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文/黄河清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呼吸道和生殖道甚至消化道转染病。
其特征是气管罗音、咳嗽、打喷嚏。
没有获得母源抗体的雏鸡由于呼吸道或肾脏感染可引起死亡。
雏母鸡感染后可引起永久性输软管损伤,到性成熟丧失产蛋能力。
一、病原学属于冠状病毒,具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嗜性,分别引起相应的症状。
IBV有18种血清型,毒株之间抗原性差异很大,不同血清型之间不能或很少交叉保护,因而给本病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
IBV在60℃40分钟,新农褔50分钟,搏灭杀40分钟和其它消毒药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各年龄的鸡均易感,但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的雏鸡,6周龄以上通常不会发生死亡。
产蛋鸡出现产蛋质量和数量下降。
2、传播途径:病鸡、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也可通过空气、尘埃、飞沫,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用具等间接传播。
3、流行形式: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多发,这与冷应激、饲养密度、通风程度有关,肾型多发于20—25日龄的雏鸡,腺胃型多发生于20—80日龄的鸡。
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各型有差异。
呼吸型25%左右,肾型10-15%左右,腺胃型50%以上。
6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约5%。
三、临床症状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播迅速,潜伏期短,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7天,人工感染只需18—48小时内就出现症状。
IB病毒的变异毒株不断出现,致使病毒对组织器官亲嗜性发生变化,导致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出现。
1、呼吸型:10日龄-6周龄临床症状较明显,死亡率25%以上,气喘、张口呼吸、咳嗽,有特殊的呼吸响声,夜间听得最清楚。
流泪,流鼻涕,眼鼻肿胀。
病鸡逐渐消瘦,脚、爪干燥无光泽。
6周龄以上和成年鸡的症状相似,但较轻微,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气管罗音不明显,鼻腔很少分泌物。
产蛋鸡除有呼吸道症状外,产蛋量下降25—50%,需要1—2个月才能恢复原来的水平。
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流行新特点
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流行新特点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IB主要感染肉鸡,颇具破坏力,会导致明显的生产性能下降和经济损失。
近年来,对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流行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首先,病毒株变异频繁。
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新的病毒株的出现。
这些新株对宿主的免疫保护性较弱,因此增加了感染和传播风险。
同时,由于病毒的变异性,疫苗的疫效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
其次,疫情呈现多样化特点。
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流行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病程的长短和症状的轻重上。
一些病株引起的病程较短,临床症状较轻,可能只出现轻微的气管炎和腔道性呼吸道炎症;而另一些病株引起的病程较长,临床症状较重,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死亡率增加等。
这种多样化的特点给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在采取相关措施时考虑各种情况的应对。
再次,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
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感染鸡后很快会出现临床症状。
同时,病毒在鸡体内大量繁殖,并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途径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速度快,导致疫情蔓延迅速,很容易引起区域范围内的流行。
因此,及早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对于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
此外,病毒的耐寒性增强。
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低温的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耐寒性。
这意味着病毒在低温环境中仍然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并且在鸡舍、传染源等地传播。
因此,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时候,需要加强饲养环境的消毒和通风,减少病毒存活的机会。
综上所述,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流行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病毒株变异频繁、疫情呈现多样化特点、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以及病毒的耐寒性增强等方面。
因此,对于这些新特点的研究和了解,可以为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手段。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小鸡发生呼吸型IB,输卵管造成永久性损伤, 有水泡样囊肿,不能产蛋或低产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肾型传支:肾 脏有大量尿酸 盐沉积、苍白、 肿胀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腺胃型传支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病鸡腺胃肿胀,胃壁增厚,左边为正常对照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腺胃肿大,呈球形,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膨大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感染生殖传支后,有正常卵泡发育,但输卵管很细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n 输卵管发育受阻,变细、变短或成囊状。 产蛋鸡卵泡变形,甚至破裂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卵巢、输卵管萎缩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诊断
n 根据雏鸡或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感染和高病死率 及母鸡产蛋量显著降低和产畸形蛋史,可作出推测诊断,确 诊需进行以下试验: 1.病毒分离:肺、支气管、气管是分离IBV的适宜材料, 多采取数只,制成悬浮液,加双抗过夜。
概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 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 其特征是气管发生啰音、咳嗽和打喷嚏。
在雏鸡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流涕,有较高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肾 病变型(1962年发现)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历史与分 布
n 传染源:为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能带毒3040天)。
n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染。也可经消化道传 播。
n 本病无季节性,传播迅速。其发生和应激因素有 密切关系;而病死率与并发感染有关。
禽病学病毒病第三节IB
发病特征
传染性支气管炎(IB)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可分为:呼吸型传支,肾型传支,腺胃型传支,生殖型传支,肠炎型传支,深肌型传支.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力或很弱。
流行特点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能感染鸡,各个日龄,品种的鸡群均可发病,以雏鸡最为严重,死亡率高,成年鸡发病后产蛋率急剧下降,而且难以恢复。
发病季节主要在秋末,冬季,早春。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病鸡呼吸道分泌物和咳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毒,粪便和鸡蛋中也带有大量病毒,鸡与鸡之间高度接触传播。
对于雏鸡来说,饲养管理不良,特别是鸡群拥挤,空气污浊,温度忽高忽低,容易诱发本病。
临床症状:①呼吸型传支雏鸡发病多在5周龄以内,几乎全群同时发病。
最初出现呼吸道症状(流鼻涕,流泪,咳嗽,打喷嚏,呼吸费力,伸颈张口呼吸)当鸡群寂静并有许多鸡聚在一起时,可以听到伴碎呼吸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嘶哑的呼吸的声音。
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逐渐加重,精神萎靡,缩头闭目昏睡,两翅下垂,羽毛蓬松无光,畏冷扎堆,食欲减退,身体消瘦,体重减轻。
病程1-2周或更长。
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②肾型传支多发于20-50日龄的幼鸡,典型的病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一过性的喘气,咳嗽,随后症状消失,呈现短暂的表面康复的假象,半天至一天后进入第二阶段,呈现出严重的全身症状,喘气咳嗽,精神沉郁,厌食,排灰白色水样稀便,能听到鸡群“哗啦哗啦”的排便声音,严重脱水,脚抓干枯,迅速脱水死亡。
整个病程21-25天,死亡率在10%-30%。
③腺胃型传支多发于20-80日龄的鸡群。
病程10-25天,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饮食废绝,流泪,眼肿,有时有呼吸道症状,腹泻,极度消瘦,陆续死亡,发病率可达90%。
死亡率一般30%左右。
④生殖型传支发于蛋鸡,种鸡多在150-210天临近高峰的鸡群。
与应激因素有关。
首先出现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继而产蛋率下降,再接着出现较多的畸形蛋。
传染性支气管炎含图解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
其特征是咳嗽、喷嚏、气管啰音和呼吸道黏膜呈浆液性卡他性炎症。
如发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还会出现病鸡肾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等病理变化。
雏鸡通常表现流鼻液、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有时会发生死亡;产蛋鸡则以产蛋量减少和蛋白品质下降较为常见。
历史与分布本病于1930年春在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先发现。
1931年由Schalk和Hawn正式报道。
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了该病的病原,1937年Beaudette和Hudson首次利用鸡胚培养该病毒。
1956年Jungherr等证明IB的病原不只一个血清型。
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ner发现了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nephrosis form)。
目前,该病在世界上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发现。
我国于1972年由邝荣禄教授在广东首先报道了IB的存在。
此后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有报道,现该病已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病原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该属的代表种。
IBV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0nm,病毒粒子有囊膜,表面有长约20nm的杆状纤突。
各毒株在蔗糖溶液中的浮密度不同,峰值常在(1.15~1.18)g/ml之间,离心时为避免丢失病毒纤突,离心力最好不要超过100 000g。
IBV的基因组核酸为不分段的正链单股RNA,具有感染性,全长约27 000个核苷酸。
主要编码3种病毒特异性结构蛋白,即纤突糖蛋白(S)、膜蛋白(又称基质糖蛋白,M)、核衣壳蛋白(N)。
其中S蛋白合成后会裂解为S1和S2两条糖多肽亚单位。
研究表明,血凝抑制抗体和大多数病毒中和抗体都是由S1诱发的,病毒的组织嗜性也与S1有密切关系。
由于IBV的基因组核酸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突变和高频重组,所以IBV的血清型众多。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简称IB)是一种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简称IB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鸡群中。
该病在鸡群中传播迅速,极易发生暴发,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下面将介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以及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特征:1. 散发性流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鸡群中具有高度接触性,感染迅速,主要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当一只鸡感染病毒后,很快将病毒大量排出体外,引起周围鸡群感染,形成散发性流行。
2. 年龄特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感染小雏鸡,尤其是4周龄以前的幼鸡最易感染,因其对病毒抗体没有较佳保护作用;而成年鸡大多有过感染史,产生了抗体,相对较少感染。
3. 季节性流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和秋季,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病毒的活性。
二、临床特征:1. 呼吸道症状: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后,鸡显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
受累的鸡还会有气喘、呆立、羽毛蓬松、喂食减少等表现。
2. 泌尿系统症状:一些鸡在感染后会出现尿液增多、尿液黄色、尿液中带血等尿液异常症状,这是因为病毒影响了鸡的肾脏功能所致。
3. 蛋壳异常:感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还会对母鸡的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卵壳薄,甚至出现无壳蛋,影响了正常的繁殖。
三、防控措施:1. 隔离:对发病鸡进行隔离,阻止病毒传播,减少感染。
2. 消毒:定期对生产场所、鸡舍、设备等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杀灭病毒。
3. 强化营养:对鸡群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4. 疫苗接种:使用疫苗进行鸡群免疫,提前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
5. 保持环境卫生:经常清理鸡舍内的鸡粪,保持鸡舍干净卫生,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6. 加强管理:严格管理鸡群,控制道路人员和野生动物进入鸡舍,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三、传染性支气管炎(IB)
抵抗力
• 多数病毒株在56º C15min灭活, • -20 º C能保存7d之久。 • 病毒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0.01%高锰酸 钾3min内死亡。
• 华威Ⅱ效果较好.
• 病毒在室温中能抵抗1%HCl(pH2)、 • 1%石炭酸和1%NaOH(pHl2)1h.
2、流行病学
• 本病仅发生于鸡,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 但雏鸡最为严重。 • 病程一般为1~2周,雏鸡的死亡率可达25 %,6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很低。 • 康复后的鸡具有免疫力,血清中的相应抗 体至少有一年可被测出,但其高峰期是在 感染3周前后。 • 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有一定抵抗力(约4周)。
• • • •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措施。 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过挤, 注意保温,加强饲养管理,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鸡体抗病力。
• 常用M41型的弱毒苗如H120、H52及其灭 活油剂苗。 • 一般认为M41型对其他型病毒株有交叉免 疫作用。 • H120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 • H52毒力较强、适用于20日龄以上鸡; • 油苗各种日龄均可使用。
一般免疫程序
• 5~7日龄用H120首免; • 25~30日龄用H52二免; • 种鸡于120~140日龄用油苗作三 免。
• 使用弱毒苗应与NDV弱毒苗同时或间隔10d 再进行NDV弱毒苗免疫,以免发生干扰作 用。 • 对肾型IB,弱毒苗有Ma5,1日龄及15日龄 各免油剂苗,按0.2~ 0.3ml/雏、0.5ml/成鸡皮下注射。
肾型传支
• 肾型毒株感染鸡,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出 现,或呼吸症状消失后, • 病鸡沉郁、持续排白色或水样下痢、 • 迅速消瘦、饮水量增加。 • 雏鸡死亡率为10%~30%,6周龄以上鸡死 亡率在0.5%~1%。
4、病变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简称IB)是一种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IB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途径传播,传染性强,致病性强,且易造成大规模的爆发。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1. 流行特点IB病毒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肉鸡和蛋鸡,并可引起高度致病性的传染性支气管炎。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几乎所有的鸡场都有IB病毒感染的历史。
我国也一直是IB病毒感染的高发国家,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更为严重。
2. 传播途径IB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途径传播,当感染鸡的眼泪、鼻液或粪便进入空气中时,病毒会随着空气传播到周围环境和其他鸡的体内,从而引起传染。
3. 影响IB病毒不仅对鸡的生长和产蛋有严重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养殖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IB病毒更容易传播和感染,因此对于鸡的生产和养殖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临床特征1. 临床表现I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和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成鸡患病后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甚至不育。
幼鸡患病后常出现打喷嚏、呼吸困难、蓬毛、蜷缩、洁羽不良等症状。
2. 病理变化IB病毒主要侵害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和胚胎,导致肺部感染,肾脏和生殖器官损伤,胚胎发育异常等病理变化。
3. 检测诊断IB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三、防控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鸡场内的环境卫生,定期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饲养场所的干燥通风,防止IB病毒在鸡场内的传播。
2. 采取隔离措施对发现患有IB病毒感染的鸡进行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减少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3. 疫苗预防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增强鸡只的免疫力,减少IB病毒感染的风险和疫情的爆发。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 4、IBV能够干扰NDV在雏鸡、鸡胚及鸡肾 细胞中的增殖,而AEV能干扰IBV在鸡胚内 增殖; • 5、IBV血清型众多,全世界有30多个血清 型,各个血清型之间交叉反应弱或者没有 交叉反应。
(二)流行病学
• (1)鸡是唯一宿主,各种日龄的鸡均易感, 但以3-4周龄的雏鸡最为严重,有母源抗体 的雏鸡有一定的抵抗力; • (2)传染源: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 • (3)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 经消化道传播,还能经种蛋传播; • (4)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两季多 发,传播迅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有接触 史的鸡都发病。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6h或更长;人工感染为18-36h
• 一、呼吸道型 症状:呼吸症状,产蛋鸡产蛋下降,产异常蛋、 畸形蛋 ,蛋品质 下降(蛋清水样化、蛋黄蛋 清分离及蛋清粘着于壳膜表面)。 病变:鼻腔、气管、支气管有清亮粘液,支气 管、气管和喉部粘膜充血、水肿。产蛋鸡输卵 管萎缩、管壁变薄,卵泡软。
产蛋前 产蛋鸡
H52
油乳苗 每隔三个月重复一次油乳苗
• 3. 治 疗
(1)小苏打 0.3~0.5% (2)人工盐 0.2% (3)抗菌素 (4)柠檬酸钾 125g/10公斤饮水 (5)肾解毒灵、肾肿灵、病毒灵、喉毒灵 (6)中药方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
一、概 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 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 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气管发 生啰音、咳嗽和打喷嚏。
(一)病 原
• 1、IBV为RNA病毒 • 2、病毒能在9-11日龄的鸡胚上生长、增殖, 引起一系列的特征性的变化,如“卷曲胚、 侏儒胚”等 • 3、IBV无直接的血凝作用 IBV具有血凝素,但经1%的胰酶(或乙醚) 在37℃处理3h,能够凝集鸡的红细胞但不 凝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利用此点可以区分IBV和NDV
传染性支气管炎
澳龙
传染性支气管炎 Infectious bronchitis(IB)
东方
澳龙
传染性支气管炎 Infectious bronchitis(IB)
鸡传染性支气管是由病毒引起的一 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 鸡主要表现为咳嗽、流鼻液、打喷嚏、 发生气管罗音、呼吸困难。产蛋鸡产蛋 量下降,畸型蛋增多。肾型传支出现肾 肿大,尿酸盐沉积。
东方
澳龙
流行特点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较为严重。
2、各种年龄、品种的鸡均易感,以40日龄内的雏鸡最 为严重。
3、通过空气飞沫经过呼吸道或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 道感染发病。 4、鸡群拥挤、过冷过热、通风不良,饲料维生素、矿 物质缺乏均可促进本病发生。
东方
澳龙
症状与病变
1、雏鸡突然发病,迅速表现咳嗽、流泪、流鼻涕、 气管罗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
东方
澳龙
治疗方法
1、发病早期用相应的传支高免抗体,每只鸡1毫 升肌注。
2、用禽毒克饮水,同时加入呼感威或禽感康。
3、饲料或饮水中补加 强力补328或高力维他或 维他富-1200。 4、用禽病消或速可治防细菌继发感染。
东方
澳龙
注 意
1、停用磺胺、痢特灵、庆大霉素等药物。
2、防低饲料蛋白2%-3%。
3、提高舍温,加强饲养管理。
东方
澳龙
症状与病变
2、发病后精神不振,翅膀下垂,羽毛逆立,怕冷 打堆。排米汤样粪便。
东方
澳龙
症状与病变
3、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畸型蛋增多,蛋壳粗糙。 蛋清稀薄如水。
东方
澳龙
症状与病变
4、气管、支气管充血,有水样黄白色液体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简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鸡的上呼吸道系统和生殖系统。
因其常伴有呼吸道症状,也被称为鸡冠状病毒性气管炎、鸡传染性气管气管炎等,是全球范围内一种重要的家禽疾病。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IB将会对鸡的生产和养殖造成严重影响。
病原学IB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属 RNA 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感染性强,寿命短暂。
冠状病毒有多个亚型,不同亚型间基因差异大,免疫原性差异较大。
IB的病原病毒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和卵黄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病毒在体外不稳定,受热、高温等环境因素影响,存活时间短。
传播途径IB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1.直接接触传播:通过患病鸡或带毒者的直接接触,如咳嗽、打喷嚏、接触肛门分泌物等。
2.间接传播:通过患病鸡或带毒者的粪便、呕吐物、掉羽毛、衣服、饮水、食物、设备等间接接触而传播给健康鸡。
病症表现IB的病程通常在 3 ~ 6 天内,如果病情严重,则可能会导致鸡的死亡。
其主要症状如下:1.呼吸道症状:鸡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喉部呈现出炎症反应,呼吸音明显消失或微弱。
2.消化道症状:鸡的食欲减退,水喝得少,粪便变为稀糊状或潜血质。
3.眼部和鼻部症状:鸡的眼部出现发炎、流泪、鼻涕及鼻咳。
4.生殖道症状:雌鸡的卵子会损伤壳膜,使卵质外漏,造成卵白膜卵等异常卵形态。
预防与控制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做好饲养管理:合理饲喂、严格卫生,防止细菌和病毒交叉感染。
2.加强消毒与防疫:定期、定量进行消毒,清理栏舍和环境。
3.实行控制措施:对疫情严重的栏舍、鸡群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一旦鸡场出现 IB 疫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尽快进行隔离处置:将发病鸡和带毒者及时隔离,并对栏舍进行消毒处理。
2.采取药物治疗:目前,治疗 IB 的药物主要有磺胺嘧啶、金霉素、氨苄西林等,可结合饲料使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症及救制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症及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简称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喘鸣、咳嗽、打嗝、流口水、生长缓慢等,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该疾病的临症及救治措施包括疾病临床特点的诊断、症状及解剖学病变的分析,以及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1. 临床特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影响肺和支气管,感染后的鸡出现呼吸急促、喘鸣、咳嗽、流清液态鼻涕和眼泪、拉稀、打嗝、厌食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见呼吸系统组织病变,如支气管壁水肿、黏膜炎症、暴露的肺组织表面粘膜充血、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等。
而且,合并病毒颗粒和病毒感染部位常见。
2. 症状及解剖学病变在临床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症状多样,包括呼吸急促、嘴角发青、喘鸣、咳嗽、前胸绿色脓液、产蛋量下降或停产等。
解剖学病变主要表现在支气管、肺、肝、肾等器官肿大、增重、暗紫色、坏死、出血点等。
肉眼观察可见支气管腔内有大量粘液、黏膜水肿、有时出现血性分泌物,支气管呈薄壁状,当解剖反复发生支气管开放。
3. 疫苗预防对已经确诊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既要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又要注重疫苗预防。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按病毒毒株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
在养殖场进行预防疫苗接种,就能够有效地防止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并且,通过饲料和饮水或鼻腔滴剂进行给药,也能够提高疫苗在鸡体内的吸收及效果。
4.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常用的药物有抗病毒、抗生素、抗炎、解热、营养、针对病变的药物等。
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感染的细菌繁殖,降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
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针对病毒的复制过程或细胞感染过程进行干预,阻断病毒复制并加速病毒的清除。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对家禽产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常见疾病,但通过综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养殖户应该严格执行相关防疫措施,及时进行疫苗预防,保持环境卫生,为提高家禽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做出贡献。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症及救制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症及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了鸡的生产效益。
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很广,一旦感染,症状很快显现出来。
病鸡出现患病后呼吸困难,咳嗽和鼻泡,严重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造成养殖业重大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我们需要了解其临床症状和救制措施。
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1. 病鸡外观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在感染后,外观上面的特点是鸡冠突然变得显得较为灰白,变得较干,有的鸡冠开始出现血丝。
2. 运动不灵活,兴趣变少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在患病中期以及后期其运动开始变得不象以前那样,鸡群中整体的活跃度有所降低。
3. 经济效益下降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在晚期,鸡开始复源减少,生长速度也大大降低,所以饲料的转化率也大大降低。
4. 食欲减退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在患病的晚期,开始出现了食欲的下降现象。
也有的场次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重情况,以及产蛋率大大的下降。
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救制措施1. 加强对环境的卫生管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传播,所以加强环境的卫生管理尤为重要。
保持鸡舍内空气流通,保持干燥和卫生,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尤其是密切接触的物体和器具。
经常更换鸡舍内的木材和吸水性较强的材料,保持环境干燥。
对水源也需要定期消毒和更换,防止水的变质和细菌的滋生。
2. 规范养鸡管理养鸡管理非常重要,合理的养鸡管理措施能够减少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爆发。
例如要保持饲料、饮水、卫生、睡眠、空气流通和运动等方面的平衡和谐,维持鸡的正常生理状态。
避免饲养过密、饲养密集,保持鸡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因环境恶劣而引发疾病的爆发。
3. 合理营养合理饲养鸡群,加强对鸡群营养的管理,充分补充鸡群所需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增强免疫机能。
确保饲料的卫生质量,严格配制饲料,加强饲料对鸡群营养均衡的管理。
鸡的几种主要传染病防治
鸡的几种主要传染病防治鸡是人类重要的家禽之一,但由于其生理特点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易患各种传染病。
传染病不仅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还会对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鸡的传染病,对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鸡的几种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 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上呼吸道和生殖道。
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喘鸣、咳嗽、流清鼻涕、蛋质量下降等。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管理,保持鸡舍内的通风和卫生条件,防止交叉感染。
2.注重饲养管理,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合理,增强鸡的抗病能力。
3.注射疫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4.定期消毒,对鸡舍、器具和运输工具进行定期彻底的消毒,有效降低病原体的传播。
三、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法氏囊炎(Marek's Disease, M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
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运动障碍、瘫痪等。
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疫苗接种,在鸡群出生后尽早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
2.定期消毒,对鸡舍、器具和运输工具进行定期彻底的消毒,有效降低病原体的传播。
3.密切观察,发现有异常情况的鸡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避免交叉感染。
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养殖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全面加强管理、科学合理饲养、定期消毒、精准疫苗接种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鸡的传染病,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希望养殖者能够加强对鸡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提高防治意识,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和防控措施
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和防控措施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感染蛋鸡,并且对育成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和防控措施方面对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1. 传染途径: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鸡只。
感染的鸡只在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含有病毒,可能通过饮水和粪口传播给其他鸡只。
2. 高发季节: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春秋季节较为多见,温度湿度适宜时病毒容易传播。
3. 群体易感性:蛋鸡群体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易感性较大,尤其是年龄在6周至20周之间的蛋鸡,易发病和死亡率较高。
4. 病原分布: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鸡场。
二、临床特点1. 症状: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蛋鸡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症状,包括打喷嚏、咳嗽、鼻梗、呼吸困难等。
患鸡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蛋产量下降等症状。
2. 病理改变: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和气管上皮细胞的肿胀、坏死,黏膜下水肿、出血等现象;同时还伴随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增多等病理改变。
3. 影响生产性能:传染性支气管炎不仅导致蛋鸡的生长速度减慢,蛋产量下降,还可能引起鸡群中死亡率的增加,严重影响了养鸡场的经济效益。
三、防控措施1. 饲养管理:加强对蛋鸡的管理,做好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合理的通风,保证空气流通;饲料、饮水的卫生安全也是防控的重点。
2. 病毒监测:定期对蛋鸡进行病毒监测,及时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同时对患病鸡进行隔离处理。
3. 疫苗接种:定期给蛋鸡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提高鸡只的免疫力,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4. 严格消毒:加强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对饲料、饮水、饲养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
5. 用药治疗:一旦发现蛋鸡出现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应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减轻病情,避免病情的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学试验:常用中和试验、ELISA、AGP等。
防制
坚持以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平时加强饲养 管理、全进全出,改善鸡舍通风,定期进行严格消 毒,防止该病侵入鸡群。 疫苗接种:弱毒疫苗点眼、滴鼻 在50日龄和90日龄左右进行两次免疫。
慢性呼吸道病 病原 鸡毒支原体 主要侵害4-~8周龄幼鸡, 呈慢性经过,可经 蛋传染 流浆液或粘性鼻液、喷 嚏,咳嗽,呼吸困 难,出现罗音;后 期眼睑肿胀,眼部 突出,眼球萎缩, 甚至失明 1个月以上,甚至3-4个月
病毒在鸡胚中复制使绒毛尿囊膜上形成许多灰白色
大小不等的痘斑。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InfectiousLaryngotracheitis,ILT)
病性及特征
是由ILT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并咳出 血样的分泌物,喉头和气管粘膜上皮肿胀、 出血甚至糜烂和坏死。
特征性组织学变化:喉头、气管粘膜上皮 细胞肿大,出现核内包涵体。
气管粘膜充血、出血
喉头、气管粘膜出血、坏死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呼吸道症状及出血坏死性 喉气管炎可初步诊断。确诊必需实验室检验。 病毒分离鉴定:取急性期病鸡气管、肺组织或 气管分泌物处理后接种细胞或敏感鸡胚。通过 中和试验、FA、PCR等方法鉴定。
传染性支气管炎 (Infectious Bronchitis,IB)
病性及特征
由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 呼吸道和生殖道传染病。。 特征:幼鸡气管罗音、咳嗽、呼吸困难;产 蛋鸡则产蛋量和蛋品质下降,输卵管有永久 性损伤;肾病变型病鸡表现为淀粉糊样粪便, 肾脏苍白、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大 量白色尿酸盐。
基因组核酸在复制过程中容易突变和高频重组,导致新 血清型及变异株的出现。 根据S1糖多肽的不同,现已发现的IBV血清型超过了30种。
不同血清型毒株的S1糖多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为20%~ 25%,个别达到48%。
各血清型间没有或仅有部分交互免疫作用。
增殖特性
IBV 感 染 鸡 胚 : 鸡 胚矮小、蜷缩,呈 僵胚,羊膜、尿囊 膜增厚,卵黄囊缩 小,尿囊液增多。
分离培养支原体,形成 特征性的“乳头状” 菌落;菌体具血凝 性 支原净、泰乐菌素、链霉 素等抗生素有效
鼻腔和鼻窦粘膜卡他性 炎症,表面有大量粘液; 严重时,鼻窦、眶下窦 和眼结膜囊内有干酪样 物
喉头黏膜发炎肿胀有多量 黏液或黄白色假膜覆 盖, ,气管内有血性渗 出物
鼻腔、气管、支气管粘膜 呈卡他性炎症,有浆液 性或干酪样渗出物;产 蛋鸡卵巢滤泡充血、出 血、变形,有的腹腔内 有卵黄物;“花肾”
血清学试验:常用中和试验、ELISA、AGP等。
气管粘膜充血、出血
喉头、气管粘膜出血、坏死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呼吸道症状及出血坏死性 喉气管炎可初步诊断。确诊必需实验室检验。 病毒分离鉴定:取急性期病鸡气管、肺组织或 气管分泌物处理后接种细胞或敏感鸡胚。通过 中和试验、FA、PCR等方法鉴定。
治疗
支原体的菌落形态
肾脏大量尿酸盐沉积,发生痛风
腺胃型IB
腺胃肿大如球状,腺胃 壁增厚,粘膜出血、溃 疡,胰腺肿大,出血
产蛋鸡
生殖道病变不明显,偶尔可见卵泡充血、 出血或变形,以及卵黄性腹膜炎和输卵 管腔的粘连。
若在雏鸡阶段感染,性成熟时输卵管的 长度不及正常的一半,输卵管系膜囊肿。
雏鸡阶段感染的产蛋鸡输卵管
流行病学
主要症状
鼻腔与窦发炎,流鼻涕,喷 呼吸困难,呈现头颈上伸和 嚏,脸部和肉髯水肿; 张口呼吸的特殊姿势, 眼结膜发炎,眼睑肿胀, 呼吸时有罗音,咳嗽, 严重者引起失明 咳出血性粘液
病程
人工感染4-18天
1-2周
病理变化 特征
鼻、气管、支气管和 气囊内有粘稠渗出 物,气囊膜变厚和 浑浊,表面有结节 性病灶,内含干酪 样物
临床症状
病型复杂,主要表现为呼吸型、肾型、 腺胃型 。
呼吸型
雏鸡:突然甩头、咳嗽、喷嚏、喘息、气管罗音、鼻分泌物 增多。 育成鸡症状与幼龄鸡相同,但通常无鼻涕。 产蛋鸡呼吸症状轻,安静时能听到气管罗音、咳嗽、喘息; 产蛋量下降,可持续4~8周,畸形蛋、软壳蛋、粗壳蛋 增多,蛋清稀薄水样, 蛋黄与蛋清分离。 幼龄感染时可形成永 久性的输卵管损伤。
诊断
根据呼吸道症状及呼吸道、肾脏等病变, 结合流行病学可作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鉴定、 对鸡胚致畸性检验、病毒中和试验、琼脂 扩散试验、ELISA等。
病毒分离和鉴定
病料采集:呼吸型采集气管拭子或刚扑杀病 鸡的支气管和肺组织。肾病变型和产蛋鸡采 集肾脏、以及输卵管和泄殖腔内容物。 接种:病料处理后接种鸡胚, 48 ~ 72 小时 后收获培养液; 鉴定:特征病变鸡胚矮小化
病原学
ILTV属于疱疹病毒科、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属 ILT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致病力不同。 ILTV可通过鸡胚的绒毛尿囊膜接种增殖,48 小时后形成灰白色不透明的疱斑,鸡胚于接 种2~12天死亡。
病毒在鸡胚中复制使绒毛尿囊膜上形成许多灰白色
大小不等的痘斑。
流行病学
各种品种、性别、日龄均可感染,但发病率和 死亡率有差异。 4 ~ 10 月龄鸡感染多出现特征 性症状。 病鸡和康复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自然感染途 径是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亦可经消化道感染。 多流行于秋、冬和春季,传播很快,感染率高 达90%~100%,死亡率5%~70%不等。
取病料接种9-11日龄鸡胚 绒毛尿囊腔,可形成 “侏儒胚” 尚无有效药物治疗
实验室诊 断方 法
取病料接种9~-11日龄鸡胚绒 分离培养鸡嗜血杆菌(于葡 毛尿囊膜,3天后绒毛尿 萄球菌周围形成“卫星” 囊膜出现增生性病灶, 菌落);菌体两极浓染 细胞核内有包涵体 磺胺药、链霉素、土霉素、 泰乐菌素有效 尚无有效药物治疗
畸形蛋和粗壳蛋增多
蛋壳退色、软壳蛋增多
蛋清稀薄水样,蛋黄与蛋清 分离
肾病变型
多发生于 2 ~ 6 周龄雏鸡,主要症状是病雏 羽毛松乱、减食、渴欲增加,排白色稀粪, 严重脱水。 发病率高,死亡率常随感染日龄、病毒毒 力大小和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通常为 10~45%不等。
病鸡腹泻
病理变化
三免:H52弱毒苗或油苗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InfectiousLaryngotracheitis,ILT)
病性及特征
是由ILT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并咳出 血样的分泌物,喉头和气管粘膜上皮肿胀、 出血甚至糜烂和坏死。
病原学
ILTV属于疱疹病毒科、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属 ILT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致病力不同。 ILTV可通过鸡胚的绒毛尿囊膜接种增殖,48 小时后形成灰白色不透明的疱斑,鸡胚于接 种2~12天死亡。
呼吸型
鼻道、气管、支气管内有浆液性和卡他 性或干酪样渗出液; 气管粘膜粗糙、肥厚和轻度红肿,环绕 支气管的肺组织局灶性实变;
气囊混浊,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
气管内黏液增多
支气管内积聚干酪样物
肾型
肾肿大、苍白、小叶突出,肾小管充满尿 酸盐。有的病鸡肾脏痛风,输尿管内因液 化的尿酸盐沉积而高度扩张。“花肾”。
危害
病鸡死亡; 发育受阻;早期感染输卵管出现永久性 损伤; 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蛋品质降低;
病原学
• IBV 为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idae )冠状病毒 属(Coronavirus)。
主要结构蛋白
• 纤突( S)蛋白,膜(M)蛋白和核衣壳(N) 蛋白。 • S蛋白与免疫原性有关, 病毒中和抗体和型特异 性抗体都是S1糖多肽诱 发的。
侏儒胚
防制
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疫苗:H120和H52弱毒苗、肾型IB弱毒苗及灭 活油乳苗。 H120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 H52 毒 力 较 强 、 适 用 于 20 日 龄 以 上 鸡 ; 肾支和灭活油乳苗各种日龄均可使用。
免疫程序
首免:H120弱毒苗 二免:H52弱毒苗 7-10日龄 30-35日龄 12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日龄
传染性鼻炎 鸡嗜血杆菌 4周龄以上的鸡均易感, 呈急性经过
传染性喉气管炎 疱疹病毒 主要侵害成年鸡,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
传染性支气管炎 冠状病毒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但 雏鸡最严重,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 咳嗽,喷嚏,张口呼吸,气 管有罗音;流粘性鼻液; 产蛋鸡产量下降,产软 壳蛋、畸形蛋或粗壳蛋; 白色腹泻 1-2周,有的可延长到3周
临床症状
患鸡特征症状:呼吸困难,气喘,伸长颈 部张口呼吸并伴有罗音和喘鸣声,咳嗽, 甩头并咳出血痰,有时为干酪样分泌物。
其他现象
产蛋鸡除呼吸道症状外,产蛋率可下 降约10~20%或更多。 温和型多表现为粘液性气管炎、窦炎、 结膜炎、消瘦,死亡率较低。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喉头和气管粘膜肿胀、充血、 出血甚至坏死,气管腔内有血凝块、粘液、 淡黄色干酪样渗出物或气管栓塞。
血凝特性
IBV不能直接凝集红细胞,但经磷脂酶等处 理后具有凝集红细胞的活性,并可被特异 血清所抑制。
利用血凝特性建立了鉴定毒株或检测抗体 的方法。
流行病学
各种日龄鸡均易感,以雏鸡和产蛋鸡发病较多, 肾型多发生于20~50日龄幼鸡。 传染源通过呼吸道和泄殖腔等途径排毒。再通过 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其他易感鸡只。 流行特点:高度传染性,传播迅速、潜伏期短、 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毒株毒力和环境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