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桃花源记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复习题

一写出画线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2才通人: 3仿佛若有光: 4复前行:

5豁然: 6开朗: 7便要还家: 8乃大惊

9有良田…之属: 10皆叹惋: 11便扶向路: 12屋舍俨然:

13交通: 14妻子: 15无论: 16绝境:

17遂与外人间隔: 18乃不知有汉 19欣然规往 20问津

21寻病终 22寻向所志 23处处志之 24便舍船

25屋舍俨然 26悉如外人 27咸来问讯 28遂迷

29后遂无问津者 30避秦时乱

二选择题:

1.画线字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百废具兴 D. 前人之述备矣

2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田间小路

C.黄发:指小孩

D.辞去:告辞离去

3、下列句中“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A、欣然规往

B、屋舍俨然

C、怡然自乐

D、吴广以为然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无论魏晋

5.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同的一项是( )

A.良田

B.绝境

C. 妻子

D.交通

三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问答:

1、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美好的自然环境)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宁静的社会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2、“见渔人,乃大惊”推断“大惊”的原因?

桃花源人在这里生活太久了,他们来到这后从来没有见过外人。

3、“皆叹惋”为什么“叹惋”?

①他们知道自己与外面隔绝很长时间,外面变化大②外面战争频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

4、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想离开?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花源不仅自然环境优美、生活宁静,而且百姓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

7、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人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不愿别人破坏宁静祥和的生活。

8、概括桃源中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厚道、与世无争

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10、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1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鸡犬相闻

14

“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16、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

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17、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用原文语句回答。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8、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

(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3)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19.第2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生活的句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20.根据第2、3两段文字理出“渔人”和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

(发现桃花源)-- (进入、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1、写出"具答之"中的"具"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悉、咸、具、皆)

2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⑷.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⑸.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⑹.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这样。)

⑺.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见课文第一段。

⑻.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以及却永远见不到着美丽世界的感伤,体现对现实世界黑暗封建的批判憎恨。

熟记课文的中心思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生活的社会理想。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四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⑶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⑶此之谓失其本心

⑷贤者能勿丧耳⑸故患有所不辟也⑹呼尔而与之

⑺蹴尔而与之。⑻万钟于我何加焉!⑼故不为苟得也

⑽是亦不可以已乎⑾乞人不屑也⑿万钟于我何加焉

⒀妻妾之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种于我何加焉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