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实现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产 业 经 i 斋
穷
一甄翠敏 中国矿业大学 ( )管理学院 北京 河北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丁日佳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管理 学院
[ 要]创新的动 力机制是 实现产业集群持 续创新 能力提 升的源动力。为改 变我 国产业集群创新 能力不足的现状 ,本文在构建 摘
化的影响、集群企业差异化产 品要求等。而产业集群创新 的动力 构成的合 力。
提升 自主创新的能力 .降低成本 提高收益 。所 以.不断提升的 () 2 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 大量有关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的研 仅能够推动产业集群 内部成员企业 的技术创新 同时推动产业集
群整体的技术升级 使个体及群体 的竞争力都得到提高。如果集
创 新 体 系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分 析 了集 群 创新 能 力不足 的原 因 , 并提 出 了完善 我 国产 业 集 群持 续 创新 能 力 的 相 关对 策 。 [ 词 ]产业 集 群 创 新 体 系 动 力 机制 关键
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 的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和手段 。政府为 了激励产业集群的技 术创新 的实施 为集群内企
争压力。因此 竞争压力犹如无形的推力 ,使得企业在创新方面不 进 .技术设备水平 已经可 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规模的技术改
敢有丝毫懈怠.激烈的竞争是产业集群内科技创新的永恒动力。 造已经提 升了许多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和设计能力 , 但其创新能
施明克乐 ( S h o k r J cm o l )在 《 明与经济 增长》一书中指 出 技 双赢 。 e 发 术创新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 而厄特 巴克 (t r c )在 17 Ut b k ea 4 9 () 3 区域创新文化 的影响。 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 、 资源禀赋及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6 %~8 % 的重要创新是受需 求拉动的。此 发展 历史等 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 了当地民众的观念 .而且这些 0 0 外 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企业提供 了新的机会和创新诱因。创 因素往往会通过历史、文化的沉淀来逐步起作用。这一点 .浙江 新满足需求 . 同时创新诱发新 的需求 . 新的需求又拉动新的创新 . 温州表现得十分明显。自1 7 年温州被辟为商埠后 , 86 西方商 品经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营造 良好的区域竞争环境 ,强化 区域竞争优势是增 强经济实力的关键 ,产业集群理论是适合 中国国情
的新兴区域发展理论 。 蔡宁和吴 结兵 ( 0 2 2 0 )基 于 资源 的企业 理论
( BV)与 “ R 结构一 行为~绩效 ”( C )的分析框 SP 架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认为特 定的资源和能 力是竞争优势 的来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 中间组织 形式构成了新 的竞争单位,其竞争的优势来源于资 源禀赋和产业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的扩大 , 各种交易费用迅速增加 ,为了减少交易费用 , 增加报酬,协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集群应运而生,
并伴随着分工 的发展而发展。同时,集群 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 了专业化分工 。 向世聪 ( 06 20 )系统回顾总结 了不同理论渊源 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 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 本理论做了简要综述与评价。他认为,作为产业布局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外产业集聚研 究主要经历了
国外对产业积聚的研究起步较 早,从马歇尔首次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 的三个 原因以来,经济学者
和经济地理学者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 了不懈地探索。与 国外产业集聚研 究相 比,我国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 直到 2 0世纪 8 0年代中后期学界才开始对产业集聚现象予 以关注 ,而比较系统 的研究则始于 2 世纪 9 年 0 O 代。这种现象与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改革 开放 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 场在资源 配种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各类 资源和要素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向高效率的地区和产业流动,形成 了特定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 。纵观我 国对产业集聚的研 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对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介 绍和阐释 ;二是对产业集聚 的分析框架和形成机制的研究 ;三是对我 国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1. 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同一行业的企业组成的以产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互相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具有区位、产业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和特定环境条件的影响。
2.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2.1 金融机制金融机制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金融机制的运作,可以解决企业在资金、信用等方面的问题,加快企业发展,并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整合和协调合作。
其中,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发展银行的优惠贷款和信贷担保等金融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2 技术创新机制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机制就是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和研发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此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也可以为产业集群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2.3 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业集群的企业需要人才支持,尤其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政府、企业、高校可以共同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人才储备。
2.4 政策扶持机制政策扶持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策扶持可以有效地引导产业发展,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促进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
同时,政策扶持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经济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保障,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3.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当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产业集群数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点不断涌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45个省份或者自治区的997个以上的产业集群示范区,累计示范示范区总数已经不断上升。
4. 结论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政策扶持机制等多方面的作用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其中 q c为 城 市 就 业 岗位 的 增 长 速 度 , 市 产 城 业 部 门对 劳 动力 的吸 纳 能力 为 :
pc= i + ( 2)
7O %
/
5% O
—
—
中 期
这里 i 人 均 收 入 增 长 率 , 为 人 口增 长 率 。 为
术 的 进 步 率 。 资 本 投 入 和 技 术 水 平 的 进 步 对 城 市
产 业 吸 收更 多 的 劳 动力 。 ( ) 国 城 市 化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问 题 二 我 工业 化 与 城 市 化 必 须 保 持 协 调 发 展 , 市 化 城 动 力 才 能保 持 强 劲 和 持 久 , 能 既 加 快 工 业 化 进 才 程 又 加 速城 市 化 进 程 , 国 民经 济 实 现 持 续 稳 定 使 的 增 长 。这 是 发 达 国 家 实 现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的 重 要 经 验 之 一 。20 0 5年 我 国 的 城 市 化 率 已 经 达 到 4 , 照城 市 化 发 展 的 规律 , 国城 市 化 发展 进 4 按 我 入 “ ” 曲 线 的 中 期 即 加 速 发 展 的 新 阶 段 ( 图 s型 如 1 。 这 对 工 业 化 与 城 市 化 的 协 调 发 展 将 产 生 日益 ) 深 刻 的 影 响 。 由 于 我 国 土 地 、 源 、 源 等 资 源 的 水 能 不 足 以及 基 础 设 施 重 复 建 设 严 重 等 问 题 , 源 不 资 能 充 分 发 挥 外 部 效 应 和 集 聚 效 应 , 市 化 过 程 中 城 遇 到 了 很 大 的 问 题 , 高 速 城 市 化 过 程 中 出 现 动 在 力 不足 的 情 况 , 要 问题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主
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
我 国物流业集群 式建构 的动力机制分析 与路径探讨术
口 赵 奕 凌
(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 系,四川 遂宁 690 ) 20 0
【 摘
要 】受到有限理性及其它诸 多因素制约 ,物流组织无法依据 自身比较利益 的驱使 , 自觉向 “ 产业集群式
建 构 ” 演 进 ,推 动 演 进 的 主 体 仍 是 上层 建 筑 。我 国各 级 政 府 在 提 供 物 流 产 业 集 群 的路 径 安 排 时 , 由 于缺 少对 物 流 组
Our Log si sI itc ndusr us e t y Cl t rAna y i d l ssan Con t u to o na i e ha s Pat s r c i n fDy m cM c nim h
口 ZHAO — ig Yil n
( p r n f n g me t,s h a o ai a a dtc nc lolg ,S iig 6 9 0 ,C ia) De at t a e n me o ma i u nv c t n l n h i l e unn 2 0 0 hn c o e ac e
织 自身利益诉求的关注 ,使得路 径安排表现 为刚性化 的特征 ,无 法产 生激励兼容的效果。 因此 .将物流组织的利益
偏好 ,内生为集群建构过 程 中的动 力机制 ,则是有效推动我 国物流产业集群化 的关键 。
【 关键 词 】 物 流 ; 产 业 集群 ;动 力机 制 ;路 径探 讨 【 图 分 类 号 】F 5 中 22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 7 — 9 3 ( 0 )们 一 0 0 0 文 64 4 9 2 1 1 0 2— 3
在十七大报告 中,加快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 的提 出 ,开启
产业集群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中图分类号 :F 2 文献标识码 :A 46
互依 存会促使地 方集中化 ;第二个 因素是
内 容 摘 要 : 文 章 认 为 产 业 集 群 的 竞 争
S a n 授 与 其 合 作 者 采 用 实例 分 析 方 法 w n教
分 别研 究和 比较 了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情 况 ,将产业 集群 的动 力机制描绘成包括产 业优势 、新企业进入 、企业孵化增长 ,以 及气候 、基础设施 、文化资本等共同作用
的 正 反 馈 系 统 ( s tv f db ck Po ii e ee a
多元 化 , 网络 创 新 模 式 的重 要 性 以及 变 化 多端 的市 场 。 til和 S he Sen e c il e的研 究 结果 突 出强 调 了产 品和 市 场 在 产 业 集 群 形 成 中
推 动 产 业 集 群 的发 展 提 供 了理 论 依 据 。 关键 词 :产业 集群 生成 发 展 动 力
平 衡 劳 动 需 求 结 构 和 方便 顾客 等 方面 。
产 业 集 群 的 生 成 动 力
( )自然资源、资本 资源 、劳动 力资 一 源等要 素禀赋 要素禀赋优势 的聚集力是许 多产业集 群形成 的基本 条件之一 。要素禀赋优势的 含义 相当广泛 ,它不但包括 自然资源和自 然环境单个方面的优势 ,还包括两者的组 合优势以及 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
动 力的研 究为促 果最终产 品不 能够运输 , 制造商就会靠近消费市场 , 也就
不 会 形 成 集群 ( 非这 个市 场 非 常 巨大 ) 除 , 而 如果 中间 品可 分 割而 最 终产 品容 易运 输 ,
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动力机制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动力机制研究王兆峰(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重要途径。
以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业经营和产业发展环境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161-04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经济的构成要素在社会供求关系及旅游经济运行中形成的相互联系。
旅游产业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旅游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旅游产业发展呈螺旋状阶梯式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是旅游经济各产业之间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
在旅游产业刚刚起步时,旅游产业内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弱”联系。
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实力持续增强。
原先布局分散的旅游企业,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纷纷向核心吸引物聚集,旅游产业集群由此而逐渐形成,并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
本文拟在众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条件,对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动力机制展开新的研究。
一、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推动要素分析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和人文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推动要素,其他要素属于辅助要素。
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升人力资源供给质量和提高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而且可以影响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旅游产权制度有利于强化旅游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利益相关者、政策制度和文化融合等人文环境因素是外生变量,它可以间接地调节需求和供给状况,从而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摘要: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劲势头使得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动力机制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的机构(如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公会)”(波特,1998)。
它不同于科层组织及垂直一体化组织,它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
产业集群的动力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比较倾向于我国学者魏守华以图形方式构造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即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
一、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石河子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外向带动、资源转换、产业聚集的发展之路。
如今,依托新疆和中亚国家的市场优势,引进了台湾顶新康师傅方便食品、杭州娃哈哈果蔬饮料、北京燕京啤酒和河北华龙日清今麦郎食品项目;依托畜牧业资源,引进了内蒙古伊利乳业、台湾旺旺乳业、南京雨润肉制品、香巴拉食品、兵地天元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依托番茄资源,引进了中基、中粮和天达3家番茄酱加工企业,使石河子开发区成为新疆产业集中度最高的食品加工基地。
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有以下几点:(一)地理区位优势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坡中腹,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南缘,处于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开发的地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先发展的区域;城区东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50km,西距霍尔果斯口岸500 km、阿拉山口口岸330km。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使技 术创新 变得更 加容 易 。本 文试从 产业 集群 与技术 创新
相结合 的角度 ,认 真梳 理 国内外研究 成果 ,对 产业集 群技 术创新 的动力机 制进行综 述 。
1 产 业 集 群 技 术 创 新 的 动 力 问 题
归纳 国 内外学者 对产 业集群 技术 创新 动力 问题 的研究 成果 ,大体可分为 3类 :一是对 产业集群进 行技术创 新所 形成 的有利创 新环境 的分 析 ;二是产 业集 群技术 创新 的 内
动要 求 ,它必须 通过企 业 间的协 同合作 方式来 推动 ,还 涉
及 到政府 、社会 文化环 境 、科 学研 究 以及 资 源条件 等各个
方面 。产业 集群 是具有 高度创 新性 的产业 组织 形式 ,是提
质原 因 。 梅拉 特 认 为 , 创新环 境是“ 育创新 过程 的区域 孕
组织 ” 。创新环境 ,一是指本 地化 的网络结 构 ,由物质 资源
中图分类 号 : 0 29 F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7 4 (0 0 1— 0 1 0 10 — 3 82 1)4 0 4 — 4
0 引 言
仅 靠 单 个 企 业 的 力 量 已 经 很 难 满 足 当 代 的 技 术 创 新 活
群企 业之 间 的传播 与应用 。马 歇尔关 于集 群研究 的最 大贡 献 是 他 发 现 了一种 产 生集 群 的“ 气” 空 —— 协 同创 新 的环 境 。受研 究 目的与所 处历 史 时代 的局 限 ,马歇 尔没有将 他 的协 同创 新环 境这一 思路 充分 展开 ,挖掘 集群产 生 的非物
域 创新 体 系促 进 区域整体 创新 能力 及竞争 力 的提高 。党兴
高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
进一 步探讨 了由各种 “ 入性 ” 系形 成 的 “ 会 网 嵌 关 社
络” 对产业 集群 创新 过 程 的影 响 。欧洲创 新 环境 研
究 小组 ( E I GR M )从 “ 新环 境 ” “ 体 学 习” 创 与 集 角 度, 探讨 了高科 技产业集 群 的演 化动力 。
( ) 力 机 制 研 究 的 理 论 模 型 二 动
一
、
引 言
地理 集 中现 象 , 同学 者基 于 不 同视 角提 供 了不 同 不
的解 释 。 马歇 尔最 早从 “ 外部 经 济” 角度 归 纳 了企 在 经济 全球 化 、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和知 识经 济加
业 空间集 聚的三 个原 因 : 1 ( )专 业 劳动 力 市 场 的存
在 ;( )供 应 商 和 服 务 提 供 商 能 供 给 专 业 的投 入 2
品 ;( )商业 知识在企 业 间相 对较 快 的流动 导致 技 3
术 溢 出 。韦 伯 ( 9 9 1 2 )则 从 “ 位 因 素 ” 度 解 释 了 区 角
集 聚经济利 益 , 并指 出企业 追求 集 聚利 益 而形 成 产
间聚集 可 以减少 交易成本 ; 克鲁 格曼 ( 9 1 19 )对马歇 尔 的“ 外部经 济” 理论 进 行 了修 正 ,用 “ 然 事 件 + 偶 外部 规模经 济” 释 产业 集 聚 的原 因 , 进 一 步论 解 并
证 了“ 规模 收益递增 ” 是外 部规模经 济的来 源 。格兰
诺 维特 (95 1 8 )提 出 “ 人 性 ” 念 ,新 经 济 社 会 学 嵌 概
第 9卷 第 4 期 2 0 年 7 月 09
西 北 农 林 科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实证研究——以长春汽车产业为例
力 。P c 和 H n 认 为 u a 所 强调 的历史偶 然性 和 ih n er y 舯 r I 外部经 济 只是集 群 演进 的外 部 原 因,基于 非 贸易 联 系 (n d t rep d c s ut aedie d er enl )的知识传播 才是 根本 原 r n i e 因。B ps (00 atm 20 )通过 理论与 实证研 究发现 。由 紧密 i 的个人联系和完备 的企业 网络、充分的企业 间相互作 用 所促 进的知识 传播 是集群 发展 的内在原 因 .A'u、D l r e t h Fnpi Lnsy(0 1 i p 和 i a 20 )用 复 杂性 理 论研 究 集 群 演化 , i d
认 为 集 群 是 一种 复 杂 适 应 性 系 统 ,知 识 通 过 系 统 内各 组
人 学 习 新技 术 、学 习如何 相 互 信 任 并 共 享信 息 E ih 19 )认 为 知识 外 溢 和 熟 练 劳 动力 市 场 推 动 m st(96 了 集群 的发 展 ;D be o (9 6 er sn 19 )通过 增 长 极 理 论和 创 新 s 理 论进 行 分 析 ,认 为 :地 方 化 的知 识 创 造 所 推 动 的 创 新 是 集群 发 展 的主 要 动 力 。 D , e 和 T ra (9 7 认 为 e  ̄ r e l 19 ) k 集 群 的发 展 动 力 有 三 类 :外 部 经 济 、熟 练 劳 动 力 市 场 及 知识 外 溢 的 好 处 、中 介 机 构 及 知 识 中 心 等 机 构 对 企 业 知
成之间以及与外部 的各 种联系流动 ,增进 了群 内企业 的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引言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现象,通过地理上的集中和产业内协同效应的发挥,形成了一种相对于散乱产业布局更为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进行浅析,探讨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I. 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形成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的现象。
其特点包括:1.地理集中性:产业集群通常以某一地理区域为中心,企业之间的距离较近,便于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
2.产业链关联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往往涉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互补与合作的关系。
3.高效率:由于地理集中和产业链关联,产业集群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效果,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II. 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目前,中国拥有众多产业集群,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例如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
这些产业集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简要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
1. 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这些地区凭借交通和资源条件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汽车制造企业和配套企业的集聚。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之一。
2. 汽车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动力机制:a.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是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
在一个产业集群中,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研发设计机构、物流企业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发展。
协同效应使得供应链更加高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b.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
江苏省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及动力机制研究
HOUE - ,HE Z e gpn C H g f ra n ni n e t cecs X zo 2 6 C ia r uS N h n -ig( o eeo bnadE vr m na Sine, uhu2 1 , hn ) j U o l 1 1
Absr c : u trn e eo me to d s ̄ i n i otn nfsain o e mo en e o o . h h rce siso e id sr lcu — ta t Cls i gd v lp n fi u t sa mp ra t e n ma i tt ft d r c n my T ec aa tr t ft n u ta ls e o h i c h i
1国 内外 产 业 集 群 研 究 进展 .
后 凯 认 为 产 业 集 群 是 大 量 的相 关 企 业 按 照 一 定 的 经 济 联 系集 中
在 特 定 的 地 域 范 围 , 成 一 个 类 似 生物 有 机 体 的产 业群 落 I。 纳 形 1归 q
2 纪 9 代 以来 ,产 业 集群 现 象 引 起 社 会 各 界 的普 遍 O世 0年 重视 。 论 在 发 达 国 家还 是在 发 展 中 国家 , 业 集 群 化 发 展 已经 无 产
c a a trs c f n u t a l se si in s rv n e a d as t de ei n ra d t e e tr a y a c me h n s f n u til l se h r ce t so d s i c u tr n Ja g u p o i c , n lo su is t n e n h x e n d n mi c a imso d sr u t r i i i rl h l i ac s
基于价值链治理的产业集群区域转移动力机制研究
可借鉴性。
1 价 值链 治理对 各个 价值 环 节利润 影 响分析
由格里芬在论文 中引入 了全球价值链 的治 理理 论 ,为分 析 全球价值链 的收益分配和权力配置格局提供 了一个 洞见 :即全 球价值链 的治理模式决定 了其收益分配和权力配置格局I 格里 l ;
芬认为对价值链 上不同价值活动进行 协调就是价值链 治理 , 治 理功能由价值链 的驱动者或主导企业 承担 ,而 主导企业拥有 可
动力和协调机制对集群发展 的意义。产业转移研究侧重点在于 整个产业 ,而产业集群 区域转移研究侧重点在于产业集群或集 群 内产业链上 某个环节 的转移 ,同样二者研究 的方法之间也有
二 维 产 业链 结 构 图
产业价值链有多个环节所 组成 ,同时每个环节也存在着很 多独立企业 。不 同价值链治理行为依赖 与其所对应市场结构 问
能力和供应能力等三个 自变量 , 按照高 、 、 中 低三个衡量标准 , 原 本能推导 出八种情况 , 但是 , 只有其 中的五种是现实经济生活 中
可 以 发现 的I 3 】 论 供 应 商 是 古 具 有 较 强 的 能 力或 势 力 , 。无 信息 的
计环节单个企业供给函数 : a b , s + P 整个 环节 总供给量就为 = S a + N ,a =N b P , b为正系数 ) 。物流环节单个企业需求 函数为 : dce , =— P 整个环节 的需求量就为 D c — MP c = M e (, e为正 系数 ) 。 令 S D, P 二 ,对该式分别 对 M, = 则 _ N求导得
:
(
b ̄{)
: ——— —T ) 一— —— , u o
‘
ba + cN ( b) e (M b e + N)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摘要】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其类型和模式的界定以及动力机制的作用规律对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外源性和内生性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别讨论了各动因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外源性内生性一、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内涵1.产业集群的相关涵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其历史由来已久。
人们使用过不同的术语来定义和称谓产业集群,如产业区、新产业区、柔性专业区、企业集群等。
这些称谓都反映了企业在商业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组合现象。
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区域,在该区域中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2.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内涵辨析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它的研究一直都是理论界和产业界所关注的焦点。
best(1999)在波特的研究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构造成由集中专业化、技术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四个循环作用的结构体系。
我国学者魏守华(2002)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并将其描述为由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共同构成的。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将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总结为两大类:外源性动力机制和内生性动力机制。
外源性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外部竞争、fdi、政府政策等;内生性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分工与专业化、交易费用、创新机制、知识溢出等。
二、外源性动力机制1.外部竞争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是一种积聚性经济体,它在本质上是外部经济,这不仅表现在规模经济上,还是范围经济的体现。
外部性在经济体的积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外部竞争的性质,我们大体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参与型和被动接受型。
主动参与型竞争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了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行列中而有意识地进行产业间的积聚和生产资料的集中转移。
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
渠道 ,甚至 是生 产地 点 的知 名度 ,后 来 的企业就 可 以充分
利用这种正 面 的外部性 ( oiv xe a t),从 而使 自己 psieet nly t r i
种迅速提升区域竞 争力的发展模 式。 二 、产业集群 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1 7卷第 5期
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曾咏梅 ( 中南袜业科技 大 学,湖 南 长沙 4 00 ) 104
( 摘
要)促进产业 集群 的因素很 多,诸如 自然资源 、地 理位置 、规 范经 济与 外贸性 、知识 外溢交 易成本等 。着 力研
究产业将集群形成 的动力机制 ,以期 引起 我 国政府 和产 业界 对集群政 策的重新认 识 ,帮助各级政 府在制 定集群政策方 面进 行重新定位 ,并制订切 实有效的集群政 策。 (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动 力机制 ;集群政策 ( 中图分类号 ]F 6 . 029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9 9 (0 6 5— 0 2— 2 0 8— 3 X 2 0 )0 0 2 0
维普资讯
2 ∞6年 9月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u a f Hu a E o o c Ma ae n olg o r l o n n cn mi n g me tC l e n e
Sp 20 e .,0 6 V0 7 No 5 L 1 .
中,出现产业聚集 现象 。
于历史上该城 是 N U ( a rl i o n )所在地 。 自然 H N t aHsr U i u ty t 资源和运输成本 基本上 都属 于 自然 的 因素 ,与产业 组织 和 竞 争基本无关 ,经济 学家普 遍认 为 ,这种 自然性 的因素 在 现在的产业集 群中起 的作用 已经是相对次要 的了。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会表现出各种地理特征。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非常显著。
产业集群理论随之迅速兴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七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
文章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与创新、竞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和产业政策的作用。
最后文章指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竞争创新生命周期经济增长集群战略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今天,地理因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内容。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紧密相关,收入水平呈现从经济中心到边缘明显的等级分布等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例证。
据测算,各国人均收入差距的35%是由与国外市场联系程度等地理因素造成的,可见地理因素对经济影响之大(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
概括地讲,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
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
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的内部组织结构,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
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新疆为例
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黄海平黄宝连[摘要]农业优势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在农业生产组织中的模式创新。
西部地区具有发展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本文以新疆棉花和番茄两大产业集群为例,分析西部地区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四力”动力机制,即由农业资源禀赋差异、特色农业集聚种植、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以及政府引导与扶持所产生的诱因吸引力、稳固力、牵引力及推动力。
提出西部发展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建议:培育具有本地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做好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并形成特色农业区域以及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群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品牌;构建有利于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优势农业;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西部;新疆[中图分类号]F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 (2012)—01—0102(05)[作者]黄海平,讲师,博士,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北235000黄宝连,讲师,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一、问题提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往往表现为具有明显区域性的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现象。
[1]世界著名的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法国香槟葡萄酒产业集群、丹麦养猪产业集群和美国葡萄酒产业集群等无不提升了所在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其农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发展目标、运行机制和工作重点均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2,3]山东寿光蔬菜集群成为全国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寿光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是著名的“蔬菜之乡”。
河南新郑市形成了包括280多家加工企业的大枣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优质大枣基地”、“红枣之乡”等荣誉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5-0607-05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刘恒江,陈继祥(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上海 200052)摘 要: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其包含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
内源动力机制将产业集群中包含的本地根植性蕴涵丰富的要素(资源)转化为内生优势;外源动力机制分为政府行为、外部竞争环境等,其作用带来产业集群的外部优势。
以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及其作用规律研究为基础,产业集群内部治理与集群政策相结合的“从下到上”思路,是有利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竞争优势;发展逻辑;集群治理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产业集群在增强地方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自发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也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如规模小和档次低、只能获取被动且初步的集群效应、对产业集群认识不够、政府和中介的作用未能发挥等[1]。
许庆明等(2003)也披露了我国产业集群呈现出大量恶性竞争和衰退现象。
这些的确令人担忧。
经济全球化下,如何有效地发展我国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深刻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的重要课题。
国内许多学者习惯于从政策角度借助政府的干预,以“从上到下”(T op to bottom)的政府主导方式寻求我国产业集群的新发展。
当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发展我国产业集群中功不可没,但政府由于其集群知识贫乏、官僚控制、资源不足等原因一般只给予产业集群外力支持,而忽略对产业集群内在动力的培育,难以为我国产业集群带来发展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来寻求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1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作为产业集群的内在核心问题,有着复杂的构成和作用原理,很难给出清晰的描述,其概念也一直比较模糊。
国外学者经常用Dynamics、Dynamism、Dynamic mechanism等词来进行表述,国内有些学者也明确以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为研究对象,但很少有人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内涵进行明确的分析和界定。
在牛顿的力学体系中,动力是外物对物体的作用力,是推动物体运动的力量。
而在系统科学领域,动力是“非平衡”,非平衡就是有差距,有差距才有力量,如人与人在经济生活待遇上的差异能激发改变社会的力量。
什么是“机制”?机制就是系统内部的一组特殊的约束关系,它通过微观层次运动的控制、引导和激励来使系统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宏观的定向运动[5]。
“动力机制”就是把上述二者结合起来,即系统动力按照特殊约束关系所进行的演化运动。
如汽车运动的动力机制,首先是汽油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成为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其次是汽车宏观层次的机械运动来自微观层次无规则混乱的热运动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将气体膨胀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推动活塞运动,然后又通过连杆和飞轮直到使车轮旋转,形成汽车的运动。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集群发展的核心,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和作用规律[3]。
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①内源动力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表现为分工互补、降低交易费用、知识共享、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网络创新等。
②激发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国家(政府)有意识地对集群进行的规划、调控行为,表现为外部竞争、区域品牌意识、集群政策等。
在最近集群动力机制研究中,突出的转变是由内源动力机制或外源动力机制的单体分析到内外动力机制共同作用过程的描述[3]。
内源动力机制和激发动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融合组成集群的动力机制,它的作用使得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群体。
S wann等人(2002)研究和比较不同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发现,产业优势、新企业进入、企业孵化增长等内源动力因素与本地气候、经济环境、外部市场竞争、政府政策等外源动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非线性关系作用是推动集群发展的关键力量。
Brenner和G reif(2003)应用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来研究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发现集群内存在七种动力因素:人力资本集聚、非正式交流、企业相互依赖、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当地资本市场、公众意见和当地政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它们系统化为集群的动力机制,并探讨动力机制对集群演化的作用。
因此,要注重集群动力机制的整体作用。
2 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源、第25卷第5期2005年9月 经 济 地 理EC ONOMIC GE OG RAPHYV ol.25,N o.5Sep.,2005收稿日期:2004-10-11;修回日期:2005-02-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371043)的阶段成果。
劳动力、资本等)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基础,低层次的、基于传统自然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只能带来静态比较优势,而高层次的、基于知识集聚的高级生产要素则可带来强劲的动态竞争优势。
要把集群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竞争优势,还需具备一定的生产要素(资源)整合能力[4]。
动力机制作为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将集群的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竞争优势。
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集群成长的标志。
因此拥有要素,培育动力机制,并不断地将要素转化为竞争优势,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图1)。
动力机制是集群的能力及其作用规律。
集群对竞争优势的期望和在实践中对竞争优势的检验反馈,指引了动力机制的调整和优化;动力机制的发展又具备了更有效地利用要素的能力和方式,并促使集群各主体(企业、政府、中介等)去更新或获取更有价值的要素(如知识资源)。
本地化的要素、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运行过程是集群所特有的、难以被模仿的发展逻辑,从这点来看,符合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图1 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Fig.1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industrialcluster图2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关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industrial clusterdynamism and competiveness advantages资料来源:根据Best (2001)和G ilsing (2000)绘制。
动力机制是集群发展的核心,成熟的动力机制可以将集群任何可获得的要素很快转化竞争优势,而且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图2)。
在动力机制作用下,集群竞争优势往往具有自我繁殖和演进的趋势。
“调整阶段”表示动力机制的变动和调整造成了集群竞争优势的起伏。
动力机制越成熟,调整时间就越短,竞争优势增长就越快。
3 内源动力机制与内生优势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格兰诺维特把经济行为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隐含经验类知识、关系网络等)的依赖性称为“根植性”(Embed 2dedness )[10]。
根植性是产业集群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是资源、文化、知识、制度、地理区位等要素的本地化,它是支持集群生产体系地理集中的关键因素。
产业集群的本地根植性一经形成,就有难以复制的特性。
因此,根据我国产业集群的本地要素种类,可将集群根植性分为认知根植性(C ognitive em 2beddedness )、组织根植性(Organizational embeddedness )、社会根植性(S ocial embeddedness )、制度根植性(Institutional embedded 2ness )和地理根植性(G eographical embeddedness )。
3.1 认知根植性集群中的认知是指有效的、有价值的和结构性的意识形态。
认知根植于本地人们的经验之中,经验包括:①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性的地方文化(包括传统、民族风俗、行为习惯等)、信仰价值系统和道德世界观;②默会知识(T acit knowledge )(不可言传、非规则化和非逻辑化)。
前者孕育了人和企业的行为意识、经营观念特别是企业家精神,来源于地方文化中蕴涵的挑战阻力和风险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集体性的合作与创新关系,浙江温州产业集群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勤劳而又敢冒风险的炽烈的企业家精神和“人人争当老板”的创业文化,它们是温州集群的自主创新活力和主要的发展内在动力。
后者则来自于师徒制、范例学习和投靠权威的“干中学”模式的作用。
集群内长期得以承传和积累下来的默会知识,如专家诊断、行家技艺、科学、艺术创造活动等,不但铸造了集群雄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以工具或媒介(含理论、技术及实践)的形式融入研究者的创意之中,可以塑造出新的知识形态。
高技能的特殊劳动力群体是集群的创新基础,丰富的默会知识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大降低了革命性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带来创新优势。
另外,集群内一致性的认知可以引导人与企业组织的契合(Pers on -organization fit )以及组织与集群的契合(Organization -cluster fit ),很容易达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使命感。
3.2 组织根植性集群组织根植于产业整体的层面,而不偏向企业或个人,它是指本地集群的组织性质、形式和结构。
集群的产业性质不同将有不同的道路选择,如上海张江集成电路集群在形成之初定位于高科技产业,因此选择高端道路(High -road );浙江温州、嵊州等产业集群定位于低成本的手工业,因此走低端道路(Low -road ),高端道路比低端道路有显著的效率优势。
从集群的部门来看,区域内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以及服务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部门劳动分工;从生产过程来看,产品的生产工序被高度分解,每一道工序分别由不同企业来完成。
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使得所有工序型企业(供应商、生产商和购买者)沿着产业价值链上下游或水平方向排列并互相依赖,加上大学、R&D 和技术中心、商业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和其他服务企业如金融、保险等的联结作用,组成本地化的复杂价值链网络。
本地企业或机构的质量水平是集群价值链网络的质量基础,价值链网络的结构和作用方式也决定了它的效率和能力水平,如开放的集群组织比封闭的集群组织有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利用环境资源能力;灵活专业化比标准化大生产更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求;紧密联系和快速运转的价值链网络比松散的价值链网络有更高的集体效率、更广泛的外部经济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
3.3 社会根植性集群丰富的社会资本(S ocial capital )使集群的经济关系具有较强的“社会根植性”。
社会资本是指网络(Netw orks )、规范(N orms )、信念(Beliefs )、规则(Rules )及文化制度(Cultural insti 2806经 济 地 理 25卷tutions)的总称,它是一种经济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个地区天然拥有的,而是经过历史的演进逐渐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