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3辨别下(1)当所有的鸟儿因(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3(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自主积累:大声朗读诗歌积累优美诗(2)夜莺的歌声沉非常静,没有一1、了解作者,掌握“栖息”“微漾”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抓住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做活情趣,能从大自然中体1、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了解常用的修赏析:“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运进一步营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计意图:让学生认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日清过关书写等级__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的描写,赞美“歌颂美好如诗,永远2、阅(1).你认为这首【自研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自读自悟:《外国诗两首》3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了解这两首诗的作者和田园诗的特点。
抄本上。
自我感悟:通过朗诵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2.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意(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第二节:写静谧、美丽第三节:写第四节:再次写三、练习反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又一个五月之夜[俄]费特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祖国》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画诗歌中的生字词。
虔.()信慰藉.()2.下面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请补充完整。
(1),栋莫如德。
(《国语》)(2),害与国者恶之。
(晏婴)(3)乐以天下,。
(孟子)(4)匈奴未灭,?(霍去病)(5)常思奋不顾身,。
(司马迁)(6),以义灭身。
(曹操)3.大声朗读诗歌,体验情感。
请结合诗的内容,用“祖国啊,我爱你那……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4.作者链接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有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大概意思。
2.《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勾画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二)文本探究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4.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语言品析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有怎样的内涵和作用?2.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第二课时《黑人谈河流》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画诗中生字词。
《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

《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诗歌都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下面是店铺整理了《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外国诗歌两首》课堂导学设计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语言极具特色,颇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帆》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雾海孤帆”“怒海风帆”“碧海怪帆”三幅图画;《鹰》则描绘了静态时的鹰和动态时的鹰两幅画面,动静结合,抓住细节,突出瞬间的视觉,给人以身临其镜的感觉。
另外,还注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帆》运用拟人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帆——孤独的战士孤傲不群,勇于求索的个性;《鹰》中的一个比喻“却似雷霆下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鹰一飞惊人、动若惊雷的特点。
3把握重点:一、象征手法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如“帆”象征诗人所赞美的敢于求索、勇于革命的人,想表现自己改变现状实现理想的思想感情。
而“鹰”则是用象征手法赞美高傲、宁静、雄健的人。
二、诗歌内容综述(1)《帆》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
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志。
诗人借“帆”表达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诗情、画意、义理,在这首诗中很好地融在了一起,使它成为莱蒙托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2)《鹰》的第一节用太阳的高照和天空的宽广来展现鹰的宁静致远,气宇非凡。
而写鹰的静态美只写了一个细节“扭曲的鹰爪”紧扣险岩。
第二节诗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大海的“微澜”以及第一节诗的宁静与后面鹰瞬间惊人的一飞构成反差,创造了威力无比的雄鹰形象。
4质询疑点:(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一句中的两个“幸福”应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幸福,是指世俗概念中的幸福。
对它既不寻找也不逃避,处于一种对现状已经厌倦,但还未彻底决裂的彷徨状态。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学会体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一、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二、通过朗诵,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情感意蕴。
(三)达标练习一、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刻画_______的景色。
二、分辨以下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烈日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倦怠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什么缘故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朗诵,充分联想一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述。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明白得。
答:五、如何明白得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六、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朗诵,感受并形象刻画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漂亮。
答:二、探讨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以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八、明白得虫鸣的象征意义:答:九、《夜》中转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以下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境,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寂静了,长脚秧鸡再也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醉在梦境。
明月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以为这首诗转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行?请说明理由。
《外国诗两首学案》导学 案

《外国诗两首学案》导学案
授课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诗文。
2、能力目标:①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学习重点、难点:①熟读背诵全诗。
②感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③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读、说、悟、品法。
勤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谈谈普希金:
二、背诵比赛:(了解诗意,争取不加字不减字)
三、诗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意境)
四、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五、诗歌的两个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六、作者通过展示他的生活态度,要告诫我们的是道理是:
七、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
未选择的路
一、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二、说说弗罗斯特(1874-1963)
三、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四、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象征的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4 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4 课诗两首
明必来,正义必胜。
他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交替性诗人”诗歌的
”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
于是他们卖掉了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
【学法指导】在自主学习中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清思路——读懂
、你怎样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句诗。
伫立(zhù)
年级组教导处。
优秀教案《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多层面颂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大意,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2、比较朗读优美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欣赏诗歌。
3、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认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学习重点比较朗读优美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欣赏诗歌。
(三)学习难点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认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词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为我们做了回答。
四、教材精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段析】第一节诗就是告诉我们遇到挫折莫悲伤,要镇静,要等待;这是人生的经验,是真理。
【品味】用两个“不要”否定了错误的做法“悲伤”“心急”,告诉我们应该镇静,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这是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也是在鼓舞其他的人。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①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段析】第二节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825年诗人用亲切婉约的语句告诉世人,生活并非天天是良辰美景,也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相反,生活会捉弄人,有风刀霜剑。
遇到挫折莫悲伤,要镇静,要等待。
这是人生的经验,是真理。
【品味】对幸福理想的追求,是人类本能的需要,“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而且要坚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人生的种种经历会成为你的巨大财富,即使是曾经的忧伤、苦痛和灾难,当你蓦然回首时,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因为你享受到了生活的全部,你是生活的强者。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难点]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I (0 y o u(暗沉j 1 昏y m()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B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5. 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6. 《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读诗1. 读一读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 想一想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3. 议一议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赏景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
4. 《蝈蝈与蛐蛐》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悟情7. 读一读感情品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二、学习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三、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学情分析: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五、课时安排:1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自学检测】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信颤()抖镶嵌()深邃()晨曦()河畔()瞰()望黝()黑2.自查资料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学生收集资料后,作简要介绍)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整体感悟】学法提示: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1.学生自由诵读《蝈蝈与蛐蛐》,思考: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来。
2.《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3.点明《蝈蝈与蛐蛐》主旨的诗句是哪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 学生自由诵读《夜》,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总结:此诗着力表现了夜的特点。
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夜》这首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拓展提升】《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当堂分层检测】B类练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外国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理解并分析《外国诗二首》的主题和意义。
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外国诗二首》。
导学内容:《外国诗二首》是一首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外国诗歌,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主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奇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主题分析和文学鉴赏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背景介绍:《外国诗二首》是一首由闻名外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以其奇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赞誉,被誉为外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作者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外国诗人,生于19世纪的欧洲,其诗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
他擅长运用抒情的笔触表达心里的情感,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等主题有着奇特的见解,被誉为外国诗坛的巨匠。
主题分析:《外国诗二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奇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诗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倾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歌充满了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奇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文学鉴赏:在文学鉴赏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深入理解《外国诗二首》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营建出奇特的意境和情感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同时,诗歌的结构和节奏也十分漂亮,流畅的句子和抑扬抑扬的语调使整首诗歌更具韵律感和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外国诗二首》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奇特魅力的外国诗歌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主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奇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通过深入进修和理解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悟,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愿我们在阅读和解读《外国诗二首》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感悟和启发,感受到诗歌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二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4. 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课前预习:1. 了解作者简介:《外国诗二首》是由清朝诗人袁枚所作,他是一位闻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官员,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2. 阅读诗歌原文:《外国诗二首》中的两首诗分别是《秋夕》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思考诗歌主题:根据标题和作者背景,思考诗歌可能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室进修:1. 诗歌赏析:起首请同砚们朗读《外国诗二首》,然后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 词语解析:诠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同砚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主题探讨:引导同砚们分析诗歌的主题,探讨作者可能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4. 写作训练:要求同砚们根据《外国诗二首》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写作练习:同砚们完成短文写作,可以选择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描绘秋天的景色或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2. 诗歌背诵:要求同砚们背诵《外国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3. 课外拓展:鼓励同砚们阅读更多关于袁枚和《外国诗二首》的资料,扩大知识面和文学修养。
五、评判反馈:1. 鼓励同砚们积极参与诗歌赏析和讨论,提高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2. 对写作作业进行评分和点评,指导同砚们提升写作水平宁文学修养;3. 对诗歌背诵进行考核,检验同砚们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通过本次《外国诗二首》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同砚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漂亮的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愿同砚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美好,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了解《蝈蝈与蛐蛐》和《夜》的作者。
2、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本诗结构上分几部分,以哪些句子为标志?分别写了什么?(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前沿》第9页第1、3(1)、4(1)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夜》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比较阅读:说说《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预设答案: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二首》的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
2.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提高同砚对外国诗歌的观览能力,培育同砚的审美情趣。
导学内容:1. 《外国诗二首》是两首经典的外国诗歌,分别是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黄色菊花》和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停车场》。
2.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诗歌背后的文化和时代背景。
3. 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结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进修步骤:第一步:了解作者1. 介绍威廉·华兹华斯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包括他们的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分析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偏好,探讨他们在诗歌中的奇特表现方式。
第二步:阅读诗歌1. 阅读《黄色菊花》和《停车场》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诗歌中所应用的意象、暗喻和修辞手法,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沉思诗歌背后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第三步:谈论沟通1. 分组谈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2. 小组展示谈论效果,分享对诗歌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3. 老师点评同砚的谈论效果,引导同砚进一步沉思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总结评判:通过进修《外国诗二首》,同砚不仅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还可以培育自己对诗歌的观览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室谈论和思辨中,同砚可以深度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意义,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同砚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观览外国诗歌,感受诗歌的美与力气,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育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
愿同砚在《外国诗二首》的进修中,感受到诗歌的秀丽和力气,激发自己对文学的热忱和追求,开启心灵的奇异之旅,创设更加美妙的将来!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4. 提高诗歌鉴赏和理解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一、体味诗歌语言,展开丰硕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二、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3、培育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贵的审美情操。
目标达到:一、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二、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白得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学习流程:【课前展现】一、多音字晃:huǎng(明晃晃)huàng(晃动)宿:sù(宿舍)xiù(星宿) xiǔ(一宿)颤:chàn(哆嗦)zhàn(战栗)露:lù(露珠)lòu(露出)更:gēng(夜半更深)gèng(加倍)了:liǎo(了解) le(来了)舍:shè(茅舍) shě(舍弃)二、词义理智:分辨是非、利害关系和操纵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顺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为高贵、庄重。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晨光:太阳初升时的微光。
洗澡:洗头和洗身。
泛指洗澡。
【创境激趣】同窗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久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久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如此,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咱们就一路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自学导航】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情感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诵,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试探: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有效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述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此刻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一般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酷爱。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课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并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2. 分析、理解并欣赏《外国诗两首》中的两首诗歌;3. 运用诗歌中的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外国诗两首》,并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你们对外国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读诗吗?为什么?二、引入新课(10分钟)1. 导师播放一段外国诗歌朗诵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
2. 学生们观看完毕后,导师带领学生们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三、课文感知(20分钟)1. 学生们独立阅读《外国诗两首》,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
2. 导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讨论:a. 《石》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b. 诗人是如何通过物象来表达情感的?c. 你觉得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语言手法?d.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e. 《土壤》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f.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四、课文欣赏(25分钟)1. 导师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石》和《土壤》两首诗,并让学生们进行欣赏。
2. 导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交流:a. 这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共同之处?b. 这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c. 你觉得这两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d. 你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五、小结和拓展(10分钟)1. 学生们通过课文的分析和欣赏,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导师邀请学生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并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外国诗两首》,并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你们对外国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读诗吗?为什么?导师: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外国诗两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YW2014/9/9—09—0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谢长城审核人__ _ 编写时间:2014.9.5
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朗读法感悟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你定能快速完成下列基础题。
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
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谁能大胆展示呢?
三、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蝈蝈和蛐蛐》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3、同学们倾听过蝈蝈的声音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是怎样的。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是怎样的?
四、能力提高
1.反复朗读《夜》,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留心观察一处景点或自己喜爱的一种物件,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你的真切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当堂检测:
1.积累与夜有关的诗句: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学习反思】
学习收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