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沉淀池工作原理--正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又根据沉淀池容积:V=Q·t=H·A,推出 Q=V/t=(H·A)/t,又因为颗粒在池内的沉淀 时间t=L/v=H/u0,将此式代入上面Q的表达式 ,推出u0=Q/A
• 比较表面水力负荷q和截流沉速u0公式, u0=Q/A=q,可见二者数值相等,但意义不同, 量纲也不同, q的量纲 m3/(m2.s), u0的 量纲 m/s。
设沉速为u <u0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dP(%),其中的 (h/H).dP(%)的颗粒将会从水中沉淀到池底而去除。
又h/H= u/u0, 所以 (u/u0).dP (%)的颗粒能被去除。
故沉淀池对悬浮颗粒的去除率为:
(1
P0 )
1 u0
P0 udP
0
P0 — 沉速u < u0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
第二点沉淀效率公式的延伸意义
源自文库
(1
P0 )
1 u0
P0 udP
0
由上式可见,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取决于颗粒沉速u
与截流沉速u0 ,又因为u0=Q/A=q,所以理想沉淀池的 沉淀效率取决于表面水力负荷q与颗粒沉速u,与池的
水面面积A有关,与池深、沉淀时间、池的体积等无关。
基于以上,我们得出结论
A
Q



h
沉淀区
B
缓冲区
污泥区
u <u0
u <u0
u =u0
C
出 水 区
H
D
L
当颗粒的沉速 u< u0 ,这类颗粒只有一部分(h/H) 被去除。
沉淀池能去除的颗粒包括u≥u0 及u <u0两部分。 沉速u≥u0 的颗粒全部被去除。 沉速 u< u0的颗粒部分被去除。
2. 沉淀池对悬浮颗粒的去除率η
缓冲区 污泥区
C
出 水 区
H
D
L
从沉淀区顶部A点进入的颗粒中,必存在某一粒径的颗粒,其 沉速为u0,水平到达沉淀区末端时,刚好能沉至池底(沉降 高度H)。此颗粒的沉降速度u0,称为截流沉速 。
A
Q



沉淀区
B
缓冲区
污泥区
u >u0
u =u0
C
出 水 区
H
D
L
当颗粒的沉速u≥u0 时,这种颗粒能全部被去除。
2.3 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1.理想沉淀池的理论分析
理想沉淀池的分区
进水区
A Q进
水 区
出水区
沉淀区
B
缓冲区
污泥区
沉淀区 缓冲区 污泥区
沉淀区长度L
C



水 区
区 高 度
H
D
理想沉淀池的假定
(1)水流水平等速流动, 流速为v; (2)悬浮颗粒等速下沉,
A Q进
水 区
C
v



沉速为u;
u
沉淀区
(3)进口区颗粒均匀分
(1-P0 )— 沉速u ≥ u0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
3.理想沉淀池原理的外推结论
第一点,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q和截流沉速u0 的关系 设处理水量为Q(m3/s),沉淀池宽度为B,已知沉淀 池长度为L,故水面面积A=B·L。 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q,表示单位时间内沉淀 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即q=Q/A,其量纲 m3/ (m2.s)。
B
缓冲区
D
污泥区
布;
L
(4)颗粒一经沉到缓冲
区后,即认为已被去除。
3
理想沉淀池的沉降分析
A
Q



v
u
u
沉淀区
B
缓冲区
污泥区
C
出 水 区
H
D
L
颗粒水平流速等于水流速度v; 颗粒沉速为其自由沉降速度u。 颗粒运动轨迹为水平流速v和沉速u的矢量和,为一倾斜直线。
A
Q



B
v
u0
u0 u =u0
沉淀区
(1)沉淀池的沉降效率只与设定的截流沉速和 悬浮颗粒的粒度分布dP有关,设定的截流沉速越 小、悬浮颗粒粒径越大,则沉降效率越高;
(2)沉淀池容积一定时,降低池深,则可增大 表面积,进而可降低表面水力负荷,提高沉淀池 的沉降效率,这就是“浅池理论”,也是斜板(管) 沉淀池的理论基础。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