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公开课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公开课 ppt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公开课 ppt课件

1、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
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二要 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 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 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其中“物的特征”又包括外在特征 和内在特征。图示如下:
外在特征:外表状态,处境际遇
物 分析物象的自然特征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虽生存环境恶劣但耐寒而 立、高洁脱俗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 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 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 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寓意: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坚 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答案:
①诗人笔下的“梅”生长在僻静荒远处,“ 寂寞开无主”,孤独寂寞愁苦,还时常遭受 风雨摧残,但它“无意苦争春”不慕虚荣, 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至死 不渝。
②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备受排挤打 击,但仍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的 特
内在特征:精神品格、思想性格

志趣追求(拟人)
分析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角度抓物与 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2、鉴赏方法
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 性(事物特征)。
②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 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 意等)。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 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3、事物形象答案的组织方法: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古诗中事物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义或社会义。

2.梳理鉴赏事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中常见事物形象的形象特征及象征义,总结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本节课我将结合高考题与同学们一起突破此考点。

二、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追求及对人事的看法,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①柱石功。

为谢西园②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①方资:正可用来。

②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

B .小松要长到百尺,成为栋梁之材,就必须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经受炎暑风霜的精神。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课件(36张))-优秀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课件(36张))-优秀课件

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静心做题 考出佳绩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课件 (36张))-精品课件ppt(完美版)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课件 (36张))-精品课件ppt(完美版)
对点练习 1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 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2)
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
▪ 鹧鸪天
▪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
连绵十里的亭台楼阁,紧 挨着青翠的山色延伸过去,
不似流莺取次飞 。
在百花掩映的草树丛中,
传来了杜鹃的啼鸣。它们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 热切地叫着,仿佛要同出
争奈归期未可期。
门在外的旅人搭话。可不 像那些轻浮的黄莺儿,只
亚木木系列 9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1
湖南省溆浦县第一中学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 思想感情。
亚木木系列 8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小松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 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 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课件15.11.20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课件15.11.20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型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注]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解析】
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3分)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 【参考答案】 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步骤 1 ) 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雅致清艳、花影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 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步骤2 ) 开放在清丽、洁 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 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净池水边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 次句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 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步骤3 )流露 杏花的鲜艳绚丽。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 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 出诗人对杏花的赞赏及面对此景的喜悦心情。 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 浓郁的春意。
鸿鹄 乌鸦 沙鸥
鹧鸪
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 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知识储备——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意象
苍鹰 鸿雁 杜鹃
常用寓意
刚劲,勇猛 自由,搏击人生
作品示例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 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 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杜甫《画鹰》)
羁旅伤感,思乡念亲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家乡音信,亲朋消息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公开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公开课)ppt课件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鉴 赏
唐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
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
表达的感情。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凄凉黯淡的傍晚景色 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的情感;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 往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还要赶路,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 乡的离思哀愁。

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



景物 形象
诗人借以表达主观 感情的载体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 者感情的东西。
(偏重写景的诗歌)
事物 形象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 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答:渲染惨淡凄凉的氛围 ,奠定了哀伤凄婉的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开篇两句就给人以 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 层暗淡的暮色。
;.
12
完成P123“训练检测”第4题
;.
13
;.
14

借景抒情类解题步骤:
象 鉴
1、列举景物(可作适当描绘,注意手法)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描写了清明之 际的春景:“风细”“柳斜”“春水”和春“花”,描绘了一幅“春未老”的美好春景,营 造了一种幽美明净的意境。下片抒发了由此景引发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春虽未老,人却 因无法回家而充满了无奈和苦涩的“思乡”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 野菊【宋】杨万里
•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qiǔ,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 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咏物诗—概念
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 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 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咏物诗设题特点
1. 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 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参考答案
• 参考:(1)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 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 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描画 面)
• (2)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 然的景象。(析氛围)
• (3)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 爱田园生活的感情(点作用)。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 是什么?)
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鉴赏梅的形象)
思路: 分析“梅”的特点→人若具有这些特点将是怎样?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 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 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 的自我形象。
一、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习题回顾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 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 问: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上阕。
习题回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①上看,半壕春 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 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的特点及意义; •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
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分析出其内 在的神韵; •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写出所 寄托的感情。
鉴赏物象步骤图
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分析 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参考: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 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江南 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 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这些景色 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烟雨之中。(描画面)
②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析氛围) ③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思乡之情,同时表现出豁 达超脱的襟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点作用)
谢谢大家!
明确物象特征
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分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举例分析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 这一形象。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氛围);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作用)。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 格节操、思想感情。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 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 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参考提示】 (1)手法:颔联用反衬(对比)手法,“一片 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路途辽远, 突出了孤雁的孤独和漂泊。
尾联用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出 孤雁的高远追求。 (2)情感:作者托物言志,以孤雁喻指自己。 抒发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 思念;仍然不失高远追求的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