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选择题高分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4 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 ATP 的描述, 正确的 是 ( )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 ATP 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 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 ATP 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 ATP 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技巧阐释
本题中有两个干扰,一个是“光照条件下”,
例 5 肺炎双球菌抗药性的变异来源是 ①基因突变 结构变异 A.① B.② C.③④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数目变异
( A ) ④染色体
D.①②③④
技巧阐释
因题目中的①②③④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物产生可遗传变异
的来源,故有些考生思维定势马上就选 D,而并未对肺炎双 球菌作具体分析,以致出错。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 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无染色体,不可能出现染色体数目和结 构的变异;细菌不可能出现基因重组。
(3)推理法:指按照正向思维推理、逆向思维推理、横向 思维或者假设反证的方法,对试题进行推理判断。 (4)避陷法:对于有迷惑性或设陷性试题要特别注意。首 先,排除题目中的干扰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其 次,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再次,克服思维定势, 对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加倍小心,审出题目中的“变化” 之处,以期突破思维定势。 (5)对比分析法: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对比,或者将 四个选项分成两组,分别对两个相互矛盾的选项进行对 比,淘汰错误选项,保留相对正确的选项,然后再对相 对正确的两个选项进行对比,获得正确的选项。
例 1 由 DNA 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 RNA 在完全水 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脱氧核苷酸 B.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D.核糖、碱基、磷酸 ( )
技巧阐释
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完全水解”。“完全水解”
和“初步水解”是不同的,“初步水解”的产物为基本单 位,而“完全水解”是将基本单位再水解。核酸的基本组成 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一分子含氮 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DNA 和 RNA 的不同点 之一是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不同,组成 DNA 的核苷酸中, 五碳糖为脱氧核糖,而组成 RNA 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核 糖。 本题易错选的原因在于没有看清关键词到底是 RNA“完 全水解”还是“初步水解”。
例3
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
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 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 这种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 )
技巧阐释
本题的隐含条件是“蛙脑垂体提取液中已经不
存在完整的脑垂体细胞”,因此,不会合成、分泌促性腺 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含量增加的激素也不会是 B、C 两个选项所示的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 泌的,而题目中根本没有涉及下丘脑,因此 A 选项也不符 合条件。那么这种激素只能是雌激素,原因是垂体中原来 合成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蛙的卵巢,促进卵巢合成、分泌雌 激素。
答案 B
3.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 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 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往 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科 中的潜规则常以隐含条件的方式隐身于题干背景之下, 解题时要善于挖掘, 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 与教材上的结论一致;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 病”的指的就是“正常”等,这些都是隐藏在题目中的 已知条件,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 方面挖掘隐含条件,把题干补充完整。
6.灵活采取选择题的解题策略,快速、准确作答 要想准确、快速地解答生物选择题,必须掌握几种常见 的解题方法: (1)直选法:对于比较简单、答案明显的试题,或者是 自己十分熟悉、很有把握的试题,可采取直选法,直接 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2)排除法(淘汰法):如果对四个选项中的某一个选项 把握不准,可以通过对其他三个选项进行判断分析,排 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获得正确选项。试题的选项中有 一些绝对说法,如“完全” “都” “一定”等,需要寻找 “特例”对该选项进行排除或判定。
例 2
二倍体植物生活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胞分裂
异常,若某二倍体植物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一代植株具有 下列变异表现: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高度不 育等。则这种变异产生的途径可能有 配子 ( ) ①亲本都在幼苗期发生有丝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 ②父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雄配子,母本减数分裂形 ③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 ④亲本都发生减数 成未减数的雌配子
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 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技巧阐释
本题中子一代植株的特点含有诸多限定条件:细
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这些限定条件暗示了该植 株具有多倍体植株的特点。另外,题目中“高度不育”这个 限定条件暗示了该植株不是四倍体植物,而①④都提到了 “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由此形成的子一代应该为四倍 体。可见,根据限定条件“高度不育”即可排除①④,缩小 答案范围,故该植株产生的途径就限定在②③上。再根据所 学知识进行判定:单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 不是成对存在的,其高度不育是联会紊乱造成的,因此该子 一代植株应为三倍体植株。
另一个是 A 选项中的“无氧条件下”。这两个条件连续给 出,很容易误导考生排除线粒体,只想到叶绿体。但是只 要意识到“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也可产生 ATP”,就很容 易判断出 A、D 两个选项是错误的。又由于线粒体中在进 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时,有 ATP 的合成但是不依赖氧, 因此 C 选项错误。
答案
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试题特点 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由于它具有知识覆盖面广、 信息量大、评分客观等特点,在高考中是固定题型。这类试题 具有构思新颖、思路活、解法巧、思维量大等特点,能从多角 度、多方位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考生常因顾此失 彼而错答,得分率较低。 1.仔细审题,勾画关键词 审题时,要快速准确地找到关键词,并把它勾画出来,让 它在你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你选出正 确答案。
例6
现有甲、乙两种植物(均为二倍体纯合子),其中甲
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物,但乙种植物很 适宜在盐碱地种植,且相关性状均为核基因控制。若 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优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碱的 植株,可行的方案是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目的植株 B. 将乙种植物的耐盐碱基因导入到甲种植物的卵细胞 中,然后进行离体培养 C.使两种植物有性杂交获得 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 技术获得目的植株 D.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并直接培育成幼苗 ( )
技巧阐释
本题中的 C 选项最具干扰性。甲、乙植物属
于两个物种,这是必须要挖掘出来的隐含条件,它是排 除 C 选项的突破口。由于生殖隔离的原因,两种植物很 难通过有性杂交获得 F1,故 C 选项错误。由于单倍体植 株弱小、高度不育,因此 B 选项中将“卵细胞”离体培 养,只能获得单倍体植株,不合题意。D 选项中由“花 粉融合”后直接培育成的幼苗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后代 仍不可育,也不合题意。
答案 D
4.排除干扰,让真相浮出水面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 信息,它们会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命题者 可以将干扰放在题干中,也可以放在某一个选项中,其目的 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功是否过硬。正像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 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 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 “应该增大正确 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 。故考生应有过硬的基础知 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解题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题干,才能 排除干扰,准确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找出正确答案。
答案 A
综合上例可以看出,题目中有一些隐含条件——“两种 植物”“高产”,挖掘出这些隐含条件,即可排除 C 选 项, 缩小答案范围。 采取比较和推理的方法, 可认识到 B、 D 选项所示的方案得到的都应该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单倍 体植株,不符合题意。可见,难度较大的选择题的解答 是知识、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
答案 D
2.明确限定条件,缩小答案范围 限定条件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 因此,审出“限定条件” ,就等于找到了“题眼” 。题目中 的限定条件非常关键,限定条件的指向往往提示了解题的 思路和方向。限定条件包括:①限定种类,如时间、原因、 影响等;②限定程度,如根本、直接、最终、一定、最好、 最简便、最多、最少、最可能等;③限定对象,如是植物 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叶肉细 胞还是根尖细胞,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生物体等;④限定 过程,如是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还是蛋白质的分泌过程等。
B
5.克服思维定势,防止“生路熟走” 有些试题的题干是命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 考生 平时已做过的试题等稍做改动后命制而成的。 这类试 题最具欺骗性,乍看像“熟题” ,实际上已经“改头 换面” ,其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能 力以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审题粗心大意,只 凭经验做题,就很容易犯思维定势的错误。因此,越 是“熟题” ,越要引起警觉、细心审题,准确地获取 信息,做到“熟路生走” ,才能准确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