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与勃拉姆斯狂想曲风格之不同

合集下载

浅析李斯特的艺术互动与标题音乐理论

浅析李斯特的艺术互动与标题音乐理论

浅析李斯特的艺术互动与标题音乐理论作者:邱亚茹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4期【摘要】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的是,李斯特标题音乐中艺术的互通是由不同媒介混合而实现的。

在音乐当中充分的融入视觉艺术,通过利用视觉、文字、音乐等元素,更好的展示浪漫主义情怀。

在李斯特的艺术互动当中,融合了视觉、文字、音乐等媒介,因而在创作音乐时,能够提供给听众多元化的诠释方式,从而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基于此,本文对李斯特的艺术互动和标题音乐理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李斯特;艺术互动;标题音乐理论前言:在19世纪,李斯特是非常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取得的音乐成就数不胜数,此外,李斯特还是一名作曲家,《b小调钢琴奏鸣曲》、交响诗《前奏曲》、《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以及众多钢琴协奏曲都是出自李斯特之手。

在钢琴演奏中,李斯特创造处了炫技性的演奏风格,通过狂放的技巧和极快的速度,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钢琴欣赏体验。

此外,李斯特还创造了标题交响诗的音乐题材,将艺术互动、标题音乐理论进行了良好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一、标题音乐及其美学思想(一)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指的是在音乐中利用文字作为标题,创作者通过文字对音乐创作者的音乐主题思想、创造意图等进行展现,同时在其中融合绘画、戏剧、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标题在标题音乐当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文字的形式对某种思想进行传递,将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通过标题的方式进行明确、清楚的表达,从而防止听众在理解创造者意图的过程中,基于自身的意愿而产生误解。

而在这种标题音乐的发展当中,李斯特所做出的共享是不容忽视的。

(二)标题音乐的美学思想很多丰富的内容都会包含在李斯特标题音乐作品当中,其中富含着情节和诗意,创造者能够通过标题音乐更好的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为良好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情感,从而融合先进思想和音乐,在音乐当中进行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展现[1]。

在李斯特的交响诗当中,融合了音乐和诗歌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良好的艺术交流,打破了传统音乐形式的种种束缚。

通过两部作品简要分析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的创作理念与异同

通过两部作品简要分析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的创作理念与异同

两部具有作曲家某种典型风格的作品:勃拉姆斯《随想曲》(选自《幻想曲》,op.116,no.1)李斯特《在华伦斯塔特湖上》(选自《旅行岁月》第一集)勃拉姆斯应该也作有一些轻松的圆舞曲、歌曲,也作有一些抒情性的叙事曲。

(徐冬妮《布拉姆斯钢琴音乐创作的二重性模式》)李斯特的典型风格还有炫技性的风格,其晚期作品也不能归为一类。

承上启下:承上——勃拉姆斯——“一片(古典)美的世界”(汉斯立克)启下——李斯特——“投向未来的长矛”(李斯特)一、创作背景勃拉姆斯《随想曲》作于1892年(李斯特逝世第6年),是作曲家晚年的作品。

此前作曲家已经创作了包括4首交响曲在内的绝大多数作品。

这部作品延续了作曲家一贯的创作风格。

李斯特《在华伦斯塔特湖上》是作曲家与妻子玛丽在瑞士日内瓦旅居时创作的小曲集《旅行岁月》中的一首,这部曲集创作于1835至1836年间(勃拉姆斯出生第2年)。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时期。

在此之前,李斯特是一位传奇少年钢琴家,代表作有《12首钢琴练习曲》(1826)。

此后,李斯特又以钢琴炫技大师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下,创作了如《帕格尼尼大练习曲》(1838)等作品。

这部作品预示了作曲家未来的创作风格。

二、音乐形式——承上启下(一)体裁——标题性这两部作品都是或多或少带有标题性的。

《随想曲》,选自《幻想曲》,应该是带有想象的内容。

(参考钱仁康《布拉姆斯笔下的标题性音乐》)《在华伦斯塔特湖上》是一部标题性的钢琴小品。

李斯特引用了拜伦的诗:你这鲜艳美丽的湖啊,与荒寂的天地一道,用无声的语言向我宣召;为了纯洁无瑕的春天,抛离大地上的一切忧愁与烦恼。

(二)旋律勃拉姆斯《随想曲》——动机式的关系、严肃主部主题第一乐句,d小调,有力的急板:主部主题由3(6)度音程和2度音程(也是这部作品的两个主要动机)摸进构成,旋律围绕主音运动。

共两乐句。

严肃、有力。

朗说勃拉姆斯的人生是“犹豫不决”的,我认为这个形容词也具有其作品旋律的典型特点。

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

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

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作者:高玲玉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0期【摘要】浪漫主义鼎盛时期,诞生了一位古典主义的狂热爱好者——勃拉姆斯,在他的钢琴作品里总有古典主义时期作品风格的影子。

由于时代的框架,勃拉姆斯的作品也有他所处时代的音乐风格,他将多种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他的独特风格,因此也有人稱他为“改革者”,在其作品《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这样独特的风格更加凸显,该作品也被评论家们誉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的最多的名曲”。

本文将通过这部作品来探究勃拉姆斯独特风格下所特有的古典主义因素与浪漫主义因素。

【关键词】勃拉姆斯;独特风格;古典;浪漫【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25-02【本文著录格式】高玲玉.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以《钢琴狂想曲op79no2》为例[J].北方音乐,2020,05(10):25-26.引言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被人们戏谑地称为时代的“反潮流者”。

他出生在浪漫主义,却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偏爱,认为自己时代浪漫主义音乐的夸张与华丽不是真正的音乐,唯古典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他崇尚贝多芬,前期的奏鸣曲大都充斥着贝多芬音乐的影子。

他对巴赫的赋格艺术也有很深的研究,因此在其钢琴作品里,也有大量对赋格手法的运用。

虽然与所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也喜欢舒曼音乐的小巧优美,研究李斯特的炫技手法。

古典音乐的理性与浪漫音乐的感性相撞。

在作品《钢琴狂想曲op79no2》中,这种风格的矛盾冲突在勃拉姆斯的音乐里巧妙融合并加入许多新的音乐素材,这种方式形成的独特风格是勃拉姆斯所特有,所以,这首狂想曲在听觉上不同于其他派别。

一、作品中古典主义因素《狂想曲op79no2》又名《g小调狂想曲》虽然名为狂想曲,但在形式上却是古典主义的音乐,其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形式,分为呈示部(1-32)、展开部(33-85)、再现部(86-115)、尾声(116-123),曲式结构严谨规整,布局清晰明了,可见,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时严谨的音乐形式的追求。

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李斯特(Franz Liszt)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之一。

他的钢琴作品在演奏风格上展现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想象力,充满了激情和技巧。

首先,李斯特的演奏风格特点之一是他对速度和技巧的追求。

他经常采用高度技巧化的音乐技巧,如急速的音阶、连续的三连音和难度极高的跨度,以展现他在钢琴演奏方面的卓越能力。

他的演奏风格几乎超越了一般钢琴技术的限制,给人一种高潮迭起、激情四溢的感觉。

其次,李斯特的演奏风格还体现了他对情感和表达的敏锐捕捉。

他的作品常常情感瞬间转变,从激情洋溢到深沉凝重,再到富有戏剧性的情绪起伏。

他通过强烈的音响对比和动态变化,以及技巧细腻的音色控制,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音乐表达力和感染力。

另外,李斯特的演奏风格也强调音乐的视觉性和戏剧性。

他在演奏中通过身体动作和舞台表演,将音乐视觉化,以增强观众的感受和沉浸感。

他的演奏常常富有戏剧性的台风,激情四溢,动感十足。

他的演奏风格不仅仅是演奏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身心全情投入的表演形式。

此外,李斯特的演奏风格还注重灵活的音乐解释和个人创造。

他经常改编其他作曲家的音乐,加入自己的即兴演奏和个人风格,使演奏作品更加个性化。

他在演奏中注重自由和变化,不拘泥于准确的音乐记谱,而是追求灵感的流动和情感的表达。

总而言之,李斯特的钢琴演奏风格独特而多样化,以高度技巧化、情感丰富、视觉戏剧性和个人创造为特点。

他的演奏风格为后来的钢琴演奏家树立了榜样,对钢琴演奏技巧和艺术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演奏李斯特的作品时,演奏家们可以借鉴他的独特风格,以情感表达为核心,通过技巧的展示和个人创造,将李斯特音乐的魅力传递给观众。

浅析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浅析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浅析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作者:曹琳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1期摘要: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一个伟大的作曲家。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运用了传统的手法,充分地发扬了古典主义传统的理性思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虽然他的钢琴作品不是其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却是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独特魅力一、“乔装的交响乐”在勃拉姆斯在早期的创作中,在曲式结构上几乎都遵循了古典主义严谨和均衡的原则,如:他的三首钢琴奏鸣曲《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和《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同时,勃拉姆斯具有丰富的管弦乐队的想象力,所以这三首奏鸣曲都充满了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具有有丰满的音响效果。

因此,当舒曼听过之后,说:“勃拉姆斯是乔装的交响乐”。

如:《f小调第三奏鸣曲》的五个乐章中,每一个乐章都具有个性,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演奏次数最多的一首。

首先,第一乐章具有恢宏的气势,音乐时而坚定,时而轻盈曼妙,时而威严凌厉,时而奔放激昂。

勃拉姆斯运用了很多急速弹奏的大和弦,并且跨度也很大,使音乐充满了音响上的饱满和张力,低吟如歌、热情洋溢。

其次,在第二乐章的开篇,勃拉姆斯就利用了施特瑙的诗句,音乐从那浪漫的诗意中慢慢的流淌出来,是一个复三部曲式的抒情乐章,中间的旋律则左右手相互呼应。

而第三乐章则是以极富动力的旋律开始的,是一首谐谑曲,曲式也是复三部的结构,就像圣吟般优美稳重,带给人们一种到了另一个时空的感觉。

第四乐章同样取自于施特瑙诗歌的题目,标题标有“回顾”的字样。

右手略带感伤的下行旋律,左手不断的反复三联音动机,是一首短小的间奏曲,把不可排解的一段感伤回忆逼真的刻画了出来。

第五乐章运用了变奏的手法,在综合钱四个乐章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扩充,是一个奏鸣回旋曲式,结尾的时候,强有力地结束了全曲,由一个弱奏的单旋律变成了一个豪壮的高潮。

在整个乐曲中,古典传统曲式构成了全曲,同时为了反映出崇高的传统,勃拉姆斯加入了一个间奏曲,使整个乐曲具有了创新的意识,也使人们感觉到了作品中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

浅析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

浅析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

浅析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作者:李芳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4期摘要:在匈牙利的乃至欧洲的音乐发展史上,钢琴大师李斯特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那标题性音乐、首创交响诗音乐、单一主题贯穿发展、灵活多变的调式和丰富多彩的和声是钢琴作品的最主要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作品风格特点标题性音乐多变调式弗朗兹·李斯特是世界著名钢琴家、作曲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及其独特。

他对音乐的历史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尤其是他的钢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一、李斯特的音乐贡献小时候的李斯特就显露出来自己天生特殊的音乐才能。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六岁时就开始学习钢琴。

九岁的李斯特已经公开演奏钢琴。

可见他具有多么高的音乐天赋。

为此,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跟从车尔尼学习钢琴。

目的就是为了将李斯特培养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此后,李斯特多地进行演出,受到了贝多芬的赞赏。

之后,李斯特的父亲想让他到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但是受国籍的限制未能成功。

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李斯特成为音乐奇才的脚步。

在李斯特的演出生涯当中,他走遍了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士等欧洲大部分国家,每当李斯特所到之处均受到了各个国家的热情款待,他演出的盛大状况可能只有帕格尼尼才能与之相媲美。

由于经常在外参加演出,此时的李斯特已经厌倦了到处旅行演奏的生活。

因此。

他于1848年接受了来自魏玛剧院的强烈邀请。

担任了该剧院中的首席指挥官。

在他的推动下,当时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的歌剧均得到了上演。

甚至是海顿以及柏辽兹等人的作品也得到了相关的介绍。

在李斯特的努力下,当时一批有志之士的音乐家形成了新的乐派——“新德意志乐派”,此外,他还与当时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如勃拉姆斯、肖邦……,通过与著名音乐家的交往,开阔了他的创作思路。

由此。

他创作出了《浮士德交响乐》和《但丁神曲交响乐》等一系列优秀的管弦乐曲。

二、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非常独特。

从李斯特钢琴作品浅析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及特点

从李斯特钢琴作品浅析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及特点

从李斯特钢琴作品浅析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及特点车文文【摘要】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作为浪漫派代表的作曲家,李斯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围绕李斯特的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质,对其音乐特点的独特性做了分析,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与特点.【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1【总页数】1页(P55)【关键词】浪漫派;李斯特;钢琴作品【作者】车文文【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 611331【正文语种】中文“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夏尔·波德莱尔。

作为产生于十九世纪初继古典乐派之后的又一新的流派,相对于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而言,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更加自由创新,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对欧洲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这一时期的很多音乐珍品至今仍被人们喜爱和欢迎。

李斯特作为浪漫派时期的先驱和代表人物,对于浪漫派时期的音乐的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李斯特创建的“标题音乐”作为世界上首位开创“独奏音乐会”的音乐家,李斯特十分倾向于创作“标题性音乐”,他认为这样的音乐易被广大乐迷理解并接受。

“标题音乐”除了给音乐加上标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表达音乐以外的思想。

作曲家在创作时要按照标题来进行构思,同时也要求听众根据音乐作品所给的标题的提示去听赏的器乐作品。

这大大的代表着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突破性和自由性。

1835年起,李斯特在各国演奏的旅行演奏时创作了一套标题为《旅行岁月》的钢琴作品,这是迄今为止李斯特最为经典的钢琴作品之一。

在这套作品中都冠以了文学,绘画,雕塑有关的标题,此作品中前两集分别名为《瑞士游记》和《意大利游记》,如《瑞士游记》九首作品中的《华伦城之湖》,通过水纹波浪般的节奏描写了威廉教堂旁华伦湖沁人心脾的景色和悠然宁静的情调。

浅析《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音乐创作特征

浅析《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音乐创作特征

百家论点浅析《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音乐创作特征何晓丹(福建省信息技术学校,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器乐创作于19世纪下半叶不断发展,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器乐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他被称之为那一时代的音乐巨匠。

他活跃在德国音乐论坛上,集聚了浪漫主义的风格,铸造成新古典主义者。

他的音乐创作题材不局限于钢琴作品,而是将其作为自己更好地发展音乐的起始之路。

《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这部作品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和特点,将勃拉姆斯在音乐方面的创作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勃拉姆斯;狂想曲;音乐风格1引言勃拉姆斯在对《钢琴狂想曲》进行创作时,旋律结构比较新颖独特,将对音乐的热爱浓缩在曲谱中。

音乐素材来源于民间,既来源于德国,也来源于其他民族。

正是这一因素,使得这部作品民族气息更为浓厚,同时也将古典与浪漫两种风格有机融为一体。

因此,本文将对拉姆斯的《钢琴狂想曲》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音乐风格进行深入了解,这将是本论最具关键性的切入点。

2《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简述《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这部作品已经悄然印入画纸,勃拉姆斯接受勃拉姆斯威利·冯·贝克拉特(Willy yon Bec⁃kerath)为其画像,在画中勃拉姆斯手持雪茄烟蒂,陶醉其中,而另一只手则抚在钢琴上,其所弹奏的曲子则为《勃拉姆斯二号G 小调狂想曲》。

其在创作中对传统秩序进行重复强调。

《狂想曲》属于勃拉姆斯的中年之作。

这部作品将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渗透其中,通过这部作品,可以品味他自身所特有的味道。

《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在演奏时以G调为主,在主体部分表现得甚是唯美,整首曲子,色彩多样,节奏松弛有度,张弛有缓,每一环节都将观众的思绪紧绷集中,这部作品可谓是把作者的思想情感深深的融于其中。

3《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曲式分析《勃拉姆斯二号G小调狂想曲》演奏形式以奏鸣曲式呈现,包括呈式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

浅谈李斯特音乐风格

浅谈李斯特音乐风格

浅谈李斯特音乐风格浅谈李斯特音乐风格特点弗兰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得天独厚, 具备了所有的优越条件--长相俊美, 魅力十足, 精力充沛, 技巧让人愕然屏息, 响度无人能及, 以及把听众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投机家气质。

他树立了炫技大钢琴家的永久风范, 此类钢琴家不出现则已, 一出现则倨傲睥睨, 高举双手, 看来是一幅“打击”乐器的姿势, 即使是厌恶李斯特所有行径的“纯”音乐家也不禁企望仰止。

李斯特带给欧洲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已臻化境的钢琴技巧, 后来更将才能发挥到各种事业上--既是指挥家, 也是作曲家、批评家、作家、纨裤子弟、神父、教师, 到最后更是乐坛的大家长。

他的音乐思想著实慧黠, 在音乐史上首屈一指。

但是他在演奏厅上却经常技痒, 忍不住要擅改他人的音乐, 以增加额外效果, 却也让音乐的格调降低不少, 就连贝多芬都在劫难逃。

三位作曲家巨匠对他的教诲, 影响其一生至钜。

首先是柏辽兹, 李斯特从柏辽兹处发掘了音乐色彩的意义, 也开始明白什么叫做宏图远擘。

他的方式颇能迎合李斯特的品味, 就是这种方式把李斯特引入虚幻的浪漫主义中, 体悟真正的感动渴望、主观意识与追求不朽的心境。

李斯特是第一位企图让钢琴管弦乐化的第一人, 不论在动感或色调上, 都有显著的成绩。

钢琴键盘上的每个琴键绝非虚设, 响度如层层叠瀑。

这些都是他师法柏辽兹的心得。

第二个影响来自帕格尼尼,受他启发, 李斯特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只是这次纯属器乐的冲击, 而非美学或哲学上的造诣。

他对此有两大目标: 高超的技巧和倾倒全场的本领。

第三个影响来自肖邦, 他最后才顿悟肖邦音乐的伟大, 也才明白钢琴演奏除了卖弄技巧, 还可以传递诗情画意, 钢琴之为器可以制造雄浑的风暴, 也可以产生涓滴细流的色调, 而装饰非但能营造亮丽效果, 对音乐本质的诠释也有相助之功。

论李斯特交响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论李斯特交响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论李斯特交响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

”这句话出自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浪漫派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

在世界音乐的史册中,他占有很特殊的地位,他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称号相连,并被后来的几个世纪看作是浪漫主义理想的化身。

李斯特于1811生于匈牙利,父亲是尼古拉·埃斯特哈齐亲王手下的管事。

他在维也纳师从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学习钢琴,11岁便开始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会独奏生涯,一直延续到1848年,中断的次数不多。

这一阶段主要以巴黎为家。

自1846年到1861年,他在德国的魏玛任宫廷音乐总监,鼓励新音乐,指挥许多重要作品的演出,包括1850年上演瓦格纳的《罗恩格林》。

除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的盛名外,他还有欧洲各地倾注给他的荣誉。

1861年至1870年李斯特主要住在罗马,担任天主教会的低品神职余年平分子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

1886年7 月31日晚,这位伟大的天才终于与世长辞。

李斯特生前其演奏创作和评论活动、生活方式一直是巴黎乃至欧洲舆论所关注的热点,他的生活可谓历尽坎坷。

的确,生活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沉重打击:长女和儿子丹尼尔的早逝,女儿科西玛与自己心爱的学生冯·彪洛的婚姻的破裂,好友瓦格纳与科西玛暧昧关系以至于二人终于反目,再加上那些保守音乐家们对他音乐无休止的指责……面对着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些无不深深刺痛他的心。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李斯特真正的价值。

①沒錯,李斯特不仅是一位伟大钢琴家、管弦乐作曲家,在巴黎的他因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所以他最大的成就就是首创了名为“交响诗”的标题音乐。

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

李斯特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科研课题论文:33332 浅析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及成因

科研课题论文:33332 浅析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及成因

艺术理论论文浅析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及成因弗朗兹?李斯特(1811―1886),19世纪西方伟大的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钢琴家,在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氛围影响下,李斯特用其高超的演奏技巧,敏感的音乐嗅觉,将音乐与政治、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同时,在其半个多世纪的音乐实践中,他还不断汲取音响领域之外的感情基调,一步一步的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钢琴音乐,“李斯特是最卓越的钢琴家中的皎皎者,是几百年才能出现一次的奇才”。

一、李斯特钢琴音乐的艺术特征(一)李斯特钢琴音乐中华丽的演奏技巧作为一个表现欲望极强的钢琴音乐家,李斯特在钢琴音乐创作过程中,比较注重华丽的演奏技巧。

这一点,是他钢琴音乐中最为普遍的、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为表现欲望极强的钢琴音乐家,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更具有演员的气质.由于李斯特有着强烈的演奏欲望,因此,它比一般的钢琴演奏家更加注重高超的演奏技巧,尤其是演奏高难度的华丽乐段,更能够表现出演奏者高超的技艺,华丽技巧之下的演奏,总能够在听觉上和视觉上给观众以双重冲击。

在演奏结束后,观众会给演奏者以雷鸣般的掌声。

在钢琴音乐创作过程中,李斯特之所以有华丽的演奏乐段,是因为李斯特登峰造极的钢琴演奏技术,无论乐曲演奏技艺的难度有多大,他都能够驾驭自如,并且能够登峰造极,弹奏出十度音程。

在李斯特最初的演奏生涯中,他就已经感受到对于观众而言,华丽的演奏技巧非常具有吸引力。

在李斯特音乐创作道路上,创作了许多具有高超音乐技巧的钢琴音乐作品。

(二)李斯特钢琴音乐中交响化的音乐感受交响化的音乐感受,也是李斯特钢琴音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

如李斯特钢琴音乐《梅菲斯托圆舞曲》,就给人以最为强烈的视觉感受,使人感受到音乐充满着力量。

在弹奏钢琴音乐《梅菲斯托圆舞曲》时,我们会发现《梅菲斯托圆舞曲》曲谱中有着连续弹奏数十个琴键的情况,这首曲目整体结构犹如滔滔江水,交响化的音乐感受,给人一种声势浩大的感觉。

对于李斯特来说,钢琴是最完善的乐器,钢琴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千变万化的声音,就好像是个庞大的管弦乐队。

试析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一)

试析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一)

试析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一)论文关键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论文摘要: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很有特色,创作中开拓性的大胆革新手法和娴熟技巧,不但代表着李斯特的创作风格特点,也使之在浪漫主义的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

文章在论述影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的因素前提下,对其典型艺术歌曲中的戏剧性的朗诵旋律、形象化的伴奏织体和丰富多彩的和声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深刻认识李斯特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征提供了借鉴。

一、影响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因素李斯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而活跃于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思潮。

这一切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已初现端倪,至19世纪初已经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

巴黎是当时欧洲各国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那里是各种政治宗教派别及艺术流派争相竞妍的舞台……而年轻的艺术家想得到承认必须到巴黎去寻求发展。

李斯特定居这里后一边自学文学、哲学和文艺评论,一边学习作曲,同时结交了巴尔扎克、海涅、拉马丁、柏辽兹、肖邦等文坛、画坛、乐坛的各界头面人物,对浪漫主义思想有深刻的理解。

李斯特认为音乐和文学及其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所交织的焦点,从而使文学、绘画等题材完全融化到音乐结构中,造成引人注目的戏剧效果。

为了强调音乐中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李斯特创作了大量的交响诗及其他文学性标题音乐,由于艺术歌曲从诞生时起就是和文学中的诗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标题音乐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大大丰富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内涵。

影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另一个因素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

匈牙利民族具有悠久的民间音乐传统,从16,17世纪的“历史歌曲”和18,19世纪流行的“库鲁茨歌曲”来看,其音乐旋律富有即兴朗诵音调,同时渗透着匈牙利境内吉卜赛人的歌舞因素。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探析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探析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探析摘要: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他留下了大量室内乐作品,这些作品是室内乐发展中最精彩的篇章。

本文透过作品类型、音乐特点、风格演变和时代意义4个方面,结合室内乐发展历程,对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进行了概述、分析和归纳,助于大家更全面认识和理解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

关键词: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创作特点;风格中途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编号:1004-2172(2015)03-0052-04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 Jhannes Brahs,1833-1897)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作曲家,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他写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许多作品都成为各种音乐领域的精华,其中,除了我们较为熟知的钢琴作品、协奏曲、艺术歌曲和交响乐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室内乐作品,这些室内乐作品不仅是他自己一生创作中最杰出的部分,也是整个室内乐发展中最精彩的篇章。

本文透过作品类型、音乐特点、风格演变和时代意义4个方面,结合室内乐发展历程,对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进行了概述、分析和归纳如下。

一、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室内乐”(haber usi)形成产生于17世纪初的欧洲,原指在贵族家庭里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区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剧场音乐,后随着音乐传入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由最初的私人家庭转移到公开的演出场所,这就使室内乐在含义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室内乐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所说的室内乐,指为两件或更多的独奏乐器的结合所写的作品,也指几个独唱声部结合的声乐曲,区别于交响曲、协奏曲和合唱。

通常指的器乐重奏曲,这种室内乐包括所有这类乐曲:如钢琴与小提琴、单簧管等等二重奏的奏鸣曲,为弦乐器和管乐器(用或不用钢琴)的任何一种组合所写的三至九重奏等——总之,一个声部只有一个演奏者①。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体裁非常丰富,从二重奏到六重奏都有涉及,囊括了多种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他总共留下了24部器乐室内乐作品,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类型:(一)钢琴重奏作品,包括3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p.78、100、108)、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p.38、99)、两首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p.120 N.1、2)、5首钢琴三重奏(p.8、40、87、101、114)、3首钢琴四重奏(p.25、26、60)和1首钢琴五重奏(p.34)。

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

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

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Op.79的演奏与音乐风格研究勃拉姆斯的《钢琴狂想曲》Op.79是他晚期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879年,是勃拉姆斯对浪漫主义钢琴狂想曲传统的回归和再创作。

这首曲子的演奏和音乐风格研究上述部分如下:1.演奏特点:《钢琴狂想曲》Op.79是一首难度很大的作品,需要高超的钢琴技巧和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演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节奏的掌握:勃拉姆斯在这首曲子中采用了复杂的节奏变化,需要演奏者准确地把握节奏,避免出现跑过或拖过的情况。

2)音色的表现:曲子中旋律和伴奏之间经常会出现对话,需要演奏者注意控制音色的强弱、高低和锤击等变化,使得旋律和伴奏的表现更加清晰。

3)速度和音量的控制:曲子的速度和音量经常变化,需要演奏者根据乐曲的要求灵活掌握,并在适当的时候加强音量,使得曲子显得更加生动。

2.音乐风格:《钢琴狂想曲》Op.79的音乐风格受到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影响,勃拉姆斯在其中巧妙地融合了不同的音乐元素,并运用了自己的独特技巧,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旋律:勃拉姆斯在这首曲子中采用了许多旋律,有的情感深厚,有的欢快轻快,还有的细腻柔和。

勃拉姆斯通过采用这些不同的旋律,使得曲子情感表现更加丰富。

2)和声:勃拉姆斯擅长运用和声,可以在旋律和伴奏之间创造出各种和声效果,使得曲子的情感更加细腻丰富。

3)节奏:勃拉姆斯在这首曲子中运用了复杂的节奏变化,使得曲子显得更加有活力,富有变化。

4)形式:勃拉姆斯在这首曲子中采用了自由的形式,使得曲子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各个音乐元素得到了更加自由的发挥,增强了曲子的创作性。

浅析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以《迷娘之歌》为例

浅析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以《迷娘之歌》为例

15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5采用丰富、斑斓的和声与调性来表达诗歌的内涵。

在和声编配方面,多运用增三和弦、重属增六和弦,同时还采用不同音程的模进手法,构成含有变音的调性和弦。

在调性选择方面,选用大量远关系转调、离调手法,在曲子内部形成色彩化对比,增加了音乐表达上的紧张感。

亚科夫·米尔什坦曾这样描述李斯特艺术歌曲中的和声写作“唯有在克服古典和声方法并创立新的音响色彩的表现手法时,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李斯特对此心中有数;一开始,他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就集中在和声领域。

在青年时代李斯特就说过‘我赋予我的和声以最重大的意义,并特别严肃的对待他们。

’在这方面,李斯特的天才究竟表现在哪里,三言两语是很难说清楚的。

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声的‘色彩解放’,这表现为广泛的使用和声色彩并从而丰富了传统和声体系”①。

(四)变化的节奏、速度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在节奏和速度方面也同样富有创新和特色。

他突破了传统的固执、僵化、机械的节奏和速度类型。

在节奏方面,李斯特认为艺术歌曲在演奏演唱的过程中节奏要相对于谱面表现的更加灵活些,根据情结做自由的拉伸变化。

改变固定节拍中重音的位置,长短音的组合,以构成不稳定的切分效果。

还会在奇数拍或偶数拍中加入相反的二连音、三连音的不对称节拍的混合应用;在速度的选择方面,李斯特根据作品情绪进行了各种变化的速度转换。

根据诗歌剧情的发展适当的进行节奏和速度上的调整,较为准确的表达出了富有生气的诗意情感。

李斯特认为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速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灵活的运用,使音乐有自由拉伸的感觉。

为此他还特意创作出了“tempo giusto”一词,意为“灵活的速度”;在李斯特艺术歌曲中这些自由的节奏和速度使作品的呈现更加的诗意与戏剧性,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五)精准的力度控制翻看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会发现李斯特对音乐演奏中的力度的要求十分精确。

在他的z作品中除了ff、mf、pp等常用速度标记,还会用到dim、diminuendo、crescendo等更加详细的速度标记,对作品进行精准的表达,更好的将音乐中的细节所展现出来。

初探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孤独因素--以《g小调狂想曲》为例

初探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孤独因素--以《g小调狂想曲》为例

初探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孤独因素--以《g小调狂想曲》为例李德贝【摘要】本文简要介绍约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他与“音乐之父”巴赫(Bach)、“乐圣”贝多芬(Beethoven)并称为德国音乐史上的“3B”。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生虽然创作了很多受人敬仰的作品,但是他内心是孤独和寂寞的。

身处浪漫主义时期的勃拉姆斯,创作风格却仍然保持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特色。

本文通过对作品《g小调狂想曲》的分析,着重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孤独的勃拉姆斯,思索他的人生真谛。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勃拉姆斯;孤独;古典;传承创新【作者】李德贝【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9世纪是一个局势极不稳定的年代,资产主义革命爆发使得欧洲音乐在史册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有一位作曲家紧跟其步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他被称为那个时期的复古者。

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但骨子里却透着古典主义的情怀。

他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创作理念,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并且不断创新与发展。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有精湛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其作品中折射出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他就是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1833年5月7日,约翰奈斯·勃拉姆斯生于北德的汉堡这个港口城市,他的母亲据说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的父亲是一位职业乐师,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尽管勃拉姆斯才华出众,但他的童年很窘迫。

后来师从马克逊、戈塞尔、爱德华学习钢琴及作曲。

19岁就小有名气并举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个人演奏会,演奏曲目中有他根据民间舞蹈和歌曲改编的作品,表现出他的音乐才华和民族情感。

1894年在维也纳举行了“三B大音乐家”音乐会,即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音乐会,成为欧洲音乐是上古典主义最后一人。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及演奏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及演奏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及演奏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及演奏摘要: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约翰・勃拉姆斯,他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音乐盛行时期,却始终坚守着古典主义,是浪漫时期的作曲家中,惟一能够全面掌握古典精神,经过缜密的思考,运用浪漫的语法,来表现音乐的艺术大师。

本文以他创作的?狂想曲?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实践体验,从和声运用的特点及曲式结构、演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勃拉姆斯是如何将古典主义传统结构与浪漫主义音乐内容完美融合。

关键词:勃拉姆斯狂想曲演奏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创作期可以划分为1851-1877年以及1878-1893年两个时间段。

在第一个创作时期段,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是奏鸣曲、谐谑曲、叙事曲和变奏曲等,这时期创作的作品拥有史诗一般的宏伟感,作品具有率直性与粗暴性,同时也有如梦幻一般的柔和性。

在第二个创作时期段,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有随想曲、狂想曲、间奏曲和浪漫曲等,这时期创作的作品蕴含着悲观色彩很浓的世界观。

勃拉姆斯在1879年创作的?狂想曲?,是为他的好友伊丽莎白而创作的,包含g小调和b小调两局部,它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能够表达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

这首作品深沉又热情奔放,展现出勃拉姆斯矛盾性的艺术性格:勃拉姆斯内在性格存在冲动非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善良腼腆的一面。

他以强有力的理智将双重性格特征在作品中完美统一。

评论家将?狂想曲?评价成最能反映勃拉姆斯艺术风格、个性特征以及最受欢送的名曲。

这首狂想曲呈现出热情奔放,有别于他晚年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向、阴暗和隐忍性色调。

“性格小品〞是浪漫主义音乐中一种小曲,而“狂想曲〞是“性格小品〞的一种表现体裁,它不采用固定方式的器乐曲,曲式结构较自由,特点是叙事性和即兴性。

而Op.79 No.2 这首狂想曲却不同于一般的狂想曲所采用的曲式特征,即不是一种随兴所至,而是受到形式的约束,在体裁上具有A、B、A三部性的特征,类似于奏鸣曲式,非常严谨,整首作品分为三个局部: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尾声。

谈李斯特音乐创作风格和审美特点

谈李斯特音乐创作风格和审美特点

创作的 《 前奏曲》 、 《 普罗米修斯 》 、 《 索塔 》等十三部交响诗 及 《 浮士德 》 、 《 神 曲》 两部交响曲,尽管取材于不同时代 的
文学诗歌 、 绘画或匈牙利的历史人物 , 但突出的主题却是对
人 生苦 难及 其 的思 索 与奋 斗 。 李 斯 特一 生勤奋 创 作 且作 品丰 富,他为后人 留下 了 1 0 0 0多首作品。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
标 题音 乐 的观 念却 富于 哲理 性 , 他 强 调文 学构 思与 音乐 发 展
的内在联 系, 但不主张具体的情节描绘 , 而注重概括性的情 感和形象表达 , 他将传统交响乐四个乐章的构思浓缩于一贯
到底的单乐章结构中;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曲式的自由
处 理 ,都 服从 于 文学 内容 的整体 理 解 。 1 8 4 8 ~1 8 8 3年 间他
特性。匈牙利民间音乐 的调式 、 音调 、 乐器演奏方式和民间 说唱艺人的朗诵调 , 都不同程度地在他的每一首狂想 曲里得 到体现。李斯特晚年的钢琴作品中,还有一部 《 匈牙利历史
李斯特幼年就显露 出超人 的音乐 天赋 ,他 以自己的天 才、 勤奋 和崭新 的思维方式 , 把散发着浓郁 民族个性 的浪漫
宗教 、 政治等方面的新潮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影响。 他写过 同 情劳动人 民的作品, 也曾发表过认为上帝是新音乐灵魂源泉 的文章 ,他一生充满浪漫色彩 , 享尽声誉和荣誉 , 但却走过 了一条艰辛而富有进取与创新精神的道路。
李斯特最大的贡献是他首创 了交响诗这种综合性的艺 术形式 , 它集 中体现了李斯特苦心追求的艺术理想。而他对
主义音乐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他的音乐创作在 1 9世 纪音乐史上具有特殊 的代表性 , 他虽与肖邦同一时代 , 但他 比肖邦更早离开祖国,因此 , 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简单地纳 入 “ 民族乐派” 。尽管他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 ,在他的音 乐创作中,民族 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 、 节奏 都得到了生动的应用与反映 , 并对欧洲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 中期杰出的代表人 物,他思想激进 、性格热情 、兴趣广泛,法国文学 、哲学 、

析《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开题报告

析《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导师姓名、职称:(讲师)所属学院:音乐与传媒学院专业班级:音乐学班展演、展播题目:简析《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2016年 10 月 14 日1.论文展播的目的及意义约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

德国杰出音乐家“浪漫古典主义者”他是浪漫主义中晚期的作家,但是他对乐曲的创作中大量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又恰巧与浪漫主义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便使他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有内涵。

也正是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得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作品把古典主义形式和浪漫主义思想完全结合在了一起。

勃拉姆斯作为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最后一人,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反对晚期浪漫主义艺术潮流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追求并力图维护传承自巴赫、贝多芬的德奥传统。

他是浪漫主义者中贝多芬精神的继承者。

《g小调狂想曲》创作于1879年,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

整首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感性和古典主义的理性,运用了作者在钢琴作品中常用的A-B-A的奏鸣曲式结果。

这是勃拉姆斯创作生涯中达到巅峰的作品,这首作品全面展现并表露了勃拉姆斯创作风格的特点,并完美的诠释了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全曲散发着他无限的热情和奔放,但同时又体现出了他温柔而又敏感的一面。

隐忍中带有激情的星火,理智又不失感性。

充分的表现了作家内心的痛苦与冲动反应了作家如同暴风骤雨般的内心冲突与斗争。

“狂想曲”的特点是具有叙事性和即兴性,但是这首狂想曲又不同于其他的狂想曲体裁,又有些类似奏鸣曲式,这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古典主义创作形式的追随和重视。

此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作者勃拉姆斯的生平经历及性格特点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结合作品的分析和弹奏技巧,分析探究如何弹奏《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

本次研究希望通过探究勃拉姆斯的个人经历,关注影响他音乐创作的人和事,以及其性格特征,生活环境来分析研究他的创作特征,进而在探究《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的演奏技巧和难点时结合其经历和性格对音乐创作的影响和作品音乐本体的分析,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笔者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能够帮助演奏者全面地学习了解勃拉姆斯狂想曲,为实际演奏、教学提供一定可操作性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斯特与勃拉姆斯狂想曲风格之不同作者:李木子
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3期
[摘要]李斯特与勃拉姆斯同处于浪漫主义时期,二人风格迥异,但作品都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文章试图从狂想曲这种体裁出发,结合所学的钢琴演奏方法,分析二者作品创作之不同。

[关键词]李斯特;勃拉姆斯;狂想曲;音乐风格
李斯特与勃拉姆斯同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有关狂想曲这种体裁,李斯特与勃拉姆斯二人都有涉及。

众所周知,二人的风格截然相反: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技术辉煌,风格华丽,作品艰深,让演奏者望而却步;勃拉姆斯崇尚巴赫、贝多芬,逆流而行,他的音乐内敛、深刻、理智。

这些对比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九首和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1两首作品之间有所体现。

本文将以演奏手法的不同为脉络,对两位作曲家的钢琴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九首名为“佩斯城的狂欢节”,作于1850年,乐曲速度变化频繁,表现了佩斯城人们性高彩烈欢度狂欢节的情景。

他利用匈牙利特有的旋律:一个乐句通常以长且慢的音符移动构成,突然快速的装饰音出现,由此造成的效果既狂想又悲伤——正如李斯特评价的那样,“可以采用吉普赛人既傲慢又忧郁的风格进行演奏”。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还拥有宣叙性段落和繁复的华彩段。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中右手常出现连续快速的华彩段落,并伴有短小的音程或和声形式的装饰音出现。

演奏时要注意指尖与琴键的“亲密”关系——指尖抓住琴键但又不能“咬”的过紧,跑动时以手腕能够自由跟随手指移动,声音晶莹通透为佳。

像例2这种大段落的单手华彩,多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出现。

演奏者弹奏时需要倾听其中的规律,有计划地划出段落,按照音的走向设计出节拍重音,抖动踏板的使用可以为华彩段的流畅演奏锦上添花。

双手同向(反向)八度的半音进行也是李斯特钢琴作品的一大特点,也是困扰演奏者的难题。

慢练时要保证指尖的独立性,两端的手指分别如同演奏单音时深入键底却不压迫琴键。

慢速移动时,手腕绝对放松,保证指尖能独立行走,且每个音都要有通透的音色。

接着逐渐提速,运用小臂甚至大臂的力量带动手腕,整个手臂力量要毫无阻碍,保证每一分力量都渗透到指尖。

起初练习可四音一组,每一组的第一个音要将力量全部放下,其他三音保持一样的力量和触键深度,待熟练之后可扩大音组的范围。

《狂想曲》Op.79是在勃拉姆斯放弃钢琴独奏曲的写作二十年以后才开始创作的。

除了标题本身的含义,两首作品都具有清晰而又正式的构思。

较大篇幅的作品1,b小调狂想曲采用三段式的结构,第一段与《培尔·金特》中的《奥塞之死》很相似,第二段模仿了风笛音调的田园风格曲;而作品2,g小调采用了完全成熟的奏鸣曲式,比之第一曲更富于色彩和技巧。

g 小调狂想曲在所有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有一个令人注目的开篇,虚假终止并没有按照规定出现在低音声部,而是在旋律声部从D-E的解决引发了一串螺旋进行的大胆的和声序列。

作为勃拉姆斯众多作品的中的特性乐曲,《狂想曲》并没有像其他作品与文学作品联系到一起,并不采用李斯特和其他作曲家推崇的辉煌效果,而是引用德国民歌发展创作,从而使作品多了几分朴素和稳重。

在第一首b小调狂想曲中,勃拉姆斯大量使用了主属持续音,加上中间行进的声部,上中下声部平稳进行,这避免了音乐表演的炫技性因素,曲意平和且富有深意。

如例4:
在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中,所谓的伴奏织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仅仅把伴奏织体演奏的草草了事,不但会影响后面乐曲的演奏,还会使整首乐曲的创作意图不能得以表达。

在《狂想曲》中,这段(例5)多次出现的主题材料堪称经典,左手的伴奏织体看似简单,以简单的八分音符节奏推进乐曲中和声的进行。

但在乐曲的下文,左手的音型出现在右手的旋律声部,作为下一个主题将作品延续下去。

可见,即便是乐曲中小小的动机,也会被勃拉姆斯运用得淋漓尽致。

相比于李斯特的“一手炫技,一手辅助”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演奏左手这段连续的八分音符时,要注意小句子和大线条的结合,三个音一组用一股力量带过,还要保证整体的音乐走向。

三个音符中的最后一个音,多用三指结尾,切忌用力过猛,破坏音乐的流动性,演奏时用三指指尖勾起这个音,手腕自然地将手带到下一音组的位置。

右手演奏这段主题材料时,要注意双声部的进行,大指在演奏中间声部的时候,对应上面的音不
能“砸”,要有保留地演奏,这需要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用分—合的方式练习,还要多听多分析,才能将主题材料表达明确。

例6的主题材料引用德国民歌,以pp的音量和内部暗涌的音量变化演奏出来,伴随着精美的和声,不禁再次让听者沉迷其中。

勃拉姆斯同样使用三个声部来诠释:行走于低声部的主持续音,不时变化和声的八分音符织体以及德国民歌诠释的旋律线条。

相比于李斯特充满噱头的大篇幅华彩,勃拉姆斯这段音乐显得小巧精致。

演奏时同样要注意三个声部音色的不同诠释,可将上、中、下三个声部比作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音色。

下方主持续音可加入大臂的力量把音弹到钢琴深处,使D音始终萦绕。

中间声部手指平铺,把音“揉”出来,八个音符一个力量,流动地演奏。

上方声部要演奏的清新秀丽,可立住指尖演奏。

李斯特与勃拉姆斯同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技术辉煌、富有动力,追求华丽的语言和宏伟的交响性;勃拉姆斯的音乐内敛、深刻、理智。

二者创作的《狂想曲》风格截然不同,却同样经典。

演奏者在演奏时要遵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练习时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方能将两位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师的作品演绎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