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特点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暗淡的画面:枯干的藤枝,没有生机的老树,垂死的乌鸦。静止,灰暗,枯寂,毫无一丝生气,一种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凄凉的感觉。然而,死亡并非一定凄凉,死亡可能指向三种情感,乐观、豁达和凄凉,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就很乐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很豁达,为何这里的死亡使人感到凄凉呢?有译者将此句翻译为:枯藤缠绕在老树上,乌鸦静静地停留于树枝。表面看很准确地反映出原诗的意思,但实际上把现实与艺术相混淆了。现实可以作为欣赏艺术的基础和参照,但不能把现实与艺术混为一谈。否则,“飞流直下三千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诗句就不符合现实,更不应成为名句。鲁迅先生的的散文《秋夜》时这样开始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粗看很罗嗦,不精练,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隐藏于其后深深的孤寂。把《秋思》仔细读一读,会发现“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诗有三顿。顿是意义单位的分割。单独的枯藤、老树或者昏鸦不会使人感到凄凉,也不会产生痛苦之感,更不会令人强烈地感觉到死亡;三者相互联系同样不会;在这里,枯藤、老树和昏鸦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并无联系,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死亡、别离等都可以使人痛苦,但假若这种痛苦有人分担,就会减轻许多。孤独所引发的痛苦只有自己咀嚼,越咀嚼,就越痛苦。生命因了孤独而痛苦,而失去生气,而走向死亡,体现于诗中,就使我们感到痛苦和凄凉。但这种痛苦和孤寂的缘由和程度,此时尚且模糊,寥寥六字,展开一个巨大的悬念。
作为戏剧大家的马致远深知欣赏者的心理,悬念抛出以后,并不急于解除,笔锋一转,一幅充满生气的画面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物体动起来了,一个“流”字,打破了那片死寂,涌出一股活力。有人家,就有炊烟袅袅,就有鸡鸣狗叫。勃勃生气使生命有了转机。最重要的是,濒临死亡的人可以回到人群,在他痛苦的时候,有人为他分担,当他喜悦的时候,有人与他共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命出现了转机,有了希望。
就在我们为生命出现转机而感到高兴时,死亡和孤独的主体再次出现。“古道西风瘦马”。古道,即废弃许久的道路,也就是已死的。西风,即秋风。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秋属西,属金,主杀,“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刑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欧阳修《秋声赋》)说到东,马上就使人想到希望、光明和美好;说到西,就联想到死亡、黑暗和丑恶,这就是毛泽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的原型。如果说,“枯藤老树昏鸦”让我们感受到死亡,但还存在着一丝希望。那么,这一次,生命的希望已经不再。夕阳西下,生命即将终结,使人产生无尽的凄凉和悲哀。
“断肠人”告诉我们,他的内心受到多大的伤害,以至于痛不欲生。倘远离伤心之地,
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可抹平最深的伤口,这样的痛苦不可能永久,人也不可能真正孤独。只有人未离去而心在天涯,痛苦时时折磨着他,他身虽在,心远离,这才是最深的痛苦。“在天涯”有两层含义:身在天涯和心在天涯。是孤独的痛苦使他断肠。孤独是无人理解自己而引发的感受,是无法解脱的痛苦。孤独并非不与人交流,而是对人生的深深感悟。即便身处人海,也仿若独在大漠。孤独是一种伟大而悲伤的感受,是生命高度的象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有什么样的孤独,越伟大的人越深切地感受到孤独。浅薄的人不会孤独,只会无聊;空虚的人不会孤独,只会寂寞;只有对生命有着深切感悟的人才会孤独。孤独是现实的痛苦酿造的人生美酒,是以现实人生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对生命的感悟。
用音乐的术语,这首诗的结构相当于奏鸣曲式结构,主调是死亡和孤独,属调是生命和理解。“枯藤老树昏鸦”是呈现部,死亡,生命,孤独,理解等各种动机涌现。“小桥流水人家”是展开部,与主调相反的属调出现,把乐意进一步展开,正副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后三句是再现部,是展开部的变化反复,死亡的阴影笼罩一切,无尽的孤独笼罩了天地。
至此,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夕阳西下”在作品里有什么作用?倘加深情感,深化主题,它并不比“古道西风瘦马”深入。也就是说,从表现情感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不必要的。若它毫无必要,这首诗的结构就明显出现问题,五句中有一句,二十八个字有四字属多余,这首诗不能称为好诗。我们通读一遍全诗,可知第一句是一幅画,第二句亦是一幅画,第三句也是,第四句勉强可算,第五句抽象。把眼光放开来,就发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背景是苍茫的远山,行将消失的夕阳和满天的晚霞。前面是茫茫无际的原野,一条荒废许久的小路上,一个游子骑着羸弱的老马,孤独地走向远方。无边的天空与渺小的游子形成巨大的反差,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充满天宇。孤独和无望被形式化了,使人从中感觉到这断肠人已被无边的孤独和痛苦所包围,他根本无法走出这孤独所带来的痛苦。
《背影》《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归纳,以便以后的课程深入讲解。
一、虚实结合
有形为实,无形为虚。从表层来看,声音、语言、形象等为虚;无言、空白为虚;从深层来说,虚实结合就是阴阳结合、有无相生。无实,虚就无所依托;无虚,实就缺乏生气。实是中介,它一方面是具体可感的物象,但又不只是物象,它把人们引向无言的世界,一个超越了形象层面的意义世界。
虚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象内之虚”,即作品形象内的空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仅仅十三个字,赤壁的雄奇尽在其中。
第二层是“象外之虚”,空白在作品之中形象之外。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寥寥几笔画就的小蝌蚪和几块石头,但可感觉到清澈的溪水和此起彼伏的蛙声。《赏花归来马蹄香》,一匹飞奔的骏马,几只围绕马蹄翻飞的蝴蝶,让人想象出马的主人刚从满天鲜花、落英遍地的地方归来。
第三层是“意义之虚”,空白存在于作品之外。《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使人感到凄凉、死亡和孤独。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超乎象外,事物的生命远在形象语言之上,可感而不可说。无象,无以知道;唯象,无以尽道。象只是一个中介,人们通过它去感悟那无以言说的宇宙本原,使人藉其与生命本原相同一。因此宗白华先生说:“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中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