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No7 3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1 读诗绘画,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

教材中精选出来的古诗词,可谓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人们用自己的妙笔让诗句生出的“花”,产生了诗中有画的审美效果。如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句一景,七字一画,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又如杜甫的《春意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黑”、“火”、“花”等词有着鲜明的色彩美,展现出的一幅江春雨意图和雨后群花盛开的胜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抓住诗、画艺术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吟诗作画,对准确理解古典诗词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交待背景,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学习古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由于作品创作在时间上的距离,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所以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

如教学《忆江南》一诗时,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不仅写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象,而且也表达了诗人离开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江南后仍怀念江南的心境。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无法领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能不忆江南”的意境,因此,只有从介绍写作背景来引导学生领会并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3 分析人物,感悟古诗词的人格美

除了把学生带进古诗词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意象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审美情感。

如柳宗元山水诗《江雪》集中体现出冰雪世界里的高洁人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宇宙,一片素裹银装,没有飞鸟,更无人迹,在这冷寂冰凉的大背景下,视点由远而近,定格在钓雪的渔翁上。柳宗元在给自己划出的这个冰凉洁白的天地里,贴满了他不畏严寒,傲岸独钓于穷冬烈风中的孤高形象以及如冰雪一般峻洁无瑕的人格标签。柳宗元诗中的渔翁,独来独往,自炊自宿,我行我素,其仙姿行止正是遗世独立的理想人格的象征。自然山水就像一张将人生、命运、环境、追求等等编织在一起的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彭华超

(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中心小学校)

网,透明而又模糊地展示着诗人被现实痛苦压抑而升华了的灵魂——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4 点拨词句,品位古诗词的语言美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要想领会诗歌中的绘画美、意境美,都必须紧扣语言来进行。在教材收录的名篇中,就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饱含人生哲理、审美意蕴和生活情趣的千古名句,他们都是诗歌语言的精华,要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教学时必须对字、词、句都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天净沙瞭秋思》一共只有二十八个字,却描绘了十种景物,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挥泪置身其中。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被描写的事物前待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如“枯”、“老”、“晕”、“古”、等词语。启发学生慢慢品位小曲中流露的那种浓浓的羁旅乡愁,从而理解语言的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

5 借助联想,鉴赏古诗词的意象美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主要诉诸意象,因而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受中国文化传统中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古典诗歌总是倾向于把一切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意念,把空灵的意趣和复杂的情感寄托于可感的客观物象之中,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所谓意象,就是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表现创造出的具有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意”指诗人主观的一切意识活动,如情感、志向、认识、幻觉等;“象”是一切具有物理形态的客观存在物。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花”、“水”、“月”、“柳”等。(下面以花为例),花作为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意义:表现伤春、惜春的情绪;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表现对自己个人身世的哀伤;表示世事的变化。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表现世事的变化。这些以花为意象的诗词,也是中国古人以直觉思维捕捉客观物象,并成一种特殊的意象,表示某种意蕴的“惯例 ”。花作为语言符号时的能指对应了多个所指,从而显示出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和暗示性。花的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出现,不只停留在意义的表层,而是具有了更深的含义。看到春花秋月,如烟往事顿现目前,思绪便回溯到了过去,沉醉在时间的流程中。闺阁女子目睹春花凋零,便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多情诗人看到春华秋实,便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这种以花表白、传达对春天的惋惜、哀伤,对离人、恋人的思忆、眷恋,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感叹,都含有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去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审美想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没有审美想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审美实践活动”。只有进行这种再造想像,才能再现形象、激发情感,也才能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获得审美感受。通过对“水”“花”

2012.No7

“柳”“月”意象意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意象的蕴意就是中国古典诗词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时,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接受美、追求美,进而创造美。

6 吟读背诵,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二是近体诗。我们教材中绝大部分都是近体诗。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便于诵读,利于记忆,是很好的吟读背诵材料。实施教学时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出诗歌的语言美,领悟到意境美,如教学苏轼的名篇《题西林壁》这首七律,其教学几乎就是在学生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通过快节奏的反复吟诵,不仅体会到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而且也把握了词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借景说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美,在语文和各种教材中,并不缺少,缺少的只是发现。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借助媒体,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美、享受美、感受美展示美,学生就会逐步形成爱美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将来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审美教育能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清新优美,鸢飞鱼跃般的生动活泼,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促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全面实现语言教育和人文培养的双重目的。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物理课的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课程整合 教育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Internet网与校园网的开通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当前,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者布鲁姆指出:“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的兴趣广泛而强烈。大部分普通学校的物理教学设施、仪器相对匮乏,还不可能完全对学生开放。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卫星》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很肤浅,但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又很有吸引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知识。如:宇宙的起源、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各种人造卫星的功能及运行特点等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去收集,在课堂上让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成果。小组之间进行探讨、互相补充,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如:讲到超导体时,课前分配各组学生上网了解当今超导体研究的进程以及应用前景。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运用信息技术就实现了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的转变。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

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正处于逐步提高的过程,好的情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彭吉勇

(重庆市合川区隆兴中学)

境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1 利用信息技术,能使静止的物体画面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自然现象,并在动画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机械运动》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再现飞行员在空中抓子弹的动画,并闪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的字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弄清原委不罢休的状态,有意注意就会长期指向和集中于学习内容上。

2.2 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如:在讲浮力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我先让学生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侧面、前后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于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我采用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了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

3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传统的物理演示仅限于实验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时间、空间限制,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如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