的社会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照搬,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前行。

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前所未有,涉及新领域、新要求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涉及具体实际操作中的现实问题,在政策法规的尺度把握和问题合理解决的途径,亟待同行间的探讨和交流。

高校校际间交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专题会、沟通交流会、学习参观等横向联系和交流也由来已久,对推进相关部门的工作,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呼吁上级主管部门适时安排时间、场地,必要时聘请经济、资产、财务方面的专家,组织不同形式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咨询、探讨与交流活动。

针对不同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同进程,遇到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政策和理论方面的探索与指导。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际需要,适应不同地区高校不同地情、不同高校不同校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核算方式的新路,继续努力为学校的长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兵.浅析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
[2]许长安.浅析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管理[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