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桃花源记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_________的作品。

2. 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_的地方。

3. 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那里的人们生活_________,_________。

4. 桃花源中的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他们_________。

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按照_________找到了出口。

# 答案1. 陶渊明2. 与世隔绝,环境优美3. 怡然自乐,不知有汉4. 避世而居,不问世事5. 沿途标记二、选择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蝴蝶B. 误入桃花林C. 被邀请进入D. 寻找水源时发现答案:B2. 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外界的了解如何?A. 完全了解B. 一无所知C. 略知一二D. 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答案:B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没有再找到桃花源?A. 被桃花源中人阻止B. 故意不标记C. 标记被破坏D. 记错了方向答案:C4.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了桃花源中人怎样的生活状态?A. 与世隔绝B. 知识渊博C. 社会地位高D. 经济富裕答案:A5. 文章最后提到的“后遂无问津者”意味着什么?A. 再也没有人去过桃花源B. 桃花源中人不再与外界交流C. 渔人没有告诉别人桃花源的位置D. 桃花源已经不存在了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2. 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哪些特点?3. 桃花源记中“此中人语云”所反映的是什么?# 答案1. 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了一片桃花林,好奇心驱使他沿着桃花林走进去,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穿过山洞,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自给自足。

2. 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特点包括:与世隔绝,不知外界世事;生活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社会关系简单,没有外界的纷争和战乱;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和习俗。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复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期末复习1.本文作者为东晋(朝代)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2.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曲折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和平安乐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读音为yāo ,通“ 邀”,邀请(解释)。

4.词语解释5.6.(1)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再往前划行,渔人想要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刚进来时洞口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至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返回,处处做了记号。

7. 理解探究(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答: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已经很久了。

(3)“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答: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4)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答: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桃花源外朝代变迁,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感叹惋惜。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______。

2. 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人们生活______,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表明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

4. 桃花源的居民对渔人的到来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已经很久没有与外界联系了。

5.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特意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们______的心态。

答案:1. 陶渊明2. 怡然自乐3.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4. 渴望与外界隔绝5. 保守和不愿外界打扰二、选择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地图D. 寻找水源答案:A2. 桃花源的居民对渔人的态度是怎样的?A. 热情招待B. 冷淡排斥C. 好奇询问D. 怀疑警惕答案:A3.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什么?A. 忘记了路线B. 留下了标记C. 告诉了太守D. 再也没有回去答案:C4. 桃花源记中,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什么?A. 成功找到B. 没有找到C. 找到了但无法进入D. 被居民拒绝进入答案:B5.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 对政治腐败的批判C. 对自然风光的赞美D. 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答案: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是幽静美丽的,有桃花林、清澈的溪流和肥沃的土地。

社会环境是和谐安宁的,居民们生活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压迫,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睦,相互帮助。

2.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太守派人寻找却找不到桃花源?答案: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却找不到,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代表了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实际上并不存在。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桃花源记》复习试卷及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试卷及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试卷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桃花源记》复习一.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

《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

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二、文段阅读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2、仿佛3、豁然开朗4、属5、叹惋6、要7、俨然: 8、交通: 9、妻子:10、绝境: 11、无论: 12、向13、遂 14、规 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中()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专项复习题(附答案)-桃花源记习题

《桃花源记》专项复习题(附答案)-桃花源记习题

桃花源记》专项复习题1. 陶渊明,名(),字(),()著名诗人。

自称(),世称()。

2.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仿.佛.若有光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加点字遂.迷,不复得路()遂.与外人间隔()寻.向所志()寻.病终()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4.翻译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5.问题探究:(1)课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 12—— 15 题。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桃花源记》复习题及参考答案MY

《桃花源记》复习题及参考答案MY

《桃花源记》复习题及参考答案MY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写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俎豆犹前古,衣裳无旧风”的句子,概括了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容颜和风尚。

6、文中能表明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的句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7、文中最能概括桃花源特点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文中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文中表明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不慕外界生活的句子: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文中描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文中表现桃源人生活幸福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文中描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武陵渔人的故事后,产生了“感惋”之情,其中因战乱丧失亲人而感到痛苦的人是“中男”,因战争而流离失所、饱经风霜的人是“丁壮”和“婴儿”。

14、《桃花源记》中有句话,“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现在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15、《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用意是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而破坏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

16、《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一句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好奇的心理。

17、《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8、《桃花源记》中“皆出酒食”一句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一.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

《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

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二、文段阅读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2、仿佛3、豁然开朗4、属5、叹惋6、要7、俨然: 8、交通: 9、妻子:10、绝境: 11、无论: 12、向13、遂 14、规 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中()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

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

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性默写、阅读理解选择题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义:今义:黄颜色的头发(4)率妻子..妻子:古义: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女子是男子的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句中意为:(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①处处志.之原意为:标志,句中意为:②未果.原意为:果实;结果,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缤纷:(3)欲穷其林穷:(4)林尽水源尽:(5)仿佛若有光仿佛:(6)初极狭,才通人才:通:(7)豁然开朗开朗:(8)屋舍俨然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10)阡陌交通阡陌:(11)悉如外人悉:(12)并怡然自乐怡然:(13)咸来问讯咸:(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7)停数日,辞去辞:(18)诣太守诣:(19)欣然规往规:(20)后遂无问津者问津:5.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2)异①渔人甚异.之②得无异.乎③奇山异.水(3)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4)具①具.答之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③百废具.兴④各具.情态(5)志①寻向所志.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志.怪者也④志.虑忠纯二、文言虚词1.乃①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三、句子翻译1.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2便舍船,从口入。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与外人间隔。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完整word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古诗重点复习题加答案

(完整word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古诗重点复习题加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一)《桃花源记》一.⒈解释加点字⑴具.答之()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⑶屋舍俨然..()⑷各复延.至其家()⑸乃.不知有汉()⑹便要.还家()(7)无论..邑人来..魏晋。

()妻子此绝境..为外人道也!()..(()不足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阡陌交通..邑人来此绝境 C、.. B、率妻子无论..作食..魏晋 D、设酒杀鸡⒌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3)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二.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3.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4.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5.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6.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7.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8.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9.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10.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一)1.详细类整齐的样子邀请竟然通“邀”,邀请 2.C 3.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等4.D 5.⑴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⑵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完整版)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妻子()A、男子的配偶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4.绝境()A、险峻的地方B、与世隔绝的地方C、令人绝望的处境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运输往来B、交错相通C、相互连接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D.寻病终(寻找)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桃花源记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考试题及答案1.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中:晋太元中中无杂树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皆:皆叹惋皆出酒食(正确答案)D.寻:寻向所志寻病终答案解析:A“中”一为“年间”一为“其中”;B“舍”一为“丢下”一为“房屋”;D“寻”一为“沿着'一为“最终”;C“皆”都是“都”的意思。

2.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扶:沿,顺着)D.寻病终(寻:寻找X正确答案)答案解析:D项解释错误,“寻”是“不久”的意思。

3.下列句中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C.具答之(具)(山饰答案)D.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并)答案解析:C项中“具”在这里是“详细”的意思,其他都是“都”的意思4.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里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为具言所闻(为)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向)(」「;答案解析:A项中“为”一为“作为”一为“对”;B项中“之”一为代词“这些”一为助词“ 的”;C项中“其”一指代“村”一指代“人”。

D项中“向”都是“原来”的意思。

5.下列语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交通:交通运输)川",不)C.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介词,对,向)答案解析:B项中“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工6.下列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设酒杀鸡作食(设)(I-)B.欲穷其林(穷)C.处处志之(志)D.渔人甚异之(异)答案解析:B.“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C “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D “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优质】桃花源记试卷-word范文 (15页)

【优质】桃花源记试卷-word范文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桃花源记试卷篇一:桃花源记习题含答案《桃花源记》12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缘]沿着,顺着。

芳]香花。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样子。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叹惋]感叹惊讶。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复习题一写出画线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1缘溪行 2才通人: 3仿佛若有光: 4复前行:5豁然: 6开朗: 7便要还家: 8乃大惊9有良田…之属: 10皆叹惋: 11便扶向路: 12屋舍俨然:13交通: 14妻子: 15无论: 16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 18乃不知有汉 19欣然规往 20问津21寻病终 22寻向所志 23处处志之 24便舍船25屋舍俨然 26悉如外人 27咸来问讯 28遂迷29后遂无问津者 30避秦时乱二选择题:1.画线字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百废具兴 D. 前人之述备矣2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田间小路C.黄发:指小孩D.辞去:告辞离去3、下列句中“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A、欣然规往B、屋舍俨然C、怡然自乐D、吴广以为然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无论魏晋5.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同的一项是( )A.良田B.绝境C. 妻子D.交通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问答:1、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美好的自然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宁静的社会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2、“见渔人,乃大惊”推断“大惊”的原因?桃花源人在这里生活太久了,他们来到这后从来没有见过外人。

3、“皆叹惋”为什么“叹惋”?①他们知道自己与外面隔绝很长时间,外面变化大②外面战争频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

4、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想离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不仅自然环境优美、生活宁静,而且百姓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

7、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人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不愿别人破坏宁静祥和的生活。

8、概括桃源中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厚道、与世无争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10、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1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鸡犬相闻14“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16、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17、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用原文语句回答。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18、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不抄原文,简要回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们生活:(自由、快乐)19.第2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生活的句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20.根据第2、3两段文字理出“渔人”和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

(发现桃花源)-- (进入、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21、写出"具答之"中的"具"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

(悉、咸、具、皆)2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⑷.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⑸.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⑹.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

(今义:这样。

)⑺.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见课文第一段。

⑻.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以及却永远见不到着美丽世界的感伤,体现对现实世界黑暗封建的批判憎恨。

熟记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

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生活的社会理想。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⑶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⑴二者不可得兼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⑶此之谓失其本心⑷贤者能勿丧耳⑸故患有所不辟也⑹呼尔而与之⑺蹴尔而与之。

⑻万钟于我何加焉!⑼故不为苟得也⑽是亦不可以已乎⑾乞人不屑也⑿万钟于我何加焉⒀妻妾之奉5、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种于我何加焉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⑷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理解课文 1、填空: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是指什么?⑵“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此”指什么?⑶“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三、拓展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wù d ān gēng cù gǒu xiè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⑴乡通向;从前。

⑵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辩通辨;辨别。

⑷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⑴同时占有⑵假使,假如⑶天性、天良⑷贤遗失、丢掉⑸祸患、突难⑹助词⑺用脚践踏⑻古代的一种量器⑼苟且偷生⑽停止⑾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⑿有什么益处⒀侍奉5、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给。

⑵于: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⑶是:批示代词,这个,这样。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⑷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6、(C)7、(B)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B)和(C)9、(B)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⑵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⑶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