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辛弃疾词两首-要点梳理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说他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
4.下片最后三句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从全篇来看有 什么作用? 答案 (1)内容上:直抒胸臆,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
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2)结构上: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二单元 宋词流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从情、、情景交融。多姿多彩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寄予了无限的愁 怨,夕阳西沉,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营 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愁恨、抑 郁之情。 2、直抒胸臆。通过“看”“拍”等动作把词人空有雄心壮志、 却无处施展的急切而悲愤的情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无人会, 登临意”词人感叹自己空有收复中原的抱负,而在南宋统治 集团却没有知音的无奈之情。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词人的仰慕之情,也隐约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
愿望。
答案
6.作者借下片的两个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1、借拓跋焘的典故表达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 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收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了自己是宋朝臣民。同事也表达了对朝廷偏 安一隅,不图收复失地的悲愤。 2、作者以廉颇自比,既体现了词人渴望如廉颇那 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又表达了词人英雄迟暮、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
2.下片用典故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请具体分析。 答案 作者借助古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1)“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
借张翰见秋风而思家辞官的典故,反用典故,抒发了抗金复国的雄心壮志。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泛指有大志的人,此处典故是 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暗寓了对 妥协苟安的投降派的鄙视,也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的“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 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 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词两首》基础字词梳理-完整版PPT课件

1 读准字音 2 词语解释 3 名句默写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稼轩.( uān ) 3.堪脍.( uài
9.舞榭.( iè )
11.佛狸祠.( cí )
(二)多音字
1.供献 供.愁 奉供 . g恨òng
g ō n g
2.遥岑.( cén ) 4.玉簪.( ān ) 6.揾.英雄泪( wèn ) 8.巷陌.( mò ) 10.金戈.( gē ) 12.狼居胥.( ū )
2.巷巷巷..子道
iàng hàng
二、词语解释
1.遥岑.远目 _小__而_高__的__山__ 2.断.鸿.声里 _失__群_的__孤__雁__ 3.休说鲈鱼堪脍. _把__鱼__、__肉__切__细___ 4.倩.何人唤取 _请___ 5.揾.英雄泪 __擦__拭__ 6.忧.愁.风雨 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为__忧__愁___
7.遥岑远目.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看__ 8.舞榭.歌台 _建__在__高__台__上__的__房__子__ 9.一片神鸦社.鼓. _社__日__祭__神__所__奏__的__鼓__乐___ 1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__英__雄__业__绩__ 11.赢得仓皇北.顾 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北_____
6.__斜__阳__草__树___,__寻__常__巷__陌___,人道寄奴曾住。 7.想当年,__金__戈__铁__马___,气吞万里如虎。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__得__仓__皇__北__顾__。 9.凭谁问:廉颇老矣,___尚__能__饭__否__?
退出
12.尚能饭.否 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吃__饭___
《辛弃疾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辛弃疾词二首(笔记)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注释:参见书本12条注释。
2.文章内容: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连营:报国无门的词人,借酒消愁,带着醉意挑亮灯火,端详着心爱的宝剑,醉眼朦胧中,他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只听见军军营响起了雄壮的号角之声。
上句写看到的是“剑”,下句写听到的是“吹角”,表现他念念不忘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两句写出了奏乐吃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3)沙场秋点兵:秋高马壮、士气高昂,点兵出征,预言战无不胜的前景。
——短短几句便描绘出军容之雄壮,士气之高昂,火热的战斗激情喷涌而出。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抗金英雄跃然纸上。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两句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意气昂扬的神情。
(6)“可怜白发生”:末句的现实完全否定前几句的理想,前后对比,理想在现实中彻底破灭。
“壮词”也由雄壮化为悲壮。
3.小结: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中间从军营生活到阅兵待发,从阵前激战到宏伟抱负,写出了一腔豪情,末句返回现实,现实与梦境形成巧妙对比,虚实结合抒写了词人的抗金决心,但现实中报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愤。
4.壮词:(1)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2)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5.结构特点:前九句铺陈豪迈激越、杀敌报国的场景,最后一句,急转而下,以壮衬悲,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让人悲从中来。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背 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 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
景 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 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 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 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 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下的。
关键 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 保卫了家园。
英雄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 风流 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金戈铁马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气吞万里
他曾大举北伐。
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 原的远大抱负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
刘义隆 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
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 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 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 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 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 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 好?
探讨:
这首词中共用了哪几处 典故?请参照关键词,指出 典故的作用。
词
孙权
中
刘裕
刘义隆
用
佛狸祠
典
廉颇
人物
故事简介
千古江山,英 雄无觅孙仲谋 处。
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
斜阳草树,寻 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
[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 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 豪杰。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 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 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 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 曾在这里寄住。
《辛弃疾词两首》上课解读共54页

谢谢!
1
0
、
倚
南
窗
以
膝
之
易
安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辛弃疾词两首》上课解读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辛弃疾词两首》

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 廷心烦?最终壮志未酬,留下 一生的遗憾,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他的两首词,去体会词人的 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悲 苦心情。(重点) 3.理解两首词运用典故,借古 喻今的写作特点。(难点)
1.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 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 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 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 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 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 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开禧元年(1205) 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北固亭,面对大好 河山,想到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 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
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 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 志不能实现,因而作了这首词 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1.名家朗诵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 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 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 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 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选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不得不接受 生活贫穷的命运”错误,诗中“屈穷”的 “穷”指不得志,而非生活贫穷。
一、对联欣赏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铁板 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 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
6 辛弃疾词两首-要点梳理

6 辛弃疾词两首【基础须知】1.识记字音遥岑(cén)玉簪(zān)鲈鱼(lú) 可堪(kān)廉颇(lián) 赢得(yíng)封狼居胥(xū)堪脍(kuài) 揾英雄泪(wèn) 舞榭歌台(xiè)巷陌(mò)2.古今异义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繁华的景象。
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遥岑远(看,眺望)廉颇老矣,尚能否(吃饭)4.相关成语舞榭歌台: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
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重点梳理】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主旨大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又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
3.艺术特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沉雄豪壮,但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
秋色无边,江山壮丽,胸怀报国大志,耻于归隐谋私,可谓豪矣,壮矣!但愁恨郁积,落日哀鸿,叹不为人知,惜年光如水,洒英雄之泪,又何其沉痛悲凉!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知识点【重点语句整理】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名>小而高的山。
【引】高;尖锐。
《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②<名>崖岸。
《庄子·徐无鬼》:“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名>细切的肉食。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①<动>浸没。
李肇《国史补上》“以(笔)头揾水墨中而书之。
”②<动>用手指按;揩试。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重点内容探究】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
“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再用三国许氾典(“求田问舍”三句),作者登临远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许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17-18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use

√
D.“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假想自己功业无成,有何面
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无人会,登临意”呼应。
解析 答案
E.最后三句写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且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上片
2.下列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该词写于词人66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时,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 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
名词用作动词,眺望 (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向北 (2)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3)尚能饭否: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楚பைடு நூலகம்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整体感知
1.下列对《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大段写景,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 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B.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献愁供恨” 属于移情及物的手法。 C.“栏杆拍遍”是指词人无心欣赏眼前美景,内心寂寞空虚,“拍遍” √ 栏杆是词人下意识的动作。
语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n) (1)遥岑远目( cé
(2)玉簪( zān ) (3)螺髻( jì ) (4)鲈鱼堪脍( kuài ) (5)揾英雄泪( wè n) (6)舞榭歌台( xiè ) (7)佛狸祠( bì ) cí (8)封狼居胥( xū )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 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 兵患,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 然无存。
6.[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用
典的意图各是什么?
典故 ① ③ ⑤ ⑦ ⑨
意图 ② ④ ⑥ ⑧ ⑩
答案: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借孙权创 立大业抒发自己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志向 ③斜阳草
3.文学常识 用典
用典也称用事,是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学 创作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 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及典雅者,即 称“用典”。用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①使立论有根 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②便于比况 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暗示,婉转道出
3.词义理解
(1)断.鸿.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郎才.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田.问.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揾.英雄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学国学
【原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译文】 不依靠规和矩,不能画成(标准的)正方形和圆 形。 【解读】 规和矩原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仪器,随着这句话, “规矩”这个词就成了“规则”的意思。孟子在这一句话 中,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这个规则,既是指相应的刑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

恢复中原,一雪国耻 突袭金营,生擒叛徒 建言献策,政绩显著,不得重用 别号稼轩,致力创作 参与北伐,壮志难酬
词中之龙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 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心、担忧,全 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
1.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
出来? 词西人晋借张张翰翰来,自字比季,鹰不过,却在是洛反阳用
其做意官。,既见表明秋自风己起很,难想忘怀到时故事乡、的弃味官 还美乡的;鲈还鱼写了,有于家是难弃归官的乡回思乡,。并抒发 了对金人、南—宋—朝《廷晋的书激愤·,张确翰实传收》到
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XXX,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 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 惧。明确: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慢慢衰老,可是祖国仍处 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者在此处为何落泪? 辛弃疾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 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 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 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 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 这首大方激昂的抒情词。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典故4:佛狸,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他击败当时南朝宋将领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 (位于南京),在山上建立行宫佛狸祠。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烟 弥漫,抗金斗争如火如荼! 异族侵略者拓跋焘在我们的国土上修建祠庙,(老百姓 还)香火盛烧,神鸦飞舞,社鼓阵阵!(现今南宋的扬州和 佛狸祠被金占领)
将两人功业与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左、忍气吞声 的怯懦进行对比,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仰慕赞叹之情与渴望建功立业 的决心。
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典故3: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 草率出师北伐,却仓皇败还。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像霍去病追击匈 奴封狼居胥山(封山,即筑土为坛以祭山神,作为胜利的 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 用意:借此事咏叹近事(咏史寄意),警告当朝,务必 慎重。
词中引述刘宋元嘉北伐的历史教训,既是影 射四十三年前(即词中所载四十三年前扬州之事 )失败了的隆兴北伐,又是为迫在眉睫的开禧北 伐的前景而担忧。这年秋天,词人又遭罢免。明 年夏,韩氏贸然下令出师,终于重蹈了隆兴北伐 惨败的覆辙。此词沉郁顿挫,是稼轩集里的压卷 之作。被誉为“稼轩词中第一”。
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意:今昔对照,愤斥偏安;四顾苍茫,不堪回首。百姓麻 木,令人悲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典故5:战国时期赵国武将廉颇免职后,去魏国。赵王欲再 次启用,遣使察其身体状况。廉颇一饭斗米,肉十 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 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 矢矣。 ”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靠谁来问我:廉颇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用意:以廉颇自况,抒发因不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课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赢得仓皇北顾(动词,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考虑) (3)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只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动词,拜访)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积累名句 (1)在《永遇乐》 (千古江山) 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 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 却“赢得仓皇北顾”。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 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一、理理文章思路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楚天秋水
上片:写景 满目苍山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
落日断鸿
建康赏心亭
季鹰回乡
下片:抒情 许郎求田 何人揾英雄泪
桓温北征
上片:登古 亭抒哀情
江山千古,英雄难觅 歌台尚存,风流不再
永遇乐·京口
寻常巷陌,寄奴曾住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 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在耿京麾下任 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 抗金,但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 任地方官的时候,积极练兵备战,却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朝廷 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而他则招之即来,挥之则去,从不放弃 伐金复国的心志。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他最终也未能如愿。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整理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 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 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 这三句写山,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 自己,秀丽的美景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即触 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 和“恨”。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 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诗人不直说自己“愁”和“恨”,而是说远山“献愁 供恨”,山本无愁人有愁,作者运用移情(移情于物)
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 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 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
思考
上片写出了怎样的意象和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词人怎样雄浑, 显得空寂苍凉,赏心悦目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难酬而 流下的热泪?
美莫 芹随 悲鸿 黍雁 冀南 南飞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坡
辛弃疾(1140—1207), 字 幼安 ,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
术
风格以 豪放 为主,与苏轼并称
为“苏辛 ”,传世词有600多首, 皆壮冠志两难宋酬。其词抒强发烈的爱人国中热之情杰,,词中倾之龙 辛诉1、弃起疾义的南一归生时的,期大悲。致愤2可,、分辗乃为转“三任个职时时期期 。表现出非凡”。
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国势衰颓的面临覆灭的 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飘零身世和心 境孤寂的“江南游子”即词人自身的写照。 这三句是情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内容梳理

辛弃疾词两首
一、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有《稼轩长短句》。
二、写作素材
(1)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角度点拨:
①获取辉煌的业绩才能青史留名;
②英雄是时代的脊梁
(2)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A.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
B.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
角度点拨: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②立业当量力而行
(3)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角度点拨:
①老当益壮,最美夕阳红;
②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辛弃疾词两首
【基础须知】
1.识记字音
遥岑(cén)玉簪(zān)鲈鱼(lú) 可堪(kān)廉颇(lián) 赢得(yíng)
封狼居胥(xū)
堪脍(kuài) 揾英雄泪(wèn) 舞榭歌台(xiè) 巷陌(mò)
2.古今异义
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繁华的景象。
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遥岑远(看,眺望)
廉颇老矣,尚能否(吃饭)
4.相关成语
舞榭歌台: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
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
姿。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
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
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主旨大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
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
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作好充分
的准备工作;又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
尽力的爱国热情。
3.艺术特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沉雄豪壮,但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
秋色无边,江山壮丽,胸怀报国大志,耻于归隐谋私,可谓豪矣,壮矣!但愁恨郁积,落日哀
鸿,叹不为人知,惜年光如水,洒英雄之泪,又何其沉痛悲凉!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