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3C 社会大变革
![3C 社会大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19c5cc18fad6195f312ba63d.png)
文化
后世影响
西方文明的源头 城邦制度、 行 政 1、 希腊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 、 希腊的城邦制度 2、 罗马共和国时代、罗马的法制体系和法治精神 、 罗马共和国时代、 体制 1、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 ——《 文化 、古希腊文学—— 荷马史诗》 2、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 希腊三贤 。 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西方民主和法制的源 头,现代民主的原型 1、 、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的源头
对于人文主义和理性的追求。 文艺复兴、 重视个人价值 , 追求自由 。 对于人文主义和理性的追求。 文艺复兴、启蒙思 冲破了宗教神话的束缚, 冲破了宗教神话的束缚, 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想 和解释世界。 3、希罗多德及《历史》开创了 “西方历史叙事体的先河” 2、 西方历史学 西方历史叙事体的先河” 、希罗多德及《历史》 。 、 西方历史学 4、古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古典时代的帕特农神庙 3、 西方建筑学 、 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古典时代的帕特农神庙 、 和雅典卫城
2、农业产品不断商品化,新兴手工业不断出现 、农业产品不断商品化 新兴手工业不断出现 产品不断商品 手工业 3、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 船码头 ,镇江 银码头 , 船码头”, 银码头”, 、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船码头 镇江“银码头 无锡“布码头 ) 布码头”。 无锡 布码头 。 3、首都北京也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 4、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 朝贡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政策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 朝贡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政策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 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的 原则,长期得到继承。 原则,长期得到继承。 原因: 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 兴衰存亡。 兴衰存亡。 作用: 作用: 1、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如商鞅变 、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明清时期,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不利于资本主 、 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明清时期,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 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导致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 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导致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 如何理解“闭关锁国 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如何理解 闭关锁国 政策? 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原因: 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外来商品 ) (2)小农经济落后性和闭塞性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 )小农经济落后性和闭塞性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 )清朝统治的需要。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 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评价: 评价: 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技文化的交流, ,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1.北方长期战乱, 北方长期战乱, 南方相对安定, 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原因 北方长期战乱 南方相对安定, 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 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 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 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政治中心的南移, 政治中心的南移 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5、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6、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1、开始:三国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过程 、开始:三国时期, 2. 趋向平衡: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 趋向平衡: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 3. 开始南移:安史之乱以后。 开始南移:安史之乱以后。 4. 最终完成。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表明江南 最终完成。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 天下足”的谚语 苏湖熟, 的谚语, 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 评价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 2、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 心的南移,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起。 一起。 4、 对南方环境的影响。 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 放火烧荒 围湖造田 放火烧荒、 围湖造田” 、 对南方环境的影响。 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 如“放火烧荒、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e2c03233687e21ae45a927.png)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的现实和历史
![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的现实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f054be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f.png)
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的现实和历史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是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制度变革,分别是1950年代的土改和公有制改造,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20世纪末至今的市场化改革。
土改和公有制改造是中国早期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新中国取消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所有私有财产,建立了人民公有制经济,实行了土地改革。
这场转型和改革为中国建立了一套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实行了一些过激的措施,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给一些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
这个转型并不容易,因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习惯和社会背景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理念并不相同,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也与西方国家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了有自己特色的“走一段、看一段、再走一段”的改革思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
这条道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支持,也让中国经济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历史上无法匹敌的成功。
20世纪末至今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目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个过程中,中国转向市场化的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也越来越多。
市场化改革不仅包括了经济方面,也涉及了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将继续推进国内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中国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虽然中国在转型和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需要调整和完善一些政策和法律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监管,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e4df8f48be1e650e52ea99e3.png)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政治文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1、方式——战国百年变法运动,典型是秦国商鞅变法;2、结果——战国后期和秦汉初期中国基本确立起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半殖民地”是从主权独立社会向殖民地发展,是历史的沉沦,但这个过渡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沦为完全殖民地,所以半殖民地的另一半含义是半独立。
“半殖民地”引发民族矛盾和民族革命,革命目标是反对列强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
——殖民侵略的破坏性“半封建”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个过程也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半封建社会的另一半含义是半资本主义。
“半封建”引发阶级矛盾和民主革命,革命目标是反封建、实现现代化。
——殖民侵略的建设性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表现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在技术、作物、耕地等方面的发展;手工业在私营、产值方面的发展;商业在白银、市镇、市场等方面繁荣;②明朝中叶后(1500年后)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文化:明清思想批判;明清小说体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西学东渐开端⑤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出现民族企业,甲午战后初步发展,一战间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快速发展;⑥政治: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国民政府特征;⑦文化:向西方学习思潮、洋务派教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⑧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与社会礼仪的近代化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表现:①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革命的若干问题、三大纲领;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⑥1954年颁布宪法;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1、方式:改革开放、思想解放2、结果:初步确立3、表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③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入世等;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3、生产组织形式——个体小农经济: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小农经济局限有三:脆弱、劳苦、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5、租佃关系日趋普及化。
中国三次历史巨变是什么
![中国三次历史巨变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12a333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2.png)
中国三次历史巨变是什么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三位伟人:孙中山、 *** 、 *** 。
(2)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
“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775ed8c883d049649b665899.png)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f98892fb1711cc7930b71625.png)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3d55254b84ae45c3b358cfb.png)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明末清初(16~18世纪) 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一、春秋战国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崩溃; 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②经济: 旧:井田制瓦解; 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
二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束缚,完成中国社会和人的 解放,即观念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解放;政治的解 放;民族的解放。
三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必须解决两个认识,即如何认识世界,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自己。
2、转型原因: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同时代的世界: 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 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4、相关主题 制度变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经济转型: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 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 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外交政策转变:不结盟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新:市民工商阶层兴起,但没有出现资产阶级 ②经济: 旧: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 旧: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文字狱)、理学统治禁锢思想; 新: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进步思潮;
社会转型文档(历史)
![社会转型文档(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187d3c7240c844769eaeef2.png)
一、转型的划分经济形态: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国家形态: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从邦国联盟到专制帝国从专制帝国到近代国家从殖民社会到民族国家政治形态:从封建等级到等级君主从等级君主到君主专制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从君主制度到民主制度二、中国历史的重大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明末清初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鸦片战争以来——国家主权洋务运动以来——经济转型辛亥革命运动——政治变革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一化和三改造——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三、全球视野下的几类重要社会转型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多元无关的分散世界多元相关的整体世界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商业资本主义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地中海中心的时代大西洋中心的时代太平洋中心的时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转型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7~18世纪末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四、社会转型与国家命运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命运兴衰。
请以15-19上半期,中英历史为例,论证以上观点。
五、中国历史上错失的“战略机遇期”(1)15、16世纪的第一次错失:西方经济、思想、政治的资本主义化开始,中国处于封建衰落自闭阶段(明清)。
(2)鸦片战争后(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却以“中体西用”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潮流。
(3)第三次:辛亥革命——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281110130242a8956aece422.png)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一、基本脉络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在五六千年前,是从史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第二次开始于16世纪前后,是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就中国而言,以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值得关注。
1.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战、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经济上,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政治上,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以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次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建立。
2.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从封闭型一元文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文化形态过渡。
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
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保守政策,如君主专权、文化专制、抑商、锁国等做法,加之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因此社会转型难以启动。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走上探索现代化的艰难路途。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基本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大事。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ec101af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2.png)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一)“社会转型”: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具体来说,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型,从中国来看,有周秦之变、唐宋变革、明清之变、近代前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从世界史的角度,我们着重于大航海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分多次分别予以研究。
一、周秦之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
材料二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
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民主化”。
农民上升为“武士”,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指出“革命”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
(5分)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https://img.taocdn.com/s3/m/eea16ea9c77da26925c5b079.png)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C)1、国家政局: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社会性质: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形成。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儒家“以德治民”,法家“以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明末清初(17—18C)1、政治: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2、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 、民族关系: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承古萌新,“承古”即理学的发展。
“萌新”A、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B、“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三、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C末20C初)1、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
2、经济:产生于19C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两次重要发展机遇;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 、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过渡时期(1949—1956)1、政治: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
3、外交: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一边倒”;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https://img.taocdn.com/s3/m/cb851e5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8.png)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中国几次重大社会转型
![中国几次重大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a5fc10f0ba0d4a7302763a1f.png)
春秋战国1、政治:(1)社会性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2)分封制走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2、经济(1)井田制瓦解(2)集体劳动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3)小农经济生产,出现租佃关系(4)“工商食官”崩溃,私商兴起3、思想文化(1)文化垄断到私学(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明清时期1、政治:(1)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走向衰弱(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产主义生产发展3、思想文化:(1)产生了批判程朱理学的异端思想(2)产生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3)文化专制加强晚清(1840年~1900年)1、政治:(1)由独立自主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变化2、经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4、社会习俗:走向自由平,简约文明近代1900年~1918年1、政治:(1)由专制主义走向民主,再走向黑暗(2)政局上由统一走向分裂割据(3)逐步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3、思想文化:(1)新文化运动,打到儒家思想(2)传播马克思主义1953年~1956年1、政治:(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三大政治制度基本确立(3)颁布了1954年宪法(4)召开了中共八大2、经济:(1)三大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确立(2)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思想文化:(1)双百方针确立(2)学习苏联的文化教育体制4、社会习俗:学习苏联改革开放1、政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2、经济: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3、思想文化:(1)双百方针重新焕发活力(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3)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4、社会习俗:(1)追求时尚、潮流(2)追求个性(3)追求养生、保健。
中国历史三次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三次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96a10d6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6.png)
中国历史三次社会转型中国历史三次社会转型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完成于秦汉(汉武帝)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确立文化:由“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一统第二次:出现于清末民初政治:封建帝制结束,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文化: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民主共和思想不断传播第三次:出现于新中国建立到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或出现于过渡时期)政治: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拓展: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经济: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文化:“双百”方针的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练习思考探究】1、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加深。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不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三权分立。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048323452b160b4e767fcfe0.png)
4.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影响
对中国:进入大一统帝国时代,中央集权体制传承创新,形成稳定社会结构,文明发展长期领先世界
对世界:东亚儒家文化圈;远播西方(汉唐--宋元--明清)
对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开创历史新纪元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社会转型
古代
近代
内涵
从封邦建国体制向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型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现代民主法制国家、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
时段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终告完成(汉巩固)
1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1949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动力
内发:
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飞跃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缓慢----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
阶级:19c中期近代社会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戊戌变法--改良立宪;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发展;思想观念变革--中体西用、进化论、共和思潮、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儒学危机;中西文化论战
对世界: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差异
动因:内部发展/外部冲击与内部发展双重
制度:封建—帝制/帝制—民治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专制/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外交:相对封闭/被迫开放
世界影响:以东亚为主/影响世界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c749246c9b6648d7c1c746a4.png)
意义:“三民主义”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 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与“赛先生”
背景:1.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 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 希望击得粉碎。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 引进民主和科学。
构建历史的通感(纵向横向)
结构化背书(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概念与概 念之间的联系)
世界体系的形成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走出中世纪)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文明的孕育) 工业社会的来临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体系的裂变: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体系的重建:二战后
“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社会转型的 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 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 春秋战国: 晚清民初: 20世纪70年代末:
总结:
1、社会转型期会促进思想的巨变,同时 ,也应看到,思想的变革,也是影响社会 转型的关键。(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 思想史。)
2、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 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 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https://img.taocdn.com/s3/m/71bdfc8426fff705cc170af1.png)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民报》发刊词 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这是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比较完 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构建历史的通感(纵向 横向)
结构化背书(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概念与概 念之间的联系)
世界体系的形成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走出中世纪)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文明的孕育) 工业社会的来临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体系的裂变: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体系的重建:二战后
进化论的输入
背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 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并不能 实现国家的富强,“中体西用”论逐渐被进化论 所取代。康梁等维新派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维 新变法思想。除了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 据之外,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 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
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明确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并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 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荀子: 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 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 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法家(韩非子):提倡“法治”和君主集 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 强兵、主张严刑峻法
意义:“三民主义”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 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与“赛先生”
背景:1.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 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 希望击得粉碎。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 引进民主和科学。
社会性质:从大一统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 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现代资产阶级文 化过渡(新文学、新史学、新风俗、新习惯)。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 成果被袁世凯夺取,革命以妥协方式结束。
(三)1912——1919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 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 国运动等.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 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它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转化;二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 转化;三是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 转化;四是由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 转化 。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社会转型是 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 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其次,社 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内容: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 演论》,将进化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给甲 午战后面临瓜分巨祸的中国敲响了警钟。以 严译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进行了广泛 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 实践创造了条件。
意义: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为中国人带来 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和后 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 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唐德Βιβλιοθήκη 《晚清七十年》一、社会大变革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 荡(转型: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 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2、表现: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大变革
经济:1.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 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各国之间, 以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 耕地不能转让的规定也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 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掠地为目标。3. 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 兴地主的产生。4.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 商业也活跃起来。5.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 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影响: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思想,是洋务派赖以“借法自强”、兴办洋 务的指导思想。在此口号下,洋务派办洋务,不仅促 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 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结果:限于器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国家富强, 甲午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 该思潮渐趋沉寂,被维新思潮取代。
思想: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继承并发扬了明清之际“经世 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学习 西方,呼吁变革。
2、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继承抵抗派的 “师夷长技”思想,提出“自强”、“求富” 等主张,掀起了长达30余年的洋务运动,开 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但甲午中日战争的 失败使该运动受到重创。
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时期 二、启蒙运动时期 三、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四、工业革命时期 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八、一战时期 九、十月革命时期 十、一战后初期(凡——华体系) 十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十二、二战时期 十三、两极对峙期间 十四、美苏争霸期间 十五、经济全球化时期
2、瓜分危机——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农民阶 级主张以自然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 侵,北方农民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 动,斗争最终被绞杀。
3、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
20世纪初,清政府为遏制革命而进行的“新政”、 “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社会转型的 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 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 春秋战国: 晚清民初: 20世纪70年代末:
总结:
1、社会转型期会促进思想的巨变,同时 ,也应看到,思想的变革,也是影响社会 转型的关键。(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 思想史。)
2、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 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 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一书的序言中 提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 的著名论断。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 治。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 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 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 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 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 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 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 始的。
2、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派高举民主、科 学大旗,力图从思想上铲除封建专制的根源,掀 起了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又一次深刻的思想解 放运动。
生产方式:自然经济解体,逐渐过渡到机器生产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
政治制度:从君主专制到尝试君主立宪制(戊戌 变法、新政),再到建立民主共和制。
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一)1840——1894
1、鸦片战争后
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随着社 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 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经济: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 品经济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思想观念:从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 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国 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概念: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持中国固 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 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3、早期维新派
这一时期出现了早期维新派,其主张尽管不系 统也没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 了基础。
(二)1894—1912
1、甲午战争——瓜分危机——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