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4章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发挥中心职 能的程度。
C=B1-B2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为中心地自身供给和提供商品的服务量
(三) 货物的供给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 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第一,均质平原; 第二,便捷交通;
第三,最近中心;
第四,完全竞争; 第五,充分服务; 第六,最大利润。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 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 结果怎么办呢?
15
那么,市场区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市场区的边界是 R 如何形成的呢?
R M T R T R M R R T R T M T R T M R T R T M M R T R M M R
特征
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反之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少,人口也 越少。 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新增加的职 能有较高的门槛值和较大的服务范围。 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 服务范围也就越大。反之,越是低级的中心地,数量越 多,相互间隔越近,服务的地域也越小。
B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7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A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8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经济地理学之区位理论
理论前提: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 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 给定(或固定);现代区位理论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 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销售价格的 高低,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 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经济地理学》之
第二章 区位理论(1)
绵阳师范学院:冉清红副教授 岳云华教授
经济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概述⊿
农业
工业
中心地 现代经济
区位论⊿ 区位论⊿ 理论⊿ 区位论⊿
• 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政治、社 会等)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包括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所有人 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杜能认为,要改变普鲁士农业的 落后状况,“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不是 唯一的生产方式。为了寻求适合于普鲁士 德国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地域配置 原则,于是就开展了研究工作。
1、经营目标假说:
属于商品性农业,农业企业家以获得最大地
运距是决定农业耕作形态空间分布的唯一 要素,其他因素不变(《孤立国》与外部无联系; 自然因素均质性,内部无差异;市场唯一性,内部 中心一个大城市;运输无方向性,马车是唯一的交 通工具;理性的经营者是自由人,无技能、信息、 经验差别,能根据环境作正确决策)。
农业区位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 国(普鲁士),杜能是先驱者,土地所有 制改革(产生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和农奴 制度改革(产生大量的自由农民,农业劳 动者)为农业区位研究奠定了制度基础。
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 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 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locational weight)。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
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 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 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 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 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 F(m1r1+m2r2+rkk)最小。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 角形的朴素形式。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
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已知, 选择适合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
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大全
区位理论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
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目录1概念2农业区位3工业区位4中心地5城市利用1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2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经济地理(1)——经典区位理论
距CBD距离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
• 近城区以从事园艺型农业,如蔬菜、鲜果和花卉等的生 产以及工厂式的养殖业为主,为北京市场提供鲜奶和奶 制品、鲜菜及蛋、肉、鱼等畜产品等;
• 中部属于平原粮牧区,为北京市重要的粮食、蔬菜、果 品等的生产基地;
• 外围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相对较少, 但林、草地资源丰富,属于京郊平原粮油牧区。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开始重视区位论的研究, 如克鲁格曼。
——研究方向基本相同。
2. 区位论与地理学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的研究主体大致相同,即空间问 题。但区位论是追求空间规律性的科学,而地理科学是强调 空间差异性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更多采用的是描述、归纳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区位论更多采用的是抽象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
------市场为“点”,区位也为“点”的区位模型
2、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以运费、劳动费、集聚(分散)三个因子组成一般的 区位因子体系,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 局。 •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 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工业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从区
域的角度。 • 区位因子: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
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从经济的角度。
二、经典区位论
(一)区位成本学派
• 区位目标: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 成本
•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 • 杜能的孤立国(1826年)和韦伯的工
商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其中:C为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为某地区每一顾客平均购买额;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的商店营业面
积;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零售饱和指数。 4. 制约零售商圈的主要因素有: ①商店经营类型;②同类型竞争商店的位置;③商品种类;5商店规模;⑤店址周围的条件;⑥促销活动的开展情况。
商业布局的基本理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异地商圈。一般而言,核心商圈能吸55%—70%的顾客;次级商圈为15%—25%;边缘商圈则最小,比较稀疏。但商店的规
模不同、类型不同,对顾客的吸引也不同。一般而言,中心商业区和大型商店对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的顾客的吸引力相对要 大。商圈通常不是圆的,更多是椭圆形或多边近圆形。 2. 限度。 1929年,美国人威廉•雷利用三年时间,调查了美国150个以上的城市,终于在1931年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则”,又称“雷 利法则”。他认为,“具有零售中心的两个城市,从位于它们中间的城市吸引的交易量与各自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例,而与从 中间城市到市场的距离的自乘成反比例。”该法则主要地证实一个城市的人口越多,规模越大,商业越发达,对顾客的吸引
SOLANA蓝色港湾国际商区19栋2至3层的欧式建筑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 情,按不同的功能划分为美瑞时尚百货、SOLANA MALL、活力城主题店、 高街、亮马食街、左岸、中央广场等区域。涵盖了1000余个知名品牌, 600多家零售名店,30多家餐饮美食,20多家临水酒吧以及传奇时代影 城、全明星滑冰俱乐部、BHG精品超市等丰富的选择。
空间模式,形成了城市地理学中的加纳模式。 加纳模式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高门槛(所谓“门槛”threshold,是指一个企业为经济正常经营活动而需赚取的最低收入) 的职能是有较高的地租支付能力,因而能够居于商业区中地租较高的地方。在实践中,由于商业企业都是为其周围的居民服 务,所以可用维持其正常经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代替最低收入下限,以人口门槛(Population Threshold)作为门槛高低的简 明指标。当然,某一企业“门槛”水平的高低,是与其自身的特征相关的。 此外,通过对美国芝加哥商业区空间布局的分析,总结出商业区空间布局的几个特征: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三)
②市场等级序列。
中⼼地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是与中⼼地规模、⼈⼝分布密度、居民收⼊⽔平及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密切相关。
不同规模的中⼼地,其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也是不同的。
它们在空间地域上的这些差异,经过相互作⽤和⼈类经济活动的⼲扰,就将形成规律有序的中⼼地——市场等级体系。
就区域内各城镇⽽⾔,商服设施和商品种类由城市规模决定,从⼤城市商服设施⾼级发展,商品种类多⽽全,直⾄⼀般城镇(县城、建制镇)只有基本⽣活性商服,⽔平很低,种类很少。
就城市内部⽽⾔,市级中⼼、区级中⼼和⼩区级商服中⼼也有类似的分异规律。
就不同商业、服务⾏业⽽⾔。
各⾏业经营品种、商品的种类、级别、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均不相同,由其形成的等级序列可归并为:低级商品和服务售价低,顾客购买频率⾼,需要量⼤,需求门槛低,销售距离短,服务半径⼩。
⾼级商品和服务质量好耐⽤,更新慢,售价⾼,需要量少,购买频率低,需求槛⾼,销售距离长,服务半径⼤。
按地域归并,即:⾼级商服中⼼。
提供⾼级到低级的全部商品和服务;中级商服中⼼提供从中级到低级的全部商服活动;⽽低级商服中⼼只有低级的商品和服务。
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也依次由⾼到低、由⼤变⼩。
③中⼼地体系的基本模型。
A、市场原则就是从最有利于组织商品的供销,保证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范围⾓度出发,并在均等机会下配置各级中⼼地及其市场区的数⽬。
因此,在此原则下建⽴的中⼼地体系为K=3体系。
这⾥K值是中⼼地模型的重要指标,它表明在不同的空间组织原则下,中⼼地相对于由它服务、供应及管辖的市场区排列关系和数量关系。
在市场原则下,K=3,意即⼀个上级中⼼地的商服点,不仅吸引⾃⼰中⼼地的商服活动,⽽且还⽀配(吸引)相邻6个下级中⼼地的商服活动。
但所⽀配的不是它们的全部,只是其中1/3,⽽另两个同级的中⼼平均⽠分剩余的2/3。
这样,⼀个上级中⼼所⽀配的下级中⼼市场区就是6X1/3+1=3=K。
这样,每⼀个较⼤的中⼼地的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它低⼀级的市场区,依此逐级类推,可得出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又被称为区域研究,它是一种基于位置的经济理论,它强调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人将位置认为是决定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区位理论一直是地理研究领域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它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商业,旅游,农业,城市发展,和地缘政治。
区位理论的基本的原则是地理空间的位置决定了一个地点的经济活动,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在区位理论的指导下,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并试图预测他们明天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该理论学习位置的性质,它会说明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例如附近地区的资源,交通,设施,当地政策,等等。
现代地理学家还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来物理地把握和分析地理位置的数据,以分析其特定的地理
性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区位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和经济服务中心,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旅游和投资的。
例如,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因为它具有大量的金融资源,高质量的服务,多样的语言能力,以及丰富的历史背景。
它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旅游景点,因为它富有历史特色和多样性的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旅游。
另一方面,区位理论也可以解释地理环境,城市和地区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围绕困难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农业地区,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来改善当地社会和经济状况。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如交通和教育,可以促进政府的经济发展,并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区位理论是一种关于地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它可以帮助政策制。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经济学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所考虑的因素、制约条件和区位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早期起源于工业经济学,后来在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会权衡各种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静态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资源因素。
市场因素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等。
资源因素指的是企业在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资源供给情况,例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能源的便利性等。
动态因素包括网络效应、外部经济和社会因素。
网络效应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考虑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关联程度,例如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的接近程度。
外部经济主要包括技术外部性、产业集聚外部性等,即企业所处地点的周边环境对其经济活动的正面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政策、文化等对企业选择地点的影响。
区位理论的理论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区位选择和区位效应。
区位选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的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资源,做出最佳的选择。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在选择工厂地点时,会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交通便利性、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区位效应是指地点选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等。
同时,地点选择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区位效应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例如就业率、GDP增长率、创新活动等。
区位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涵盖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该理论来确定城市内不同产业的最佳区位,以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企业家可以利用该理论来评估不同地区的潜在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以确定最佳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推广 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未来,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将持续关注社会、经济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 赢。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企业 决策效率和精准度,提升商业服务品质和客户满意度。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金融中心之一,为上海市乃至中国经济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杭州阿里巴巴的创新发展模式
企业背景 阿里巴巴是中国的电子商务巨头 ,以B2B、B2C、C2C等电子商 务模式为核心业务。
发展现状 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 商务企业之一,带动了整个中国 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2023-11-07
目录
• 商业和服务业概述 •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的基本概念 •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的影响因素 •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的优化策略 •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的未来趋势 • 案例分析: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的应用实践
01
商业和服务业概述
商业和服务业的定义
商业
指商品交换和买卖活动。它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买卖、信贷、租赁等方式, 实现商品和服务价值的交换。
02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的基 本概念
区位论的简介
区位论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的基本理论,它 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 间上的分布、位置选择和空间组织。
区位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企业开始在 地理上集中或分散,形成了不同的工业区位。现代区位论则 更加关注多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包括商业、 服务业、制造业等。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四章
图 4-12 等概率线与购买行为
这样,下列模型可成立。
A d P = ∑( A d
j ij ij n j =1 j
b
b ij
)
Pij 表示在 i 地区居住的消费者选择 j 消费中心的概率。 Aj 表示 j 消费中心的吸引力,一般用商店的规模来表示。 dij 表示 i 地区到 j 消费中心的距离 b 表示距离指数(是经验测定的指数) n 表示消费中心的数量 赫夫模型是从个人的选择行为的现实理论中推导出来的,不同于赖利的经验 法则。该模型对商店选择和零售商圈推定模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模型 中的 b 值是一个经验值,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才可获得[3]。
图 4-5 地价与零售业区位关系 3
二、零售业区位模型
1.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1)普劳德福特(M.J. Proudfood)划分法 他在 1 937 年研究了美国的零售业空间,将零售业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即 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近邻商业街和孤立商店群等。他的划分 主要侧重于零售业活动的位置条件和特征。 (2)美国学者迈耶(Mayer)在 1942 年同样以美国的城市为对象进行了零售业 空间类型划分,但他侧重于零售业活动的规模和形态的研究。 (3)贝利划分法 在普氏和迈氏研究的基础上,1963 年以芝加哥为例,运用多变量分析法研究 了零售业空间类型。他把零售业空间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中心部存在 一个核心的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呈同心圆分布,按照商业集聚的规模 进一步可分为 CBD、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和近邻中心地。第二种类型是沿道 路和街道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根据其位置和规模差异,又可分成传统的购 物街、沿主要干线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在郊区形成新的带状零售业空间和高速公 路指向的零售业活动集聚空间。第三种类型是追求类似零售业活动集聚利益和接 触利益在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空间。按照集聚的零售业和服务业的种类 可分为汽车街、印刷区、娱乐区、输入品市场、家具区和医疗中心等。专业化空 间与第一和第二种类型并非是无关独立存在的,有些类型在区域中心地或沿干线 分布的空间也能找到。 同样传统的购物街能看到的零售业在近邻中心地中分布着, 总之,三者的类型划分具有相对性。 2.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1)霍伍德(Horwood)和博伊斯(Boyce)提出的中心-边缘模型。 如图 4-6 所示,中心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核心部(core)和边 缘部(frame)。核心部具有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 职能布局等特征。与其他零售业空间不同,中心商业区的核心部除商业职能外, 也是各种办公机构、金融和行政机关的聚集地。围绕核心部的边缘部土地面积相 对广、土地利用密度也不高,郝氏和鲍氏认为该区域的最大特征是职能的空间分 化。在周边部分布着轻工业、交通站点、具备仓库的批发业、汽车销售和修理业、 特殊服务业(如医疗)以及住宅区,各自不仅相互联系,而且每一个部分与核心
经济地理各区位理论主要观点及区别
简述各种区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比较其主要区别主要观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在杜能假想的“孤立国”和企业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纪人”的条件下,地租收入随距城市的距离和运费率的增加而减少;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而为某种作物耕作的极限;在市场中心即运费为零的点与耕作极限直接的连线为地租曲线;地租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运费率的大小;同种作物当运费率不变时,离城市越远农产品价格越低。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在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和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前提下,规定劳动力多数地点不能移动,劳动力成本固定且劳动力供给无限,总结了以下三个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最小运费原理;劳动力指向论:在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大于企业离开最小的运费区位而增加的运费时,劳动力指向占主导地位;集聚指向论:当集聚的节约额比运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产生集聚。
3、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大多数工业企业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利润最大点)是最优区位。
当一生产者成本下降,其市场领地扩大,从而占据其它生产者的市场领地,使空间上原有的均衡被打破。
4、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无论在何点布局都能占据所有市场,如果又有一个企业进入,在两者竞争空间达到均衡时,一定是两者都在市场的中心点,如果产品有需求弹性,竞争的结果在空间达到均衡时两厂商一定是在市场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此时两厂商销量最大。
5、行为区位理论在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中,在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区位中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区位而不一定选择最佳区位;费用曲线与收入曲线的倾角越大,工业布局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平均成本较低,获利空间范围较大,企业在空间选择区位的余地较大,反之亦然;政府区位政策的差异造成区位条件的变化。
6、中心地理论不同规模的商业中心在空间分布按一定的规律呈等级分布;同级中心地具有大致相同的功能;高一级中心拥有低一级中心地的全部功能;各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不取决于地域面积的大小,只取决于地区人口密度与人均购买力水平;空间大大小小的市场网络是一个等级系统,是一个多重结构的等级系统;良好的区位条件是各级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集大全者)
1.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史密斯认为把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结合起来,就能够画出收入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以找到“最佳区位”、“次最佳区位”。
其基本原理是能够获得的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2.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理论。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
钻石模型四区位理论的实践案例对于案例的选择本人筛选了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一是区位理论对旧城改造的引导二是区位理论对城市空间设计的引导探究城市空间案例主要是以营利空间商业综合体和非营利空间社区为区分分别列举一典型案例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
摘要: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此为本人在研究生期间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阐述古今中外区位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列举数个区位理论发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给出自己的感想。
向心力与离心力:上述的正面的外部性显然还产生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或叫做向心力、集中力),使产业集聚地点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进入的企业越多,规模经济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但事物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过密、过多,就会使投资环境恶化,产生诸如交通、污染、噪音等等问题,使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下降,于是吸引力变成了离心力、分散力,使相关企业向产业集聚地点的外围边缘扩散,直到两种力量相对平衡为止。
一、以成本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成本派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理论核心是根据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代表理论就是杜能的农业区位,再到最早的成本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龙哈特提出“区位三角形”,后由韦伯发展成系统学说。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他吸收了龙氏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予以补充和修正,并加以数学推导,形成一定的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伦。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环绕理论和园区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韦伯在20世纪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会聚集在人口、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
中心地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
环绕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勒佩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
环绕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可以指导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园区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特定的园区内进行集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园区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区域集聚效应的重要性,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园区时考虑共享经济的概念。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企业落户。
深圳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
另外,深圳还利用园区理论,建设了一大批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是对商业和服务业企业选择落地地点的理论体系。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区位理论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展示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需不断深入。
1.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商业和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商业区位理论
1商业空间集聚的动因(消费行为驱动)
(1)选择消费的需要 (2)一次性购物、大量购物的需要 (3)随机购物和娱乐休闲的需要 (4)信赖消费需要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 商业空间集聚的质量评价
理想商圈:
商业企业顾客的最大空间范围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商圈的结构
3门槛商圈与理想商圈 门槛商圈:
保证商业运营最起码的人口规模所在的空间 范围。
理想商圈:
商业企业顾客的最大空间范围。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商圈的结构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制约商圈规模的因素
1商业区(街)的规模大小
百货、超市、品牌店、专卖店等 2核心商业的多少与知名度 3商业街的结构
不饱和的情况下,越大越好 集购物、娱乐、餐饮、旅游为一体
经营形式多寡 经营种类和档次多少 商业设施的布局
商业街(区)向干路交通,交通枢纽附近转移。 例如:上海七宝商业中心 漕宝路—七莘路(干路)—两路交叉口
(3)郊区大卖场增加免费班车,扩大商圈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商圈间竞争的策略
2强化核心品牌店(旗舰店 )
商业街的知名度来源于品牌店的知名度 例如: 王府井——王府井百货大楼 南京路——上海第一百货商店 名店、老店支撑商业街
(2)规模小的城市
市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合一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商圈间竞争的策略
1改善交通条件 2强化核心品牌店 3增加选择品的比例,集聚人气 4抢占先入优势,理性应对区位惯性
区位理论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一、自由式农业 二、林业 三、轮作式农业 四、谷草式农业
五、三圃式农业
六、畜牧业
二、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斱式的空间配置:
城市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易于腐烂、在新 鲜消费的产品 城市远处:种植价格、运费较小的作物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区位理论
第五小组 袁敏 李双双 谷振阳
区位理论
•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 • 三、古典区位理论 • 四、近代区位理论 • 五、现代区位理论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
探索:一般空间法则。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区位不消费区位之间的距 离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各种农业生产斱式在空间上呈 现出同心圆结构。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
论的基础。
五、杜能理论的缺陷
一、韦伯理论前提不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本假定条件:
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斱法,研究空间法 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斱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
理学的理论基础。
(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
论基础之一。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理论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寻求最大利润化点
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 状市场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
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a:高级商品店; b:妇女服装店; c:宝石店 d:家具店; e:食品店; f:鞋店; g:西装店
A:最高地价点; B1,B2:街角
二、零售业空间类型与结构
(一)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中心商业区
外围商业区
普劳德福特划分法
侧重零售 业位置与
特征
主要商业街 临近商业街 孤立商店群
图4-9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总体来说,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和行政原则则可看 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 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大交通发展时期,以及新开 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 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交通原则 比市场原则作用大;
来源:牛亚菲,1989
图4-12 江苏省灌云县中心地体系 结构示意图
来源:牛亚菲,1989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建设
成功地应用了中心地理 论,但并没有完全按六 边形嵌套的模式布置。
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大致 相当,高级别的居民点 则布置在较低级居民点 的中间。
图4-13 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规划图
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区位选择特征。
本章要点
中心地、中心性、货物的供给范围、中心地的等级等基本 概念的内涵理解。
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 系统的各自特征和差别。
对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要素的把握和分析;对零售业区位 模型的理解与零售引力模型的应用。
对现代服务业的区位特征、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
系统的变化。 忽视了集聚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1 商业、贸易、市场
1)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 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 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 业。 服务业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 服务业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 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 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 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 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 业部门。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商圈间竞争的策略
3增加商品的比例,集聚人气 (1)选择品 (2)高级品
名表、高档服饰、高档纪念品等。 服装、鞋帽、饰品等——商业街的底色。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商圈间竞争的策略
4抢占先入优势,理性应对区位惯性 (1)节约地价成本
虽然付出等待成本,占据了先入优势。
1商业规模 2商品种类 3人口密度 4消费水平 5城市类型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制约商圈规模的因素
1商业规模 成正相关 大卖场 、大型超市 ﹥ 小超市、 便利店 大型百货公司 ﹥小ecnu
(二)制约商圈规模的因素
2商品种类
3人口密度 成反比
商业区位理论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 商业的发展和演变
1 商业革命
1900年俄 秋林公司 哈尔滨 1918年 郭氏兄弟 上海永安公司
1)百货店的兴起——第一次商业革命 2)超市、大卖场、连锁店——第二次商业革命 3)大型购物中心兴起——第三次商业革命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 地价
中心区布局的商业(高地价城市商业)特点: (1)大量销售的行业 服装业、特色食品、特色地方 产品、餐饮娱乐业 (2)高额利润的行业 (3)专业店、专卖店、名店、老字号 中心区外围: 超市、大卖场 城市郊区: 批发市场、大型购物中心、折扣店
三 商圈
(一)商圈的结构 (二)制约商圈规模的因素 (三)商圈间竞争策略 (四)商圈网络的划分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商圈的结构
1商圈的划分 (1)消费者的最大剩余效用决定
消费成本=商品价格+交通成本+时间机会成本
(2)商业的空间竞争决定 2 商圈的界限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消 费 亿 元
吃的消费 穿的消费 用的消费
1993——1999年上海徐家汇消费结构变化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二节商业区位理论
商业区位理论学派: 1 传统区位学派
1 购买习惯 2 消费者偏好 3 周边社会文化氛围 医院 疗养院 宗教圣地 烈士陵园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五) 空间经济结构
1 商业企业之间 关联与竞争 2 商业与其他行业之间 与餐饮娱乐业的结合 公园、运动场馆、影剧院、旅游景点、展览中心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六) 环境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制约商圈规模的因素
4消费水平 高级品、奢侈品——日常用品 自行车、电视机、电风扇、空调 成反比 (1)商品性质的变化。 (2)社区商业的商品档次提高,种类增加。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制约商圈规模的因素
城市棚户区、老城厢 多为日常消费品布局区 城市高层高级住宅区,流动人口集 中区 商业布局的理想地区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 人口
人口密度: 人均收入水平:
人均购买力
交通 、地价因素 人口密度、人均收入水平 特例: (1)远郊的别墅区、高级住宅区 (2)旧市区的密集棚户区 (3)外来打工人口集聚的城乡结合部 (4)注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购买力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四) 文化
商业空间集聚概念: 商业设施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的状态。这种集 中应高于更广大范围该实体空间分布的平均状态。
1商业空间集聚的动因(消费行为驱动)
(1)选择消费的需要 (2)一次性购物、大量购物的需要 (3)随机购物和娱乐休闲的需要 (4)信赖消费需要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 商业空间集聚的质量评价
城市郊区,外来务工人员、及郊区 农民,交通不便、消费低,商圈范 围受到限制。
城市别墅区,高档低层住宅区 购买力不强,私家车,对交通费看 的不重,不是商业理想区。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制约商圈规模的因素
5城市类型 城市规模——商圈的等级性、层次性 (1)规模大的城市
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
2 中心地理论学派
3 消费行为学派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二节商业区位理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商业区位特点 商业区位因子 商圈 商业空间集聚 商业空间关联 商业空间竞争 商业区位类型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 商业区位特点
1 单一的消费指向 2 空间关系的外部特征 3 地价是商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4 商业区位选择的理性目标是消费者最大剩 余效用与商家最大利润之间的平衡
小区测度单位:日;社区:周;城市或区域:季、月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四)商业网络的划分
4商圈与生活圈的整合
生活圈包括购物圈,还包括其他生活的内容。 以居住地为中心的生活联系空
间 市场机制下形成的 但是尽量使生活圈与区域商圈科学有机的整合才 以商业设施为中心的消费者在 空间上的分布范围。 是规划中的等级单位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 商业区位因子
(一)交通
(二)地价
(三)人口 (四)文化 (五)空间经济结构 (六)环境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 交通
1 宏观效应
所在地区的整体交通状况 通达程度、枢纽程度、道路密度
2 微观效应 所在地区的具体交通状况 道路性质(轨道交通、干路、支路、居民区内部道 路) 道路结构(放射道路的汇集、十字交叉口、双向通 行、单行道、道路尽头)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王府井商业街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新商业时代主要特点
大量消费 个性消费 服务消费 娱乐消费 随机消费 精神消费
1)新商业时代产生的背景 2)新消费趋向 3)设施大型化、综合化,等级组织扁 平化 4)经营管理信息化、个性化 5)组织的集团化、网络化 6)空间布局郊区化、社区化、全球化
(一)商圈的结构
2 商圈的界限 赖力 零售业引力理论 重力模型:
两地的市场界线与两地的人口成 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商圈的结构
费德林汉姆 修改重力模型: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商圈的结构
3门槛商圈与理想商圈 门槛商圈:
保证商业运营最起码的人口规模所在的空间 范围。
1商业区(街)的规模大小
百货、超市、品牌店、专卖店等 2核心商业的多少与知名度 3商业街的结构
不饱和的情况下,越大越好 集购物、娱乐、餐饮、旅游为一体
经营形式多寡 经营种类和档次多少 商业设施的布局
理想商圈:
商业企业顾客的最大空间范围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商圈的结构
3门槛商圈与理想商圈 门槛商圈:
保证商业运营最起码的人口规模所在的空间 范围。
理想商圈:
商业企业顾客的最大空间范围。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商圈的结构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二)制约商圈规模的因素
商业街(区)向干路交通,交通枢纽附近转移。 例如:上海七宝商业中心 漕宝路—七莘路(干路)—两路交叉口
(3)郊区大卖场增加免费班车,扩大商圈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商圈间竞争的策略
2强化核心品牌店(旗舰店 )
商业街的知名度来源于品牌店的知名度 例如: 王府井——王府井百货大楼 南京路——上海第一百货商店 名店、老店支撑商业街
1 外部环境
远离环境污染区、风口、酷热、酷寒、强日照 注重与自然风光的结合:滨海、临江、靠近绿茵
2 内部环境 绿色购物环境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 商圈
商圈(商品服务范围): 某种商业形式的消费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 商品的商圈 商店的商圈 商业街商圈 城市商圈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规模小的城市
市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合一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商圈间竞争的策略
1改善交通条件 2强化核心品牌店 3增加选择品的比例,集聚人气 4抢占先入优势,理性应对区位惯性
商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商圈间竞争的策略
1改善交通条件 (1)商业街(区)布局在商业中心 (2)商业街内部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