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重点问题
浙江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常见考点解析
![浙江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常见考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cdf73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9.png)
浙江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常见考点解析中国哲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领域中的一颗明珠。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浙江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分析中国哲学常见考点的解析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本土哲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方面对中国哲学常见考点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的复习资料。
一、本土哲学本土哲学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独有的思想体系,涵盖了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
在考研过程中,本土哲学常常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本土哲学考点解析:1. 天道与人道:古代中国哲学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
复习时应重点关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基本理论,它以阴阳相互依存和五行相生相克为核心,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复习时需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一种思想体系,涵盖了众多的哲学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在考研中,儒家思想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进行考察。
以下是一些儒家思想常见考点的解析:1. 仁义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义、道德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复习时需理解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礼乐教化:儒家思想中的礼乐教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
复习时应关注礼乐教化的基本内容和与其他思想的关系。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重要流派,强调个体的自然和内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考研中,道家思想也是常见的考点之一。
以下是道家思想常见考点的解析:1. 道可道,非常道:道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复习时要理解“道”在道家思想中的意义和境界。
2. 非为与无为:道家思想倡导“非为”与“无为”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去除功利心态。
中国哲学史重点(1)
![中国哲学史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eea78748fad6195f312ba6a3.png)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b731f86647d27284a7351ad.png)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33462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0.png)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仁”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2.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 老子B. 庄子C. 列子D. 鬼谷子3. “知行合一”是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4.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个哲学流派中?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5. 以下哪部著作是墨子的主要思想来源?A. 《墨子》B. 《道德经》C. 《孟子》D. 《荀子》6. 宋明理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家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7. 以下哪位思想家是“易传”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8. “非攻”和“兼爱”是哪家学派的基本主张?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10. “中庸之道”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以德报怨D. 天人感应2. 以下哪些是儒家“礼”的内容?A. 五伦B. 八德C. 社会等级制度D. 音乐教育3. 法家代表人物包括哪些?A. 韩非子B. 商鞅C. 李斯D. 墨子4. 以下哪些是《周易》的主要思想?A. 阴阳变化B. 五行相生相克C. 八卦预测D. 人生哲理5. 以下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良知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态度。
()2.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界的绝对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
()3. 墨子主张的“兼爱”和“非攻”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社会的不公。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9480ee02020740bf1e9ba3.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重点考点梳理
![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重点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ae18e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3.png)
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重点考点梳理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存在、认识和价值的学科。
在全球范围内,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是两大主要流派。
虽然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差异。
本文将重点梳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重点考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流派。
一、西方哲学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的两大重要派别。
2. 伦理学:伦理学研究道德和价值观念。
关键考点有伦理学的不同派别,如德行伦理学、功利主义和康德的义务论,以及伦理决策的理论框架,如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和康德的普遍化原则。
3. 社会政治哲学:社会政治哲学探讨权力、正义和社会组织。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政治理论,如托马斯·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约翰·洛克的自然权利论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
4. 知识论:知识论研究认识和知识的本质。
常见考点包括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如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和勒内·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
5.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探讨存在和实在的本质。
关键考点包括实体论和本质论,如亚里士多德的物质形式二分理论和笛卡尔的二元论。
二、中国哲学1. 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流派,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
重点考点包括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性善论,以及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大学》。
2.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考生需要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和道德经的核心理念,以及庄子的自由泛化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3. 墨家哲学:墨家哲学提倡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消除社会不公。
关键考点包括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思想,以及与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4. 理学哲学:理学强调天人合一和心性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
考生需要了解朱熹的心学理论和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
5. 佛教哲学:佛教哲学介绍佛陀的教义,主张解脱和慈悲。
中国哲学重点问题
![中国哲学重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6cfd72267ec102de2bd89ae.png)
中国哲学史重点问题解析初稿2009/11/11至2009/11/17张诗雨中国传媒大学电新学院09新闻系目录* 1.血气心知及批判宋明理学 3* 2.朱熹理气观,评价理一分殊,谈格物致知 4* 3中国哲学特征6* 4.孔子的仁,如何实现仁 6* 5. 墨子的非命和天志是否矛盾7* 6. 什么是"四端" 8* 7. 简述庄子"齐物论"的观点8* 8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9* 9. 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10* 10. 简述周敦颐"太极观" 10* 11. 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11* 12.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11* 13.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13提示:按Ctrl键点击标题和直接切换至正文1.血气心知[SHN1]在认识论上,戴震首先肯定自然界是在先的,人是天地所生成的。
他说:"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
"这是说,人类是天地之间最高等的生物。
他指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构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
"这里,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
他指出,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实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他还指出,人的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
最后,戴震指出:感官的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
声色臭味是客观的,耳目鼻口能辨别它;理义也是客观的,心能辨别它。
于是,在此基础上,戴震提出了对于程朱学派"理具于心"的批判。
血气心知批评宋明理学[SHN2]1.戴震反对宋儒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是二分的,而是一元的,"血气心知"就是"性"的实体,即戴震所谓"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cdfb2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c.png)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重点笔记整理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二编秦汉至隋唐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中叶哲学第四编近代哲学内容简介本书是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相关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编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全国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全国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f07c823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0.png)
全国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哲学的基本概念1.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种对于世界、人类和生活的思考,是一种理性的探索和探究,是一种关于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探讨。
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认识问题、存在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
1.2 哲学的特征哲学具有普遍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等特征。
它不仅涉及到现实世界的解释和解答,也关注并探索了人类认识、思维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1.3 哲学的意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引导人们去思考和解答存在于社会、人类和自我的重要问题,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与认识。
二、中国哲学概览2.1 儒家哲学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乐、忠恕和孝友等价值观,主张通过礼治社会、兴利除害,提出人治和仁政的观念。
2.2 道家哲学道家提出“道”是世界最高原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反对功利主义与功名利禄。
2.3 墨家哲学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主张平等、公正,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和平。
2.4 法家哲学法家主张法治社会,以法律约束人,主张重视国家效率和实用。
2.5 思想家和学派中期哲学家后期有王充的主张,如《论衡》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世界哲学概览3.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和他们的学派: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等。
3.2 印度哲学印度哲学涵盖了佛教、耆那教等多个学派,主要涉及生死轮回、解脱与悟道等问题。
3.3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包括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不同学派和哲学家,如笛卡尔、康德、尼采、萨特等。
四、哲学方法论4.1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种方法,主要研究存在、实体、本体等问题,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存在进行探究来揭示宇宙的奥秘。
4.2 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思维、论证和推理。
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4.3 伦理学伦理学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探讨人类应该如何行为,以及什么是好的、正确的。
2022年考研843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含真题)考研复习重点笔记
![2022年考研843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含真题)考研复习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9c591c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f.png)
2022年考研843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复习重点笔记(含真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考研复习笔记来源于识库学习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中国哲学五十讲 -回复
![中国哲学五十讲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1ce651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3.png)
中国哲学五十讲-回复以下是一篇1500-2000字的关于中国哲学的文章,以“中国哲学五十讲”为主题。
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邃的哲学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思想。
从秦汉之际的儒家思想,到唐宋时期的佛教、道教,再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思想流派。
本文将从“中国哲学五十讲”出发,一步一步回答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来回答最基础的问题:“什么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哲学思想体系,它研究关于人生、道德、政治、宇宙等问题的哲学观点和理论。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平团结。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注重实际应用,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战争频发的时期,也是思想家辈出、百家争鸣的时期。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这三大主要学派在这个时期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人伦道德观念,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
他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他们认为个体应放弃功利诱惑,与自然合一,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完善,以管仲和商鞅为代表。
他们认为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强盛。
此外,佛教和道教的传入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注重个体的心灵修炼,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死轮回和解脱的问题。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过修炼内丹和炼化自然之气来达到长生的目的。
进入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体系注重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倡导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我们来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哲学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重点要点整理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重点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e159f2f5a8102d276a22f8a.png)
导读一1、胡适对哲学的界定:“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2、胡适对哲学的界定(1923年修订):“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3、哲学应包含几种大的问题:①天地万物是怎样来的②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③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④怎样才可以使人有知识⑤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⑥人生究竟有何归宿4、哲学史学科的任务:①明变,弄清古今哲学思想变迁的线索,这是哲学史的“第一要务”②求因,不但要弄清哲学思想变迁的线索,还要弄清发生这种种变迁的原因(1)个人的才性不同(2)所处的时势不同(3)所受的思想学术影响不同③评判,明变、求因之后,还要对各加学说做出评判,使人了解其价值所在学说的效果大概有三个方面:(1)对同时代和后来的思想发生何种影响(2)在社会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3)可以造出怎样的人格来5、世界哲学可分东西两大支:①东支:中国、印度两系②西支:希腊、犹太两系6、中国哲学史分期:古代哲学、中世哲学和近世哲学7、哲学史史料的范围:哲学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渊源沿革,其哲学思想的真面目8、史料的“原料”与“副料”:①原料:哲学家本人的著作②副料:他人著述中提供的相关材料9、寻找证据的几个方面:①史事的真伪②文字的特点③文体的特点④思想的鉴别⑤旁证10、整理史料的方法:①校勘②训诂③贯通11、建立中国哲学史科学的必备条件:①搜集资料②审定史料的真假③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④把可靠的史料仔细整理一番二1、蔡元培称赞此书四大长处:①证明的方法②扼要的手段③平等的眼光④系统的研究2、书中体现的方法:①证明的方法②剪裁的方法③分析的方法④系统的方法(最根本)3、全书的系统的结构:作者非常重视考订作者生平,依据考订的结论,定其时代先后,在指出各家各派哲学与其对应时代的关系的同时,又指出前后递嬗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三1、名学方法2、名学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固有的内容,被看作是古代各家各派哲学的中心问题3、由于把名学方法视为各家哲学的中心,视为古代哲学发展的主线,书中往往将古代哲人的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人生哲学也都与其名学方法挂上钩,以其名学方法统贯起来4、胡适过于重视知识论和逻辑的内容,从此角度切入其他,这种方法会发生主客关系倒置四此书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它标志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2、实证史学的奠基之作3、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此书的不足之处:1、认为以知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之“唯一的观察点”,忽略了中国古代哲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不免失之偏宕狭隘2、对各家各派哲学思想的来源,其思想的背景交代不够充分和不够正确3、以实验主义为基准来研究中国哲学,常有强人以就我的毛病实际上,此书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真正突出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一篇导言1、哲学的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ffd89b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48.png)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1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概括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侧重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来说有这么一些: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
这些论辩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一、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天人、名实关系是先秦至两汉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已有了最初的开端。
就天人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在讨论自然和人为的关系时表现出来:天是自然界还是决定人事祸福的天命?人能否对天(自然)有所作为?就名实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集中表现在名称概念(思维内容)和客观实在(思维对象)的关系上:名称概念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还是先天就有的?名称概念能否正确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客观存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围绕着天人、名实之辩展开了哲学争鸣。
殷周的宗教天命论,以天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人则必须听命于天。
春秋时期涌现了冲击这种宗教天命论的社会思潮。
儒家的创立者孔子以仁为其思想核心,正是这一思潮的折射。
孔子以‚爱人‛来解释人,其主旨是肯定在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他说:‚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孟子进一步指出,高远的天体并不神秘,其运行规律是可以被人把握的:‚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若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至也。
‛(《孟子〃离娄下》)这些表现了将神学之天还原为自然之天的倾向。
与这一倾向相联系,孔子的‚为仁由己‛和孟子反对‚自暴自弃‛,其意旨都在于‚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强调每个人能否实践仁义,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力量。
但是,孔孟仍然没有否弃天命。
这首先表现在他们认为某些东西能否得到是取决于天命的。
例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雍也》),声色货利是‚得之有命‛(《孟子〃尽人心》)。
其次,他们认为人实践仁义的力量,最终是以天命作根据的。
孔子说德性是天赋的,孟子说蕴含‚仁义‛等‚善端‛的人性来自天命,因而涵养善性就是事奉‚天命‛。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04185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f.png)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9df4d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9.png)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4c372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1.png)
作者: 陈卫平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14-20页
主题词: 哲学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物之辩;名实之辩;气一元论;形神之辩;天人之辩;王夫之
摘要: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探讨的主要问题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表征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魏晋至唐宋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预示着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则标志着哲学基本问题的明晰;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的理论点上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有着外在的社会根据,而且有着内在的理论根据,不仅有着理论上的可能性,而且有着逻辑上的必然性。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dd152f0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b.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选择填空1.1.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2.2.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其办法就是通过“卜筮”。
3.3.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4.4.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5.5.《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6.6.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7.7.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8.8.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9.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10.10.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1.11.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12.12.《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3.13.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14.14.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f2ee9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3.png)
中国哲学史重点孔⼦1 正名思想孔⼦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杀君,⼦杀⽗,邪说暴⾏不断发⽣的⼤乱局⾯。
(1)正名思想的提出要制⽌上述的“邪说暴⾏”的流⾏,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名不正则⾔不顺⾔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所措⼿⾜。
”《⼦路》(2)周礼及正名:①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内容就是以⾎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②正名:具体内容——“君君⾂⾂⽗⽗⼦⼦。
”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就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就应强调⾂应该尽的义务。
孔⼦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这种⽤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的:孔⼦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3)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了,所以,他对周礼有⼀定的补充和发展,即“损益”。
①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特别提出要掌握周礼的这种思想实质“礼云礼云⽟帛云乎哉?”。
②对周礼的发展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③举贤才的思想,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定程度内实⾏“贤贤”⼈微⾔轻补充。
④为了复兴周礼的对其另⼀个补充和发展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不仁如礼何”。
仁是所谓德化的具体内容。
孔⼦关于仁的思想的系统发挥,构成了其思想体系的核⼼,也是他思想最有特⾊的地⽅。
2 仁学思想(1)“克已复礼为仁”“⾮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
⾸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约束⾃⼰的⾏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其次:说明仁的⼀个特点--求仁完全是⾃觉的,由⾃⼰决定。
不依靠他⼈。
最后:进⼀步,求仁的具体条⽬,视听⾔动。
孔⼦说仁的性质时,强调了从政治的⾓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为才能叫做仁。
中国哲学史导论
![中国哲学史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708b785acfa1c7aa00cc43.png)
一、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
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 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1914年设立中国哲学门, 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的出版 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 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范式裁减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 起,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底哲学” 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 论,“中国哲学”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了解,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其 中的争论不仅是学术争论,而且是话语权之争,其次, 还须明白无论是作为近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 “中国哲学”是否合法,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中国古 圣先哲的思想精粹,不妨碍我们去学习我们民族的内 在精神意蕴;最后,这些争论为我们多向度解读中国 传统提供了可能,我们要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既不能“照着”西方 所谓哲学讲,也不能“接着”西方所谓哲学讲,而应该 是智能创新式地“自己讲”,讲述中国哲学自己对 “话题本身”的重新发现。如此,才学史的学科范 式:
其一是胡适本人奠定的学科范式,它的特点是以西 方哲学为参照建立中国哲学史的结构框架,如宇宙论、 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 学、宗教哲学等哲学部门,以汉学功夫来甄别史料,以 平实的语言来诠释史料。 其二是冯友兰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学科范式,特点是 不仅参照西方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框架,而且大 量套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术语来剪裁和附会中国哲学史料。 例如套用柏拉图的“理念”来解释朱熹的“理”。
(二)两一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有注重辩证思维的传统,两一关系问 题是中国哲学在思想方法方面的核心问题。中国古 代辩证法以阴阳为核心范畴,中国哲学用“两”来 表述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用“一”来表述阴阳之 间的统一关系,所以两一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有的哲学家强调“两”,提出“一分为二”、“阳 尊阴卑”;有的强调“合二为一”、“天人一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重点问题解析初稿2009/11/11至2009/11/17张诗雨中国传媒大学电新学院09新闻系目录* 1.血气心知及批判宋明理学 3* 2.朱熹理气观,评价理一分殊,谈格物致知 4* 3中国哲学特征6* 4.孔子的仁,如何实现仁 6* 5. 墨子的非命和天志是否矛盾7* 6. 什么是"四端" 8* 7. 简述庄子"齐物论"的观点8* 8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9* 9. 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10* 10. 简述周敦颐"太极观" 10* 11. 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11* 12.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11* 13.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13提示:按Ctrl键点击标题和直接切换至正文1.血气心知[SHN1]在认识论上,戴震首先肯定自然界是在先的,人是天地所生成的。
他说:"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
"这是说,人类是天地之间最高等的生物。
他指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构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
"这里,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
他指出,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实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他还指出,人的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
最后,戴震指出:感官的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
声色臭味是客观的,耳目鼻口能辨别它;理义也是客观的,心能辨别它。
于是,在此基础上,戴震提出了对于程朱学派"理具于心"的批判。
血气心知批评宋明理学[SHN2]1.戴震反对宋儒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是二分的,而是一元的,"血气心知"就是"性"的实体,即戴震所谓"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
2.批判程朱学派"理具于心"。
朱熹认为心中有理,理"得于天下具于心";戴震说理是客观的,存在于事物之中而非心内。
他说理不在心内,而心有辨别客观事物中的理的能力,否定了程朱的"理具于心"和陆王的"心即理"。
3.区别了"理"与"意见"。
戴震说理是客观的理,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到。
不分析事物便有所主张就是意见。
把主观的意见认作客观的真理,是严重的错误。
他说程朱所谓理即是意见,说其会"祸天下"。
4.戴震分别了"私"与"蔽",批判程朱陆王所谓"心中本来含有理,因私欲蒙蔽不能显露"的观点,指出私指欲望方面,蔽指人事方面,是两回事儿。
固执己见,不顾违反事实,才是蔽而不明,与私欲无关,即若主观不要求私利,但固执己见,不顾违反事实,也可能犯重大错误。
2.朱熹理气观[SHN3]理是朱熹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又称道或太极。
理有几方面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行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
太极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行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有凝聚,造作的特性,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是第一性的,气属第二性。
评价理一分殊朱熹的理一分殊理论是朱子哲学体系的重点内容,旨在阐释一理与万物、万理之间的关系。
它是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结合的产物,积极肯定了现世,对世界与事物分析全面。
理一分殊强调只有通过认识具体事物,只有认识了"万殊",才能认识"理一",即理一分殊理论是建立在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认知程序上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有十分深刻的认识论意义。
[SHN4]理一分殊告诉我们,科学研究既要对各学科、专业的各理论做出深入的分析,又要在它们之间找出结合点,使之贯通为一体,这与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一致,体现了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对研究的指导性意义。
[SHN5]"理一分殊"传递并浓缩着朱熹的和谐理念和等级秩序的构建,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有机融合和和谐共处,并揭示了个体与集体的密不可分。
这对我们今天追求社会和谐有宝贵参考价值。
[SHN6]理一分殊在理气关系概念上与事实相反,它把最普遍的理作为事物存在的依据,是唯心主义观点;这个理论没有体现有关同一性与差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正确阐述;它虽然承认对立的普遍性,但是却说对立都是静止的...诸如此类观点是非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提供很好的辩证理论,所以理论有缺陷。
[SHN7]朱熹对理一分殊有事有不同看法,有时是普遍理与特殊理的关系,有时是太极与万物的关系,理论尚欠严密[SHN8]。
谈格物致知[SHN9](格物致知的当今意思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朱熹所谓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他说,要获得知识,必须考查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
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知识的顶点,经过努力后,会达到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即认知的顶点。
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就其过程而言,必须去"理会那万理",这种探究事物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科技乃至后来的科技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格物致知过程中还包含着归纳、类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但是在他看来,科学所求索的也是道理,但只是小道理,仅有科学研究并不能穷尽事物之理,这低估了具体学科的作用,成为了朱熹哲学的缺陷之一。
3中国哲学的特征1. 合知行2. 天人合一3. 同真善4. 重人生不重知论5. 重了悟不重论证6. 具有辩证思维方式4.孔子"仁"的观点[SHN10]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仁是完全自觉的认识,即仁由己而不由人;要达到人必须要各个方面都符合礼。
所以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是人的最高生活准则。
政治上,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以及和谐的社会等级制度(人人认可并遵循)叫做仁。
如何实现仁[SHN11]一、对于个人而言,要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符合礼的规范,使仁成为心中自觉执行的道德规范,明确并身体力行忠和恕就能实现仁。
二、对于社会而言,要实现仁就要恢复并巩固周朝礼制。
三、对于统治者,要实现仁,必须具备五种品质: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宽厚待人、言出令从,具有威信、善于思考,行动果断、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
5.墨子的非命和天志是否矛盾[SHN12]墨子强调天的意志是最高的意志,并相信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墨子虽然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但是却坚决反对命定论,说命定论只会鼓励社会上不慈不孝,不惠不忠的行为,命定论是"暴王所作"是为他们的罪行开脱责任的。
这是对古代天命的权威的一种修正和限制。
墨子学说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底层市民的利益,所以不可能提倡命定论;墨子在提倡天志的同时反对命定论也是他强调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况且墨子的天志思想说天的作用在于赏善罚恶,消除偏私,所以人间的福与祸是上天对人的一系列或善良或邪恶的行为所做出的奖励或惩罚,上天本身没有规定一切事物发展的结果,善与恶的结果完全由人的行为所导致,上天在这里只起到一个评判与赏罚的作用。
所以墨子的天志与非命的关系是既强调有神论由强调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两者并没有矛盾。
墨子的有神论中不包括命定论。
6.什么是"四端"[SHN13]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孟子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而且孟子认为认识到善的本性就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的四端是对其支持的性善论的一种论述,同时孟子以四端来反驳告子等人的性恶论观点。
7.简述庄子"齐物论"的观点[SHN14]"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
简单的说就是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对于人(观察者,研究者)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
8.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什么不同[SHN15]一、孟子主张人生来都具有"四端",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只要通过思考和学习就能将这种天赋发挥出来;荀子说所谓"善"即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封建理义制度,这种"善"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一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不加以克制就会抛弃道德。
所以人性本恶。
"善"需要靠后天学习得来,这包含了某种唯物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