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作业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时:及时施教的原则;孙:循序渐进的原则;
摩:学习观摩的原则。
⑤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⑥长善救失。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详见P53-55}
2、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要点: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教育逐渐衰弱,“学在官府”的教育法制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政治斗争中的一大批贵族、文化人沦落到社会下层,流亡到四面八方,于是原由官府垄断的学术开始向民间扩散,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使教育在民间开展有了可能,加上社会对人才和教育需求更加强烈,官府无暇办学,私学便应运而生。
6、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所文艺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
7、魏晋南北朝颜之推时期写的《颜氏家训》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8、一般认为公元606年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9、韩愈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10、《中庸》关于学习的五个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判别改错题
8、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用选泒聪慧者10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予以重用,蜀郡从此学风大盛,此为“文翁兴学”。
四、简答题
1、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①首创和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②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③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④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⑤总结了教学实践经验,其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揭示了一定的教学规律。
3、朱子读书法是何人归纳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朱熹归纳。基本内容: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
4、元代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四、简答题
l、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王安石提出造就人才的四点纲领,即“教、养、取、任”。“教”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使用人才。这四个环节,抓住了造就人才的根本之处。
2、《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作者是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是朱熹。主要内容:1、“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方法和过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道德修养的原则、方法)4、“处世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行为处世基本原则)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
7、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主要见解?
①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②要爱与教相结合③要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④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⑤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五、论述题.
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要点:①教学相长。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②尊师重道。“师严而道尊”
③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兼顾,相互补充
l、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层级设置上看,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改正:
2、“礼”和“射”是西周大学中最主要的课程。(×)
改正:“礼”和“乐”
3、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教育。(√)
改正:
4、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
(√)
改正:
5、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百,而以后者为重心。(×)
2、简述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与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持志养气②动心忍性③存心养性④反求诸己
3、简述荀子的择师标准。
荀子认为,当老师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德;四要能体会“礼法”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凡有以上四点者,即可为师。
4、简述老子的“绝学”观点。
2、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时期在太学实施三舍法,将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施强化了学校的职能,提高了学校的教育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3、学田:是宋代政府资助地方官学的一项措施。即拨给地方官学一定的土地称“学田”,以田赡土,为地方官学的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概括的教育目的。其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孟子认为处理好这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的道德观念。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建于齐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性质上虽属官办,但实际上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
4、试述科举制度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及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要点:1、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为加强中央王权,主权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①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②科举制向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门路,大大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了统治基础。
③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6、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嵇康的教育思想。“越名教”即反对“名教”,批判和否认儒家的“名教”教育思想。“任自然”即实施自然主义教育,让人像自然事物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这一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有积极意义。
7、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汉代私学多设于经学大师的家乡,有的大师名气大,很多人慕名欲得教诲,但又难于亲往门下直接受教,于是只在大师门下著录其名,称“著录弟子”,就具有了弟子的身份。亲身前往教师处受教的弟子称“及门弟子”。
改正:
3、宋代的国子监不是国家管理学校的主要机构,只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改正:既是提高学府,也是国家管理学校的主要机构。
4、朱熹直接秉承了荀子的学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改正:“明人伦”是孟子的学说
5、明代的文教政策以尊孔崇儒,推崇理学为主要内容。(√)
改正:
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是他关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
意义:①冲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②私学作为专门教育机构,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④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详见P16-17}
3、论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要点:西汉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一是设五经博士,将儒家以外的博士均排除在外,大大提高了儒术的地位。二是建立博士弟子制,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从此,学习儒经者日益增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三是以儒术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于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四是建立视学制度。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详见P72-73}
3、北宋时期六所最著名的书院是白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4、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科,考试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5、明代国子监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荫监生、贡监生、举监生、例监生。
二、判别改错题
l、宋代实行“文武并重’’的文教政策。(×)
改正:尚文抑武
2、王安石提出造就人才的四点纲领为“教、养、取、任”。(√)
中国教育简史作业1
一、填空题
1、l、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泮宫。
2、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和墨家。
3、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
4、“因材施教”的提法源于朱熹《四书集注》。
5、汉代太学建立于公元前124年,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弟子。
10、《大学》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是“明明德’’、“亲民”、“至善”
其中“明明德”是最高要求。(×)
改正:最高要求是“至善”
11、汉代太学建立于汉文帝时期。(×)
改正:建于汉武帝时期(前124年)
12、“三纲”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改正:三纲五常
13、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说”。(×)
①书同文②行同伦③设三老以掌教化④禁止私学,焚书坑儒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
该制度具体实施于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主要选士制度。其内容是: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先选择郡、州中“德高才盛”者任“中正”官,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再按品级授予官职。这种选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郡、州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或多或少地扫除了浮华朋党之风,加强了中央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后来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
4、教学相长:《学记》的教学原则之一。认为教和学是教学的两个方面,再者相辅相成。它揭示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和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5、次相授受:是汉代解决经学教育师资不足的办法。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育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样,使一个教师可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弟子,大大扩展了教育范围和成效。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来源,而“道”是自然无为的,“人为”即背道。他主张“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提出“为道日损”的命题。他认为“绝学无忧”,(不学习知识,可免除忧患)。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智多”。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否认学习知识的作用,实际上是对一般教育作用的否定。
5、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举措?
改正:是“致良知”(精华)
7、王夫之在人性问题上的独到见解是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
之性”。(√)
改.
8、颜元主张教育“以经世为宗”培养“实德实才之士”。(√)
改正:
三、名词解释
l、苏湖教法:是对北宋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方法的称谓。胡瑗在苏湖当地教学,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首创分斋教学制度,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影响深远。
4、升斋积分制:元代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元代先后把学科分为四斋和六斋,实行分斋教学,国子司业齐履谦等人于1315年提出了升斋积分制,每季考其学行,以次递升。考试中词理优者一分,词平理优者平分。岁终积于八分者充高等。
5、监生历事:是明代国子监教学活动之一。所谓监生历事,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种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训官吏的措施是以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而创立的。
④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2、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对教育产生了十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
①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②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详见P101-102}
中国教育简史作业2
一、填空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依次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2、《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朱熹由编定的。
改正:兼有善恶因素
14、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中,最受重视的是明经科。(×)
改正:最受重视的是进士科
三、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内容为: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掌握,学校教育也被奴隶主阶级独占,具有极强的阶级性。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
改正:以道德教育为重心
6、孔子认为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要以完善人格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改正:
7、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是政治和刑罚的基础。(√)
改正:
8、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改正:
9、孟子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