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见于甲亢、VitB1缺乏、 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心衰时心 严重贫血、 A-V瘘等。 排血量与其本人 其本人心衰前心 其本人 此类病人平时心排血量明 排血量相比明显降低了。 显高于正常人的正常水平, 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使心 2.高排血量:心衰时心 高排血量: 肌负荷及耗氧量均↑。一旦 ↑ 正常人正常时心 排血量与正常人 正常人 失代偿,心排血量立即↓, ↓ 排血量相比并不低甚至有 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但仍高 所升高。 于正常人正常心排血量水平。 (心排血量相对降低)
(二)心脏负荷过度
1.容量负荷过度(前负荷—指心室舒张末期的心腔容量 ) — 主A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 肺A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关闭不全 主A瓣狭窄 高血压病 肺A瓣狭窄 肺A高压 左心室容量负荷过度 右心室容量负荷过度
2.压力负荷过度(后负荷—心室收缩时所遇到的阻力 ) — 左心室压力负荷过度 右心室压力负荷过度
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Ca
H+与肌钙蛋白的亲和力比Ca2+与肌钙蛋白的亲和力要大。 Ca 当H+↑时,H+与肌钙蛋白大量结合,而影响Ca2+与肌钙蛋白的 H H Ca 结合。但H+与肌钙蛋白的结合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因而导致 H 心肌兴奋-收缩偶联发生障碍。
4、肥大心肌的不平衡生长
过度肥大的心肌可因心肌重量增加与心功能增强失调即心肌的 不平衡生长,导致由代偿转为失代偿而发生心力衰竭。
(二)急性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竭时最严重的表现。 临床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 色泡沫痰、发绀;听诊两肺湿罗音和哮鸣音。 机制: 1、心收缩力突然↓→肺毛细血管内压↑ ↓ ↑ 2、严重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 肺水肿↑ ↑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张力↑ ↓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种因素。

以下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1.心肌损伤心肌损伤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础。

心肌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缺血、缺氧、炎症、代谢异常等。

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脏泵血功能减弱。

2.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包括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激活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因子的释放,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等,进一步促进心肌损伤和心脏泵血功能减弱。

3.心脏重塑心脏重塑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心脏的形态和结构会发生改变,如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进一步减弱,并加速心力衰竭的进展。

4.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是心力衰竭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心肌细胞会经历凋亡和坏死等细胞死亡过程,导致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心脏功能的下降。

5.心室重塑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心室的结构和形态会发生改变,如心室壁增厚、心室腔扩大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心室泵血功能的减弱和心脏泵血量的减少。

6.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常见,可以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心律失常可以是窦性的,也可以是异位性的,如房颤、室颤等。

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和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

7.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会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促进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此外,炎症反应还会促进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过程,进一步加剧心力衰竭的症状。

8.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导致自由基大量积累,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的过程。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会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促进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心衰 PPT课件

心衰 PPT课件
心 力 衰 竭
心衰
第三节 发病机制
Mechanisms of Heart Failure
心肌正常舒缩必备条件
1. 收缩蛋白与调节蛋白性能正常; 2. 能量代谢正常; 3. 钙离子运转正常。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肌舒张功能异常 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能谢 量异
生成障碍
缺血缺氧
肺循环充血
二 、肺水肿(紫绀、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 咳无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
-------急性左心衰最严重的表现 (如:大面积急性左心梗死、严重心律紊乱)
机制
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体循环淤血
1. 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 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大; 右房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
心脏过重负荷 肥大心肌内以V3型ATP酶为主 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ATP酶活性↓
心肌收缩力↓ 心力衰竭
3、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冠脉血液供应相对或绝对不足; 线粒体数目相对减少,ATP生成不足; 肌球蛋白ATP酶活性降低,ATP利用障碍; 交感神经支配和儿茶酚胺相对减少。
FF
Rபைடு நூலகம்AS+ ADH
Ald
淤血 血管 压
回流 障碍
pro
钠水潴留 水肿
组织间液
心性水肿发生机制
心输出量不足
1. 皮肤苍白、发绀; 2. 疲乏无力、失眠、嗜睡; 3. 尿量减少; 4. 动脉血压改变: 急性心衰—下降、心源性休克; 慢性心衰—可维持正常。
其它影响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心肌收缩性】 心肌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张力和缩短的能力。
1.心肌细胞损伤、死亡
严重缺血(梗死面积>左室面积23%)肌节大量坏死 心肌炎、心肌病 弥漫性肌节坏死、纤维化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代偿反应
4. 心肌重构:
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的增加, 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 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表现出的适 应性增生性的变化。
心力衰竭发生 发展的基本机 制是心室重塑
正常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室重塑
心力衰竭的代偿反应
5. 细胞因子的损伤作用 6. 水钠储留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代偿反应
2. 血流重分布 3. 红细胞增多 4. 组织细胞利用氧
的能力增强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代偿反应
三、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1.心脏负荷:
儿茶酚胺→ ET等作用→外周 阻力血管收缩→后负荷增大; 血容量增多→回心血量增大→ 前负荷增大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病因
1980、1990、2000年中国10 795例 心力衰竭病人的病因分布
1980年
高血压 5.6%
1990年
7.7%
2000年
11.0%
冠心病 33.7%
36.5%
53.3%
风心病 44.2%
35.8%
16.7%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病因
1980、1990、2000年2 178例心力衰竭 病人的病因分布(上海)#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Good Medicine
YOUR SUBTITLE GOES HERE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诊断
心力衰竭的概念
•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 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 肿瘤相仿
• 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 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 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 提示预后严重

55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收缩力下降

55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收缩力下降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收缩蛋白
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调节蛋白
向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 (Ca2+、ATP)
心肌的舒张
心肌舒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肌球蛋白
向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肌动 蛋白
收缩的过程
(一)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1)肌浆网Ca2+转运功能障碍
➢ 肌浆网Ca2+ATP酶含量或活性降低, 使肌浆网摄取和储存Ca2+减少
Ca2+ 钙释放蛋白 肌浆网
Ca2+ATP酶
(2)细胞外Ca2+内流障碍
主要见于伴有严重心肌肥大或酸中毒 及高钾血症的心衰
可能机制是: 肥大心肌NE含量及肌膜β受体密度相 对减少 酸中毒降低膜β受体对NE的敏感性 高钾血症时,K+可竞争性阻止Ca2+内流
(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 心肌兴奋时, 胞浆内Ca2+浓度不足 -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活性下降
见于酸中毒 酸中毒时,H+与Ca2+竞争肌钙蛋
白的结合位置,故发生肌钙蛋白与 Ca2+结合障碍。
心肌缺血缺氧:如缺血性心肌病、休克 氧利用障碍:心肌过度肥大 维生素B1缺乏:ATP产生不足
(2)能量储备减少
肌酸+ATP 磷酸肌酸激酶 磷酸肌酸 ATP减少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型发生转换 磷酸肌酸
(3)能量利用障碍
化学能
机械能
心肌过度肥大时其肌球 蛋白头部Ca2+-Mg2+ATP酶活 性降低,原因是ATP酶肽链 结构发生变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病理生理机制解析:心力衰竭引言: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其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异常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发展过程。

一、受损心肌功能心力衰竭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正常情况下,心肌受到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作用而产生有效收缩。

但在心力衰竭中,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过程的障碍。

1.1 心肌细胞损伤与凋亡长期存在的高血压、冠心病、细胞凋亡等因素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从而减少有效收缩单元数量。

此外,各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也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并加剧功能下降。

1.2 心肌组织纤维化慢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可促进心肌组织纤维化。

纤维化会导致心肌僵硬,减少收缩力和充盈容量,并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1.3 能量代谢障碍慢性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下,供氧不足引起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将直接影响心肌收缩力。

此外,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过度也会加速心肌代谢,消耗大量能源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二、容量负荷过重除了受损的心肌功能外,容量负荷过重也是心力衰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1 血液滞留与内皮功能紊乱在慢性高血压或其他原因导致外周动脉阻力增加时,左室需要更大的力度来推动血液流出。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额外负荷会使得左室壁增厚,并进一步损伤心肌。

此外,内皮功能异常也会促进血管收缩和液体滞留。

2.2 体液潴留与肾脏功能下降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肾脏功能损害,造成钠、水潴留和体液过多。

这种情况下,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导致心室壁张力过高,不利于血液回流。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心脏是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在心力衰竭中它的正常功能受到了破坏。

3.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在心力衰竭中,由于低灌注或其他因素刺激,RAAS系统被激活。

肾素释放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

该物质收缩外周动脉,促使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性增强,并刺激醛固酮分泌。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

以下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1.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肌细胞是心脏的基本功能单元,当心脏负荷过重、缺血或缺氧等情况发生时,心肌细胞会发生凋亡和坏死。

这些细胞的死亡会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2.神经内分泌激活与心室重塑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包括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激活会导致心脏重塑,进一步加剧心力衰竭。

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塑在心力衰竭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在舒张期不能有效地充盈血液,导致血液循环不足。

这种情况通常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脏纤维化和心室壁僵硬有关。

4.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在收缩期不能有效地泵血,导致血压下降和血液循环障碍。

这种情况通常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室壁厚度和硬度改变以及心脏节律异常有关。

5.血管功能障碍血管功能障碍是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因素。

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加重心力衰竭。

6.心室重构与心功能恶化心力衰竭时,心室会发生重构,心脏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

心室重构涉及到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纤维化和脂肪浸润等过程。

7.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的代谢会发生障碍,导致能量生成不足和代谢废物积累。

这些代谢障碍会进一步损害心肌细胞的功能,加速心力衰竭的进展。

8.心室负荷过重与心肌细胞超负荷当心脏承受的负荷过重时,心肌细胞会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这种情况通常与高血压、主动脉狭窄和心脏瓣膜疾病等有关。

9.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反应心力衰竭时,内皮细胞会受到损伤,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

这些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会进一步损害心脏的功能,参与心力衰竭的进展。

10.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会受到氧化应激的损害,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病理生理学——心力衰竭

病理生理学——心力衰竭
病 因
代偿期 轻度
失代偿期 重度
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
原因、诱因、 二 原因、诱因、分类
(一)原因 1 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⑴ 原发性弥漫性心肌病变
心肌炎(病毒、阿霉素) 心肌炎(病毒、阿霉素) 心肌病(硒缺乏) 心肌病(硒缺乏) 心肌梗死(严重缺血) 心肌梗死(严重缺血)
心肌细胞变性、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心衰前 一般患者CO 贫血患者CO
10L/min 解剖概念 7L/min
充血性心衰(congstive heart failure) ) 慢性、钠水潴留(血液和组织液增多,静脉淤血) 慢性、钠水潴留(血液和组织液增多,静脉淤血)
充血和 充血和淤血
本质相同, 心功能不全 与 心力衰竭 本质相同,程度上有区别
容量负荷↑ 容量负荷
右室
全心
高血压、 左室 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缩窄
●后负荷 后负荷↑
压力负荷↑ 压力负荷
右室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高压、 肺梗塞、 肺梗塞、阻塞性肺疾病 高血压晚期、 全心 高血压晚期、血液粘稠度增加
(二)诱因
1、感染 、
据统计90%左右心衰有诱因 左右心衰有诱因 据统计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心脏负荷过重 心输出量减少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神经 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紧 张 源 性 扩 张 心 率 加 快 血 流 重 新 分 布 心 细 胞 用 氧 加 强
收 缩 性 增 强
心 肌 肥 大
血 容 量 增 加
红 细 胞 增 多
心 脏
四 、 发病机制
§ 心肌收缩与舒张生理 粗肌丝 肌节 细肌丝 肌球蛋白 收缩蛋白 肌动蛋白 向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调节蛋白
CO↓→交感兴奋 儿茶酚胺↑→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交感兴奋→儿茶酚胺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交感兴奋 儿茶酚胺 →cAMP↑→ Ca2+内流↑ SR释放 2+ 释放Ca 释放 → 收缩性 收缩性↑

心力衰竭及发生机制

心力衰竭及发生机制

1.感染
代谢率 发热 感染 毒素
2. 心律失常
心脏负荷 心肌耗氧量
心率
抑制心肌舒缩功能
肺血管阻力
右心衰
心排出量下降 心肌耗氧量增加 冠脉流量下降
15
200
19.3.24
3.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2+竞争细 与 Ca H+、K+ 胞膜上的通道 与Ca2+竞争肌钙蛋白 H+
抑制心肌 收缩功能
高 K+
3.失代偿:心率过快是心衰加重的标志之一
25
19.3.24
心衰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二)、心脏扩张
1. 心脏扩张,增加前负荷 2. 心肌收缩性增强 收缩力 Frank-Starling定律 肌节初长
19.3.24
204
1.7
2.1 2.2
26
2.7 m
正常状态下
心衰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04
(二)、心脏扩张
(三)、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
(四)、红细胞增多。
34
19.3.24
心力衰竭时 机体的代偿模式图
35 19.3.24
心力衰竭
机体代偿
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HR X SV = CO
组织缺血缺氧
CO

HR
心脏扩张收缩力
每 脏 心肌肥大舒缩功能 搏 输 供血供氧 心 血容量 有效循环血量 出 血液重新分配心血供 量
201
18 19.3.24
二 按心衰时CO的高低分
202
低CO性心衰:静息状态下CO即低 于正常水平,心衰时更低。
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等。
高CO性心衰: 心衰前即CO高于正 常水平;心衰时,CO相对下降,但 仍稍高于或接近正常水平。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4、心室顺应性降低。
原因如:心肌肥大引起室壁增厚、心肌炎。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三)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可使心脏各部舒缩活 动的协调性遭到破坏,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一)心脏的代偿反应
1、心率加快 2、心脏扩张
紧张源性扩张(代偿):心脏扩张,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三)分类 4、按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 1)左心衰竭 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右心衰竭 见于二尖瓣狭窄、某些 先天性心脏病 3)全心衰竭 5、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障碍分 收缩功能不全性、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 衰竭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五、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心输出量不足
1、皮肤苍白或发绀 2、疲乏无力、失眠、嗜睡 3、尿量减少 4、心源性休克
六、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治病因、消除诱因 (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三)调整心脏前、后负荷 降低心脏的后负荷,调整心脏前负荷。 (四)控制水肿
1、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破坏 1)心肌细胞坏死。心肌受到各种严重的损伤 性因素作用后,心肌细胞发生坏死。 2)心肌细胞凋亡。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一些病理因素,如氧化应激、负荷过重、 细胞因子、钙稳态失衡及线粒体功能失常等,都可 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2)胞外Ca2+内流障碍
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钙通道内流
Ca2+内流 钠钙交换体 受体操作性钙通道β受体

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1)只是分享

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1)只是分享

肥大心肌 安静
多开放
3.心室扩张
• 机制: 心肌减少 肌丝重排 室壁应力增大,胶原降解
Myocardial sectionshowing myocyte hypertrophy and widening of interstitial spaces due to depostion of collagen, inflammatory cells and amyloid. Trichrome stain, 140x
交感↑ ②容量感受器: 心力衰竭→心房淤血→容量感受器↑→交感神经↑
③化学感受器:缺氧→心率↑
2.心率加快的意义
动员迅速,见效快,贯穿始终; 一定程度加快,可以增加CO
代偿作用局限: 过快(>180次/分)增加心肌耗氧 缩短心脏舒张期,心脏充盈不足、冠脉血流量减少
衰竭心肌:负性力-频率关系/β-R blocker, digitalis
Ventricular remodeling
• 在基因调控下,心脏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模式 改建过程
心肌细胞 + 非心肌细胞 + 细生
胶原增生
concentric hypertrophy
eccentric hypertrophy
向心性肥大:压力负荷增大,心室半径未增 离心性肥大:容量负荷增大,心室半径增加
心肌肥大的意义:
作用缓慢、持久 心肌总收缩力增强,有利于维持心输出量 向心性肥大的代偿能力强于离心性肥大
肥大心肌的生长具有不平衡性,超过某种限度时,则 发生由代偿向衰竭的转化。
表型改变和胶原增生
• 胎儿型基因被激活:ANF基因
-MHC
-MHC
• Ang-Ⅱ等 间质细胞,I, Ⅲ型胶原产生↑、 降解↓;I(粗)/Ⅲ(细)型胶原比早 期↓,晚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及艾滋病
调控心排出量的三个变量:
心室充盈量 心肌舒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 心率
循环衰竭的概念 心力衰竭的概念
由于心脏自身的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心 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的代谢需求,以及神经 -体液调节活动异常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
原观点: 心力衰竭是单纯的心脏工作性能低下引起的
血流动力学紊乱 90年代初(1992)
HR 170~180 bpm 心肌耗氧量 ; 冠脉血流 临床应用: -阻滞剂,洋地黄
2、心肌肥大与心室重构
由于心肌细胞、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在 基因表达改变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变化,使心脏的结 构、代谢和功能都经历了一个模式改建的过程,称 为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或心肌改建 (myocardial remodeling)。
性降低 vNE耗竭、合成减少
NE含量
v1 -R下调、2 -R部分脱耦联 vGs-蛋白减少,Gi-蛋白增多,使
Gi/Gs
(二)心肌舒张性能异常的机制
前、后负荷增大使心肌耗氧量增多 肥厚的心室使冠脉血流储备减少 心率加快又进一步使耗氧量增大而舒张期缩短
②窒息性死亡
心肌细胞周围纤维化 舒缩活动的阻力增大; 妨碍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致心肌 细胞萎缩和死亡
③中毒性死亡
体液因子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 如NE、AngⅡ
(2)心肌细胞凋亡 在一定基因调控下的细胞主动性死亡
白)的小鼠会发生适应性左室肥厚;而过度表达 人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小鼠,其心肌收缩力显著增 强,不发生左室肥厚,舒张性能增强。
心肌重塑可由内在(基因异常)和外部(调 节信号)两类因素启动。
心肌细胞
改建刺激 机械性 神经体液性
细胞因子 血管紧张素 儿茶酚胺 内皮素 多肽生长因子 炎症细胞因子 NO
心肌改建 心肌肥大 表型改变 细胞外基质改变 功能改变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激活途径: 心输出量
①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肾小球旁器的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②肾血流量减少激活肾血管的压力感受 器;
③滤过率降低及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近 端小管重吸收率增高使致密斑的钠负荷降低。
意义:
v 缩血管,刺激醛固酮的释放并增强交感神经 释放NE,因此可使心室的前、后负荷均明显增
②适应本身有两面性:适应和适应不良; ③适应发生于心力衰竭的全过程,适应的两 面性推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并使其表现出阶段 性(代偿→衰竭)。
第二节
心肌收缩和舒张性能降低的 细胞和分子机制
一、心肌收缩能力降低的机制 (一)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及结构改变 1、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1)心肌细胞坏死
①缺血性死亡
牵拉和血管紧张素Ⅱ所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性反应的比较
肥大性反应 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含量 DNA合成 即刻早期基因表达(c-fos等) 胎儿型基因表达(ANF等) 生长因子基因表达(TGF-β等) AT1受体阻滞剂的阻断作用
牵拉 ↑ ↑ → ↑ ↑ ↑ 有
AngⅡ ↑ ↑ → ↑ ↑ ↑ 有
最近研究表明:心肌重塑可由基因突变启动 如过度表达一种肌浆网钙结合蛋白(钙隐蛋
机制)使搏出量增加。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钠水潴留
容量血管收缩
静脉回心血量
心室舒张末容量(充盈压)
LV充盈压:5~6
12~15mmHg
肌小节:1.7~1.9
2.0~2.2um
心肌细胞收缩强度 ,搏出量
利:
心肌固有的自身调节机制,快速、应急性调节
弊:
左室舒张末容量只能增加10%,代偿有限 ①充盈压的过度增加使静脉淤血加重; ②心腔半径增大使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加,导致心 肌耗氧量增大; ③舒张末压升高和心肌静息张力增大,增加了心 脏舒张期血液灌注阻力,可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冠脉血流储备减少 心肌细胞肥大性生长
(2)心肌细胞能量产生障碍
肌原纤维不成比例的增加使线粒体数目相对 减少;
线粒体利用氧的能力降低
(3)心肌贮能减少
心肌主要贮能形式:CP 心衰时ATP、CP及肌酸含量均减少, CP/ATP降低
(4)收缩蛋白ATP酶活性降低
与心肌调节蛋白改变有关。例如肌球蛋白轻链 -1及肌钙蛋白T亚单位的胎儿型同工型增多,以 及肌钙蛋白I亚单位的磷酸化状态减低等。
fos,c-myc,c-jun,egr1及c-ras)激活; v 6~12小时,胎儿期表达的基因重新激活(如β
-MHC),而相应的成年心脏表达的一些基因部分失
活(如α-MHC),导致同工型转换;
v 12~24小时,无同工型转换的固有基因上调
(如肌球蛋白轻链-2、α心肌肌动蛋白);
v 24小时后,心肌细胞内蛋白质及RNA总量增加, 细胞体积开始增大。
机械负荷
多潜能间质成纤维细胞
心脏成纤维细胞
化学信号
表达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促增殖 表达α-SMA和粘附分子使其能迁移、收缩; 表达组织蛋白酶D参与局部RAS激活 分泌大量胶原及ECM其它成分,调控胶原酶 的活性,促使胶原网络的生化改建及结构改建
利:
早期 Ⅲ型胶原 侧向连接 伸展性及回弹性较好,对于心肌细胞肥大及 肌束组合的重新排列十分有利 后期 I型胶原 与心肌束平行排列 可提高心肌的抗张强度,防止在室壁应力过 高的情况下,心肌细胞侧向滑动而造成的室壁变 薄和心腔扩大。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v一种病理生理过程而不是一种疾病 v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英国:45~65岁 近20年增加了1.5倍 65岁以上 近20年增加了4倍
美国:每年心衰住院病人100万 我国: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心脏病为城
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亡数的60.3% v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50%,其恶性程度不低于癌
(三) 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1、Ca2+内流减慢及SR摄取、释放Ca2+能力降

SR钙ATP酶减少

SR摄钙、贮钙减少
SL电压门控钙通道、SR钙释放通道减少
或两者间的耦联障碍
心肌兴奋时钙内流和SR钙释放减少
兴奋时Ca2+ 瞬变峰值降低,从而使活化横桥 数 减少而致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2、心肌对儿茶酚胺正性变力作用的反应
(2)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通过等长调节使
搏出量增加
SNS
EP、NE
-R
胞浆cAMP
PKA
钙通道蛋白磷酸化
[Ca2+]i 升高速率和幅度
急性期,可维持心输出量和血流动力学稳态 慢性期,心肌收缩力降低及心肌对儿茶酚胺的 反应性降低,意义不大
(3) 心率加快
SNS
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 HR
利:维持心输出量 弊: HR 150 bpm
3、心室扩张 机制: v 心肌细胞数减少;
v 细胞骨架改变引起肌丝重排,心肌细胞体积 不变而长度增大; v 室壁应力增大可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 活性均增高,胶原降解增强,导致心肌细胞之间 发生侧向滑动与错位。
弊:前负荷增大
功能性二尖瓣返流
(二)能量代谢障碍 1、能量产生及贮存减少 (1)心肌细胞缺血
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大(向心性) 容量超负荷性心肌肥大(离心性)
利:
适应室壁应力的变化并最终使室壁应力“正常 化”。
Laplace定律,S = pr/2h
弊:
向心性肥大可致心肌缺血及舒张功能异常,而离 心性肥大可致功能性二(三)尖瓣返流及收缩功能异 常;
由于心肌细胞表型改变及间质胶原增生,肥大心 肌最终会由于继发的舒缩功能降低而走向衰竭,两类 心肌肥大都会转向进行性心腔扩大。
心肌肥大 心肌细胞表型改变 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改建
(1) 心肌肥大
肥大:功能负荷增加导致器官大小的比值增大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伴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相
应增多所致的心室重量或(和)室壁厚度增加。 在细胞水平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myocyte hypertrophy) 在组织水平 心肌质量增加(myocardial hypertrophy)
成分
α心肌肌球蛋白重链 β心肌肌球蛋白重链 肌球蛋白轻链-1
胚胎/心房型 心室型 利钠多肽 β肾上腺素受体 Ⅰ型胶原前胶原蛋白 Ⅲ型胶原前胶原蛋白 …………….
变化
↓ ↑
mRNA水平 蛋白质水平






















意义:
v 正常功能改变 v 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局部激素而相互作用, 进一步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及表型改变,从而使
动力学稳态破坏趋势的适应 组织(肾、骨骼肌等)对低灌流状态的适应
代偿
失代偿
一、心脏的代偿和适应
迅速启动的代偿机制(功能性调整) 缓慢持久的适应机制(结构性改建)
心室负荷过 重
心肌肥大
心输出量↑
神经-体液调节 机制激活
静脉回心血 量↑
心肌收缩能 力↑
搏出量↑
心率↑
1、动用心功能贮备
(1) 增加前负荷,通过异长调节(Starling
Packer MP提出解释心力衰竭进展的神经- 内分泌假说,认为心衰是神经-内分泌系统介导 的,涉及心、血管、肾、骨骼肌等许多器官、组 织的慢性全身性适应反应,其代价是心脏重塑和 心功能进行性降低。
第一节 心脏泵血功能损害的适应和代偿机制
心脏对工作负荷增加及神经-体液调节改变的适应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对心泵功能损害所引发的血流
加 v 抑制组织RAS并使激肽系统活性升高 v AngⅡ可通过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血管 紧张素受体(主要是AT1受体),刺激心肌细胞肥 大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使两者的表型改变
(三)外周组织对低灌注的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