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速度的快慢,并能够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速度的快慢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引入1. 出示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
2. 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3. 引导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速度的定义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例运动图像,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
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速度的计算实践练习。
教学活动四:速度的快慢描述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与速度进行关联,认识到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速度快慢描述的几个关键词,如快、慢、迅速、缓慢等。
教学活动五:运用速度描述运动1. 提供一些具体的运动情景,要求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2. 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并通过速度的快慢描述给予运动一个形象的印象。
教学活动六:综合实践1. 给出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用速度进行描述。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猜测得出物体的速度,将速度与运动情况进行对应。
教学活动七:反思与总结1. 提出问题:速度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速度示例运动图像2. 计算速度的实践题目3. 描述运动快慢的运动图像题目4. 分析运动情况进行速度描述的实践题目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速度计算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4.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速度的实验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等。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进行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时间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讲解速度的单位(m/s、km/h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5.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6. 速度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速度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基本特点:本节内容概念性强,受到初中知识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和辨析。
内容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系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
建立了速度概念,从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内容在章或单元中地位和作用:速度从知识点上来说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一,其中瞬时速度是本章的难点。
从本章各部分的联系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位移和时间以及加速度和时间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与生活联系紧密,对它的理解从小范围讲,将会对位移和加速度的理解大有好处;从大的范围讲,将影响到对运动学乃至动力学的学习。
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式、类比推理法、启发式教学对关键环节处理方法:1.初中对于比值法的定义形式大量运用,可以让同学回顾,引出速度概念。
用具体事例找出速度与速率的区别,进一步确理解高中速度概念。
2.利用光电门和速度传感器对几种物体的速度进行测试,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以及极限法的渗透也就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流程:学生归纳总结、参与、活动、体会、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学会用物理语言去描述,体会物理思想使学生在看似简单却有挖掘价值的问题中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观察视频,从中体会一些有关运动学的物理用语与物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总结与作业】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前者表示位移同作用速度的比值,后者为路程同作用速度的比值;速度和速率的区别,前者为矢量,后者为标量。要清晰理解这些物理概念的意义才能正确地使用来解决问题。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x/△t,△t→0。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新课教学】——速率
师: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板书】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用例题加深理解
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其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最初1m的,取得的位移越接近最初起跑,就越能准确描述他的运动快慢.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速度类型,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正确的区间运动。
3.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速度的概念,如何用具体的数据来计算运动速度,如何在运动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技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物理概念,如何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控制速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体育班常进行的运动,例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学生回忆之前的运动中,哪些是快速运动,哪些是缓慢运动。
2.展示通过运动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并了解如何由数据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3.讲解在展示完运动视频后,对运动速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运动的速度。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通过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1.模拟通过模拟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技巧,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控制方法。
例如:足球运动中,加速与减速的控制技巧。
2.实践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运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物理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跑步时,通过心率、呼吸、步频等因素,来控制自身的速度。
第三课时1.教学巩固通过运动速度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巩固,再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2.总结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和技巧。
四、教学反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后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完美版
必修一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
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的速度不相同。
用具体事例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的学习。
因为第一次接触极限思想,先不要启发学生思考。
接触多了就自然明白。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与初中所学不同。
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速度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时间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介绍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4. 速度单位:介绍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两种速度单位,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方法。
5.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教学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速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教具,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以及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作业1.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给定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
2.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将给定的速度从米/秒换算成千米/小时。
八、课后反思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九、拓展任务1.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如汽车、自行车、步行等,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晓得速度就是矢量,晓得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介绍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晓得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晓得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育搬迁以此类推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化解一些问题,而向繁杂问题过渡阶段,并使学生培养一种较好的自学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探讨去增进对概念的认知。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1、怎样由速度带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带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使用物理学中的关键研究方法──耦合方法(即为用未知运动去研究未明运动,用直观运动去研究繁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去认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举例,使学生自己概括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传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与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会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与应用。
【教学方法】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物体运动的快慢.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自然界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复习旧知识: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这一较为重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一辆汽车在沿平直公路运动。
我们怎样描述汽车向前行驶的位移?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建立直线坐标轴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展示:坐标表示位置:A点坐标为x1=10 m,B点坐标为x2=30 mΔx=x2-x1=30 m-10 m=+20 m总结:Δx的绝对值表示位移的大小;正负号表示方向Δx为正值表示位移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同;Δx为负值表示位移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反。
二.速度:思考导学:以下表格有四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速度。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编辑专员,您需要我提供剩下五个章节的教案吗?六、教学活动与实践1. 活动一:速度的测量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测量工具(如计时器、测量尺)来计算速度的方法。
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校园内的一个固定距离,使用计时器测量不同学生跑完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并计算出各自的速度。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安全,以及测量工具的准确性。
2. 活动二:速度换算游戏目的: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对速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记忆。
过程:设计一个速度换算的卡片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每组轮流抽取卡片并快速进行单位换算。
注意事项:游戏设计要难易适中,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性。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概述◆《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第三章第一节课程。
◆本篇课程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
◆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并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理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能够运用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了解常见事物(火车、光、人造卫星、飞船、子弹等)的速度,并运用到生活当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有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的速度或变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有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三个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习者特点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是在以前两节学习的参考系、坐标系和指点运动位移和时间为基础来引导学习深入学习、◆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正负数等知识已经有了基本认识。
◆学生能很自然地联想到日常生活中运动物体运动快慢这一现象。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课的教案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3.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3. 速度单位及换算4.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速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给出速度的定义。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解释各部分的含义。
4. 速度单位及换算: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并进行换算。
5.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举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7.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速度的因素,如物体质量、摩擦力等。
2. 介绍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
2.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3. 实际问题案例。
九、教学时间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讲解速度概念(15分钟)、介绍速度计算公式(15分钟)、速度单位及换算(5分钟)、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简介本教案是为高一物理课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快慢的描述方式以及速度的概念。
本教案将结合实例、图表和问题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物理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快慢运动的描述方式; 2. 了解速度概念的基本定义; 3. 掌握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4.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速度的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运动的快慢描述方式–通过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描述快慢运动;–通过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描述快慢运动。
2.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速度的单位: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
3.计算速度的应用–问题1: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用时30分钟,路程为5千米。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速度。
–问题2: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分钟,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问题3:一辆火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求火车行驶的距离。
4.速度的变化过程分析–通过图表观察速度的变化过程;–解释速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快慢运动如何描述”;2.探究:通过实例和问题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方式;3.理解:介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公式的实际应用;4.实践:通过实例问题训练学生计算速度的能力;5.拓展:通过图表分析速度的变化过程,讨论速度的变化原因和因素;6.总结:归纳速度的计算公式和描述方式;7.实验:设计简单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速度下的运动过程;8.提问:出示问题,检验学生对速度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9.小结:总结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10.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用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教材:课本《物理》教材第三章;•幻灯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图表:速度的变化过程示例图;•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尺、自行车。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物理观念、方法、知识结构及物理应用和物理技能的个体性、不可言传性,及其运用的无意识性,使得在常规教学中物理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相比显得更为困难。
这是一节概念课,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初步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所以速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抽象。
这节课对速度这个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地深化。
速度这个概念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是这章的重点,也是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的基础,更是整个力学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用比值法来定义速度,通过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
自然地得出用比值法定义速度。
讲述平均速度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用不同的时间跑完一圈时,比较他们跑得快慢。
引起学生对初中速度定义和高中速度定义的认知冲突,从而很好地区分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在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让学生做实验,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求法;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给出一个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数据记录,从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体会近似估算的方法、极限思想并得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二、教材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这节的第一个小节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
教材中没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较简洁地深入到瞬时速度的概念。
在定义瞬时速度时用到了极限的思想,但没有提出“极限”这个术语。
教材中“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动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
这些内容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学,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问题与练习”中的第 3 题要计算速度,这本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要获得计算所需的数据,学生应能读懂列车时刻表。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2篇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位移和时间的关系;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一段视频,视频中有多个物体在运动,询问学生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并请他们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1. 引入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通过实际案例示范如何计算速度。
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赛跑选手进行100米比赛,记录他们的时间和到达终点时的位置,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速度。
4. 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物体的速度,给出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速度并判断物体的快慢程度。
5. 引入相对速度的概念: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速度。
6.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参照物对速度的影响。
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原因。
7. 总结速度描述的三个要素:物体、时间和参照物。
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不同的参照物会产生不同的速度值。
巩固与拓展:1. 进行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时器和测量工具记录不同物体的速度。
2. 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计算,如两个运动员在不同的跑道上进行比赛,计算他们的相对速度。
3. 引入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资源:1. 视频:展示多个物体的运动。
2. 实验工具: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计算工具:计算器和白板。
评价方法: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程度。
2. 计算准确性:检查学生的速度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 论述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并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物体运动,并尝试使用速度概念来描述它们的快慢程度。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doc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那几个物理概念?(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
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用坐标系)
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 对应的点x1,表示t1 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 对应的点x2,表示t2 时刻物体的位置,则D x =x2-x1,就表示从t1 到t2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2.提出探究问题: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我们谈到运动的时候,经常还关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也就是运动的快慢,今天引入性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新课展示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思考与讨论之一>
大家先阅读教材的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回答P15“思考与讨论”,补充问题:当我们用一维数轴表示位置和位移时,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强调:物体的位移就可以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D x 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D x 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情景导入
放录像:本届奥运会刘翔参加的110m 栏决赛的实况录像问
题1:110m 栏决赛中,裁判是根据什么判刘翔得冠军的?
问题2:比赛现场的现众是如何知道刘翔得了冠军?
问题3:有位同学100m 成绩为12s,请你判断他和刘翔谁跑的快?
学生分析得出: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反映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展示问题情景(小黑板)
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往往不同,那么该如何来衡量呢?引导学生来比较三种动物的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v=Dx/Dt
3、意义:表示物体运动(位置变化)快慢和物体运动方向
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 s(m·s-1)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5、物理量特点:矢量性。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速度的方向跟运动方向相同。
< 思考与讨论之二>大家想一想这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呢?
「分析」初中学过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那时那样讲是限于当时同学们的接受能力,现在我们学习的速度概念更严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另一个物理量,我们后面的学习会讲到。
「板书」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师讲解:通常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总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用上述公式求得的
速度,往往体现物体在某段时间运动快慢程度的平均效果,是一种比较粗略的描述。
这个速度我们叫平均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①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所对应的那段时间或那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不能张冠李戴)②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才能更精确地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
老师讲解:在时间轴上观察可知,如果把D t 取得非常小,这个物体从t 到t+D t 这样一个微小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就非常接近于t 时刻的速度,所以当D t 非常小时我们可以认为,上述公式所求得的是时刻t 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这是对物体一种精确的描述,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简称速率。
速率是标量。
前面我们是利用极限的思想来测出小车过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高中阶段我们还无法计算瞬时速度。
现实生活的瞬时速度的测量仪器有①汽车速度计(车速里程表)②雷达测速计(利用超声波或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测出汽车的速度的。
今后我们会学到)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找一些相关资料。
③速度传感器。
< 思考与讨论之三>在什么情况下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呢?
只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三者是相等的。
其它运动中无必然的联系。
< 思考与讨论之四>那么,初中学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又表示什么呢?
老师讲解:它表示的是平均速率。
平均速率是否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呢?注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说来,顺势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而平均速率则是物体运动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 思考与讨论之五>阅读书本材料:P16“常见的物体的速度”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