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第1节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3第3-4章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第3-4章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第3-4章测试题Ⅱ学生姓名:__________ 校区:___________ 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辅导老师: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是()A.当生长素浓度为10-9 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B.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生长素浓度低于10-6 mol·L-1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D.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0-8 mol·L-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发育和脱落B.根向地生长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有关C.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3.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处理方式测定指标外源生长素(mg/L)NPA(μmol/L) 00.0010.010.13弯曲角度α(度)3740312216生长速率(mm/天)151713118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4.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5.如图是科学家对水稻根进行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下表是处理后的实验结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中档(普通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中档(普通卷)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中档(普通卷)满分:100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共35小题,共70分)1.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②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概念模型③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沾蘸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浸泡法则正好相反④数学模型中曲线图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2分)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2.下列对有关比值或数值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2分)A.某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之比逐渐增大B.在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一个周期中核DNA数与染色体数之比有1:1→2:1→1:1C.若标记的个体难以被再次抓捉,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结果将偏小D.正常照光的植物突然遮光,短吋间内叶绿体中NADPH与NADP+的比值会增大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2分)A.豌豆、蚜虫、老鼠等生物的种群密度全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如果在重捕前有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一些趋光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4.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2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5.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不相符的是( )(2分)A.棉蚜与棉花的其他天敌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变异C.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调查期间棉蚜种辟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6.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7.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2分)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2分)A.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相比,后者是所有种群均具有的数量特征B.若某种群的密度在减少,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C.光照是导致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布的直接因素D.森林阶段是初始的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9.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A.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快B.人类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演替的方向C.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降低D.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0.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课件——第4章 第 1 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课件——第4章 第 1 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2.(2021·开封高二检测)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B.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难题,是有利无害的
C.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包装都有警示标志,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
D.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营养更丰富,因此在不久之后转基因食品会替代传统食品
2.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下面不是转基因成果的一项是( ) A.抗虫棉花 B.能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 C.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中国荷斯坦牛 D.抗除草剂玉米
【解析】选 C。抗虫棉花、能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抗除草剂玉米都属 于转基因成果,A、B、D正确。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中国荷斯坦牛是将国外 的荷斯坦牛引进后,在我国经过长期驯化,与当地黄牛进行杂交和选育,逐渐形成 的优良品种,所以它属于杂交育种成果,C错误。
【解析】选C。动物取食转基因作物后,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进入体内,此时基因也会被水 解,因此目的基因不可能直接进入动物细胞,A错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 难题,但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B错误;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包装都有警示标志, 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让消费者谨慎选择,C正确;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各有优缺点,不久 后转基因食品不会替代传统食品,D错误。
(2)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①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之后,由于没有天敌,极易造成生长失控,破坏 生态系统的结构; ②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③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往往会对当地的农业或林业带来严重的损害, 即爆发所谓的生物灾害; ④有些外来植物产生的花粉可能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新过敏原。
【解析】选B。吃了转基因食品,其中的基因会被消化分解,因此不会整合到人的 基因组中,A错误;严格管理好目的基因和控制好目的基因的表达部位,则转基因 食品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B正确;食用转基因大米不一定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 害,C错误;根据抗除草剂植物加工的食品不一定会导致人患癌症,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后习题 第3、4章章末测评卷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后习题 第3、4章章末测评卷

第3、4章章末测评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基因工程是对DNA的设计施工,下列“工具”在基因工程中不会使用的是( )A.限制酶B.DNA连接酶C.质粒或病毒D.RNA复制酶2.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了标识制度B.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我们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辩论C.我国政府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生物武器D.为防止生物技术用于生产生物武器,严禁进行生物技术的新研究3.T4 DNA连接酶可将任意2个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

该反应过程需消耗ATP,其水解产生的腺苷一磷酸(AMP)通过共价键与酶相连,随后AMP转移至DNA片段,进而完成连接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4 DNA连接酶的底物种类较多,故其无专一性B.T4 DNA连接酶催化反应后,其组成成分已改变C.ATP在该反应过程中可能打开两个特殊的化学键D.T4 DNA连接酶需保存于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4.作物脱毒、改善畜产品品质、抗除草剂作物的研发、可保存的干扰素的研发,依次应用了下列哪项生物技术? ( )①基因工程②细胞工程③蛋白质工程④胚胎工程A.①②②③B.②①①③C.②①②③D.②①②④5.(福建三明期末)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离DNA和蛋白质的原理是DNA溶于酒精但某些蛋白质不溶于酒精B.将白色丝状物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沸水浴,待试管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C.在沸水浴或微波炉内加热至琼脂糖熔化,稍冷却后加入适量核酸染料D.将扩增得到的PCR产物与电泳缓冲液混合后缓慢注入凝胶加样孔内6.(福建厦门二中月考)下列关于农杆菌转化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用Ti质粒作载体,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B.将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中时,可以用Ca2+处理细菌C.农杆菌能将重组Ti质粒转移到被侵染的植物细胞内,并将其整合到染色体DNA上D.能在植物细胞中检测到目的基因,还不能说明转化成功7.(黑吉辽卷)关于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琼脂糖凝胶浓度的选择需考虑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B.凝胶载样缓冲液中指示剂的作用是指示DNA分子的具体位置C.在同一电场作用下,DNA片段越长,向负极迁移速率越快D.琼脂糖凝胶中的DNA分子可在紫光灯下被检测出来8.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C.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D. 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答案】A【解析】2.正布氏田鼠为某草原地区的主要害鼠其对草场造成的危害大小与其种群密度直接相关一科研小组对新迁入某农场的正布氏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正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由于该鼠被捕一次后会更难捕捉因此正布氏田鼠的实际种群密度往往比调查结果偏小B. 正布氏田鼠种群迁入该农场后增长情况应为图中虚线所示C. 图中D点时正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其出生率小于C点D. 此图也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的捕捞最好把每次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图中C点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答案】【解析】3.下列不属于生态演替的是()A. 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B. 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C. 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D. 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答案】A【解析】解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演替 A符合题意B.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属于次生演替 B不符合题意C.弃耕后的农田保留着较好的土壤条件并且存在植物的种子等此处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不符合题意D.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属于次生演替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4.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海洋中的全部鱼B. 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C.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D. 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答案】D【解析】A、群落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海洋中除了鱼还有其他生物因此海洋中的全部鱼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A错误B、一片草地里除了跳蚤和蝗虫还有其他生物因此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B错误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即包含了无机环境又包含了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 C错误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正确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只被动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D【解析】解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 A正确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正确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 C正确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 D错误故选 D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解 A.分析柱形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 12月底变为0 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幼体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使出生率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减小 D错误故选 D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 2项B. 3项C. 4项D. 5项【答案】B【解析】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 B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并且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_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答案】D【解析】A、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 A 正确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 CO_2含量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正确C、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使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 CO_2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错误故选D.9.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 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C. 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D. 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答案】A【解析】解 A.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A正确B.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错误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鹰的数量将增加因为鹰的营养级由第三、五营养级变为主要是第三营养级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减少 C错误D.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营养级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都会减少 D 错误故选 A10.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C.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解析】解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高大乔木会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资源是种间竞争的关系 B正确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更丰富分层更多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C 正确D.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D正确故选 A11.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不同群落阶段延续时间不同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 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 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 演替到森林阶段由于物种多样性增大群落内部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答案】D【解析】解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A正确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B正确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C正确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大但竞争程度与多样性关系不大主要与资源、空间等有关 D错误故选 D1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答案】D【解析】解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正确B.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B正确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正确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 D错误故选 D13.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B. 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一定相同C. 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J”型D. 在\ t_4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相等【答案】A【解析】解 A.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均大于1 所以两个种群数量都是增长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 A正确B.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但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同 B错误C.在 O\sim t_1时间段乙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所以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不是“J”型 C错误D.由于甲、乙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以及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同所以在 t_4时刻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D错误故选 A14.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后来沿着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传人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 在人们拓荒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实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C. 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 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答案】A【解析】A、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不同自然条件的选择作用导致它们的基因库之间存在区别 A正确B、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B错误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一样都存在空间结构 C错误D、外来物种引进后若能大量繁殖才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D错误故选A.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 A错误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B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D错误故选 B16.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 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 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A正确B.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原因是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正确C.种群数量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组成只是可以用于预测但并不一定按预测发展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故选 D17.如图为某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B.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D. 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答案】C【解析】解 A.布氏田鼠在草原上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正确B.由图可知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正确C.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将下降 C错误D.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 D正确故选 C1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可能大幅超过b点C. 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 b~c段的出现仅与天敌捕食有关【答案】C【解析】解 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 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 A错误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 B错误C.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C正确D.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错误故选 C19.下列关于弃耕农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该演变属于次生演替植株高度在优势物种的更替中起重要作用B. 在草地变树林的过程中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都不会发生改变C.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不同植物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D.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较高的植株在竞争中占优势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成为优势物种 A正确B.在草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中阴生草本植物数量增多阳生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B错误C.草原群落中不同种群主要占据不同空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D.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均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D正确故选 B20.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A不符合题意B.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不符合题意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C不符合题意D.农贸市场上新鲜的白菜、萝卜、菠菜、活鸡、猪这些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D 符合题意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1.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A, C【解析】解 A.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A正确B.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无法判断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是否增加B错误C.夏季是藻类的种类最多而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说明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C正确D.图中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入浮游动物比例 D错误故选 A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2.(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22.(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22.(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22.(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22.(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四、解答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10分共计80分)23.(1)某研究小组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如何统计?________23.(2)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23.(3)人类活动停止后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答案】降低, 群落, 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由此可见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应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答案】方向, 抵抗力【解析】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初生, 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解析】人类活动停止后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4.(1)田鼠种群数量的调査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使田鼠种群密度调査数量偏大的因素有________24.(2)若鹰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鹰增重1 kg 最多消牦植物________kg.食虫鸟的能量不能完全传给鹰的原因是________ 食虫鸟的能量去向不同于鹰的途径是________24.(3)该农田若种植的是小麦可在小麦行的间隙种植磨菇不仅可以额外收获蘑菇也有利于小麦增产试分析小表增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24.(4)瓢虫在捕食蚜虫时蚜虫会向体外释放一种挥发性的告警激素避免其他蚜虫被瓤虫捕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应理性看待,B项错误;科学家应科学地认识、评估和利用转基因产
品,C项正确;对待转基因技术,应趋利避害,这样可以避免转基因产
品引发的安全性问题,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情境导引
材料一 科学研究表明,运用转基因技术能够培育出高产、优质、
多抗、高效的作物新品种。据报道,美国大豆和玉米生产中的90%
标识阈值。我国也已形成根据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
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上述材料是认同转基因作物还是反对转基因作物? 提示认同,但认为对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要严格监管。 2.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转基因技术取得的成果? 提示在生产和生活的某些方面,人类已离不开转基因技术成果,因 此应充分利用其优点,同时关注、限制它们的缺点。 3.探讨从哪些方面保证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提示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人们对科学发展产生不同见解是正常 的社会现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②社 会监督: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是减少转基因技术负面作用的有 效措施。③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转基因技 术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以上已经转基因化。原先对转基因作物持强烈反对态度的欧盟,也
已批准种植多种转基因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公布的数据
显示,世界市场上82%的棉花和75%的大豆都已经转基因化。
材料二 为加强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监管,美国立法规定,每一
种转基因食品上市前要经过农业部、环保部、药管局三个部门的
审查。欧盟和世界其他实施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的国家也设置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通过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了许多具有抗虫、抗病、抗除 草剂等全新性状的农作物。但也有人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出 了疑问,试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提示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①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可以保 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②转基因农作物要表现其新性状,必须有一 定的条件;③种植抗虫转基因农作物,可减少农药用量。转基因产 品是不安全的:①可能会出现新的过敏原;②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 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或病毒杂交,从而重组 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③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某些化 合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二次 污染。

生物必修三1-4章练习题

生物必修三1-4章练习题

江孜高级中学2013-3014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1.“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飞行时,实验舱内水平放置得一株幼苗,它的生长状况是( ) A .根向上生长,茎向下生长 B .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C .根、茎都向上生长 D .根、茎都水平生长 2、扦插的枝条带芽,易生根成活的原因是( ) A .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芽能产生生长素 C .芽生长迅速 D .芽的顶端分生组织能进行细胞分裂 3、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 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 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 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 .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4、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

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均速转一周。

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5、顶端优势现象说明了( ) ①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②生长素在高浓度时抑制生长③顶芽比侧芽的生命活动旺盛 ④顶芽容易得到光照促其生长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6、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 、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 、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7、 右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 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B 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对环境有一适应过程 B .BC 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 .CD 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 .DE 段兔群的增长率已接近最大值 8、 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 ”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 ”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到达e 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 .若该种群在c 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 值是400 9、右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2×25)1.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增长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3.有关此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4.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J型曲线增长速率保持不变B.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至零C.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时间是40时,生存斗争非常激烈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可以大于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5.如图是l932~1962年某地灰喜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1932~1937年灰喜鹊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寒冷使种群中耐寒基因的频率增大C.连续暖冬使灰喜鹊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该地1957年的物种丰富度比l952年高6.如上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一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 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8.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泰山上的所有蒲公英②东平湖的全部生物③华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④凤凰山上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9.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10.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11.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选项实验内容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B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C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在人群中随机取样并统计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12.人们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个体数量1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14.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1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D.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1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围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A.3株/m2 B.4.2株/m2 C.5株/m2 D.6株/m217.下列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低B.使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若顶部电灯未打开,则统计的物种丰富度会比实际值偏低C.在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前,应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D.用32P标记噬菌体,然后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并进行长时间的保温,之后搅拌、离心,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18.下列措施在实践中不可行的是()A.在水稻田中,放养青蛙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B.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在果蔬储运中,降低含水量以减少呼吸消耗D.在大棚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产量19.如图是某种群在理想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时不会出现K值B.该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S”型C.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3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环境条件变化不会对该种群的K值造成影响20.某山区的坡地被破坏,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可能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2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3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2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9只.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70只 B.大于70只 C.小于73只 D.大于73只2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24.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25.右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第II卷(非选择题)26.近几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水稻田中养殖河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增产、增收模式.右图是某稻田中养殖河蟹后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插秧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80株左右,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________,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2)若养殖河蟹后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食物链_________条;河蟹与稻螟、稻飞虱形成了_________关系.稻螟和稻飞虱的蛾虫被蛛网粘住时挣扎,蛛网的震动频率属于_________信息.(3)河蟹在稻田中主要吞食稻田杂草幼嫩茎叶和稻杆基底叶,同时捕食稻螟和稻飞虱的虫蛹.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养蟹的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7.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1)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 __ .(2)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 __ (填字母). (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则河蚌属于第 __ 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 __ 营养级. 28.(8分)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⑴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⑵乙和丁的生物关系是__________.⑶若丁的数量减少5%,则甲的数量_______.⑷丁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有____个营养级,是___级消费者.⑸辛获得能量最多的渠道是___________(写出食物链).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研究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下图l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在图1的各个字母中,不参与构成群落的是(填字母).(2)图l中体现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也就是表示(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F 、D .(5)图2中丙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 .(6)若图l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2分)(答出2点)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 (填字母)产生的 催化降解.30.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若种群数量呈m 曲线增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生物具有的___________特性,从生态学观点看其生活环境是___________.(2)若种群呈图n 曲线增长,从生态学观点看其生活环境是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阴影”部分是指_________.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的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少、老年个体数较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种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2.B【解析】试题分析::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②正确;③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③正确;④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④错误.3.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表示光合作用的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 项正确;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 项错误;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为分解者,C 项正确;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 项正确.4.C试题分析:种群J 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越来越大,A 错.种群S 型增长过程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至零,增长率越来越小,B 错.种群S 型增长过程中,时间是4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生存斗争非常激烈,C 正确.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大于K 值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利农作物生长,D 错.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5.D【解析】据图观察,1932~1937年期间,灰喜鹊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所以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 正确;寒冷的环境条件使种群中耐寒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其耐寒个体中基因比例就逐渐增大,所以耐寒时间 种群数量N基因的频率增大,B正确;1960年之后出现连续暖冬,灰喜鹊种群数量稳定,说明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由于曲线只代表灰喜鹊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能确定某时间段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6.D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第0﹣1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第1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第10﹣2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第2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解:据图分析,第10年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又因为第10年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2=400只.故选:D.7.B【解析】为1,代表种群的数目趋于稳定,当<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当>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1,且不变,为“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因为从t2到t3时数量在减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1,且不变,代表呈“J”型增长,D错误.8.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据此答题.泰山上的所有蒲公英属于种群;东平湖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华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并能根据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9.C【解析】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B、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故选:C.10.D【解析】在一般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与种群的能量呈正相关.该生态系统也是如此.从图示三条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可以看出,此生态系统中乙的相对数量最多,能量也最多,应处于第一营养级,丙其次,甲最少,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所以甲、乙、丙应依次为鸟、草、虫.该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从图示中可知,a点时数丙量的上升主要是天敌(鸟)的减少的原故,该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从图示中可知,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食物(草)缺乏造成,而并非是天敌(鸟)的减少的原因.该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从图示中可知,在a时,由于鸟(甲)种群数量锐减,导致虫(丙)数量大增,致使草种群群量急剧下降,直至整个生态系统崩溃.该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11.B试题分析: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准确性,应采用多次计数取其平均值,故A正确.探究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中做预实验的目的是保证实验的科学性,确定预实验浓度范围但不表示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故B错误.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故C错误.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以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故D正确.故BC错误.12.B试题分析:用性引诱剂可以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故B正确.并不是直接降低种群密度,故A错误.对年龄组成的影响不大,故C错误.对个体数量没有直接影响,故D错误.13.D【解析】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b、c表示都能吸收二氧化碳,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属于生产者,所以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c能吸收二氧化碳,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C正确;b曲线不能代表所有的生产者,例如不能代表硝化细菌,D错误.14.A【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虽然食物量不变,但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符合“S”型增长,A错误.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15.C试题分析: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 正确;B、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B正确;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D、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D正确.16.B【解析】分析表格可知该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取得的5个样方的密度分别是3株/m2、5株/m2、4株/m2、6株/m2、3株/m2,所以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3+5+4+6+3)÷5=4.2株/m2.17.A【解析】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田鼠更难捕捉,则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高,A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会导致采集的小动物数偏多,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大,B正确;从试管中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正确;保温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释放出来后使上清液中有少量的放射性,D正确.18.C试题分析:青蛙可以以害虫为食物,可以通过捕食,可以将害虫控制在最低范畴,这是生物防治,A正确;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如鱼类的捕捞量往往控制在K/2,这是鱼类的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最易恢复,B正确;在大棚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使夜晚降低呼吸速率,提高干物质积累,C正确;在果蔬储运中,降低含氧量和温度,以减少呼吸消耗,D错误.19.D试题分析:A、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 型,不会出现K值,A正确;B、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正确;C、据图分析,S型曲线的K值为600,则种群数量为300时,即处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错误.故选:D.20.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可以得出,该群落演替的原因是人类滥垦及狂风暴雨侵袭,原有群落的植被遭到破坏,但不是所有生物被彻底消灭,所以属于次生演替;即使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仍然具有垂直结构;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是相同的.21.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故A错误.常绿阔叶林是一个生态系统,故B错误.马尾松林的所有树木有很多种,但群落还应包括动物和微生物,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3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9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22:9,N大约为73只,但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该数值偏大,所以灰苍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73只.23.B【解析】试题分析: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故A正确;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原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故B错误;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正确;初生演替的起点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经历的时间长,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4.D【解析】试题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其产物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图示显示:AC之间为双箭头,说明AC二者之一为生产者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D都有指向C的单向箭头,据此可推知,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项错误;图中A→D→E 构成一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包括食物链,B项错误;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而图中的B是分解者,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A→D→E,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的A=1÷20%÷20%=25kg,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5.D【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甲、戊都是生产者.与丙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还有乙和丁,因此丙的数量减少,辛可以从乙和丁处获得能量,因此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辛在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除丁和辛、丙和乙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26.(1)种群密度(2)6 捕食、竞争物理(3)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解析】试题分析:(1)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80株作用,这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种群密度,因为是单位面积上个体数,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水稻产量.(2)如果养殖河蟹后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食物链6条食物链,直接到河蟹的有4条,通过稻螟和稻飞虱的各1条,所以共6条.河蟹与稻螟、稻飞虱之间既有直接的捕食关系,也有共同的食物水稻,所以还有竞争关系.震动频率属于是物理信息.(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养蟹的意义是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易错警示有关能量流动的2个提示(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1(6月)演示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及答案1(6月)演示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可以成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B.全世界的人口数量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2.(2011•郑州)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海拔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海拔4 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3.(2011•广州)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4.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A.有效避免竞争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D.以上都正确5.(2010•南京)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08年,宜昌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17‰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C.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D.由于水葫芦的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比较高6.(2010•淄博)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存斗争越激烈D.群落的结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8.在一个阴湿低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和木耳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食物网D.以上都不对9.(2011•临沂)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下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测试题

必修3第4章测试题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2、右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个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3、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4、把添加少量饲料的一定量的自来水,均分到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槽甲和乙中,再分别投放少量并且相等的同种草履虫。

以后只对乙水槽给予一次适量的饲料补充,在其它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对甲、乙水槽中草履虫进行培养。

以下哪项预期结果合理?(下图中:----表示甲中种群 -----表示乙中种群)5、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A.当只有食物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6、右图为1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A.EF段B.DE段C.BD段D.CB段7、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C.食物将不再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8、右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Y—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Z—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替原不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教师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教师卷)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教师卷)满分:100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共35小题,共70分)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分)A.50只B.200只C.400只D.100只【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00只.故选:B.2.在一片草原上,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 (2分)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因素D.生态系统【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A、生物种群是指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错误;B、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B正确;C、生态因素为非生物部分,C错误;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2分)A.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相比,后者是所有种群均具有的数量特征B.若某种群的密度在减少,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C.光照是导致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布的直接因素D.森林阶段是初始的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A. 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相比,后者是所有种群均具有的数量特征,A正确;B.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或迁入率小于迁出率,都会使种群密度减小,B错误;C. 食物和栖息地是导致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布的直接因素,C错误;D. 只有在环境条件和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4.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2分)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A、种群也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等,A错误;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多,B错误;C、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C错误;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故选:D.5.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2分)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A、从总计的物种数量看一直在增加,由28种增加到76种,故A正确;B、由于该演替是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未变化,且原有的物种仍然得到保留,所以属于次生演替而非初生演替,故B错误;C、D项中由于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对光能的利用能力自然提高,故C正确;D、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故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普通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普通卷)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普通卷)满分:100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共35小题,共70分)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分)A.50只B.200只C.400只D.100只2.在一片草原上,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 (2分)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因素D.生态系统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2分)A.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相比,后者是所有种群均具有的数量特征B.若某种群的密度在减少,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C.光照是导致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布的直接因素D.森林阶段是初始的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4.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2分)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5.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2分)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6.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2分)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D.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7.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2分)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8.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2分)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9.某人几年前新办了一个养兔场,让最初引入的50只兔子每年都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现在已经繁殖到上万只,在这几年内,此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符合( ) (2分)A.“J”型曲线B.“S”型曲线C.直线上升D.抛物线10.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规律演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分)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11.下列调查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正确的是()(2分)A.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捕1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或植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A.草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査B.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C.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使用标志重捕方法时,由于方法不当造成被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13.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2分)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将不再产生新物种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1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2分)A.改变培养液浓度不会影响K值大小B.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有酵母菌的数目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15.下列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A.群落和种群一样,也有区域性B.群落演替过程中,曾经出现的优势物种消失C.人的活动只能改变群落演替速度但不能改变演替的方向D.群落演替的最终状况与生物群落本身有关,与环境条件无关16.如表各选项中,符合“M一定能推理得出N结论”的是( )(2分)A.AB.BC.CD.D17.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1.阐述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难点)2.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难点)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

①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②渔业上的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①概念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对点连线)【提示】A—c—ⅡB—a—ⅠC—b—Ⅲ(4)性别比例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4.种群的空间特征(1)随机分布,如杂草的空间分布。

(2)均匀分布,如水稻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如飘虫的空间分布。

[合作探讨]探讨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④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④某中学高一·(五)班所有学生。

提示:①~④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同一区域”;②不属“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全部个体”。

④“班级”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特征。

探讨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②③④代表哪种特征,为什么?提示:②③④分别代表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思维升华]1.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分别表示增加、减小―→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种群的特征目标导航 1.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比较,说出种群的特征,理解其内在联系。

2.联系实际,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阅读P 60-62) 1.种群的概念与数量特征 (1)概念三要素⎩⎪⎨⎪⎧①一定的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意义: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调查方法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②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阅读P 62-63) 1.出生率和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利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P63)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主要类型有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判断正误:(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4)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7)1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000+10)×100%=0.9%。

() 答案(1)×(2)×(3)√(4)√(5)√(6)×(7)×解析(3)种群的各个特征对种群的数量变动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这三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数量或者对种群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而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则是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

(7)10/1000×100%=1%。

一、种群概念的理解1.理解种群的概念(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同物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

(2)两个条件:同一“时间”和“地点”,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个体、种群与物种之间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如下图所示。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2)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

(3)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③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答案①~③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同一区域”;②不属“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全部个体”。

2.依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玉米田中的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答案不是,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

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牲畜B.一片森林中全部的鸟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鲫鱼问题导析(1)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牲畜包含了多种生物。

(2)一片森林中全部的鸟由多种鸟组成。

(3)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包含了多种真菌类别。

(4)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鲫鱼属于单一的鱼种。

答案 D解析种群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是指“同种”生物的总和,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

A项明显不符,它包含了多种生物;B项一片森林中全部的鸟,一般不会由一种鸟组成;C项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

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不同种群的生物不是同一物种。

()(2)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3)判断是不是一个物种的标准是:两个种群间能否随机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4)某外迁群体a1与当时留居群体a2的基因频率不相同,则a1和a2是同一物种。

()答案(1)×(2)√(3)√(4)×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等,估算法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1)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2)基本步骤①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②取样:要做到随机取样,多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

在计数时在四条边上的生物只取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计数。

上图中,若“○”代表个体,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a.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有5个;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有3个或4个。

该样方内总个体数量为5+3=8个或5+4=9个。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3)注意事项:要随机取样,不能有主观因素。

2.标志重捕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基本步骤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志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为M。

③重捕并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④计算种群密度公式:NM=nm,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3)注意事项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

③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

④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3.样方的大小如何确定?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答案视被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温带地区样方的大小,一般地说,乔木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1m2。

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4.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亚种虎,也叫做中国虎,要调查华南虎的数量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吗?答案不能,数量少、活动范围过大。

2.分析下面两个问题:Ⅰ.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Ⅱ.(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

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种群密度为________。

问题导析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答案 Ⅰ.144 高Ⅱ.(1)计数样方内部和任意相邻两边及夹角的所有个体 (2)3株/m 2解析 Ⅰ.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志数为4,则根据公式:N (种群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志数×M (标志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 =288只。

该样方面积为2hm 2,所以平均种群密度=2882=144(只/hm 2)。

Ⅱ.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1组数值和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八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

一题多变(1)在上述Ⅰ中,如果对田鼠标记的符号过分醒目,则会________田鼠被捕获的概率。

如果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

(2)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

答案 (1)增大 偏大 (2)偏小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种群各数量特征间的内在关系解读(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若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老年个体,繁殖前期个体较多→将来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②稳定型:幼年个体≈老年个体,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个体比例相当→将来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老年个体,繁殖前期个体较少→将来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

(3)“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绝大多数的高等动物在各年龄阶段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所有动物都有充分的交配繁殖机会,决定了较高的出生率,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

因此,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2.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图解5.农业生产上常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道理何在?答案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可干扰害虫雌雄个体间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6.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答案不一定,若近期气候恶劣、食物短缺、频发传染病等,种群数量会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