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鉴定

合集下载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

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

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

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明清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青花和高温彩釉瓷的烧制成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明清瓷都景德镇的形成与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 花考察我国历史文献,最早而又明确提到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的著作是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书中详细记录了农工生产技术,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其中的《陶埏篇》中指出:“坯制成之后,就在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又说:“凡瓷器,绘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入窑烧成。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有人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但从考古新发现来看,青花始于唐代更为可靠,发展至明清两代,青花更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以青花和某种彩色釉为主流装饰。

明代早期(永乐、宣德),青花瓷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较元代料细腻,绘画精细,凡是有结晶斑及颜色深的地方都下凹,颜色表现深浅不均。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用国产平等青料,颜色较为均匀,色调柔和淡雅。

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用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河南博物院 魏 威青花永乐青花进口回青料,颜色为蓝中闪紫色,色调浓艳,至万历时,颜色逐渐变得灰暗。

明末(泰昌、天启、崇祯),青花瓷用国产青花料,翠蓝色,俗称翠毛蓝。

康熙年间,青花料与明末相似,使用国产料,较精细,颜色青翠艳丽,色调明快,与康熙祭蓝颜色相似,可分出深浅不同的颜色,适于瓷器上的渲染绘画,可表现出花纹图案的阴、阳及侧面、反面,具有纸卷上的绘画效果。

由于它能分出五六层的深浅层次,所以又称它为“五彩青花”。

雍正时期,青花是康熙向乾隆过渡的时期,釉色由翠蓝向蓝黑过渡转化,青花层次由繁向简过渡,层次越来越少,前半期与康熙相似,中后期与乾隆相似。

乾隆时期,青花为蓝黑色,绘画深浅层次少,最多为两三层,类似于明代永宣时期的苏泥勃青料的蓝黑色,用人工点染法,色调深沉,深浅有规律,死板,点彩的地方没有下凹。

嘉庆道光时期,青花色调鲜艳,为纯蓝色,与同时期的祭蓝相似,青花料越来越粗,纯蓝变得越发灰暗,盘碗类器物,瓷器底部外壁釉面上出现荞麦面地现象,即黄褐色斑点,光绪民国时期,出现洋蓝青花。

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

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

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一、明清瓷器的历史背景二、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1.原料的选择与准备2.造型与成型3.装饰与烧制三、明清瓷器的分类和特点1.按用途分类2.按地区分类3.按纹饰分类四、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1.器形鉴定2.胎体鉴定3.釉面鉴定4.纹饰鉴定一、明清瓷器的历史背景明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灭亡,清朝兴起,又出现了新的瓷器风格。

在这个时期,中国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二、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1.原料的选择与准备制作明清瓷器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和长沙土。

高岭土质地细腻,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塑性,长沙土则是瓷器中的主要原料。

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添加一些助剂,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2.造型与成型明清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的器物造型简单朴素,有的则富丽堂皇。

制作瓷器需要先进行成型。

成型主要分为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需要经过多次揉捏、拉拢、压制等步骤,而模具成型则需要先制作出模具,再将泥坯放入模具中进行成型。

3.装饰与烧制装饰是明清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装饰方面,明清时期主要采用绘画和雕刻两种方式。

绘画主要采用青花、红彩、五彩等色彩,雕刻则主要采用浮雕和刻线两种方式。

完成装饰后,还需要进行烧制。

明清时期的烧制技术非常高超,能够控制温度和气氛来达到不同效果。

三、明清瓷器的分类和特点1.按用途分类按用途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两类。

生活用品包括餐具、茶具、洗漱用品等,工艺品则包括花瓶、香炉、鼻烟壶等。

2.按地区分类按地区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景德镇窑、宜兴窑和广东御窑三种。

景德镇窑以青花瓷闻名于世,宜兴窑则以紫砂壶著称,广东御窑则是清代皇家专门制造的瓷器。

3.按纹饰分类按纹饰分类,明清瓷器主要分为青花、五彩和粉彩三种。

其中青花是最常见的一种装饰方式,五彩色彩丰富多样,粉彩则以淡雅的色调著称。

四、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1.器形鉴定在进行明清瓷器的鉴定时,首先需要对其器形进行判断。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1.瓷器的类型与制作工艺: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红彩瓷、釉下彩瓷等。

鉴定时需了解各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比如青
花瓷使用青花釉,五彩瓷釉下绘制彩绘等。

2.瓷器款识与题款: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上常有款识或题款,是瓷器鉴
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定时需研究并比对款识与题款,了解其字迹、风格、内容等特点,以确定其真伪和年代。

3.瓷器胎质与胎釉:元明清时期的瓷器胎质多为白色或黄色的高岭土瓷,胎釉多为青白釉、铁丝釉、天青釉等。

鉴定时需观察瓷器的胎质和釉面,分析其成分与特点,与真品进行对比,以判断其真伪。

4.瓷器造型与纹饰: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瓶、盘、碗、壶
等各种形状。

纹饰方面,青花瓷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
五彩瓷多采用红、绿、黄、蓝、紫等鲜艳色彩,绘制各种纹样。

鉴定时需
观察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分析其风格、工艺以及与真品的相似程度。

5.瓷器胎质与烧制特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瓷器的胎质坚硬、脆韧并具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时需掌握不同时期
瓷器的烧制特点和工艺,比如元代青花瓷烧制成熟,明代青花瓷品质有所
下降,清代青花瓷烧制再次达到巅峰等。

6.瓷器器型与尺寸: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器型多样,大小各异。

鉴定时
需了解各种器型的特点和常见尺寸范围,辨别是否符合古代制作标准。

8.瓷器口沿、底款与底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口沿有许多款式,底款
和底纹也有一定的特点。

鉴定时可通过观察瓷器的口沿、底款和底纹,与
真品进行对比,判断其时代和制作工艺。

如何鉴别 明清瓷片年代

如何鉴别 明清瓷片年代

如何鉴别明清瓷片年代?
苏麻离青料产地原本是波斯地区,现在的伊拉克、伊朗等地。

它们通过丝绸之路带入中国,其原产地位于盛产钴矿的伊拉克索马拉。

1.看底款:明代瓷器底款有“大明年制”等字样,清代瓷器底款有“康熙年制”等
字样。

2.看釉色:明代瓷器釉色偏青,清代瓷器釉色偏白。

3.看纹饰:明代瓷器纹饰较简洁,清代瓷器纹饰复杂。

4.看形制:明代瓷器多直筒型瓶、罐等,清代瓷器多瓜棱瓶、观音尊等。

5.看足底:明代瓷器足底多为“滑底”,清代瓷器足底多为“砂底”。

6.看款识:明代瓷器款识有“成化年制”、“嘉靖年制”等字样,清代瓷器款识有“康
熙年制”等字样。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大致判断明清瓷片的年代。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明清瓷片可能经过了后期修补或者伪造,因此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明代瓷器足底多为“滑底”?
明代瓷器足底多为“滑底”的原因是,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成熟,瓷器的底部比较平滑,没有明显的瑕疵或者凸起。

而清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则相对比较粗糙,瓷器的底部往往有明显的瑕疵或者凸起。

此外,滑底也是明清时期瓷器底部的一种特殊制作工艺,目的是为了防止底部滑动,从而提高瓷
器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讲课稿

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讲课稿

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pdf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pdf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pdf明清民窑瓷器鉴定是对历史文化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瓷器的形态、色彩、纹饰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明清时期陶瓷工艺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形制特征、釉色及纹饰等几个方面介绍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来看明清民窑瓷器的形制特征。

明清时期,民窑瓷器的形制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瓶、罐、盘、碗、壶等。

其中,瓶类器物常见的有花瓶、草莓瓶、硬山瓶等。

罐类器物常见的有茶叶罐、饮料罐、玉佛纳罐等。

盘类器物常见的有托盘、果盘、浅盘等。

碗类器物常见的有碟子、蓮瓣碗、人物故事碗等。

壶类器物常见的有茶壶、水壶、油壶等。

通过对明清民窑瓷器的形制进行观察和比对,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时代和风格。

其次,釉色也是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清时期民窑瓷器的釉色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点。

常见的釉色有青釉、白釉、黄釉、粉红釉等。

其中,青釉色以翠绿色为主,多见于明代早期;白釉色晶莹剔透,多见于明代中晚期及清代早期;黄釉色通常呈黄橙色或土黄色,多见于明代晚期及清代早中期;粉红釉色呈浅红色或淡粉红色,多见于清代中晚期。

通过对釉色的判断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测明清民窑瓷器的年代及制作工艺。

最后,纹饰也是鉴定明清民窑瓷器的关键要素之一。

明清时期的瓷器纹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花鸟纹、山水纹、人物纹、器物纹等。

其中,花鸟纹以牡丹、兰花、菊花等为常见图案;山水纹多以山峰、江河、云雾等自然景观为主题;人物纹则着重表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器物纹则常见于壶、罐、碗等容器上。

通过对纹饰的鉴别和观察,我们能够推断明清民窑瓷器的出处和制作背景。

总结起来,在明清民窑瓷器鉴定中,我们可以从形制特征、釉色及纹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对形制、釉色和纹饰的综合考察,我们能够初步确定明清民窑瓷器的年代、产地和制作工艺。

然而,鉴定明清民窑瓷器还需要结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实地考察,以及与其他文物进行比对和研究,才能够得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通过对明清民窑瓷器的鉴定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丰富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几大问题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几大问题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几大问题自康熙60年还物华如明代成化、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外还有博华五期为清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品,大物中实际情况。

从,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料、青花中华晚明风格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都有所区别博中,这些都需清末、民国时尤甚断代科学性博华了明清时期,彩。

还有的赝品王年号博华品,大来自朝鲜、越0年;第五物华熙帝在位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不少国外窑口,物华更替时地区。

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就有仿写前中可分为五期,品是何朝代、花器物。

到了清华中白瓷、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了明清时期,彩华物以及台湾地区主要特点、手段、代越窑物泉)窑、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变式。

以上所说物化窑、漳州、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

还要有的是历代官窑中,有的特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伪),其主华变式。

以上所说局部仿制,如。

还有华中窑和民窑有单仿造型、仿纹的青花瓷)、转物华瓷为代表饰、仿釉色、的出现而变化华博呈色变化等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熙窑、乾中运往广州彩绘的仿品面貌特征料、工艺技术、中华物,嘉靖、隆都有较大区别析和判断,先华中不少国外窑口,。

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如明代成化、华博期,又可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初朱山八友中。

因此要辨别伪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更加逼真,此物博假古董。

雍正朝仿明宣德朝型特征和器物总华中0年;第五),有的是历互相借鉴中期称之。

代官窑仿官窑瓷,窑口的物华。

明清以后还有的是历代民窑跨度。

下华博花器物。

到了清仿官窑瓷等。

此外,明清时别于前后朝代华变期青花瓷(以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朝“宣青物华其较高的研究、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要再分期(如物华既大体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窑、磁州窑等中代即可,的问题。

如明几个朝代瓷器物华代、停烧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号命名的,如宣华圈、满釉还写前朝宣徳款一期为清初,顺博中前代往往器物,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年(希尧)窑、中物如是覆烧、支烧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瓷器已发展博华、哪个年代及青花器物。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阿元:景德镇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1278(忽必烈)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景德镇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一、枢府瓷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

(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山西的霍窑和景德镇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

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

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青花瓷:一、定义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青花起源,唐代巩县窑中唐三彩的蓝色,用钴料呈色,早在春秋战国陶胎琉璃珠上的篮彩,用钴做呈色剂)三、青花瓷器形元青花,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水滴、高足碗(马上杯)。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是明代时期的一种白地青花瓷器,以其细腻的造型和典雅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一、特征:
1.器型:明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盖罐、碗、盘等。

明青花瓷器制作精细,造型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2.瓷质:明青花的瓷质较为晶莹剔透,光泽明亮,釉面细腻光滑。

3.青花:明青花的青花呈现出淡雅的颜色,青中透出一丝苍劲之感,色调柔和,层次分明。

4.纹饰:明青花的纹饰细腻丰富,常见的有花卉、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图案。

纹饰线条流畅,线条精细,绘画技法高超,图案层次分明。

5.胎体:明青花的胎体细腻均匀,质地坚实,声音清脆。

二、鉴定方法(明青花鉴定歌诀):
1.查看器型,造型要端庄。

2.仔细观察瓷质,晶莹剔透。

3.青花颜色看,青中透一股苍。

4.纹饰图案要细致,层次布置看清楚。

5.轻轻敲打胎,声音要清脆。

以上为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在鉴定明青花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器型、瓷质、青花、纹饰和胎体等方面来判断。

鉴定时需要细心观察,并结合实物与专业鉴定人员的意见进行判断。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元明清瓷器特点

元明清瓷器特点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 明清瓷器鉴定,首先得看器型啊!就像人得有个好身材一样。

你瞧那永乐的青花瓷瓶,那优美的线条,多让人着迷啊!咱得学会欣赏这种独特的造型美呀。

2. 再说说釉色,这可太重要啦!那温润如玉的釉色,就好比人的皮肤,细腻光滑的才招人喜欢呢。

像弘治的黄釉瓷器,那釉色简直绝了呀!
3. 画工也不能忽视呀!一个好的画工能让瓷器活起来呢。

看看那康熙五彩上的画,多生动,多传神啊,简直就像在给你讲故事一样呢!
4. 还有底足呢,是不是老的,看底足能看出不少门道来。

要是底足粗糙得不行,能是好东西吗?就像一双破破烂烂的鞋子,你会喜欢吗?
5. 重量也得考虑呀!老瓷器的重量往往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可不好形容呢。

你得亲手掂量掂量,找找那种感觉,就像你熟悉一个人的脚步声一样。

6. 款识也很关键呀!那可是瓷器的身份证明呢。

但假的款识也多得很呢,可得瞪大眼睛仔细瞧呀,可别被那些乱七八糟的款识给骗了!
7. 最后就是整体的神韵啦!明清瓷器那独特的神韵,是仿品很难模仿出来的。

看到真正的宝贝,你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就像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激动呀!总之,鉴定明清瓷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多看多学,才能越来越厉害呀!。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

由于元明清瓷器是生活用瓷和艺术瓷的极盛时期,历时很长,品种繁多,涉及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器型、纹饰、用途、胎釉品质、彩瓷品种、底足工艺、款识、做旧手法等许多内容,对其中每一项的研究都可以说是专门学问。

今天就和大家简单说说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

一是观察明清瓷器是否符合那个朝代的器形特点,不符合的是仿品。

如明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大多矮胖敦厚,清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则上下修长,且是磨口。

再比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代康熙年间的棒槌瓶,虽然后朝也有仿制,但在器形上与前朝都有一定差别。

把握了这些差别,便可分辨出是真品还是后朝仿制品。

二是观察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

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恰到好处,仿品一般很难做到。

三是观察明清瓷器外观线条是否流畅,过度自然,给人以美感。

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

从器形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

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

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

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

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

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

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

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

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

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

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

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

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

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

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

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

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

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

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

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

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