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诵读课文,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感受文中令人神往的美景。

3.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析文章写景的句子,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3、文章结构:(1)层次: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2)线索: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4、内容分析:①第一自然段:(1)滁州的地理特点?明确:“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明确:“林壑尤美”。(3)琅琊山的特点?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明确:“临于泉上”。(5)“来饮于此”中“此”指?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②第二自然段:(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③第三自然段:(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a、滁人游山之乐 b、众宾宴饮之乐 c、太守宴醉之乐(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④第四自然段:(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5、探讨文章:①如何理解“醉翁”的含义?明确: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②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③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明确: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都含有“乐”字: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都含有“醉”字: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都含有“醉翁”、“乐”: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记叙的顺序上: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各自然段:一、山—水—亭—名—太守;二、朝—暮—春—夏—秋—冬;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明确:“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三)总结全文:1、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明确: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1)文中写出了谁“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4、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