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警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模型E

辖区警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模型E
辖区警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模型E

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

《数学建模*》

我们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E中选择一项填写):E

所属班级(请填写完整的全名):20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2班成员(学号/姓名/签名): 1. 200902114092 杨小涛

2. 200902114064 董璐

3. 200902114088 但伟

4.

日期: 2011 年 12 月30日评阅成绩:

警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模型

摘要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社会经济水的提高,人们对社会治安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辖区警务工作的综合效能决定了一个辖区治安管理的水平。而辖区警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高效发挥警务综合效能的重要因素。辖区警务资源是警察用于辖区安全防范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传统的警力配置是基于人口的相对比例,同时依据地区治安等级进行数量方面的调整。但经研究并非单纯地增加警察人数和警力物资就可以使社会治安得到好转。如果没有科学的配置警务资源,则不但不会出现社会治安得到好转的情况还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所以如何合理分配警务资源使警务资源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效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研究讨论在辖区人口和犯罪率一定的情况下辖区警务资源合理利用与费用合理使用的现实问题。为了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率,我们深入分析了在人力和财力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当前警力不足的问题。

在假设辖区案件发生率一定和警察出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我们通过全面分析影响辖区内各种案件发生率的因素,归纳出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只有当巡逻人员的频率越高,出警速度越高时,案件发生率才有可能达到最低。而巡逻频率是由巡逻人数和巡逻速度决定的,巡逻速度化为平均速度才方便计算。所以最后把问题转化为求出最大巡逻平均速度,才能使案件的犯罪发生率最低。

运用线行规划和lingo软件,我们得出,要使在给定条件下犯罪发生率最低,则需买23辆自行车,雇用7名巡辅,其中,3名巡警坐警车巡逻,23名警员骑自行车巡逻,1名警员步行巡逻,共花费资金49700。针对制定一个最佳的经费使用方案和辖区巡视方案,使当辖区内任一处有报警时,警务人员能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我们运用作图的思想通过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合理拼凑出整个辖区的区域分布图。我们根据警车、自行车与步行的不同速度,划分出三大区域分布图,最终做出一套花费资金最少的方案,需要用3辆警车,21辆自行车,4名辅警,共花费33900元。

【关键词】犯罪发生率线行规划 lingo软件区域分布图

一、问题重述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从治安环境建设看:一方面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所产生的治安问题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治安保障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现有警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人财物的大流动给犯罪分子异地作案、快速逃逸提供了条件,犯罪活动日益动态化、暴力化和恶性化,使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时机稍纵即逝。另外,公安机关内部警种设立过多、分工过细,造成警种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内政”。在处理警务时,由于内部指挥系统不畅,不仅出警迟缓,而且常常产生警力交叉重叠现象,警力浪费不说,还在客观上导致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更谈不上形成合力了。传统的勤务管理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只凭现有的警力完全达不到需求,需要在财力有限情况下进行对警力的补充,并进行警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警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点问题是要在满足给类需求的情况下,极大地发挥警力作用。

假设某个派出所现有警车3辆,警员30人,其中巡警20人巡防辅助人员可自主聘用,每位聘用人员月薪400元;新巡逻自行车可自主购买,一辆700元。在辖区内巡逻时警车时速40公里/小时,车上必有一名巡警和三名以下的巡防辅助人员;巡逻自行车(限1人骑乘)时速20公里/小时;步行巡逻时速10公里/小时。所里每年有下拨的警务经费5万元,全部用于聘人和购自行车。辖区平面图见图C-1,图中:边长为400米的小正方形为街区,A11-H17为各街区左上角街道交叉点位置编号,直线代表街道;C11至C17为商业街;H11至H17北边紧靠大山;D13 为派出所所在地;C16是银行所在地;F12和F16分别为学校和工厂的大门所在位置。请你制定一个最佳的经费使用方案和辖区巡视方案:

问题1:怎样使得辖区内的各种案件发生率最低;

问题2:当辖区内任一处有报警时,警务人员要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至少需要经费多少元?

图C-1 辖区平面图

说明:线代表街道,边长为400米;C11至C17为商业街;H11至H17紧靠大山;

D13 为派出所所在地;C16是银行所在地。

二、问题背景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和执政党地位必须从多方面改革,才能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使社会总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长,保护个人财富和生命不受侵害的群体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市场经济活动使社会各方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在上层建筑改革时期,政治上不稳定的因素大量增多,急需良好的治安环境来作保障,以用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执政党地位的巩固。

任何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或治安灾害事故都是对公共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一种防爆炸、防诈骗、防贪贿、防盗窃、防抢劫、防经济纠纷、防火灾事故等全新的治安机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治安管理和警务运行机制,加强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调节社会关系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各种关系之间发生了一轮又一轮新的矛盾。理顺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用传统的政治手段、文化手段、行政手段已不能完全奏效,呼唤着治安手段的介入,用治安手段理顺和解决其他手段替代不了的社会关系和矛盾。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改革现有的司法体制,特别秩序。

现有警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人财物的大流动给犯罪分子异地作案、快速逃逸提供了条件,犯罪活动日益动态化、暴力化和恶性化,使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时机稍纵即逝。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内部警种设立过多、分工过细,造成警种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内政”。在处理警务时,由于内部指挥系统不畅,不仅出警迟缓,而且常常产生警力交叉重叠现象,警力浪费不说,还在客观上导致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更谈不上形成合力了。传统的勤务管理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目前情况看,尚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警力不足,警力比约为1:17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60。二是警员素质较低。一方面是正规法律科班出身少,另一方面工作任务重,培训计划未落实,特别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培训没落实,警员素质的提高达不到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警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首先是机构设置上小而不全,每个机构都有专人,占用很多警力,其次是体制上,沿用旧的体制,分地方公安、企业公安和林业公安等等,各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公安局对警务掌握、使用和管理职权不清。最后是科学管理上缺乏统一的、高效的管理体制,造成有限的警力资源浪费。对此进行改革警务制度、挖掘警力资源、合配置警力。

三、模型假设

1.案件发生率高低主要由巡查频率和出警速度有关。

2.不考虑以前就拥有的旧自行车和其他车辆。

3.假设每一起案例发生概率恒定,并相互独立。

4.乘警车、自行车和步行巡逻速度保持恒定,不受拐弯、缺油或其他意外故障影响。

5.双休日节假日巡逻人员照常上班。

6.巡逻人员一次可以单独处理一起突发案件。

7.巡逻人员在处理一起案件时又同时接到另一处报警,视为两起案例。

8.不考虑警车和自行车的维修费用和油费。

9.巡逻人员以所在位置为出发点,处理其巡逻区域内的案件。

10.巡逻人员在巡逻区域内来回巡逻。

11.不考虑巡逻人员下班与交办问题。

12.每个巡逻人员都能忠于职守,按时巡逻。

四、符号说明

符号符号说明

F-----------------------------------------------------------------辖区内案件发生率

f-----------------------------------------------------------------巡警巡查频率

v-----------------------------------------------------------------出警速度

v'-----------------------------------------------------------------巡查人员平均速度

t------------------------------------------------------------------巡查时间

x1----------------------------------------------------------------用于巡逻的警车数

x2----------------------------------------------------------------骑自行车巡逻人数

x3----------------------------------------------------------------步行的巡逻人数

x4----------------------------------------------------------------巡防辅助人员数

x5----------------------------------------------------------------乘警车巡逻人数

S1----------------------------------------------------------------警车5分钟行驶的路程

S2----------------------------------------------------------------骑单车5分钟行驶的路程

S3----------------------------------------------------------------步行5分钟行驶的路程

P(n)----------------------------------------------------------案件发生的概率

F’-----------------------------------------------------------------最大路程

五、问题分析

1、问题一分析: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要使案件发生率变到最低。而案件发生率的高低与巡警巡查率和出警的速度有关。当案件发生后,巡警要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案发地点。意思就是说要让案件发生率变低就得加大巡查频率和加快出警速度。

1.1那么又要如何才能使案件的发生率变的最低呢?

为使巡查频率最大,出警速度最快,那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警力人员。现在由于资金又是有限的,从而问题就发生了一定的转化。我们将问题转化为在有限的资金下又要能满足以上的条件。现在唯一可以使整体速度提升的量只有自行车的数量。关键是在于在只有5万元资金的限制条件下,如何分配使用这些资金使得各种案件的发生率变到最低,需要寻求配置巡警人员和自行车的最佳方案,也就是最佳经费使用方案。

我们已经知道了案件的发生率与巡查频率和出警速度成反比,从而得出以下大致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2、问题二分析:

问题二需要考虑的是当辖区内任意一处或多出发生案件时,警务人员都必须得在5分钟内赶到案发现场,这也是对出警速度的限制条件之一。所以说现在我们的考虑的就是在有限的资金下需要购买多少自行车,聘请多少辅助警力人员,以及如何安排警力才能满足任意一处有案件发生警务人员都能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的条件。

为了得到有效合理的方案,我们进行了一个假设。假设各处案件的发生是独立的,任意一处发生一起案件的概率为0.5。当有两处同时发生案件的概率就为0.5*0.5=0.25,同时发生三起案件的概率就为0.5*0.5*0.5=0.125,同时有四处发生案件时的概率为0.5*0.5*0.5*0.5=0.0625。显然,在辖区内发生四起案件属于一个小概率事件了。所以我们现在重点是考虑发生三起及以下的情况。要让警务人员在五分钟内赶到案发现场,首先得计算出警务人员在五分钟内所能到达的距离,也就是说五分钟内能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警车、自行车以及人步行的速度分别为40公里每小时、20公里每小时、10公里每小时。

警车5分钟行驶的路程为:

S1=v*t=1/12×40=3.33 公里(对应可以走8条街道)

自行车5分钟行驶的路程为:

S2=v*t=1/12×20=1.667 公里(对应可以走4条街道)

人步行5分钟行驶的路程为:

S3=v*t=1/12×10=0.833公里(对应可以走2条街道)

现在我们将问题进一步的转化,将问题转化为在距离案发现场5分钟的形成范围之内都有警务人员巡逻。由于警车、自行车、步行在5分钟内所行驶的路程不相同,就对此进行了分类。但是即便是分类,也有多种方案,那么哪一种方案才是满足条件的最佳方案呢?

我们现在必须得通过计算出那种方案用时最短且又能保证巡逻的效率达到最高。由题意已经知道了每个小区域是小正方形且边长为400米。我们假设了以下一个公式:

单元格的巡逻时间=总巡逻路程∕速度通过公式将警车、自行车、人步行5分钟内所能巡查的范围进行了计算和分析。(1)警车五分钟内的巡逻范围可以是:

4×4区域 3×5区域

2×6区域1×7区域

自行车五分钟内可以跑的区域为:

1×3区域 2×2区域

表2(方案、路程、时间)

由表中的数据知,其中2×2区域跑的范围最大。

步行5分钟内可以到达的区域:

1×1区域

表3(方案、路程、时间)

经过上面的分析和证明,我们将整个辖区分成若干个小的区域,将其分给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巡警,要求是在承包的区域内,如果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生案件都能在5分钟内赶到,同时要保证巡逻的效率最高。

我们通过计算单元格时间最小值来保证巡逻效率的最大得出结论。警车不论巡逻路线与它的效率无关,而自行车的巡逻路线中选取最优2×2巡逻方案,步行取2×1路线方案。

经过计算,我们得到整个辖区可以根据警车的巡逻范围分为三大区域,如下图所示:

区域分布图

注:设粉红色线围成的区域为1区,蓝色线围成的区域为2区,绿色线围成的区域为3区。

这样分,一是保证一辆警车能够在5分钟内到达所负责区域的每一条街道(每辆警车一个区域);而是考虑商业街、银行、山区的重点防御。

六、模型建立

1.问题一的模型:

巡查频率越大,出警的速度越快,案件发生率越低。

∵f

F 1∝且v F 1∝,求),(v f F 的最小值。

∴v

f F *∝1 ∵)(321x x x f ++∝,v v '∝

))(/()(321332211'x x x t x t v x t v x t v v ++**+**+**=

=)/()(321332211x x x x v x v x v ++*+*+*

x x x f 321++= ∴x v x v x v v f F 3

3221111*+*+*=*∝ 求),(v f F 的最小值,转化为求)max(332211v v x v x v *+*+*即:

求)(332211'x v x v x v F *+*+*=的最大值

根据题意,该问题可用以下线性规划模型来描述:

以下为简化模型

目标函数:

x v F i i i ∑-=3

1' 约束条件为:

???????????>≤≤≤∑∑∑---05

1

5

15

1

x b x r b x q b x p i i c i i i b i i i a i i

六、模型求解

1、由于聘请一位警力辅助人员一年花费是400*12=4800元

目标函数:

x x x F 321'

102040max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t s 1

51

5112354420320500004800700. 用lingo 软件(程序见附录)可得结果:可得X 1为3,X 2为23.92727,X 3为0,X 4为6.927273,X 5为3,因为X 1,X 2,X 3,X 4,X 5均为整数,所以X 2=23,X 4=7时取得最大值,最终可得需聘请7名警力辅助人员,购买23辆自行车,可使辖区内案件发生率最低。

2、分析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承包制度,所以只需要保证1、2、3区内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生案件在5分钟内得到处理的就符合题意。由于案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我们不能保证某个区内发生的案件数量,所以我们将对每一个区同时发生1、2、3…件案件分析和解决。

(1)当辖区内只有一起案件发生时,经分析,可以将7*6的区域用警车分成三个小的区域。在5分钟之内警车可以跑完8个街区,有7*1,4*4,2*6,3*5四种路线的走法。大区域分成的3个小区域,可以保证在任何一个街区只有一个案件发生时,在区域的警车可以在事发后按时到达案发现场。所以不需要购买自行车,也不需要招聘巡防辅助员,只靠20名巡警和3辆警车就能处理。

(2)辖区内有两起案件同时发生时:假设在上述三个区域中有第二个案件发生,此时,警车就不能同时处理,只能靠巡警或辅警骑自行车或步行处理。而通过计算可知,一辆自行车的花费是700元,聘用一名警力辅助人员一年的支出是4800元。而另外自行车的速度是人步行2倍,计算自行车与警员步行可知在花费相同情况下,自行车 (M/700*2)与 人步行(M/4800)相比较自行车大致是人的14倍,聘用一个警力辅助人员骑自行车,效果最佳花费也最大,此选择骑自行车更省钱。

通过计算可知:一辆警车5min 之内可以跑完8个街区,有7*1,6*2,5*3,4*4 等巡逻方式,为了节省资源,最大限地调动警车的巡逻范围,则应尽量选取5*3,4*4这些巡逻办法。

一辆自行车5min 之内可以跑完4个街区,可以有2*2,3*1的走法,而为了节省人力,2*2的方法更可取,因此,应更多的选择巡警按2*2的形式巡逻。7*6的区域可以分为9个2*2的小区块和2个1*3的小区块。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保证任意一个区域有两个案件发时,可以同时处理。而此时需 要增加自行车11辆,3辆警车,警车为按照发生案件时的布局,自行车按照下图琐事布局,不需要增加巡辅,共计花费11*700=7700元。而要使警车发挥最大效果,则需使用4*4和5*3的方案,可得4*4的巡防两次,5*3的一次,剩下的有自行车巡逻,尽量用2*2布局,巡逻方式及路线如下图所示:

区域分布图1

注:图中红、蓝、黄框表示警车巡逻范围,黑色小方框表示一辆自行车在所在单元格巡逻的范围。

即:4*4(巡防两次),下边5*3(1次),右边两个2*2(均两次),下边3个2*2(一次),还有两个3*1(1次),绿色区域3*1(1次)。

此时,所需自行车数为10辆。花费为10*700=7000元。

考虑到商业街内,警车不易出入,我们将警车往下安排,即让自行车在商业街巡逻更为合理。而且银行那边比较危险,如果让骑车的过去,显得太不给罪犯面子,让警车在那边防范,更具有震撼作用,让自行车在学校周围防范,也不至于让孩子受到惊吓。(3)当一个小区内有3起案件同时发生时,因为题目所求为花费最少的情况满足条件,则让警车发挥其最大效果,让3 辆警车在4*4 的小区域当中巡逻,而其它区域,用自行车布局通 5个2*2 的小区域和2个 1*3 的小区域划分。使每个区域巡防三次。

使整个区域任何三地发生案件都能同时处理,巡防路线如下图所示,

区域分布图2

其中整个红色 4*4 区域由三辆警车巡逻,五个 2*2和两个1*3两区域各由三辆自行车巡逻有车辆均按街道路线在自己范围内自由所巡逻。共需21辆自行车,花费14700 元,

又人员数共为24 ,所以还需雇佣4名辅警,则花费4800*4=19200元,则共计花费33900元。如果按照两起案件同时发生时的最优解,需要再在整个区域之上增加一层自行车覆盖。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21辆自行车,与前面方法所花经费相同,也是33900元。(4)因为同一区发生4件案件时的概率是P(4)=1∕24=0.0625,发生几率比较小。所以同一区发生4件及4件以上的就不考虑了。

七、模型评价

●模型的优点:

1.模型进行了周到详细的分析与案件发生率有关的各种因素,引入“最大巡查速度

‘的概念,利用了专业的数学软件lingo求解,科学合理。

2.在模型中美个巡警都划分了明确的巡查范围,职责明确,便于熟悉环境及与任命

百姓的交流。

3.在模型中巡警全部运用自行车,国内各大机构研究表明,自行车警方便快捷,可

以更好的深入群众中且机动性较强。

4.为确保安全,模型中尽可能提高应对案件发生能力。他们假定了再一个自行车巡

查区域同时发生三起案件时这种小概率事件,也都能在5分钟内处理,可万无一失。

5.模型中对银行、学校、商业街、山区重点区域加强了巡逻;通过事件的合理协调,

使其巡逻周期最小,确保安全。还预留了3名巡警,以备协调全局和增援之用。

6.本文建立的模型都比较简单,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高,通俗易懂。

●模型缺点:

由于时间有限,模型忽略了现实中很多实际情况,比如在考虑问题时以白天工作为基础,未考虑到夜间,每辆警车上只配备一名巡警等。

八、模型的改进与推广

(一)模型的改进

1.在模型中,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只对在保证案件发生率最低的情况下,使资金得

到最优化的使用进行了研究。在得到最优化的聘用人员数和购买自行车数后,为对如何具体安排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实际上,不同的安排会不有不同案件发生率,若给出具体的巡逻方案更好。

2.在模型中,按照题意,重点考虑的是节假日等人员流动频繁,易发生案件的时期,

给出了只是巡逻人员在工作期间能够5分钟达到案发地点。事实上,每个巡逻人员最大工作时间以上午8点到晚上8点为例,也不过12个小时。不能确保在24小时内的5分钟出警要求。所以,应该把巡逻人员分成2到三个班次,实行分班巡逻,这样更符合现实。

(二)模型的推广

该模型是一个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模型,在实际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校园内的保安人员对校园安全的巡逻地点和巡视路线规划,物流公司货物配送送路线设计等。本模型还可以用于城镇规划,计算机网络通信,邮递员送邮件问题,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

九、参考文献

[1] 盛骤,谢式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姜启源,数学模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7-1-24.

[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Z].2007-2-07.2011-7-9

[5]姜启源谢金星叶俊编数学模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红绿灯下的交通流

附录:

1.用lingo软件编写的求解最优解的程序:

max=40*x1+20*x2+10*x3;

700*x2+4800*x4<=50000;

x4=x5+x2+x3-20;

x1>=0;

x1<=3;

x5-x1<3*x1;

x5>=x1;

运行结果: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598.5455 Infeasibilities: 0.00000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3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3.000000 0.000000

X2 23.92727 0.000000

X3 0.000000 7.454545

X4 6.927273 0.000000

X5 3.000000 0.000000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

1 598.5455 1.000000

2 0.000000 0.3636364E-02

3 0.000000 -17.45455

4 3.000000 0.000000

5 0.000000 22.54545

6 9.000000 0.000000

7 0.000000 -17.45450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doc 18页)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doc 18页)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

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 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具有如 图1所示的密切关系。其中一个系统的变化 将会同时影响另外两个系统朝正负两个方 向产生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不 仅提供生活生产材料(a),而且具有气候调 节(b)、水土保持(c)、环境美观(d)、旅游 娱乐(e)等功能;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也具 有很大的作用力.林业、渔业等生物资源掠 夺性开发利用(f)对生态系统的天然平衡会 造成破坏。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水源的枯竭会导致植被退化(g)、土地荒漠化(h)、动植物大量消亡(i)等严重生态事件,而水质的退化(j)也会造成水资源使用功能的下降,造成对植被、鱼类等生态系统主体的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系统也具有重要的调节、涵养以及水质净化(k)等功能。生图1 人—水—生态三系统的相 互作用

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

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关键词:水资源,策略,配置,研究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简介:摘要:立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中心话题,结合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现状,深入探索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信息系统;随着我国 __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耗的水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开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内容:摘要:立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中心话题,结合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现状,深入探索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 __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耗的水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开始对水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恐慌心理。作为能够促进社会战略发展的经济性资源,水资源的供给情况直接关乎着国

计民生,因此当前亟待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最大限度体现出我国境内现有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1、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 只有不断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全社会范围内节? 加盟幕繁R馐叮? 真正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置水资源的重 要指导思想。在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的时候,首先应当着手建立水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不断推进水权、水价以及用水市场的改革进度,逐渐构建符合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实际情况的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规范该地区的用水市场。同时,各地区水资源的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当尽早明确初始用水权的情况,逐步构建水权交易市场,强化有关部门对于水资源的调控管理,以便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学转让,体现水资源配置到该地区的社会效益。其次,各地区相关部门还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水利投资体系,向社会范围内广泛征集资金,对于合理的水利投资项目可以选择发行水利债券的方式,打造水利资源投资利用的新渠道[1].

水资源合理配置差不多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差不多概念 1.差不多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确实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爱护与治理。在中国,特不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要紧缘故: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专门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差不多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

现的。其差不多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治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进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以后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同意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讲,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查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水资源合理配置诠释

水资源合理配臵诠释 王士武、陈雪、郑世宗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水资源水环境所,杭州,310020) 摘要:从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定义出发,全面分析了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原则、机制、手段、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臵原则机制手段途径模式 1、水资源合理配臵的界定 配臵是指配备、安排[1]、[2]。资源配臵是指生产性资产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资源分配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资源供应有限,而人类欲望通常又无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既定资源具有多种不同可供选择的用途[3]。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对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定义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臵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4]。 通过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水资源配臵问题提出的前提是水资源有限性而导致的供需不平衡矛盾以及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矛盾,关注的重点是多种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的分配。实际上,水资源区别于其他自然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时程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水资源合理配臵不仅体现在空间上,同时也体现在时间上。所以水资源合理配臵可以进一步界定为: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臵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时间上和空间(包括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上进行的调配。 2、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内涵 2.1 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 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一般是在流域范围内或特定区域范围内。 在流域范围内,由于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协调,通过流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以往的水资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对国民经济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入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利用水资源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1939109.html,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作者:李文军孙子清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突出存在着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尤其是,用水浪费、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共存,使得水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寻求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措施 作者简介:李文军,单位:陕西省府谷县防汛办;孙子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流域办。 一、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经济上有效的资源分配,是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在用水各部门中都相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有效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时追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环境效益,以及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的社会效益,是能够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这需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并考察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和协调发展程度,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原则。 (二)公平性原则 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也许遵循有效性原则,也许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三)可持续原则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实施节水灌溉的几点意见 沈荣开张蔚榛 我国水资源南北差异很大,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状况极不协调,就黄、淮、海地区而言,其耕地密度是全国平均值的2-4倍,而耕地平均水资源却为全国平均值的1/4-1/8,人均水资源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1/3-1/7。为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使用率已接近极限。地下水超量开采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沧州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已达94.Om(1994年资料),并与衡水漏斗连成一片,水井出水量减少并造成地面沉降等环境灾害。滨海地区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海水入侵,其范围在辽宁省达366.3km2,山东达61.9km2。一些中小河流内陆化,自1994年以来,黄河年年断流,且断流时间和河段越来越长。河流来水减少,使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土地沙化,缺水已对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工农业及城乡居民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长率要大于农业用水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在未来水资源的分配中,农业用水所分得的份额将越来越少,在农业用水中,若渔、牧、副用水比重加大(这是必然的),则种植业灌溉用水就成为最紧缺的用水部门,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在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农业节水的实施策略和途径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当地水资源是指当地的降水,由于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蓄存于地下水面以上地层中的土壤水及渗入深层而形成的地下水。根据田园教授提出的农田用水量的概念,即除城镇工副业用水以外的农业区平均到单位面积上的用水量(以mm/a计),它包括:耕地作物的蒸发蒸腾量(ET),非耕地蒸发量(E)和人畜用水量。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黄淮海平原的山东、河北、河南等18个地区的调查资料分析,农业用水量的大概数量为:黄河以北地区复种指数为1.5-1.7,土地利用系数(或耕地率,即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约为2/3,农业用水量为550-650mm/a;黄河以南地区,复种指数为1.7-1.9,耕地率约2/3农业用水量为650-750mm/a。在作物年产量达到6000-6750kg/hm2水平时,年缺水量约为50~lOOmm。上述估算说明,在降雨量和

水资源配置决策

水资源配置决策:科学与动态并重 水资源配置是在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对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管理。 近年来,水资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水事纠纷,尤其是北方地区省际水事纠纷的加剧促进了水资源分配立法管理的步伐。 2006年是中国历史上水行政法规颁布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正式施行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权威地提出了取水许可的管理办法,而后者则是国家出台的第一部有关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分配的行政法规。 实际水资源分配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水资源分配决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划目标和实际管理运行之间还存在差距。通常区域和流域的规划已经得出有相关水资源配置的结论,但在年度和短期内结合实时水情条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层的目标不同,实际操作中较多地强调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使得水资源分配的优化性能不足。 其次是水资源分配与预报预警机制结合不足。目前的水资源分配主要基于流域的历史水雨情信息以及用水数据而定,属于静态基础的决策。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被不同利益方认可,但是不利于动态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因此缺乏一种充分考虑到未来水条件和区域用水变化等未知不确定因素下水资源分配的方案。 第三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分析考虑。除了个别重点工程存在部分联合调度外,大部分工程正常条件下都是以自身管理制度和用水需求运行,只在特殊情况下以应急方式进行水量调配,因而缺乏一种对流域水资源进行整体性优化分配的框架和机制,使得实际调度的效果劣于理论分析的结果。 第四是缺乏供水的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机制。常规状态下的水资源分配均有可供参照的运行调度方案,但是应急状态下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和效果评价方法缺失。 第五是对水质影响供水的问题认识不足。目前的水资源分配还都是以水量为主,缺乏在水质恶化条件下供水对象受限时的水资源调配有效分析机制,如分质供水等。 有关水资源分配工作的建议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多目标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93 河南科技2010.2下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优化方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公平、高效、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采取除害与兴利、水量与水质、开源与节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最优化调配和分配,力求水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有限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大[1]。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可为水量和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和使用以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措施。因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在解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多目标问题分析 区域水资源系统往往是一个用水部门众多的大系统,在现代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中,己经改变了过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基本观念,不仅仅是要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还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同时要兼顾引水保障和粮食安全的问题。配置中所考虑的不同问题可以作为不同的目标,各个目标之间相互矛盾而又不可公度,这就使得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成一个多目标优化的问题,在协调各个配置目标时要以公平与高效为基本分配原则,目标是寻求水量在各个用水部门之间的最优分配,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2. 1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2. 1.1 决策变量 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貌、水利条件、行政区划,一般可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分区。根据各水源在区内的配水特性,可将水源划分成两类:共用水源和独立水源。所谓共用水源是指能同时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的水源。独立水源是指只能给水源所在的分区供水的水源。 本研究假设区域划分为K个分区,i =1,2,…,K,本文将k分区内所有独立水源计为1个水源、分别有J(K)个用水部门j=1,2, …,J(K)(本文各区均定为4个,分别为工业、生活、农业、生态)。本研究把各分区独立水源概化成一个水库水源,供给本分区用户,同时,假设整个区域内有M个公用水源,c=1,2,…,M,其水量和其它独立水源的水量一样,需要各用户间进行分配。因此,对于i分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多目标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韩海燕 钟曙亮 彭俊林 汪则灵 摘要:本章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入手,讨论了水资源配置的多目标性,并针对这种多目标性研究了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关键字:水资源 配置 多目标 求解区而言是1+M个水源和4个用户的水资源优化分配问题。设j i x ,为i分区独立水源对本区第j个用水部门的供水量;c j i x ,为第c个公共水源对第i分区第j个用水部门的供水量,故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变量个数为:M K K 44+ 。 2.1. 2 目标函数 本文选用多目标优化规划,各用水部门之间的最优分配模型主要是考虑用水部门综合效益最大化。将多目标分为工业用水效益、生活用水效益、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和农业用水效益这四个目标。其目标函数形式为: ()()()()()],,,[4321x f x f x f x f Max x MaxF = (2-1)子目标为: ()∑∑∑===+?=?=K K M c c g g x x B Q B x Maxf 1 11 1 1 1 1 )( (2-2) ())(11 2 12 2222∑∑∑===+?=?=K i M c c i K i i x x B Q B x Maxf (2-3) ())(11 3 13 3233∑∑∑===+?=?=K i M c c i K i i x x B Q B x Maxf (2-4) ())(11 4 ,14 4444∑∑∑===+?=?=K i M c c i K i i x x B Q B x Maxf (2-5) 式中 ()x f 1——工业用水效益目标;()x f 2——生活用水效益目标; ()x f 3——农业用水效益目标;()x f 4——生态用水效益目标; x——决策变量,非负;K——分区个数;M——公共水源个数; 432,,,B B B B g ——工业、生活、农业和生态用水的综合效 益系数。 2.1. 3 约束条件 本研究设置约束条件如下: (1)供水约束——水源可供水量约束 公共水源c: ∑∑==≤K i j i c j i W x 13 1 , (2-6)k分区独立水源: ∑=≤4 1 k W x (2-7)式中 c W ——公共水源c可供水量;k i W ——k分区独立水源i的可供水量; j i x ,——i分区独立水源对本区第j个用水部门的供水量; c j i x ,——第c个公共水源对第i区第j个用水部门的供水 量。 (2)需水约束——用户需水约束 对于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各用水部门应该设定最低供水保证,但分配水量也不应超过各部门的最大需水量。 max 1min j i M c c j i j i j i D x x D ≤+≤∑= (2-8)式中 min ,j i D ——k分区j用户的最小需水量;max ,j i D ——k分区j用户的最大需水量。3.变量非负约束 0,≥j i x (2-9)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 黔西南水文水资源局戴莲莲 摘要:对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从综合评价的程序内容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指标设置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以求为促进我国水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评价体系 一、前言 分析确定最佳的配置方案是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难点。随着决策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复杂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决策理论诞生了,为合理性、科学性和民主化决策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对某个研究区域而言,给决策者和决策机构提供出最合理的科学方案,必须结合区域水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建立能够衡量和评价各种配置方案的一般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到水资源合理配置受社会、政治、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用中,确定出各配置方案所涉及的一系列指标值,再用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模型进行合理配置方案评价。 二、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理论 1.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综合评价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这蝗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其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在社会经济现象中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之也产生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其特点各异,但基本步骤大致相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综合评价的目的和目标。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综合评价,评价事物的哪个方面,评价要说明什么问题,评价的结果是针对什么相关的目标等等。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的综合评价问题都属于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因素构成的总体现象,在因素分析中,一般至少要分三层进行总目标分解。第一层次是总目标层,说明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所要说明的内容:第二层次是目标层的主要因素分解,又称准则层,是对各分析评价指标的类综合。最后一层是指标层,由各项具体的指标组成,每项指标都反应了复杂现象总体的相应方面的具体状况。 (3)确立评价指标值和规范化方法。评价指标可以采用不同的综合指标形式。如定量指标可采用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等,定性指标可采用不同等级的描述等。为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可采用各种相应的指标规范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以保证综合评价合成的需要。 (4)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标的权重大小对总体综合评价的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特征值,权重不同,会导致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结论。 (5)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指标合成,求得综合评价值。目前用于综合评价的模型已有多种,各种评价模型要针对不同的指标特点和评价要求灵活选用。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是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 (6)利用综合评价值,对被评价的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和排序。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

中国水资源态势及合理配置试卷89分

1、整个中国都处于海洋性气候。 正确 错误 2、中国水资源一共有十大流域。 正确 错误 3、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中国北方地区雨水增多,慢慢湿润。 正确 错误 4、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 正确 错误 5、黄河、淮河、海河区要实行严格的节水措施。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西南诸河主要是一些国际河流。 正确 错误 7、西北诸河区为资源性缺水和水污染严重地区。 正确 错误 8、珠江、东南诸河区要严格遵守节能减排规定。 正确 错误 9、从近期看,中国北方的水资源总水量没有衰减。 正确

错误 10、我国水资源均匀分布。 正确 错误 11、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就是流域的总水量。 正确 错误 12、最小的生态用水就是河道里的常流水,就是维护河道基本功能的用水量。 正确 错误 13、当地水资源总量中可供河道外最大利用水资源量,叫水资源可利用量。 正确 错误 14、如果我们挤占了河道内最小的生态需水,河流的生态系统就会恶化。 正确 错误 15、河流的洪水量是可以有效控制利用的。 正确 错误 16、我国西北的人均可利用量大约是1650立方米,北方五区就是松花江、辽、海、黄、淮流域的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只有359立方米。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南方的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达到1100立方米。 正确 错误 17、在我国的总用水量中,城镇居民用水占了极大比重,其次是工业,再其次是农业。 正确 错误

18、地表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是黄河区,达到88%,已接近水资源量可利用的上限。 正确 错误 19、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是海河流域,达106%。 正确 错误 20、我国水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譬如引起河流断流,但并未使湖泊萎缩和湿地退化。 正确 错误 21、地下水超采会造成地面沉降,以及沿海地区地下水的海水入侵和咸水入侵。 正确 错误 22、全国地下水开采量都没有超采。 正确 错误 23、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少,是资源结构的瓶颈之一,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比较严重。 正确 错误 24、我国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从现在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正确 错误 25、尽管目前城镇,工业和农业废污物的大量排放入河,但仍未超过河流的纳污自净能力。 正确 错误 26、我国水资源现状,决定我国北方还未到严重的缺水程度。 正确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张颖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张 颖 余新晓 谢宝元 宋维峰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 摘 要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资源环境问题,而要解决目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阐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技术,分析国内外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趋势作预测。关键词 水资源合理配置;可持续发展;生态用水;决策支持系统;GIS 收稿日期:20040308 修回日期:20040515 项目名称: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青海共和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200BA517A 090301);本文由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张 颖(1979—),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流域治理、生态用水。E 2mail :zyzbj @s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1939109.html, 责任作者:谢宝元(194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土木结构工程的研究。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类一次次敲响警钟,人类必须抛弃一味追求区域经济的单程、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取而代之为现代循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能满足人们当前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到后代人的生存需要”,建立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把水资源看作是宏观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组成的复合系统,以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妥善处理各目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竞争关系,从决策科学、系统科学和多目标规划理论方面,研究水资源的最优调配方案。即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在水环境承载力之内,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已成为当今水科学规划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1 水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111 水资源 水资源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其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水资源为自然界中一切可为人类利用的水。从形态来看,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水;从分布来看,包括大陆水、大气水、海水和再生水等。狭义水资源,主要为可被人类开发利用,能满足人类生活生产需要,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天然水源。 笔者认为,水资源的内涵,还应包括以下几点: 1)水资源包含水量与水质2个方面;2)水资源必须具备可持续利用的特性,即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又为后代人继续利用创造条件,维持世世代代永续利用的水。112 水资源合理配置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定义是: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 配。 [1]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在“有水便为绿洲,无水即为荒漠”的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更具有紧迫性。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不相适应,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用水竞争,加之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功能,涵盖2个方面:在需求方面,提高水的利用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经济,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提高水的分配效率,特   第2卷 第4期2004年12月中国水土保持科学Science of S oil and Water C onservation V ol.2 N o.4Dec.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