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PPT78页)
合集下载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2ec6adf78a6529657d5379.png)
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
18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 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 值严格50%执行。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 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 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19
▪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h22 )
2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1.*评价等级的确定
(1)估算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选择 1-3 种主要污染物,使用SCEEN3分别估 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2)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的占标率Pi
12
非正常排放
▪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 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设备 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 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13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
许排放速率(kg/h)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 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17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
18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 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 值严格50%执行。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 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 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19
▪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h22 )
2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1.*评价等级的确定
(1)估算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选择 1-3 种主要污染物,使用SCEEN3分别估 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2)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的占标率Pi
12
非正常排放
▪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 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设备 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 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13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
许排放速率(kg/h)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 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17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PPT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14c8a32b160b4e777fcf3f.png)
编制内容,把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和环保措施上。
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预测,准确选取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式、方法、
参数等,提高环境影响预测的科学性。
2016年,环保部提出《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施方案》,提出排污
许可内容与环评管理内容全面对接,需编制报告书和报告表的固
定源建设项目均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环境质量现状数据(近三年),作为
区域环境质量背景。
• 项目排放的其他污染物,没有例行监测数据的,补充监测。监
测点位减为1-2个监测点,至少应取得7天有效数据。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主要修订内容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预测方法修订
• 推荐适合PM2.5、O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模型、评价方法等相关技术方法。
汇报框架
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修订背景
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
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
系工作方案”
2016年12月,《新总纲HJ2.1-2016》发布。进一步优化环评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增近年新发布规范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术语和定义
新增部分术语
4、总则
4、总则
体现排污许可要求
5、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5、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评价等级更新估算模型:考虑复杂地形
6、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响和环保措施上。
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预测,准确选取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式、方法、
参数等,提高环境影响预测的科学性。
2016年,环保部提出《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施方案》,提出排污
许可内容与环评管理内容全面对接,需编制报告书和报告表的固
定源建设项目均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环境质量现状数据(近三年),作为
区域环境质量背景。
• 项目排放的其他污染物,没有例行监测数据的,补充监测。监
测点位减为1-2个监测点,至少应取得7天有效数据。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主要修订内容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预测方法修订
• 推荐适合PM2.5、O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模型、评价方法等相关技术方法。
汇报框架
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修订背景
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
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
系工作方案”
2016年12月,《新总纲HJ2.1-2016》发布。进一步优化环评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增近年新发布规范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术语和定义
新增部分术语
4、总则
4、总则
体现排污许可要求
5、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5、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评价等级更新估算模型:考虑复杂地形
6、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8f616470da38376baf1faebb.png)
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
(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
级。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 求
评价工作等级
具体内容
一级、二级
选择推荐模式清单中进一步预测模式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 则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
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 气质量恶化。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5、执行标准
• 以1997年1月1日为分割点,之前设立的污染源为现有 污染源,之后设立的为新污染源。 • 见标准中表1和表2。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5、执行标准
• 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排气筒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
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 准值严格50%执行。 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所列出的两个值之间,用 插值法确定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 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 果再严格50%执行。
• 现状监测因子
常规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 毒性较大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论(PPT 79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论(PPT 79页)](https://img.taocdn.com/s3/m/7aba83555901020207409cf4.png)
5.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观测地点: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 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观测期限: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 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 观测期限应在 2 个月以上。
2.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
3. 氮氧化物(以 NO2 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6. 氟化物(以 F 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 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 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指标体系
本标准设置下列三项指标: 4.1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4.2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 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定义
1.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微米的颗粒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https://img.taocdn.com/s3/m/3445ec7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9.png)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从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为建设项目的场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大气污染预防措施的制定及其他有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现状调查、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的基础上,以法律、标准等为依据,根据明确的环境保护目标.其主要目的在于:
① 量预测评价区内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程度;
② 根据可能出现的高浓度背景,解释污染物迁移规律;
③ 与环境目标值(标准)比较,了解环境影响的程度,对拟建项目的选址方案、总图布置、产品结构、生态工艺等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
④ 优化合理的布局方案、治理方案;
⑤ 从大气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拟建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建成后进行环境监测布点提供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ppt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72a3d2aeaad1f346933fdb.png)
E 建设项目大气环主要修订内容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竣评工环价保等验级收和和评申价领范许围可变证化的关系
• 估算模型升级为AERSCREEN模型,并考虑复杂地形对 结果的影响
• 原一级、二级评价合并为“一级评价” • 原“三级评价”等效“二级评价” • 新增最大影响Pi<1%的项目直接判定为影响很小,
汇报框架
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修订背景
2018版 大气导则
重构环评技术导 则体系
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 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 系工作方案”
排污许可证实施方 案
许可内容与环评管理内容全面对接,需编制报告书和报告表的固 定源建设项目均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是颁发许可证的先决条件,环评批复是合法许可证
整体修订内容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竣工环保无验证收排和污申• 适领的合许处特可罚殊证问污的题染关物系及二次污染物PM2.5、O3预测方法
作为“三级评价”
估算结果 Pmax≥10%
2008版导则 一级 二级
2018版导则
一级评价
(需进一步预测、评价)
Pmax<10% Pmax<1%
三级
二级评价
(不进一步预测,只核算排放量)
三级评价
(不进行预测、监测)
主要修订内容
规范环竣境工质环量保背验收景和浓申度领的许获可取证途的径关和系计算方法
• 参考国家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HJ663环境空气质量 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 术规范(试行)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bc4797a417866fb94a8e76.png)
• 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拟建项目和评价区内原有工业和民用污 染源。
• 调查方法:物料衡算法,现场实测法,经验估算法。 • 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与面源。一、二、三级评价有
所区别。 • 其他污染源调查内容
第9页/共92页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P138-141)
•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如果评价区内及周边区已设有 大气监测站、点。
第40页/共92页
•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指标 监测时间 布点方法(网格、同心园、功能区、扇形等)
• 大气质量现状分析与初步评价
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多用单因素指数法
第10页/共92页
(三)关于污染气象调查
• 污染气象要素系指与大气污染或大气自然净化有关的那一部分 气象要素。
• 大气是通过三种机制达到自然净化的,即平流输送、湍流扩散、 清除机制。清除机制是因沉降和转化等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 用对大气污染源的清除。对大多数评价项目主要是调查与前两 种自然净化机制有关的污染气象要素,即地面与大气边界层气 象要素及湍流扩散参数。
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 雨层云(无定形)
第25页/共92页
云
低 云 ( 20 00 米 以 下 )
高云(6000m以上) 第26页/共92页
中云(2000-6000m)
(5)能见度
能见度: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 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 米)
•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第21页/共92页
二、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 天气预报中:1.5m高、百叶箱内气温。
• 调查方法:物料衡算法,现场实测法,经验估算法。 • 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与面源。一、二、三级评价有
所区别。 • 其他污染源调查内容
第9页/共92页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P138-141)
•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如果评价区内及周边区已设有 大气监测站、点。
第40页/共92页
•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指标 监测时间 布点方法(网格、同心园、功能区、扇形等)
• 大气质量现状分析与初步评价
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多用单因素指数法
第10页/共92页
(三)关于污染气象调查
• 污染气象要素系指与大气污染或大气自然净化有关的那一部分 气象要素。
• 大气是通过三种机制达到自然净化的,即平流输送、湍流扩散、 清除机制。清除机制是因沉降和转化等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 用对大气污染源的清除。对大多数评价项目主要是调查与前两 种自然净化机制有关的污染气象要素,即地面与大气边界层气 象要素及湍流扩散参数。
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 雨层云(无定形)
第25页/共92页
云
低 云 ( 20 00 米 以 下 )
高云(6000m以上) 第26页/共92页
中云(2000-6000m)
(5)能见度
能见度: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 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 米)
•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第21页/共92页
二、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 天气预报中:1.5m高、百叶箱内气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cf5885763231126edb118b.png)
.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C(x,y,z)2uQ yzex(p2y [2y 22z2z2)]
式中σy、σz为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为平均风速 m
/s,Q 源强。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 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 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 大浓度点C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 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 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 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 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 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 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 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 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 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 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 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 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 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 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 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 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 面。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C(x,y,z)2uQ yzex(p2y [2y 22z2z2)]
式中σy、σz为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为平均风速 m
/s,Q 源强。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 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 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 大浓度点C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 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 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 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 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 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 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 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 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 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 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 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 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 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 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 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 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 面。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pt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ff8bd703d8ce2f01662349.png)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前培训班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 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 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划分为一、二、三级。
H0≤15° 1 0 0 0 0
15°<h0 ≤35 ° +1 +1 0 0 0
35°<h0 ≤65° +2 +2 +1 0 0
h0>65° +3 +3 +1 +1 0
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地面风速,m/s +3
≤1.9
A
2~2.9
A~B
3~4.9
B
5~5.9
C
≥6
D
+2 A~B
B B~C C~D
D
太阳辐射等级
+1
0
B
D
C
D
C
D
D
D
D
D
1 2
E
F
E
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
E
D
D
D
D
夜间:太阳辐射等级均<0,大气稳定度等级为D、E、F。 阴天(云量≥8)或大风(地面风速≥6) :
太阳辐射等级均=0,大气稳定度等级为D。 强不稳定类:白天、晴天和风速<2m/s; 稳定类:夜间和风速<3m/s。
由评价工作级别表可知,由于该工程位于大城市工业区
内,属于复杂地形,根据计算结果,P 该项目的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 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 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划分为一、二、三级。
H0≤15° 1 0 0 0 0
15°<h0 ≤35 ° +1 +1 0 0 0
35°<h0 ≤65° +2 +2 +1 0 0
h0>65° +3 +3 +1 +1 0
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地面风速,m/s +3
≤1.9
A
2~2.9
A~B
3~4.9
B
5~5.9
C
≥6
D
+2 A~B
B B~C C~D
D
太阳辐射等级
+1
0
B
D
C
D
C
D
D
D
D
D
1 2
E
F
E
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
E
D
D
D
D
夜间:太阳辐射等级均<0,大气稳定度等级为D、E、F。 阴天(云量≥8)或大风(地面风速≥6) :
太阳辐射等级均=0,大气稳定度等级为D。 强不稳定类:白天、晴天和风速<2m/s; 稳定类:夜间和风速<3m/s。
由评价工作级别表可知,由于该工程位于大城市工业区
内,属于复杂地形,根据计算结果,P 该项目的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大气污染物:
常规含硫污化染合物物
二氧化硫、硫化氢
GB含30氮95化-19合96物中规定二的氧二化氧氮化、硫一、氧颗化粒氮物、、氨二 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含碳化合物
一氧化碳、烃类
特征颗污粒染物物
烟尘、粉尘
项有目毒排有放害的气除体常规污染氯物气以、外光的化特学有烟污雾染等物, 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对区域环境或环境保护
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 准值严格50%执行。 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所列出的两个值之间,用 插值法确定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 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 果再严格50%执行。
6、监测频率要求
面源,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 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 排放污染物的源,如 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 排放、储存堆、渣场 等。。
线源,
污染物呈线状排放 或者由移动源构成 线状排放的源。
3.环境空气敏感区的概念:
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 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 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 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 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5.地形:
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地形高度(不含 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 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地形高度(不含 建筑物)高于排气筒高度。
整体输送 冲淡稀释 湍流扩散
气压差 地球自转件
大 气 水 下垫面 平 运 动
大 气 大气稳定度 湍 流
本标准中规定的值指任何1h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
1h采样计平均值。 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
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T2.2-2008)
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时执行现有污染源的 一级标准)。 位于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 位于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三级标准。
5、执行标准
以1997年1月1日为分割点,之前设立的污染源为现有 污染源,之后设立的为新污染源。
见标准中表1和表2。
5、执行标准
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排气筒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
3、指标体系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
许排放速率。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 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污染物,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 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4、排放速率分级标准
现有污染源分为一、二、三级,新污染源分为二、三级。 位于一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
近地面
二 大气环境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适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1、定义
(1)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 气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2)可吸入颗粒物(PM2.5):指能悬浮在空气中, 空气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3)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 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适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参照使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图
1 评价工作分级
选择1-3种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以估算模式计算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和污染 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浓度的10%时所对应的最远
距离D10%; 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地面最大浓度占标率Pi。
污染物的地面 最大浓度占标
率
GB3095中小时均值的二级
标准;污若染没物有的小最时大值地,面日
Pi
Ci Coi
100%
均浓值度的,3倍mg。/m3 空气质量标准,
mg/m3
TJ36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评价等级的划分
取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值中最大者Pmax划分。
评价工作等级
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的分类
一类区 二类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 执行一级标准 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 执行二级标准 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 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3、常用项目标准限值
4、监测方法
二 大气环境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1996)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
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气 质量恶化。
2.气型污染源的概念: 大气污染源,指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物
的发生源。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 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如烟囱、集气筒等。
1、主要内容
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同时规定了 标准执行中的各种要求。
2、适用范围
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 执行的原则,锅炉执行GB13271-91《锅炉大气污 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炉窑执行GB9078-1996《工 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执行 GB13223-1996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具体内容
一级 二级 三级
Pmax ≥ 80%,且D10% ≥ 5km
其他 Pmax < 10%或D10% <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附
特殊规定:
同一项目含多个污染源(两个以上,含两个)排放同种污 染物,按各个污染物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取级别高者作为项 目的评价等级。 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 不低于二级。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 扩建项目,评级等级可低于一级。 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功能区,或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 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 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 (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