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中国古代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形成了多种样式和流派。

虽然各种流派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一致的:注重传达美的意境,与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其中反映出中国精神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特点。

一、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自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设计灵感源于大自然,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等文化思想和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美学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构成与造型上的对称和均衡,注重色彩的和谐。

其中明清时期的建筑表现出了比较突出的特点:黄色是这一时期建筑的主色调,屋宇的屋脊、檐口、门框、窗棂等部位都采用了这种颜色。

辟邪降凶的民间信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融入了古代建筑中。

二、绘画艺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绘画的痕迹。

从序列图到逐渐形成的以山水画为代表的绘画风格,中国古代绘画在构图、表现、意境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虚实”,特别是“山水、人物深浅轻重和涵盖面积的关系”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

中国画的笔墨至今仍是被广泛赞美的美术语言形式。

其意境的表现手法通常体现了“意在笔先,意在白处”的原则。

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很多画家都采取了极具艺术手法的线和墨。

水墨作品的表现,渲染出画家的心情与感受。

三、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自史前时期开始,中国人就以木、石、泥等材料雕刻制作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中国雕塑与中国绘画、陶瓷等一样,一直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中国雕塑的主要特点是“神韵”和“形态”。

它通常表现出中国文化中饱含的哲学思维和精神追求。

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以抽象手法表现实际(即展现感情和思想),其艺术效果独特,因此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中国古代美术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美术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美术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美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美术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并分析其鲜明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艺术中最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优势:中国古代绘画非常注重线条的表现。

线条在画面中起着承载和连接的作用,它们以独特而熟练的笔法绘制而成,并以曲线流畅的特点为主要特色。

2. 平面构图: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平面构图的美感。

艺术家们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形象的安排,使画面呈现出和谐、均衡的视觉效果。

3. 色彩运用: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运用相对较简单,多以淡雅而含蓄的颜色为主。

重视宣纸的质地和笔墨的运用,以点、线和墨色的变化来表现主题与意境。

二、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另一重要形式,它通常用于供奉或装饰宫殿、寺庙和墓葬等场所。

中国古代壁画的特点主要有:1. 壮丽瑰奇:中国古代壁画注重恢弘壮丽的效果,它们常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肖像和山水景观等为题材,通过绘画技巧和细节的处理展现出瑰丽的艺术效果。

2. 古朴深远:中国古代壁画追求自然、朴实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艺术家们通过简练而精湛的线条和色彩表现,传达出崇高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3. 独特细腻:中国古代壁画追求细节的表达和现实的描绘。

艺术家们通过精细的线条和色彩变化,刻画出丰富细腻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细节,使作品更加逼真和生动。

三、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它以立体的形式展现出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点。

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主要包括:1. 独具匠心: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和独特手法。

每一件雕塑作品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象特征,反映了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2. 神态生动:中国古代雕塑注重捕捉形象的神态和表情。

艺术家们通过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服饰特点等来传达形象的情感和内在世界。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悠久丰富,充满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中国的艺术经历了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一、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1.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起源阶段。

当时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器物上,如陶器、玉器等。

这些艺术品以简约、纯朴的风格为主,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宗教信仰。

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艺术在技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器的制作。

青铜器是当时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艺术家通过铸造精美的青铜器来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3.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艺术开始与哲学和思想相结合,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学派和思想家,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同时,战国时期的墓葬艺术也相当繁荣,墓葬中的壁画、陶俑等艺术品丰富多样,形式多样。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继承了先秦时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融入了大量外来文化元素,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著名的兵马俑就是秦汉时期的杰作之一。

5.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佛教的引入使得艺术中出现了大量的佛教题材,艺术家开始注重表现精神世界。

6.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古代艺术有着宏大的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绘画和诗歌成为当时文化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艺术家通过诗画相互强化,使作品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艺术依然保留了唐宋时期的某些特点,但也有独特的风格。

绘画艺术依然是文化的核心,景泰蓝、徽派、海派等工艺技法也相继兴起。

二、古代艺术的特点1. 崇尚自然:中国古代艺术倡导以自然为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艺术家通常以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界的形象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境界。

2. 强调意境:古代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色彩、线条和形式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与风格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跨越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与风格进行论述。

一、含蓄与内敛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以含蓄与内敛而著称。

这种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情感的低调表达方式。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花的描绘和宴会的描写,暗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深情。

二、崇尚自然与人文关怀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与人文关怀。

古人崇尚自然,并将自然融入文学创作中。

他们通过对山水、花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的思考。

同时,古代文人也注重对人文的关怀,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命运。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表达了对国家沉沦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三、注重形象描写与意境营造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细腻的形象描写和独特的意境营造而著称。

古代文人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细腻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对天空、河流和乡村的描绘,营造出了动情的意境,让读者沉浸其中。

四、讲究修辞与声韵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精妙的修辞和独特的声韵而闻名。

古代文人追求修辞的生动和简练,以及声韵的和谐和韵律感。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通过对月色和床前的描绘,带出了思乡之情。

古人注重字句的雅致和语言的韵律,常使用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五、道德思考与人生哲理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深刻的道德思考和人生哲理。

古代文人通过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类生活的思索和对道德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孟子》中,孟子通过对仁爱、义和智慧等概念的阐述,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在内容与形式上均独具一格。

其含蓄与内敛、崇尚自然与人文关怀、注重形象描写与意境营造、讲究修辞与声韵,以及道德思考与人生哲理等特点,使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流传至今。

简要介绍中国艺术史各阶段的主要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简要介绍中国艺术史各阶段的主要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简要介绍中国艺术史各阶段的主要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中国艺术史可以分为古代艺术、中古艺术、近现代艺术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古代艺术阶段是中国艺术史的起始阶段,时间跨度较长,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世纪。

古代艺术的主要形式有陶瓷、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特点是注重形式和技法的精细和美感,注重对自然和人物的真实描绘,同时也表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道德理念。

近现代艺术阶段发展于19世纪末至今,是中国艺术史的现代阶段。

在这个阶段,西方艺术的影响开始显现,中国艺术家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艺术形式多样化,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摄影、雕塑等。

特点是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类问题的关注。

总体来说,中国艺术史的各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代艺术注重形式与技法的完美和真实描绘;中古艺术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和审美情感;近现代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表达。

这些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与表现形式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深受历史、宗教、哲学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从绘画、雕塑、书法到音乐、戏剧、舞蹈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鲜明的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审美的“中和”与“敬慎”。

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艺术家应该追求中庸、平衡和谐的美感,避免过于偏激或夸张的表达。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绘画中,注重构图的平衡与和谐,追求传神的写意与细腻的表现;在音乐中,注重音乐节奏的平稳与协调,强调旋律的优美与内涵的深远;在戏剧中,注重表演的神态和动作的优雅,讲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

这种审美特点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与“敬慎”的价值观。

其次,中国古代艺术注重表现自然和心境。

中国古代人们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绘画中,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瑰宝,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传递出对自然景观的仰慕和赞美。

在音乐中,古琴、箫等乐器常被用来表现自然的声音,让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之中。

在戏剧中,舞台布景常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舞蹈和音乐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景仰之情。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将自然之美和人心之境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宁静、悠远和深思的感受。

此外,中国古代艺术强调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代艺术家追求意境的创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

在绘画中,除了对景物的写实描绘,更注重通过笔触、色彩和线条的运用,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想象。

在音乐中,古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将音乐与文字相结合,唤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

在戏剧中,表演者通过身体和动作的抒发,传达出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起伏。

中国古代艺术通过意境的创造,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深度,让观众沉浸其中,与艺术家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艺术以“中和”与“敬慎”的审美观念为基础,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美感;注重表现自然和心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个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景仰;追求意境的营造,以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与观众产生共鸣。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中国古代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从早期的彩陶、玉器、青铜器,到后来的壁画、石窟,再到唐宋时期的诗歌、书法、绘画,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之一是“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古老而深厚,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古代艺术也一直贯彻着“传统”这一主线,无论是在器物、绘画、雕刻、建筑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传统特色。

例如,传统的中国画,在技法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极高的独特性,这种独特之处在世界艺术中独一无二。

中国古代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神秘”。

中国民间传说、神话传统历来就占据重要地位,且广泛地渗透进中国古代艺术中。

例如青铜器上常见的神兽、凤凰,壁画中的佛像、仙人,都是中国古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

这些题材虽然神秘而奇特,但却又符合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标准,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

中国古代艺术的第三个特点是“精致”。

中国古代艺术一直以来都有着高度的工艺美术与装饰美术要求,在这些方面中国古代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

尤其在青铜器、彩陶、玉器等领域,中国的作品精致程度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以青铜器为例,这些器物在设计和制作上都有着高度的艺术性,自商代到汉代的青铜器都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早期的艺术以实用品为主,逐渐发展到中期的工艺美术,最后演化成以文学、绘画为主的文化艺术。

汉、唐、宋三个朝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尤其是唐宋两个时期的文化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顶峰。

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与发展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古代艺术以其独具的传统、神秘、精致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引起了世界上许多收藏家、艺术爱好者的浓厚兴趣。

中国古代美术艺术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古代美术艺术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古代美术艺术的特点与影响中国古代美术艺术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流派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美术的特点与影响。

一、艺术特点1. 富有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美术常以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

例如,在中国画中,山水常用来象征自然景观,而浮雕中,龙、凤等神兽图案则被赋予了吉祥、神秘、神圣的象征意义。

2. 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中国古代美术以线条作为表现手法,以笔墨来表现形态和意境。

画家对线的粗细、轻重、直曲、干湿、疏密等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布置,以达到表现山水、人物、花鸟以及动态和静态等不同主题的目的。

3. 重视空间的表现中国古代美术中,画家对空间的表现十分注重,在空间的构建上,注重画面的景深感、透视关系、明暗变化等。

同时,画家也注重在画布内留有一定的留白,来营造唯美古雅的意境。

4.注重色彩表现的意韵中国古代美术中虽然没有丰富的色彩,但是在色彩的使用上却有讲究。

画家往往用极为精致的手法去挑选和运用色彩,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情绪。

二、流派创作1. 国画中国国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

从它的技法中不难看出,它韵味独特,表现手法丰富。

它采用的是笔墨和水墨的形式,运用墨色的深浅,线条的粗细精细,创造出了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中更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山水文学、传统文化和艺术思想。

其形式多种,有花鸟、人物、山水等。

2. 书法书法是中国美术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是艺术,也是一种古代文化载体。

书法的创作主要注重线条和墨的表现,运用于文学的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业、宗教信仰、政治等方面。

3. 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是使用青铜材料加工制成的,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设计。

青铜器常常以祭祀和礼仪用途为主,它不单是一种实用工具,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美学和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有何特点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发扬光大。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和民俗文化特点独特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一、民间艺术的特点1. 多种形式: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绘画、剪纸等。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

2. 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民间艺术起源于早期部落和氏族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风格。

这些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富有民间性:民间艺术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表演和创作形式,它充满了民间智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

它追求真实、朴实和自然,具有强烈的民俗文化气息。

4. 大众化: 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通常是面向大众的,它们常常出现在庙会、集市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场合。

这使得民间艺术能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传承。

二、民俗文化的特点1. 传统观念的体现: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

例如,中国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年俗等都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贯彻。

2. 地域特色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民间传说和手工艺制作等都具备鲜明的地域特点。

3. 社会团结的象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群体行为的形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团结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民俗活动往往以团体的形式进行,人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情感、增强交流和加强社区联系。

4. 寓意和象征的运用:民俗文化往往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民间节日、仪式和习俗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念。

例如,春节期间的红包、灯笼和舞龙舞狮等都具有吉祥和祝福的象征意义。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承载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特征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特征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特征1.表现形式的象征性: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注重表达的象征含义。

绘画中常常运用象征性的符号和图腾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如竹子象征正直,松树象征长寿等。

这些象征性的符号不仅表现在绘画中,也广泛应用于其他艺术形式中。

3.平面构图的重视: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平面构图的美感。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注重主体和背景之间的丰富变化和比例关系。

通过这种构图方式,画面的布局能够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和美感。

5.精巧的细节处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画家们通过精细描绘一些细腻的线条和纹理,来表达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对画面的精雕细琢。

细节的处理不仅能够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还可以展示画家的艺术功力。

6.文人情怀的表达: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常常体现了文人的情怀和儒家思想。

文人画家以山水为题材,表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

诗意的笔墨运用、含蓄的情感表达和对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使得中国古代绘画充满了文化内涵。

7.建筑的封闭性和对称性: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强调建筑的封闭性和对称性。

建筑物常常采用方正的布局和对称的形式,以体现均衡和谐之美。

建筑中还常常运用龙、凤、云纹等传统图案和装饰,以突显尊贵和华丽的氛围。

8.陶瓷的工艺性和装饰性:中国古代陶瓷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装饰而闻名。

陶瓷制品通常采用精细的烧制工艺,色彩鲜艳,表面光洁细腻。

陶瓷的装饰常常运用青花、釉下彩等技法,以绘制景物、人物、花鸟等丰富多彩的图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以象征性、意境追求、平面构图、线条运用、细节处理等为特征。

这些特征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体现,并且受到儒家思想和文人情怀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独具魅力。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得主要特点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展现在我们面前得就是一幅色彩暗淡得画面:枯干得藤枝,没有生机得老树,垂死得乌鸦。

静止,灰暗,枯寂,毫无一丝生气,一种死亡得气息扑面而来,给人凄凉得感觉。

然而,死亡并非一定凄凉,死亡可能指向三种情感,乐观、豁达与凄凉,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就很乐观,龚自珍得“落红不就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很豁达,为何这里得死亡使人感到凄凉呢?有译者将此句翻译为:枯藤缠绕在老树上,乌鸦静静地停留于树枝。

表面瞧很准确地反映出原诗得意思,但实际上把现实与艺术相混淆了。

现实可以作为欣赏艺术得基础与参照,但不能把现实与艺术混为一谈。

否则,“飞流直下三千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等诗句就不符合现实,更不应成为名句。

鲁迅先生得得散文《秋夜》时这样开始得“在我得后园,可以瞧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就是枣树,还有一株也就是枣树。

”粗瞧很罗嗦,不精练,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隐藏于其后深深得孤寂。

把《秋思》仔细读一读,会发现“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诗有三顿。

顿就是意义单位得分割。

单独得枯藤、老树或者昏鸦不会使人感到凄凉,也不会产生痛苦之感,更不会令人强烈地感觉到死亡;三者相互联系同样不会;在这里,枯藤、老树与昏鸦彼此孤立得,它们之间并无联系,传达出一种深深得孤独。

死亡、别离等都可以使人痛苦,但假若这种痛苦有人分担,就会减轻许多。

孤独所引发得痛苦只有自己咀嚼,越咀嚼,就越痛苦。

生命因了孤独而痛苦,而失去生气,而走向死亡,体现于诗中,就使我们感到痛苦与凄凉。

但这种痛苦与孤寂得缘由与程度,此时尚且模糊,寥寥六字,展开一个巨大得悬念。

作为戏剧大家得马致远深知欣赏者得心理,悬念抛出以后,并不急于解除,笔锋一转,一幅充满生气得画面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

物体动起来了,一个“流”字,打破了那片死寂,涌出一股活力。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并概述其在绘画、雕塑、音乐和戏剧等领域的独特之处。

一、绘画艺术古代中国绘画艺术始于商代的贵族墓葬壁画,以描绘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汉代,绘画逐渐与文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文人画派。

而唐代则是绘画的鼎盛时期,艺术家们注重创造独特的笔墨风格,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作品。

二、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灵活运用材料和创造独特形象方面独具特色。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制作陶塑和玉雕。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铜器成为雕塑的重要载体,象征着社会等级和宗教崇拜。

在汉代,出土的陶俑更是为后世所称道,展现了古代雕塑艺术的丰富内涵。

三、音乐艺术古代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以乐器演奏和宫廷音乐为主。

玉琴、筝、笙和鼓等乐器在古代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乐曲多带有宗教性质,被视为与神明沟通的媒介。

在唐代,音乐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丰富的作品和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多样性。

四、戏剧艺术古代中国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京剧。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流派,京剧融合了音乐、表演、舞蹈和美术等元素。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面谱艺术闻名于世。

除京剧外,古代中国还有豫剧、越剧、评剧等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总结: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可以从绘画、雕塑、音乐和戏剧等多个方面加以探究。

绘画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注重景物的描绘和意境的表达。

雕塑艺术则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形象塑造方式脱颖而出。

音乐艺术与神明沟通,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和审美趣味。

而戏剧艺术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更是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形式彰显了中国古代艺术在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方面的独特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
1. 精细入微:中国古代雕刻注重细节和精湛的技巧。

雕刻师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和实践,能够将细微之处刻画得极其精细,呈现出惟妙惟肖的形象和丰富的纹饰。

2. 线条流畅:中国古代雕刻在线条的运用上注重流畅和舒展。

不管是木雕、石雕还是玉雕,都追求线条的和谐和自然,强调形态的流动感和动感。

3. 形神兼备:中国古代雕刻注重将形态和神态结合起来,追求艺术形象的生动和灵动。

作品力求在形象的外貌上体现出内在的意蕴和气质,使得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4. 寓意深远: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常常注重寓意和象征。

通过雕刻的对象、表现手法和纹饰的运用等方式,传递出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5. 栩栩如生:中国古代雕刻追求形象逼真,注重塑造对象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不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自然景物,雕刻作品往往能够栩栩如生地再现出其外貌和特征。

6. 匠心独运:中国古代雕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各个地域和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从雕工的选择、材料的运用,到雕刻手法的创新,每个作品都带有雕工的独特风采和艺术个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以其精细入微、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寓意深远、栩栩如生和匠心独运等特点,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

这些特点也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启示。

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手工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中国古代手工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

1. 崇尚自然与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崇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特别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艺术家尊崇自然界的规律和形态,力图在手工艺品中体现出自然的美。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创造出绝妙的手工艺品,使观赏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

2. 追求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古代手工艺术追求工艺的精湛和技术的高超。

古代手工艺师傅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掌握了独特的工艺技法,并将其传承下来。

他们运用各种材料,如陶瓷、织锦、玉石等,经过反复琢磨和加工,制作出精细、细腻、独特的手工艺品。

3. 注重寓意与象征:中国古代手工艺品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古代艺术家通过手工艺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展现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和陶瓷作品中常常出现龙、凤、麒麟等神兽,象征着吉祥、权威和祥瑞。

这些象征物体的运用,使得手工艺品更具有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4. 精细的装饰和创新的设计:中国古代手工艺品注重细节,追求精致和精确。

手工艺师傅们常常使用精美的装饰物和精湛的刻划技巧来装饰手工艺品,使其更加美观和独特。

古代手工艺品在设计上非常创新,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5. 传统与地域特色的结合: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烙印。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手工艺品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比如,四川的巴蜀石雕,山东的毛公鼎铸造等,都是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瑰宝。

6. 手工艺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中国古代手工艺品不仅具备艺术性,更注重其实用性。

古代手工艺师傅们制作的各类器物,如陶瓷器、织锦、木雕等,都是用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

这种功能性与美学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使得古代手工艺品成为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是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宝藏,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深刻展示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念。

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强调“整体性”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特点之一是“整体性”。

它不仅包括了文化、哲学、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也涵盖了绘画、音乐、戏曲、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

而古代中国人民在审美上强调整体性,认为大多数艺术品都应该不断地追求整体性的完美。

以绘画为例,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表现方式往往是以整个山峦的景色为基础,再加上一些细节和色彩的调节,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艺术作品的存在也同时反映了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审美标准等,事物的各个细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有机关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强调“气韵”和“神韵”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特点之二是“气韵”和“神韵”。

在中国艺术中,气韵和神韵被认为是最难以捕捉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气韵和神韵都无法通过肉眼观察,而是隐含在艺术品的内在或者是隐含的东西中。

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著名建筑群——中国古代园林,它的设计和布局散发出了神秘和幽雅的气氛,空间的流动、颜色的运用、植物的组合、构造的对比等等细节都是为了呈现出一种气韵和神韵。

这种神秘的气氛往往是通过空间、光线和建筑结构的精心设计来实现的。

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强调“留白”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特点之三是“留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品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构图方式,它是一种避免过渡细节描绘的艺术手法。

在留白的过程中,人们容易想起山水画的创作。

中国山水画强调流畅的线条和简单的笔触,在表现形式上避免过多的细节描绘。

通过简化画面,使其更加具有精神层面上的深意,并使视觉效果更具有艺术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特点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标准。

对于这些复杂多彩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去欣赏它们。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样,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艺术是指通过劳动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不依赖于正式的艺术学院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艺术形式和表演。

下面将以传统绘画、戏曲以及手工艺品为例,来介绍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一、传统绘画传统绘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常常以绢、纸为媒介进行创作,以墨、彩为表现手法。

传统绘画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尤其善于通过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传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的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要形式。

山水画追求"以形写神",通过描绘自然山水的线条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以求达到"写意"的境界。

花鸟画则以鲜明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表现出花鸟的神态与生动。

人物画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通过勾勒人物的面容、神态和衣着来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二、戏曲戏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戏曲通常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进行表演,结合了音乐、舞蹈以及表演艺术等元素。

不同地区的戏曲有着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如京剧、评剧、黄梅戏、川剧等。

戏曲通常通过剧情的展开和角色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三、手工艺品中国古代的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手工技艺来制作各种艺术品,如陶瓷、织锦、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品既具有实用功能,又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娱乐了人们的生活。

比如,中国古代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绘画技艺而闻名于世,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度成就。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对纸张的剪裁,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图案,它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独具特色,丰富多样。

无论是绘画、雕塑、陶瓷还是建筑,都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一、崇尚自然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崇尚自然。

古代中国人视自然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认为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在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画就是最好的例子。

山水画以山水为题材,追求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注重表达自然景物的气势和神韵。

这种追求自然的精神也体现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营造出自然、优美的环境。

二、注重意境中国古代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

古代中国人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一种情感和思想。

在绘画中,中国古代画家常常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作品,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诗歌中,中国古代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词句,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注重意境的艺术风格,使中国古代艺术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三、崇尚平衡和谐中国古代艺术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以对称和谐为基本原则,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统一。

古代宫殿、庙宇和园林建筑都体现了这种追求平衡和谐的特点。

在绘画中,中国古代画家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追求画面的整体美感。

这种追求平衡和谐的美学观念,也体现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

中国古代陶瓷作品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色彩和谐为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强调笔墨技法中国古代艺术强调笔墨技法的运用。

绘画中的笔墨是表达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画家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墨色的浓淡、笔触的轻重、线条的变化等手法,表达出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写意”风格,即通过简练的笔触和留白,以及概括的形象表达出主题,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种强调笔墨技法的风格,使中国古代绘画独具魅力。

五、追求精神境界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发展的精华所在,直至今日仰慕者不断。

一揽子古代文学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而其主要特征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就古代文学艺术的几种杰出特点作一整理。

首先,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鲜明特征之一便是古色古香:古文言语承载着厚重的
古风,即使是当代作品,也会本着古风致敬古人,深情传达怀旧之情;另外,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元素,书中佼佼者大名、礼仪文具、古乐厅、古建筑等都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影子。

其次,古代文学艺术精深奥妙:诗歌中凝练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小说中精巧
的情节和轻松的行文、戏剧中精彩的表演和夸张的景件,虽历久洗错,但无论如何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古代文学艺术的内涵宽广:古文献中不仅有古人心境的写照,更有抒写
自然现象的描绘,借此一展自然美景、一窥异国深情,内涵百载根除,传播浩古恒情。

此外,古代文学艺术还保留着几乎完美的技巧,诗句之间高低音调搭配得宛如
天籁,古典小说有着多义性,令人百读不厌;简述之下,文学艺术借此可以弥足珍贵。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古色古香、精深奥妙与宽广内涵,为日益开放的
文化市场送来了别具一格的时尚文艺。

若想系统的熟悉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则应该认真学习古代文学艺术;同时,今日当下应把古文融入自己的创作,从而让这一永恒的文化之景发扬光大。

古代文学艺术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艺术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艺术特征分析在古代文学艺术中, 作者们通过各种艺术手段, 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形式上也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从主题、形式、语言、思想表现等角度, 分析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 主题1. 家国情怀在古代文学艺术的作品中, 家国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主题。

诸如《长恨歌》、《送别》、《离骚》等大量诗歌作品, 都描绘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通过对自己、对祖国、对亲人、对朋友的思考和表达, 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

2. 社会风俗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 描写社会风俗也是一种重要的主题。

从唐代的《长恨歌》、宋代的《清平乐》, 到元代的《西厢记》、明代的《牡丹亭》, 在这些作品中都充满了对世俗热闹生活的描绘, 展示出了当时社会的丰富多彩性和生活的细节。

二. 形式1. 对偶古代文学艺术中, 对偶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偶能够突出表现出诗歌、散文的韵律美, 又可以把思想、情感更好地表达和传递到读者。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此处对偶了"依山、入海”的结构, 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例子。

2. 借物抒情古代文学艺术中, 借物抒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

作者常常通过花草树木、动物等自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述了登高远望时心境的高低悲欢,就是利用了鹳雀楼、天涯路等事物, 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

三. 语言1. 文字的营造古代文学艺术中, 作者通常都非常讲究文字的营造。

通过对汉字的运用,创新出了形式、意义、音韵等多种层面的特点。

所以,古代文学艺术的作品虽然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言语形式, 仍然在今天呈现出来, 令人着迷。

2. 形象的描绘古代文学艺术中, 有着丰富的形象描绘。

这种描绘把文字化成了物象化的形式, 提供了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如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绝妙地通过对"鸟"、"云"的描绘, 揭示了主人公的孤独、不屈的情感。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特征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特征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特征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从绘画和雕塑到工艺品和建筑,各种艺术形式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

以下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一些特征。

1. 崇尚自然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注重自然之美。

艺术家们经常使用自然元素,如花、鸟、云、水、山,借助自然元素来表现自然之美。

他们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母亲,是艺术的源泉。

2. 包含哲学和文化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精髓。

例如,道教思想、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在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了体现。

艺术家们经常使用象征性图案、符号和色彩,来传达哲学和文化上的含义。

3. 色彩丰富多彩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色彩丰富多彩,富有变化。

艺术家们经常使用一系列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情感、氛围和主题。

这些颜色包括标志性的颜色,如青色、红色和黄色,以及其他颜色,如紫色、绿色和粉红色等。

4. 注重对称和平衡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

艺术家们经常使用对称布局和构图来创作作品。

这些设计可以包括重复的形状、线条和图案,以及分割成对称的图案和形状。

5. 重视线条的表达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强调线条的表达能力。

线条可以传达出形式、纹理和表情。

艺术家们喜欢使用有力而流畅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动态。

他们在线条的宽度、长度和弯曲性上下功夫,提高线条在作品中的表现效果。

6. 取材广泛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在取材和主题方面非常广泛。

艺术家们从各种文化、宗教和经济领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品。

相传中国绘画的四大主题是山水、花鸟、人物和动物。

7. 重视工艺和技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强调工艺和技术的重要性。

艺术家们经常依靠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来创作作品。

在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工艺品中,他们尤其注重制作工艺的熟练程度。

总之,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各种特征。

它不仅是艺术领域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特点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暗淡的画面:枯干的藤枝,没有生机的老树,垂死的乌鸦。

静止,灰暗,枯寂,毫无一丝生气,一种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凄凉的感觉。

然而,死亡并非一定凄凉,死亡可能指向三种情感,乐观、豁达和凄凉,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就很乐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很豁达,为何这里的死亡使人感到凄凉呢?有译者将此句翻译为:枯藤缠绕在老树上,乌鸦静静地停留于树枝。

表面看很准确地反映出原诗的意思,但实际上把现实与艺术相混淆了。

现实可以作为欣赏艺术的基础和参照,但不能把现实与艺术混为一谈。

否则,“飞流直下三千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等诗句就不符合现实,更不应成为名句。

鲁迅先生的的散文《秋夜》时这样开始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粗看很罗嗦,不精练,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隐藏于其后深深的孤寂。

把《秋思》仔细读一读,会发现“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诗有三顿。

顿是意义单位的分割。

单独的枯藤、老树或者昏鸦不会使人感到凄凉,也不会产生痛苦之感,更不会令人强烈地感觉到死亡;三者相互联系同样不会;在这里,枯藤、老树和昏鸦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并无联系,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孤独。

死亡、别离等都可以使人痛苦,但假若这种痛苦有人分担,就会减轻许多。

孤独所引发的痛苦只有自己咀嚼,越咀嚼,就越痛苦。

生命因了孤独而痛苦,而失去生气,而走向死亡,体现于诗中,就使我们感到痛苦和凄凉。

但这种痛苦和孤寂的缘由和程度,此时尚且模糊,寥寥六字,展开一个巨大的悬念。

作为戏剧大家的马致远深知欣赏者的心理,悬念抛出以后,并不急于解除,笔锋一转,一幅充满生气的画面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

物体动起来了,一个“流”字,打破了那片死寂,涌出一股活力。

有人家,就有炊烟袅袅,就有鸡鸣狗叫。

勃勃生气使生命有了转机。

最重要的是,濒临死亡的人可以回到人群,在他痛苦的时候,有人为他分担,当他喜悦的时候,有人与他共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命出现了转机,有了希望。

就在我们为生命出现转机而感到高兴时,死亡和孤独的主体再次出现。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即废弃许久的道路,也就是已死的。

西风,即秋风。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秋属西,属金,主杀,“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刑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

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秋声赋》)说到东,马上就使人想到希望、光明和美好;说到西,就联想到死亡、黑暗和丑恶,这就是毛泽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的原型。

如果说,“枯藤老树昏鸦”让我们感受到死亡,但还存在着一丝希望。

那么,这一次,生命的希望已经不再。

夕阳西下,生命即将终结,使人产生无尽的凄凉和悲哀。

“断肠人”告诉我们,他的内心受到多大的伤害,以至于痛不欲生。

倘远离伤心之地,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可抹平最深的伤口,这样的痛苦不可能永久,人也不可能真正孤独。

只有人未离去而心在天涯,痛苦时时折磨着他,他身虽在,心远离,这才是最深的痛苦。

“在天涯”有两层含义:身在天涯和心在天涯。

是孤独的痛苦使他断肠。

孤独是无人理解自己而引发的感受,是无法解脱的痛苦。

孤独并非不与人交流,而是对人生的深深感悟。

即便身处人海,也仿若独在大漠。

孤独是一种伟大而悲伤的感受,是生命高度的象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有什么样的孤独,越伟大的人越深切地感受到孤独。

浅薄的人不会孤独,只会无聊;空虚的人不会孤独,只会寂寞;只有对生命有着深切感悟的人才会孤独。

孤独是现实的痛苦酿造的人生美酒,是以现实人生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对生命的感悟。

用音乐的术语,这首诗的结构相当于奏鸣曲式结构,主调是死亡和孤独,属调是生命和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是呈现部,死亡,生命,孤独,理解等各种动机涌现。

“小桥流水人家”是展开部,与主调相反的属调出现,把乐意进一步展开,正副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

后三句是再现部,是展开部的变化反复,死亡的阴影笼罩一切,无尽的孤独笼罩了天地。

至此,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夕阳西下”在作品里有什么作用?倘加深情感,深化主题,它并不比“古道西风瘦马”深入。

也就是说,从表现情感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不必要的。

若它毫无必要,这首诗的结构就明显出现问题,五句中有一句,二十八个字有四字属多余,这首诗不能称为好诗。

我们通读一遍全诗,可知第一句是一幅画,第二句亦是一幅画,第三句也是,第四句勉强可算,第五句抽象。

把眼光放开来,就发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背景是苍茫的远山,行将消失的夕阳和满天的晚霞。

前面是茫茫无际的原野,一条荒废许久的小路上,一个游子骑着羸弱的老马,孤独地走向远方。

无边的天空与渺小的游子形成巨大的反差,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充满天宇。

孤独和无望被形式化了,使人从中感觉到这断肠人已被无边的孤独和痛苦所包围,他根本无法走出这孤独所带来的痛苦。

《背影》《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

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归纳,以便以后的课程深入讲解。

一、虚实结合有形为实,无形为虚。

从表层来看,声音、语言、形象等为虚;无言、空白为虚;从深层来说,虚实结合就是阴阳结合、有无相生。

无实,虚就无所依托;无虚,实就缺乏生气。

实是中介,它一方面是具体可感的物象,但又不只是物象,它把人们引向无言的世界,一个超越了形象层面的意义世界。

虚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象内之虚”,即作品形象内的空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仅仅十三个字,赤壁的雄奇尽在其中。

第二层是“象外之虚”,空白在作品之中形象之外。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寥寥几笔画就的小蝌蚪和几块石头,但可感觉到清澈的溪水和此起彼伏的蛙声。

《赏花归来马蹄香》,一匹飞奔的骏马,几只围绕马蹄翻飞的蝴蝶,让人想象出马的主人刚从满天鲜花、落英遍地的地方归来。

第三层是“意义之虚”,空白存在于作品之外。

《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使人感到凄凉、死亡和孤独。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超乎象外,事物的生命远在形象语言之上,可感而不可说。

无象,无以知道;唯象,无以尽道。

象只是一个中介,人们通过它去感悟那无以言说的宇宙本原,使人藉其与生命本原相同一。

因此宗白华先生说:“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中的核心问题。

”二、打破时空艺术的界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游子是谁?为什么离乡?思念谁?将来如何?……无人知晓。

时空艺术界限的明确区分,是西方艺术的特点,莱辛《拉奥孔》的主旨就是划清时空艺术的界限。

西方艺术哲学的基础是柏拉图的“理式”理论,把时间性存在转化为空间性存在,视觉艺术占优。

中国古代艺术哲学建立在元气论的基础上,把空间性存在转化为时间性存在,听觉艺术成为中心。

同时,因为气除了流动性之外,还具有空间形态,故不因时间性就完全忽略空间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既是空间的,更是时间的。

时间艺术,如诗,呈现出空间性。

《兼葭》已有这方面的因素。

写意性艺术与此前的艺术并不是隔断和截然不同的有相连,也有区别变化。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画,《静夜思》是画,《秋思》也是画。

空间艺术,如画,展示为时间性,在目光的留恋中感受事物的节律变化,在往复循环中感受宇宙生命的律动和无限。

绘画的三远法就是造成回环往复的手段。

古人把看画称为“读画”,把看戏称为“听戏”,就透露出时空艺术的结合。

不黏着于因果而突出事物一瞬间的情态。

淡化因果,使作品中的事物不再是具体个别的而被赋予普遍性,个别情感被提升为普遍的情感;突出一瞬间,使事物的空间性凸显出来,无形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时空艺术的界限于是被消除。

诗词就像一组组电影画面,彼此间形成一种空间关系,组接后就产生画面之外的意义,使欣赏者能够而且必须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静心领会,反复咀嚼,从中得到难以一语道破、却又不断充盈着的人生意蕴。

三、淡化主体色彩读古诗最强烈的感受之一,即很少有“我”字,常常让人弄不清主体是谁。

一些小说,最突出的是《红楼梦》,虽叙述者是全能的第三人称,但在阅读时,我们常可感受到除叙述者之外的另一种或几种声音,即有别于叙述者一贯态度的另一种或另几种情感意识。

巴赫金所说的“复调”在中国古代作品中处处可见。

这与叙述者的消失有极大的关系。

在绘画中,表现为散点透视,简而言之,就是与定点透视所不同的多点透视,定点透视即画面上显示出来的物象必须是从某一透视点所见的,欣赏者被迫站在作者的角度观看和思考对象事物。

与此相应,在诗歌中,就是我之所见、所感、所思……。

中国古代艺术则淡化主体色彩,作者不将自我意识强行投射于万物,使事物内在生命得以自由显现,给欣赏者极大的活动空间,欣赏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感受作品,自由地欣赏作品,感受物象,体验自己内在的情感意趣。

物象、作者和欣赏者的生命得到最大的自由,此即“真”,此即王国维“不隔”,作者与作品,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被消除了,物象、作者与欣赏者完全融为一体,我们在作品里感受到的一瞬间的情态,实是物象与作者和欣赏者的同一体,既是事物内在意蕴的显现,又是作者精心组织的结构关系所致,更是欣赏者的独特感受。

四、多义性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是一个空框结构,有太多的空白和虚点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的经验去填充才能使作品最终得以完成,欣赏者不调动自己的经验是没法进行欣赏的。

作品作为欣赏活动的一极,作为参与交流,建构艺术欣赏对象和意义的一方,直接指向欣赏活动的另一极――欣赏者,艺术欣赏对象和意义的最终形成必然依赖欣赏者的生成和建构。

这也就消除了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物象、作者与欣赏者完全融合为一体。

欣赏者的经历身份、气质个性、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等的不同,欣赏的角度,达到的层面也各各不同,艺术品就呈现出多种面貌,形成的意义必然多样化。

对于《秋思》,每个人的感受必有差异。

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同时也是欣赏者的,欣赏者是作品的共同作者。

《秋思》是马致远的,是你的,更是我的。

这一特点使中国古代艺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不同社会、不同文化欣赏者共同的欣赏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