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科技翻译(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目的性 西方传教士是为了“基督征服中国”,中国士 大夫则是为了“富国强 兵”“裨益民用”, 欧洲进行宗教改革后,新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不但夺去了旧教在西欧,北欧的大部分地盘, 还将势力发展到北美。耶稣会很难与新教抗衡, 因此改变策略,向东发展,寻找新的地盘。传 教士搭乘了殖民扩张的“顺风车”而此时中国 的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认为翻译可以拓 宽国人视野,必须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到 中国,他们与西方的传教士结合起来,翻译合 编了很多科学著作,其目的主要在于“裨益民 用”虚心吸取各国长处,将其科技成果以最快 速度为我所用,补己之短,增强国力。
利玛窦于1583年来到中国,为了结交中国士大夫,
他在住所里摆放从欧洲带来的自鸣钟、三棱镜、浑 天仪等,并悬挂世界地图,吸引来访者。
世界地图,起名《山海舆地全图》,在教堂和住所
悬挂,供人观看,目的是为打破中国士大夫“四海 之内,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意识”。西方近代科学 中的地理学,最早由此传到了中国。后来,徐光启 撰《山海舆地图经解》,对此图做了文字解释,这 是中国人传播西方科学的第一部作品。
撰译的《泰西人身说概》这部书,是在中国最早介绍西方生理
学、解剖学知识的书籍。
南怀仁为比利时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 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 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 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 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著有《康熙永年 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
利玛窦是第一个把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开了将中
国典籍介绍到西方的先河。为什么不是英语?
从1601年开始他便开始领取朝廷俸禄,直至逝世。
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 更是公卿大臣(徐光启)。
他去世后被安葬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近,在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允许了一个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安 葬。
介绍了力学基础知识,包括重力、重量、重心、比重、浮力、材料强 度、单摆、自由落体运动等知识。同时还介绍了光的折射和色散方面 的知识。南怀仁在《新制灵台仪象志》中,介绍了机械方面的许多知 识。他的另一部未刊刻的著作《穷理学》也包含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相 当丰富的知识。
在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中,中国译者中最著 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他们的 主要译著也是西方科技类著作。他们在中国 历史上的不朽功绩也是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 工作。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盛行的原因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之所以盛行一时, 拉开了中国继两汉至唐宋佛经翻译 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翻译潮流, 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 原因一: 明清之际的中国皇帝, 除雍正皇帝外, 对欧洲传教士的态度 一般比较宽容友好, 这是传教士得以在中国立足并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例如, 曾为明朝服务的汤若望, 在明亡后继续为清政权服务, 并被任命 为清朝钦天监首任主管员。再如, 由于康熙帝对传教士颇为信用, 天主 教传教士的活动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了高峰。康熙本人即爱好科学,鼓 励传教士译介西方科学, 并组织他们测绘地图, 研究《易经》, 发挥所 长。在他们支持下, 编成了输入西方数学的《数理精蕴》。 原因二:明末清初所处的时期, 西方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 此时的中国由于一直处在封建社会, 长期闭关锁国, 科技不发达。先进 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新颖精密的科学仪器经过传教士传入中国, 很多都为 中国人闻所未闻, 引起了中国人极大的兴趣。
徐光启(1562-1633)字子 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 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 (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 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 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内阁次辅。
徐光启是中国科学译著的先师、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中 国哲学史上儒学传统的革命者。他在天文、农业、水利等 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翻译的最有名的书是和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 本》前六卷。这是第一部科学著作的译述。 徐光启呕心沥血,反复推敲,在译文里首倡“平行线”、 “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 等中文数学术语。 1607年译出,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并成为明末从事数学工 作人士的案头必读书籍。 西方几何学由此开始在我国系统传播,并多为我国近代数 学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 之作”。
第六组
成员:贾毅,张梦婕,袁婧, 高安居,高小卫,白莉
我国翻译简史的四个时期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 译活动是佛经翻译。从佛经翻译至今,我国翻译简 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或称为四次翻译高潮) 1.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 想与文学翻译, 3. “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 文化、新思想的翻译, 4. 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说明地图有三十余国,对南 北美洲做了介绍,并以近代科学方法与仪器做实地 测量,画出中国北京等八个城市的经纬度。其中, 有关五大洲的观念、地圆学说、地带的分法都对中 国地理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从认识世界地理开始,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开始接受
表1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年— 1790年) 16世纪 数学 天文 物理 4 地质 生物医学 军事科学 总计 ---17世纪 16 83 6 18世纪 4 6 -总数 20 89 6 百分比(%) 14.6 65 4.4
---1
3
8 8 124
---10
3
8 8 134
2.2
5.8 5.8 93.4
利玛窦撰写的中文宗教论著《天主实录》,他在书中援引儒
家经典来论证基督教教义。他引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 的概念,论证基督教至上神的存在,并服从祀孔、祭祖等传 统礼仪与社会习俗进行传教,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把自己 读的西方哲人关于友谊的名言,以中文写成格言百则,以 《交友论》为书名刊印,赠与达官贵人。
他在北京第四年,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用中文写
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第一个将欧洲的最 新发明介绍给中国,在以后的历法改革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远镜说》刊印于1629年。该书从原理、结构功能和使用方
法上详细介绍了伽利略式望远镜,全书通篇条理清楚、浅显 易懂、图文并茂。成为传播光学和望远镜制造技术的奠基性 著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德国人,1623年来北京。汤若望到北京后,仿效当年
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 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 请中国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 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
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当年10月8日出现的
月食。后来他又准备地预测了第二年(1624)9月的月 食。他写了两篇关于日食的论文,印刷分赠给各官员 并送呈给朝廷。
特征三:双向性 明清之际,在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通 过传教士传到西方。这种双向交流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关系的一 大特色。比如意大利面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外国译者
利玛窦为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基督教在
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 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 者。他除传教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 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 技术知识。既是传教士,也是汉学家、翻 译家。
卷。
除上述书籍之外,经汤若望迻译编著的有关书籍还有:《交食》 九卷、《八线表》二卷、《新法历引》一卷、《历法西传》二 卷 、《西洋新法历书》 》一百卷等。
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
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 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 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第二次高潮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 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这次翻译高潮 从延续时间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前的佛经翻译。但其最重要的 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这一阶段 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们二人 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
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 一共有一百五 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
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 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 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 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 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 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万国并存的观念,建立起一种健康开放的心态,产 生向西方学习的念头,出现各种变革的观念,引发 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思想革命历程。
他入乡随俗,乔装打扮,穿儒装,结交鸿儒。在南昌,利玛
窦知遇了江西巡抚陆万垓,向他展示三棱镜、西国记数法和 钟,并讲解西方书籍的内容,他还向当地学人讲解数学问题 与日晷记时问题。1596年9月22日利玛窦在这里成功的预测 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
原因三: 是中国士大夫对传教士的帮助。一是在学习汉语上的协助。徐宗 泽在《中国天主教史概论》里说:“徐阁老(光启)对于教士学习语言问题帮 助甚多, 为教士聘请有名教授。其中一人, 谢绝事务, 专业神业, 竟习拉 丁语以便能有助于教士。” 如此类不曾留下姓名的汉文教师, 当不在少数。 正是有了这些士大夫的帮助, 加上自身的勤奋学习, 传教士们才顺利克服 了在中国从事传教与翻译活动的语言障碍。二是中国士大夫对传教士的著 译稿进行笔录、润色、作序介绍, 还为之刻印流传。当时与传教士合作译 书的士大夫很多, 知名的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
南怀仁博闻多能,深精西方科学知识。《欧洲天文学》一书的内容
几乎涵盖了当时在中国介绍的西方所有科技知识。南怀仁在著作中多 处引用《几何原本》中的命题,并将几何学方面的许多知识介绍到中 国。在《仪象学》中,有多幅图表示了几何作图的知识。在介绍几何 作图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当时使用的作图和测量工具。
南怀仁在《仪象志》、(1674)和《穷理学》(1683)两部著作中,
他一方面向欧洲打听最新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他在中国翻译
撰写有关天文学的书,并制作了六个大四分仪, 三个测角仪, 三座浑天仪,一架地球仪,三架分别由铜、铁、木做成的望远 镜等诸多观察及测量天文的仪器和装置,为修历工作作准备。 邓玉函一共撰写了四本有关天文学方面的书,这四部书后来全 部被编入《崇祯历书》。
他是t天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生于康斯坦茨。1618年4月16
日,随金尼阁在里斯本启程赴东方。 1619年7月22日抵达澳门。 同行的传教士还有汤若望、罗雅谷、傅泛际。1621年到杭州传 教。1623年到达北京。1629年,经徐光启推荐在历局任职, 163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5岁。埋葬在北京滕公栅栏。著有 《远西奇器图说》。他第一个把天文望远镜带进中国。他还是 伽利略的朋友。
这一点可以在国内的清廷剧得到验证。
他崇祯三年(1630),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供职于钦天监,
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同时,利用向太监讲解天文 的机会,在宫中传播天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钦天 监监正的外国人。由于工作出色,取得清廷及天文学界的高度 信任。
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
特征二:非系统性 科技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次翻译活动比较盲目,任意 性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翻译体系,就这次翻译的书籍内容而言, 传教士投帝王官吏之所好,将天文,立法,数学作为核心,如徐 光启翻译西书,并参与编译《崇祯历书》,其次数学成为传入西 方科学的核心,如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就参与翻 译活动的译员而言,并没有专业的翻译人员,西方是传教士,东 方是士大夫,其两方对于对方的语言并不十分精通,这种译员的 非专业性也就决定了翻译内容的随意性和零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