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八章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下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的内容:领会: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怎样有效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

这种取向有时被称为“程序主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内容的研究取向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体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把课程视为“符合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2.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1)二者相辅相成。

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

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从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

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

(2)二者又是内在统一的。

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是指向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转变。

3.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量的研究”的内涵;{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应用于一切情境。

“质的研究”的内涵(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与“实在”的专断。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之关系。

(课程研究的方法应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以下是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领会: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1)是文化交往与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

课程论-第八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

课程论-第八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三、一体化的观点
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孤立 地存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分离的原因,是工业社 会“科技理性”支配下教育“科层化”和 “制度化”的结果。
应当以“解放理性”取代“工具理性”, 将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置于研究的中心。 这样,才有可能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限, 使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再一次模糊和融合起 来。
(二)“课程教学”的内涵
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与创造 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这正是课程与 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
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 内容,在特定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 对给定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都对给定内容 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其关于特定内容 的自己的理论。
(二) 理论基础不同
从理论基础上讲, 课程的内容与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受哲学及相 关学科,诸如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一 级学科的直接统摄;
教学论则与此类学科的关系较为间接,它与 学习理论、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二级 学科关系紧密。
(三)内容不属同一范畴
从内容来源上讲, 课程论内容直接从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中
二、大课程论观
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 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 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了各 类课程,而且也包含各类教学,包括课堂教 学、课外教学、模仿教学、陶冶教学等等。
大课程论超越了课程就是教材的观念,扩大 为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课本、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 料、课程包(多媒体课件)等。
400年间, 课程是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课程是以教 学内容或学习经验身份作为教学论的研究范 畴之一的,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培训周期与频率
研究方法
运用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深入挖掘问题本质,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领域
探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如创新教鼓励教师发表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和见解。
组织教师研讨会和工作坊,让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校内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全球视野培养
开设国际化课程,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国际化课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目录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
VS
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的总和,涵盖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课程类型则是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课程管理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按课程功能分,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等。
教学方法
教师是否有效地组织了课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连贯。
教学组织
教师专业发展
提供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策略等。
培训内容
采用讲座、工作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教师的需求和学习风格。
培训方式
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如每学期或每年一次,确保教师能够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
详细描述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课堂参与度
学习成果
学习态度
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和参与课堂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 展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 •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 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趋势 • 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应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ANALYSIS
SUMMAR Y
0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 派
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总结词
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注重活动和操作。
详细描述
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主张课程应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活动和操作,通过 亲身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它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强调个性发展、情 感表达和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产生了 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对教育的改革
启蒙运动时期,教育家们倡导科学、理性和民主,推动教育 改革,如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本位和 个性化教育。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探索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探索始于 20世纪初,针对学科课程与教 学论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动 性和实践性。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注重学生的 实际操作和体验,通过活动和 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 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应用, 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论的兴起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人工智能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_3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_3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 、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范围
( 一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 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 一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多年来 ,人们都在讨论教育、课程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什么 。针对该问题,形成了 “形式教育 ”和 “实质教育 ”两派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 。其中 ,形式教育 认 为教育旨在发展学生的官能或能力 。形式教育以官能 心理学为基础 ,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 心智实体由注意、 意志和记忆等官能构成 ,人们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发展这 些官能 。随着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形式教育已很 难满足社会对人的需求 。形式教育受到来自理论 界的质 疑 ,斯宾塞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应有利于学生的完满生活 , 帮助他们为未来的生活 做充分准备 。学校逐渐开始关 注实用知识的培养 ,倡导实质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生 活的必备技能。
课程内容选择 , 既具有理论性 , 又具有政治性 , 还具有个人性 。 所 以 ,课程内容选择 是一个需要审慎进行的过程 , 人们一直在实践和理 论方面对其目的和方法进行探索与发 展 。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过程 , 选择者可以说明带有个人 、政治和理论意图的各种理由。
课程内容组织 , 就是对选定的课程内容 , 按照课程的目的进行横向和 纵向组织 。纵向组织 , 意在使整个课程中的内容具有连贯性 ,使具体 课程中的概念等逐步深入 。一 门课程 的具体纵向组织 , 需要依据学生 的学习心理等来建立连贯性的学习结构 。横向组织 , 旨在 使课程内容 中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结合并达至平衡 ,包括不同学习课目之间 、不 同内容系 列之间 、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结合与平衡。

2024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2024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目录•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与性质定义性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是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与发展早期课程与教学思想01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02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03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

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实践性开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类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对应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都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注重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原则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具体化03020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讲授法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效率高,但学生参与度低。

案例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讨论法实验法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能够最好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考核点提示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掌握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几个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把握20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领悟中国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181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穴1雪“课程开发”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穴2雪“课程理解研究”: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穴3雪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②二者又是内在的统一;③二者相辅相成。

2.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穴1雪“量的研究”及其局限性: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及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有欺骗性。

穴2雪“质的研究”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

穴3雪“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穴1雪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穴2雪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族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穴1雪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①二者是不同的两种价值追求。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课 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以及教 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互动和 发展的规律。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 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类型的教 育机构、政策和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的 现象和问题。
02
课程理论
课程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课程理论 • 教学理论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与实践
01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01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 教学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 实践策略。
02
实践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 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教 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推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改革 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教育 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指导。
教师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培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 ,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 。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
相互影响和制约
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课程 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求,而教学则要根据课程要求 进行。
课程与教学的矛盾与冲突
目标定位差异
课程设计注重整体规划和目标达成, 而教学则更关注具体实施和效果反馈 ,两者目标定位的差异可能导致矛盾 。
内容安排冲突
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可能与实际教学 需求存在差异,导致教师在教学实施 中面临选择和取程内 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清晰,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件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件
(4)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 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国家课程
是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
是基于每一所学校所在的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
是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是课程策略、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又称“学校中心的课 程规划”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史
八年研究;给予过程模式的校本开发;基于实践理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目录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2.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2.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 "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应的教学模式
情 (1)内涵: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境 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教 (2)基本要素: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学 (3)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2.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査特斯的贡献。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人、开创者。

4.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

5.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6.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重建课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9.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0.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11.当今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派纳在新近出版的著作《理解课程》中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12.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定: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1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事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14.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大教学论》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15.为达到这种教育目的,夸美纽斯确立起了其教学原理:①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②兴趣与自发原理;③活动原理;④直观原理;16.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7.卢梭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课件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
(2)成长记录袋评价基本程序 确定评价对象。 明确评价目的。 确定收集材料的类型、时间和次数。 确定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方法。 制定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叶澜谈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
1.教学主体具有复合性 ⑴教师积极引导 ①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动机 ②激活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旧知识 ③为学生新旧知识联系搭桥 ④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表现的机会 ⑤关注学习策略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一)目标取向的评价
1、本质: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 支配。 2、价值: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过程,易 操作,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 缺陷:忽略人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及过程本身,对高级心理过程作用有限。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
6.在此基础上,评价者设计评价方案; 7.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法; 8.对搜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9.将处理过的信息按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分类; 10.把分类评价结果写成正式报告,分发给有关人员; 11.在分类评价报告的基础上对方案作出全面判断。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一、主体与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评价的对象
1.学生。
1.学生学的行为与成就。
2.教师。
2.教师教的行为与质量。
3.专家。

2017年《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2017年《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8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8.1 要点解析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1.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1)“课程开发”研究“课程开发”研究将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是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2)“课程理解”研究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的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研究取向被概括为“课程理解范式”。

(3)“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

②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课程与课程事件赋予新的意义。

2.从研究方法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1)“量的研究”及其局限性①含义量的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②量的研究的局限性。

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具有虚假性甚至欺骗性,将研究者的价值参与排除在外,并不能反映研究的全部。

(2)“质的研究”的兴起质的研究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这种方法论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

(3)“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质一量为基础,量是质的升华;质脱离量则丧失可靠性,二者不可偏废。

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西方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 PPT课件

西方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 PPT课件
第八章 西方当代早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
本章目标
了解西方当代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
西方当代早教育课程 及其发展趋势
(一)Bank Street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二)Bank Street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目标、内 容、方法和评价 (三)教师的作用 (四)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五)对Bank Street教育方案的评价
(二)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2.内容和方法 教育内容由4个方面组成,它们是:日常生活练习、 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 创设环境、提供蒙台梭利教具、对儿童进行观察和 引导等方法,对儿童实施教育。
(三)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首先是观察者。蒙台梭利把教师称作为“指导员”. 其次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为儿童提供榜样。
(一)方案教学的历史渊源和教育理念 (二)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三)方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四)对方案教学的评价
(一)方案教学的历史渊源和教育理念
在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克伯屈于1918年 发表了“方案教学法”(我国多译为“设计教学法”) 一文,倡导这种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的早期儿童教育家凯兹(Katz,L.G.)倡导 方案教学。她与查德(Chard,S.C. )于1989年合写 了一本题为《探索儿童心灵世界》(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的书 ,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对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评价
蒙台梭利主要还是一个偏重于实践的教育家,从严格意 义上讲,对蒙台梭利而言,还谈不上完整的教育思想, 因此,“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提法似乎更为妥当。
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决定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带有相当程 度的机械的和形式化的色彩,该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 是比较被动的和消极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此外,还有人批评该课程模式偏重智力训练而忽视情 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般趋势:课程决策权利分配的变化—均权化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知识 个人知识
世界课程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结构发展趋势
课程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内容与能力结合, 新学科的纳入 课程种类的更新
工具类学科、社会研究、科学、技术、人文学科、 创造和表演艺术、体育和健康教育、职业教育
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的整合 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 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 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 课程创生取向
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走向过程和主体取向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课程的综合化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的变化:从忠实取向到相 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为主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目标取向的评价被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超越,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
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 观 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 平的理念
教育民主新概念: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 教育。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生态伦理观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个性发展观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 发展趋势
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 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 研究的整合 从研究方法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量的研 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 合

课程与教学论(八)

课程与教学论(八)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 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 遇到的问题。
效果评价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
作业:
题目:阐述课程的三种含义及你的课程观.
要求:1500字
专业
学号 题目
姓名
格式:
(三)在基础层面
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开始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从研究方法看,各种形式的“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
的结合将是教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趋势。-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 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 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 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利 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积极开展成人扫盲教育
(三)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 ——主体教育观
20世纪的“唯科学主义”
首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 同的世界。
其次,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又是内在统一.
(1)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反映到课程中。 (2)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
(3)有助于实现学校课程与整个世界的整合。
个人知识
1、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把学习者 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2、重视学习者的自我履历和生活史,重视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内 在整合。
(二)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 ——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世界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趋势作者:黄丹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0年第12期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丹【摘要】目前,各国都在推进教育改革,其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尤为突出,是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明晰世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基本价值取向,了解世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以及探究世界课程与教学论发展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展趋势一、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价值取向的回归与超越1. 追求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20世纪中叶以来,扩大受教育者范围的“大众教育”逐渐普及,使得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这只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非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体现教育民主化的“全民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是:让所有的公民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这意味着“平等”与“高质量”要兼顾,否则就会陷入无高质量的“平庸化的教育”,以及无平等的“精英主义”的窠臼。

目前各个国家的教育民主化都在深入地推进,从单一的教育机会均等,向区域、学校资源的均等和教育实效的均等进行转变,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民主化;同时关注边际群体,为有特殊需要的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由此可见,推进教育民主化是未来世界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 回归生活课程教学观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出现教育被工具理性所控制,而忽视教育的价值理性的问题。

使得学校课程内容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心灵,教学也出现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倾向。

如何使课程、教学与生活世界相统整?是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这要求我们的课程目标设置要体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和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教学观实质是丰富课程与教学的来源,以实现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只有将教学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世界高度结合,才能彰显和体现那些已经遗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教学世界才能多一些生活情趣。

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还意味着二者要保持一定的张力,教学世界通过加强和提升实践的水平,创造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和空间,以此来改变和避免科技理性主宰和奴役的局面。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单项选择题1.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中心是()。

A.教材B.教师C.学习者D.学习环境【解析】 C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故选项C正确。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建构主义典型教学模式的是()。

A.情境教学B.随机访问教学C.支架式教学D.案例教学模式【解析】D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有三个,即“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不包括案例教学。

故选项D 正确。

3.“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

”这是()。

A.温和建构主义B.社会建构主义C.个人建构主义D.激进建构主义【解析】D“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范·格拉瑟斯费尔德对传统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应去涉及客观世界的存在性问题,也不应将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视为认识的最终目的,他说:“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

”故选项D正确。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教材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基本问题有()。

A.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问题B.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D.以上都是【解析】D 20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教材改革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故选项D正确。

5.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

A.练习B.意义C.实践D.道具【解析】B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通用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通用课件

设计课件结构和内容
总结词:条理性
详细描述:设计课件的结构和内容时,需要遵循逻辑性和条理性原则,合理安排课件的章节、段落和 要点,确保课件内容连贯、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制作课件的素材和元素
总结词:丰富性
详细描述:收集和制作课件所需的素材和元素,如图片、图 表、音频、视频等,确保素材质量高、准确度高、丰富多样, 以提高课件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中世纪课程与教学论的初步形成
基督教教育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教育对课程 与教学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
大学兴起
随着大学的兴起,课程设置和教 学方法逐渐规范化,出现了专业 教师和教材。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课程与教学论
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 的课程设置。
确定课件主题和目标
总结词:明确性
详细描述:在制作通用课件时,首先需要确定课件的主题和目标,确保课件内容 与教学需求相符合,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课件制作工具
总结词:适应性
详细描述:根据课件的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合的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Prezi、Camtasia等,确保工具能够满足制 作需求,并提高课件的质量和表现力。
教育公平
如何通过课程与教学实现教育公平,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路径研究将更加受到 关注。
未来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1 2 3
提升教育质量 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教育将更加科学化和 专业化,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新的课程与教学论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优势整合起来。 2、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 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禁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问题
1、理论基础薄弱。 2、课程改革的价值观念有待于与国际接轨。 3、把课程改革局限于改教材。 4 、课程行政管理上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够。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1、情境教学
2、随机防问教学
3、支架式教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四)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生态伦理观
(五)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个性发展观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的统一。
(二)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 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 容的有机构成。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一)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成为教学领
域的基本观念
(二)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
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三)在基础层面,教学论研究开始建立在多学科的 基础之上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 知识和经验。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四)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课程评价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四、中国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一)成就
1、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
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
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差异,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
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与异 文化。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 ——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高质量关系:平等与高质量是 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平等与高质量又是内在统一的。 (三)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 ——主体教育观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1、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关系 (1)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 义之源; (2)在特定条件下,科学世界又能提升生活世界的 意义;
(3)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是历史地统一的。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1)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 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 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第二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一)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 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二)课程的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 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
五、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二)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三)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四)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五)课程实施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 和课程创生取向 (六)课程评价要超越目标取向,走向过程取向和主 体取向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 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 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