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与审美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朝晖

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与审美观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翻译盛事,一是古代佛经的译入,二是19世纪早期对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两次均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又迎来一个春天。很多杂志专职文学翻译,发行量很大,翻译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1]。但是目前外语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从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中译外语。所以有人呼吁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在介译中国文化著作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以此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2]。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一百首》(1987)和《中国古诗词三百首》(1999);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1992)、《诗经》(1993)、《宋词三百首》(1993)、《楚辞》(1994)、《中国古诗词六百首》(1994)、《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1995)、《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1997)、《唐诗三百首》(2000)和《新编千家诗》(2000)等。他的30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钱钟书先生在看到他的《李白诗选》(1987)的英译本后曾说:“太白能通夷语……惜其尚未及解红毛鬼子语文,不然,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认为《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1994),在英美加澳等国同时发行,这是该社第一次出版中国人的译作,因为“此书的译文是绝妙的”[3]。

一、诗歌翻译家

(一)精通中国文化

许渊冲中学时代得益于国文老师汪国镇,古文基础深厚。大学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西南联大当时名师云集,各显其能,对许渊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十多年后,当他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译成了英、法文,他还十分感激朱自清、闻一多、罗庸、浦江清等先生。譬如,闻一多讲《诗经·采薇》时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千古名句,写出士兵战时的痛苦,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朱光潜也讲过《采薇》,他说:“这四句诗如果译成现代的散文,则为:从前我去时,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已是雨雪天气了。原诗的意义虽然大致还在,它的情质却不知走向何处去了。”意存而情不存,就因为译文没保留原文的音节。后来,许渊冲译诗时,要求自己不但写景,还要传情;不但存意,还要存音。这些与他以后提出的译诗标准“三美论”有直接的渊源[4]

(二)精通西方文化

1948年到1950年许渊冲游学欧洲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研读了法国作家拉辛、卢梭、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歌德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康拉德等。他的导师莫罗教授在其论文《拉辛剧中的妒忌情素》评语中说:论文说明了作者的聪明才智,深刻的理解,精辟的分析,使人读来乐趣盎然。现请看其《结论》译文部分内容……但拉辛善于诉诸读者的理智,使人认为剧情的曲折多姿都是理所当然、合乎现实的事态发展;而莎士比亚则不只是用台词,还用了动作来诉诸观众的感官,打动读者的心灵,使人忘记了现实,和剧中人打成一片。总之,拉辛擅长描绘内在的妒忌心理,莎士比亚长于表现外在的妒忌行动;拉辛写的是妒忌的人物,沙

氏演的是妒忌的过程;拉辛更注重美,沙氏更注重真。两位大师各有千秋。

(三)具有诗人气质

拉斐尔(Burton Raffel)认为诗歌翻译家自己本人必须是诗人和学者。除了语言,他还应该通晓两种语言的文学和文化,能从实践和理论上思考翻译行为。许渊冲具有诗人的潜质。他对美的事物非常敏锐,多愁善感。在昆明求学期间,他和同学们经常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流连忘返,他写的诗文可以反映出这段快乐的时光。

戴望舒、卞之琳、查良铮是著名的翻译家兼诗人。但好的诗歌翻译家未必是著名的诗人。庞德(Ezra Pound)写了很多的诗,但他的主要成就不在于他的原创诗,而是他翻译的诗歌。我们有理由说许渊冲具备诗歌翻译家的素质。

二、主要诗歌翻译理论:再创造理论

拉菲尔(Burton Raffel)说:“译者只有对原作进行再创造翻译才有可能。”但是诗歌翻译存在若干不可能性:没有哪两种语言有相同的语音系统,用另一种语言再创原诗的声音是不可能的;没有两种语言有相同的句法,用另一种语言再创原语的句法是不可能;没有两种语言有相同的词汇,用另一种语言再创原语的句法是不可能的;没有两种语言有相同的文学史,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再创原作的文学形式是不可能的;没有两种语言有相同的韵律,用另一种语言再创原文学作品的韵律是不可能的。至于中文和西方语言,它们有更多的明显的差异。中文的谓语经常省去了主语,文章的不朽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增强了。主语的省略使得诗人本人不出现在诗中,所以省去的主语可以是读者或任何想象的人……有时诗中的动词也可省略,诗行由名词组成,没有连词、动词、冠词。与句法联系紧密的一个中文语法特点是,中文词性灵活,一个同样的词根据语境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文语法是灵活的。而在高度曲折变化的语言中,词汇就像砖块构筑复杂句子和段落[5]。

但是戴望舒说“诗不能翻译”是一个通常的错误。只有坏诗一经翻译才失去一切,真正的诗在任何语言的翻译中都永远保持它的价值。而这价值,不但不可能是地域可损坏,就是时间也不能损坏的。翻译诗歌不容置疑是困难的,但许多人都敢于接受挑战。许渊冲说:诗是没有国界的,因为美是不分国界的。文学翻译不是不可能,如果我们能从一个较宽的角度看待,而非狭窄的语言对应视角。许渊冲认为使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唯一途径是再创造。译诗是诗人的思想和译者的语言的结合。如能很好地结合诗人的思想和译者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精神和文字,实质和方式,原诗人的风格就较好地保存下来了。

其实,再创造不是许渊冲首次提出来的概念。拉菲尔(Raffel)说,译诗要么是重生,要么什么都不是。许渊冲发展了再创造观点,指出再创造是重建美,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他确定的这一标准可以解决译诗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解,谁担心?谁的头发变白了?谁深夜吟诗?有可能是一女子担心自己头发白了,也可能是诗人担心他的爱人头发改变了颜色。许渊冲用了后一种较美的意境,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他诗歌翻译过程中取舍的标准。他所译的诗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难怪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认为他翻译的《西厢记》可以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论新开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M].北京:三联书店,1997.

[5]BurtonRaffel.The Art of Translating Poetry[M]. Lond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88. [6]戴望舒.戴望舒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刘朝晖,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