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面。
•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 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 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
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 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 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 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 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 素养”。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 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课标中阅读板块解读
总体目标第7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 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 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九年课外阅读 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1、关于人文性 。 •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性语言、多元解
读。 • 第二种表现——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
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 第三种表现——有一个“圣化”、“升
华”情结。
• wenku.baidu.com、关于实践性 。 •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
基本途径是实践。 •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
能力表现为语感。 •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011版课标解读
强红瑞
课标总体解读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 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 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 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 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图表 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 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 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 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 义的结论。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 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也就是发现自己。儿童文学素 养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儿童。我们的责任是 教育,是让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发现儿童是我们每天要 做的工作。尝试一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乐趣,这与教学是互 补的。教师们有生活经历,积累素材,变成作品,培养了 运用语言的能力,再去讲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讲得很生动、 很活泼。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 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 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 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种树,笔直的枝,笔直的干。”
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人加事加结果法、六
要素归纳法。
圈点批注读书法。
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 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 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 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例如:《发现孩子》女孩李卿曦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 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 力的语言。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
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 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 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 例如:王崧舟 窦桂梅老师的一些做 法
三、突出“四个强调”
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 运用能力。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 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
•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
这300个字。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 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 个。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 字,感受汉字的优美。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强调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
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 化传统教育学生。放大语文的“文”的文 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 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情境新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 的合作者。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要身体走下来,走近 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这 样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个 性特征、心理需求。
2、立足文本,钻研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例如:《背 影》中“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清平乐 村居》中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例如:2011年语文中招试题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12题,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 母的深情?”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阅读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四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思维碰撞交流的过程。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1、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搭建个性化阅该的平台。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
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 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
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 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 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 1、课程不等同于教材。
• 课程开发不是专家的权利。课程是生成 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
•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 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用教材 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
• 2、怎样看待教材 •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 • 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鼓励、尊重学生有创意地阅读、表达,让学生 做思想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须靠自己 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5、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例如:中心句解读法。“那是力争上游的一
• 3、倡导新的课程观 • (1)生成的课程观 • 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 • (2)整合的课程观 •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 • (3)实践的课程观 • 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 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
• 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 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 的培养。
•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 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 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 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 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 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知 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 助阅读。
•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 课程的目的应当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能力”,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 实践本身”,所以说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程”。《标准》中说到“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不是着眼于“对于学生知 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的提高还是降 低,而是要说明根本不应该从学科知识体系的 角度出发来构建中小学语文课程。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语 言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激活想象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回答问题不要 追求统一答案,让孩子发表自己真实 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涵盖面 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 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 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 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 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 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 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 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
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 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 整、整洁。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 本”。
•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 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 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 要求学生。
•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
阅读分项目标
•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 2、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
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 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 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 •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 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 疑难问题。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丽老师引导孩子读书。
1、培养自己孩子的读书兴趣 2、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开展各种课外读书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应在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 一、打好“三个基础” • 1、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
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
二、坚守“四个坚持”
•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
•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 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 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
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 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 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 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 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 素养”。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 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课标中阅读板块解读
总体目标第7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 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 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九年课外阅读 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1、关于人文性 。 •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性语言、多元解
读。 • 第二种表现——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
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 第三种表现——有一个“圣化”、“升
华”情结。
• wenku.baidu.com、关于实践性 。 •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
基本途径是实践。 •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
能力表现为语感。 •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011版课标解读
强红瑞
课标总体解读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 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 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 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 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图表 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 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 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 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 义的结论。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 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也就是发现自己。儿童文学素 养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儿童。我们的责任是 教育,是让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发现儿童是我们每天要 做的工作。尝试一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乐趣,这与教学是互 补的。教师们有生活经历,积累素材,变成作品,培养了 运用语言的能力,再去讲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讲得很生动、 很活泼。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 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 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 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种树,笔直的枝,笔直的干。”
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人加事加结果法、六
要素归纳法。
圈点批注读书法。
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 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 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 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例如:《发现孩子》女孩李卿曦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 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 力的语言。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
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 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 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 例如:王崧舟 窦桂梅老师的一些做 法
三、突出“四个强调”
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 运用能力。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 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
•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
这300个字。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 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 个。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 字,感受汉字的优美。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强调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
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 化传统教育学生。放大语文的“文”的文 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 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情境新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 的合作者。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要身体走下来,走近 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这 样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个 性特征、心理需求。
2、立足文本,钻研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例如:《背 影》中“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清平乐 村居》中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例如:2011年语文中招试题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12题,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 母的深情?”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阅读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四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思维碰撞交流的过程。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1、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搭建个性化阅该的平台。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
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 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
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 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 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 1、课程不等同于教材。
• 课程开发不是专家的权利。课程是生成 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
•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 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用教材 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
• 2、怎样看待教材 •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 • 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鼓励、尊重学生有创意地阅读、表达,让学生 做思想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须靠自己 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5、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例如:中心句解读法。“那是力争上游的一
• 3、倡导新的课程观 • (1)生成的课程观 • 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 • (2)整合的课程观 •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 • (3)实践的课程观 • 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 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
• 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 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 的培养。
•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 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 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 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 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 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知 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 助阅读。
•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 课程的目的应当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能力”,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 实践本身”,所以说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程”。《标准》中说到“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不是着眼于“对于学生知 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的提高还是降 低,而是要说明根本不应该从学科知识体系的 角度出发来构建中小学语文课程。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语 言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激活想象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回答问题不要 追求统一答案,让孩子发表自己真实 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涵盖面 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 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 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 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 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 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 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 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
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 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 整、整洁。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 本”。
•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 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 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 要求学生。
•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
阅读分项目标
•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 2、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
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 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 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 •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 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 疑难问题。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丽老师引导孩子读书。
1、培养自己孩子的读书兴趣 2、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开展各种课外读书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应在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 一、打好“三个基础” • 1、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
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
二、坚守“四个坚持”
•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