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
话题:休闲阅读音乐知识文化名人传统文化孔子文学
摘要: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搜集整理《论语》中涉及文学的文献材料,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文学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许多命题领域。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其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与见解。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影响一、文学与文学的本质1、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行为或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在中国古代,《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之一。至于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在我国先秦时期,很多都是由诗歌发明民俗文化状况。诗具有特殊的语言和形象魅力。在春秋时代,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广泛地文化范畴,但它比其他文
化形态更能感动人。当然,狭义的文学专指语言艺术。2、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诗、乐、舞”三位一体。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诗”理解为文学艺术。“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正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辩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审美意识形态一方面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缠绕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又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从功能上看,文学既有认识性又有情感性;从方式上看,文学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从其性质上看,文学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目的上看,文学既有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2)文学的话语问题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一种话语。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①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②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系统;③说话人,是体现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的角色;④受话人,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个主体;⑤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
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认为文学是主观的,抒情的。由于受这种文学本质论影响,在我国诗中始终是文学的正统类型。二、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对我国文化和历史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位先秦人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孔子的文学思想加以论述。(一)兴、观、群、怨说孔子对我国上古时代文学思想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最系统、也最富创造性的成果,他的著名诗论“兴、观、群、怨”说是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文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孔子之前,人们对文学的特征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是,在那个时代没有人向孔子一样将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全面的进行概括和总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篇》”这段话除谈到诗歌的认识功用之外,还接触到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等一些本质特征,确实表现了孔子卓越的文学识见和高度的理论概括能力。所谓“兴”, 就是指”兴于诗”,它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修身的第一步必须要学诗;朱熹释为“感发志意”。诗,主要的不是诉诸理智,而是诉诸感情。孔子的观点在于突出强调诗歌的感情作用和审美效果。以达到培养人格修养的作用。所谓“观” 就是指“观察”,即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
外在的事物,朱熹注“考见得失”。所以周初以来至春秋中期即有采诗观风和陈诗言志的制度。(《汉书?艺文志》)孔子的诗“可以观”,既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盐铁论?机务》引孔子的话说:“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这就是诗的认识作用了。就是指诗的内容应该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所谓“群”,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指将不同的人的观念结合起来,通过相互的交流切磋,提高人们的思想修为。孔子的诗“可以群”,是对诗歌这种实用作用所作的概括性的说明。从《论语》的有关记载看,他在多次谈话中都把学诗作为第一要务,在孔子看来,通过学诗无论对个人修养,对安邦治国,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长知识与才干。所谓“怨” 指文学作品应该批判现实的黑暗社会,就是说,诗有“款谏”或批评政治的作用。从《诗经》来看,其中有不少是关心人民的痛苦和哀怨,政治讽喻诗和怨刺诗,它开启了诗歌创作“为时”、“为事”的先河,从理论上肯定文学应该具有于预政治的作用, 以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进步传统。(二)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孔子并不是将内容与形式放在同等的位置,他认为内容应该重于形式,即内容决定形式。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他认为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在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他一直十分强调诗乐的和谐美。在这段话里,孔子强调外貌的修饰必须要与人的内在的品格相统一,“文”主要是指人的外貌,而“质”主要是指人的品质、内在的
修养等。在这里,孔子引申为,在文学的创作上必须达到文学创作内容与文学形式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三)文学与政治外交活动、道德修养的关系1、文学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段话是对文学与政治外交活动关系的一段论述。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外交活动中,人们为了体现一定的礼节,通常都会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诗经》的作用的确是十分突出的,这一点《左传》等书都有比较明确的记载。这些充分说明了,如果善于熟练地运用“赋诗”的方法,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或的效果超乎预期;当然就可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政治外交活动的胜利。如果不懂《诗经》,不会灵活地运用和引申诗的意义,就无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要求,也无法弄懂别人的意图,甚至导致外交活动的失败。2、文学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诗与乐的时代。《论语?泰伯篇》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他的“博于诗书”、“察于礼乐”,不仅与时代有关,还由于他对诗、乐有一种过于他人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春秋末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而孔子执着地要求诗、乐为礼来服务,主张“克己复礼”坚决维护周代礼乐制度。在孔子看来,诗、礼、乐是修身的三要素;修身要先学诗,因为诗能感发志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礼,因为“不学礼无以立”;而最后还要通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