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PPT
血管内药物涂层球囊
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药物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从而防止动脉狭窄的复发 ,但药物释放量和球囊扩张压力的控制需要精确掌握。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
患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 膜下腔出血,经过动脉瘤介入栓 塞术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 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常见并发症
栓塞后综合征
手术后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发热等症状,一
般一周内自行缓解。
动脉瘤破裂
手术后动脉瘤可能发生 破裂,需及时处理。
血栓形成
手术后可能形成血栓, 导致血管阻塞,需及时
溶栓治疗。
感染
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 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与处理措施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 安全。
开颅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患者 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药物治疗
适用范围有限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控 制病情发展,无法根治动脉瘤。
副作用明显
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疗效不确切
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且疗效 不够稳定。
其他介入治疗方式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成功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多发动脉瘤,经过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所有动 脉瘤均得到有效栓塞,患者恢复 良好,无严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就诊,经过动 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未能 完全闭塞,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等并 发症,患者预后不良。
失败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巨大动脉瘤,经过动脉 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仍继续 增大,并出现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预后较差。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
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
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
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
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
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
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
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
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程序。
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
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
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放置血管内线圈的准备工作首先涉及找到动脉瘤并确定其特征,例如位置,形状,大小以及通向动脉瘤的血管类型。
当动脉瘤未破裂时,可能会进行的检查或扫描包括CT,MRI和血管造影。
您通常会在治疗前3至7天被服用阿司匹林,有时还会使用其他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和引起中风的可能性。
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流程
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流程一、患者评估和筛查1.患者初步评估: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症状及体征等方面的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筛查。
2.筛查方法:通常采用脑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筛查,以确认是否存在脑动脉瘤。
3.脑动脉瘤特征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获取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壁厚度等信息,以判断是否适合介入治疗。
二、团队会诊和手术准备1.团队会诊:由神经外科医生、介入放射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讨论,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手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禁食禁水、清洁消毒手术部位等准备工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肺功能等相关检查。
3.麻醉准备: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通常采用全身麻醉。
三、手术操作步骤1.穿刺置管:在手术开始前,通过局部麻醉将导丝插入患者的动脉内,然后引入导管,以便进行后续操作。
2.血管造影:将造影剂注入导管中,通过X射线或其他影像技术观察脑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等信息。
3.放置支架:在确认脑动脉瘤位置后,将支架引入到瘤颈中,并释放支架以加固血管壁,并防止再次破裂。
4.硬化治疗:在放置支架后,可以通过将硬化剂注入动脉内,使其形成凝块来进一步加固血管壁。
5.治疗评估:完成介入治疗后,进行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认治疗效果,并排除并发症的可能性。
四、术后处理和护理1.监护观察:患者术后需要留院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等情况,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2.术后抗凝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给予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3.术后康复训练: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力恢复、平衡训练、语言康复等,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4.随访和复查: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并随时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变化。
五、并发症处理1.血管损伤:如出现血管穿孔或血管夹层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并可能需要进行紧急手术修复。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
根据动脉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如弹簧圈、胶状物质等。
闭塞程度
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术中监测与处理
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以及造影剂的反应等情况。
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血管 痉挛等,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 手术安全。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长期随访研究
加强长期随访研究,评估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 情况。
多学科协作
加强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神经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提高整体 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 括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吸烟、酗酒等。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如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 力学改变、炎症反应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的典型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眼睑下垂、 视力障碍等。但不同部位的动脉瘤表现各异,需结合影像学 检查进行诊断。
人员配置
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进行手术,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04
介入治疗的过程
手术入路与血管造影
手术入路
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 手术入路,如股动脉入路、颈动脉入路 等。
VS
血管造影
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以清晰显 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 血管的关系。
动脉瘤栓塞与闭塞
心理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过 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减 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和治疗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在术前护理阶段,重点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相关检查结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护理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手术过程顺利、安全。
术后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在药物管理及相关护理方面,护士需严格按照医嘱给药,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
护理体会总结了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展望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并强调了医护合作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护理、术前护理、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并发症、药物管理、医护合作、临床应用、护理体会、展望、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由于这项治疗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良好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关键,同时对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以及药物管理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和规范。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探讨护理工作在这一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护理知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护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神经介入手术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该手术在护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升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深入了解术前护理、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的护理以及药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为神经介入手术的成功进行提供保障,也可以为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提供更好的护理保障。
脑动脉瘤治疗方法
脑动脉瘤治疗方法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根据脑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和病人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脑动脉瘤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手术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可以通过开颅手术或经导管介入手术来进行。
开颅手术是常规的手术方式,通过开颅手术,医生可以直接清除脑动脉瘤、修复破裂血管。
经导管介入手术方式针对较小的脑动脉瘤比较适用,可以通过导管穿刺,进入血管系统将血管瘤堵塞。
2.介入性治疗:介入性治疗顾名思义,是通过介入血管管道将治疗器具引入体内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比较保守,不需要开刀。
介入性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不仅可以治疗小一些的脑动脉瘤,而且治疗效果非常好。
3. 药物治疗:在脑动脉瘤破裂后,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及时投入的药物有助于抑制脑内炎性反应和降低颅内压。
总之,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个体化情况选取。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病人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血管壁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的局部膨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膨出可能会逐渐加大,导致主动脉血管壁的破裂,造成严重的出血甚至死亡。
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首先,药物治疗是主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小型主动脉瘤,或者对手术不适合的患者。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压和心脏负荷来减缓主动脉瘤的生长速度,从而减少破裂的风险。
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消除主动脉瘤,只能起到一定的延缓和控制的作用。
其次,手术治疗是主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手术治疗可以彻底修复主动脉血管壁的缺陷,从而消除主动脉瘤。
根据主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手术治疗可以分为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两种方式。
开放手术是指通过传统的切口方式,将患者的主动脉部分切除并进行修复。
这种手术适用于主动脉瘤比较大且位置较为特殊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恢复时间长。
然而,开放手术是目前治疗主动脉瘤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可以长期控制瘤体生长,降低破裂的风险。
腔内修复,也被称为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主动脉瘤治疗的新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在患者的动脉中放置支架或者织物覆盖物来加固主动脉血管壁,防止破裂。
相比于开放手术,腔内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一些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腔内修复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主动脉瘤。
根据主动脉瘤的位置和形状的不同,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腔内修复器械。
此外,腔内修复的成功率也与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关系,需要在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针对主动脉瘤的治疗还可采用其他辅助方法,如冷冻治疗、微波治疗和射频治疗等。
这些方法通过破坏主动脉瘤的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这些新兴的治疗方法仍处于实验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总之,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成功率高吗【健康小知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成功率高吗
文章导读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治疗脑部肿瘤的手术,是通过医疗手术的方式来治疗脑部动脉肿瘤的方式,而做脑动脉肿瘤是需要做开颅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成功率需要根据病情以及或者是个人体质来定,如果体质或者是疾病较重,成功率较低一些。
脑动脉介入手术成功率高吗?
可以微创手术治疗,也可以放疗,手术方式一般采取介入栓塞、开颅夹闭这两种方法,但还要根据具体病情及医院技术水平来定,成功率是相对而言的再有就是看手术医生的经验及医院技术水平的,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但有些病是必须要手术的,所以你能做的是要选择尽可能是神经外科专科医院或级别高的医院。
脑瘤患者对化疗不是很敏感,手术
或放疗期间并发症及副作用比较大,可以配合中医保守治疗,来减轻并发症及副作用。
适应证
动脉瘤介入治疗适用于:
1、巨大的、手术难以切除或手术难以接近的动脉瘤(如海绵窦段、眼动脉起始部、椎基动脉系统的动脉瘤)。
2、高龄或全身其他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图
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图1. 介绍脑动脉瘤是一种血管壁突起形成的病变,如果脑动脉瘤破裂,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操作来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
本文档将介绍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流程。
2. 流程图graph LRA(收集患者病史和诊断资料) --> B(评估脑动脉瘤破裂情况)B --> C{脑动脉瘤是否适合介入治疗}C -- 是 --> D(准备介入治疗设备和材料)C -- 否 --> E(考虑其他治疗方法)D --> F(进行血管造影)F --> G{是否需要栓塞术}G -- 是 --> H(进行栓塞术)G -- 否 --> I(进行血管修补术)H --> J(评估治疗效果)J --> K{治疗效果满意否}K -- 是 --> L(结束治疗)K -- 否 --> HI --> J3. 流程说明- 收集患者病史和诊断资料,包括病情描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 评估脑动脉瘤破裂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急诊治疗。
- 根据脑动脉瘤的特征,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 准备介入治疗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 进行血管造影,以了解脑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
- 根据造影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栓塞术。
- 如果需要栓塞术,则通过介入手术将导管引入脑动脉瘤位置,释放栓塞物,阻断血流。
- 如果不需要栓塞术,则进行血管修补术,通过介入手术修复脑动脉瘤的血管壁。
- 评估治疗效果,包括血管的通畅程度和脑动脉瘤的形态。
- 判断治疗效果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则结束治疗,否则重新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4. 结论脑动脉瘤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
该治疗流程图提供了对该治疗过程的简要说明,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流程管理和治疗操作。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治疗脑动脉瘤的常见方法。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出现异常扩张形成的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后果。
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血管内的脑动脉瘤进行修复或补偿,以防止破裂出血的方法。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适应症根据瘤体大小、部位、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评估。
以下是相关的参考内容:1. 瘤体位置和大小: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位于脑动脉主干、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等较大位置的脑动脉瘤,直径一般大于5mm,最大直径小于25mm的脑动脉瘤。
2. 瘤体形态: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瘤体形态规则或稍微不规则的脑动脉瘤,不适用于形态极度不规则、有分叶或有梗阻性血栓形成的脑动脉瘤。
3. 患者的临床症状: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患者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的轻中度脑动脉瘤。
4. 瘤体状态:对于已经破裂出血、血肿未完全吸收的脑动脉瘤,应尽早进行介入手术。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禁忌症也需要考虑,以下是参考内容:1. 病情严重:患有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肾功能等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2. 瘤体位置特殊:位于枕骨突、眶上动脉、视交叉、脊髓动脉等特殊位置的脑动脉瘤,不适合介入手术。
3. 年龄限制:老年人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慎重选择。
4. 瘤体形态不适合:形态极度不规则、分叶或有梗阻性血栓形成的脑动脉瘤不适合介入手术。
此外,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参考内容如下:术前准备:1. 检查: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2. 抗凝药物:停止使用抗凝药物一周左右,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出血。
3. 镇静: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镇静处理,以减轻手术期间的不适。
术后护理:1. 观察:密切观察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2. 神经功能: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如出现感觉异常、下肢无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脑动脉瘤治疗方案
脑动脉瘤治疗方案脑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的病理性膨出,瘤体形成后易发生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针对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案主要有观察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三种。
首先是观察和保守治疗。
对于较小、无症状的脑动脉瘤,可以选择观察和保守治疗,即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瘤体的大小和形态变化,排除瘤体增大和破裂的风险。
此治疗方案适用于老年患者、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以及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
其次是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手术方式主要有传统显微外科手术和内窥镜下手术两种。
1.传统显微外科手术。
通过开颅手术将脑动脉瘤显露,并用夹闭装置将其夹闭,以防止破裂和出血。
这种手术方法对瘤体形态不规则、位置深在的脑动脉瘤较为适用。
2.内窥镜下手术。
这种手术方法利用脑血管和颅内各种软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通过微创技术操作,将脑动脉瘤填塞或夹闭。
此种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脑动脉瘤位置浅表、形态规则的病例较为适用。
最后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无创伤的脑动脉瘤治疗方法,通过经导管导入血管系统,植入脑动脉瘤矫形支架,以解决瘤体的血流动力学问题。
根据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介入治疗可选择脑动脉瘤栓塞、动脉瘤矫形支架植入等方式。
总之,对于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合适的方法。
观察和保守治疗适用于小、无症状的脑动脉瘤;手术治疗适用于形态不规则、位置深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适用于大小适中、位置浅表的脑动脉瘤。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势,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并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控制血压:术后应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 预防感染: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注意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5. 活动限制:术后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6. 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7.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以了解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注意饮食、活动限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发布时间:2023-07-06T06:16:13.738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岳文龙[导读]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400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部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都有严重的威胁。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多种方法。
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在脑血管内插入导管和微型器械,对动脉瘤进行修复和闭塞,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颅内动脉瘤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提高对它的认识。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壁的异常膨胀和扩张所引起的。
颅内动脉瘤通常在脑血管分叉处形成,这些位置容易受到血流的影响,使得血管壁产生薄弱部位,而这些薄弱部位则可能会形成动脉瘤。
此外,颅内动脉瘤还可以由于外伤、炎症和遗传等因素导致。
二、颅内动脉瘤如何形成?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由于颅内动脉的一部分血管壁发生异常改变,局部膨胀扩张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以下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详细过程:(1)血管壁的结构异常:颅内动脉瘤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壁的结构异常有关。
这种结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
先天性的血管壁缺陷可能包括血管壁薄弱、弹性纤维缺乏、胶原纤维破坏等。
后天性的血管壁病变可能包括高血压、炎症、感染、动脉硬化等。
(2)局部血流的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在血管壁结构异常的部位,血流受到阻碍或血流速度改变,血管壁的受力分布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局部膨胀和扩张。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对于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来说,主要是因为患者颅内动脉壁出现了“囊性膨胀”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多因患者的动脉壁出现了局部薄弱所造成的出血,此外像是血流冲击所造成的出血也是造成患者出现出血的常见临床原因。
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发病类型中是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的。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多会采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积极配合治疗是一方面,而介入治疗的围术期的护理则更为重要。
那么,你知道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如何护理吗?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辅助检查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首先就是通过“脑血管造影”来确定患者的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形态以及是否有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出现,这是确诊动脉瘤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1]。
其次就是“头部CT”以及“MRI”这一辅助检查主要是确定患者是否伴有动脉瘤出血的情况。
这类辅助检查的出阳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非常直接的根据患者出血的部位直接判定患者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的具体位置。
但是一般来说,所采用的头部CT及MRI,在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血一周左右是不易诊断的。
此外“MRI”的辅助检查区别于“CT”检查,核磁共振是可以对患者的血管造影有着清晰的成形。
二、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处理原则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可以分为“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
非手术性治疗主要就是预防患者出现出血和多次出血的可能,以控制患者的脑血管不会出现痉挛的情况[2]。
比如会要求患者要适当的进行静养休息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要维持患者的血压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此外可以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脑血流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患者有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可以尝试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辅助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此外像是采用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有效抑制蛋白溶解酸的形成,其目的就是为预防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现结痂后二次出血,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肾功能障碍等疾病一定要慎用,因为极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血栓的形成。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脑动脉瘤,是一种通过血管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的方法。
脑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病情的严重程度。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一般适用于动脉瘤的直径较大或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
对于直径小于5mm的脑动脉瘤,一般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定期复查观察,不一定需要进行介入手术。
其次是病变的位置和形态。
脑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对手术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脑动脉瘤位于脑干或者其他重要脑部区域,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会相对较高,需要谨慎考虑手术的可行性。
另外,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的风险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手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患者的身体状况要足够健康,能够承受手术的风险。
此外,手术的选择也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年龄、症状等因素,因为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手术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标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变的位置和形态、身体状况和手术的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选择进行脑动脉瘤介入手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手术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咨询,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创新
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创新主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它指的是主动脉壁的异常扩张。
如果不及时治疗,主动脉瘤可能会破裂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主动脉瘤的治疗非常关键。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介入治疗技术已经成为主动脉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一、靶向介入治疗——塔沃拉型植入支架在传统手术治疗中,开放性手术对身体造成了较大的创伤,并且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期。
而靶向介入治疗通过引导导丝套管和X射线透视等技术,在不开放胸骨或副胸口骨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塔沃拉型植入支架就是一种应用于主动脉瘤修复的介入器械。
通过前交叉法或后交叉法将导丝置入到主动脉内,然后在确保正确位置后选择合适尺寸和形态的塔沃拉型植入支架。
塔沃拉型植入支架可固定在主动脉内,强化血管壁,在起到维持假性腔内通道的同时防止破裂。
二、组织可吸收支架的应用——BRS技术传统的金属支架需要永久留置在体内,可能会产生一些并发症,例如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等。
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技术——BRS技术。
BRS是Bio-Resorbable Stent(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缩写。
这种新型支架使用了生物可吸收材料制造而成,它可以被人体组织逐渐吸收代谢,在完成功能后消失不留任何残留物。
这为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BRS技术通过导丝套管引导下将生物可吸收支架送至主动脉游离夹层,并置放在扩张部位上进行修复。
随着时间推移,生物可吸收支架会逐步溶解,并被人体组织取代,血管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
三、3D打印技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是一种通过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物体的技术。
在主动脉瘤治疗中,3D打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管结构和病变情况,并为手术提供精确的指导。
医生可以利用患者的CT或MRI数据生成一个完整的3D模型,在这个模型上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和操作演练,以减小手术风险和增加成功率。
对于复杂或特殊情况下的主动脉瘤治疗尤其有帮助。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介入治疗是通过股动脉插入很细的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内,然后将动脉瘤进行填堵,使动脉瘤的破口无血流冲击而达到预防破裂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一、微创,不需要开颅出血比较少,仅仅几毫升,甚至十几毫升就可以。
二、手术时间比较短,有的简单的动脉瘤,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术后患者恢复较快。
但是它也有它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第一费用比较贵,一般动脉瘤的费用都在5到10万以上,而开颅只需要5万以下就可以,是开颅的手术的两倍。
第二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是总数也不能够直视观察动脉瘤,因此术后复发率比较高一些。
后循环动脉瘤也就是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首选介入治疗,而对于那些未破动脉瘤,无分支血管从瘤体发出的,也首选介入治疗。
岩骨段、海绵窦段、眼动脉断,那这个动脉瘤也首选是介入治疗;另外对于老年人通长至70岁以上老年人也首选介入,创伤小风险比较低一些;而其他的动脉瘤特别是合并血肿的动脉瘤,应该首选开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调整
• 结合我国的相关共识,我们建议:对于肾 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需要停用二甲 双胍,但使用造影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 停用二甲双胍2~3 d,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 继续用药;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 造影剂前2 d暂时停用二甲双胍,之后还需 停药2~3 d,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术前准备
正常椎动脉颅内段造影
注意事项
• 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 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 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
• 超选入椎动脉造影前提:锁骨下动脉造影 排除椎动脉开口狭窄或闭塞。
正常左侧颈内动脉造影
异常左侧颈总动脉开口的超选
无名动脉与左侧颈总 动脉发自同一处,约
占1/4
Simmons II造影 导管
浅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 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的最常见原因。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 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 上引起。高血压、颅内动脉硬化、血 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年发生率为6-35.6/10万人,成人中未 破裂动脉瘤约发生率约为1%-6%。
辅助检查
• 1.腰椎穿刺检查。 • 2.CT检查。 • 3.MRA及CTA检查。 • 4.DSA脑血管造影术。
疾病分类
• 动脉瘤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 在0.6—1.5cm为一般型,直径在1.6— 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巨 大型。
• 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 多发性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 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多见于50-69岁年龄组,约 占总发生率的2/3。
•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中约1/3在就诊 前死亡,约1/3死于医院,仅1/3经治 疗存活,
流行病学特点
• 4/5位于Willis环前半部分,以颈内动 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 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1.Seldinger法穿刺
1.Seldinger法穿刺
2.造影导管造影
• 经股动脉鞘管置入造影导管至造影位 置,推注造影剂进行造影。
2.造影导管造影
适应证
• 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 • 怀疑脑静脉病变 • 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 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 • 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级
• 通常在造影手术前会要求患者禁食数 小时。但是,DSA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发生恶心、呕吐的可能性极小,吸入 性肺炎更加,建议对于清醒、能够配 合的患者一般不必要求术前禁食。
• 双侧腹股沟区备皮。预计时间较长或 术后不能配合平卧位排尿,可提前留 置尿管。
• 术前需建立静脉通道。
术中流程
• 大多数患者DSA术中不需要全身麻醉, 可给予最低程度的镇静治疗以缓解患 者的紧张情绪。
原因: 1.穿刺次数过多;2.穿刺部位偏低,3.股动 脉偏细,4.致使穿刺损伤相对较大;5.血管 周边软组织较多,不易压迫止血;6.动脉鞘 尺寸较大等。
处理: 1.大部分假性动脉瘤可在超声定位下局部对 瘤颈部加压包扎,复查超声了解瘤体闭塞 情况,3~5 d后瘤腔可以闭合; 2.部分难以压迫闭塞的假性动脉瘤可在超声 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3.少数情况下可使用覆膜支架将假性动脉瘤 闭塞或行外科手术切除或修补。
• 发生于弓上血管的动脉夹层为顺行夹层,应立 即暂停介入操作,数分钟后行造影检查。如果 未引起明显的管腔狭窄,血管壁没有明显的造 影剂滞留,可不需特殊处理。如果管腔血流受 到明显影响,可以考虑给予支架置入。
• (四)血管迷走反射
• 拔除血管鞘、手工按压、加压包扎时刺激 周围血管,患者可出现迷走神经反射,主 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下降,患者可有 冷汗、苍白、四肢湿冷迷走神经反射症状。 当高龄、心脏功能不全患者出现迷走神经 反射时,可危及生命。处理方法为解除血 管刺激、静脉推注阿托品,并适当补充血 容量,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升压。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 率、呼吸、脉氧。
全身肝素化
• 为避免动脉穿刺置鞘处以及血管内的 导丝、导管形成血栓,除外活动性脑 出血急性造影等病因外,大部分DSA 中应该给予抗凝药物。通常选择应用 普通肝素。
• 成年患者可首先给予半量肝素化(3040U/kg)静脉推注,之后每隔h追加 肝素1000U。术中经导管持续灌注肝 素生理盐水(2-5U/ml)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适应症
• 1.因动脉瘤难以夹闭或病人全身状况 不适合开颅手术者。
• 2.手术夹闭失败或复发者。 • 3.不完全夹闭动脉瘤。 • 4.与外科手术配合。
禁忌症
• 1.对造影剂过敏者。 • 2.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舒张压大
于110mmHg(14.66kPa),未能控制血压者。 • 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血功能障碍
椎动脉开口、右颈总动脉开口、左颈总动 脉开口、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左椎动脉开 口有无狭窄、闭塞、血液返流及动脉硬化 程度。 • 观察椎动脉优势情况。
1.主动脉弓 2.头臂干
3.左侧锁骨下动 脉
4.右锁骨下动脉 5.右颈总动脉 6.左颈总动脉 7.右颈外动脉 8.左颈外动脉 9.右颈内动脉
10.左颈内动脉
• 二、动脉穿刺置鞘
• Seldinger穿刺技术及其改良方法操作 简便,损伤小,目前已成为DSA的基 本操作技术。
• 股动脉是脑血管介入诊疗的最常用途 径。
• 股动脉不适合穿刺时,也可根据经验 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作为穿刺点。
1F=0.33mm
猪尾巴导管(前端有侧孔)
• 观察内容:
• 弓上血管大致走行方向; • 有无发育异常、血管畸形; • 初步观察头臂干、右锁骨下动脉近端、右
1.术前明确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根据手术时 间合理控制肝素用量;
2.尽量减少股动脉穿刺次数; 3.术后按压部位准确,按压时间不少于15 min; 嘱患者避免剧烈咳 嗽,卧床时间不小于24 h。 4.少量出血可用机械压迫法处理。血肿多为自 限性,可自行吸收。
(六)假性动脉瘤
股动脉穿刺后,血液可通过损 伤的壁破裂口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形成腔隙,造成假性动脉瘤。收 缩期动脉血液可经过瘤颈部流向 瘤腔。舒张期血液可回流至动脉 内。
• (三)动脉夹层
• 发生于股动脉或髂动脉的夹层多由于穿刺针或 远心段,而血管夹层位于 近心段,为逆行夹层,不易继续扩大,一般数 小时或数天后可自行愈合。如血管夹层延伸过 深可能累及对侧大血管供血,应及时行局部血 管造影,必要时请外科协助处理。
(五)血肿形成
腹股沟局部血 肿是最常见的 穿刺点并发症。
原因:
1.凝血功能异常或使用了抗凝药物; 2.术中反复穿刺股动脉,或穿刺时刺穿股动脉 并同时累及股动脉的 分支;
3.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方法不当、时间 不足,及患者出现剧烈咳嗽、便秘等腹压增加 症状;穿刺侧下肢过早负重活动等。
预防方法:
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
•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查体可见颈强直,Kernig 征(+);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二次 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 分病人出血可引起视力障碍。广泛脑 血管将乱,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 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 2.局灶症状:动眼神经麻痹常见 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 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 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 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 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病人可出现 偏瘫,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巨 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病人可有 视力视野障碍。
治疗。
• (二)皮质盲 • 皮质盲表现为双眼视力丧失,瞳孔对光反
射正常,也可伴有遗忘、肢体偏瘫、头痛 等其他症状,多见于椎动脉造影后,其他 脑血管或冠状动脉造影后也可出现。发病 机制与脑血管痉挛、血脑屏障破坏有关, 可能是一种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类似的疾病类型。脑血管造影后的皮质盲 无特效处理,需完善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 后循环脑栓塞,可适当补液,促进造影剂 排泄,同时给予血管解痉药物。皮质盲通 常预后良好,数小时或数天内可完全恢复。
•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 术中血管壁斑块脱落、导管内血栓形成、气体栓塞等 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方法包括:穿刺成功后给 予全身肝素化,预防导管壁血栓形成;造影次序严格 按照主动脉弓、弓上大血管及其分支超选择造影,禁 止导管或导丝超越血管壁斑块,防止斑块破损或附壁 血栓脱落;仔细检查并排空管道中的空气,预防气栓 的发生;当证实远端血管出现栓塞时,根据病情给予 溶栓或机械取栓;当患者出现气栓时,可给予高压氧
• 对于一般手术,需要暂时停用口服抗 凝药物。通常在术前5d左右停用华法 林,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降低 至1.5以下;如果存在较高的血栓栓塞 风险,也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 素过渡治疗。
药物调整
• 对于血管内介入操作(如冠状动脉造影 及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术等),多项 研究结果提示继续口服华法林是安全 的,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2016年, 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认为,绝大部 分心血管介入操作都能在不停用华法 林的情况下安全实施。因此,我们建 议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风险-获 益评估,来决定术前是否停用华法林。
• Seldinger术是由Sven Ivar Seldinger于1953年提出来的血管穿刺 技术,一般分为经典Seldinger术和 Seldinger改良法( Driscoll 1974 )。
1.Seldinger法穿刺
• 经典Seldinger术:用带针芯的穿刺针 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 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 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 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即Seldinger 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