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之外滩变迁史篇

合集下载

外滩历史

外滩历史

1902年~1937 年。外滩快速发 展。这时候来到 这里的人可以被 称为冒险家,他 们来淘金,也来 挥霍,此时的上 海是远东最有吸 引力的城市,冒 险家的乐园。
东方的"华尔街"
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后,外国的 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20世纪 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 不仅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更是 称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 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 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 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 豪华大厦。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 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 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 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 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 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华 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 是为金融家服务的。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外滩也成为了上 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 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 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昔时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这条滨江大道,如今是上海最具"海派特色"的景点。
1937年~1949 年。战乱,繁 盛的都市骤然 陨落。虽然仍 有浮华的表面, 但下面却暗藏 着暗杀、斗争。 但无论如何, 生活还要继续, 人们仍然需要 梦想与爱。
淞沪会战 :战斗在当时 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 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 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 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 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 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 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 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 法、英、美、意4国军 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 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 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 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 地。中日双方共有约 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上海外滩的百年变化史看看属于爸妈的年代

上海外滩的百年变化史看看属于爸妈的年代

上海外滩的百年变化史看看属于爸妈的年代从外滩源的第一幢建筑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30多年。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外滩尽管一直都是上海的象征,但它每个年代的含义却不相同……30年代金融业的变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外滩历史建筑群里,最年轻的一幢建成于1937年。

从1号到33号,很多是银行大楼:中国通商银行、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台湾银行、麦加利银行、中国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东方汇理银行,江海关大楼也在这里,加上友邦、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和不远处九江路上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外滩无疑是上海金融中枢。

50年代人民大解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当外国人设立的“江海关”变成了中国上海海关;当汇丰银行大楼变成了上海市府大楼;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变成人人可以免票入园……外滩成为国人结束屈辱“从此站起来了”的象征。

60年代爱情、约会的变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那个年代上海人普遍住房条件窘迫,男女青年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只能到户外去。

那时又没有咖啡馆、酒吧、舞厅可泡,因此上海的情侣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外滩。

趴在防洪墙上,脸朝着黑黝黝的黄浦江水,从背后完全认不出谁是谁。

一对对情侣之间,可能只有一个拳头的距离,大家呢喃低语,互不干扰。

80年代开启新时代国门重新打开以后,老外们的第一站就是外滩。

他们为外滩带来了很多最新鲜、最时髦的东西。

比如,中国的第一家KFC就开在外滩。

当时上海总会已经成了东风饭店,现在东风饭店又变成了外滩华尔道夫。

现在时髦潮流的代表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顶级碗表在外滩包楼开店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外滩,搬迁至人民广场。

于是,外滩做回单纯的城市品味象征。

很多银行搬回来了,很多高级餐厅来了,很多奢侈品店来了,很多顶级酒店来了……连外滩气象台都变成了酒吧。

珠宝皇帝在外滩办展览你甚至可以在沙逊阁里做当年翘脚沙逊最爱做的事情——对着黄浦江和浦东放空。

在外滩就餐、住宿、购物成了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如今,很多十里洋场的场景,在这里复刻,外滩的美,当然不止奢华这一种!它华丽雍容,却也不失灵动娇俏,它孕育了无数的名人伟绩,见证了上海的百年跌宕,那从奢华中透出的历史沉淀,让人迷醉!。

上海外滩源简介

上海外滩源简介

上海外滩源简介概述上海外滩源,位于中国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畔,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外滩源以其独特而迷人的城市风光和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自19世纪底以来,它一直是上海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外滩源的历史、建筑风格以及其对上海的重要意义。

历史起源1.外滩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在此之前,外滩源只是一个沿江区域,没有明显的建筑和规划。

2.外滩源的发展始于上海租界的建立,这是19世纪末由英国人、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居民建立的国际租界。

3.上海租界的建设使外滩源成为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外国银行、贸易公司和商店在此设立分支机构。

建筑风格洋楼建筑1.外滩源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洋楼,这是一种以西方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形式。

2.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设计吸引了无数游客。

3.洋楼建筑主要集中在外滩源的南部,沿着黄浦江一字排开,形成了一个壮丽的城市风景线。

不同风格的建筑1.外滩源的洋楼建筑不仅体现了欧洲古典建筑的风格,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元素。

2.有的洋楼采用了巴洛克式的装饰,有的则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建筑景观。

3.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表上美轮美奂,而且在其内部也充满了奢华的装饰和精心设计的细节。

对上海的重要意义商业中心1.外滩源一直是上海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国际和国内企业在此设立办事处和总部。

2.外滩源的商业氛围浓厚,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商务人士在此留步。

文化瑰宝1.外滩源也是上海的文化瑰宝之一,这里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和文物。

2.这些建筑和文物见证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于了解上海的过去和现在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景点1.外滩源是上海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2.游客可以在外滩源散步,欣赏黄浦江畔的美景以及壮观的摩天大楼。

3.在夜晚,外滩源的灯光秀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

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外滩 1 号No.1 The Mc Bain Building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

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

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2 号No.2The Shanghai Club Building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

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

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

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上海外滩的历史变化

上海外滩的历史变化
塔,群米日 。列”,东 亚隔与方 洲江外明 第相滩珠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第那志 厦 三 就 性 19 。 、 是 建 99 中人筑年 国们傲初 第期然, 一待屹上 海 立 的已 市 黄 久 88 层的浦又 一 江 世 金 茂界畔座 ,标
金 茂 大 厦
自此,上海外滩又多了两个标志性的建 筑,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衬托着 浦东美丽的滨江大道。外滩观光隧道犹如一 条纽带连接着浦东和浦西,挽着手共同发展!
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已经基 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在短短的一个多 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 远东最大的都市。
20 年 代 的 外 滩
30年代的外滩
50年代的外滩
80年代初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90 一望“建 年 , , 万 成 19 世 建 国 。 94 东 代 界设建塔年 方 中 第 完 筑 高 10 明 后 三 成 博 46 月 珠 高时览 8 1 期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 分之一。 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 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 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 岸。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 护。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 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洋人 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 500 米 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 " 马路 " 。 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外 滩
如 今 的
夜景
外滩的夜景真美啊!从上海外滩的骤变不难看出上 海这么多年来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上海的日趋国际化。 在此我衷心的祝愿外滩越来越繁荣,同时也希望上 海能成功的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希望祖国越来越昌 盛!
谢谢大家!

上海外滩发展史

上海外滩发展史

上海外滩发展史19世纪下半叶,外滩地区是上海河口的海滨区域,当时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商业区之一、1862年,英国商人葛立恒租下了外滩地区,并开始建设码头设施,为外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外国政府和商人相继在外滩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的办事处和商铺,外滩逐渐成为国际交易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到了20世纪初,外滩陆续建起了德国银行、汇丰银行等一系列建筑,形成了一条以西方建筑为主的建筑群。

这些外国银行和企业对外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07年,外滩开辟了林立林街、培叶路和天津路等一批重要的商业街道,各种高级酒店、餐馆、办公楼等商业设施纷纷涌现,许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也纷纷迁至外滩地区。

外滩逐渐成为中国金融和商业的中心。

20世纪20年代,外滩经历了一次空前繁荣的发展。

当时,许多富有的外国商人和外籍华人迁居到外滩,使外滩成为上海最富有和奢华的地区之一、外滩建起了以大西洋大楼和汇象大楼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多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貌。

然而,外滩的繁荣并未持续太久。

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中国内战的局势动荡使得外滩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外国机构和企业纷纷撤离,外滩地区开始走向衰落。

此后,外滩的建筑和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1950年代,外滩范围内的建筑被国有化,成为了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使用地点。

改革开放后,外滩逐渐开始复苏。

1980年代,上海市政府在外滩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修复工程,修复了许多历史建筑,并重新维护了外滩的整体环境。

此后,外滩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在21世纪的今天,外滩已经成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核心商业区之一、随着陆家嘴金融区的快速发展和浦江两岸的高楼大厦相继兴建,外滩的地位更加突出。

现在的外滩设有观光平台,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整个上海市区的壮丽景色。

同时,外滩还有一条以石库门建筑为特色的游览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作为上海的代表性景点之一,经历了从商业港口到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是指上海市的历史时期,一般泛指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主要指1910年代至1940年代间的上海。

这个时期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

老上海的故事众多,代表了这个时期的繁华、浪漫和传奇。

以下是一些老上海的故事:
1. 外滩风华:外滩是老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曾是许多国际租界银行和洋行的所在地。

在外滩,大量欧洲建筑和餐厅林立,成为当时上海最富有和繁华的地区。

许多故事发生在外滩,其中包括许多商人的传奇和文化名人的足迹。

2. 滩头堡的战争:滩头堡是老上海的一处军事防御工事,是上海租界时期的法国人为了保护租界而修建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滩头堡成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据点,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中国军民与法国租界居民的合作与抗争。

3. 大世界的风流:大世界是老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综合娱乐场所之一。

在大世界,演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乐团,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

大世界也是当时上海社交场所的代表,各种社交活动和派对在此举行,成为上海独特的社交文化风尚。

4. 旧式弄堂生活:弄堂是老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是窄长的街
巷,两边是高大的石库门房屋,弄堂里住着许多不同阶层的居民。

老上海的弄堂生活丰富多彩,街巷里人来人往,有着独特的人情味道和社交生活。

这些故事代表了老上海的魅力和特色,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老上海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对于那个时代的遐想和思考,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精神的传承。

☆印象: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

☆印象: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

☆印象: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外滩,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窟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外滩1号麦克倍恩大楼此地原是英兆丰洋行的地产,后转让美旗昌洋行(图为这一时期的大楼,后被拆)。

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大楼一度转让轮船招商局,后又几易其主。

1913年由麦克倍思公司投资,拆除旧楼重建,称“麦克倍恩”大楼,1916年竣工。

1917年该楼被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得,改称“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火油公司是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总公司在伦敦。

1966年前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该楼建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

上海总会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均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2011年成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外滩3号友宁大楼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因为临近外滩一面道路狭窄,因此大门开在广东路17号处。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外滩5号日清大楼1921年建造大楼,1939年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并入东亚海运株式会社。

抗战胜利,作为敌产被招商局接收。

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

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

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上海外滩,地处黄浦江畔,是上海最具标志性和历史意义的地区之一。

这里集聚了许多具有迷人历史背景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同时也统领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

从历史建筑到摩天大楼,外滩见证了上海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首先,外滩的历史建筑是上海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保存着许多见证上海百年发展历史的建筑,如外滩十景之一的“老洋房”,其中包括各类西式建筑,如弗兰克·费尔德设计的英国领事馆大楼,以及公共租界时期的老建筑群。

这些建筑物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历史与现代融合的象征。

其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外滩也逐渐迎来了现代高楼大厦的崛起。

作为上海的门户与城市名片,外滩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师与设计团队,他们借助现代建筑技术与理念,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建筑。

比如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中信泰富等摩天大楼,它们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上海现代化发展的实力与雄心,也增添了外滩的国际化氛围。

将这些历史建筑与现代化楼宇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外滩独特的城市景观。

无论是沿江长廊上的钟鼓楼、浦东世纪广场的观光隧道,还是黄浦江边的广场和码头,都成为游客与市民享受夜景的热门地点。

夜幕降临时,上海外滩的灯光璀璨,摩天大楼与历史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富有现代气息与浓厚历史底蕴的画卷。

外滩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不仅为上海带来经济繁荣,也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游客们可以尽情漫步在外滩的河畔长廊上,欣赏历史建筑的风貌与细节,感受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他们也可以登上现代摩天大楼的观景台,俯瞰整个上海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这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旅游体验成为外滩独有魅力的体现。

在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的融合之中,外滩也充分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

这里不仅有来自全球各地的闪耀大厦,还吸引了众多国际品牌的入驻,形成了一个集购物、休闲、文化与创意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外滩2号·前世今生

外滩2号·前世今生

外滩2号·前世今生简叙外滩2号,究之溯源,乃为上海总会大楼。

曾经参加好朋友儿子婚宴,更早为国际海员俱乐部时多次品尝西餐,还因肯特基快餐进入中国时前往嚼味。

外滩,上海的门面。

耸立在延安东路至外白渡桥间的幢幢建筑,风格各异,精彩纷呈。

外滩的这些建筑都曾历经风风雨雨、改建修缮,并且有些当时看起来不错的建筑,后来被其他用途的建筑所替代。

外滩2号,曾经的上海总会大楼。

与左侧1号最大区别是正面6根爱奥尼柱和顶楼两侧风亭。

上海总会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2号,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又名皇家总会、英国总会、上海俱乐部、海员俱乐部。

这是在沪英侨最大的俱乐部,后改建大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1909年重建,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1949年后英侨陆续回国,总会业务结束。

原址曾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和使用,1956年改成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名东风饭店;1989年肯特基快餐进入上海,第一家连锁店就开在二楼。

目前使用单位是美国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2号·前世今生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人是上海人数最多的外侨群体。

他们在上海逐步建立起联络感情、进行社交活动的团体,即club,中文译为“总会”。

由于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东征,上海局势动荡,一直没能建造固定的会所。

直至1862年,上海形势趋向稳定,英侨发起创设会所。

兆丰洋行大班福格出让外滩处原兆丰洋行行址及其庭院的三亩半土地,1863年正式动工,1864年建成俱乐部大楼。

1864年刚建成的上海总会,是一座英国式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外墙用红砖镶砌,外观显得较为古朴。

东立面每层都有阳台式的长廊,正面中间为山墙式屋顶,造价42000英镑。

这是上海第一个外侨会所,被称为“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或“英国总会”。

大楼内设大小餐厅各两个,还有弹子房、保龄球房和棋牌室、图书馆等。

上海总会实行会员制,规定在上海住满6个月,并交纳一定数额税费的侨民方可入内。

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国上海外滩

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国上海外滩

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国上海外滩中国上海外滩,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地标之一,见证了中国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这里既是老上海的集中展示,又是现代繁荣和发展的象征。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西方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又有现代高楼大厦。

这里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人们会选择来此感受历史与现代结合之美的理由之一。

外滩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中国政府宣布将上海开放为一个对外贸易口岸,外国商人开始涌入上海。

这些外国商人为了满足自己商业和居住的需要,在外滩区域修建了许多西式建筑,如滩头堡、广东会馆等。

这些建筑代表了上海百年来的历史与文化,也成为外滩独特的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外滩不仅有欧洲式建筑,还有中式建筑,这种混合体现了上海的多元文化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了繁华的商业区。

上世纪90年代末起,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外滩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和扩建。

许多欧式建筑被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

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与原有的历史建筑相互辉映,形成了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在上海外滩,历史与现代不仅在建筑风格上有所体现,更在文化和活动上有深入交流。

每年的元旦、春节和国庆等重要节日,外滩都会举办盛大的烟火表演,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这种传统的庆祝方式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展示了新时代的风貌。

此外,外滩还拥有一条长约 2.6公里的步行街,供人们游玩和休憩。

这里不仅有现代的购物中心,还有各种特色餐厅和咖啡馆。

人们可以在欣赏外滩风景的同时,享受美食和购物的乐趣,感受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的完美融合。

总而言之,中国上海外滩作为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独特地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现代摩天大楼,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传承的文化。

外滩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史册,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去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它在时光更迭中,相互交融,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又动人心弦的地方。

上海外滩资料简介

上海外滩资料简介

上海外滩资料简介
外滩,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是一座具有百
年历史的著名观光旅游地。

外滩是上海最早的中心地段,它从吴
淞路(今人民广场附近)开始,向东伸展,到东平路为止,长约
3公里。

它西临黄浦江,北起杨树浦港,南至浦东新区川沙镇黄
浦江岸。

外滩的建筑风格比较有特点。

它既有西洋古典风格,也
有民族风格。

上海外滩有许多建筑物,有外白渡桥、黄浦江畔的金茂大厦、上海宾馆等著名建筑。

外滩地区不仅是上海市的经济中心,而且
是上海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之一。

在它那古老的街名中包含着丰
富的文化信息:从“老外滩”到“新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
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从“外白渡桥”到“外白渡桥”,它与中国
近代历史密切相连;从“黄浦江畔”到“新外滩”,则反映了近
代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在这些名称中都蕴含着历史的信息。

外滩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
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 1 —1 —。

外滩风景区概况

外滩风景区概况

外滩风景区概况一、地位价值•---上海的窗口,上海都市发展的缩影•---中国近代史的见证,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都市旅游的核心资源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二、地理位置•---外白渡桥至延安东路呈新月形浦西沿江地段(中山东一路)•---长约1.5公里三、历史沿革---位于上海老城厢外的一片沿江滩地(The Bund)---1843年开埠(1845年开辟英租界800亩土地,1849年开辟法租界),沿江筑路(黄浦滩路)、建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临江建造万国建筑博览会(远东巴黎\上海华尔街)---1992—1993年外滩综合改造(防讯墙外移、中山路拓宽、闸桥、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外滩源(北从苏州河,南到滇池路,东至中山东一路,西靠四川北路,总面积17.06公顷。

外滩源是外滩地区发展的起点,辖内有上海近代优秀保护建筑14幢)、南外滩:金色港湾生态住宅区(2.2km)、北外滩:5个功能区(3.5km)四、景区布局与特色• 1.景区布局(五线谱:建筑线—马路线—堤岸线—浦江线—浦东线)•(1)建筑线---时间:1873年开始建起23(33)幢大楼(外滩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风格:以西欧古典风格为主,有巴洛克式、罗马式、哥特式、新希腊式、折中主义式、芝加哥学派、中国民族风格(万国建筑博览)---价值:大多被列为全国和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2)马路线---10车道中山东一路(南北交通要道)---延安东路高架道路(3)堤岸线---1.8公里的管桩支承空厢长廊防汛墙,千年一遇(向黄浦江借空间不借水域,外移20—40 米;减轻防汛墙的自重;利用空厢式开设餐厅、商店、车库)---绿色长廊(32个半圆形观景台、64盏庭柱式方灯、26个碗形花坛)---雕塑(陈毅塑像:坐北朝南、公仆形象,浦江曲:3座圆雕和3幅浮雕)(4)浦江线---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发源于浙江安吉龙王山,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占全市水域面积的82%)---黄歇浦、春申江---浦江游览(十六浦观光码头),双龙戏珠/黄浦秋涛•外滩建筑群从历史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外滩”是上海的符号,万国建筑群景观更是众多高端酒店垂涎的一大卖点。

特别搜集了从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1933年外滩地图外滩1号历史变迁:麦边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人称“外滩第一楼”。

这幢7层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从1996年开始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而在此前,这里是上海市冶金设计院的一部分。

再早一点,到解放前,大楼产业归麦边洋行所有,但是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从而又有个“亚细亚大楼”这个名字。

外滩2号历史变迁: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1864年的上海总会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建筑设计师H. Tarrant 采用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而今这些在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手里依旧光彩夺目。

外滩3号历史变迁:有利大楼→外滩三号▼这是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始于1916年。

巴洛克式装饰,爱奥尼克石柱和塔亭诠释出华美的新文艺复兴风格。

原来的洋行大楼在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手中演绎出犹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世界。

光顶级餐厅就让人眼花缭乱,POP的纽约复古风尚,CHI-Q里韩国料理和法式烹饪碰撞出的火花,UNICO的拉丁激情,Jean-Georges里折服《纽约时报》的传奇,在黄浦会或者上海最为私密的用餐场所--望江阁里则可以满足每个固执坚持中国口味的老饕。

上海外滩隧道历史之旅

上海外滩隧道历史之旅

上海外滩隧道历史之旅上海外滩隧道是一座位于黄浦江下的地下交通隧道,连接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和外滩地区。

自建成以来,外滩隧道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成为了上海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带您通过历史的长河,带您领略外滩隧道背后的故事。

一、隧道的建造与背景外滩隧道的建造始于1991年,是为了缓解黄浦江两岸的交通拥堵情况而兴建的。

这个项目由韩国建筑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历时三年才最终建成。

隧道采用了盾构法来施工,当时是中国大陆首次引进盾构技术。

为了建造这座隧道,大量土方被运输到黄浦江边填海造陆,从而完成了这项宏大工程。

二、外滩隧道的意义和影响外滩隧道的建成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极大缓解了浦东与黄浦江对岸地区之间的交通拥堵问题。

隧道不仅提供了一条便捷的交通通道,也成为了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每天都有大量的车辆和行人通过隧道来往于两岸。

此外,外滩隧道还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地理位置成为了一座城市地标。

隧道上方傲立着著名的外滩观光廊道,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最美的上海城市风景。

同时,隧道两旁的灯光艺术装饰也成为了上海夜晚的一大亮点,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

三、外滩隧道的历史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滩隧道也经历了不少的改建和翻修。

在建成初期,隧道是以汽车通行为主要目的而建造的,但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隧道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

现在,除了汽车通行外,隧道还划分了专门的行人通道和自行车道,为行人和骑车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此外,为了增加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外滩隧道曾进行过多次的加固和维修。

例如,2008年和2017年,隧道分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翻修工程,对隧道结构和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保障行车安全。

四、未来的展望外滩隧道作为上海的城市交通骨干线路之一,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外滩隧道周边的道路和交通设施也将不断完善和拓展。

例如,浦东世纪大道和外滩地区的交通枢纽也在近年来进行了扩建和改造,以适应未来更多的交通需求。

上海外滩的简介概况

上海外滩的简介概况

上海外滩的简介概况上海外滩是中国上海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上海市的标志性地标之一。

它位于黄浦江畔,与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是上海市区的一条沿江景观带。

外滩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欧洲风情,被誉为“上海的华尔街”。

外滩地区最早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上海被列强占领,外滩成为各国领事馆、银行和商业机构的聚集地。

在那个时期,许多欧洲国家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来到上海,为外滩塑造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目前,外滩沿江一侧的建筑群是外滩的主要景点之一。

这里有20世纪初的英国俱乐部大楼,法国驻沪公馆,以及其他各种风格的建筑,如意大利风格、古代古典主义风格和现代风格等。

这些建筑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上海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外滩沿江的对面,是陆家嘴金融区的高楼大厦。

这里的建筑包括了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以及其他许多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总部。

从外滩的河岸边眺望对岸的高楼大厦,可以感受到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除了建筑,外滩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和活动。

各种游船和游艇在黄浦江上穿梭,可以选择乘坐游船游览整个外滩区域。

每天晚上,外滩的建筑会点亮华丽多彩的灯光,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此外,外滩周边还有一些著名的购物中心、餐厅和咖啡馆,为游客提供了休闲购物和用餐的场所。

在外滩附近还有若干历史悠久的老洋房,内部被改造成了时尚的酒吧和餐厅,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艺术家聚集在这里。

总之,上海外滩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建筑和美景于一体的地方。

它承载了上海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是一座展示上海现代与传统魅力的重要窗口。

如果你来到上海,一定不要错过外滩这个令人难忘的地方。

我的观点和理解:上海外滩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它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而且,外滩所处的黄浦江畔位置,使得它可以与陆家嘴金融区形成对比,展示出上海作为一个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word资料12页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word资料12页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

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

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

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

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无论是白天夜晚,其不凡的景致永远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游人前往。

由于外滩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外滩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泥泞外滩:纤夫行走的小道外滩是上海人最愿意讲述故事的地方,来上海不到外滩,就等于没真正的上海。

过去人们管上海叫上海滩,上海人认为这个滩,指的就是外滩。

外滩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外滩发了财。

1880年的外滩而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

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2年的夏天,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终于开到了上海。

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上海跟中国另外四个口岸,被迫开放。

因当时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这条纤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铺上了煤渣,取名为黄浦滩路。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史之外滩变迁史篇
提到上海,估计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外滩,而人们在感慨外滩那些恢弘的,被称作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时,又有多少人了解其中的那段屈辱史呢。

上海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

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

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英资公司怡和洋行、宝顺洋行、老沙逊洋行,以及美资的旗昌洋行。

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在19世纪后期,外滩的许多外资银行在被誉为上海的“财政街”或“东方华尔街”的外滩建立了。

因此,外滩成为了鼓励财政投资的场所。

由于外滩所富有的历史价值,在外滩拥有一小块土地不仅仅是财富的标志,更是荣誉的标志。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而且黄浦公园曾记载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历史的黄浦公园,是上海最早的欧式花园。

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

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