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501ef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b.png)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农业活动中的甲烷、氮氧 化物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对农产品质量的危害
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 可能积累在农产品中,威胁消费者健康。
农产品品质下降
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农产品营养成分减 少,口感变差。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
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不符合国际市场标准,影响出口和竞争力。
推广价值
成功的治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治理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方法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污染物减排量 、环境质量监测、居民满意度调查等。
VS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各 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理措施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向农业生产者和公众宣 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提高环保意识。
培训农业生产者
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培训,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和治理技 能。
0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挑战与未 来发展
当前治理的难点与问题
污染源复杂多样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广泛,包 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 物、农田残留物等,治理难度
改进农田排水系统
优化农田排水沟渠设计,减少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防 止污水进入水体。
生态补偿措施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采取环保措施的农业生产者给 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励其积极 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广生态补偿模式
借鉴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 ,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生态补偿模 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宣传教育措施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ba2add9360cba1aa811dae5.png)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之三流域污染治理类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技术组二〇一四年一月目录第1章总则 (3)1.1编制目的 (3)1.2适用范围 (3)1.3编制依据 (3)1.4术语和定义 (5)第2章农田面源污染产生过程及主要污染物 (9)2.1农田面源污染产生过程 (9)2.2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污染物及其性质 (9)2.3农田面源污染产生规律 (9)2.4农田面源污染产生量 (10)第3章农田面源污染特征和控制原则与策略 (11)3.1农田面源污染特征 (11)3.2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原则与策略 (11)第4章农田面源污染诊断方法与技术 (13)4.1农田面源污染物识别 (13)4.2污染物向水体迁移途径诊断 (13)4.3农田面源污染优先控制物确定 (13)4.4污染物向水体迁移关键时期诊断 (13)4.5农田面源污染重点控制区识别与确定 (14)4.6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方法与技术 (14)第5章农田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技术 (17)5.1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 (17)5.2化肥减量化技术 (18)5.3种植制度优化 (20)5.4土壤耕作优化 (21)5.5土壤调理剂施用 (21)5.6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技术 (22)5.7节水灌溉技术 (23)5.8氨挥发控制技术 (26)5.9农田废弃物处理技术 (26)第6章农田面源污染过程阻断技术 (28)6.1生态田埂技术 (28)6.2生态拦截带控制技术 (28)6.3生态沟渠拦截技术 (29)第7章农田面源污染末端控制技术 (30)7.1前置库技术 (30)7.2生态排水汇流系统滞留拦截技术 (31)7.3人工湿地技术 (32)第8章投资与估算 (33)第9章维护管理 (34)9.1二次污染防治 (34)9.2水生植被的交替 (34)9.3防止淤积问题 (34)附件案例 (35)第1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的技术支撑,加快建立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管理体系,指导各地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确保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取得成效,根据《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组织编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最佳可行技术指南,为各地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性指导文件。
关于印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环办土壤[2021] 8号)
![关于印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环办土壤[2021] 8号)](https://img.taocdn.com/s3/m/d4d72d3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4.png)
R E N E W A B L E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C I R C U L A R E C O N O M Y襍2021 Vol.14.No.4襊农农业业面面源源污污染染治治理理与与监监督督指指导导实实施施方方案案((试试行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事关城乡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篮子。
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足我国“三农”工作实际和新时期发展需要,以削减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土壤质量和水质改善为核心,按照“抓重点、分区治、精细管”的基本思路,统筹谋划、协同联动,突出重点、试点先行,优化政策、强化监督,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形成齐抓共管、持续推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统筹推进,突出重点。
统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化肥农药减量化、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内容,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和水生态环境影响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重点,兼顾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在干流和重要支流沿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湖库汇水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以下简称重点区域),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试点先行,夯实基础。
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分布、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在典型流域、海域、区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试点示范,形成易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体系。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方案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62ca4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a.png)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方案针对项目区内农民常用的化学农药使用量过大的问题,采用农艺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替代性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同时,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精确高效施用农药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作物生长特点,采取精确、高效的农药施用方式,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统防统治避免项目区内重复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
通过统一组织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达到统防统治的效果。
1.3、改造农田排水生态沟渠通过改造农田排水生态沟渠,进一步实现农田面源污染的过程拦截。
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建立农田排水生态沟渠,将农田污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这样可以减少农田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目的。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控制病虫害,我们采用了统防统治的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了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农药和统一防治技术。
通过统防统治,我们能够提高防治技术的应用率,确保防治适期、防治药剂对口、施药方法正确,从而保证防治效果。
此外,这种方法还能避免乱用药、错用药、配重方施重药等情况的出现。
我们也严格按照农业局病虫测报站发布的“病虫情报”配方施用药剂,准确控制防治时间和药剂用量,减少了农药的流失和浪费,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农业废弃的化学品包装物大量散落在田间,没有专门的收集设施和人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设了农田化学包装品收集池,作为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废弃的地膜、塑料袋的收集点,实现了田间垃圾的定期收集、清运和集中处理。
为了防止有毒有害成分深入土壤,我们在垃圾池底部进行了防渗处理,采用方形池体和防水处理的方式,同时还设置了农药机具托座、投入口和收集口等设施。
为了拦截农田排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氮、磷等污染物含量,我们采用了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艺。
这种工艺利用现有农田沟渠的空间,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根据高程适当配置水位调节闸门,延长沟渠内的水力滞留时间,提升沟渠的生态功能。
农业面源污染及控制技术介绍
![农业面源污染及控制技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7b37337f01dc281e53af0d4.png)
报告提纲
一、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典型区域面源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二、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
污染源控制 农田生态拦截 生态沟渠控制农田氮磷迁移 地统计学方法确定面源污染区 其它技术
不同种植制度环境效应分析
种植制度 冬作产 水稻产 产值 物耗成 净收入 氮磷径 减排率
量
量
本
流排放 (%)
小麦-水稻 325.0 491.6 1241.5 560.0
中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40%
(冯明磊等,2008)
( 段亮、段增强,2006)
土地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
浙江省安吉县高家堂村
( 陈利顶和傅伯杰)
农业废弃物处置对水环境的影响
多数农村畜禽养殖场均没有适当的粪便处理设施,畜离粪 便既污染农村环境,也造成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的富营养化。
农村污水横流的情况严重 卫生状况恶劣
N goes into ??
600 400
Field surplus N N uptake NH3 volatilization N2O emission
200
Field surplus N
river・groundwater・lake and sea
N (kgN ha-1 period-1)
0
-200 0
面源污染较严重区域
我国氮磷高风险 农区分布
(据文献整理)
中国东南地区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状况
Lakes
Boyang Dongting
Tai Hongzhe
Chaoo
Area (km2) 3960 2740 2338 1851 753
Volume (109 m3) 259.0 178.0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5a895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b.png)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分析【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影响着土壤质量和水质安全。
本文通过分析农田面源污染的现状,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措施,包括土壤保育措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还对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田管理和监管的建议。
结论部分指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强调了加强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工作的紧迫性。
本文旨在为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农田、生态修复、政策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水和土壤等介质输送至水体的过程,在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备受关注。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农田施肥、农药使用、畜禽养殖等活动都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不断提升,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防控技术、防控措施、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以及政策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如何有效降低农田面源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当前农田面源污染的现状,揭示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来源,了解面源污染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探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关键技术,包括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和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等,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局限性;接着,总结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和政策,探讨如何加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展望未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研究方向,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be77d09e87101f69e3195b4.png)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技 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社会环境、主要环境问题等个 性特征,参考选择适宜的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江苏省农业 科学院。
1
1.3 术语和定义 1.3.1 氨挥发
土壤中的铵态氮转化为氨气而进入大气的过程。 1.3.2 大气沉降
指大气中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直接沉降或通过雨雪等 方式沉降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 1.3.3 等高种植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11dc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b.png)
。
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农业面源污 染治理工作。
公众参与
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建立信息公开和举报 制度,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理工作。
05
实施效果评估与监测
短期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
对比治理前后的数据,分析短期内的变化趋 势。
评估指标
污染物的减少量、水质改善程度、农田土壤 质量等。
养殖业主要污染物
养殖业中主要的污染物有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废水等,这 些污染物主要通过污水排放、雨水冲刷和径流等方式进入 水体和土壤中。
农村生活主要污染物
农村生活中污水、垃圾和废弃物等是主要污染物,这些污 染物主要通过污水排放、雨水冲刷和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 和土壤中。
污染源的季节性与变化趋势
1 2 3
水质净化技术
适用范围
适用于水体治理和水质改善。
技术优势
具有处理效果好、能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
技术局限性
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异味和二次污染,不适用于严重污染的水体。
04
综合治理方案设计
重点治理区域与时间安排
重点治理区域
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治 理区域,如流域、湖泊、水库等。
时间安排
推广生态农业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 可持续发展。
03
02
开展科研攻关
针对新的污染问题开展科研攻关, 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 确保治理效果持续有效。
04
THANKS
感谢观看
评估结果
根据实际数据,如水质明显改善、污染物明 显减少等,得出短期效果评估结论。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7b9d3b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7.png)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通过径流、冲洗等途径汇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的现象。
为了减轻农田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水质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措施来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下面我将就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展开讨论。
一、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关键之一。
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可以减少余肥和缓释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例如,将氮、磷肥料按照作物需求量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合理施用,避免施用过量,减少氮磷流失,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二、水保留措施在农田中采取水保留措施,如植物遮荫、建立植被覆盖带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体的泥沙淤积,防止土壤中的养分和农药随水流冲刷入水体,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三、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治理技术,通过引入生物控制农田害虫和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
例如,可以采用天敌、拟态剂等生物防治措施,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水质污染。
四、湿地恢复与修复湿地具有天然的净化水质功能,通过恢复和修复受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拦截和吸附农田面源污染物,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可以采取湿地植被修复、湿地补水等措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净化能力。
五、耕地整理和管理合理的耕地整理和管理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耕作深度和耕作时间,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释放至水体的风险。
六、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面源污染的情况,及时掌握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采用遥感监测、水质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动态监测和评估。
七、农田污水处理技术针对农田污水的处理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用土壤浸润、土壤滤池、湿地废水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农田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措施有哪些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措施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d002ce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e.png)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措施有哪些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迫在眉睫。
以下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些重点措施:一、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推广科学施肥和施药技术。
在施肥方面,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需求和肥料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优先选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仅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的检测,精准确定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施用量,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采用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
在施药方面,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做到适时、适量用药。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如喷雾器、喷粉器等,提高施药的准确性和均匀性,避免过量施药。
二、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
对于规模化养殖场,要建设完善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如沼气池、堆肥场、污水处理厂等,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沼气池可以将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和发电;堆肥场可以将粪便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污水处理厂可以将污水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
对于分散养殖的农户,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畜禽沼果”、“畜禽沼菜”等,将畜禽养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养殖水平。
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拦截沟)
![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拦截沟)](https://img.taocdn.com/s3/m/29bbcf6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b.png)
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3.3.3.1污染控制原则(1)遵循总量控制原则。
(2)采取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强化相结合原则。
(3)遵循污染中氮、磷与水的资源化利用。
(4)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原则。
(5)遵循资源节约原则,农田尾水经净化后回用于农田灌溉。
3.3.3.2技术比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技术、过程阻断技术、末端强化技术,可能适用于本工程的技术主要包括:(1)源头控制技术1)化肥减量化技术与缓释肥料技术适度降低肥料的某种成分比例,可节约成本并减少营养流失,如将太湖地区的稻田基肥施用量下调20%,可使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幅度上升,而水稻产量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缓释肥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产业,它是通过改变肥料化学成分或将其表面涂上半透水或不透水性物质而缓慢释放其中营养使肥效增长的技术。
缓释肥料在进入土壤以后被逐步分解,逐步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可维持数月甚至1年,这样可以减少肥料特别是肥料中的氮肥流失。
2)土壤调理剂技术使用生物质炭。
生物质炭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低廉的成本以及良好的生物亲和性,被运用于农田营养盐释放控制,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在农田表层20cm的土壤中施加0.5%的生物质炭,可减少15%的铵态氮损失量。
使用硝化抑制剂。
施用硝化抑制剂使土壤中长时间保持较高的铵态氮含量,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进而减少土壤氮素的淋失和反硝化损失,延长氮肥肥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3)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缓解旱情和防止污染物迁移的有效措施,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微灌技术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
一般能增产15%,提高节水率近30~50%,提高工效20~30倍,提高耕地利用率7%。
由于喷灌设备投资较高,目前多用在水资源缺乏、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微灌技术做到了灌溉均匀,但微灌技术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的管道增加了灌溉成本,同时喷水器小容易堵塞,需要经常的检查。
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e486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4.png)
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____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一、背景分析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职业。
农业生产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资源有着重要的依赖性和影响性。
然而,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面源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田化学品使用污染、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的水体污染以及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等问题。
这些污染源产生的农药、化肥残留等有害物质对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目标设定1. 减少农田化学品使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2. 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3. 完善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 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培养绿色发展的农业生产主体。
5.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1. 提倡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减少农田化学品的使用。
通过土壤检测和优化施肥技术指导,提高农田肥力和农产品质量,减少农田污染风险。
加强农田水质保护,建设农田污染物拦截设施,防止农田污水进入河流和湖泊。
2. 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加大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推行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
加强养殖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严禁乱倒乱排废弃物,加强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的监管。
3. 完善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农业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系统,推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鼓励农民通过有机肥料生产等方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
通过加强科研技术的支持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废弃物分类和处理意识。
4. 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程度。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1fd165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9.png)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技术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治理的最大难题之一。
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城乡结合部畜禽养殖、种植生产和农村生活三大污染源,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氮、磷、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
以及通过土壤侵蚀、径流、淋溶等从农田流入水体的氮、磷和农药。
连同降水或灌溉,最终造成水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强、污染物排放点不固定、污染负荷时空变化大、相对滞后、模糊性和潜在性强等特点,使得面源污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更加困难和复杂。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田养分流失;畜禽养殖排污;防控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随机性强、污染排放不固定、污染负荷变化大等特点,防治较点源污染更为困难,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控技术是进行面源污染治理的前提。
一、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1.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施肥结构与基追肥比例不当、追肥时期与作物养分吸收高峰期错位所带来的肥料利用率偏低、流失风险加剧等问题,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壤供肥特点,优化施肥时期、方法和用量,适期分次追肥,同时结合化肥深施技术,提高氮、磷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氮、磷流失风险。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作物需肥特性提出施肥配方,包括:①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等,提供能够满足作物营养要求的养分含量、比例、形态;②给出所需要的基础肥料的品种、数量等信息,并能满足加工和成型的要求,要求基础肥料有稳定的来源;③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该技术效果较好,但推广成本较高。
3.区域性农田养分管理技术。
通过GPS、GIS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化技术的结合,综合应用数字土壤、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及气象资料,详尽迅速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壤有效养分的分区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为这一地区配制出适合主要轮作和土壤类型的专用肥。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指南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c2456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8.png)
化肥使用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容易流失,导致水 体富营养化;同时,化肥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对土 壤和农作物造成危害。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在田间地头,不仅浪费 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总结词
农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是指通过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农药、改进施药方式、精准施药等技术手段,减少农 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详细描述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和环境 友好型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改进施药方式 ,采用静电喷雾、低容量喷雾等技术,提高农药附着 率和沉积率,降低农药流失。同时,精准施药,根据 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指标,制定合理的施药方案, 避免盲目用药和过度用药。此外,加强病虫害监测预 警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和农业生产效益。
详细描述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等技术,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 施肥方案。选用缓控释肥料、微生物肥料等高效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合理搭 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此外,采用水肥一体化等技
术,提高灌溉和施肥的效率,进一步减少化肥施用量。
农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0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03 建立预警机制,对污染超标地区及时发出预警,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补偿机制
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 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 物的使用量。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机制,对 积极参与治理和采取环保措施的农户 和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政策优 惠。
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b71fb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0.png)
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面源污染是指各种污染物通过土地、水体、大气等面源途径进入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化肥过量施用、农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等问题。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是必要的。
二、目标设定1.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到2023年,农药残留水平降低20%以上,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优化化肥施用方式:到2023年,化肥施用量减少20%,并逐步实现精准施肥。
3.改善农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到2023年,所有农畜禽养殖场所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三、治理措施1.农药残留治理加强农药使用监管,完善农药标准化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农药登记制度,严禁使用过期农药和假冒冒用农药。
加大对农药残留等农产品安全隐患的检测力度,对达标的农产品给予认证和标识,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
鼓励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生防种植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2.化肥施用治理加强化肥施用管理,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农艺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建立化肥使用登记制度,对使用化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并制定相应的配额管理政策。
推广有机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3.农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加强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利用。
推广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减少养殖密度,改善养殖场所的环境卫生条件。
鼓励农户采用生物发酵、沼气池等技术处理养殖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
鼓励农田灌溉和土壤改良使用养殖废弃物,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四、支持政策1.财政支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2.技术支持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面源污染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鱼类
2.2.4 河流生态调查
鱼类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捕食 者,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鱼类还有 其他水生生物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如提供食物、观赏和垂钓等经济用途。此 外,鱼类对水体污染的敏感性及直接的指示作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河流生态 系统健康的评价中。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恢复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 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鱼类的种群组成、鱼类食性、鱼类的生长、渔获量的调查以及鱼类死亡 的调查方法详见《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中悬浮生活的生物,一般都很微小,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 察。 浮游生物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前者主要为浮游藻类,后者主要包 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关于浮游生物采样设备与工具,采样点的选择,样品采集的方法,样品的保 存与固定,样品的定量检验,种类的鉴定与数据处理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
河流生态 调查
大型底栖动物 鱼类 浮游生物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2.2.4 河流生态调查
河岸带植被
选用踏查的方法了解河岸带植被的概况并进行植被健康评估。 踏查法是沿河岸带行走,记录所看到的河岸带宽度、植被类型、优 势物种、物种分布以及高度、盖度等生长和简单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 调查方法。 踏查时主要选择样区进行。采用样带法或样线法进行,每样区可根 据情况选择50m,或更长距离的样带(线),每个区域做3个重复调 查,调查记录每样带内的树种、灌木、草本物种分布等特征。 调查人员需要具有植被物种识别基础,否则应采集标本或拍照记录 物种信息。踏查速度相对较快,应至少开展3组重复调查,以保证数 据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河岸带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因此河岸带调查时通常记录河岸 带土地利用特征信息以及河岸带周围的土地利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 河岸带踏查记录表见附表3。
河道缓冲带
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是河道周边生态系统中各陆生物种的重要 栖息地,及河道中物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 直接影响整个河道的水质以及流域的生态 景观价值。其主要功能可从生态功能、防 护功能、社会功能及经济功能等进行体现。
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河道缓冲带四大功能
• 主要包括选择适宜的优良树种,体现经济价值。
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2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总体理念
将 流 域 整 体 纳 入 视 野
流域整体
砾河 滩 渊潭 弯道 土砂管理 森林保护
芦苇 滩
河畔 林
污染源管 理
蜿蜒恢复
河滩再生
砂州
河 流 整 体
水量管理
连通性确 保
河口再生 水质管理 河口、芦苇 滩
2.2.1 河流水文调查
调查频次:为丰平枯三季各一次,指标包括水位、流速和流量。点位设置原则上 河流自上而下每公里不少于一个点,河流总长小于3公里的,上中下游各设一个点。 具体调查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4.3。 调查指标:水位、流速、水量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变化、汛期、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 量、航运水位等。
水系特征:
包括河流流向、流程、水系形态、流域面积、河道状况、河网密度等。
河流治理和资源利用现状:
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污染治理、河流工程、水利、水资源利用状况等。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3.3 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修复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和河 道基本功能紧密结合; 实用性和经济性为 工程重要目标; 科学性和适应性为 重要条件;
方案设计比选 目标确定 河道生态治理的总体目标 基底与岸坡生境修复的具体目标 河道现状调查
河道特征、水文、地貌、地形、形态、地质、底质、 地下水、生态环境、周边区域发展及其它相关特征 条件分析
河道基底
河道基底特征表现在河床土质类型及构 成、污染状况、河床形态及其演变、河 床稳定性等方面。其生态及环保功能主 要体现在生物生息环境的构建和污染基 底的清除等方面。
河道岸坡带
作为水陆交错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具 有安全防护、生态、景观等综合性功 能。宜从生态环境角度构建良好的生 物生息环境,生息环境主要包括移动 路径、生育繁殖空间及避难场所等。
3
1. 总
1.1 适用范围
则
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流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 •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 50707) • ……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2.2.4 河流生态调查
大型底栖动物
河流底栖动物的概念属生态学范畴,可界定为生活史的全部或 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河流底部或其他基质上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主 要包括扁形动物(涡虫)、环节动物(寡毛类和水蛙)、线形动 物(线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各类水生昆虫等。 按照个体大小,底栖动物可以划分为大型底栖动物(体长≥1mm)、 中型底栖动物(体长介于0.5-1mm)和小型底栖动物(体长≤0.5mm)。 一般认为大型底栖动物不能通过200-500μm的筛网。出于不同研究 目的可选用不同网目的筛网,为了更细致地收集底栖动物样品, 建议使用其下限,即200μm网目的筛网。 关于采样点的规划,采样工具与设备,样品的保存与转运,实验 室内底栖动物样品的处理以及参数计算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 法》章节8.1。
生态多 样性
对河岸带植被、大型水生植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的生态 多样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判断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存 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风险等等。
17
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角度,将河道结构划分为河道流域行政区划及人口 流域经济水平: 包括人均GDP总量,各个产业GDP贡献比重、主导工业类型及相应
规模、种植业种类与规模,畜禽养殖类型与规模等。
流域自然资源状况: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流域自然资源保护状况: 包括是否设有保护区,保护区的建设时间、类型、级别与
1. 总
1.3 专业术语
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
则
指河道岸坡带和河道缓冲带的分界线。
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 指河道岸坡带和河道基底范围的分界线。 河道基底: 指沿河道纵断面走向,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之间的河床基底。 河道岸坡带:指为满足河岸稳定安全及生态环境改善需要,进行河道岸坡防护及生境修复工程
2.2.2 河流水质调查
河流水质调查的点位及采样频次与河流水文调查一致。
调查指标:包括现场水质指标和实验室分析指标。
现场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水深、pH、DO、Eh、透明度等; 实验室分析指标:包括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具体测定方法见《河 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6.1及附表1 。
2.2.3 河流基底调查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2.2.4 河流生态调查
大型水生植物 大型水生植物是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不仅包括生活在河流河道中的植 物,还包括在河岸带长期适应湿生生境的植物。 一般可将其分为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常分布于0~1.5m的浅水区域,根、根茎在水面之下,茎、叶和 生殖器官挺出水面,常见的有芦、蒲草、莲、水芹、菱白荀等。 漂浮植物又称完全漂浮植物,根部着生于底质,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 上。这类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或膨大的叶柄(气囊),常见的有槐 叶萍、浮萍、凤眼莲等。 浮叶植物生长于浅水的缓流河岸带,其根生长于淹水的土壤中,其叶和 生殖器官漂浮或生长于水面,常见的有菱、睡莲、眼子菜属等。 沉水植物固着于底质上,植物体全部位于水面下,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 状,常见的有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样品采集、种类的鉴定、数据分析:详见指南。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3 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水质
把握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研究其时间和空间变化 特征,从而对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诊断分析。
河道形态、 基底及岸 根据河道形态、基底及岸坡的调查结果,分别诊断其存在的问题。 坡
河道缓 冲带
基于河道缓冲带的调查结果,分析已有现状在哪些方面、何种程 度上影响了其主要功能的发挥,从而判断河道缓冲带存在的问题。
长条件和生态恢复功能以及一定程度上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和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岩结构形式。
6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1河流概况 2.1.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包括名称,位置(经纬度坐标),流域范围与边界、流域面积 气候气象: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平均日照时 数,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年降水量年分布状况和蒸发量年分布状况。 地形地貌:流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土壤类型及面积、植被类型与面 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余 辉 2014.1.16
指南编写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
目
录
1. 总则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4. 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5.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6. 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7. 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8. 维护与管理 9. 投资估算 10.国内外案例分析
保护内容;自然森林、草地、湿地面积及近10年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