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二章地球上的大

电子课文●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叫做同心圈层。

地壳表面以外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在固体的地壳表面镶嵌着水圈,并被大气圈包围着。在地壳表层、水圈和大气底层,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气勃勃的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使其变化不至过于剧烈。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可见,大气对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大气对生物界和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大气中的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作用不可低估。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水汽和固体尘埃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的垂直分层自地面向上,大气层可以延伸到数千千米的高空。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2 000千米~3 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一)对流层这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的高度因纬度而异。在低纬度地区高17千米~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高10千米~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高仅8千米~9千米。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千米~55千米高度的范围是平流层。这一层的特点是:(1)气温的垂直分布,除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三)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是中间层。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这是因为这里几乎没有臭氧。(2)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四)热层从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的范围是热层。这一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这是由于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①。据人造卫星观测,在300千米高度上,气温已达1000℃以上。

(五)外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为外层。这里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做外层(又叫散逸层)。它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问题和练习

1.地球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各有什么作用?

2.用“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说明大气各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

3.对流层、平流层和热层的特点有何不同,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第二节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它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①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中仅有极微小的部分(约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每分钟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微米~4微米。其中,人眼能看见的光线,波长在0.4微米~0.76微米之间,叫做可见光线。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线和大于0.76微米的红外线,人们肉眼都无法看见。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愈高,它的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愈长。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它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可见光区差不多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一半。为此,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在日地平均条件下,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它是用来表达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

一般用太阳辐射强度来表示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太阳辐射强度就是一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一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集中,地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愈多,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大。反之,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其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因此,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愈强。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就是这个道理。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被大气削弱以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不是全部被地面吸收,其中又有一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到宇宙空间。反射多少与地面性质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