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鉴赏小论文

合集下载

谈谈诗经《关雎》优秀5篇

谈谈诗经《关雎》优秀5篇

谈谈诗经《关雎》优秀5篇赏析篇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包括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

这首诗选自“国风”之“周南”,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写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以及他追求美满婚姻的愿望。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取诗中第一句的一、三两个字合成篇名。

作品可分为三章,前四句为一章,五至十二句为一章,十三至二十句为一章。

第一章:开篇以雎鸠和鸣起兴,喻男一女相悦,是完美的一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春天的小河,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鸣唱,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一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

这一章的妙处就在于运用舒缓、平和、形象的语言,以轻快甜美的笔调,描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爱情场景,打开了爱情故事的开端;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兴起,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并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领全篇,形成了全篇的基调。

第二章:写男子思念女子之情。

“参差荇菜”是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小洲上生长荇菜即景生情。

姑娘的“窈窕”搅乱了小伙子平静的心,使小伙子决意要追求她,可是那姑娘的态度又不确定,这弄得小伙子日思夜想,牵肠挂肚,难以成眠。

体现在诗中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述的是小伙子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深切的相思之情。

这是爱情故事的发展。

第三章:写男子求得女子之后的亲爱欢乐情景。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承接“寤寐求之”,是“寤寐求之”的理想结果,描述的是追求既得之后的'情景。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古乐之” 中的“友”和“乐”,用字颇有分寸,各有轻重,深浅不同,既写出了小伙子心中的快兴满意,又不涉于侈一靡一,正所谓“乐而不淫”。

这一章是全篇精髓之所在。

写出了生动逼真的欢一愉快乐的形象。

纵观全篇,作品写的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读完《诗经》,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中的意境深远,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诗人的深情和豁达。

读着这些古老的诗歌,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田园风光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人民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

诗歌中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歌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对人民的深情和对社会的思考。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读完《诗经》,我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有了更深的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精神,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诗经》 “无思不服”之“思”论文

《诗经》 “无思不服”之“思”论文

《诗经》“无思不服”之“思”论文摘要:对于《大雅・文王有声》中“无思不服”之“思”字,各家注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思”做语词,无意义;另一种则认为“思”做动词,表示想。

本文从“思”字在《诗经》中的使用情况、句式的分析、古籍引用情况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说明“思”字在此处解释为动词想更为恰当。

关键词:《诗经》;文王有声;无思不服;思“无思不服”出自《诗经》的《大雅・文王有声》第六章“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皇王�哉!”[1]p398查阅文献,古人对此处的“思”字解释,分为两种,占主流的观点是“思”做语助词,无意义,王引之《经传释词》:“无思不服,无不服也。

思,语词耳。

”[2]p173《诗毛氏传疏》:“荀子《儒效篇》、《议兵篇》两引诗并云‘通达之属,莫不从服’释‘无思不服’,则思为语词,明矣。

”[3]p74《笺》云:“武王于镐京行辟雍之礼,自四方来观者,皆感化其德心,无不归服者。

”[4]p871由此可见,郑玄将“思”也视为无意义的助词。

而《诗经今注》云:“思,想也。

此三句言四方都服从于周王朝。

”[1]p399高亨先生将此处的“思”解释为动词想。

同时,向熹先生其所编的《诗经词典》,在“思”字的其中一义项“思考;想”下面所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大雅・文王有声》的“无思不服”,并解释:“‘无思不服’:没有人想不服从周朝。

”[5]p429基于以上见解的分歧,笔者找出了《诗经》中“思”作为语助词的所有可能例子:(1)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3)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小雅・出车》)(4)翩翩者�,�然来思。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小雅・南有嘉鱼》)(5)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小雅・白驹》)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同上)(6)尔羊来思,其角��。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

关于诗经的论文

关于诗经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长篇史诗宗教思想采诗制度中国诗歌论文摘要: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中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1((诗经》中有无史诗1. 1史诗的概念史诗源出古希腊,有平话或故事的意思,是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为文学作品分类时首先提出的。

“所谓史诗一般是指人类童年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往往取材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塑造崇高的英雄形象,充满激昂奋进的精神,它气魄雄伟、结构宏大,并富于神话色彩和纯真的气质,是文学史上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学体裁。

”1.2《诗经》中有无史诗在中国,史诗概念出现得很晚,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诗经》时才提出来的。

《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篇诗歌叙述周人从始祖后樱创业到建国的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诗经》中《生民》等数篇诗歌是不是史诗,或者《诗经》中有没有史诗的看法很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这五篇诗歌是史诗。

持此种意见的有陆侃如、冯沉君等,他们主要根据马克思论述希腊神话时提出的史诗“三要素”,理由是(1)((生民》等诗产生于野蛮和文明交替时期,是艺术发展尚不发达阶段的产物。

(2)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

(3)具备了马克思提出的史诗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五篇诗歌规模太小,根本算不上史诗。

余冠英《诗经选》称之为一般叙事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之为历史叙事诗。

这五首诗篇幅最长的《皇矣》是%句,篇幅最短的《绵》是54句,五首诗加起来才380句。

这同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15693行相差甚远。

持第一种意见学者由于论证充分,赞同的人越来越多。

每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篇幅的长短也不是断定为史诗的决定因素。

论文《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文《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文提纲论题:《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点:通过对《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的分析,论述其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婚恋风俗。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那种真挚纯朴的思想感情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干涉婚姻的反抗。

论证过程:一、论述《诗经》的价值与地位;二、简介《诗经.国风》;三、分析《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婚恋风俗,对待爱情的正确态度。

附参考书目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305篇作品。

根据其用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其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男女言情,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大约60多首。

在其他部分也存在,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画。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依靠夫妻来战胜灾害。

婚恋之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的轴心了。

”(恩格斯《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就是《诗经》中婚恋诗甚多的基本原因。

《诗经》中的恋诗描写了男女间这种“最天然的关系”的历程。

首先,描写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诗经》赏析之-硕鼠论文

《诗经》赏析之-硕鼠论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园。

乐园乐园,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效。

乐效乐效,谁之水号!
赏析:
这是一首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剥削的诗。

农民负担重,无法忍受,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愤怒和控拆,并以大家所憎恶的“大老鼠”比喻他们,十分形象而贴切地揭露了他们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

同时发誓要离开这些剥削成性的寄生虫,去寻找没有剥削的理想“乐土”。

正如当今之人遇有不得志时也要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一样。

《诗经·齐风·敝笱》主旨文本解读论文

《诗经·齐风·敝笱》主旨文本解读论文

《诗经·齐风·敝笱》主旨的文本解读一、历代关于《敝笱》主旨的歧说《敝笱》的主旨,历来分歧较大,有不同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有以下几种:(一)刺文姜说《敝笱》,刺文姜也。

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

作《敝笱》诗者,刺文姜也。

所以刺之者,文姜是鲁桓夫人,齐人恶鲁桓公为夫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于齐与兄淫乱,为二国之患焉,故刺之。

文姜淫乱由鲁桓微弱使然,经三章皆是恶鲁桓以刺文姜也。

此诗鲁桓身后所作,故首《序》直言刺文姜也。

(二)刺鲁庄公说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故归齐而从之者众也。

此刺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亦鲁风也。

旧说鲁桓微弱不能防闲,则桓公时文姜尚未肆。

《集传》得之矣。

(三)刺鲁桓公说《敝笱》,齐人刺鲁桓公也。

敝笱不足以遏鱼,况鲂鲲之鱼尤不易遏,故唯唯然往来自如。

鲁桓公特敝笱而已。

《敝笱》,刺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也。

(四)咏文姜出嫁说此指文姜诗。

归,指于归;从,指从嫁:自顺。

(五)刺文姜铺张说本篇是倒是刺文姜,但刺的不是《诗序》所云云,而正是刺她的铺张浪费,无以复加。

这是刺文姜回齐国去见哥哥,随从车马铺张浪费的诗。

诗以敝笱喻鲁桓,以鱼喻文姜,讽刺其罪行。

诗三节十二行,主要突出其铺张浪费、疯狂奔淫的丑秽。

文辞生动地描绘了车马之盛。

二、《敝笱》主旨分析联系上一节关于《南山》主旨的分析,对文姜与齐襄的关系就大致比较清楚了,但文姜在鲁桓之后的活动历来还是有不同看法的,这一点,可以在《敝笱》中找到答案,也是对《敝笱》主旨分析的主要内容。

首先,还是从细节入手,分析几个关键的字、词。

(一)鳏毛《传》解鳏为“大鱼”,这一观点被后世多数研究者接受,如苏辙的《诗集传》、朱熹《诗集传》等;而郑《笺》解释为“鱼子”,孔颖达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结合毛《传》综合解读。

相较而言,赞同“大鱼”说的居主流,且看几例比较合理的解释:鳏,大鱼也。

笱,非所以执鲂鳏而又敝矣,宜其鱼之不制也。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诗经》之《鹿鸣》赏析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诗经》之《鹿鸣》赏析

《诗经》之《鹿鸣》赏析【摘要】《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而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也由此肇端而成。

【关键词】诗经,鹿鸣,经典赏析【引言】《诗经》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合而成,《雅》又分为《小雅》和《大雅》,本篇论文所探讨的《鹿鸣》就是《小雅》中的名篇。

此篇论文也是主要围绕《鹿鸣》来展开论述的。

【正文】关于《鹿鸣》一诗的主题历代学者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渗透的观点。

其一认为这是一首批评朝政的讽刺诗,反映了作者不满诸侯举行宴饮不招群臣的“失礼”行为的埋怨情愫。

另一派学者则是从诗的正面认识视域肯定了作品欢乐积极和谐的主题思想,认为《鹿鸣》是歌颂君臣同心同德的作品。

而我也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

本篇论文也是将第二种说法作为主要思想来进行阐述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当我们阅读整篇诗歌时,可以感觉到他的歌辞音节和谐美妙,悦耳动听。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鼓瑟鼓琴,和乐且湛”都可以看出诗歌中描写的琴瑟和鸣、主宾相乐的场景,从诗中显示的欢乐有礼上看,从诗中所流露的气氛上看,这是一篇描写周王朝蓬勃向上时期的宴飨的乐歌。

在《鹿鸣》一诗中,我们不仅可以听见原野上小鹿呦呦的叫声,还可以听见宴会上嘉宾的琴瑟歌咏,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宴会上主客的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场面。

当我们读到《鹿鸣》这一乐歌时,我们都会被其感染,也许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吧!他会将我们带到情景中去,进而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

在这里,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为什么要用呦呦鹿鸣声来进行开篇呢。

鹿呦呦而鸣作为本诗之兴,这里的呦呦鹿鸣代表的是自然之音,是一种纯粹的,干净的,就好比是源于大自然馈赠的天籁之音。

我们都知道,鹿是一种温和的动物,它是一种仁兽,是一种食草,活泼而又向往自由的动物。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论文题目: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学号: ********名:***年级: 2010级专业:艺术设计系学院:文学院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25日摘要:《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哀婉悲戚,或大胆热情,或懦弱痴情,各种女性角色被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同时,《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

本文以对《诗经》中不同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探究《诗经》中女性形象所昭示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社会意义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诗经》305 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的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

《诗经》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绘多是一人一事的片段式,没有外貌的工笔描写,却大都具有非常清晰的性格轮廓,并且以各自不同的风貌、品质、情操,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存留于历史人物画廊中。

一、恋爱中的大胆、真率形象“关关雌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诗经》中不少描写男女之间恋情的诗篇,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雌》,便是一篇恋爱诗。

在《诗经》的那个时代尚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女性的恋爱多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女子敢于大胆的追求幸福的爱情。

那个时代的择偶标准是德貌并重,比如《静女》篇,《蒹葭》篇,都是写的是内外兼具美好的女子。

像那些只有美貌却没有德行的女子并不是他们所歌颂的对象。

从《诗经》中描写男女间的恋爱生活来看,绝大部分诗篇里是女性处于较主动的位置,她们较之于男性更热烈而大胆。

《王风·大车》则表现了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执着:她在始终得不到情人回应的情况下,一心想和情人私奔;她在与情人离别之时,在情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情况下,虽对情人也有埋怨,但从未放弃和情人私奔的打算。

《诗经》中这种处处可见的“大胆率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域文化。

《诗经》产生于我国的北方,其地多高原和平原,黄土覆盖,气候恶劣,居住环境并不理想。

《诗经》中爱情的研究论文

《诗经》中爱情的研究论文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

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

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

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读后感范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诗经》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自然和人情为题材,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情的关怀。

诗中描绘了美丽的山川河流、清澈的泉水和蓝天白云,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珍惜,体现了古人对人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在阅读《诗经》时,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也深刻体会到了古人对道德和伦理的关注和思考。

诗中反映了古人对正直、忠诚、勤劳和诚实的崇尚,体现了古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推崇。

通过阅读《诗经》,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相信,《诗经》这部古代经典,将会继续激励着后人追求美好、追求真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瑰宝。

诗经小论文800字

诗经小论文800字

诗经小论文800字都说最美不过《诗经》。

《诗经》美,美在文字,美在内容,美在精神,美在其的文学价值,美在《诗经》当中所表现的关注现实的荆青,强烈的现台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蓼莪》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蓼莪》的作者主要是想要传达自己无法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悲痛之情。

以“蓼蓼者莪”起兴,诗人自恨不如抱娘篙,而是散生的篙、蔚,由此而联想到父母的劳瘁,就把一个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现出来,然后讲述自己不得终养父母的原因,将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悲恨绝望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后两章承第四章末二句,以南山、飙风起兴,创造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写遭遇不幸的悲怆伤痛。

这篇诗不仅文字美,也写出了作者想要为父母养老送终的孝心的美。

《子衿》这首诗是写单相思,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青青子衿” ,“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

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单相思女子的心理活动,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

这首诗,不仅文字美,内容美,更美在作者对心上人的思念之美。

《桃夭》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我读了之后发现,这首诗里面没有换多少字,大部分内容都是一样的,而“桃之夭夭”和“之子于归”更是在三章中都出现了.虽然看似差不多,但作者是很用心的:第一章写桃树的“华” , 用花来形容出嫁的姑娘的美丽;第二章写桃树的“实”,用果实累累形容女子婚后的生活+分富裕;第三章写桃树的“叶”,用枝繁叶茂形容女子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而最后一句“宜其家人” , “齐心协手家和睦”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在一个家庭里,只有内部和睦,这个家才会变得真正的幸福美满,而不是依靠物质上的条件。

在这首诗中,通过作者的文字我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的美。

其一,作者亏酬寸描写桃树的“三变”来衬托出嫁的女子,这位女子就如同桃树一般清纯美丽。

[论文]诗经静女赏析

[论文]诗经静女赏析

诗经静女赏析诗经静女赏析《诗经·邶风·静女》赏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

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

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掰。

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和欣赏这篇作品呢?关于《诗经》该如何读,闻一多曾经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诗经》时代,二是把《诗经》带到读者的时代。

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诗经》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诗经》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

或许有些读者认为《诗经》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理解起来太难。

其实不然。

我们觉得《诗经》难,往往是因为存在文字上的障碍。

但只要突破这一障碍,理解《诗经》便不难了。

非但不难,反而要比唐宋的文人诗歌还要好懂。

因为《诗经》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读懂之后,我们往往要惊讶于《诗经》作品何以如此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介入作品。

实际上,《邶风·静女》是顶好介入的一篇作品,它的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们很可以把它当作“郭靖黄蓉初相识”的一幕场景。

郭靖、黄蓉是大家顶熟悉的人物,郭靖憨厚实诚,黄蓉机灵刁钻,本篇的男女主人公恰是这样的性格。

所以,大家很可以把作品的主人公置换成郭靖和黄蓉。

这样来理解,会容易和有趣许多。

这篇无非是写“郭靖”(我)和“黄蓉”(“静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以及见面的情形。

《诗经》弃妇诗及弃妇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及弃妇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及弃妇形象论文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一类诗歌。

本文通过比较各家之说对《诗经》弃妇诗作了明确的界定,进而逐一分析了诗中的弃妇形象,并通过对弃妇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古时代女子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风貌。

关键词:诗经;怨妇;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其实不多。

《孔雀东南飞》首当其冲,当然还有与之并称的《木兰辞》,但那与男女之情没多大关系。

其实在《孔雀东南飞》出现之前近千年,“卫风”里的《氓》已具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的雏形了,只是因为《诗经》艰深,年代久远,不为太多人所知。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氓》诗是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远不如《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真实细致地反映出来。

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

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在《诗经》里算是长的。

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

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

”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

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写法极妙,开篇就于回忆中点出了男子狡狯的本质。

接着写他们陷入热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男子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

可是这位单纯的、为爱所困的女子看不透他的狡猾多变,喜怒无常的本质。

而是非常诚挚地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试述《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论文.doc

试述《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论文.doc

试述《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论文《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国风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作为一部乐歌总集,不同的人写作水平有所参差,因此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不尽一致,艺术成就的高低也各不相同。

《颂》和《雅》中的一些庙堂和宫廷乐歌略显呆板枯涩。

相对而言,《国风》中包含的诸多优秀诗篇,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因此,研究探讨《国风》艺术特色,无论对今天的文学创作还是对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创作策略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囊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也有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但是作为一部乐歌总集,《诗经》依风、雅、颂分类编排,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周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等,内容丰富。

这些篇章是由不同的撰写而成的,由于的水平也有所参差,因此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不尽一致,艺术成就的高低也各不相同。

比如,《颂》和《雅》中的一些庙堂和宫廷乐歌,就显得要呆板枯涩些。

通过比较,《国风》中就有很多篇章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他们对剥削阶级强烈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概括而言,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作策略上。

《国风》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策略,它给予后世诗歌极大的影响。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策略,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真实地描摹事物、反映社会生活,也体现在他们善于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

比如,《国风》里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的《七月》,全诗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2100字_古代文学诗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2100字_古代文学诗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2100字_古代文学诗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诗经论文2100字(一):有关古代文学《诗经》中女性美学的研究论文【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总计305首,诗歌中经常使用的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女性的美丽,着重描写女性的容貌、品德与行动姿态之美。

本文将简单介绍《诗经》的内涵,并举例分析《诗经》中的女性美学。

【关键词】《诗经》;诗歌;女性美学;品德《诗经》是先秦时代的一部汉族民歌,又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其中大部分诗歌创作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这部古代文学典籍以诗中有画,景情并茂著称,以其蕴涵的对人生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文风情。

作品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主题构筑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

《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女性的篇幅,不仅写出了女性美丽的容貌,而且描写了女性的美德与行动姿态之美。

一、《诗经》的内涵春秋末期,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整理与修订,并以其作为教材教育自己的学生。

《诗经》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和绮美的文学意象描写了古人的生活场景,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又称为“国风”,一共有160首,包括15个诸侯地区的诗歌,大多数诗歌属于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105首,其中有31首大雅,74首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诗歌,大多数作品出自朝廷官吏之手。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一共有40首,主要是周王朝和鲁国与商代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

作品中有对真善美的歌颂与追求和对陈规陋习的批判与讽刺,也包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另一方面,《诗经》是一部拥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古代文献,记载了许多关于商周时期的民间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民俗活动等。

二、《诗经》中的女性美学1、女性的容貌之美《卫风·硕人》是《诗经》中描写女性容貌之美的典范,诗歌第二章原文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女性心理性格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女性意识爱情中妇女地位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论《诗经》的女性心理诗经》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

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一、婚恋诗的女性心理《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 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哀怨心理。

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

(一)两情相悦,自然怡情《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歌末章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来回走着,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情歌。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短短的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

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

写少女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

(二)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某些有关爱情的篇章,也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昭示着封建伦理观念正趋形成。

诗经论文范文

诗经论文范文

一、关于诗经的论文,1000至2000字左右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

《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

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

”毛认为是“思贤”诗,《笺》、《疏》并无异议。

[1]《传》的故训由于最接近于《诗经》时代,大体上是可信的。

但是,对于“国风”中某些诗篇的诗旨,尤其是那些反映男欢女悦的情爱诗篇,囿于思想的保守性,《小序》往往牵扯到帝王后妃的身上,其说多半不可考之于史。

自然亦有少数可考者,如《鄘风·君子偕老》、《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齐风·载驱》、《陈风·株林》,但大多数情爱诗篇,往往是诗人即事即景抒情之作,并不反映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何可考耶?窃以为《丘中有麻》就属于此类民歌。

对于这些诗歌,只能就诗论诗,味之以文情,审之以辞气,衡之以语法,核之以训诂,来探索其主题。

朱喜作为一个理学家,思想也是保守的,但他的《诗集传》尚能遵循就诗论诗的原则,如《丘中有麻》,朱子就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其说一出,后人多有信之者,但朱说亦有瑕疵。

朱子云:“子嗟,男子之字也。

”“子国亦男子之字也。

”“之子,并指前二人也。

”在首章之后评点曰:“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来,故疑丘中有麻之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而来乎?”[2]果如朱子所言,妇人私会二人且二人均赠其佩玖,揆之以情理,今天虽然有如此荒唐之事,但在古代确是够大胆的了,纵有,当事人也不会形之于诗,即使作诗人未必诗中人,亦不会如此津津乐道地赋之于诗。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引崔述《读书偶识》驳那些认为《齐风·东方之日》是讽刺诗者,曰:“夫天下之刺人者,必以其人为不肖人,乃反以其事加于己身,曰我如是,我如是,天下有如此之自污者乎?”[3]其理亦可用于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弃妇形象在《诗经》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包括描述她们的悲苦遭遇、表达她们的内心痛苦以及揭示她们的社会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究《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分析她们的形象特点以及背后的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她们的悲苦遭遇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承受着无比的痛苦和无助。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女主角被抛弃之后,表现出了极度的哀伤和深深的自责。

她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不被接纳,被贬为弃妇,这使她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然而,她们在面对悲伤和绝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内心的痛苦弃妇形象在《诗经》中深刻展示了她们内心的痛苦。

她们被丈夫所抛弃,感受到了被遗弃的孤独和无助。

在《离骚》一诗中,女主角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她感到无法释怀,对幸福的渴望使她倍感痛苦。

她们对于丈夫的背叛感到心灵上的打击,不愿再去相信、去经历爱情。

社会地位的揭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弃妇的态度和待遇。

在古代社会,弃妇会失去家族和社会的认同,被贬为弃妇,降低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生活无所依靠。

她们在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歧视,这使她们的境遇更加艰难。

弃妇形象背后的意义对妇女地位的反思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局限和不公。

她们被丈夫抛弃后,陷入了困境,无依无靠。

这种描述呈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让人们反思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展示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尽管她们受尽痛苦和压迫,但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思想。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被动和苦难,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结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以其悲苦遭遇、内心痛苦和对社会地位的揭示,展现了古代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对妇女的冷漠。

论《诗经_》语言艺术之美_毕业设计(论文)

论《诗经_》语言艺术之美_毕业设计(论文)
诗经语言范式之美诗经语言范式之美诗经语言范式之美第二章诗经语言艺术美表现为同义叠字的运用第二章诗经语言艺术美表现为同义叠字的运用第二章诗经语言艺术美表现为同义叠字的运用同义词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志同义词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志同义词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志诗经中表示忧心诗经中表示忧心诗经中表示忧心茂盛叠词举例茂盛叠词举例茂盛叠词举例5555比较常见的叠字修辞格比较常见的叠字修辞格比较常见的叠字修辞格8888诗经中叠字的变化美诗经中叠字的变化美诗经中叠字的变化美诗经中叠字的统一美诗经中叠字的统一美诗经中叠字的统一美1010101011111111121212121313131314141414输入章及标题输入章及标题输入章及标题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绪论课题背景课题背景课题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
荏菽旆旆……麻麦蒙蒙。(《生民》)
苕之华,其叶青青。(《苕之华》)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采菽》)
凡凡黍苗,阴雨膏之。(《黍苗》)
我黍与与,我稷翼。(《楚茨》)
(
《诗经》时代还未出四声八病之说,律诗也未诞生。然而,这并不等于古诗没有平仄,没有粘对。汉语的形式特点之一,就是对称性。与此相应,汉族文化心理也有明显的对称均衡倾向。叠字的出现,便是适应这种文化心理要求,叠字形式是对称,语音也是一种对称。尽管先秦诗歌平仄不很严格,对偶未必工整,可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尽力使自己的诗歌美一些,采用美的形式、美的手段。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对偶句。叠字、对偶,都是为了满足对称均衡。《诗经》中就不乏好的对子,有人还用叠字入对呢。这不仅是语义的要求,也是语音对称的要求。如:
关键词《诗经》语言艺术 美叠词
第一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诗经》用叠字高明、精巧,集中体现了它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具体分析,《诗经》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是具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号:054TSMAH0 课程名称:《诗经》鉴赏改卷教师:杨风琴学号:116030152 姓名:胡勇得分:《诗经》中的恋水情节一说到水,就立即想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

苏子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李白的“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清代査慎行的“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等等。

在古代诗词中这种描写水的佳句不胜枚举。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文人对水这一意象如此的情有独钟呢?我想原因之一跟《诗经》中的恋水情节有着莫大的关系。

《诗经》以一首韵律和谐悦耳,感情含蓄婉转的《关雎》开篇,并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起兴。

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正在水边采摘荇菜的女子的追慕之情。

可谓声情并茂,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怕案叫绝。

并由此拉开了《诗经》恋水情节的序幕。

《诗经》中关于水描写有很多,如《邶风·柏舟》里的“泛彼柏州,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王风·扬之水》里的“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戌申。

”《秦风·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周南·汉广》里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等等。

《诗经》中运用水的意象虽然很多,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生活中的水、政治上的水和军事上的水。

生活上的水——水之恋我们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而《诗经》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写更是具有代表性。

用一句很时髦的话讲,我们的《诗经》是接地气的。

诗经中的很多诗篇都是记录古代人们劳作、出游、婚恋和宴饮等日常生活的。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水反映出来的情感不外乎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缠绵悱恻的爱情。

我们首先来看看《诗经》里在亲情诗中的表现形态。

《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在国家动乱,政事日非,谣言四起的背景下,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

《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写的是当亲情受到外人的离间时,他们苦口婆心的规劝。

把兄弟之情比喻成绑在一起的薪条,是激扬的流水冲不开的。

《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

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

《诗经》中水在爱情诗中的表现形态更为丰富。

我们把它再细分为三类:(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水是爱情的背景,水是爱情的见证。

在《邶风·北风》有这样的描述“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意思是北风呼呼透骨凉,大雪飘飘白茫茫。

你若是真心爱我,无论雨打风吹我都与你同归。

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爱情的伟大力量可以不用理会外在的因素。

这又何尝不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遥相呼应。

我们再来看看《鄘风·桑中》的描述“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意思是到哪里去采摘芜菁呢?就在沬邑的东边。

我在思念谁呢?是那美丽动人的孟庸。

约我来到桑林中,邀请我来到欢会的祠庙,送别我在那淇水之上。

如此直白,如此奔放,如此炽烈的爱情,恐怕在现在也为数不多。

诗中提到的淇水与沫水俨然成了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见证。

《诗经》以水为意象代表的不仅有以喜剧结尾的爱情,还有以悲剧结尾的爱情。

例如《卫风·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和《邶风·谷风》中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昏,不我屑矣。

”这两首诗分别以淇水和泾水、渭水为背景,以一个弃妇的口吻陈述了自己被弃后的痛苦。

在这里就不详述了。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水是爱情的阻隔,水是爱情的障碍。

爱情中最大的悲怆莫过于“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正是这浩浩汤汤的水,使得位居两地的恋人们难以如愿,只能望水兴叹。

《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所描写的正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爱情中的感伤和无望。

《周南·汉广》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描写的也正是一位青年樵夫的惆怅与愁绪。

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

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一吐心中的不快。

(3)鼓春波,载花万斛。

帆鬣转,银河可掬。

风定浪息,苍茫外,天浸寒绿。

江河之畔正是青年男女幽会,嬉戏的最佳选择。

《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青年男女相邀同游,嬉戏调笑,互赠芍药纯真的爱情的画卷。

《邶风·匏有苦叶》中“招招舟子,人涉昂否。

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勾勒出的是一幅少女怀春,在河边喜悦又焦虑等候情郎快来迎娶的羞态。

可谓是绝妙至极。

政治中的水——水之魂《诗经》中虽然说很大部分都是描写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还是有一些作品跟政治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而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归纳为三点:(1)颂君主之德。

《小雅·瞻彼洛矣》中“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君子至此,福禄既同。

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以洛水之深且广,暗喻天子睿智圣明,亦如洛水之长流,深广有度。

并以此来赞美天子能整军经武,保卫邦家,使周室有中兴气象。

《小雅·黍苗》中“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赞美召穆公营治谢邑之功。

(2)揭统治阶级之丑。

我们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表明了水具有双面性。

《邶风·新台》中写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意思是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不停。

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太不行。

诗人大赞“新台有泚”、“新台有洒”,正言欲反,其兴味在于:新台是美的,但遮不住卫宣公干的丑事啊。

反衬修辞的运用,美愈美,则丑愈丑。

《曹风·下泉》中的“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意思是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童粱浸朽腐。

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都。

小国之于大国如寒冷的泉水浸润着杂草而阻碍了禾苗的茁壮成长一样。

形象生动地效果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大国的蛮横无理。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

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3)君子壮志难酬之叹。

由于统治者的“亲小人而远贤臣”使得真正的士大夫之族遭到排挤,因此以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愤懑和失意。

《小雅·四月》中“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我日构祸,曷云能谷?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尽瘁以仕,宁莫我有?”意思是看那山间泉水横,一会清来一会浑。

我却天天遇祸患,哪能做个有福人?长江汉水浪滔滔,统领南方诸河道。

鞠躬尽瘁来办事,可是没人说我好。

山间潺潺流泉,山下波浪滔滔的长江、汉水,这点出了诗人放逐的地域在南国。

长江汉水有条不紊地容纳统领着南方诸水系,而朝廷却纲纪弛败,忠奸莫辨,鞠躬尽瘁却不被信任重用。

《诗经》中的这首诗可谓是迁谪诗的鼻祖,为后世迁客逐臣开辟了一方诗的新领地。

军事上的水——水之韵在军事上,水这一意象的参与有些是为了正面宣扬周朝的强大和战无不胜,勉励将士勇勤王事。

而更多的是用来抒发征伐的痛苦和对战争的厌倦。

《小雅·出车》中“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玁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小雅·渐渐之石》中“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意思是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呀。

山遥水又远,何处是尽头呀。

将士向东进。

深入无暇顾退走呀。

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

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

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由此可以看出征人的劳苦是可想而知的。

《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诗经》中的水的意象还有很多,这里只是简单的归纳了一下。

古圣先贤们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和内心世界。

勾勒出了一幅幅经典、精美、精致的画卷供我们后人去品味。

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还提升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从前人对《诗经》的评价就可以看出《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好不夸张的说,《诗经》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基因,深深的融入的华夏人的血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