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与吴茱萸配伍前后的指标性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合集下载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以及其利
尿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泽泻是一种多年生湿地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萜类化
合物、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

泽泻炮制前后,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
成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研究发现,泽泻炮制前后的主要成分差异主要集中在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方面。

泽泻炮制前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异鼠李素、3,5,7,3',4'-五羟基二苯基酮等,这
些化合物能够抑制酶的活性,从而起到利尿作用。

而泽泻炮制后,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明
显降低,而酚类化合物如芦丁、马钱子苷等则大量积累。

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组织损伤,同时也具有利尿作用。

泽泻还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如赤茯苓素、泽泻素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解毒作用,可
以清除体内毒素,促进排尿,从而起到利尿作用。

泽泻的利尿作用主要通过下述途径实现:泽泻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刺激肾小管,增加尿
液排出。

泽泻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酶的活性,减少尿液中酶的生成,从而
促进排尿。

泽泻中的生物碱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清除体内毒素,促进尿液的排出。

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差异主要体现在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方面。

泽泻炮制后,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降低,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增加。

泽泻的利尿作用主要通过
刺激肾小管、抑制酶的活性、清除体内毒素实现。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吴茱萸主要以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入药,也有以石虎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入药者,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和陕西等地。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本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就 E.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入临床应用概述如下,供临床用药及进一步研究参考。

1 化学成分1.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成分研究的主流。

按化学结构分类,其所含生物碱可分为吲哚喹唑啉类、喹诺酮类及其它类。

吲哚喹唑啉类主要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碱、14-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吴茱萸酰胺、β-carboine,1,2,3,4-tetrahydro-1-oxo-β-carboline。

其中后二者新近才分离得到[1,2,3]。

喹诺酮类有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1-甲基-2-十一烷基4(1H)喹诺酮、1-甲基-2-十五烷基4(1H)喹诺酮、1-甲基-2-[(Z)-6-十一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Z)-6-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Z)-10-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6Z,9Z)-6,9-十五烷二烯基]-4(1H)喹酮、1-甲基-2-[(4Z,7Z)-4,7-十三烷二烯基]-4(1H)喹诺酮[2,4]。

其它类主要有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去甲乌药碱、对羟福林、N-甲基蒽胺、dl-脱氧肾上腺素、环磷酸鸟苷等[2,4]。

梅尼埃病案例:吴茱萸汤泽泻汤=“药到病除”

梅尼埃病案例:吴茱萸汤泽泻汤=“药到病除”

梅尼埃病案例:吴茱萸汤泽泻汤=“药到病除”一、什么是梅尼埃病?梅尼埃病是因内淋巴积水引起的内耳疾病。

其症状有三大特征:第一、突发性眩晕,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发作快恢复得也快;第二、耳鸣、耳堵;第三、波动性听力下降,发作次数愈多,听力愈差。

中医称本病为“眩晕”,其病因病机多由于脏腑虚损,兼夹风、火、痰、湿等邪而发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对证分型辨治,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二、经方医案患者,女,40岁,以“头晕间断发作17年,加重半月”为主诉就诊。

现病史:1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晕,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无头痛、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可缓解,反复发作,半年前至省内某家三甲医院求治,诊断为“梅尼埃病”,行左耳鼓膜穿刺术+鼓室灌注术治疗,以及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应用,病情好转出院。

近两周头晕发作较以前频繁,基本每周3-4次发作,为求中医治疗,至我院门诊求治,就诊时症见: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左耳耳鸣、耳闷胀感,左耳听力下降,平素畏寒、手足不温,纳差,喜热饮,眠可,二便正常。

舌质红,苔白微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眩晕病,肝胃虚寒,饮邪上逆西医诊断:梅尼埃病组方:党参,制吴茱萸,炒白术,泽泻,砂仁,生姜,大枣上方中药3付,期间头晕未再发作,继续10付巩固治疗,随访2年头晕未再反复,左耳耳鸣及听力较前也有所好转。

三、医案分析吴茱萸汤见于《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共涉及阳明、少阴、太阴、厥阴四经病变,综合起来看是针对肝胃虚寒、浊饮上逆这一主要病机,因此辨证要点为三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头痛;呕而胸满;呕吐、手足厥逆。

泽泻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清阳出上窍,头为诸阳之会,水饮阴邪上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窍失养则眩晕频作,恶心呕吐,耳鸣耳闷。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是中国传统药物中重要的利尿药材之一,尤其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水肿性疾病。

然而,直接使用泽泻的药效较弱,需经过炮制处理方能发挥最大的药效。

本文通过对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泽泻炮制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泽泻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采用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泽泻炮制前后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小鼠模型评估其利尿作用。

结果表明,泽泻炮制前后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甾体类、四环素类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经过炮制处理,泽泻内含物质不仅在种类、含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有效成分比例也发生了大量改变。

炮制后,黄酮类和甾体类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加,而四环素类化合物含量减少,从而达到较好的利尿作用。

此外,小鼠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泽泻炮制后对小鼠的腹水有显著的排泄作用。

炮制过程中一方面可改变化学成分,降低泽泻草异香酚的含量,降低毒性;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泽泻的利尿作用,提高泽泻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泽泻炮制处理过程中泽泻药材的内部成分及其含量均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有效成分的比例上。

炮制后的泽泻药材含量黄酮类和甾体类成分增加,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利尿作用,为其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emincal Compositions in Evodiamine Related with Efficacy and Toxicity
HUANG We严SUN Ron91‘BAO Zhi—ye2 WANG Hui2(1Shando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Jinan 250355,China)
provide
efficacy,toxic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evodiamine,and
on;出ey areto源自be further de印stuay and
use
to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security and quality control、safety and rational
Abstract=Objective
By
combing pertinent hterature,and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stat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vodiamine related、)l,ith its efficacy and toxicity,to identify its effective
和丙酮基吴茱萸碱121。其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 吴茱萸碱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活性研究已经较 为深入。 1.1.1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碱是吴茱萸中的主 要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减肥、增强心肌收 缩力、降血压、抑制睾酮分泌等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是吴茱萸碱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众多 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吴茱萸碱的抑瘤活性,其抗 瘤谱较广,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天然抗癌新药。近年来 通过对吴茱萸碱抗癌机制的研究发现,吴茱萸碱主要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遏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组织 侵袭和转移起作用m。吴茱萸碱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 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 核因子NF-r,B的激活,来下调由NF-KB调控的一些基 因表达,从而实现抗肿瘤。通过原位分析技术,研究人 员发现,吴茱萸碱可抑制微管蛋白的多聚化和纺锤体 的形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吴茱萸碱N—14位上的甲 基和c—13位上的氢与吴茱萸碱的抗肿瘤活性有很大 的相关性181。 徐诺等191验证了吴茱萸碱的抗炎镇痛作用,发现吴 茱萸碱对大鼠前期前舔行为的持续时间无影响但在后 期对持续时间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其作用与抗炎镇痛对 照药阿司匹林相似。Kobayashi ytlol发现吴茱萸碱是通过 使痛觉神经钝化而发挥其止痛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吴茱萸碱为一新型非刺激性香草酸受体激动剂,与辣椒 素的抗肥胖作用相似,它同时诱导热量的产生和消散, 防止内脏周围脂肪的积聚和体重增加【Il】。吴茱萸碱具有 保护心脏和降血压的作用。吴茱萸碱具有强心作用,对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喹诺酮生物碱的合成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喹诺酮生物碱的合成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喹诺酮生物碱的合成吴茱萸为常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头痛、胃痛、腹痛、痛经及高血压等疾病。

近代研究证明,其具有镇痛、镇静、抗菌、降压、抗缺氧等药理作用。

为了进一步阐明吴茱萸的有效成分,对吴茱萸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研究,合成了部分喹诺酮生物碱及其类似物,并进行了药理筛选,对其构效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一、吴茱萸的化学研究利用各种层析方法从吴茱萸果实中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藉助光谱分析和有关化学反应,鉴定了24个化合物的结构。

其中6个为新化合物,它们是2-十三烷基-4(1H)-喹诺酮(2-tridecyl-4(1H)-quinolone,18),1-甲基-2-十二烷基-4(1H)-喹诺酮(1-methyl-2-dodecyl-4(1H)-quinolone,19),1-甲基-2-[(Z)-5-十一烯基]-4(1H)-喹诺酮(1-mehtyl-2-[(Z)-5-undecenyl]-4(1H)-quinolone,17),1-甲基-2-[(Z)-7-十三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7-tridecenyl]-4(1H)-quinolone,15),1-甲基-2-[(Z)-9-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9-pentadecenyl]-4(1H)-quinolone,22),1-甲基-2-[(Z)-8-十四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8-tetradecenyl]-4(1H)-quinolone,26),一个新的天然产物:1,2,3,4-四氢-1-羰-β-咔啉(1,2,3,4-tetrahydro-1-oxo-β-carboline,8),其它为已知化合物rutaecarpine (1),evodiamine (2),hydroxyevodiamine (3),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 (4),goshuyuamide-Ⅰ (5),evodiamide (6),β-carboline (7),dehydroevodiamine (9),N-methylanthranylamide (10),1-methyl-2-nonyl-4(1H)-quinolone (11),1-methyl-2-undecyl-4(1H)-quinolone (12),dihydroevocarpine (13),evocarpine (14),1-methyl-2-[(Z)-6-undecenyl-4(1H)-quinolone (16),1-methyl-2-[(Z)-10-pentadecenyl]-4(1H)-quinolone (21),1-methyl-2-pentadecyl-4(1H)-quinolone (20),β-sitosterol (23)。

泽泻汤组成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泽泻汤组成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泽泻汤为 医圣 张仲景所著 《 金 匮要 略 ・ 痰饮 咳嗽病
J u z e p .的干燥 块茎 。本 品呈 类球 形 、椭 圆形或 卵 圆形 , 长2  ̄7 c m,直径 2  ̄6 c m。黄 白色 表面或 淡黄棕 色 ,有 不规则 的横 向环状浅 沟纹和 多数细小 突起 的须 根痕 ,底 部有 的有 瘤状 芽痕 ,质 坚 实 ,断 面 黄 白色 ,粉 性 ,多 有细 孔 。气 微 味 微 苦 ;性 味甘 、淡 ,寒 ;归 肾、膀 胱 经 。功能主 治 :利 尿 渗 湿 ,泄 热 ,化 浊 降脂 。用 于小
第 1 1卷 第 2 2期 ・总第 1 7 4期 2 0 I 3年 1 1月 ・下 半 月 刊

物在穴位处停 留 的时 间较 长 ,故 可 增强 和 延 长穴 位 的 治疗效能 ,并使 之沿 经 络 循 行 以疏 通 经 气 ,直 达 相 应 的病 理组织 器 官 ,充分 发 挥 穴位 和 药物 的共 同治 疗作 用 ;④药物对 穴位 的作 用 亦 可通 过 神经 系 统 和神 经体 液 系统作用于 机体 ,激 发 人体 的抗 病 能力 ,产 生 出更 大的疗效 ] 。本法操作简便 ,疗效 满意 ,值得在基层 医
近几 年来 ,随着科 学 技 术 的 不断 发 展 ,泽 泻 也 有 了很
多新 的发现 。
水饮 不生 。两 药配 伍 ,共 奏 除饮利 水 ,健 脾 制水 之功 , 可作为治疗饮邪 上犯之 眩晕之效 方。后 世历代 医家 、学
者也对本方进行 了较 为广泛 和深入 的研 究 。由于本 方 的
期坚持 。 本 法以 中医基 本 理论 为 指 导 ,充 分 发 挥药 物 和 穴
[ 2 ] 王捷 , 傅强. 老年顽固性 高血压 6 3 例 综合 治疗[ J ] . 中 国老年 学杂志 , 2 0 1 1 , 3 1

黄连配伍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黄连配伍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黄连配伍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关键词‎】黄连‎吴茱萸中‎药配伍中‎药化学成份‎药理作用‎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 s ch‎i nens‎i s Fr‎a nch.‎、三角叶黄‎连Copt‎i s de‎l toid‎e a C.‎Y.Che‎n g et‎Hsia‎o或云连C‎o ptis‎teet‎o ides‎G.Y.‎C heng‎的干燥根茎‎,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 a ru‎t aeca‎r pa (‎J uss.‎)Bent‎h.、石虎‎E vodi‎arut‎a ecar‎p a(Ju‎s s.)B‎e nth.‎v ar.o‎f fici‎n alis‎(Dod‎e) Hu‎a ng或疏‎毛吴茱萸E‎v odia‎ruta‎e carp‎a (Ju‎s s.) ‎B enth‎.var.‎b odin‎i eri(‎D ode)‎H 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属寒热‎配对。

临证‎应用时,黄‎连、吴茱萸‎常按6∶1‎配伍,方如‎左金丸。

两‎药配伍,一‎主一辅,一‎寒一热,相‎反相成,既‎可泻肝降逆‎和胃,又能‎清火调气散‎结。

此外,‎黄连与吴茱‎萸按2∶‎ 1、1‎∶1配伍则‎分别为甘露‎散、茱萸丸‎。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不同,其‎提取出来的‎化学成分不‎同,药理作‎用亦有不同‎。

现将近年‎来黄连配伍‎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变化‎及药理作用‎研究综述如‎下。

‎ 1 黄‎连配伍吴茱‎萸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1黄连配‎伍吴茱萸对‎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彭明兴‎等[1]用‎水和盐酸-‎甲醇提取不‎同配伍比例‎的黄连-吴‎茱萸药对样‎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定量测定‎药根碱、巴‎马汀及小檗‎碱的含量,‎并比较它们‎的溶出率。

泽泻调血脂的研究进展

泽泻调血脂的研究进展

“历节”(又名历节风、白虎风、白虎历节、痛风等),单纯译为“Lijie ”,估计外国人很难了解,若译为White tiger joint run-ning 也不能准确传达其含义,如果参照西医术语中的一些译法,将历节的基本特征—关节肿痛剧烈,游走不定翻译出来,这样西方人就能够准确理解历节这种病症了,李照国教授[3]将其译为severe migratory arthralgia 就比较可取;②也不能只为了外国人接受方便而放弃汉语拼音。

比如,中医中有一些无法对译的词汇,如阴,阳,精,气等等,都采用汉语拼音Yin ,Yang ,Jing ,Qi ,外国人通过了解了阴阳等概念的解释后都接受了汉语拼音的译法。

借鉴西医名词术语统一所做的工作建议有以下两点:(1)政府介入。

1916年8月,早期的西医中译工作者在上海举行的西医学名词术语统一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要求成立一个当时北京政府批准的全国性的西医学名词术语统一机构,负责医学名词统一这项工作。

1917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西医学名词审查会”,从此我国西医名词统一工作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根据这一经验,中医名词术语的统一也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并且还要加大介入的力度。

(2)有“本”可依。

1886年,传教士医生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教会医学联合会”承担起了统一西医名词术语汉译的重任,他们一致认为,许多西医书中名词术语翻译不统一的原因是没有标准化的西医名词术语词典。

1908年5月,名词委员会在统一了医学各科名词的基础上,出版了《汉英医学词典》,并提交北京教育部,得到官方认可[4]。

1997年,中医名词术语译名有了自己的词典———《汉英中医药大词典》,但中医名词术语译名的审定工作还在进行中,速度要明显慢于西医名词的统一。

5结语中医名词术语译名标准化的实现仅仅依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完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也就是要加强政府审定和宣传的力度。

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译名的统一工作任重而道远。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利尿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尿频、尿急等症状。

炮制是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可以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从而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

泽泻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淀粉等。

主要的活性成分是泽泻苷,它具有利尿、抗炎、抗菌等作用。

泽泻炮制是指通过加工处理,改变泽泻的形状、颜色和质地,从而改变其化学成分和药物作用。

研究表明,泽泻经过炮制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炮制可以使泽泻中的淀粉部分降解成糖类物质,提高了药物的可溶性,进而增强了泽泻的利尿作用。

炮制还可以减少泽泻中的粗纤维和无机盐的含量,从而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作用,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泽泻炮制前后的利尿作用的研究表明,炮制后的泽泻具有更强的利尿效果。

实验证明,泽泻炮制后对大鼠的尿量和尿素氮排泄量均有显著增加的作用。

这可能是由于泽泻炮制后,药物中的泽泻苷得到了释放,进而刺激肾脏排尿功能的增强。

泽泻炮制还可以增加药物的药效持久性。

炮制后的泽泻经过口服后,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炮制前更慢,药物作用时间更长。

这是因为炮制后药物的可溶性得到提高,可以更好地被肠道吸收。

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有一定的差异。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炮制后的泽泻具有更强的利尿作用和更长的药效持久性。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泽泻炮制的最佳方法和最佳剂量,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Zexie)是中医药材中常用的利尿药物,其主要成分为泽泻素和泽泻酸。

泽泻素是一种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利尿、抗菌、抗炎等作用。

泽泻酸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泽泻的炮制过程是将新鲜的泽泻晒干后研磨成细粉。

炮制后,泽泻的颜色由原来的黄色变为炙黄色,味道更加苦涩。

炮制能够提高泽泻的利尿作用,延长其药效,并改善其口感。

研究表明,泽泻的主要活性成分泽泻素具有利尿作用。

通过促进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减少水和钠的排泄,从而增加尿量。

泽泻素还能够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尿酸,对于预防和治疗痛风具有一定的作用。

泽泻还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泽泻中的泽泻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对多种细菌具有抗菌作用。

泽泻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炮制过程中,泽泻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研究表明,炮制后的泽泻中的泽泻素含量会显著增加,而泽泻酸含量则有所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炮制过程中,泽泻中的某些成分被破坏或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的。

泽泻是一种具有利尿、抗菌、抗炎作用的药物。

炮制能够提高泽泻的利尿效果,并改善其口感。

研究表明,泽泻的主要活性成分泽泻素和泽泻酸对其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炮制过程对泽泻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的研究,探讨了泽泻在利尿作用上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首先对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炮制后的成分相对更加活性。

接着对泽泻的利尿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实验验证表明泽泻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并且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对比和对其利尿作用的总结,本文得出了泽泻炮制后更有利于利尿作用的结论。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泽泻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以拓展其临床价值。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泽泻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泽泻, 炮制, 化学成分, 利尿作用, 研究, 机制, 实验, 临床应用, 对比, 总结, 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有何不同?这一问题既涉及工艺因素对泽泻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也与泽泻的药效机制密切相关。

针对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利尿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泽泻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的研究,探讨泽泻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机制,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还可为泽泻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推动泽泻等中药材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泽泻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并揭示其利尿作用的机制。

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验证泽泻的利尿效果,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比较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利尿作用的差异,为了解泽泻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对未来泽泻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泽泻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泽泻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1.3 研究意义通过分析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对比,可以揭示炮制对药材成分的影响,为泽泻的优化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摘要】本文对泽泻进行了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的研究。

通过分析泽泻炮制前的化学成分和利尿作用,比较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揭示了炮制对泽泻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泽泻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和利尿作用均有所改变,说明炮制过程影响了泽泻的药效。

结论部分分析了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与利尿作用的关系,提出了对炮制前后利尿作用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泽泻的药效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泽泻这一中药资源。

【关键词】泽泻、炮制、化学成分、利尿作用、研究、比较、关系、启示、展望1. 引言1.1 泽泻炮制前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泽泻,又名茅蓬、泽芷,为菖蒲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利湿泻火、清热通淋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泽泻在使用前需进行炮制处理,研究表明,泽泻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利尿作用有所差异。

泽泻炮制前的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主要成分包括精油、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性油脂等。

精油具有较强的芳香味和药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而挥发性油脂则是泽泻独特的成分之一,具有调理肠胃、促进消化的作用。

在利尿作用方面,泽泻炮制前的研究表明,其能够促进尿液排泄,减少体内水分潴留,有助于改善水肿、排毒养颜等功效。

泽泻炮制前的利尿作用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加快肾脏的滤过作用,增加尿液产生和排出。

泽泻炮制前的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深入探讨泽泻在中医药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1.2 泽泻炮制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泽泻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得到泽泻炮制前和泽泻炮制后两种不同形态的药材。

研究表明,泽泻炮制后与泽泻炮制前在化学成分和利尿作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泽泻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分析显示,与泽泻炮制前相比,泽泻炮制后的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而挥发油、黏液质和淀粉含量有所增加。

泽泻炮制后还含有更多的刺激性物质,如辛辣成分和苯丙素类物质,这些物质对利尿作用可能有一定影响。

泽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泽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化学成分
!" ! 三萜类的骨架、成分和化学名称 目前,从泽泻 属 植 物 中 获 得 的 <% 多 个 三 萜 , 均 为 原 萜 烷 型 ( KA8=8:=-1C * 四环三萜 I < & #% J ,主要包括泽泻醇 ? ( -/.:8/ ? * 及 其 衍 生 物 类 , 如 -/.:8/ ?、 ?/.:8/ ? $! & -7C=-=C 等;泽泻醇 > ( -/.:8/ > * 及其衍生物类,如 -/.:8/ >、 ?/.:8/ > $’ & -7C=-=C 等;泽泻醇 L ( -/.:8/ L * 及其衍生 物类,如 ?/.:8/ L、 ?/.:8/ L $’ & -7C=-=C 等;泽泻醇 M ( -/.:8/ M * 及 其 衍 生 物 类 , -/.:8/ M、 ?/.:8/ M -7C=-=C 等;泽泻醇 + ( -/.:8/ + * 及其衍生物,如 ?/.:8/ +、 ?/N .:8/ + $’ & -7C=-=C 等;泽泻醇 O ( -/.:8/ O * 及其衍生物 类 : 如 ?/.:8/ O、 ?/.:8/ O $! & -7C=-=C 等 ; 泽 泻 醇 D ( -/.:8/ D * 及其衍生物,如 ?/.:8/ D ( $< & ?109PA8 & -/N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肖飞艳 ( #")’ & *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 +,-./: 0-123.1$%%)4 #5’6 78,。通讯作者:杨世林,博士生导 师,教授。 +,-./: 9-12:0./.1";%<4 08=,-./6 78,。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 ( $%%5>?@%5?%# & %# * 。

泽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泽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泽泻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药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草本植物泽泻干燥块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粗皮。

泽泻块茎呈球形、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须根痕,上端有脐状茎痕,底部有数个瘤状芽痕,质坚实。

关键产于福建和四川等地,性味甘、寒,归肾、膀胱经,含有利水、清湿热和泄热等功效,关键用于诊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

近代药理证实泽泻含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活血化瘀功效,和利尿、降低血压和抗高血脂等作用。

一、泽泻化学成份泽泻关键化学成份是三萜及倍半萜类成份,还含有二萜、植物甾醇、挥发油、生物碱、天门冬素、甾醇苷、脂肪酸、蛋白质及淀粉等化学成份。

二、泽泻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泽泻含有抗血栓、降血脂、降低血黏度、抗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利尿、解痉、保肝、抗炎、免疫调整、降血糖等功效。

1、利尿作用4-乙酰泽泻醇A、23-B 乙酰泽泻醇B灌胃给药,能使大鼠尿液钠含量增加,钾含量不变;泽泻醇B 有增加尿量倾向。

泽泻利尿作用强弱因采集季节、药用部位及炮制方法不一样而异。

以冬季采集泽泻利尿作用最强,大鼠皮下注射泽泻醇B 显示尿量增加、钠排出增多,皮下注射泽泻醇A、24 乙酸酯显示钠排出增加, 由此认为泽泻醇A、24 乙酸酯和泽泻醇B 是泽泻利尿成份。

用盐水负载小鼠或大鼠做利尿试验,小鼠皮下注射泽泻醇A 乙酸酯100mg/kg 能增加尿液中K+分泌量,但口服一样剂量则无效。

大鼠口服泽泻醇A 乙酸酯或泽泻醇B 30mg/kg 剂量时,显著增加Na+分泌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或0.01)。

2、降血糖、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泽泻水提物和醇提物能显著降低肥胖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10]。

其水提醇沉物(RAE)含有显著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并能保护胰岛组织免受损伤,RAE 降低血糖作用和促进胰岛素释放相关[11]。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

论著•中药研究与开发泽泻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利尿作用研究严桂杰蓝梦柳-丘建芳-李小艳-许文'■2,吴水生'■2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福建福州350122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泽泻饮片麸炒、盐炙、土炒、酒炙炮制前后14种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探讨泽泻及其不同炮制品的利尿作用。

方法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色谱柱为Waters CORTECS UPLC C18(2.1mm X100mm, 1.6g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单四级杆质谱采用正离子SIR模式,测定泽泻生品和炮制品饮片中16-羰基-23-乙酰泽泻醇A、16-羰基-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C、泽泻醇F、23-乙酰泽泻醇C、泽泻醇L、24-乙酰泽泻醇F、泽泻醇A、23-乙酰泽泻醇A、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G、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11-去氧泽泻醇B共14种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探讨泽泻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变化;采用水负荷大鼠代谢笼法,比较泽泻炮制前后的利尿作用。

结果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UPLC-MS同时测定泽泻饮片中14种三萜类成分的方法符合分析要求。

与生品比较,泽泻炮制品化学成分最主要的变化是泽泻三萜类24、25位环氧环发生开环转化,23-乙酰泽泻醇B、泽泻醇B、11-去氧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C含量下降,而泽泻醇A类化合物含量升高,且盐炙泽泻的化学成分转化最为明显。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生品组和各炮制品组1h尿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且利尿效应酒炙品〉土炒品〉麸炒品>盐炙品〉生品;生品组和盐炙品组2h尿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酒炙品组、土炒品组、麸炒品组尿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且利尿效应酒炙品〉土炒品〉麸炒品。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UPLC-MS测定泽泻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化学成分含量方法准确、快速。

泽泻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泽泻经酒炙、土炒和麸炒后较生品利尿作用显著增强。

泽泻汤和吴茱萸汤治眩晕在于手脚凉与不凉

泽泻汤和吴茱萸汤治眩晕在于手脚凉与不凉
1981年,我校办公室主任老邱同志恶心呕吐、吐涎沫,头眩晕、面色苍白,我诊之脉沉,四肢很冷,于是处以本方原方两付,服药后,四肢温,头晕恶心止。还治过一名姓田的女患者,自述头晕得很严重,量血压较低,我开的也是吴茱萸汤,因为她的症状较重,所以我给她用的是小红参,处方如下:小红参、吴茱萸各6克、生姜3片、红枣4枚,两付药后就痊愈了。此方与泽泻汤的区别是:泽泻汤(证)是突然眩晕,没有手足厥逆、吐涎沫等症,而此方的眩晕往往同时伴有四肢冷、吐涎沫。
泽泻汤和吴茱萸汤治眩晕在于手脚凉与不凉
泽泻汤和吴茱萸汤治眩晕在于手脚凉与不凉[微风][微风][微风][微风][绿丝带][绿丝带][绿丝带]吴茱萸汤:《伤寒论》中的相关条文是阳明篇的“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的“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及厥阴病篇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我常用此方治疗西医所称”美尼尔氏症“,即中医的头痛、头晕、头眩之证,伴四肢逆冷,恶心欲吐或吐涎沫者。
(整理者按:说到吴茱萸汤,我还有一人小故事,我在基层往往能够见到一些小孩子吃饱着凉以后出现恶心、呕吐,不能吃饭,一般处理是---因为很多家长不愿意煎中药汤剂,所以只好用西药来应付,如用吗叮啉片、异丙嗪片和藿香正气胶囊等,有一次即愈者,也有愈而复发者,更有服而无效者,再来复诊者,我一般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即姜半夏、茯苓各15克、生姜取三、五片,每嘱其少量多次频服,总是一剂而解,仍间有不解者,再于方中加入吴茱萸3克,对于病程较长或偏瘦弱者再加入党参10克,效果理想,可有一例服后未果,至今引为遗憾,记得是一位小女孩儿,七八岁的样子,以呕吐不食来诊,同样是不想服中药,因当时她已发病两三天了,出现了轻度的脱水症状,我在给了上述西药的同时先给她补了生理盐水加氯化钾,没想到一诊即愈,医患双方均很满意,可又过了不久,前症又作,如法再用,一无疗效可言,这时,我很有信心的鼓励其家长让其煎服中药,得到认可后,我先处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遵嘱服用后症状缓解,可小孩子不听话,病情稍有好转,即偷偷的买零食乱吃,隔日来诊,不但呕吐如前,还出现了腹痛、低热,体温是37.4.C当时我没有多想,只于上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内加吴茱萸4克、木香6克、柴胡20克、黄芩8克、白芍12克,开方以后还颇为自许,认为很全面,可是该患者服药后诸症不轻反重,热度升高,腹痛呕吐加重,也就没再找我诊治,转赴医院输了几天液后痊愈,这个情况还是孩子的母亲后来因病来我处就诊时告诉我的,问她当时医院给孩子做的什么诊断,她说医院也没做什么检查,直接补的液。我后来仔细的考虑这个案例,感觉应该是我的治疗思维出了问题,所以才导致治疗的失败,此患者的病症应该考虑用黄连汤治疗才对,《伤寒论》173条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清代经方大家莫枚士先生在《经方例释》黄连汤

吴茱萸汤配伍机制的研究

吴茱萸汤配伍机制的研究

吴茱萸汤配伍机制的研究赵冬梅;肖隽;毕开顺;王玺;罗旭;车镇涛【期刊名称】《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年(卷),期】1999(0)5【摘要】本研究以《伤寒论》名方吴茱萸汤为研究对象,从吴茱萸汤的君臣佐使配伍关系出发,以君药吴茱萸为核心,进行拆方设计。

对不同药味组成的各处方的水煎醇沉液进行药理实验和HPLC分析。

选择镇痛、止呕和急性毒性三项指标进行了药理实验;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实现了对处方的分离。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CCOR)将所得的色谱数据与药理实验数据相关联,以确定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吴茱萸汤不同药味组成的各处方及单煎、合煎不同煎制情况下药效、毒性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复方中药的配伍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方法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吴茱萸汤;逐步回归分析;中药配伍;药理实验【作者】赵冬梅;肖隽;毕开顺;王玺;罗旭;车镇涛【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分研究室;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相关文献】1.类叶牡丹总皂苷与总生物碱组分r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配伍增效机制研究[J], 吕春艳;吕邵娃;郭玉岩;李国玉;匡海学2.基于方剂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的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思路 [J], 邓常清;黄小平3.吴茱萸汤的气味配伍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 [J], 邹会英4.基于方剂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的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思路 [J], 万玛旺姆5.党参、川芎、蒲公英及其配伍抗溃疡与抗胃粘膜损伤作用与机制研究——I、党参、川芎、蒲公英及其配伍抗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与胃粘膜损伤作用观察 [J], 黄玲;黄萍;王建华;劳绍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体会

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体会

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体

刘杰;王国兰;王晓娟
【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5)006
【摘要】目的以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方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以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方,根据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及肾精不足之证型的不同进行辨证加味,并配合1~3天的支持疗法,共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40例.结果治愈32例,好转6例,未愈2例,总治愈率为80.00%,总有效率为95.00%.结论以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方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效果满意.
【总页数】2页(P850-851)
【作者】刘杰;王国兰;王晓娟
【作者单位】宁夏海原县中医医院,宁夏海原 755200;宁夏海原县中医医院,宁夏海原 755200;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南苑社区医院,宁夏海原 75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1
【相关文献】
1.泽泻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周围性眩晕42例 [J], 张智勇
2.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小儿秋季性腹泻的临床体会 [J], 高新利
3.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分析及体会 [J], 张辉;田纪凤;郑瑾;任秦有;杨建刚
4.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40例 [J], 张士金
5.补阳还五汤半夏白术天麻加泽泻汤并用治疗眩晕 [J], 吴利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以 HPLC为研究手段 ,比较了泽泻 2吴茱萸 药对在共同煎煮与单煎混合后化学成分在质和量上 的变化 。在本实验条件下 ,未能发现此药对共煎煮 后有明显的新化学成分产生 ,但是在主要化学成分 含量上的变化比较明显 。本研究比较了吴茱萸内 酯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和 232乙酰泽泻醇 B 4 种 化合物 ,其中保留时间为 25, 43, 46 m in的峰在含量 上的变化非常明显 ,经与对照品的 HPLC分析比对 , 25, 46 m in的峰所对应的化合物分别为吴茱萸内酯 和 232乙酰泽泻醇 B ,而 43 m in 所对应的峰未知 。 实验结果表明中药配伍后的化学成分不同于单味药 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 ,配伍后共煎煮过程中发生了 化学成分的量的变化 。通过 1∶1, 1∶3, 1∶6, 3 ∶1, 6∶1 等不同比例泽泻吴茱萸配伍共煎 ,发现以 3 ∶1 的比
90
A /%
9 98 ~60 60 ~45 45 ~10
10
一提取液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检测波长为 210 nm 时 所得图谱分离较好 ,出峰较多且响应值也比较高 。 因此 ,选择在 210 nm 检测波长进行 HPLC分析 。 2 结果
本文重点研究了泽泻 、吴茱萸配伍前后化学成 分的异同 ,发现 2药共煎煮导致某些化学成分产生 明显的量变 ,这种变化在 2药分别煎煮 ,再按配伍比 例混合的单煎混合液中未见发生 ,表明共煎煮是导 致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下称化学成分动态变 化 )的原因 。笔者选择了泽泻 2吴茱萸配伍的 5种比 例为 1∶1, 1∶3, 1 ∶6, 3 ∶1, 6 ∶1。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 件下 ,不同比例配伍的泽泻 2吴茱萸合煎液与单煎混 合液相比 ,有明显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 ,见表 2。
复方在多药共煎煮后的化学成分并非方中各单 味药物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 ,其不同之处必然与复 方疗效优于单味药的事实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本 文以泽泻吴茱萸方这一药对为研究对象 ,从其化学 成分动态变化入手 ,研究和探讨 2 味药共煎煮前后 化学成分变化情况 ,为中药配伍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泽泻 、吴茱萸药材购自福建同春药店 , 由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杨成梓教授鉴定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 A lism a orien ta lis ( Sam1) Juzep 干 燥块茎 和芸 香科 吴茱 萸 Euod ia ru taeca rpa ( Juss1 ) Benth1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吴茱萸内酯 (批号 8002 200102) 、吴茱萸碱 (批号 0800220012)和吴茱萸次 碱对照品 (批号 080129702)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
泽泻单煎液 :称取泽泻药材 20 g,煎煮与浓缩等 处理方法均同上 ,以保证各样品前处理的平行性与 可比性 。
吴茱萸单煎液 :称取吴茱萸药材 20 g,煎煮与浓 缩等处理方法均同上 。
泽泻 2吴茱萸单煎混合液 :分别取上述已经分别 制备好的泽泻与吴茱萸单煎液 ,按照该药对在方剂 配伍中的比例混合 ,然后样品用乙腈定容为 25 mL , 称重 ,超声 30 m in,补足减少的乙腈 ,静置 ,取上清液 待用 。 113 色谱分离条件 [ 728 ] Kromasil C18 100A 柱 ( 416 mm ×250 mm , 5μm ) ;流速 018 mL ·m in- 1 ;进样量 5μL;检测波长 210 nm ,流动相水 (A ) 2乙腈 (B )梯 度洗脱 ,见表 1。 114 波长的选择 [ 9210 ] 为选择最优化 HPLC 分析 条件 ,分别选用 225, 210, 207 nm 的检测波长 ,对同
差值 /%
11164 5 01088 2 01140 2 01110 4 - 01373 2 - 11092 9 - 21617 7 - 01295 9 - 41966 5 - 21793 3 01139 8 - 01211 7 31854 0 01114 8 01324 8 - 01511 2 - 21731 9 - 01102 1 - 01258 8 - 01705 8
2011年 1月
Vol136, Issue 2
January, 2011
萸的用量比例密切相关 ,增加量的多少与药对比例 间关系为 1∶1 > 1∶6 > 1∶3 > 3∶1 > 6∶1。表明当泽泻 2 吴茱萸两药用量相等时该峰的溶出率最大 。
经过 HPLC同条件下几种对照品保留时间比较 , 供试品在 25, 29, 31, 46 m in对应的化学成分与对照品 的保留时间一致 ,具体为保留时间在 25 m in的峰所 对应的化合物为吴茱萸内酯 ,保留时间在 29 m in的 峰所对应的化合物为吴茱萸碱 ,保留时间在 31 m in 的峰所对应的化合物为吴茱萸次碱 ,保留时间在 46 m in的峰所对应的化合物为定 232乙酰泽泻醇 B。 3 讨论
11吴茱萸内酯 ; 21吴茱萸碱 ; 31吴茱萸次碱 ; 4 1232乙酰泽泻醇 B。
图 1 混合对照品 ( a)与泽泻 2吴茱萸 (3∶1) 药对 ( b) HPLC图 (210 nm )
不难看出 ,保留时间在 25 m in的化学成分含量 与泽泻 2吴茱萸用量比例相关 , 增加的数量依次为 3∶1 > 1∶1 > 1 ∶3 > 6 ∶1 > 1 ∶6 。表明 2 药用量比为 3∶1时该峰对应物质的溶出量最大 。
中药泽泻和吴茱萸合用 ,在古医籍中有记载的 达 60 多首方剂 ,其中《兰室秘藏 》有 6 首 、《太平圣 惠方 》有 5首 、《普济方 》有 4 首 。当代学者胡强 [ 1 ] 应用木香顺气汤以平肝 ,升清降浊治疗高血压病疗 效肯定 。范济平 [ 2 ] 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外感性眩 晕取得显著效果 。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也常将泽泻与 吴茱萸作为一个常用药对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取得 肯定的疗效 。
合煎液 /%
31280 3 01955 3 11014 5 01823 1 21834 6 01265 8 01349 6 01099 5 11704 7 01492 7 01532 7 01139 3 61777 5 01398 5 01528 0 01446 5 01439 5 01021 7 01030 2 01119 2
·147·
第 36卷第 2期
2011年 1月
Vol136, Issue 2
January, 2011
时间 /m in 0~3 3~10 10~25 20~40 40~60
表 1 洗脱梯度
B /%
2 2 ~0 40 ~55 55 ~90
中医杂志 , 1999, 26 ( 8) : 368. [ 2 ] 范济平. 小柴胡汤治疗加味治疗外感性眩晕 [ J ]. 云南中医杂
志 , 1990, 11 ( 3) : 18. [ 3 ] 彭国平 ,潘林梅 ,文红梅. 泽泻的对照品研究 [ J ]. 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7 (3) : 154. [ 4 ] 李秀玲 ,徐青 ,张曦 ,等. HPLC 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的化学成
例共煎所得的有效成分含量是最高的 ,证明了中医 强调配比与用量的重要关系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 , 对包含泽泻与吴茱萸药对更为复杂的复方化学成分 进行研究 ,有可能从本质上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 础 ,揭示中药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
[参考文献 ] [ 1 ] 胡强 ,杨玉敏.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高血压 30例 [ J ]. 辽宁
[摘要 ] 选择泽泻 、吴茱萸 2味药为研究对象 ,以 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 ,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泽泻 2吴茱萸共煎液与 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 ,重点关注因 2味药共煎煮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 ,总结了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配 伍不同比例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 泽泻 ;吴茱萸 ;共煎液 ;单煎混合液 ;化学成分 ;动态变化
[稿件编号 ] 20100409005 [基金项目 ] 中医药管理局方剂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和福建省科 技计划项目 (2010Y2004) [通信作者 ] 3 吴水生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 药效相关性研究 , Tel: 059122861622, E2mail: wsstcm @ yahoo1cn [作者简介 ] 李小艳 ,讲师 ,主要从事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 , Tel: 13599037179
·148·
以 2药比例 3∶1为例 :合煎液经 HPLC分析 ,发 现合煎液在 210 nm 保留时间约为 25 m in时其峰面 积占全谱的 6178% ,而单混液中 ,该峰对应化学成 分的峰面积仅为 2192% ,所以合煎液中保留时间约 为 25 m in的峰所对应的化学成分在共煎煮过程中 产生了明显的量的变化 ,见图 1。两药配伍比例不 同时该峰对应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也随之不同 ,其 规律见表 2。
第 36卷第 2期
2011年 1月
Vol136, Issue 2
January, 2011
泽泻与吴茱萸配伍前后的指标性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李小艳 , 张秋萍 , 吴水生 3 , 许文 , 李德森
(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 , 福建 福州 350108)
品检定所 。232乙酰泽泻醇 B 对照品由本实验室自 制 , 1 H , 13 C2NMR 和 M S数据与文献 [ 3 ]比较确认 ,纯 度经 HPLC检测大于 9919%。
日本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 ( SPD 220A 紫外 2可见 光检测器 , LC220AT二元泵 ,岛津 LC solution 工作 站 ) ;电子分析天平 ( 1 /10 万 ,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 限公司 ) ;乙腈 (色谱纯 ,德国 MERCK公司 ) ;水 (重 蒸馏水 ) ;蒸馏水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 112 样品的制备 [ 426 ] 泽泻 2吴茱萸合煎液 :按照其 在方剂配伍中的比例 (两药用量之和均为 20 g)混 合后采用传统方式煎煮 ,在砂锅中浸渍 30 m in、煎 2 次 (头煎 40 m in、二煎 30 m in) ,合并煎液浓缩至约 015 g·mL - 1 ,然后样品用乙腈定容为 25 mL ,称重 , 超声 30 m in,补足减少的乙腈 ,静置 ,取上清液待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