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它要求人们用眼睛去观赏。

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首先总是会被画面上的情景、形象、色彩这些冲击我们视觉的东西所吸引。对于画中那些我们所说的“看不懂”的东西,事实上你也许有点意会却难以述说。这种现象说明美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仅凭个人的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是难以上升到“欣赏”的境界。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式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关于美术欣赏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又有时代、地域、价值取向、艺术形式等等差异。要说真的有什么方法吗?的确很难一概而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为此他们还要付出艰辛的创造。看一件美术作品时,不可能有文字或语言的媒介,需要欣赏者自身与艺术作品产生感应。

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美术作品来讲述欣赏美术作品一般需要思考的内容,也可以说是欣赏方法吧。概括起来对于美术作品一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理解美术作品的立意和主题;

2、感受美术作品的情境和意境;

3、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4、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5、思考对美术作品的自我联想和感受。

首先我们来看下

一、理解美术作品的立意和主题

美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都在作品中要宣泄出来。中国画就有“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哲理和方法。所以我们看画要注意作品的立意。当然作品的立意有高低之分,意境深远当然给人以共鸣。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幅油画作品《父亲》,这张作品想必大家在以前也见到过,罗中立这幅《父亲》的原型是一位守粪的农民。巨大的画幅和超级写实手法震撼了全国人民。的确,多少人在这幅画前端详着这位农民父亲时思绪万千、热泪滚滚,产生出深深的遗憾、惭愧与负疚之感。该作品创作时间是1980年,作品篇幅:216cmx152cm,它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罗中立,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根据自己在大巴山生活的体验以及与农民结下的深情,创作了这幅超写实主义作品并且一举成名。当然被《父亲》这件作品感染过的人群始终不能忘却那张饱经沧桑、象征着中国历史的脸。他们也不希望艺术家脱离他们已经习惯的欣赏轨迹。所以为求突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罗中立从欧洲回国后创作的一批新作,并没有引起艺术批评家和媒体太多的重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绘画艺术必须克服因循守旧的惯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逻辑背景,罗中立才有意回避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而采取坦然的态度来克服绘画中的教条主义,用包容的观念来重新对待具象艺术的传统形式。经过多年的历练,罗中立无论是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艺术表现的技法上,都显然超越了当年的《父亲》,并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反映出其在艺术修养上的完整性。应该说,20多年后的今天,罗中立的创作再也不显得孤立和偶然,它已经被纳入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二、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美的首要特征,是具有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魅力;从这一特征出发,美的形象总是耐看的,总是令人过目不忘的,总是令人心花怒放的。美是和谐的,美从对立的统一中求得和谐。因此,我们在观赏美术作品时,应该尽情地去享受它为我们创造的优美情趣和意境。

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八大山人其早期花鸟画中,鸟、鱼身或长或短,且常以白眼示人,或眼珠偏上偏下。画石则上大下小,其势若倾欲倒。总之极尽夸张怪异之能。以显亡国伤痛之心。

齐白石有一幅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91岁时,作家老舍来访,引用清代

诗人查初白的诗句请老人作画。齐白石一挥而就。画面上一条溪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几只蝌蚪在溪水中嬉戏,顺流而下。这幅作品,有巨大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数尺长的画卷,不足十里,更无法客观复制蛙声。但是,你是否看到了在十里之外,有许多碧绿的、身上背着三条金线的青蛙在溪水中、池塘里跳跃?假如你看到了也听到了,那么,你就在“象”与“意”的空白间搭建了桥梁,你就欣赏了齐白石的名作。

三、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前面我们了解了欣赏美术作品时要关注作品的主题、情景和意境,想必对大家在欣赏绘画作品时稍微有些帮助。但艺术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终归是思想和技法的完美综合体,不仅以情感人,还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也肯定要体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

人的眼睛并不十分可靠,比如画家笔下的奔马与实际情况中的奔马并不一致,但是人们宁愿接受画中的马的奔跑姿势而不相信照相机记录下的实际姿势。

米勒《小儿子像》Vs丢勒《画家之母肖像》

在米勒的小男孩与丢勒的《画家之母肖像》的作品对比中,观者普遍容易接受前者,可见人的审美愉悦并非全部由作品本身而来,而更多的来自生活的体验和经历。

《思想者》——罗丹

仔细观察罗丹的《思想者》,你会发现罗丹选择了一个非常别扭的姿势:右手抵住下巴,而手肘却放在了左膝上。观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思想者的思考过程:支着的手臂从一条腿换到另一条腿上……这样的作品正好给受者传达出了“瞬间、静止和空间”之外的“过程、运动和时间”

高明的艺术家会给作品留下空白与空虚,等待欣赏者去填充从而产生共鸣。

功夫在画外,欣赏的时候要从画面联想到更多的东西。

苏东坡有一次画竹,发现没有墨了只有朱砂,于是用朱砂画了红色的竹子,观者诘问:世上有红色的竹子吗?苏东坡反问:难道世上有黑色的竹子么?其实无论用什么颜色来描画,观者都可以抛开画面本身的颜色而感受到绿色的生机盎然的竹子。

用白色的粉笔可以描绘出黑人的形象,同样的用黑色的笔墨也能画出白人的形象来。这些差异都留给了观者填补的空间。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美术作品是通过画家对于客观对象的观察、体验、理解、想象创作出来的;是画家通过掌握特定美术技巧的手描绘出来的,也是画家在某种艺术灵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从最后一点来说,美术作品即使对于客观物象的描绘,同时又是画家绘画意识、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还必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深入理解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对美术作品本身的价值所产生的作用。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