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摘要: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政策工具加以介绍,并对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测试,跨行业维度,时间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是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着力于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理念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借以防范和化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全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因此,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我国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在我国还相对不足,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逻辑及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主要着眼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在该部分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和维度进行分析。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演进

“宏观审慎”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9年6月28-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在一次关于国际银行贷款期限转换的讨论会中首先提到了“宏观审慎”一词。该词的第二次出现是在1979年10月英格兰银行的一份背景文件中,该文件主要探讨了如何将宏观审慎理念用于限制单个银行放贷的措施之中。而“宏观审慎”一词在公开文件中的首次亮相却是在1986年,欧洲煤钢联营(ECSC)在当年的《国际银行新近创新报告》中用部分段落正式讨论了宏观审慎政策。随后,“宏观审慎”一词开始被越来越多地提到,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一个驱动因素,此后“宏观审慎”一词开始大规模应用。199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最先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用于监管金融体系。自此,宏观审慎监管一词正式被提出并开始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2000年10月,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的Andrew Crockett在一次关于银行业监管的国际会议演讲中,提出了将金融稳定划分为两个层面的建议,即微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和宏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并认为与这两个层面的稳定相对应的是以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同时他还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是金融监管安排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并存体系。国际清算银行(2001)

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Claudio Borio(2003)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进行了详细区分,并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自此,人们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解也更加深入。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整个金融体系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维护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稳定的必要手段。因此,宏观审慎监管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

(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

Andrew Crockett(2000)简要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Claudio Borio(2003)在Andrew Crockett(2000)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见表1)。宏观审慎监管的初始目标是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则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避免单个金融机构的破产;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避免金融体系的风险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从而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幅度的波动,造成GDP的损失,微观审慎监管则主要着眼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给金融机构的投资人或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者提供稳定性,而不考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在风险模式上,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是内生的,金融机构的“集体行动”通过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等方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实体经济又通过反馈机制对金融体系产生反作用,而微观审慎监管则认为金融风险是外生的,单个金融机构对资产价格、市场状况和实体经济不存在影响;在相关性方面,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产负债表相互关联,存在着共同的风险暴露,而微观审慎监管则认为金融机构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和影响;在校准目标和方式上,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因而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校准方式,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因而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校准方式。基于上述区别,微观审慎监管认为,只要单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则整个金融体系就不会出现问题;而宏观审慎监管则认为,如果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那么以风险资本要求为基础的微观审慎监管体制就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才能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Stephen Morris and Hvun SongShin(2009)给出了一个系统性风险传递的经典模型,并用此来说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由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是资本的重要来源,它们的破产会给资本带来巨大损失并增加资本的使用成本。因此,系统性风险传递的经典案例一般从某个银行受到信贷损失的冲击或破产开始。如图1所示,银行B向银行A提供贷款,满足银行A的资金需求。当银行B受到外部冲击而遭受信贷损失时,它会用自己的权益资本来弥补,当其权益资本耗尽时,银行B会尽可能地收缩风险敞口,使其账面资产规模与股权资本规模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