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作品的形式解构

合集下载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立体主义,也被称作为“立方主义”,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风格之一,毕加索主张通过解析重构和错位等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意志,立体主义和立方主义中的“立体”和“立方”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体积感和纵深感,而是运用一定的绘画手法将对象做出改造。

它不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而是把多种视角的画面进行结合,形成一个包含原对象的诸多元素和成分的全新对象。

立体主义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艺术倾向,试图在二维的画布上从固定的视角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的幻觉,强调画布的二维性质,而不是创造深度的幻觉。

这种绘画方式并没有使用透视法,而是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对色调(光和影)的运用,将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平面,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展示不同的视角,既暗示了它们的三维形态,又指向了画布的二维平面。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形成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的牙马拉加,天才、任性、高产等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生。

他在绘画的方式上自始至终追求新鲜事物,不断地突破自我和传统理念。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长达79 年,他在绘画、雕塑、陶瓷、诗歌、写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20 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数次改变,他常在“蜕变”中寻求创新,这种蜕变即融合,他经常把各种绘画理念、手法、风格掰开揉碎再进行融合。

立体主义起源于1905 年,由巴勃罗·毕加索开创,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它作为一个引起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带领许多艺术家从传统的透视画法转变到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

但立体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更多的是必然结果下的产物。

一是受到当时社会客观因素的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去透过表面,去描绘肉眼未必能够看见的东西,艺术不再照搬照抄现实事物,而是去发现所描绘的物体的本质,借助这种洞察力来获取对物体的真实情况的掌握。

二是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迫使绘画风格开始变化,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很自如地运用了摄影的多种曝光,把不同时刻、不同地点的对象聚集到一起,引发自身对时间、空间的思考,这一特征在之后作品中也有体现。

论立体主义绘画与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美感

论立体主义绘画与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美感

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 (Frank·O·Gehry)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 的正是这种审美意趣。
的眼睛,不同角度的视像被结合在同一个 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他的设计把完
从此意义上看,立体主义绘画和解
形象上。在这里,毕加索打破了人们眼中 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打破, 构主义建筑打破了正统的现代主义设计
美国现代主义大师查尔斯·莫尔1994
形式美感是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通 蒋晓雩 武汉理工大学
076
的少女》、《镜前的女人》,布拉克的《单簧 表作。在图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笔直的 人一种新奇的感官刺激。解构主义不仅褒
管》等许多作品就具有这一特点。
墙面和规则的窗户,到处体现出反传统的 扬了思想比形式重要这样一种价值,同时
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 扭曲的几何形态,用优雅的曲线形、夸张 也从反造型和反美学角度张扬了另一些反
空间的感觉。但毕加索通过块面的虚实变 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 无政府主义,或者随心所欲,而是具有重
化,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从而使 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 视内在结构因素和高度整体性考虑的特
画面具有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的充分表达。虽 点。这种突出差异性,强调个性的艺术风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差异之美
然他的作品基本都由几何形随意拼构,看 格, 为后来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建
不均衡包括的另一种形式美的规律就 似无逻辑,却在整体上构成了一种均衡的 筑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而突出差异性,
是对比,不均衡的作品最易表现的是个性 形式感,这些由几何形体的分解组合所带 强调个性正是现代艺术发展的生命所在,
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画中体现了画家独 的斜立面体现直线和曲线对比、玻璃与墙 价值,比如错置比秩序重要,差异比同质

创造与重生——浅谈绘画中的解构与重构

创造与重生——浅谈绘画中的解构与重构

一、解构与重构画面的意义解构一词起始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解构主义,它涉及了哲学、语言学、美学等诸多方面。

在艺术领域中主要是指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形态。

解构就是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结构,排除其本原和中心,消除其二元对立。

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素暴露于外,看看它隐含着什么,排除了什么,然后使原有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它们相互交换、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无限可能性。

我们所熟悉的模仿再现的模式,即写实性绘画对现实自然结构的模仿,是他律的。

重构性的形式语言,其所遵循的创作观念是“形式自律”和“主观创造”。

它可以满足艺术家的创造欲望,充分释放艺术家的创造潜力,发挥艺术家的自主创造力,在作品中将自然形象解构,重新组织画面结构,建构一种非写实的全新的艺术形象,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简化是重构画面的重要途径▲减法的过程在现实对象中所呈现的因素常常是多方面的,包括点、线、面、外形、光影、质感等,绘画写生中的解构就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化与抽离。

其中简化是必然的方法手段,就是把物象复杂多样的外部形态组织在一个单纯统一的结构程序中,使自己要传达的意图用最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抽离,就是将隐含在对象中纯粹的形式结构因素抽取和分离出来。

这里的解构是要将形式元素从自然形态中抽离出来,用简化的方式加以表现。

其实,早在解构、重构的观念被提出之前,就早已出现类似解构与重构的形式。

比如中国的龙的形象就是将现实世界里的很多动物的形象进行解构删减,只将其寓意强势的、美好的部分重构在一起,这样全新的龙的形象便产生了。

中国龙的形象具备了鹿角、虎眼、狮鼻、牛耳、鹰爪,就这样新的和谐形象诞生了,并被赋予了超越现实非凡的意义。

当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解构与重构。

在这里简单地讲,解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新组合,构成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新物体结构。

高二【美术(人教版)】纯粹的构图(解构与重构)-教学设计

高二【美术(人教版)】纯粹的构图(解构与重构)-教学设计

围内的图像组织方式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建筑、服装、家具、平
面设计等有深远的影响。
3
1.探讨构图的本质是平衡,学生通过拼贴和绘画的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新 构图的平衡不能被打破。

教师归纳:画面中每个物象都应呈现其特有的分布状态。画面中
5

解 每个形状、位置与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关系,任何内容都不允许有任

的 马 蒂5 斯
6
何改动的状态。抽象绘画并不是作者的肆意而为,而是遵从客观物
象的简化与抽离。
传统的绘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出发,探讨纯粹的构图。学生通过观看、识别和解读艺术作
品,理解构图的本质,形成图像识读素养;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审美判断素养;通过对多个
画派的学习和创意实践,以及课后小结,培养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构图的本质是平衡,理解结构主义在绘画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解构与重构知识,用自己认为理想的方式组织画面,加强对构
以蒙德里安《红色的树》为例,到《灰色的树》,再到《蓝、灰和粉红色的
构成》,运用线与色的创作,实现了纯粹的形象解构与重构。 归纳:蒙德里安从具象艺术中逐渐提炼的物体,实现了纯粹的形象
解构与重构
5.技法点击栏目展示了对发动机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有向大师杜尚学
习和致敬的影子。与杜尚的作品《从楼梯上走下来的裸女》有相似之处。


7.作品展示,教师点评。同学们完成的作品,非常不错,都有从自己独特
评 的视角出发,达到了构图均衡的效果,为他们的作品点赞。 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我们了解到 20 世纪抽象绘画的诞生,大大推进了绘画的发展。同时,

艺术作品分析

艺术作品分析

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传达出深刻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通过对一件具体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艺术形式、主题和观众的可能解读。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这件艺术作品的形式。

这件作品采用了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创意。

绘画通常使用颜料、画笔等工具,在画布上或其他媒介上创作出形象、色彩和纹理等元素。

此外,该作品以抽象表达形式为主,与传统的写实绘画形式有所不同。

抽象主义追求表达情感和内在精神,注重形式和色彩的自由解构。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件作品中的形状模糊、色彩丰富、线条自由流动,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

其次,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件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往往是艺术家对生活、社会、哲学或个人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观察这件作品,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些重要的元素和符号。

例如,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弯曲线条和交错的几何形状,这可能代表着动态和变化。

此外,作品中使用了大胆和鲜明的色彩,例如红色、蓝色和黄色,这些颜色可能与情感、能量和对比有关。

此外,观察作品的整体构图和布局,我们可以推测出艺术家可能试图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抽象理解,或者传达一种情感或情绪。

最后,我们考虑观众对这件艺术作品的可能解读和审美体验。

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主观的,不同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这件抽象艺术作品来说,观众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解读。

一些观众可能会从形状、色彩和线条中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美感,而另一些观众可能会将其与个人情感和经历联系在一起,产生共鸣。

此外,一些观众可能会试图从作品中寻找一种隐含的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

总之,观众的解读是多样且个人化的,这也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特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通过形式、主题和观众的解读共同构建一种美学体验。

通过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主题和解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小学美术《构图分析方法》教案

小学美术《构图分析方法》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构图的基本概念。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合理地组织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使之形成和谐、有节奏的画面。它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有效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构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构图基本原则:对称、均衡、对比、重复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详细讲解并举例,使学生理解其在构图中的作用。
-对称:如轴对称、中心对称,强调画面的整齐与和谐。
-均衡:分为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讲解如何使画面元素在视觉上达到平衡。
-对比:大小、明暗、色彩等对比手法,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分析不同的构图形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美感;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构图实践中尝试新方法,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加强学生的美术表现力,通过掌握构图技巧,使学生在创作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学会评价和分析他人作品中的构图优点及不足,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契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美术《构图分析方法》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构图分析方法》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对称、均衡、对比、重复等;常用的构图形式,如直线式、曲线式、放射式、框架式等;构图中的空间处理,如何利用空间关系使画面更具层次感;构图中的色彩搭配,探讨色彩在构图中的作用及其搭配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构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主动运用构图知识,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美术作品说明用文字解读艺术之美

美术作品说明用文字解读艺术之美

美术作品说明用文字解读艺术之美艺术无疑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语言,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用各种形式的表达手法,将内心世界与观察世界的能力融入其中,向观者传递无声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非每一件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都能轻易理解。

因此,文字解读艺术作品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文字说明的方式解读一幅抽象艺术作品,揭示艺术之美。

1. 背景介绍这幅抽象艺术作品创作于20世纪初,由著名艺术家XXX创作。

整幅作品采用鲜明的色块和流畅的线条,借鉴了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表现方式,以展现人类面对现代工业社会的不安和迷茫。

2. 色彩运用作品中运用了大胆而鲜明的色彩,如红、蓝、黄等。

这些色彩充满活力,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热情和激情。

同时,色彩的对比与碰撞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使整幅作品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3. 线条表达线条在这幅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家运用了流畅而曲线的线条,使得整幅作品产生了一种流动感和节奏感。

有些线条像流水一般穿梭其中,有些则形成了有机的结构和图案。

这种线条的组合,给人一种动态、变化和解构的感觉。

4. 主题阐述这幅作品无疑传递了现代社会的冲突与压力。

鲜明的色彩与扭曲的线条表达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安和不确定感。

同时,作品中的构图和形式探究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暗示了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

5. 情感联结通过使用抽象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与观者的情感相连接。

观者可以在作品的色彩、线条和形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交流,拉近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对艺术作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6. 个人解读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我个人对这幅作品的解读也有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这个作品传达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和质疑,艺术家通过抽象的手法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人类角色和自我认同的困惑。

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表达了个体与大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启发了人们思考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

解构素描模版

解构素描模版

解构素描模版
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基础技法,它通过简单的线条和阴影来表现物体的形
态和结构。

解构素描模版则是在传统素描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物体形态和结构的重新理解和重新构建,以达到更加抽象和有趣的效果。

解构素描模版的创作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仿现实物体的外形,而是通过对物体
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使得原本的形态和结构被重新演绎和重新诠释。

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还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解构素描模版的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创作对象,比
如水果、建筑物、人物等等。

通过对这些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进行重新分析和重新构建,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极具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解构素描模版的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重新
思考和重新构建。

通过这种创作方式,艺术家可以打破传统的束缚,挑战观众的审美观念,从而引发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解构素描模版是一种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方式,它不仅
能够丰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重新思考和重新理解。

希望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尝试这种创作方式,为艺术世界带来更多的新鲜和有趣的作品。

康定斯基的教学理念及其设计作品的表现风格

康定斯基的教学理念及其设计作品的表现风格

康定斯基的教学理念及其设计作品的表现风格瓦西里·康定斯基是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抽象艺术运动之一——蓝骑士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倡通过色彩和形式的抽象表现来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并强调音乐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康定斯基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与色彩的解构:康定斯基认为,形式和色彩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他主张将形状分解为基本的几何形式,通过调整和组合这些形状来创造出新的形象。

他还将色彩视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媒介,通过色彩的表达来传达出内心感受和思想。

2. 内心表达与精神维度:康定斯基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内心感受的表达,他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来源于内心的直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自然外观的模仿。

他追求艺术作品能够触及观者的灵魂深处,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

3. 抽象表现和音乐关联:康定斯基将抽象表现的绘画与音乐进行了类比。

他认为绘画和音乐都是直接表达情感和灵魂的形式,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他试图通过绘画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音乐,使画面中的形式和色彩产生旋律和和谐。

康定斯基的设计作品的表现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抽象表现:他的设计作品大多采用了抽象的形式和色彩,通过独特的构图、线条和色彩搭配来表现他的内心感受和思想。

2. 强烈的色彩对比:康定斯基善于利用鲜明对比的色彩来吸引观者的眼球,并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他常常使用对比鲜明的互补色来创造出一种冲击力。

3. 几何形状的运用:康定斯基倾向于使用几何形状作为他设计作品的基本元素,他通过运用几何形状来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总的来说,康定斯基的设计作品充满了抽象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情感表达,通过形式和色彩的创造,传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鉴赏美术作品的四个步骤

鉴赏美术作品的四个步骤

鉴赏美术作品的四个步骤1. 观察(Description):观察是鉴赏美术作品的第一步,它要求我们用心细致地观察作品,并描述我们所看到的内容。

在这一步,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主题和题材: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它可能是人物、风景、抽象或其他形式的表达。

·结构和构图: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构图如何?有哪些元素在作品中被使用,例如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等。

·技法和风格:艺术家使用了哪些技法和风格来表现作品?,以及具体的美术绘画技巧和风格特点。

2. 分析(Analysis):分析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构的过程。

在这一步,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作品,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和艺术手法。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色彩和光线:作品中使用的色彩和光线如何影响作品的氛围和情感?有哪些色彩组合和明暗对比?·线条和形状:作品中的线条和形状如何使用?它们的方向、长度、曲线等特点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空间和透视:作品中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如何表现?有哪些手法被使用来创造深度和立体感?3. 解释(Interpretation):解释是对美术作品意义和表达的理解和解读。

在这一步,我们需要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艺术家的意图。

以下是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主题和情感: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思想是什么?艺术家想要通过作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或观点?·背景和文化:作品背后可能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文化因素,如历史、社会环境、艺术运动等。

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作品的创作和理解?4. 评价(Judgment):评价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判和评价的过程。

在这一步,我们需要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形成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艺术价值:作品在艺术上是否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它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技巧和表现:艺术家的技巧和表现力如何?作品的表现力和技术水平是否令人印象深刻?·个人喜好:作品是否符合个人的审美喜好和品味?。

解构主义在美术上的表现及其影响研究

解构主义在美术上的表现及其影响研究

解构主义在美术上的表现及其影响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期,另类美术抬头,解构主义也引入美术领域。

它不仅是一种美术运动,更是一种思想体系。

该运动强调文本和语言的本质结构,试图在解构文本的过程中拆解事物的本质,并呈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艺术家开始挑战传统的艺术实践,并将新颖的想法引入艺术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解构主义在美术上的表现及其影响研究。

一、解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解构主义首先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它起源于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学说。

它的核心思想是质疑关键性的原则,如真实性、稳定性和固定性。

它不仅质疑传统哲学和语言的结构,还试图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观念中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强调图像、文本和语言的意义复杂性。

二、解构主义在美术上的表现解构主义在美术领域中的表现涉及到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它突破了美术的边界,并强调创造性过程。

解构主义美术家希望透过表层的形式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

1. 遗产击溃遗产击溃是解构主义美术中的一个关键理念。

它试图打破传统的美术实践,并通过挑战常规的美术形式来重新定义艺术和审美。

在遗产击溃的背景下,艺术家认为传统美术实践已经过时,并采取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来重新定义美学。

2. 代码破译解构主义认为,一件作品的意义来源于它的隐含符号和代码。

码头破译涉及到把一件作品拆解成不同的片段,让人们重新寻找这些片段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可以寻找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取法视角,发掘作品的多重意义。

3. 法律解构法律解构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介于法律和艺术之间的交集。

法律解构试图在法律实践中找到那些无法描述的因素,并用艺术的方式加以破解和探索。

法律解构的理念是找到法律分析和法律实践图像之间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转化为真实社会体验之外的艺术体验。

三、解构主义美术的影响解构主义美术的影响在于突破了许多传统美学的边界,使美术师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实践方法和背景来探索艺术的可能性。

解构主义设计(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设计(Deconstruction)

美术类图书
书法类图书
摄影类图书
设计类图书
动画类图书
综合其他图书
工业设计技术
环艺设计技术
动画设计技术
游戏设计技术
数码多媒体技术
影视后期技术
三维动画技术
Flash动画技术
其它技术教程
摄影技法
器材相关
其他技术
摄影技术
其他设计技术
视觉设计技术
动作设计技术
听觉设计技术
二维动画技术
美国现代车义大师查尔斯·莫尔1994年完成的加利福利亚的帕萨迪纳“双树旅馆”大楼,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杰出代表作
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现代主义设计正以多元化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给工业革命以前的设计以毁灭性的打击。现代主义之后又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设计风格,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批判,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其中一种最好的诠释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就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国画技法
油画技法
版画技法
书法技法
篆刻技法
雕塑技法
其他技法
国内外游戏动态
传媒艺术资讯
摄影资讯
其他设计动态
新潮电子
动态新闻
传媒研究
传媒评论
传媒人物
其它理论
摄影史论
摄影论文
摄影评论
解构主义设计(Deconstruction)Web设计动态
平面设计动态
工业设计动态
环艺设计动态
动画设计资讯
数码多媒体动态
网络私塾首页
|
设计动态
|

美术形式论

美术形式论

美术形式论
美术形式论是现代主义创作方法论的范畴,它强调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是表达内容的关键。

在美术形式论中,形式与内容是相对的、辨证的,一定的内容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形式,形式的完美展现也是内容的充分表达。

形式论将“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与直观行为相结合。

在审美领域,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认为,直观赋予内涵以形式,从而赋予内涵以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独立的,可以脱离内容而存在,欣赏者可以通过对形式的欣赏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美术形式论在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有神魅化的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形式论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主要反映在实验性的前卫美术创作领域,但对主题性美术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的解构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的解构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的解构概述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进行解构,分析其教学内容和结构安排。

教材内容1. 第一年级教材:- 基础素描:教授学生简单的线条和形状画法,培养其对基本线条和形状的观察能力。

- 彩色绘画:教授学生简单的色彩概念和调色技巧,鼓励他们通过涂色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2. 第二年级教材:- 线条构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线条来构图,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 手工制作:教授学生简单的手工制作技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第三年级教材:- 静物写生:教授学生观察和描绘静物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细节表现能力。

- 素描与水彩:教授学生素描和水彩的基本技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绘画媒介。

4. 第四年级教材:- 人物形象:教授学生描绘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 简笔画:教授学生简笔画的基本技巧,让他们能够用简单的线条表达复杂的形象。

5. 第五年级教材:- 水粉画:教授学生水粉画的基本技法,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和绘画表现能力。

- 中国画:教授学生中国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文化。

6. 第六年级教材:- 建筑景观:教授学生描绘建筑景观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空间构图和绘画表现能力。

- 装饰艺术:教授学生装饰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结构安排- 每个年级的教材都按照主题进行划分,每个主题包含多个单元。

- 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练习任务。

-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通过丰富的插图和示范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 教材还包含了一些绘画历史、名家作品和艺术欣赏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以上是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的简要解构,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步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基本绘画技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探析吴冠中绘画中的形式美

探析吴冠中绘画中的形式美

2020·04吴冠中是国内极具代表性的画家,他的中西结合的油画创作手法获得了美术界和大众的认可。

分析研究吴冠中绘画中的形式美,对我们发现和了解他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我们将来的绘画之路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吴冠中的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式美的构成,将油画作为表现媒介的同时,成功地融入东方特有的意境和美感,并且在中国画的形式之中,加入了强有力的抽象和有味道的色彩元素,让画面的形式感更加强烈,使画面更具冲击力。

一、吴冠中的从艺经历及其绘画中形式美的产生(一)吴冠中的从艺经历1936年,吴冠中开始学习美术。

他在大学期间刻苦钻研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其中林风眠中西融合的绘画理念对吴冠中的影响很深,以至于吴冠中从法国学成回国之后也踏上了中西融合这条道路。

同时,潘天寿、吴大羽等恩师也给了吴冠中深刻的引导与启发。

1946年吴冠中留学法国,在校期间吴冠中师从苏佛尔皮教授。

1950年秋,吴冠中学成归国。

归国之后,吴冠中先后在几所高校担任老师。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吴冠中开始尝试中西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点线面开始出现。

20世纪70年代,吴冠中正式开始了对中国画的探索。

他试图在中国画中寻找当代之感,并不断创新。

回看吴冠中几十年的从艺经历和其艺术创作过程,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吴冠中从艺经历和创作形式的转变。

(二)吴冠中绘画中形式美的产生吴冠中在法国学习期间,深受那里的艺术观念的影响。

从吴冠中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对他的影响。

现实主义是19世纪西方著名的美术思潮。

吴冠中创作的《鲁迅故乡》便是他深受现实主义思潮影响的代表性绘画作品之一。

德国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表现主义艺术家追求情绪与感觉的宣泄,并通过色彩、线条、空间表达出来。

吴冠中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一直坚持对线条、形体、色块的解构与重构,并将它们提炼、概括之后表达在画面中。

美术初二第五章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案例分析

美术初二第五章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案例分析

美术初二第五章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案例分析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立体主义——毕加索的《女士们》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受到装饰艺术影响的特点而闻名。

毕加索的作品《女士们》便是立体主义的典型案例。

这幅画采用了复杂的几何图形和碎片化的形态,通过角度和视点的改变呈现出多重视觉效果和空间感。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被解构成尖锐的棱角和几何图形,使观者在审视时感受到一种动态和立体感,突破了传统绘画的二维平面限制。

二、表现主义——范·高的《吼叫》表现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表达情感和精神状态的重要流派。

荷兰艺术家范·高的《吼叫》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代表。

画中的人物形象被夸张和扭曲,面部表情凶狠,充满强烈的内心情感。

作品的笔触粗糙而强烈,色彩采用了冷暖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

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运用,范·高成功地传达了一种具有冲突和张力的内心状态。

三、超现实主义——达利的《记忆的永恒》超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独特的一支,它试图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追求潜意识和梦境的表现。

西班牙艺术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展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幅画中,时钟和人物形象被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离奇和梦幻的效果。

画面中的元素多样而难以理解,给观者带来诸多的解读空间。

通过超现实主义的独特手法,达利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梦境般的感觉,引发观者对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思考。

四、构成主义——康定斯基的《几何形状之色》构成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强调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和色彩构成画面,追求视觉效果的最大化。

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的作品《几何形状之色》是构成主义的经典案例。

作品中,康定斯基运用了明亮的红、黄、蓝等原色和简单的几何形状,创造了一个抽象的、几何化的视觉空间。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的解构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的解构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的解构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进行解构和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

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编写的一套教材。

该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和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结构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分为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包含若干个单元。

每个单元以一个具体的主题为中心,涵盖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绘画、手工制作、剪纸、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

教材的组织结构如下:1. 年级:教材按照学生的年级进行划分,共有六个年级。

2. 单元:每个年级包含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以一个具体的主题为中心。

3. 主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主题可以是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建筑等。

4. 艺术形式:每个主题涵盖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手工制作、剪纸、雕塑等。

5. 技巧训练:教材还提供了一些基础的艺术技巧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绘画、剪纸、雕塑等技巧。

教材特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具有以下特点:1. 渗透艺术教育理念: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活动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教材涵盖了绘画、手工制作、剪纸、雕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

3. 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教材按照年级和单元的顺序进行编排,内容难度逐渐增加,有利于学生的研究和理解。

4. 结合实际生活:教材的主题和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使用建议教师和学生在使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1-6年级)时,可以参考以下建议:1. 熟悉教材结构:了解教材的年级、单元、主题和艺术形式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

2. 理解主题内涵:每个主题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和学生可以深入探讨和理解主题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1认识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立体主义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19071920年间出现于欧洲立体主义是一种前卫抽象的艺术表现手年间出现于欧洲立体主义是一种前卫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的法表现的关键在于关键在于如何在二维的平面表现三维的乃至四如何在二维的平面表现三维的乃至四度空间的立体自然形态打破传统的度空间的立体自然形态打破传统的时间时间空间空间等基等基本概念对平面的束缚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以变形本概念对平面的束缚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以变形变相夸张和寓意的手法来表现创作意图
直与曲、黑与白、长与短、大与小等等。将物象之常态作反方向处理,同时
借鉴现代主义绘画之表现手法,方可打开思路,产生灵感。此外,还要注意
素描的表现能力,也不可一味地求视觉的新奇而失去高雅的趣味。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难点:大胆突破常态的视觉空间,创造出生动新颖的素 描艺术形象
教学内容(悖理)
传统的素描对物象的描绘总是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同一时 空的关系处理,使被描绘的物象符合常态的视知觉。然而传 统素描方法的训练,却存在着因过于依赖处于同一时空的物 象的逻辑关系,而易出现思维视觉僵化的弊端。为此,我们 借助于悖理这一数字的范畴,对物象作不同的时空和方位处 理,以其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而扩散我们的思维。运用悖理 作形体结构处理.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与视觉伸向神秘的变幻 莫测的空间。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教学重点:将常见的自然物象和人造物象进行分割、解构。 教学难点:用具象手法立体的再现分割后的物象,并具有一
定的形式美感。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如何解构、重构?(方法)
1、先构后解 2、先解后构 3、主观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术作品的形式解构
内容摘要:文章论述了美术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说明了审美形式在美术创作中的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触及到了现代美术的情感“意味”。

关键词:形式意味符号学
所谓“形式”就是指物体的形状、色彩等感性外观。

在美术作品中,它主要指形状、线条、构图、轮廓、音韵,节奏旋律等感性外观。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它的意义:首先,从艺术构成性的角度看,“形式”是美术的基本性因素。

对任何美术家而言,如果不能将现实及其头脑中的意象、理念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品就不可能形成,所以说形式是构成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素。

罗丹的雕塑、毕加索的画,正是“形式”将艺术品元素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他们的艺术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画家用线条、色彩来构思创作,雕塑家要把他脑中的意象实际体现出来,就必须依靠体积、结构、块面、比例、轮廓、尺寸等雕塑形式因素为媒介。

苏珊·朗格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美
术首先是以它的形式结构存在,并以此种存在方式为知觉感知。

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人们常将颜色、线条、构图、尺寸、音响、舞姿、动态等表现手段称为形式,美术家运用独特的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在上世纪20年代初,罗杰·弗莱将绘画形式具体归纳成几个方面
的因素,即线条的节奏、团块、空间、光影、色彩、比例、尺寸、肌理、结构等因素。

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杰·弗莱关注“触及到我们的眼睛”的东西,即“作品本身”。

他将艺术作品本身及其形式视为一个能够激发人的美感的有机整体。

罗杰·弗莱
认为,真正的画家不受理性认识和实际价值的影响,而是用儿童一样的眼睛表现世界。

中国的美术批评也注重形而上的“神韵”,注重作品形式中的韵律与节奏,宋代苏轼就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强调了“形式”的作用,他指出一切事物的成因有4种: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和动力因。

“形式因”就是赋予质料以形式,使事物由潜能转化为事实。

他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形式在美术的构成中具有无穷的、神秘的魅力。

在西方绘画史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每一位艺术大师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着他对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

如毕加索,他始终以令人惊叹的勇气和智慧进行自我超越,不断进行着形式的创造和革新,正是在形式上的不断探索和超越,毕加索的艺术才得以常新。

美术的形式不仅使艺术成为可能,而且美术形式的点、线、面、色彩、节奏等都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形式具备自身的美学特质。

中国的文人画等经典艺术之所以面临改革的景象,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已成熟为一种“范式”。

在中国画中,朴拙浅淡的线条,墨色淋漓的色彩,它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淡远素朴的情怀或豪迈放达的情感。

美术形式处在不断变迁、演化的过程中,形式使得艺术多姿多彩,同时它又使人们形成了特定的、程式化的审美习惯。

其实无论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它对艺术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外两种:一是有机形式,一是抽象形式。

用柏拉图的话说,
就是相对形式和绝对形式。

形式的审美意味,不只表现在它使人的感官得到愉悦,还表现于在移情的作用下,虽然它本身是纯粹的形式结构,但这结构可以具备生命形式,阿恩海姆将这种现象称为“异质同构”,即感知形式表达出的内容与心理情感产生同构,因而具有情感力量。

从这一角度说,纯粹形式美的意味,是离不开社会性的心理情感的,它表面上是感官的愉快,其实质是情感心理的积淀。

形式的美感是感官上的愉悦,但每一种形式,都蕴含着一定时代历史的审美文化的趣味。

西方巴洛克、洛可可的美术形式风格,都与当时的时代审美风尚分不开,社会“通过艺术形式层、诉诸感知,构造着时代社会的心理本体,同时,反过来说,这一时代的社会心理情感本体,也就凝练地呈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感知层中”。

正是因为形式本身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格的审美意味,美术家在追求纯粹形式美感的同时,必须努力增加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形式的美感更隽永深沉。

随着各门艺术的发展,美术形式越来越引起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注意,早在上世纪初,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就讲过,艺术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形态。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创立了哲学符号学。

苏珊·朗格给艺术下了个定义,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成为世界各国美学界最流行的口头禅。

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尔深刻地触及到了现代美术的情感“意味”和“形式”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是难以言说的,因此,贝尔也只能将之归于一种神秘主义的原因。

在塞尚、毕加索、康定斯基的画里,我们都能领会到一种动荡不安的激情。

在形式背后,隐晦地表露出他们对人生、世界的看法。

“有意味的形式”是西方现代美术的特征,这种“意味”已经揭示出现代美术形式的原理。

它或许指美术家所要表达的哲学观念,或某种瞬间的激情,或仅仅是无意识表达,但它决不是草率的胡乱涂抹,也不仅仅只是让形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新潮感。

形式本身的确蕴含着生命力,蕴含着整个宇宙的生命之道。

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是抽象简洁的,“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中国画的笔墨本身就体现出画家的人生情趣和宇宙意识。

从中国画的笔墨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虚无的人生境界和对“道”的诠释,这也许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 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发布时间:2009-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