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NMR
核磁共振氢谱(NMR)
代谢物变化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氢谱数据,可以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而研究疾病 、营养状况等对生物体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药物代谢过程研究
氢谱可以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 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机制 。
反应机理研究
总结词
核磁共振氢谱在反应机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通过监测反 应过程中谱峰的变化,可以揭示反应的中间产物和反应路径 。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氢谱可以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 境变化,从而揭示反应的中间产物和反应路径。通过分析谱 峰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反应过程中各组分的生成和消耗情况 ,有助于深入理解反应机理。
催化剂活性位点研究
总结词
核磁共振氢谱在催化剂活性位点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谱峰特 征,可以揭示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和反应机制。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氢谱可以用来研究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分析谱峰的位置和裂分情况,可 以推断出吸附物种所处的化学环境和与催化剂表面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信息有助于揭示催化剂的活 性位点和反应机制,对于优化催化剂性能和提高催化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信息。
生物医学
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 结构和功能,为疾病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2
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原子核自旋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使得原子核 具有一定的磁矩。
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
能级跃迁
当外加射频场能量与能级分裂相匹配 时,原子核发生能级跃迁,释放出共 振信号。
原子核磁矩在外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 力,产生能级分裂。
核磁共振波谱解析分子结构的主要参数
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用于解析分子结构。
以下是核磁共振波谱中常用的主要参数: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反映了核磁共振信号在磁场中相对于参考物质(通常是四氢呋喃或二甲基硅烷)的位置偏移程度。
化学位移通常以δ值表示,单位为ppm(部分百万)。
耦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指的是不同原子核之间的磁耦合相互作用。
耦合常数提供了原子之间的关联信息,如化学键的种类、距离和相对构型。
积分强度(Integration):波谱中峰的面积或高度与相应核的核数成正比,用于确定不同核的相对丰度或摩尔比例。
多重度(Multiplicity):描述核磁共振峰的形态和裂分情况。
常见的多重度包括单峰(singlet)、双峰(doublet)、三重峰(triplet)、四重峰(quartet)等,反映了相邻核的数量和相对强度。
耦合模式(Coupling Pattern):由耦合常数和多重度共同决定,显示了相邻核之间的耦合方式,如正交耦合(ortho-coupling)、顺式耦合(cis-coupling)和反式耦合(trans-coupling)等。
这些参数在核磁共振波谱解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确定分子中原子的类型、位置和化学环境,从而揭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 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2024版】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样品:纯度高,固体样品和粘度大液体样品必须溶解。
溶剂:氘代试剂(CDCl3,C6D6,CD3OD,CD3COCD3, C5D5N)
标准:四甲基硅烷 (CH3)4Si ,缩写:TMS 优点:信号简单,且在高场,其他信号在低场, 值为正值;沸
点低(26.5oC),利于回收样品;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惰性 实验方法:内标法、外标法
❖氢核在外磁场中的2个自旋状态,用自旋磁量子数ms表示。
E
ms= -
1 2
零磁场
ΔE
ΔE
=γ
h 2π
B0
ms= +
1 2
B0
B
B为外磁场强度,核的磁旋比γ是物质的特征常数。
核的回旋和核磁共振
当一个原子核的核磁 矩处于磁场BO中, 由于核自身的旋转, 而外磁场又力求它取 向于磁场方向,在这 两种力的作用下,核 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 磁场的方向进行回旋, 这种运动称为 Larmor进动。
讨论:
(1)磁场固定时( B0一定),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也大; 反之,则小。
(2)同样的核(一定),外加磁场B0越大,共振频率越大。 (3)若共振频率一定, 越大, B0越小。
例:外磁场B0=4.69T(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1H 和13C的共振 频率为
2. I=1 或 I>0的原子核: I=1 :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 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 I=1/2的原子核:1H,13C,19F,31P
NMR(核磁共振)
驰豫过程可分为两种:自旋—晶格驰豫和自旋— 自旋驰豫
(1)自旋—晶格驰豫(spin-lattice relaxation):自旋—晶格 驰豫也称为纵向驰豫,是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与其周围的 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当一些核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 其能量转移到周围的粒子中去,对固体样品,则传给晶格,如 果是液体样品,则传给周围的分子或溶剂。自旋—晶格驰豫的 结果使高能态的核数减少,低能态的核数增加,全体核的总能 量下降。
(2)自旋—自旋驰豫(spin-spin relaxation):自旋— 自旋驰豫亦称横向驰豫,一些高能态的自旋核把能量转
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同时一些低能态的核获得能量跃
迁到高能态,因而各种取向的核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全 体核的总能量也不改变。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用T2来表 示,对于固体样品或粘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较固 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移,T2约10−3s。而非粘稠液 体样品,T2约1s。
(2)v不变,改变B0 方法是将样品用固定电磁辐射进行照射,并缓缓改变外 加磁场的强度,达到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法叫扫场 (field sweep)。
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实现NMR多用2法。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由磁铁、射频振荡器、射频接收器等 组成
(1)磁铁
可以是永久磁铁,也可以是电磁铁,前者稳定性好。磁场 要求在足够大的范围内十分均匀。当磁场强度为1.409T时,其 不均匀性应小于六千万分之一。这个要求很高,即使细心加工 也极难达到。因此在磁铁上备有特殊的绕组,以抵消磁场的不 均匀性。磁铁上还备有扫描线圈,可以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的百 万分之十几。可在射频振荡器的频率固定时,改变磁场强度, 进行扫描。
核磁氢谱原理
核磁氢谱原理核磁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en-1,简称NM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的波谱学方法。
它通过测定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频率,揭示了原子核磁性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核磁氢谱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一、核磁氢谱原理核磁氢谱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外磁场和射频辐射的相互作用。
当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产生共振。
这种共振现象可以通过调整射频辐射的频率来实现。
通过测定共振频率,可以确定原子核的性质,如自旋、磁矩和磁场强度。
在核磁氢谱中,最常见的原子核是氢原子核(1H)。
氢原子核具有1个单位自旋,即1/2。
当氢原子核受到外磁场的影响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产生共振。
通过测定共振频率,可以确定氢原子核所处的环境,如化合物的结构、分子运动和动力学特性。
二、核磁氢谱技术核磁氢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磁场系统:核磁氢谱仪通常使用超导磁体,可以提供高度均匀且强大的磁场。
这种磁场强度通常在0.5-9.4特斯拉之间,足以使氢原子核产生共振。
2.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用于产生射频辐射并调节其频率。
射频辐射的频率与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以便产生共振并测量共振频率。
3. 数据收集和处理:核磁氢谱仪可以实时收集并处理数据,生成图谱。
这些图谱可以显示氢原子核在不同化学环境下的分布,从而揭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核磁氢谱的应用核磁氢谱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1. 有机化学:核磁氢谱可以用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识别同分异构体,研究反应机制和动力学等。
2. 生物化学:核磁氢谱在蛋白质结构研究、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生物分子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3. 药物研究:核磁氢谱在药物设计、药物筛选和药物代谢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四、核磁氢谱的局限性尽管核磁氢谱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核磁氢谱只能用于研究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对于不含氢原子的化合物,如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有机硫化合物,无法使用核磁氢谱进行研究。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振实验时,所用的磁强强度越高,发生核磁共振所
需的射频频率也越高。
讨论:
(1)磁场固定时( B0一定),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也大; 反之,则小。 (2)同样的核(一定),外加磁场B0越大,共振频率越大。 (3)若共振频率一定, 越大, B0越小。 例:外磁场B0=4.69T(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1H 和13C的共振 频率为
样品,溶剂CDCl3, CD2Cl2, THF, etc.
当B = B0 +δB,使ν恰好等于照射样品的固定无线电波
频率ν0,样品中的氢原子核发生自旋能级跃迁。 B0 为核磁共振仪电磁铁的磁场强度,δB为扫描线圈产
生的磁场增量,5-10mG· min-1。
要满足核磁共振条件,可通过二种方法来实现
1. I=0 的原子核O(16);C(12);S(32)等 ,无自旋, 无磁性,称为非磁性核,这类核不会发生核磁共振。不产生 共振吸收。
2. I=1 或 I>0的原子核: I=1 :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 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频率扫描(扫频):固定磁场强度,改变射频频率 磁场扫描(扫场):固定射频频率,改变磁场强度 各种核的共振条件不同,如:在1.4092特斯拉的磁场,各 种核的共振频率为:
1H 13C 19F 31P
60.000 15.086 56.444 24.288
MHZ MHZ MHZ MHZ
磁场强度 0.9400 特斯拉 1.4092 2.3500 4.7000 7.1000 11.7500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 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展
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核磁共振波谱(NMR)是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其在药物分子结构鉴定、药物代谢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探讨以及新药发现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文章还将讨论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在未来药物研发中的潜在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以为药物研究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分析手段,推动药物研发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二、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核磁共振波谱(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自旋磁矩在非均匀磁场中进行能级跃迁而产生共振信号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基于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在磁场中的行为。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都有一定的自旋磁矩,当它们置于外磁场中时,磁矩将沿磁场方向排列,产生能级分裂。
当外加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时,原子核将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当射频脉冲撤去后,原子核将释放能量回到低能级,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共振信号即为NMR信号。
在药物研发中,常用的NMR技术主要包括一维(1D)和多维(2D 或3D)核磁共振谱。
一维核磁共振谱如¹H-NMR、¹³C-NMR等,能够直接提供分子中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信息,从而推断出分子结构。
而多维核磁共振谱则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分子内部空间结构和动态行为的信息,如COSY、NOESY、HMBC等。
近年来,随着NMR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通过NMR技术可以快速鉴定和筛选药物候选分子,评估其纯度、结构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NMR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等)的相互作用,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
核磁共振波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NMR)
3.30
1.69
1.25
2.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 共轭作用增加某些基团的电子云密度,使其在高场共轭, 有些取代基通过 p − π 共轭作用增加某些基团的电子云密度,使其在高场共轭,如: 3.66 3.99 H O CH2 CH3 1.21 5.28
δ=
所表示的是该吸收峰距原点的距离。 δ 所表示的是该吸收峰距原点的距离。同一化合物早不同频率的仪器上得 到的化学位移是相同的,都可以与标准谱图对比。 到的化学位移是相同的,都可以与标准谱图对比。 选用TMS作参比的原因:它的 个质子受到硅原子的强屏蔽作用,在高场 作参比的原因: 个质子受到硅原子的强屏蔽作用, 选用 作参比的原因 它的12个质子受到硅原子的强屏蔽作用 区出现一个尖锐的强峰;它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易溶;呈现化学惰性; 区出现一个尖锐的强峰;它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易溶;呈现化学惰性;沸 点低( 点低(26.5℃)因而样品易回收。 ℃ 因而样品易回收。 对于极性较大的有机化合物样品,常用DSS作“内标准” 对于极性较大的有机化合物样品,常用 作 内标准” (CH3)2SICH2CH2CH2SO3Na
H 1核磁矩的取向
Company
Logo
如左图所示自旋核,若磁矩方向与外磁场方向一致, 如左图所示自旋核,若磁矩方向与外磁场方向一致,此时 m = +1 / 2 一般为低能级,但另一种取向,即磁矩与外磁场方向相反, 一般为低能级,但另一种取向,即磁矩与外磁场方向相反,此时 m = −1 / 2 一般为高能级。由于磁矩的取向不同,决定了其能级的不同, 一般为高能级。由于磁矩的取向不同,决定了其能级的不同,核吸收或放出 能量时,其磁矩的取向要发生改变,根据量子力学理论, 能量时,其磁矩的取向要发生改变,根据量子力学理论,两能级之间的能量 差 ∆E 为: µ
核磁共振光谱-NMR光谱
NMR是研究原子核对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 ,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 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要求掌 握的是1H NMR(氢谱)和 13C NMR的应用。
(测定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氢原 子的位置、环境 以及官能团和C 骨架上的H原子 相对数目)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 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 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原子核的量子力学模型 带电原子核自旋 磁场
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时, 相对于外磁场,可以有 (2I+1)种取向:
氢核(I=1/2),两种 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
磁量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
磁量子数m=-1/2;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核能级分布
在一定温度且无外加射频辐射条件下,原子核处在高、低 能级的数目达到热力学平衡,原子核在两种能级上的分布 应满足Boltzmann分布:
为核磁共振。
应用领域广泛
化学,生物,化工,冶金,医药, 临床,食品,环境,军事,体育, 考古,……
4.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描述
原子核的自旋及分类
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电荷,同时存在自旋现象,自旋 量子数用I表示。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自旋现象和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 由弛豫作用引起的谱线加宽是“自然”宽度,不可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标准物
~ 有机溶剂时常用四13甲C 基m硅g烷(TMS)
重水时 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扫描范围 足够的谱带宽度
19
➢ 当电磁辐射的 0= 时, 产生共振吸收
H
02
0
E
无磁场
1
m =-
2
1
m =+
外加磁场
2
I=1/2核的能级分裂
1 2
H0
❖ 屏蔽效应 ❖ 屏蔽常数 ❖ 化学位移
20
环内 =-2.99 环外 =9.28
十八碳环壬烯C18H18
1 2
H0
27
苯环
正屏蔽区
负屏蔽区
=7.27
负屏蔽 (向左,低场)
H0
正屏蔽 (向右,高场)
1 2
H0
28
双键
负屏蔽区
负屏蔽 峰左移
H0
正屏蔽区
烯氢的质子处于负屏蔽区, 左移(4.5-5.7)
乙烯氢 5.25
29
叁键
正屏蔽 峰右移
炔氢的质子处于正屏蔽区, 右移 例如:乙炔氢 2.88,乙烯氢 5.25
n
2 3.1 4 1.3 8 10 300
1.0000099
低能态的核仅比高能态核多十万分之一 强射频波照射,吸收饱和,NMR信号消失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14
三、自旋弛豫
非辐射途径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T-半衰期(驰豫过程所需时间)
两种形式: 1.自旋-晶格弛豫(纵向驰豫) T1 2.自旋-自旋弛豫(横向驰豫) T2
自旋感应产生核磁矩( µ)
µ= P ❖磁旋比 是原子核的特征常数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TMS 60MHz
10
9.0
(低3.场0 )
2.0
8.0
7.0
6.0
1.0
0ppm (δ)
ν0 固定
5.0
4.0
(高场)
✓ 左端为低场高频,右端为高场低频
精品课件
二、化学位移
1. 定义: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
H核共振频率不同
2. 表示方法
样 标 160 16,0= H 样 H 标 160
核磁共振波谱法 ( NMR )
精品课件
♫概述
一、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NMR):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 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 产生核磁共振。
精品课件
♫概述
2.核磁共振波谱:以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 射频率(磁场强度)作图,所得图谱。
自旋-自旋驰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 递给邻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精品课件
*2. 共振吸收条件
1)h0Eh2 H 0h ν0=ν
➢ 即照射的无线电波的频率必须等于核进动频率, 才能发生核自旋能级跃迁。
➢ 实现核磁共振就是改变照射频率或磁场强度。
例:氢(1H)核:H0=1.4092T, ν=60MHz,吸收 ν0=60MHz无线电波,核磁矩由顺磁场 (m=1/2) 跃迁至逆磁场(m=-1/2) →共振吸收。
感应磁场方向
核
H0
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 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 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 磁场(次级磁场、抗 磁场)
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
场强度稍有降低
精品课件
一、屏蔽效应
核磁共振波谱
分子中的H周围有电子(化学环境),电子在 磁场中运动产生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诱导磁场, 抵消了一部分外磁场,若使H发生了核磁共振,必 须增大外磁场强度,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屏蔽作 用或屏蔽效应。
26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 0 = H0 / (2 ) 产生单一的吸收峰; 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 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 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H=(1- )H0 :屏蔽常数。 越大,屏蔽效应越大。
33
但同一化合物在100MHz仪器测得的1H-NMR谱 上,两者化学位移值(δ)虽无改变,但它们与TMS 峰的间隔以及两者之间的间隔(△v)却明显增大了。 CH3基为223Hz,CH2基则为400Hz。由此可见,随着 照射用电磁辐射频率的增大,共振峰频率及NMR谱 中横坐标的幅度也相应增大,但化学位移值并无改 变。
9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13C、1H、15N、19F、31P等 都有核磁共振信号,且自旋量子数均为1/2,核磁共振 信号相对简单,已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然而,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弱是与被测磁性核的天 然丰度和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的,如1H的天然丰度为 99.985%,19F和31P的丰度均为100%,因此,它们的共 振信号较强,容易测定,而13C的天然丰度只有1.1%, 很有用的15N和17O核的丰度也在1%以下,它们的共振 信号都很弱,必须在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上经 过多次扫描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32
在60MH仪器上测得的1H-NMR谱上,某化合物 的CH3氢核峰位与TMS峰相差134Hz,而CH2氢核峰 位与TMS相差240Hz,故两者的化学位移值分别为:
δ(CH3)=[(134-0)/60×106]×106 = 2.23
核磁共振波谱产生需要的条件
核磁共振波谱产生需要的条件1. 引言1.1 概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波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状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
其原理是利用外加磁场和射频激励来观察和分析不同原子核的特征信号,从而获取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并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动力学过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顺序对核磁共振波谱产生需要的条件进行详细阐述:首先介绍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子核和自旋状态、磁场梯度以及激励方式。
然后讨论核磁共振波谱仪器配置方面的内容,包括磁体系统、射频系统以及探测器系统。
最后,我们将详细说明实现有效核磁共振波谱所需满足的条件要求。
通过对文章内容逐步展开,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到核磁共振波谱产生所需满足的各种条件。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核磁共振波谱产生所需的条件,帮助读者了解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仪器配置,并明确实现高质量的核磁共振波谱所需满足的条件要求。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条件,读者可以更好地应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
2.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2.1 原子核和自旋状态: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自旋状态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术。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并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偶极矩。
不同原子核的自旋状态可以通过不同的外部条件进行激发和传递能量。
2.2 磁场梯度:核磁共振波谱需要一个稳定而均匀的静态磁场作为背景参考。
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磁场梯度来增强信号强度并提高谱线分辨率。
磁场梯度通过在样品管道中施加可变强度的额外磁场,可以让不同位置处的谱线频率发生微小差异,进而使得信号能够被区分开来。
2.3 激励方式:在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需要将样品暴露于一个高频射频电磁场中,以激发样品原子核围绕其自旋轴旋转。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I=1 氢核磁矩的取向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是量
子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空间量子化。
用μZ表示不同取向核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
h μz m 2π
核磁矩的能量与μz和外磁场强度H0有关:
h E Z H 0 m H0 2
二、化学位移 例: CH3Br, 标准物:四甲基硅烷TMS
①H0=1.4092T, νCH3=60MHz+162Hz,
νTMS=60MHz
162 Hz 6 10 2.70 ppm 6 60 10 Hz
二、化学位移
② H0=2.3487T, νCH3=100MHz+270Hz,
νTMS=100MHz
原子核自旋能级跃迁
2.测定方法不同: UV、IR--测定A(T) NMR --共振吸收法 共振吸收法: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核 自旋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向改变产生感应 电流来得到NMR信号。
♫概述
三、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1.测定有机物结构:化学及立体结构(构型、构像、 互变异构)
2.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疗诊断)
共有 2I+1 个取向; 每一种取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则m=I, I-1, I2,…, -I+1, -I。
1 1 1 m 例:I=1/2时, 2 1 2 即: , m 2 2 2
顺磁场 低能量
逆磁场 高能量
氢核磁矩的取向
例:I=1时,
2 1 1 3 个取向,
2
h H0 2 11 h h E2 ) h H0 H E 2 (( 1 ) ) E ( H 0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 进动
nmr检测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
nmr检测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即核磁共振波谱或称磁共振波谱(MRS),是一种观察原子核周围局部磁场的波谱技术。
核磁共振信号是无线电波激发原子核样品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用灵敏的无线电接收器检测到。
分子中原子周围的分子内磁场会改变共振频率,从而获得分子及其单个官能团的电子结构细节。
在现代有机化学实践中,核磁共振波谱是鉴定单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有力工具。
核磁共振谱是独一无二的,分辨率高,易于分析,并且通常对小分子有很高的可预测性。
不同的官能团是明显可区分的,具有不同相邻取代基的相同官能团仍然给出可区分的信号。
核磁共振光谱常用来识别蛋白质和其他复杂分子。
除了识别之外,核磁共振波谱还可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动力学、反应状态和化学环境的详细信息。
最常见的核磁共振类型是质子和C13核磁共振波谱,它适用于任何一种包含具有自旋的原子核的样品。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采用先进的光谱平台,提供基于NMR的分析服务,包括从有机小分子或代谢物到中等大小的肽或天然产物,再到生物大分子和合成的高分子量聚合物等的定性、定量以及结构等分析,欢迎免费咨询。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结构分析技术。
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确定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NMR波谱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各种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来提供重要的结构信息。
因此,了解NMR波谱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NMR分析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的。
在量子力学中,原子的核磁矩(Nuclear Magnetic Moment)是由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所构成的磁性系统而构成的。
核磁矩受到外部磁场的作用,会出现两种状态:极化和非极化。
当原子核极化时,它就会发射出一种叫做核磁共振的电磁信号,该信号会被用来表征原子核的结构。
NMR波谱的实际测量过程是将样品放置在一个磁场中,然后使用一个可以产生脉冲信号的放大器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
放大器会产生一个脉冲信号,该信号会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使其从非极化状态转变为极化状态。
极化的原子核会发射出一种叫做核磁共振的电磁信号,该信号可以被检测器探测,并被记录下来以供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和解释核磁共振数据。
核磁共振波谱是由一系列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磁性位点(magnetic peaks)组成的,每个磁性位点都具有特定的能量水平,并且可以根据它们的位置和高度来确定原子的结构。
每个磁性位点都有特定的位置和高度,可以用来解释NMR波谱中的每个信号。
NMR波谱还可以用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通过观察NMR波谱中的每个信号,可以观察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分子的结构。
NMR波谱还可以用来研究分子中的原子的种类、数量和位置。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比例来确定分子中各原子的数量,从而确定分子的组成。
NMR波谱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的,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结构分析技术。
它可以帮助我们精准地确定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为分子结构分析提供重要的信息。
因此,理解NMR波谱的基本原理对于精准地确定分子结构和组成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波谱仪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外加磁场
探头
高频电磁波发生 器及接受器
数据处理及记录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超导磁铁 superconductive magnet
200MHz以上高频谱仪采用超导磁体利用铌钛合 金在液氦中(温度4K)的超导性质。只要不破坏超
分辨 率高
连续波NMR仪器(CW-NMR)
脉冲FT-NMR
样品的制备
试样浓度
标样浓度
溶剂
氘代溶剂
5-10%;需要纯 样品15-30 mg;
傅立叶变换核 磁共振波谱仪需 要纯样品1 mg
(四甲基硅 烷 TMS)
1%;
1H谱 四 氯化碳, 二硫化碳
氯仿,丙酮、 苯、二甲基亚 砜的氘代物;
样品的制备
在测试样品时,选择 合适的溶剂配制样品 溶液,样品的溶液应 有较低的粘度,否则 会降低谱峰的分辨率。 若溶液粘度过大,应 减少样品的用量或升
质子跃迁时需要的能量: ΔE =2μHH0
电磁波的能量:
ΔE’=hν
发生核磁共振时 : ΔE=ΔE’
所以
hν=2μHH0
μH:自旋磁矩(2.79核磁子,1.41×10-23尔格/高斯)
2μH
V = h H0
H0: 外加磁场强度
h: 普朗克常数 (6.6256×10-27 尔格/秒)
ν: 电磁波频率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1952~1953
1952年Standford大 学的Bloch和Harvard 大学的Purcell独立证 实了上述假设。获 Nobel Prize 。1953年, 第一台NMR仪器FTNMR
1991,Ernst 对 高分辨核磁共振 方法发展(获 Nobel Prize)
□ 2002年 (生物大分 子的核磁分 析)美、日、 瑞科学家同 时获得二项 诺贝尔奖。
核磁共振波谱 NMR的现代应用
去偶差光谱DDS、NOE差光谱、INEPT谱、DEPT谱、二 维NMR谱(2D分解谱、2D相关谱、2D-INADEQUATE谱、 HMQC谱及TOCSY谱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NMR发展简史
2002
1924
1991
1924年 Pauli W.假 设特定的 原子核具有 自旋和磁矩, 放入磁场中 会产生能级 分裂
发射脉冲 电磁波
检测核磁 共振信号
高频电磁波发生器
任一瞬间只有一 种原子核处于共 振状态,其它核 处于等待状态
测定时 间短
在脉冲作用下, 该同位素的所有
核同时共振
样品 利用 率低
灵敏 度低
分辨 率低
一般1H-NMR测量
样品 利用
累加10-20次,需时 率高
1分左右;13C-NMR
测量需时数分。
灵敏 度高
导状态,及时补充液氦,则磁场强度不变。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200-400HMz;可 高 达600-700HMz
探头
圆柱形, 在磁体中心,放样品管。样品管外
径5mm的玻璃管,测量过程中旋转, 磁场作用均匀。
双核探头: 1H, 13C
四核探头: 1H,31P, 13C,15N
产生固 定频率 的探头
作用
(1 )
H
C
H =Ho+ H` Ho
H =Ho-H`
HH (2 )
C
H = Ho
2H
H = H o + H `- H ` = H o
Ho
H = H o - H ``+ H ` = H o
H = Ho - 2H`
H
⑶
HC
H
H=Ho 3H`
Ho
H=Ho
H`
H=Ho H`
H=Ho 3H`
裂 分峰 H C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1H-核磁共振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自旋-自旋耦合spin-spin coupling
氢核自旋分裂原理示意图
•这种相邻近氢质 子之间相互干扰 作用称为自旋— 自旋偶合,简称
自旋偶合。
•偶合是分裂的原 因,分裂是偶合 的结果。
氢 核 所 产生 的 自 旋 磁 ?
高测试样品的温度 (通常是在室温下测
试)。
对于核磁共振氢谱 的测量,应采用氘 代试剂以便不产生
干扰信号。
对低、中极性的样 品,最常采用氘代 氯仿作溶剂,极性 大的化合物可采用 氘代丙酮、重水等。
为测定化学位移值, 需加入一定的基准物 质,即内标。若出于溶 解度或化学反应性等 的考虑,基准物质不 能加在样品溶液中,
核N磁uc共lear振M波a核g谱n磁eti共cN振RMe波sRo谱nanNceMRSpectroscopy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NMR发展简史、核磁共振理论基础、核磁共振波谱仪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自旋-自旋耦合spin-spin coupling、化学位移与化学结构 的关系、影响因素、解析方法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核磁共振理论基础
NMR利用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吸收电磁波时产
N
N
生的能级分裂与共振现象。
S
N
N
S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其自旋将产生磁 场。形成的这一小磁体称为磁偶极子。
自旋量子数I与原子核组成(质子数p与中子
S
S
数n)的经验规律
核磁共振的产生的条件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I 0的核为磁性核,可以产生NMR信号 I = 0的核为非磁性核,无NMR信号。 I=1/2的原子核,其电荷均匀分布于原子核表面,这样的原子 核不具有四极矩,其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宜于核磁共振检测。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一个自旋磁场方向与外加磁场(H0)方向一致,处于低能态, m=+1/2,其能量E+1/2 = -μHH0 (自旋磁矩×外加磁场 强度)
另一个自旋磁场方向(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处于高能态, m=-1/2,其能量E-1/2 = +μHH0 ;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核磁共振的条件 : 二个频率相等(电磁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ν相等)
可将液态基准物质 (或固态基准物质的 溶液)封入毛细管再 插到样品管中,称之
为外标。
对碳谱和氢谱,基准物质最常用TMS(四甲 基硅烷)。
核磁共振原理及仪器简介
测定方法
装有试样液的试样管放到磁场强度 很大的两块电磁铁中间,用射频振荡器 高度稳定地发出固定频率的电磁波(ν不 变),在扫描发生器中,通直流电流, 可连续的调节外加磁场的强度进行扫 描—扫场。当磁场强度达到一定值H0时 试样中某一类型质子发生能量跃迁(共 振),然后,射频接受器通过射频接受 线圈,接受共振信号,信号经过放大在 记录器上绘出核磁共振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