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剂新技术》PPT课件 (2)
合集下载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2节包合技术

• 如果将甲基、乙基、羟丙基、羟乙基等 基团引入到β-CD分子中与羟基进行烷基 化反应(例如形成羟丙基-β-CD),可 以破坏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使β-CD的理 化性质特别是水溶性发生显著改变。
28.02.2021
药剂学
14
28.02.2021
β-环糊药精剂学 的衍生物
15
•衍生化反应的类型
①烷基化:如β-CD与硫酸二甲酯(或溴 甲烷)在40OC条件下生成甲基化衍生物: 二甲基-β-CD或三甲基-β-CD ;
28.02.2021
药剂学
37
(九)溶出度法
• 溶出度法不仅用于包合物的生成,也 可以证实或评价形成包合物的增溶效 果,其方法是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进 行判断。
• 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浓度的环糊精溶
液中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以
药物浓度为纵坐标,环糊精浓度为横
坐标作相溶解度图。从曲线上判断是
否生成包合物。 28.02.2021
28.02.2021
药剂学
9
环糊精包封药物的立体结构
伯羟基
28.02.2021
药仲剂羟学基
10
• β-CD在室温下水中溶解度仅为1.85% (w/v),其水溶性比没有环合的低聚 糖同分异构体要低得多,其原因是: β-CD是晶体,其晶格能高,故水溶性差; β-CD的仲羟基形成分子内氢键,使其 与周围水分子形成氢键的可能性下降, 故水溶性差。
药剂学
6
二、包合材料
(一) 环糊精
• 环糊精(Cyclodextrin, CD)系淀 粉经酶解环合后得到的由6~12个葡 萄糖分子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化 合物。
• 常见的环糊精是有6(或7、8)个葡
萄糖分子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
28.02.2021
药剂学
14
28.02.2021
β-环糊药精剂学 的衍生物
15
•衍生化反应的类型
①烷基化:如β-CD与硫酸二甲酯(或溴 甲烷)在40OC条件下生成甲基化衍生物: 二甲基-β-CD或三甲基-β-CD ;
28.02.2021
药剂学
37
(九)溶出度法
• 溶出度法不仅用于包合物的生成,也 可以证实或评价形成包合物的增溶效 果,其方法是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进 行判断。
• 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浓度的环糊精溶
液中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以
药物浓度为纵坐标,环糊精浓度为横
坐标作相溶解度图。从曲线上判断是
否生成包合物。 28.02.2021
28.02.2021
药剂学
9
环糊精包封药物的立体结构
伯羟基
28.02.2021
药仲剂羟学基
10
• β-CD在室温下水中溶解度仅为1.85% (w/v),其水溶性比没有环合的低聚 糖同分异构体要低得多,其原因是: β-CD是晶体,其晶格能高,故水溶性差; β-CD的仲羟基形成分子内氢键,使其 与周围水分子形成氢键的可能性下降, 故水溶性差。
药剂学
6
二、包合材料
(一) 环糊精
• 环糊精(Cyclodextrin, CD)系淀 粉经酶解环合后得到的由6~12个葡 萄糖分子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化 合物。
• 常见的环糊精是有6(或7、8)个葡
萄糖分子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
第三章制剂新技术优秀课件

例2 大蒜油-βCYD包合物的制备
➢ 按大蒜油和-CYD投料比1∶12,称取大蒜油,用少量乙 醇溶解后,在不断搅拌下,滴入-CYD饱和水溶液中,调 节pH 值约为5,在20℃搅拌5小时,所得混悬液冷藏放置, 抽滤,真空干燥,即得白色粉末状包合物。
➢ 大蒜不良臭味基本上被遮盖。
2. 研磨法
➢ 取-CYD加入2~5倍量的水,研匀,加入药物(难溶性药物应 先溶于有机溶剂中),充分研磨至成糊状物,低温干燥后,再 用适宜的有机溶剂洗净,再干燥,即得。
⑵ 提高稳定性
➢ 维A酸经β-环糊精包合,稳定性显著提高,副作用降低。
⑶ 液体药物可粉末 ⑷ 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
➢ 陈皮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后,可粉末化且可防止挥发。
4. 制成包合物的目的
⑸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
➢ 盐酸雷尼替丁具有不良臭味,制成包合物可加以改善, 提高用药的顺从性。
⑹ 调节释药速率
➢ 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 ➢ 制剂中目前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㈠ 环糊精 (cyclodextrin, CYD)
➢ 系淀粉以嗜碱性芽孢杆菌产生的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作 用后形成的产物,是由6~12 个D-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 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结构为中空圆筒形。
➢ 硝酸异山梨醇酯-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片剂血药水 平可维持相当长时间——具有缓释作用。
⑺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诺氟沙星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制成β环糊 精包合物胶囊,起效快,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
⑻ 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
二、包合材料
➢ 概念
➢ 包合物中处于包合外层的主分子物质。
➢ 种类
第三章制剂新技术
最新制剂新技术教学讲义ppt课件

三、溶剂-熔融法:将药物先溶于适当溶剂中,将 此溶液直接加入已熔融的载体材料中混合均匀, 按熔融法冷却。本法适合于液态药物(鱼肝油、 维生素A、D、E等)。
四、溶剂-冷冻干燥法: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共溶 于溶剂中,冷冻干燥,除去溶剂。
五、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 合,研磨后,降低药物粒度,或者使药物与 载体材料以氢键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纤维素类: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 维素酞酸酯(HPMCP,其商品有两种规格,分别为 HP50、HP55)以及羧甲乙纤维素(CMEC)等, 均能溶于肠液中,可用于制备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在肠 道释放和吸收、生物利用度高的固体分散体。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 简单低共熔混合物:药物和材料共熔后,骤冷 固化。符合低共熔物的比例时,药物以微晶形 式分散在载体材料中。
包合材料
环糊精(cyclodextrin,CYD):淀粉用嗜碱 性芽孢杆菌经培养得到的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作 用后形成的产物。为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具水溶 性白色结晶粉末。
结构为中空圆筒形,空穴开口处为亲水性,内 部为疏水性。有α、β、γ三中CYD,最常用的为 β-CYD。
1.环糊精的分子结构
HO HO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液体药物粉末化与防挥发
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和降低刺激性
防氧化
提高药物稳定性 防光分解
防热破坏
包合物的制备
饱和水溶包合物的制备
一、饱和水溶液法:将CYD配成饱和水溶液,加入药 物,混合30min以上,使药物与CYD形成包合物后析出。 过滤,用适当溶剂洗净,干燥即得。
其他:表面活剂类、有机酸类、糖类与醇类、 纤维素衍生物、其它亲水材料等。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
《制剂新技术》PPT课件 (2)

通常将主药与附加剂混匀后微囊化,亦可先将主药单独微囊化,再 加入附加剂。
若有多种主药,可将其混匀再微囊化,或分别微囊化后再混合,这 取决于设计要求、药物、囊材和附加剂的性质及工艺条件等。
另外要注意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适当,如囊心物过少,将生成无囊 心物的空囊。囊心物也可形成单核或多核的微囊。
40
四、溶剂-冷冻干燥法: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共溶 于溶剂中,冷冻干燥,除去溶剂。
五、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 合,研磨后,降低药物粒度,或者使药物与 载体材料以氢键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12
六、双螺旋挤压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 混合置于双螺旋挤压机内,经混合、捏 制而成固体分散体,无需有机溶剂,同 时可用两种以上载体材料,制备温度可 低于药物熔点和载体材料的软化点,因 此药物不易破坏,制得的固体分散体稳 定。
15
缓释:药物采用疏水或者脂质类载体材 料制成固体分散体。由于载体材料形成 了网状骨架结构,药物的溶出必须通过 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达到缓释目 的。
16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热分析法 粉末X射线衍射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谱法
17
第二节 包合技术
定义 发展 组成及分类 包合原理 包合材料
在研发药物新剂型、新品种方面有着良好 的应用前景
20
包合物的组成
主分子(host molecule)
客分子(guest molecule)
分子囊
❖ 主分子为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 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
21
包合物的分类
按主分子的构成分为: 多分子包合物:硫脲、尿素、对苯二酚 单分子包合物:环糊精 大分子包合物:葡聚糖凝胶 按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形状分为: 管形包合物 笼形包合物 层状包合物
若有多种主药,可将其混匀再微囊化,或分别微囊化后再混合,这 取决于设计要求、药物、囊材和附加剂的性质及工艺条件等。
另外要注意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适当,如囊心物过少,将生成无囊 心物的空囊。囊心物也可形成单核或多核的微囊。
40
四、溶剂-冷冻干燥法: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共溶 于溶剂中,冷冻干燥,除去溶剂。
五、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 合,研磨后,降低药物粒度,或者使药物与 载体材料以氢键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12
六、双螺旋挤压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 混合置于双螺旋挤压机内,经混合、捏 制而成固体分散体,无需有机溶剂,同 时可用两种以上载体材料,制备温度可 低于药物熔点和载体材料的软化点,因 此药物不易破坏,制得的固体分散体稳 定。
15
缓释:药物采用疏水或者脂质类载体材 料制成固体分散体。由于载体材料形成 了网状骨架结构,药物的溶出必须通过 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达到缓释目 的。
16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热分析法 粉末X射线衍射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谱法
17
第二节 包合技术
定义 发展 组成及分类 包合原理 包合材料
在研发药物新剂型、新品种方面有着良好 的应用前景
20
包合物的组成
主分子(host molecule)
客分子(guest molecule)
分子囊
❖ 主分子为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 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
21
包合物的分类
按主分子的构成分为: 多分子包合物:硫脲、尿素、对苯二酚 单分子包合物:环糊精 大分子包合物:葡聚糖凝胶 按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形状分为: 管形包合物 笼形包合物 层状包合物
药剂学制剂新技术课件

2.聚维酮类
3.表面活性剂类
4.有机酸类
5.糖类及醇类
6. 纤维素衍生物
1.聚乙二醇类
具有良好的水溶性(1∶2~1∶3),亦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可使某些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可阻止i药 物聚集。最常用的4000和6000。它们的熔点低(55~65℃),毒性较小。化学性质稳定(但180℃以上 分解),能及多种药物配伍。药物为油类时,宜用分子量更高的类作载体,如12000或6000及20000的 混合物作载体。
3. 其他类
常用的有胆固醇、β-谷甾醇、棕榈酸甘油酯、胆固醇硬脂酸酯、蜂蜡、巴西棕榈蜡及氢化蓖麻油、蓖麻 油蜡等脂质材料,均可作为载体制备缓释固体分散体。这类固体分散体常采用熔融法制备。脂质类载体 降低了药物溶出速率,延缓了药物释放。可加入表面活性剂、糖类、等水溶性材料,以适当提高其释放 速率,达到满意的缓释效果。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1.纤维素类 2.聚丙烯酸树脂类
1.纤维素类
常用的有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其商品有两种规格,分别为50、55)以及 羧甲乙纤维素()等,均能溶于肠液中,可用于制备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在肠道释放和吸收、生物利用 度高的固体分散体。
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粘度有差异,释放速率也不相同。
2.聚维酮类
聚维酮()为无定形高分子聚合物,熔点较高,对热稳定(150℃变色)易溶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 由于熔点高不宜采用熔融法,而宜采用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物。
对许多药物有较强的抑晶作用,用制成固体分散体,其体外溶出度有明显提高,在体内起效快,生 物利用度也有显著改善。
但易吸湿,制成的固体分散物对湿的稳定性差,贮存过程中易吸湿而析出药物结晶。
(二)固态溶液( ) (三)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
《制剂新技术》课件

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
通过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方便、高效地制备中药复方制剂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
中药制剂的国际化
利用制剂新技术,可以推动中药制剂的国际化发展,使中药更好 地走向世界。
04 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
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
技术更新快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剂新技术需 要不断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日益变化 的市场需求。
用。
缓控释制剂技术包括缓释片、控释胶囊 、植入剂等,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糖
尿病、疼痛治疗等多种领域。
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 药物和载体材料,以及优化制剂配方和 制备工艺,以实现药物的缓控释效果和
稳定性。
03 制剂新技术应用
药物制剂的改进
药物剂型的改进
通过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改进药物的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体验。
透皮制剂技术包括贴剂、膏剂、凝胶剂等,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的优点,尤其在疼痛治疗、局部抗炎 、精神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透皮制剂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载体材料,以及优化制剂配方和制备工艺,以提高药物的透 皮吸收率和稳定性。
缓控释制剂技术
缓控释制剂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制剂手 段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 ,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的血药 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
《制剂新技术》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制剂新技术概述 • 现代制剂技术 • 制剂新技术应用 • 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实例分析
01 制剂新技术概述
制剂新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制剂新技术是指在药物制剂领域中, 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设备或工艺,以 改进或创新药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控 制和给药方式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方便、高效地制备中药复方制剂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
中药制剂的国际化
利用制剂新技术,可以推动中药制剂的国际化发展,使中药更好 地走向世界。
04 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
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
技术更新快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剂新技术需 要不断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日益变化 的市场需求。
用。
缓控释制剂技术包括缓释片、控释胶囊 、植入剂等,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糖
尿病、疼痛治疗等多种领域。
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 药物和载体材料,以及优化制剂配方和 制备工艺,以实现药物的缓控释效果和
稳定性。
03 制剂新技术应用
药物制剂的改进
药物剂型的改进
通过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改进药物的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体验。
透皮制剂技术包括贴剂、膏剂、凝胶剂等,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的优点,尤其在疼痛治疗、局部抗炎 、精神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透皮制剂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载体材料,以及优化制剂配方和制备工艺,以提高药物的透 皮吸收率和稳定性。
缓控释制剂技术
缓控释制剂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制剂手 段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 ,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的血药 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
《制剂新技术》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制剂新技术概述 • 现代制剂技术 • 制剂新技术应用 • 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实例分析
01 制剂新技术概述
制剂新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制剂新技术是指在药物制剂领域中, 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设备或工艺,以 改进或创新药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控 制和给药方式等方面的技术。
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PPT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微针的长度: 皮肤的角质层厚约10~20μm,是一层死组织,没有血管
和神经,却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表皮层位于外皮下 约50~100μm处,含有少量活细胞及神经,不含血管;更深 处的真皮中含有大量的活细胞、神经及血管。设计的微针长 度应能刺入皮肤达到治疗作用又不触及神经组织以避免产生 疼痛,所以微针的长度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
CPU
图4.不同针形(平型、尖型)微针阵列
3.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根据对微针阵列刺入皮肤可转运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
进行初步研究:采用针长为 550、700和900μm的微针分别处 理新鲜离体人皮肤,用瀑布蓝、右旋糖酐-瀑布蓝、异硫氰酸 荧光素-右旋糖酐为模型化合物进行透皮给药。研究发现,3种 微针可大幅度提高这三种物质的透皮速率,微针对这三种物质 的促渗效果分别是瀑布蓝>右旋糖酐-瀑布蓝>异硫氰酸荧光 素-右旋糖酐,对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促渗效果更好。
➢ 避免因口服给药而产生的肠胃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 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因静脉注射而引 起的痛楚和感染;
➢ 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 加疗效;
➢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胃肠道反应;
➢ 随时可中断给药改善患者的顺应性等;
CPU
缺点: 然而,由于皮肤(特别是角质层)严重阻碍药物的透皮吸收, 即便在各种促渗剂的作用下,也仅能使部分小分子药物穿过 皮肤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大多数药物,尤其是蛋白类大分 子药物,即便是一些剂量低、疗效高的药物,透皮渗透速度 也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因此,皮肤尤其是角质层成为开发 透皮给药制剂的重大障碍,相关研究多,但产品少。为了改 变这一现状,诸多物理透皮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微针阵列技 术为经皮给药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中药制剂新剂型 中药制剂技术课件

药物的释放时间、释放部位以及释放的速率的制剂。其释药机制是膜腔内的渗 透压或药物分子在膜层中的扩散行为,包括水不溶性包衣膜和含水性孔道的包 衣膜。
(3)渗透泵控释制剂: 指的是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比
骨架型缓释制剂更加优越。
也称靶向给药系统,指通过载体将药物有选择性的定位或者富 集在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者细胞内的药物载体系统。特别适 用于肿瘤药物治疗。
哪些药物并不适合制备成缓控释制剂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点: (1)缓控释制剂能够减少服药次数,延长药效,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 (2)可保持平稳的血药浓度,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 (3)减少了患者用药的总剂量; (4)能达到定时、定位释放药物的要求,从而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按给药部位分为: (一)经胃肠道给药
如包衣片、骨架片、多层片等片剂,肠溶胶囊、药树脂胶囊、涂膜胶囊等胶囊 剂,丸剂等。 (二)不经胃肠道给药
如注射剂、栓剂、膜剂、植入剂等
按照制备工艺分类,主要分为: (1)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包括①亲水性凝胶骨架片,多采用直接压片法制成 ②蜡质类骨架片,也被称为溶蚀型骨架片,可采用湿法制粒压片、熔
融法等制备方法; ③不溶性骨架片,可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或湿法制粒压片等方法制备。
(2)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 指将一种或多种包衣材料对颗粒、片剂、小丸等进行包衣处理,从而控制
按照靶向制剂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 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前体药物制剂是指通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一种在体外不具 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特定靶组织中经过生物转换(酶或其他生物功能 的作用)后转化为活性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3)渗透泵控释制剂: 指的是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比
骨架型缓释制剂更加优越。
也称靶向给药系统,指通过载体将药物有选择性的定位或者富 集在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者细胞内的药物载体系统。特别适 用于肿瘤药物治疗。
哪些药物并不适合制备成缓控释制剂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点: (1)缓控释制剂能够减少服药次数,延长药效,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 (2)可保持平稳的血药浓度,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 (3)减少了患者用药的总剂量; (4)能达到定时、定位释放药物的要求,从而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按给药部位分为: (一)经胃肠道给药
如包衣片、骨架片、多层片等片剂,肠溶胶囊、药树脂胶囊、涂膜胶囊等胶囊 剂,丸剂等。 (二)不经胃肠道给药
如注射剂、栓剂、膜剂、植入剂等
按照制备工艺分类,主要分为: (1)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包括①亲水性凝胶骨架片,多采用直接压片法制成 ②蜡质类骨架片,也被称为溶蚀型骨架片,可采用湿法制粒压片、熔
融法等制备方法; ③不溶性骨架片,可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或湿法制粒压片等方法制备。
(2)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 指将一种或多种包衣材料对颗粒、片剂、小丸等进行包衣处理,从而控制
按照靶向制剂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 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前体药物制剂是指通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一种在体外不具 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特定靶组织中经过生物转换(酶或其他生物功能 的作用)后转化为活性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物制剂新技术PPT课件

单分子:环糊精、笼状 多分子:尿素、晶格洞穴 大分子:葡聚糖凝胶、纤维素 ,多孔结构 • 组成比例 摩尔比1:1 • 对药物的要求 原子数>5 溶解度<10g/L 稠环数< 5 分子量100~400 • 药物极性 是形成包合物的重要因素
第11页/共42页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5洗涤、干燥 包合物滤过后,用适当的溶剂 洗涤,将未包封的药物除去, 干燥即得。
第10页/共42页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2β-环糊精饱和水 溶液
1.3加入药物 1.4搅拌包合 1.5洗涤、干燥 1.6验证
1.6验证 包合物特点: • 主分子不同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2β-环糊精饱和水 溶液
1.3加入药物
1.4搅拌包合
1.5洗涤、干燥
1.6验证
结构:环糊精由6~12个 D-葡萄糖分子以1,4-糖 苷键连接的环状中空圆筒 形;孔穴的开口及外部呈 亲水性,孔 穴的内部呈疏水性。
降低分散度。
第22页/共42页
3.溶剂-熔融法
3.1药物+载体 3.2有机溶剂
3.3蒸发
3.4骤冷固化
适宜剂量小于50mg 液体药物 常用材料: PEG 糖类 有机酸
第23页/共42页
4.溶剂-喷雾(冷冻) • 适宜连续生产 干燥法 • 溶剂-冷冻干燥法适宜对热不稳定药物。
4.1药物+载体
第5页/共42页
第11页/共42页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5洗涤、干燥 包合物滤过后,用适当的溶剂 洗涤,将未包封的药物除去, 干燥即得。
第10页/共42页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2β-环糊精饱和水 溶液
1.3加入药物 1.4搅拌包合 1.5洗涤、干燥 1.6验证
1.6验证 包合物特点: • 主分子不同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2β-环糊精饱和水 溶液
1.3加入药物
1.4搅拌包合
1.5洗涤、干燥
1.6验证
结构:环糊精由6~12个 D-葡萄糖分子以1,4-糖 苷键连接的环状中空圆筒 形;孔穴的开口及外部呈 亲水性,孔 穴的内部呈疏水性。
降低分散度。
第22页/共42页
3.溶剂-熔融法
3.1药物+载体 3.2有机溶剂
3.3蒸发
3.4骤冷固化
适宜剂量小于50mg 液体药物 常用材料: PEG 糖类 有机酸
第23页/共42页
4.溶剂-喷雾(冷冻) • 适宜连续生产 干燥法 • 溶剂-冷冻干燥法适宜对热不稳定药物。
4.1药物+载体
第5页/共4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层状包合物
笼 形 包 合 物 管yclodextrin,CYD):淀粉用嗜碱性芽 孢杆菌经培养得到的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作用后 形成的产物。为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具水溶性白 色结晶粉末。
四、溶剂-冷冻干燥法: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共溶 于溶剂中,冷冻干燥,除去溶剂。
五、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 合,研磨后,降低药物粒度,或者使药物与 载体材料以氢键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12
六、双螺旋挤压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 混合置于双螺旋挤压机内,经混合、捏 制而成固体分散体,无需有机溶剂,同 时可用两种以上载体材料,制备温度可 低于药物熔点和载体材料的软化点,因 此药物不易破坏,制得的固体分散体稳 定。
18
定义
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 的孔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过程。
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是一种分子被 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空穴结构内具有独特形式的 复合物。
19
发展
1886年 对苯二酚+挥发性化合物 1916年 去氧胆酸+脂肪酸 1940年 尿素+辛醇 1947年 樟脑+硫脲 1948年 环糊精包合物
二、溶剂法(共沉淀法):将药物和载体共同溶
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
材料同时析出,得到药物和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
共沉淀物。
10
三、溶剂-熔融法:将药物先溶于适当溶剂中,将 此溶液直接加入已熔融的载体材料中混合均匀, 按熔融法冷却。本法适合于液态药物(鱼肝油、 维生素A、D、E等)。
11
3
固体分散技术的特点: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以提 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控制药物释放,使药物具有缓释或肠溶特性; 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和刺激性; 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等。
4
二、载体材料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5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
聚乙二醇(PEG):良好的水溶性,较低的 熔点(50-63ºC),化学性质稳定。常用的有 PEG4000、PEG6000、PEG12000等。
聚维酮类(PVP):熔点高,对热稳定,易 但吸潮。
其他:表面活剂类、有机酸类、糖类与醇类、 纤维素衍生物、其它亲水材料等。
6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
➢ 纤维素类:乙基纤维素(EC)是 一理想的不溶性载体材 料,广泛应用于缓释固体分散体。EC能溶于乙醇等多种有 机溶剂,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EC的粘度和用量均影响释 药速率,可加入HPC、PEG、PVP等水溶性物质作致孔剂可 以调节释药速率,获得更理想的释药效果。
纤维素类: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维 素酞酸酯(HPMCP,其商品有两种规格,分别为 HP50、HP55)以及羧甲乙纤维素(CMEC)等,均能 溶于肠液中,可用于制备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在肠道释 放和吸收、生物利用度高的固体分散体。
8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 简单低共熔混合物:药物和材料共熔后,骤冷 固化。符合低共熔物的比例时,药物以微晶形 式分散在载体材料中。
➢ 聚丙烯酸树脂类:为含季铵基的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包括RL和RS等几种)。此类产品在胃液中可溶胀,在肠 液中不溶,广泛用于制备缓释固体分散体的材料。此类固 体分散体中加入PEG或PVP等可调节释药速率。
➢其他类:脂质材料、微溶的表面活性剂等 7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聚丙烯酸树脂类:常用Ⅱ号及Ⅲ号聚丙烯酸树脂,前 者在pH6以上的介质中溶解,后者在pH7以上的介质 中溶解,两者联合使用,可制成缓释速率较理想的固 体分散体。
15
缓释:药物采用疏水或者脂质类载体材 料制成固体分散体。由于载体材料形成 了网状骨架结构,药物的溶出必须通过 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达到缓释目 的。
16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热分析法 粉末X射线衍射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谱法
17
第二节 包合技术
定义 发展 组成及分类 包合原理 包合材料
❖ 固体溶液:药物在载体材料中以分子状态分散。
❖ 按溶解情况分为:完全互溶和部分互溶;按晶体 结构,分为置换型和填充型。
❖ 共沉淀物:药物和载体形成共沉淀无定形物。
9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一、熔融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均匀,加热 至熔融,在剧烈搅拌下迅速冷却成固体。本法关 键在于高温下的迅速冷却,在高的过饱和状态下, 胶态晶核迅速形成。
在研发药物新剂型、新品种方面有着良好 的应用前景
20
包合物的组成
主分子(host molecule)
客分子(guest molecule)
分子囊
❖ 主分子为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 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
21
包合物的分类
按主分子的构成分为: 多分子包合物:硫脲、尿素、对苯二酚 单分子包合物:环糊精 大分子包合物:葡聚糖凝胶 按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形状分为: 管形包合物 笼形包合物 层状包合物
13
应注意的问题: 1.适用于小剂量的药物; 2.存储过程中易老化。
14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和缓释原理
速释:药物高度分散在在载体中,以分子状态、胶体 状态、微晶和无定形态存在,载体材料可以阻止药物 的聚集,有利于药物的迅速释放。 载体材料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保持药物的高度分散 性,对药物有抑晶作用,从而促进药物的溶出。
第16章 制剂新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包合技术 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 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
1
第一节 固体分散技术
一、概述 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系指药
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 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 系。 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所采用的制剂技 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2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1961年提出。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 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技术。其目的是为了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从而提高 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将固体分散体作为中 间体,用来制备比如速释或者缓释制剂、肠溶制 剂。 依据:Noyes-Whitney方程,溶出速率随分散度增 加而提高。
层状包合物
笼 形 包 合 物 管yclodextrin,CYD):淀粉用嗜碱性芽 孢杆菌经培养得到的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作用后 形成的产物。为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具水溶性白 色结晶粉末。
四、溶剂-冷冻干燥法: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共溶 于溶剂中,冷冻干燥,除去溶剂。
五、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 合,研磨后,降低药物粒度,或者使药物与 载体材料以氢键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12
六、双螺旋挤压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 混合置于双螺旋挤压机内,经混合、捏 制而成固体分散体,无需有机溶剂,同 时可用两种以上载体材料,制备温度可 低于药物熔点和载体材料的软化点,因 此药物不易破坏,制得的固体分散体稳 定。
18
定义
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 的孔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过程。
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是一种分子被 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空穴结构内具有独特形式的 复合物。
19
发展
1886年 对苯二酚+挥发性化合物 1916年 去氧胆酸+脂肪酸 1940年 尿素+辛醇 1947年 樟脑+硫脲 1948年 环糊精包合物
二、溶剂法(共沉淀法):将药物和载体共同溶
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
材料同时析出,得到药物和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
共沉淀物。
10
三、溶剂-熔融法:将药物先溶于适当溶剂中,将 此溶液直接加入已熔融的载体材料中混合均匀, 按熔融法冷却。本法适合于液态药物(鱼肝油、 维生素A、D、E等)。
11
3
固体分散技术的特点: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以提 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控制药物释放,使药物具有缓释或肠溶特性; 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和刺激性; 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等。
4
二、载体材料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5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
聚乙二醇(PEG):良好的水溶性,较低的 熔点(50-63ºC),化学性质稳定。常用的有 PEG4000、PEG6000、PEG12000等。
聚维酮类(PVP):熔点高,对热稳定,易 但吸潮。
其他:表面活剂类、有机酸类、糖类与醇类、 纤维素衍生物、其它亲水材料等。
6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
➢ 纤维素类:乙基纤维素(EC)是 一理想的不溶性载体材 料,广泛应用于缓释固体分散体。EC能溶于乙醇等多种有 机溶剂,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EC的粘度和用量均影响释 药速率,可加入HPC、PEG、PVP等水溶性物质作致孔剂可 以调节释药速率,获得更理想的释药效果。
纤维素类: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维 素酞酸酯(HPMCP,其商品有两种规格,分别为 HP50、HP55)以及羧甲乙纤维素(CMEC)等,均能 溶于肠液中,可用于制备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在肠道释 放和吸收、生物利用度高的固体分散体。
8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 简单低共熔混合物:药物和材料共熔后,骤冷 固化。符合低共熔物的比例时,药物以微晶形 式分散在载体材料中。
➢ 聚丙烯酸树脂类:为含季铵基的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包括RL和RS等几种)。此类产品在胃液中可溶胀,在肠 液中不溶,广泛用于制备缓释固体分散体的材料。此类固 体分散体中加入PEG或PVP等可调节释药速率。
➢其他类:脂质材料、微溶的表面活性剂等 7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聚丙烯酸树脂类:常用Ⅱ号及Ⅲ号聚丙烯酸树脂,前 者在pH6以上的介质中溶解,后者在pH7以上的介质 中溶解,两者联合使用,可制成缓释速率较理想的固 体分散体。
15
缓释:药物采用疏水或者脂质类载体材 料制成固体分散体。由于载体材料形成 了网状骨架结构,药物的溶出必须通过 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达到缓释目 的。
16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热分析法 粉末X射线衍射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谱法
17
第二节 包合技术
定义 发展 组成及分类 包合原理 包合材料
❖ 固体溶液:药物在载体材料中以分子状态分散。
❖ 按溶解情况分为:完全互溶和部分互溶;按晶体 结构,分为置换型和填充型。
❖ 共沉淀物:药物和载体形成共沉淀无定形物。
9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一、熔融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均匀,加热 至熔融,在剧烈搅拌下迅速冷却成固体。本法关 键在于高温下的迅速冷却,在高的过饱和状态下, 胶态晶核迅速形成。
在研发药物新剂型、新品种方面有着良好 的应用前景
20
包合物的组成
主分子(host molecule)
客分子(guest molecule)
分子囊
❖ 主分子为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 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
21
包合物的分类
按主分子的构成分为: 多分子包合物:硫脲、尿素、对苯二酚 单分子包合物:环糊精 大分子包合物:葡聚糖凝胶 按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形状分为: 管形包合物 笼形包合物 层状包合物
13
应注意的问题: 1.适用于小剂量的药物; 2.存储过程中易老化。
14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和缓释原理
速释:药物高度分散在在载体中,以分子状态、胶体 状态、微晶和无定形态存在,载体材料可以阻止药物 的聚集,有利于药物的迅速释放。 载体材料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保持药物的高度分散 性,对药物有抑晶作用,从而促进药物的溶出。
第16章 制剂新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包合技术 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 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
1
第一节 固体分散技术
一、概述 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系指药
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 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 系。 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所采用的制剂技 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2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1961年提出。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 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技术。其目的是为了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从而提高 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将固体分散体作为中 间体,用来制备比如速释或者缓释制剂、肠溶制 剂。 依据:Noyes-Whitney方程,溶出速率随分散度增 加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