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
教学型大学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型大学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新建教学型大学要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为此,将专业教学计划拓展为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组成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和应用统筹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在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适应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关键词:教学型大学:创新式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新建教学型大学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和挑战,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育观念和模式的转变。
高校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积淀出自己一定的理念和模式,成为一种势力强大的习惯传统,顽固地抵抗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模式的生长。
因此,新建教学型大学教育观念和模式存在着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第二,找准办学定位和形成办学特色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和人才市场中,新建教学型大学如何合理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确立自身生存和发展成长的空间,是每所新建教学型大学都必须严肃面对的现实。
第三,教师队伍的建设与自我提升问题。
升本后,过去专科教育阶段的教师仍然是现在教师队伍的主体,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需要着力改造和提高原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四,学校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变革问题。
低层次的专科学校的运行管理与本科院校的治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建立适应新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和质量保障及内部管理机制是一项紧要任务。
因此,新建教学型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受市场欢迎的高素质人才,既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研究这类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用型 ; 应 人才 培 养 ; 工程 教 育 ; 践 教学 实
中图 分 类号 : 6 0 G4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 4 3 2 0 ) 3 0 6 - 3 0 4 5 8 (0 9 0 — 0 5 0
Re e r h a d P a t e o gn e i g Ap l a in 0 in e ln s s a c n r c i n En i e rn p i t0 一 re td Tae t c c Tr i i g Pa t r fLo a l g an n te n o c l Co l e e
地, 肖玲 莉 王 超 , 高波 , 菁 , 毛 张
( 北 汽车 工 业 学 院 ,湖北 十 堰 湖  ̄ 2 2 0 )
摘 要 : 济 社 会 的发 展 对 应用 型人 才 的 要求 越 来 越 高 , 何 培 养 高 质量 的应 用 型人 才 已成 为 高校 和 社 会关 注 的 经 如
第 2 3卷 第 3期
20 0 9年 9月
湖 北 汽 车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b i tmoieI d sr sI s tt o r a fHu e o t n u t e n tue Au v i i
V 1 2 No 3 0. 3 .
Sp 2 0 e . 09
Ab t a t c n mi n o il d v l p n e n s f rmo e a d mo e a p ia in 0 in e a- sr c : E o o c a d s ca e eo me td ma d o r n r p l t 一 r td tl c o e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刘黎;黄云生;马义华【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而对应用型的创新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对于一些独立的地方院校如何从研究型的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进行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是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通过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完善与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期刊名称】《市场论坛》【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作者】刘黎;黄云生;马义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确定(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
按照当前的理解,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界定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理论知识,被称之为学术型研究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探寻未知领域的新知识,寻求真理是其动力,最终在自己的所属领域内进行所谓的理论创新,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应用型人才正好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是指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工作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强调与现实接轨,要体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不一定像学术型人才要对知识十分精通、追寻根源。
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界定,除了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之外,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A b s t r a c t : Wi l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o c i e t y . i t i s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s o c i l a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h e n e c e s s a r y r e q u i r e me n t o f
bi a l i y t a n d r e s e rc a h i n g a n d e x p l o i r n g t h e wa y s o f t r a i n i n g .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21)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发酵工程人才培养为例邓辉陈乃富孙传伯韦传宝詹少华韩邦兴陈存武*(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工程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建立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合作、践行服务社会的多模块立体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是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其特点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和工程化的教师队伍。
该文以生物工程专业发酵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例,阐述了皖西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酵工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21-0150-03我国自开办生物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在为国家培养高级发酵专业人才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生物工程高等专业教育开办早期,我国的培养体制是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兼顾了“重点人才”的培养,为发酵事业的发展输送了相当一批高层次的人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高校扩招浪潮之后,高等院校软硬件没有及时配套,导致发酵工程教育质量下降。
根据皖西学院近几年来发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在把握高水平发酵工程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水平发酵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办法,即依托生物工程核心专业,注重培养大发酵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培养要求,把核心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设计、专业阶段设计和管理模式设计作为着力点,同时联动校企平台,实施“2+1+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专业基础学习和企业专业实习和1年企业顶岗见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的4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发酵工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一条具可操作性较强的培养之路[1,2]。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当前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阐述了研究意义,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即探讨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首先概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内容。
通过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然后介绍了一些创新实践案例,并对创新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
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国内外比较分析、创新实践、影响因素、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应对挑战、促进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逐步完善和创新探索中,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培养高素质、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需要的人才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模式,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工科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南京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挑战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在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导的时代,专业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
新工科要求工科人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南京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南京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首先,学院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环节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多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院为学生建立了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学生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和创新项目的机会。
此外,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团队项目,如学院内外的竞赛、社团活动等。
在这些项目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目标。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南京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效南京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
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并且就业质量越来越高。
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学院的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学院注重科研教育,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进行创新研究。
很多学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奖励。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地方院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国家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由于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如何构建适合地方院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要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地方院校可以依托当地企业和产业,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是关键。
地方院校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需求特点,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地方院校还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训基地、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提高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备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
地方院校还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地方院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如企业实训基地、科研合作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地方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院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相对于一些知名高校,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社会对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地方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
地方院校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问题。
通过对现有模式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地方院校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并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背景】的分析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接下来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改进措施并提供实践案例,分析影响因素,以期为地方院校提供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地方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解决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实际应用,为地方院校探索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路径,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本研究,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正文2.1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地方院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更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设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 型本科 院校作 为地方工科 院校的重要 组成部分 , 承 担着培养应用 型人才 的重任 , 如何 转变 过去 高职 、 高专 的培 养模 式 , 尽快融入应用型本科 教 育理念 , 制定 满 足区域发 展 需求 、 具有一定专业素养 和创新精 神 的高层次 、 用型人 才 应 培养模式是应用 型本 科 院校 的 当务 之急 J 。黑龙 江工 程 学院在应用型人才 培养 的道 路走 出了特色 , 在人才培 养方面 取得了一定成 果 , 形成了 目标多元化 、 体系开放化 、 案弹性 方
方案设计上采用顶层设 计 , 梳理通识教育 、 专业教育 、 综合教
育的教育平台 , 构建模块化课程 , 活组合 , 人才 培养方案 灵 使
具有灵活性 、 开放性 、 自主性。 4 .过程动态化 。动态化 的 教学过 程 , 力争学生 培养 的
统一与多样相结合 、 求学生 发展 的个 性与共性 相协调 , 力 使 学生成为大学学 习 、 活 的主人 , 学生 志趣 发现 、 生 为 潜力 发 挥、 个性 发展创造条件 , 发挥学生 自身特 长、 重视学生人文素
养在一个标准化的体系 内进行 。
、
人才培养理 念
1 .目标多元化。多元化 的培养 目标是 培养应用 型本科 人才的根本 , 学校作为应 用型本 科 院校 , 担负着 服务 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 培养 能够适 合 区域经 济社会 发展 、 适应 专业知识综合 、 创新工程技术进步 的应用型 、 复合 型、 创新型
— —
4 — —
交互式 、 式教学法。 同时 , 研讨 引入 企业 技术 专家开 展理 论
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用植 物学 、 中药 资源 学 、药 用植 物栽 培学 、中药 炮制 学 、中药 采集 等课 程 搬到 野外 、田间或药 厂车 间去 上 ,教
地 建 设
论 文 ,对 学生 的实践 技 能进行 全 面训 练及 综合 考核 ,从而 保证 学生 的实 践 能力培养 四年不断线。
、
依托 行 业优 势 ,明确 人 才培
( 四) 推动教学方法 改革 ,提 高学
生实践动手能力 改革 传统 的 以教 师 、课 堂 、教 材 为 中心 的 “ 输式”教学方法及 手段 , 灌 以促 进学 生个性 发展 和全 面发展 为 目 的 ,探讨 和应用 多种 教学 方法 ,如 药
由原 有 的 5 m 增加 到 2h 2 h O m ;增 加 了 标本馆 内药用植物标本 的种类和数 量 ; 建立 了面积为 lmz h 的气 象观测 场 ;更
翼 的 现代 中药 产业发 展 战略格 局 。吉 林 农业 科技 学 院 中药 学 院的人 才 培养 目标是 :发挥 地域优 势 ,紧 紧 围绕 中
养 目标
学 校 从 20 0 2年 开 始 ,先 后 投 入 10 0万元 建设 3 m2 5 h 的药 用植 物 种源
中药产业是 吉林省优势 产业之一 , 依 托 长 白山资 源 ,形 成 了 以长春 为 中 心 ,以延边 、敦化 和通化 、 白山为两
圃 ,种植 Hale Waihona Puke 草药 3 0种 ;药 材生 产 田 1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取得优势,必须依靠国际间的合作。
因此,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渐引起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
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该模式的创新内容和实践经验。
一、模式创新的背景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岗位职责的不断升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跨学科和综合能力。
此外,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出现,使得各国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国际性的综合能力也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素质,这也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会。
对此,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结合了国内外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是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社会大发展的教育模式。
1.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将教育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在这些文化中学习和交流。
在实践中涉足不同的文化背景并理解其文化、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3. 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通过实践和学习,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
学生将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动态,帮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思维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在未来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中的竞争力。
三、实践经验1. 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基于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一
基 于产 学 研 结 合 应 用 型 人 才培 养
新 模 式 研 究
副部 长吴启 迪在 洛 阳召开 的第 四次全 国新 建本科 院 校教学 工作 研讨 会上指 出 , 建本 科 院校 ( 新 系指应 用 型本科 院校 ) 要着 力解决 好科 学定 位 问题 , 以培养 高 级 应用 型人才 为 主 , 服务 于 地 方 经 济 建设 和社 会 进
步 。新 建应用 型本科 在 高等教 育大 众化 进 程 中肩 负
( ) 一 确立 新 的开放 型人 才培 养模式 应 用 型本 科 在 办学 模 式 上必 须重 视 校企 联 合 , 紧密依托 行 业 , 立 产 学 研 密 切 结合 的运 行 机 制 。 建 近年 来 , 已有许 多地 方应 用型本 科 院校与企 业集 团 、 科研 院所联 合 成立 董 事 会 , 立 了紧 密 型 的合 作 伙 建 伴关 系 , 种新 型 的办学 模式将 进一 步发展 , 这 为高 校 确立新 的人 才 培养 目标提 供条 件 。如 湖南工 程学 院
学效果 , 增强 学生 的实 践 能力 。具 体操作 可以是 : 适
着 越来越 重要 的历 史 使命 , 由于这 些 新 建 本科 院 但 校 的办 学历史 不长 , 改革 、 建设 和发 展 的任务 还十分 艰 巨 。高等学 校必 须走 多样 化 的人 才 培 养 之路 , 要
收 稿 日期 :O O 4 1 2 1 一0 — 3
基 金项 目 : 等理 工教 育教 学改 革 与实践 项 目“ 程应 用型 本科 人才 培养 实践 教学 体 系 的研究 与 实践 ”教高 司 函[0526号 , 高 工 ( 20 ]4 编号 26 ) 1号 。
第2 O卷 第 4期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理论学习为主的培养方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以及选用教学方法等。
要保证课程的质量,需要加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进行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需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另外,实践环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践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最后,评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评估应该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评估方式可以采用综合评估和实践
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总的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师角色转变、实践环节和评估四个方面入手,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可 见从 2 0 0 2年起 ,我 国高等 教育 就 已进入 国际公认 的高等教育 大众 化教育 阶段 。 大众 化的高 等教育 背 在
景 下 , 如何 给出“ 应 应用 型本科 ” 的人 才培养定 位 呢?
中办 出人 才培养 特色?这无 疑是 摆在我 校应用 型本科 人 才培 养面前 的一 个重大 课题 ; 何 以知识 运 用能 力 如
业 发展需 求 , 又具 有 武夷 山“ 双世 遗 ” 朱子 理 学 和 武 、
作者简 介 : 肖钟 捷 (9 1 )男 , 族 , 17 一 , 汉 副教 授 , 学 硕 士 , 工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研 究方 向: 计算机 网络协议 , ① ②算 法分
析与设计 , ③本科教学工程。
夷茶 产 业 、 物 多样 性 等文 化 与 产业 特 色 的地 方 “ 生 应
步 完善专业 方 向课 程模块 中的选修课 程建设 ,保证选
修课 的学 时 比例 ,限定文理 科交叉选 修及选 修类 别等 等这 些方式 来实现学 生综合 素质培养 的 目的 ,为学生 的终 身学习和可持 续发展奠定 坚实基础 。
案 时必须 要考 虑 的问题 。
2 应 用 型本 科 人 才培 养 方 案 的 设 计 原 则
够 应用知识 进行 技术改 造和技 术创新 等等 。
用 型本科 高校 , 自然要遵 循应 用 型本科 高校 的人 才 培
养 特点 。
在《 国家 中长 期教 育 改革 和发 展 规划 纲要 (0 0 2 1- 22 0 0年 ) 中 , 出了 我 国今后 1 》 提 0年教 育 改革 和发 展 的 战 略 目标 : 2 2 到 0 0年 , 本 实现 教 育现 代 化 , 等 基 高 教 育毛 入学 率 达 4 %。我 国高 等教 育 的 毛入 学率 在 0 19 9 8年 为 98 2 0 .%,0 2年达 到 1 %,0 0年 为 2 . 5 21 65 %。
立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 5期
S C I EN C E&T E C HN O L OG Y I N F O R MAT I O N
o本刊重 稿。
科技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范建 丽 陈 国平 ( 黄山学院, 安徽 黄山 2 4 5 0 4 1 )
【 摘 要】 以黄 山学院为例 , 以具体事 实为依据 , 阐述 了应 用型本科 院校通过优化课程体 系, 充实教 学 内容 ; 创新课 堂教 学模式 , 改革教 学方 法; 完善 实践教学环节 , 加强创新创业教 育; 营造创新教 育环境 , 建设创新型教 师队伍 , 调动各 方力量重视和 支持 大学生创 新能力培养 , 全面提 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 实践经验 , 为 高校培养大 学生创新能 力提供一 定的借鉴作 用。 【 关键词 】 大 学生 ; 创新能 力; 培养模式 ; 实践
1 优化 课程体 系 , 充实教学 内容 , 完善大 学生知识结构
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 . 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 的知识 结 构之上的。【 因此 ,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必须构建富有创造性 的课 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 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过去学校 的课 程 设 置往往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块 . 而忽视了激发学生 的兴 趣和爱 好、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选修课。 教 学内容 则往往 拘泥于教材 , 过分强 调基础知识 、 基础理论的传授 在克服以往课程体系弊端的基础上 . 我校构建 了以综合 素质及创 新能力培育为 主线的“ 三平 台九模 块” 课程 体系 . 缩减 了课 内总学 时 , 增加选修课程 比例 . 为学生 自 主学 习创造宽松 的环境 “ 通识教育课程
创新是一个 民族进步 的灵魂 , 是 国家兴 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 。 Ⅲ 在知 识经济 时代 . 创新能力是 国家取得竞争优 势的前提 . 创新型人 才的培 养对一个 国家 的科技竞争力和未来发展 至关重要 . 也是各 国人才培养 的热 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 清华 大学建校 1 0 0周年大会 上明确提 出“ 要 积极推动协 同创新 , 促 进高等教 育与科技 、 经济 、 文 化的有机结 合. 大力 提升高等学校 的创新 能力 ” 目 黄山学院作 为一所应用型本科 院 校. 通 过优化课程体 系结构 . 改革课 堂教学模式 . 完善实践 教学环节 , 营造 创新教育环境 .调 动各方力量 重视和支持 大学生创 新能力 的培 养. 全 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生 的情感 、 态度 ,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 提出问题 , 创造性地进行 教学 ; 大 学 生作 为学 习的主体 . 应发挥 自身的 主动 性和创造性 . 积极地 进行探 究 和学习 , 能够发现 自我 、 表现 自我 , 敢于发表 自己的观点 。师生共 同 努力 , 在质疑 、 讨论 、 探究 中创造轻松 、 自由的学习环境 . 建 立和谐 的师 生关系 , 产生情感期待效应 ,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 的最 大化。“ 以教师 为 主导 . 学生为主体” 的课堂教学模式 . 能调动教师 和学 生两方面 的积极 性, 使师生 之间在教学 中通力 合作 , 实 现师生互 动 , 形成一种 和谐 、 动 态、 开放的教学过程 , 充分发挥大学生 的创造潜能 . 提高大学生 的创 新 实践能力 。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 倡导学生 自主学 习 我校 明确提出“ 改革 传统 的教学方式 . 实现从单一 的注重知识传授 向更 加重视应用能 力和 素质培养转变 ” 的改革 目 标, 引导 、 鼓励 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 。采用 以质量工程项 目 带动 的方式 , 推进教 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 《 大学 英语》 实施分类 、 分级教学 , 建立 了网络 自主学习平台 ; 《 计算机文 化基 础》 改用 “ 网络 自学+ 实验指导” 的新方式 : 艺术学 院采用 了“ 工作 室” 教 学方式 : 信息工程学 院采 用“ 嵌入式 ” 的教学模 式 . 将课 堂搬到企 业生 产一线 . 采用现场教学方法 在教学 中 . 广大教 师从 提高学生的实践应 用能力 和学 习 自主性 出发 , 灵 活运用案例式 、 讨论式 、 情景模 拟式 等多 种教学方法 . 有力地激 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 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
从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产教融合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引导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研究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驱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摘要】大规模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要深入认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能力,同时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四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本科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竞争。
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中说:“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
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
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科阶段非常注重创新教育。
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开发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英国的大学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日本一直倡导“启发式”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国更是提出大学是创新运动的缔造者。
正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使得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综合创新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通常在70%以上,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需要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总量10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六位,但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属中等偏下的水平。
同时,人均产值很低,每百万元产值所需的人数,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一三倍。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国外直接投资,关键技术掌握在投资商的手中。
2002年,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一些与人才有关的指标(如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人员),我国在4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最后,与科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此,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就大学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要重新审视自己本科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迈向大众化阶段,在注重追求量的扩张过程中,忽视了质的内涵深化与提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普遍不够,影响和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迫切需要引起我们全方位的深刻反思。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
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创新教育对于高等学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就不言而喻。
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需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
大众化教育办学理念下培养的本科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别于精英教育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也有别于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都有所兼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素质构成及培养目标(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他们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知识被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一味追求精深的理论知识。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注重智育,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而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更宽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
显而易见,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两个概念是有区别而又互为补充,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除了受到系统的大学通识教育外,既要在创新中应用,又要在应用中创新。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从知识结构上讲,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能力结构上讲,不仅要在科技的应用方面有突出的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创新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科学管理等方式创造价值;四是受到系统的实践训练和锻炼,具有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较强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五是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围绕着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而构建,既要有“知识”、“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三个突出特点。
(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和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以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关键是创新,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赢得竞争优势。
对于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言,除了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主要体现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关键要素。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是合格的未来职场人,在校期间学生应受到系统的职业化训练,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诚信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等等;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和学习能力。
实践是应用的基础,只有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创业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更多地创造就业岗位,发挥“就业倍增”的效应。
(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主要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或“填鸭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做笔记是最常见的模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这需要在教育实践上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
因此,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经过8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由“上规模”阶段进入“创特色、上水平”阶段。
为实现“创特色、上水平”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不断研究、积极改革,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构建以“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上,城市学院对现有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及其它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增设创新类课程,加大应用性教学力度,进一步重组和优化教学体系。
对于专业课程,讲透应用技术、实用技术、各类实务,同时,根据专业技术课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来设定,而不是为了理论与学术本身拓展深度、广度服务。
另外,还应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各类模块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紧紧围绕培养对象所要求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链接,给学生根据市场需要与个性特点以较大的选择性。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紧紧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增强职业素质为主线,坚持先进性、针对性、应用性和综合化的原则,构建了一个与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吻合的,以模块化课程结构为主的柔性化理论教学体系。
(二)构建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大学培养始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改变轻实践、轻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做到既坚持理论教学,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又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
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后劲”,在此基础上,学院又重点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
学院还压缩第一课堂课时,增加第二课堂实践,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更多地应用到实践锻炼中,做到“实践引导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实践检验教学”。
教师也像重视第一课堂一样重视第二课堂的指导,推动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另外,学院还把职业训练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强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准职业人”。
(三)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