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两首诗中的生字、生词,读懂两首诗的意思。
2.情感目标:感受《关雎》、《蒹葭》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描写青年男女恋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技能目标:学习《关雎》、《蒹葭》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明确两首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手法展示的景物描绘的画面对两首诗歌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通过教师对诗歌背景、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想象联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景物、情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
2.彩色粉笔: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3.电子琴或笛子等乐器:通过配乐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雎》、《蒹葭》的配乐朗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提问: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简介《诗经》及两首诗歌的背景、内容,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文件,学生跟读。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内容,探究重点词句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的大意。
2.分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之”等。
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些诗词作者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相关诗词流派的基本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重点)3.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悟诗词的感情,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关雎》《蒹葭》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动人的歌曲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领略一下它独特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字音词解作品简介《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
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
背景追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交流点拨】《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挑。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
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第一篇:《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诗经》二首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味,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点:1. 《关雎》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蒹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关雎》中的比兴手法。
2. 《蒹葭》中“伊人”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诗经》原文及译文。
2. 《关雎》和《蒹葭》的相关资料。
3. 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让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集有所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关雎》和《蒹葭》原文,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三、课堂讨论1. 《关雎》赏析:a. 讨论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比兴。
b. 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和淑女。
2. 《蒹葭》赏析:a.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和白露。
b. 探讨“伊人”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c. 比较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四、诗歌朗诵1. 学生分组朗读《关雎》和《蒹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邀请学生上台朗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 布置作业:a. 将《关雎》和《蒹葭》的译文背诵下来。
b. 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尝试运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诗歌朗诵,使学生了解了《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并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1.理论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和情感。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关雎》和《蒹葭》为例,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和情感表达,了解它们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和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基本概念、比兴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经》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对比兴手法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它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和意义。
-学生对于古代婚恋风俗的认知,以及如何将这些习俗与现代价值观联系起来。
-诗歌中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
-学生在朗读和鉴赏过程中,如何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举例解释:
-针对对比兴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示、现代诗歌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兴的转换和象征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也有一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表达观点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指导。未来,我会在讨论前后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和练习表达,同时也会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件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件《关雎》《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两首著名诗篇。
《蒹葭》是《诗经》中的第五十首,以蒲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如词类活用、句子结构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篇,理解诗篇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诗篇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诗经课本3. 笔记本4. 荧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引入,让学生对这首诗有初步的认识。
2. 讲解《关雎》:讲解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3. 朗读与背诵:《关雎》《蒹葭》。
4. 讲解《蒹葭》:讲解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两首诗的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
2. 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短文,谈谈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答案: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两首诗的背诵和理解情况较好,但在对诗中意境的理解上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诗经》的其他诗篇,如《桃夭》《击鼓》等,以加深他们对《诗经》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诗经》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诗经》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两首著名诗篇。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还记得我们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古诗吗?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思念。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欢迎阅读!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了解《诗经》及其赋比兴手法,把握诗的内容。
(前者难点,后者重点)通过诵读、背诵、书写、默写基础上体会诗表达的情感。
(难点)感受古诗节奏韵律的艺术美,增进热爱文学信念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背诵默写全诗(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诗句白话:(版本一:教参版)关关鸣叫的雎鸠,立在水中的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是小伙子的好配偶。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捞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时时都把你思念。
思念悠悠没个完,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择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弹奏着琴瑟和你亲近。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挑选。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敲击着钟鼓使你快乐。
(版本二)……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诗经中的两首《关雎》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品味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并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关雎》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欣赏《关雎》两首,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欣赏《关雎》两首,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欣赏《关雎》两首,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关雎、悠悠、斑、白、飞、飘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关雎、悠悠、斑、白、飞、飘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关雎、悠悠、斑、白、飞、飘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
4. 表达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表达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表达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5. 共同创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关雎》相关的诗歌或歌曲,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共同创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关雎》相关的诗歌或歌曲,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12.《诗经》二首关睢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
2.(cān):①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shēn):人参。
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
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
如:差得远。
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chāi):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cī):等级,等次。
“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
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
寐(mèi):睡。
如:假寐。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
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
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文本简析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
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
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2.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一、新课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
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关雎》《蒹葭》创作于周代,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雎》和《蒹葭》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
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1)、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诗经二首教案关雎 蒹葭
诗经二首教案关雎蒹葭教案标题:诗经二首教案关雎蒹葭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诗经》中的两首古代诗歌《关雎》和《蒹葭》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乐器和舞蹈形式,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诗经》吗?你喜欢阅读诗歌吗?为什么?学习活动:3. 分发《关雎》和《蒹葭》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标注生字和不熟悉的词汇。
4.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对两首诗歌的感受和意义。
5. 教师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关雎》和《蒹葭》的背景和主题,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6. 学生个人或小组活动: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的意义和韵律特点。
巩固活动:7. 学生展示: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短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8.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9. 扩展活动: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可以选择其中一首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结语:10. 总结:回顾学生在此教案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和乐趣。
11. 提问:你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觉得学习诗歌对你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有何帮助?教学资源:1. 《关雎》和《蒹葭》的诗歌原文2. 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乐器和舞蹈形式的素材3. 学生分析短文的评价表格或评价标准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关雎》和《蒹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展示环节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4. 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关雎》《蒹葭》教案
《关雎》《蒹葭》教案《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 教学建议: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
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精选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新课: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寤寐: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明确]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
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
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思考品味:
《关雎》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明确]例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病的小伙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是对小伙子爱情心理微妙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再如:“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生动描绘出小伙子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着重加强感情色彩,把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深刻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拓展延伸:
1、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心仪女子的具体形象,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具体语句感受到她窈窕动人的气质与风韵,试分析。
[明确]“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描写出美丽善良的女子劳动时的动人场景。
-
2、背诵诗歌,并为其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六、巩固训练: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是一首言诗,诗中借的故事,表现两人相爱而不能相会的愁思。
2、请你解释一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皎皎”是什么意思?
3、“泣涕零如雨”、“相去复几何”等句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们曾学过一首根据诗中故事写出的现代诗歌,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
5、请你对以上两首诗歌进行比较,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明确]
1、五;牛郎织女
2、形容距离异常遥远
3、相思之苦
4、《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5、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蒹葭》是一篇表现诗歌朦胧美的名篇。
它写出了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但可望而不可
即的微妙苦闷的心情。
它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蒹葭》的艺术特色,研讨一下它与《关雎》的区别所在。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3、教师配乐(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你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场景:邈远迷茫,缠绵感伤、若隐若现;抒情主人公:迷茫、略带忧郁、对爱执著。
2、上述体会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试分析。
[明确]例如:“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四、思考品味:
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拓展延伸:
1、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中描写了蒹葭、白露、水、道路等自然景物,营造出苍茫悠远的意境,烘托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2、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歌词和背景,你认为这首改自《蒹葭》歌曲好听吗?谈谈你的看法。
3、本首诗歌的景物描写凝练传神,请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巧妙点明时间和环境,河边生长着浓密苍青色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珠早已凝结成白色的浓霜,微拂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寒意,秋水泛寒,很是凄清。
再如:“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由苍清至凄清到泛白,突现出越来越浓的深秋凄凉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寂寞与清冷。
六、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诗经〉两首》,试概括《诗经》的语言特点: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有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体会。
板书设计
《诗经》二首
内容:表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形式:①多为四言句比喻
②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渲染
③采用比兴的手法铺垫
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自被汉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后广为传颂。
《关雎》和《蒹葭》虽均是缠绵悱恻的恋歌,但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比兴手法的运用堪称后世作品的典范。
在设计教案中,我力求突现诗歌含意隽永的情感美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
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用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诗歌的探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品味再到总结提升的认知规律,力求用健康向上的情操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拓展延伸的设计力求达到巩固且提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人生的品味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