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话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自己的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有的教师则与之相反,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故伎重演,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无需备课和写教案,以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不难发现,教师的这两种观点正是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第一种观点过多地选择了“预设”,而第二种观点则过于强调了“生成”。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不完善的,“预设”与“生成”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有人说好课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不能随学生说去,像踩上西瓜皮一样滑到哪算哪儿。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如给孩子创设一个怎样的情景,需要备什么样的课件或教具,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预设,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生成是预设的精彩。许多教师通常把课堂预设理解为就是写好教案,规定好程序,准备好问题,疏通好道路;就是防止学生出现“拐弯抹角”,防止课堂出现“始料未及”。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体验。课堂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思维“出格”,不是防止课堂发生“意外”,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挑战与创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不时迸发出教师高超的育人智慧,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希望老师们在“预设”与“生成”之间不要二选一,当两者兼顾
4. 你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摘要]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与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催化动态生成,加强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才能形成教师的
教学智慧与技巧,以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但在课堂中却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现象,一种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教学目的,或过分的讲究课堂的完整性。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原本这些正是把握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然而,因为这些问题或“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计划之列,于是有的教师要么熟视无睹,有意回避,或匆匆或强形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要么束手无策。
另一种则一味地追求生成的结果却简单地、机械地解读了“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摒弃。误解了生成性课堂,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学。在课堂上处处小心谨慎,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从而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课堂中学生变成了散沙一团,课堂纪律松懈,影响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笔者根据实践探讨,对科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策略,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容易导致“剧本化”的行动,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都具有价值,而
不是承认一种就否定另一种。
(一)教学是预设也是生成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某个预设性的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因此,教学过程应由对教师精心设计并严格控制的文本的演绎过程转变为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既不是完全由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更改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无限发散的生成过程,而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这样一个过程既包括事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和预设,同时更是对教学过程的真实进行状态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状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经历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过程。
(二)预设与生成具有同等的价值。教师既要设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激励作用的、愉悦的课程经验,也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日常生活和常规中的偶然、非预设的机会和经验;既让学生参加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也让学生有机会投入与学习环境、资源交互作用的自发活动之中。同时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师的预设活动,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也要关注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预设”和“生成”中都能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三)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开放的预设,
创造性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而有价值的生成。预设与生成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转化的特点。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生成则是无的之失,无源之水。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
二、精心预设,催化课堂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