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简介

合集下载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论”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

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

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翻译策略的选择作者:刘传玮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4期【摘要】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基于左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本文以我国两个历史时期为例,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来,试析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成因。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策略文学翻译一、多元系统理论简介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由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左哈尔(Itama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张语言、文学、政治等各种社会符号现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又包括众多相互依存的子系统。

然而,各个系统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起主导作用,有的处于边缘,起次要作用。

它们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永无休止的斗争中不断地从中心到边缘、从边缘到中心地转化。

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于传统文学来说,翻译文学只能处于边缘地位,但左哈尔提出了三种使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条件:第一,当一种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或建立过程中;第二,当一种文学处于“边缘”或者“弱小”状态;第三,当一种文学正经历某种“危机”或转折点,或出现文学真空时。

同时,就翻译文学而言,当它处于多元系统中心地位时,译者主要侧重于译文的充分性,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地位时,译者往往更加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基于左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本文以我国两个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为例,试析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成因。

二、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翻译策略的选择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林纾的文学翻译采用的是归化翻译策略。

林纾不懂外语,他的翻译通常由懂外语的合作者口译,再由他根据意思形成文字,其译文语言均采用文言文。

《黑奴吁天录》(又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斯陀夫人的代表作,此书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反对奴隶制并带有宗教性质的小说。

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论是系统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多元系统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具有复杂网络结构的多元系统,它不可分割,也不可能等同,这意味着一种事物必须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把它分割成若干部分。

多元系统论指出,每个单元都与系统其他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属于同一多元系统,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行为。

此外,有许多外部变量也可以影响多元系统。

多元系统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描述大多数自然界的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等。

多元系统论为研究各种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深入揭示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系统的复杂结构和复杂联系。

多元系统论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变迁,把握发展机遇,实施系统调控和有效干预,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它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人们深入探讨社会的发展问题,更好地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规划。

多元系统的背景

多元系统的背景

通过对表情文本的系统分析,有助于实现功能对等。
返回
波波维奇
主要观点: • 继承列维 • 重视“表达转换”
在波波维奇看来,翻译是一种“元交际”(meta-communication)过程,作 者、读者、批评家或翻译家对原文文学文本的操纵和做特别处理都有可能。
返回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把语言作为一个 系统。
共时和历时、语言和言语、所指和 能指、横组合关系和纵组合关系、 代码和信息、秩序与序列等“二元对 立”的结构范畴的分析模式,给多远 系统以极大地启迪。
结构主义语言学
尤里〃洛特曼(Yuri Lotman, 1922-) 符号圈
人不但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世界 里。客观世界早已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符号化产物, 在符号之外不存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他将这个 符号世界命名为“符号圈”(自由,多样,动态)。
语言、文化、社会由相关的元素系统组成,这些系统相互交叉重叠,形 成了多元系统。 一件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独特的系统、不同的文学体裁是不同的系统、 不同的文学传统也是不同的系统,还有一个需要遵从的规范系统。系统、 规范、传统、体裁的演变,由于形式因素影响有大有小。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1857-1913)
系统理论
东欧学者的翻译研究
捷克为主的东欧学者
以列维
米科 波波维奇
系统理论
结构系统分为两种功能:模式功能和交流功能 自然语言:俄语,法语,汉语 作为交流的语言的第一模式系统 人工语言:科学语言以及路标 等常规信号语言
第二模式系统:神话、宗教、音乐、绘画、文学、政治,等等,它们 具有各自独特的规则体系,这些体系不同于自然语言的体系。 返回

整体文化的大多元系统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1.kdh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1.kdh

大 众 文 艺大126摘要:多元系统理论打破了以往仅强调译文与原文语言对等的译论传统,拓宽了翻译学研究的领域,为翻译学研究开辟出一条描述性的、动态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的文化转向。

然而由于其理论上固有的缺陷——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完全忽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中的一些特例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适用范围有限,还有待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学;描述性的;主观能动性一、多元系统理论的起源多元系统理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以色列学者Itamar Even-Zohar提出,然而其源头却可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时期。

形式主义对多元系统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形式主义提出了系统的概念,形式主义认为,系统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其构成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aker, 2005: 176)。

形式主义者给文学研究带来革新,提出将文学作品看作是有次序、分等级的结构,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他们看重的不是元素本身,而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形式主义概念中,文学革命的推动力是用陌生的取代熟悉的,用新鲜的取代传统的那股持续力量。

” (Hermans, 2004: 104)在形式主义思想中,Yury Tynjanov 的思想与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关系最为密切。

Tynjanov是将文学视为“系统”的第一人。

他认为一个“文学事实”是一个相对的实体。

他声称“一个‘文学作品’、一种‘文体’、一个‘时期’、一种‘文学’、或者‘文学’本身,都代表了各种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在与其它元素构成的网络中获得自身价值”(ibid)。

他还提出了“中心/边缘对立”的概念,这一概念后被Even-Zohar采用。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重要概念以Tynjanov和其他形式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为起点,Even-Zohar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启了他自己的系统方法。

当时他的直接目标是解决与翻译理论以及希伯来文学的历史结构相关的问题。

他在这些领域对形式主义概念的运用最终导致了“多元系统理论”的诞生。

多元系统论视域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为例

多元系统论视域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为例

林纾的 《 李迫 大梦》译 自美 国文学之父 华盛顿 ・ 欧 文 的短篇 小 说 R i p V a n W i n k l e ,其 受争 议 的 是删 节 、减 译 、漏译 和误译 等现象常 见 ,合称 为对原 文的 “ 不忠” 。 试 探其原 因 ,恐怕 也不是 口述笔译 的脱 节 ,这项 罪名也 不应 加于林 纾 的 口述 合伙 人 。其 实 ,钱钟 书先生 谈 到 , “ 译文 总有失 真和走样的地方 ” ,同时 ,“ 文学翻译 的最高 理想是 ‘ 化’ 。把作品从他 国文字转 变成本 国文字 ,既不 因语 言习惯 的差 异而露 出生硬牵 强 的痕 迹 ,又 能保 留原 作 的风味 ,就算得 上 ‘ 化境 ’’ ’ 。( 钱 钟书 ,1 9 8 5 : 2 )林 译 《 李 迫大梦 》则正 是如此 ,化境得恰 到好处 ,能让 读
天 振 ,2 0 0 3 : 6 》
“ 译 界之王”林纾 ,通过 口译 笔述式的合作 翻译译 出 l 8 0 余 部外 国小 说 ,为 清 末 民初 国 民所 惊 奇 叫座 ,为 康 、胡 、周 、钱等先生 所盛赞 。钱钟 书认为 ,林译最 大 的成 功之处是 将外 国文字 “ 归 化” 为中 国文 化传统 ,从 而创 造 出与原 文 既有相 似之 处又 有很 大差 异 的 “ 欧化 ” 了的 中国现代 文学话 语 。( 李 莹莹 、张敬兰 ,2 0 0 8 : 1 3 1 ) 即便林 译存 在减译漏译 ,其作 也惹得 人欲罢 不能 ,究其 原 因 ,以多 元 系统 论视 域 审 视之 ,是林 纾 采 用 了适 宜 的 、恰 当的翻译策 略 ,使其译 作获得 较高 的接受度 。本 文 以 多元 系 统论 为 视 角 ,首 先分 析 林纾 所 处 的 多元 系 统 ,后举例讨 论 《 李 迫大梦 》 中的翻译 策 略 ,旨在 理清 林纾 在创作 中所采 用的翻译 策略 ,解释其译 作获得 成功 的原 因 ,最 后点 出 ,翻译研究 在文 化转 向后 ,成功 的译 作采 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 翻译策 略。

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林娟多元系统理论简述摘要:埃文-佐哈尔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文学视作一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探究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的位置,促进了翻译描述性研究的发展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目的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埃文-佐哈尔;翻译研究引言:20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Itmar Even-Zohar)在对希伯来作品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用来说明文学系统(systems)的行为和演变。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翻译跳出了文本的限制,视线转向了文化语境、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等更加宽泛的领域。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希望能对国内的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多元系统论理论概述多元系统理论是对早期翻译研究派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借鉴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引入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概念,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和翻译的多元准则进行研究和探讨(廖七一 2002:59)。

多元系统是指由多个系统组成的聚合物(或大系统),多元系统内的各元素之间关系并不平等,而是相互争夺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这种相互竞争使得整个多元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Baker 1998: 179)。

多元系统有多个层级,即某个多元系统既是由多个不同元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又是组成另一更大范围、更宏观视野下多元系统(大多元系统,mega-/macro-polysystem)的一个元素。

多元系统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某个多元系统由多个阶层的元素(或子系统)组成,各元素在系统中有的出于中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各元素在不断相互竞争,争夺系统中的中心位置,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互相相互关联、相互重叠、共同作用的关系。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组织管理理论,它可以帮助经理们更好地理解组织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组织。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组成的。

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影响,从而影响组织的运行。

例如,组织内部的激励政策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工作积极性又可以影响组织的生产力和效率。

多元系统理论还试图找出组织管理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组织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组织。

例如,可以分析组织中的激励政策、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把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多元系统理论还认为,组织的发展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组织可能会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会影响组织内部发生的各种事件,因此,管理者需要考虑这些外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变化。

多元系统理论是一种有用的组织管理理论,它可以帮助经理们更好地理解组织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组织。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外部因素对组织的影响,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

埃文-左哈尔与其多元系统

埃文-左哈尔与其多元系统

学位。他也在奥斯陆、哥本哈根以及斯德哥尔摩学习过。
• 埃文-佐哈尔研究过希伯来语(他的母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 瑞典语、西班牙语、挪威语、丹麦语、意大利语、俄语、德语,冰岛语 等。 • 埃文-佐哈尔于2014年4月被选举为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院名誉会员。
2.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 2.1 理论来源 • 2.2 理论主演内容与用 语言学 陶强强 2 0 1 6 .4 .2 6
目录
• 埃文-佐哈尔简介
•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 相关评述
1. 埃文-佐哈尔简介
• 埃文-佐哈尔(1939~)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Tel Aviv),他于特 拉维夫大学(University of Tel Aviv )获得文学学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并 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获得文学硕士
捷克结构主义
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诺夫斯基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境 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共存的美学功能 (aesthetic funtion).读者将自己的美学与非美学的期待 附加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 起。因此文学的演变不仅来自文学内部的演进( 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
2.2 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尔(Itamar Even-Zohar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 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 《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 ‚多元系统‛( Polysystem )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 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 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 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的设想之前,对科学的研究范式进行 了界定,认为传统的研究侧重于实证主义,“即搜集资料, 然后以经验主义理由将之接受,并分析其物质内容”。而现 行的研究方法则应该是功能主义的: 以分析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把符号现象视为系统,就有 可能对各种符号集成体的运作方式提出假说,从而迈向现代 科学产生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找出支配着各种现 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规律,而不是对这些现象进行登记和 分类。 与此同时,佐哈尔批评索绪尔及其学派将“系统构想为一个 静态(共时)的关系网”,使“历史层面在实质上被排除到 语言的领域之外”。可以看出,佐哈尔首先是要对复杂多样 的关系进行客观描述,然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去发现规 律,对未来的文学现象进行预测。
多元系统(polysystem)由“poly”与“system”合成。 它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 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佐哈尔吸 取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 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 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 受与影响,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 律。
翻译的性质和范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而并非一成不变;翻 译活动取决于它在一定文化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参见 Shuttleworth:178)传统规约性(prescriptive)的翻译标准始终认 为存在绝对、完美的或理想的翻译文本,而译文中出现的所谓 迁移、变异常常被指责为“不忠实”、歪曲或谬误。多元系统 采用描述性(descriptive)的研究方法,不斤斤计较于一字一句的 忠实与得失,而是将翻译文本视作目标系统中的存在实体,从 目标系统的意识形态、诗学、规范,甚至赞助系统等角度描述 翻译活动的性质,解释翻译文本的生成、消费,以及在目标文 化系统中的功能与运作。虽然多元系统还存在某些局限性, “还有待于修正和精化”(refinement),但它开辟了一条“翻译 最终超越规约美学的道路”,为翻译,特别是外国文学的译介 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是近年来应用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有效的组织研究理论。

它通
过结合多种现实的多元因素,建立了一套系统理论,有助于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多元系统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复杂的模型,而且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特性,它们会相互影响。

系统和它的元素之间有着动态的关系,它们会交互作用,相互依赖,从而使系统更具有弹性。

多元系统理论由多个元素构成,它们是多维关系模型,主要包括人、文化、技术、组织、环境、资源等6个元素,它们构成系统,他们之间有着交互作用和依存性,以及有效实现组织有效运行的规则。

多元系统理论是一个概念性的理论,它将系统建构与具体的组织实践相结合,
强调动态的协同模式,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并有效控制组织的性能。

其特点是严格的理论���结合复杂的实践,将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融入到关系分析中,以实现模型和实践的理论依据,进而促进组织高效管理。

最终,多元系统理论可以有效提高组织的绩效、效率和促进可持续成长发展。

翻译多元系统论

翻译多元系统论



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

如果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它就能积极参与塑造多元系 统的中心。在通常情况下,最重要的翻译作品均出自主要 作家之手,而且翻译作品通过介绍新诗法、新技法等等, 往往是目标文化新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
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实例:

伊万-左哈尔举了桑例子来说明翻译文学占据主要地位的 情形: 1·当年轻的文学处于起步阶段时,一开始会向成熟的文 学学习现成的模式; 2·当某个文学作品处于边缘或弱势时,会引进本身所欠 缺的文学形式。这种情形一般会出现在一个被大国文化所 主宰的小国家里。(如:) 3·当一个国家的文学史上出现重要的转折点,公认的文 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或出现文学真空,没有处于主 导地位的文学类型时,外来模式就很容易取得主导地位。

翻译策略的选择

伊万-左哈尔认为 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 所占据的地位。 如果翻译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译者则不会受限于目标语 的文学模式,而更愿意突破常规的束缚。他们经常会拿出 一篇在充分性上与原文非常相配的译文,再现原文的语篇 关系,这样做本身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原语言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翻译文学处于次要位置的话,译者则会倾 向于在一文中使用现有的目标文化模式,拿出较“不具充 分性”的翻译作品。


重构规范的两个方面:




尽管图里首先将重点放在对翻译作品的分析上,但他却强 调,这只是为了确认译者的决策过程。 他的假设是,重构在翻译某一文本时所采用的主要规范,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考察文本:文本是由守规范制约的活动所生成的。它 能够显示行为的规律性。它指向译者所采用的过程,并进 而确定翻译中的规范; 2·译者、出版商、评论家以及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所作 出的有关规范的明确声明。(图里警告说:这种明确的声 明很可能不完整,或者偏向于信息提供者在该社会文化系 统中所起的作用,故尽量避免。)

多元系统论简介

多元系统论简介

多元系统论的创始人是以色列的埃文·佐哈尔(Even Zohar)。

1970年,他以“多元系统假说”(polysystem hypothesis)的名称提出,直到1979年才正名为“多元系统论”,他针对的首先是语言系统,其次是文学系统,自1990年代起,他又转向文化系统研究。

在1976年,他发表《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一文,首次把多元系统论直接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

产生背景:他不满于1960年代翻译的语言学研究途径,面向原文,局限于语言层面的静态对比,脱离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孤立地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认为当时没有一种理论工具能用来描述已发生的现象而不带价值判断。

基本理念: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一组假定能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网。

系统的特征在于动态、开放、异质,多元系统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依存,这些系统并不平等,而是在多元系统中处于不同的阶层,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各个阶层之间无休止的斗争,构成了系统的动态状态。

他还用一级(primary)和二级(secondary)两个术语来表示形式库里革新和保守的对立。

任何一级模式一旦得以进入经典化形式库的中心并且持久化,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二级模式。

翻译文学可视为目标文化里的一个系统,翻译文学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而只有在三种情况下占据中心:第一,多元系统尚未形成,文学系统依然年轻,仍在建立过程中第二,文学系统处于大系统中的边缘位置,处于虚弱状态第三,文学系统出现了转折点,危机,真空。

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它是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参与创造新的一级模式,译文接近原文可能性较大,翻译策略倾向于充分性。

在翻译文学居于边缘时,译文只会模仿目标文学早已确立的规范,成为保守力量的一大支柱,译者的任务是在本国的文学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

翻译策略则倾向于可接受性。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是一种理论方法,用于研究中文翻译文学。

它强调翻译是一个多维度、多元素的系统,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多元系统论的关键概念包括:系统、层次、相互作用和适应性。

系统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要素可以是语言、文化、历史等。

层次表示翻译中的不同级别,例如,翻译可以在单词、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次进行。

相互作用指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适应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要求做出相应调整。

多元系统论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来探索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多元系统论在中文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翻译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并且可以提供有关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的指导。

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比较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文学作品,从而拓展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多元系统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文翻译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翻译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多元系统理论的盲点

多元系统理论的盲点

多元系统理论的盲点多元系统论是特拉维夫学派的理论奠基人昨哈尔在7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把社会符号的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视为一个开放动态彼此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或多元系统。

虽然这些系统密不可分,但是这些系统中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有的处于中心地位,有的处于边缘地位。

这些系统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之间永远在争夺中心位置。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

佐哈尔都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接受文化的社会规范及文学常规支配着译者的美学预设,从而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这样的看法把翻译研究重心由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化。

佐哈尔描述了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位置的社会条件:第一,一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型,即是说,文学的发展尚属“幼嫩”,有待确立;第二,当一种文学处于“边缘”或处于“弱势”或两者皆有的文字;第三,一种文学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假说,当翻译文学处于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往往会打破译入语文化的传统规范,译者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从而将原著里大多数的新元素带到译入语文化系统里。

然而,当原来的文学系统发展完善的时候,便无须依赖翻译输入外来元素。

在这种情形下,翻译会在多元系统里形成一个边缘系统。

译者只能屈服或遵从系统里一些原有的规范,倾向于采取归化翻译策略,此时的译文比较注重可接受性。

多元系统理论肯定了社会客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如在晚清时,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危机,使得中国文化也出现了危机,中国文化在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者劣势。

根据佐哈尔的理论,此时中国的翻译文学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因而译者应该遵守出发语文化的规范,采取异化式的翻译策略。

但是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家依旧抱着一种文化优越感,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译者在选材翻译的时候也会受自身的审美文化,伦理文化的影响。

异化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引进来的策略也在文化上有体现,中国人民有需求通过外国的作品,真实的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四、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
切斯特曼提出了另一套规范,包括了图里的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它们是:
1
译品或期待规范(expectancy or product norm)
2
专业规范(professional norm)
3
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 orm)
4
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 norm)
三、图里的翻译行为规范及其法则
翻译行为规范定义 将某一社区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例如对正确与错误、适当的与不适当的看法,转换为适当的且适用于特定情形的行为指南。 规范类型 初始规范(initial norm) 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 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4、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添加标题
将目标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倾向应用到所有译文中;
添加标题
图里的描述性研究方法论,为今后的描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添加标题
放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以及文学或语言上等值的可能性;
添加标题
动摇了原始信息固定不变的概念;
添加标题
将原文与译文在交叉的文化系统的符号网中进行聚合。
多元系统理论定义 多元系统被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多个系统的聚合体,其中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促使整个多元系统内部持续的动态演变过程。即,多元系统是一个由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分层级的(stratified)集合体,当这些因素相互发生作用时,这个集合体便随之变化和变异。

左哈尔多元系统论

左哈尔多元系统论

1.在国内的发展
在中国大陆,多元系统理论一直没有引起注意,直2001年第 3期《中外文学》推出多元系统研究专辑,多元系统理论才开 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中国学者高度赞赏多元系统理 论。 2002年第4期的《中国翻译》上刊印了Even—Zohar的《多 元系统论》的中译文,其译者张南峰教授认为该理论“由于 强调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研究,因而提高了翻译研究在文学研 究中的地位, 同时也把译本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带到了与其它 各种文本平等的位置”,其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使得翻译研 究取得学科地位并进入学术研究系统的中心位置。他的观点 得到 了许多学者的支持。谢天振“用丰富的例证证明了多元系统 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性,最后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 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 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 阔的研究领域”。 张柏然和辛红娟指出,多元系统理论就是从翻译和翻译文学 对目标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入手,研究目标文化对外国文学的 接受能力
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完全忽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 中的一些特例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适用范围有限。 如果将多元系统理论用于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 它无法解释 我国晚清的翻译实际。晚清时中国的翻译文学应该处于中 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根据多元系统理论, 译者会遵 守出发语文化的规范, 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但是, 事实并非 如此。晚清的文学翻译家, 他们渴望传播民族文化, 拥有文 化优越感, 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多 元系统理论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 而忽视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使我们对其 理论的周密性产生了疑问。对此,王东风是这样评价的: 多 元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的制约, 但忽 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含义1.义: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翻译活动中,作为源语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沟通媒介的译者,必须考虑到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多元系统理论是怎样阐释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一、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该学派主要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埃文-佐哈尔出版了《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根据该理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也就是由符号主导人类交际形式,诸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须视为系统而非又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较充分地理解和研究。

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大的“多元”系统。

要全面并充分的理解各个系统,就必须将其置于多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中来研究。

后来佐哈尔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

作为整个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次系统,文学系统是各种文学子系统的集合。

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研究翻译文学,就必须将其置于大的文学系统中来研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作品时要考虑其文化因素。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最少两个文化系统,即源语文化系统和译入语文化系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取决于其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佐哈尔多元系统论

佐哈尔多元系统论
关键词:翻译;多系统论;多元互补论;比较翻译学
一、引言
“多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都是由一系列不同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系统组成。同时,埃文—佐哈尔(1990:45-51)在“多系统论”中也谈到了翻译文学在文学这个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影响着翻译实践,这一点对于我国的译学建设和翻译理论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无独有偶,针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翻译标准问题,辜正坤教授提出了“多元互补论”,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我国翻译标准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埃文—佐哈尔的“多系统论”是针对文化、文学层面的,所以对于研究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已经被广泛用于这些层面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埃文-佐哈尔还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两个文本的转换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翻译学派的巴斯奈特(Bassnett&Lefevere, 1990: 8)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所以翻译应该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另外,佐哈尔埃文—佐哈尔对翻译文学地位的探讨打破了传统上认为翻译文学只能处于边缘地位的观点,提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待翻译文学是处于中心还是边缘地位。中国的文学界和翻译界对此非常重视,有人认为“这种把翻译行为与文化的弱势或强势联系起来的理论,对人们客观冷静认识各民族文学中的翻译行为是很有启发的。”(陈惇等,1997:159-160)还有人认为埃文—佐哈尔的“多系统论”“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的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性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催生了一个跨国界的翻译研究学派。”所以“多系统论”为中国的翻译学研究方向无疑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的翻译学,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也可与文学与文化所处的时代和背景结合起来。例如佛经翻译研究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研究等,都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系统论的创始人是以色列的埃文·佐哈尔(Even Zohar)。

1970年,他以“多元系统假说”(polysystem hypothesis)的名称提出,直到1979年才正名为“多元系统论”,他针对的首先是语言系统,其次是文学系统,自1990年代起,他又转向文化系统研究。

在1976年,他发表《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一文,首次把多元系统论直接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

产生背景:他不满于1960年代翻译的语言学研究途径,面向原文,局限于语言层面的静态对比,脱离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孤立地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认为当时没有一种理论工具能用来描述已发生的现象而不带价值判断。

基本理念: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一组假定能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网。

系统的特征在于动态、开放、异质,多元系统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依存,这些系统并不平等,而是在多元系统中处于不同的阶层,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各个阶层之间无休止的斗争,构成了系统的动态状态。

他还用一级(primary)和二级(secondary)两个术语来表示形式库里革新和保守的对立。

任何一级模式一旦得以进入经典化形式库的中心并且持久化,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二级模式。

翻译文学可视为目标文化里的一个系统,翻译文学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而只有在三种情况下占据中心:第一,多元系统尚未形成,文学系统依然年轻,仍在建立过程中第二,文学系统处于大系统中的边缘位置,处于虚弱状态第三,文学系统出现了转折点,危机,真空。

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它是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参与创造新的一级模式,译文接近原文可能性较大,翻译策略倾向于充分性。

在翻译文学居于边缘时,译文只会模仿目标文学早已确立的规范,成为保守力量的一大支柱,译者的任务是在本国的文学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

翻译策略则倾向于可接受性。

翻译和原创作品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翻译作品跟原创作品在文学行为上的区别,依据某个时期翻译文学占有的位置而定。

如果翻译文学占有中心位置,翻译作品的范畴必然扩至“半翻译作品”和“类翻译作品”。

多元系统对于翻译研究的贡献:
1.多元系统论把半翻译,甚至伪译列为研究对象,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

2.站在社会文化的角度,把关注点从文本放大到翻译的对外关系,离开了
语言学导
向,为翻译的文化转向铺平了道路。

3.带领翻译学从规范主义走向描述主义,推动了翻译史的发展,最终令翻
译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语言学和文学的学科,进一步巩固了翻译学的
学科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