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论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杨婷凤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6)003
【摘要】老舍和狄更斯的小说遵循批判现实主义原则,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后者充满了善与恶握手言欢的乐观场面,而前者往往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幽默的外表下深藏着作家复杂而忧郁的感情,鲜有大团圆式的虚假场面.文章将具体分析老舍与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杨婷凤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6系,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跨文化文学接受影响下老舍小说的结构安排——老舍小说中狄更斯式的正反、善恶两极对立世界 [J], 田建平;俞艳珍
2.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J], 李杨
3.浅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J], 白鹍
4.狄更斯与鲁迅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比较探析 [J], 王萍;曾文斯
5.狄更斯的伦敦与老舍的北京——谈跨文化文学接受对老舍小说题材选择的影响[J], 田建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o6—03,8(1):144—146张晓洁,许爱华作者简介:张晓洁(19r79~)。

女。

济南大学讲师。

从事荚美文学研究。

(1.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济南250022;2.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4)摘要:《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

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进行~些改革。

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性。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范畴,还是他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器。

关键诃:狄更斯;法国大革命;人道主义;矛盾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06)01—0144一o3《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也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

众所周知,狄更斯是19世纪小说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同莎士比亚一样是语言风格最通俗的作家,又是在根本意义上最懂艺术的大师。

马克思称赞他是“时代的旗帜”。

萨克雷认为他是具备其他小说家不具备的“神奇、美妙、新鲜、迷人的品质”。

他的《双城记》结构缜密,语言严谨、精确,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双城记》的创作过程是与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的。

由于英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英国工人阶级在19世纪3o年代掀起了伟大的“宪章运动”。

40年代末,这场运动被反动派镇压下去。

50年代,[找文章还是到☆,更多原创!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英国工商业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但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加深。

1859年的经济危机更增加了工农群众对现实的不满。

狄更斯痛恨骑在人民头上的极端反动的官僚们,深切地同情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人民,并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英国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人道主义思想:1.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关注:狄更斯的小说作品经常关注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

他揭示了当时工业化社会中的社会阶级分化、经济剥削和人民苦难,呼吁改善社会条件和对穷苦人民给予同情和关爱。

2.对儿童权益的捍卫:狄更斯对儿童权益的关注也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

他对儿童劳工、贫困孤儿的描写和关注,揭示了社会对儿童的虐待和忽视,呼吁为儿童提供教育、庇护和保护。

3.倡导人性的善良和慈悲:狄更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善良和慈悲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冷漠和自私的社会中展现出卓越的善行。

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狄更斯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慈悲的重要性,倡导个人和社会的悲悯之心。

艺术表现:1.丰富的人物形象:狄更斯的小说中有丰富别致的人物形象,他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种社会类型和性格特征。

他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具体,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2.夸张和讽刺手法:狄更斯经常使用夸张和讽刺手法来揭示社会的不公和虚伪。

他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各种古怪和荒诞的情节和人物,既引人发笑,又让人反思。

3.细腻的社会描写:狄更斯对社会环境和场景的描写细腻而生动,使读者能够如同亲身体验一般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和风貌。

他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描述,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面貌。

4.情感和情节的张力:狄更斯的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悬念和紧张感。

他善于运用情感的表达和紧凑的叙述,使读者情感共鸣并紧跟故事的发展。

狄更斯通过人道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将社会问题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通过情感激荡和思想启迪,深深打动了读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狄更斯作品解读其人道主义精神

从狄更斯作品解读其人道主义精神

从狄更斯作品解读其人道主义精神一、狄更斯作品中的契约伦理思想——公正、自由、民主人道主义是一种对于人本身做出探讨的思潮和理论,它强调人的本质与使命,注重价值的发掘和个性发展。

15世纪以后,人道主义思想开始广泛渗透于文学艺术领域,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学思潮。

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对当时英国现实社会不公正、专制、伪民主的批判、痛斥,对公正、自由、民主伦理价值的追寻。

(一)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公正社会的向往狄更斯对于当时社会不公的批判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这种批判通过小说中人物的遭遇,直指维多利亚时代在婚姻、教育、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重大问题。

在狄更斯最负盛名的《大卫·科波菲尔》中,这种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反面人物希普的塑造显现得淋漓尽致。

希普是一个彻底的伪善者,他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卑微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奸诈、极度自私、玩弄阴谋的卑鄙小人。

他通过伪造证件与签名骗取威克菲尔的家产,他用尽手段占有安妮斯,挑拨勃朗特夫妇的关系。

这些卑劣的行径反映出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浸润下的社会,对于经济的向往压倒一切,对于占有的渴求甚至遮蔽了善良、正直的美德。

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匹克威克在狱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司法审讯足见英国政治制度的黑暗。

监狱沦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工具,因为匹克威克无权无势,只能受尽欺侮,这种监狱迫害好人,是狄更斯对于社会不公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他的这几部作品中,害人者无疑又被送入监狱,这种对于监狱的矛盾心理,实际上是狄更斯对于公正社会向往的表达,是其惩恶扬善的一种方式。

(二)对专制社会的痛诉,对自由社会的希冀狄更斯对于专制社会的痛恨,尤其体现在《游美札记》中。

狄更斯将矛头直指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度,他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从波士顿到洛厄尔的火车上,黑人白人一定要分开的场景。

费城的监狱之中,白人儿童与黑人儿童也受到了截然相反的对待。

狄更斯对于维护奴隶制者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成三个类型:“一类是把人当牛马而态度温和、心里明白的主人;一类是不顾一切占有、蓄养、买卖奴隶的人;还有一类是不甘心居于别人之下,也不允许别人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娇气的文雅绅士,他们把倨傲在奴隶身上得到满足,靠凌虐黑人而显示他们的价值。

论狄更斯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狄更斯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狄更斯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狄更斯将人道主义情怀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当中,宣扬一种仁善道德的精神,以一种宽恕,理解的态度来对待阶级矛盾。

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体现了狄更斯创作中不能彻底批判的局限性。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局限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纪英国批义思想,在对现实社会批判的同时使心怀希望。

赋予人强烈的感染力。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

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花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因为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着父亲迁至牢房居住。

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厂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他饱尝艰辛,饱受屈辱,也看尽了人情冷暖。

这段人生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促使他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形成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创作基调。

根据狄更斯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我们可将他的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温和批判阶段。

中期的全面批判阶段,晚期的对未来社会发展展望阶段。

但是,无论他对现实世界如何批判,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善美的温情。

这些都可以在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找到论据。

一、狄更斯早期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发表的(or克威克外传》(1937)、《雾都孤儿》(1938)、《尼古拉斯·尼克尔》(1939)、《老古玩店》(1940)、《巴纳比·拉奇》(1841)这5部长篇小说从创作特点上来说可归属为早期(1837一1841)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作品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温和的批判。

《匹克威克外传》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有意地把匹克威克塑造成了一个仁慈和博爱的典型。

他不请世事、正直善良、打抱不平、助人为乐。

有一次他在一所茅屋前发现一块半露出地面的刻了字的石头,便认为这是很古老的刻了碑文的宝石。

浅析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浅析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苑新法杜小梅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其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创作广泛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并以锐利的目光透视着现代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人道主义精神是贯穿狄更斯全部作品始终的一条线索,也是狄更斯小说的最终的主导思想。

一、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抽象而普遍的人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究其根源是对古代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以及中世纪民间文艺中人道主义传统思想的继承,并在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又有新的充实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品,都继承并发扬了中世纪民间文艺中对封建教会、神权统治的揭露和鞭挞的精神,且其揭露更为深刻而全面。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与形成狄更斯出身卑微,他生于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在他童年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投入债务监狱,10岁的狄更斯被迫中断学业。

这些苦难的日子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监狱中的见闻使他对饥寒的儿童、贫穷的劳动人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对贫富严重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愤恨,也许正是童年这些不幸的经历使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更真实地反映出动荡年代普通民众的疾苦,初步萌发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狄更斯生活的年代,正是以道德著称的维多利亚时代,人道主义思想非常流行。

由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低下,他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思想。

他反对一切不人道的现象,并在实践中尽力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

他怀着对受苦人民的同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与邪恶,在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相信崇高的道德力量能感化人,甚至能积极地改造社会。

这一切,都对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三、狄更斯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他理解的人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它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狄更斯是19世纪中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广泛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并以锐利的目光透视着现代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但他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小说的主导思想就是人道主义。

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最初适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它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主张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把人看做人的工具。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

他们提倡人们应该运用最强大的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去惊醒教化人们。

从而,他们从感性方面获得了对社会的感悟。

然而,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逐渐失去进步的历史作用。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也正是建立于人性之上,并在他的作品中强调最重要的“仁爱”思想。

阅读他的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的作品都是从人性出发而展开的,如《雾都孤儿》、《圣诞故事集》、《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荒凉山庄》、《小杜丽》等作品。

本文正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三部不同时期的伟大作品的解读,从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全面地探索人道主义思想是如何贯穿在狄更斯的这三部作品中的。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导论最后部分将介绍本论文的创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狄更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创作时期的主要作品介绍以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征,重点论述其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以及其思想内涵。

狄更斯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

狄更斯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

狄更斯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以老舍的《老张的哲学》和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为例摘要:作为十九世纪英国与二十世纪中国的两位文学巨匠,狄更斯与老舍同被誉为‚幽默大师‛。

不同的文化心理积淀、社会背景决定了其作品具有各自鲜明独特的风格,但他们在精神实质、创作方法等许多方面又有极为相近之处。

我们小组此次比较的主要是二人在人道主义关怀和辛辣的幽默风格两方面的异同,以他们早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和《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为例。

关键词:‚幽默大师‛人道主义关怀辛辣的幽默风格影响导言:众所周知,老舍被称为‚中国的狄更斯‛,因为他们都偏爱描写底层的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揭示不公平的现象,语言幽默风趣。

那么,老舍究竟在哪些方面受到狄更斯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张的哲学》与《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这两部作品的人道主义关怀和辛辣的幽默风格特色入手,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通过比较作品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位著名作家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正文:1.人道主义关怀层面老舍与狄更斯的小说都倾向于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富人的奢侈淫逸的糜烂生活和穷人垂死挣扎的强烈对比下,肯定小人物的价值和尊严,在控诉社会不公平,沉痛地揭露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并在对此强烈批判的笔调下,流露出对穷苦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

狄更斯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主人公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是一座寄宿学校的教员,他不满校长斯奎尔斯对待学生刻薄而又无人性的惩罚,毅然反抗,同坏人做斗争。

在那个艰苦的时代,作为穷人的他敢于迎接生活带来的种种不幸与灾祸,当然也有好运。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是作为青年一代中作风正派、奋发向上、抗恶扶弱、见义勇为的代表人物。

全书通过他得经历,揭露了当时所谓穷人兴办的学校实际上只是牟利的场所,学生整天挨饿,鞭笞竟成了最主要的教育手段。

面对社会的黑暗,狄更斯更多的是寄希望于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天真地以为可以通过资产者自身的良心发现,他们会自觉地改变对下层人民的态度,关系穷苦人民的疾苦来调和阶级矛盾,妄图以此来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

《双城记》论文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论文

《双城记》论文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论文

《双城记》论文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论文《双城记》论文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论文摘要: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为读者展示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和作用,主张用爱来化解阶级矛盾,用爱代替恨。

同时《双城记》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双城记》给我们的提示是,在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今天,人道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言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双城记》是狄更斯在中年之后的主要代表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1]。

《双城记》著作中,狄更斯根据自己的人道主义标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下文章就《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父亲是海军小职员。

在狄更斯十岁的时候,因为父亲欠下了巨额债务,全家被关进了负债人监狱。

出狱之后的狄更斯开始自己承担家务,并依靠给人当学徒来赚取生活费用。

十六岁后狄更斯担任报社的记者,对当时伦敦的大小事件进行采访。

狄更斯不幸的少年时光成为了他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少年时代,狄更斯亲自感受了弱小者的无奈,对弱小者有着非同寻常的同情之情[2]。

作为记者,狄更斯接触了更多的社会底层人士,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这也为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双城记》中,狄更斯将这些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其中,他在作品中以人性的丑恶反衬出了人性的善良,并主张用道德情感来解决阶级和社会问题。

同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也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上对社会现实和贵族政权进行了批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二、《双城记》中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解析(一)善良的梅尼特·露西梅尼特医生受到当时贵族厄弗里蒙德侯爵的迫害,被关进了巴士底监狱,从此露西成为了孤女。

失去父亲的露西并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为了生存而道德沦丧,相反地,她对所有人都很友好。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本文概述《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生活,揭示了社会不公、压迫和革命的必然性。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部作品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我们将首先概述《双城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以此作为探讨人道主义思想的起点。

随后,我们将逐一分析狄更斯在小说中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主题表达来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我们将探讨狄更斯如何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社会不公和压迫,以及他对和平、爱和人性的坚定信念。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将揭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何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世界。

二、《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生活状态,狄更斯深刻地展示了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在这部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社会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狄更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传达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塑造了一系列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角色,如西德尼·卡顿、露西·曼内特等。

这些人物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都表现出了无私、勇敢和善良的品质。

卡顿为了拯救自己的挚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露西则以其温柔、善良和宽容的性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狄更斯呼吁读者关注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狄更斯在小说中深刻反思了社会公正问题。

他通过对比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社会状况,揭示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巴黎,贵族和富人的奢华生活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伦敦,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也存在着类似的不公现象。

狄更斯通过这些描写,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公正问题,追求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

狄更斯在小说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3.25—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1800字符

3.25—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1800字符

老师是面向教学的,是从高中老师视角来写! 要用高中的内容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在世界文学艺术长廊中,英国文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9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家。

狄更斯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狄更斯的文学作品当中,有着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本文主要就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根源和演变进行理论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

【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表现0.引言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

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主要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表现以及对社会的批判。

在狄更斯小说的思想性方面表现的比较深刻,此次主要从人道主义精神的角度结合实际的作品加以分析。

1.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根源和演变分析1.1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根源分析狄更斯小说中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深刻性是能够从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得以了解的,这主要是和狄更斯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狄更斯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业发展时期,在这一英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一发展时期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等,就对英国的各阶层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工业的发展背后是平民的血泪累计形成的。

在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下,一些有良知的作家就通过对社会深刻的观察,通过小说的形式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揭示[1]。

从中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关怀,而人道主义精神在狄更斯的小说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呈现,并成为贯彻始终的写作思想特征。

1.2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的演变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有着一定的演变过程中,这就要和狄更斯的写作历程进行结合分析。

从狄更斯的早期作品的人道主义精神来看,在其早期的成名作品《匹克威克外传》当中就能看到。

在这一作品中主要是描述了匹克威克被骗子金格而欺骗之后,最后看到金格而贫困潦倒之后依然对其加以宽容。

在这一作品当中有着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进行了塑造,从整个作品的呈现场面来看是比较广阔的,是对英国当时的社会的呈现,并对社会现状进行了揭示。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硕士研究生学期论文题目:论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号: ********** 学院: 外国语学院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课程名称: 外国文学史****: **日期: 2013/5/24摘要《双城记》自出版以来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它是英国伟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

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它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这部小说揭示了封建压迫怎样损毁了人性,同时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激烈的阶级反抗,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

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出发,狄更斯不仅对深受苦难的人民表示同情,同时他也反对暴力革命。

他表达了希望统治者做出改革的愿望,同时提倡通过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克服仇恨和缓解阶级对抗。

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人与人之间深沉的爱和燃烧的仇恨。

他赞扬友善、自我牺牲和宽恕。

他反对那些压迫底层人民的贵族,另一方面,他也反对那些复仇者暴力的行为。

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人道主义。

本文通过作者对大革命的态度和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来分析人道主义。

本文重点研究《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通过主人公的行为、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生活的背景来剖析作品中的人道主义。

同时也会运用对比和比较的手法来研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双城记》;人道主义;宽恕和爱;自我牺牲;法国大革命AbstractA Tale of Two Cities has won a great number of readers since its publication. It is a masterpiece of the great English writer Charles Dickens. As a historical novel, this book was set in French Revolution and it revealed the mutilation of feudal op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reflected the sharp class antagonism and fierce class struggle, exposing the devilries of the feudal aristocracy. From the humanitarianism of the bourgeoisie, Dickens not only pay his sympathy to the people who suffering a lot, but also be against to the violent revolution. He devoted his hopes to the reforms of some rulers, and advocated to overcome hatred and eased class contradictions through the spirit of love and forgiveness. Both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is novel reflected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In the novel,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people and the deep love and burning animosity among them. He praises kindness, self-sacrifice and forgiveness. He also opposes the nobles who tyrannized over the lower class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he blames avengers to resort violent means. The main idea of the novel is the humanitaria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manitarianism from the author’s attitude to the revolution and the characters’ ac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humanitarian sentimentality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Then, we can analyze the author’ idea about humanitarian by hero’s actions, character traits, their behavior and the background they lived. It also deals with the humanitarianism through comparison and contrast.Key words: A Tale of Two Cities; humanitarianism; forgiveness and love; self-sacrifice; The French Revolution1、“双城”对比小说中的双城指的是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在这两座城市的生活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这种对比也成为小说的另一主题。

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本文概述《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人道主义思想而著称。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探讨了正义、爱与仇恨的复杂关系。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探讨其对于人性、社会公正和历史进程的独到见解。

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解读,我们将揭示狄更斯如何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他对于人类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愿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发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概述狄更斯,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以其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因其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备受赞誉。

在《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关注社会不公,同情底层人民,倡导爱与宽恕,反对暴力与压迫,这些思想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不公和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注上。

在《双城记》中,他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

他深刻同情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通过主人公卡顿的牺牲和博爱的精神,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不公,追求平等与正义。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倡导的爱与宽恕的精神上。

在小说中,尽管卡顿和达尔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恩怨情仇,但最终卡顿选择了以爱的力量去宽恕达尔奈,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与宽恕的精神,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仇恨与偏见,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彼此。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暴力与压迫的反对上。

在《双城记》中,他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的暴力与血腥,表达了对暴力革命的否定。

他认为,尽管暴力革命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暂的变化,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色彩,同时也深受其对于人的关怀和同情的影响。

在他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狄更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内在复杂性和变化,同时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并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福祉和尊严的思想。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遭遇、行为和内心来阐述他的人道主义理念。

他认为,无论是身在高位还是低位,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权利,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

这种思想可以在小说的开始就得到体现,当卡特利将夫人试图坐在驾驶座上,而那个座位显然属于“绅士”,他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人。

对此,狄更斯是非常反感的,因为他相信人们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生活,并相互尊重对方。

这种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小说的主要情节中,人道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

小说讲述了一个围绕着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在这个极具暴力和混乱的时代,狄更斯通过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试图在这些动荡的时刻为那些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压迫的人寻找一些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在小说的情节中,众多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的压迫。

通过狄更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是多么残酷和不公。

但是,狄更斯并没有停留在描写上,而是尝试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念融入到这些人物的命运中。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小说中的人物夏尔·达内(Charles Darnay)。

夏尔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但是他被家庭中的错误选择和无情政治环境所影响。

尽管夏尔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但他的人性和善良却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夏尔开始对法国贵族的虚荣和堕落感到厌倦,抛弃了他的家族背景,移居到英国,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浅谈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文学)

浅谈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文学)

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反映了当时法英两国,尤其是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并通过对各种人物的遭遇及人性的分析展示了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但是,作者又极力提倡用仁爱和宽恕来化解仇恨,又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文学即人学,从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问题总是围绕着如何看待“人”,每个作家总要借助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道主义想法。

从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在他看来,无论是阶级压迫还是阶级反抗,都不能全然符合他的“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倒是伦敦宁静有序的生活令他心安。

作为一名作家,他无力改写历史,让社会状态完全迎合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但他可以倾情地对符合他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进行刻画和赞美,无情地对反面人物进行披露和谴责,以表达他的人道理想。

作家对社会评价的出发点是他的人道主义,对人与人性的褒贬也自然立足人道主义思想,凡符合者即爱,不符者则憎。

顺着狄更斯的人道思想脉络,笔者将《双城记》中的人物分成阶级压榨者,以暴抗暴的革命者,以及在阶级斗争浪潮中,无论是阶级压迫抑或阶级反抗都倍受伤害的仁爱者三类。

前者代表人物:艾佛瑞蒙德侯爵兄弟,是作者着力鞭笞的凶恶贵族。

这一类人凶残暴虐,行径令人发指,最终受到人民的裁决得到可耻的下场。

第二类革命者中,作家着重写的是德发奇夫妇,特别重彩描绘的是德发奇太太,这个并非革命真正代表而仅是革命队伍中人民复仇者代表的形象,。

前两者都不符合作家的人道理想,只有第三类仁爱者,才是狄更斯真正赞许的。

在他的笔下:是洛瑞的朋友之爱,使露茜长大成人;是露茜赤子之心,让浑噩的灵魂复活清醒;是马奈特医生的亲子之情,使露茜和达雷幸福地走到一起;是卡顿对露茜的挚爱,让达雷绝处逢生,免去露茜的丧夫之痛;是普洛士小姐对主人的无私关怀,才最终以爱的力量战胜了“恨”的化身。

在《双城记》中,爱与恨就像水与火一般,当恨的火焰窜得越高的时候,爱的水也便越沸腾,并散发出巨大能量的“蒸气”。

浅谈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

浅谈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

2014.08学教育41浅谈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吴晓凤(湖北省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荆门448000)[摘要]狄更斯作品中的人性表现让读者对他所崇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起源于他所处的时代,狄更斯希望通过人道主义精神去拯救当时畸形而罪恶的社会,而这些思想都很好地体现在了他的小说人物当中,让后人对人道主义思想有多维的阐释性和解读性。

[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体现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所创作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堪称是杰出的巨作。

其作品中主要描绘的是他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情景,并通过敏锐的眼光透视现代生活,披露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行。

在狄更斯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贯穿全部作品,成为小说最终的主导思想。

一、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在西方,人道主义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抽象而普遍的人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以及中世纪民间艺术中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承,在新时代和社会的推动下,重新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都继承了中世纪民间文艺中资本主义的揭露精神,并且其揭露更加的深刻全面。

二、狄更斯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是道德著称的时代,人道主义思想非常流行。

狄更斯从小就家境贫寒,属于社会的最底层阶级,因此他很容易接受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反对一切不道德的现象,并在生活中努力去帮助不幸的人。

在现实生活与劳动人民密切接触中,狄更斯对它们有了深刻的感情,这些劳动人民纯朴的性格给狄更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十分钦佩崇拜这些劳动人民,并为他们不幸的遭遇而感到愤怒。

这些经历对狄更斯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相信崇高的人道主义力量可以感化人们,甚至能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1]。

因此,在狄更斯作品中,他有意无意地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描写,要么给予他们美好的结局,要么在它们餐风露宿艰苦的生活中增添一笔人性的关怀。

狄更斯与老舍创作中人道主义之比较

狄更斯与老舍创作中人道主义之比较

道主义 。他理解的人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 , 他的人道 主义就
是 以此为 出发点 的。他强 调“ 人类 之爱 ” 这 是他 人道 主义 ,
思想 的核心之一 。
中, 小人物生活的集 中体现及对 小人物命 运 的关 切 中, 在对 作家肯定 了人 的价值 、 权利和尊严 , 肯定了人对幸福 的追求 ,
生命 的崇 高求 生的欲望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意义上去给 予描
狄更斯与老舍的人道主义思想成因 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 恰恰是他本身 的人 道主
写与展示 , 这无 疑已涉及到人 道主义精 神最为 根本 的范 畴。
检视 老舍 的文学创作 ,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 已在其所描摹 的社
义思想的真实反映。他 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 ,
于大资产 阶级和无产 阶级之间 , 一方 面对贵族 , 资产 阶级 大 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垄断非常不满 , 另一 方面又对无产 阶级 的 革命风暴深为恐惧 。他 的思 想武器 是 以人 性论 为基础 的人
仁 , 意剥削、 任 压迫穷人 , 过着逍遥 自 , 却 在 奢侈荒淫 的生 活 ;
穷人拼死拼活地劳动 , 反而在死 亡线上挣扎 。在鲜 明的对 比
狄更斯与老舍创作中人道主义之比较
卢 丽 萍
(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 , 湖南 永州 450 ) 20 6
【 摘 要 ] 狄 更斯和 老舍 的作 品遵循 批判现 实主义原则 , 以悲天悯 人 的人道 主义情 怀展 示 了下层 民众 的 悲苦 生活 。文
章试 图在探 究他们的人 道主义思想起 源基础上 , 对他 们作品 中人道主 义思 想加 以比较 , 从人 物描 写 , 革命的 态度 以及 在情 对

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经典小说,其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狄更斯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法国大革命和封建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首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表现出了对贵族阶级的极大憎恶和蔑视。

他通过对贵族残暴行为和虚伪面孔的揭露,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阶级不平的愤怒。

同时,他通过描绘梅尼特医生等理想人物,表达了对善良、正义和爱的推崇。

其次,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强调了人性的双重性。

他既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看到了人性的阴暗和丑陋。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双城记》具有了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最后,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表现出了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他倡导以仁爱消除社会矛盾,反对暴力和革命的暴力,主张通过社会改良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种思想体现了狄更斯对人类社会和平、公正和爱的追求。

总之,《双城记》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说,它通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探索,表达了狄更斯对人类社会的理想和追求。

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原则

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原则

论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他从自己不幸而艰苦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文学创作揭露生活残酷的真实,他把宣扬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面旗帜,引导人们博爱,共创一个美好的社会。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了狄更斯的《双城记》,着重分析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从而对狄更斯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狄更斯;《双城记》;人道主义狄更斯作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众多不朽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维多利亚的时期,他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切,使他成为了一名典型的人道主义小说家。

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人物进行揭露和批判。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那就是“人性的呐喊”:颂扬人性美德,追求没有阶级斗争、人人平等、仁爱的“理想王国”。

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

”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

他讽刺压迫人的社会,歌颂被压迫者的本性。

他怀着对受苦人民的同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与邪恶;他相信崇高的道德力量能感化人、改造社会。

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创作立场使他赢得了同代人的尊敬,他通过他的笔也曾对英国社会产生过影响。

高尔基怀着深厚的感情写道“对我来说,狄更斯始终是使我尊敬佩服的作家,这个人了不起地懂得最难的人类爱的艺术”。

人道主义来源于16世纪的拉丁文,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层是指人文学、古典文化研究或是复活古典文学、个人主义和批判精神并强调文艺复兴的特征;第二层是指人道主义,它主张发扬社会福利事业、改良社会制度;第三层是指以人类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一种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杨婷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6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老舍和狄更斯的小说遵循批判现实主义原则,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

后者充满了善与恶握手言欢的乐观场面,而前者往往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幽默的外表下深藏着作家复杂而忧郁的感情,鲜有大团圆式的虚假场面。

文章将具体分析老舍与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人道主义;乌托邦;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7)03-0085-05收稿日期:2006-10-13作者简介:杨婷凤(1981-),女,河南三门峡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老舍与狄更斯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大师,他们的小说创作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的小说都沉痛地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流露出了作家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都相当娴熟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个流光溢彩的幽默世界,堪称世界级的幽默大师。

那么,狄更斯和老舍之间的文学影响与接受问题具体是怎样的呢?本文将通过对两位作家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异同的比较,对老舍对狄更斯的文学借鉴进行较为详细彻底的清算与梳理,以期在比较视野下能够更为清晰地展现老舍小说创作的特点,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老舍的情况及其作品的特点,并以此推动当下老舍研究的发展,哪怕是小小的一步。

一、老舍与狄更斯的文学因缘生活经验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以至于有人说, 某些生活经验有时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进程,如一次旅行、一种友谊、阅读一本书等。

[1](P76)老舍出国之前在文学创作方面并无建树,只发表过一个短篇小说!小铃儿∀,可是他自己并不看重,说是只为 充个数儿,他甚至说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可以写点东西去发表[2](P4)。

老舍在27岁时到英国去教国文,为学英文读了许多小说,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狄更斯的小说。

他自己也极其看重在英国的这一段生活经历,他在一次演讲!我的创作经验∀中坦白道: 二十七岁,我到英国去。

设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了个小说家###虽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说家。

到了英国,我就拼命的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

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

离开家乡自然时常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3](P202)他刚好刚读了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和!匹克威克外传∀,就仿照狄更斯小说的形式,写起小说来,于是就产生了!老张的哲学∀。

老舍看到作品被印成铅字发表了,就非常高兴,又仿着狄更斯的幽默写了!赵子曰∀。

他说没有 老张,决不会有 老赵,这两本是 同窝的一对小动物[4](P8)。

此后,老舍的创作就一发不可收拾,又写下了!二马∀、!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增添了不少光辉的不朽篇章。

老舍小说无论在题材选择、内在思想、还是艺术手法上都从狄更斯那里受益匪浅,他的小说中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揭露,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流光溢彩的幽默世界都与狄更斯的小说如出一辙。

狄更斯小说中的幽默是老舍最爱不释手的,也是贯穿他一生的创作的东西。

这点我们将在另外的篇章里专门论述,本文主要谈一下老舍与狄更斯小说中思想内容上契合与相异之处。

狄更斯以其卓越的才能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图画,描绘了 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的 生活和命运、欢乐与痛苦,纵观其作品,我们清楚地看到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其一生的创作之中。

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 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

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

他讽刺压迫人的社会,歌颂被压迫者的本性。

[5](P41)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感人至深。

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作家点燃的人道主义火炬照亮和温暖了多少穷苦人的心,孩子们甚至把他当作圣诞老人一样喜爱和尊敬。

可见,民主精神、人道主义理想、以及对民族语言和艺术宝库卓越的运用,正是狄更斯深受英国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所在。

%%对我来说,狄更斯始终是使我尊敬佩服的作家 ###高尔基怀着深厚的感情写道: 这个人了不起地懂得最难的人类爱的艺术。

[6](P448)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抽象而普遍的人性。

人道主义本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是从拉丁文Hu m an i s tas(人道精神)一词引伸而来。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的欧洲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就是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禁锢,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意志自由,要求恢复人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个人才智的发展和世俗的幸福生活。

人文主义者主张以 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个性解放,肯定现世生活,他们认为人有追求幸福与个人自由的权利。

欧洲资产阶级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了以 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了以 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人性既是他们的理论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的理论的依据。

人生来就是自由而平等的,这是天赋与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剥夺它。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的,他理解的人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它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他强调 人类之爱,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强烈反对革命,他认为革命手段太残忍,革命不过是个人的报复行为。

他幻想用道德感化的力量改造社会,使恶人良心发现,自动改过自新。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反对一切血腥和暴力的行为,认为凡暴力都是混乱不堪的毁灭性行为,贵族的暴力和革命的暴力同属 恶的范畴,应该一律加以消灭。

他通过他的作品!双城记∀呼吁:暴政必定引发暴力,社会危在旦夕,流血只能造成更多流血,冤冤相报终无休止;人人都应以仁爱为怀,只有人道主义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的完美状态。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如何建立中国新文学这一问题上,五四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主要也是借鉴外国文艺运动与创作的经验。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介绍 人权说,倡导 人格独立,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反对 非人的文学、提倡 人的文学[7]。

周作人的 人的文学这一套观念,就完全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的。

周作人以 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从而使 人的文学成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成为 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一定意义上,我国新文学可以说是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走上历史舞台的。

老舍没有直接参加五四文学运动,但正是五四运动的影响,奠定了他献身文艺的写作基础。

老舍在! 五四给了我什么∀一文中说: 没有&五四∋,我不可能变成个作家。

&五四∋给我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

[8](P299) 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

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8](P300)可见,老舍是自觉地在五四反帝反封斗争中接受人道主义洗礼的,他将这种思想和感情与狄更斯式的幽默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人道主义情怀。

二、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之形成首先,狄更斯和老舍有着极为相似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而且二人的感情、气质、性格也极为相似,故此二人的小说作品在题材选择与表现内容上也大致相类。

狄更斯出身卑微,祖父、祖母都是仆役。

他生于朴特西近郊的一个职员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后日渐穷困,债台高筑,他的父亲被投入债务监狱。

十岁的狄更斯被迫中断学业,在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每周领到薪水后,他就带着钱和食物到监狱去探监,与家人团聚。

这些苦难的日子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监狱中的见闻使他对饥寒的儿童、贫穷的劳动人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对贫富严重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愤恨。

他后来又做过律师事务所的书记、法院的速记员和新闻记者,狄更斯早年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熟悉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接触到种种社会问题,观察到了伦敦生活的各个角落。

他抱着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暴露了上自法院、上流社会下至监狱、济贫所种种令人发指的黑暗现象,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戕害人民的反动本质。

老舍出生于北平小羊圈胡同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一位每月只拿三两饷银的护军,家里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

在三岁的坎儿上父亲又丧命于八国联军的枪炮之下,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全靠母亲给别人浆洗缝补衣服度日。

贫苦的生活环境与动乱的社会现实使老舍早早饱尝了贫穷的生活和生存的辛酸与艰难,目睹了巡警、裱糊匠、洋车夫等北平各种下层人民的种种不幸,也看到了旧中国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中,他说自己自幼便是穷人,性格上又受了母亲的影响,变得刚强和义气,只知道 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因此他能够从自身出发,以个人感情去体贴穷人的感受,对穷人的不幸遭遇他感同身受,他正是抱着这样的同情心去精心描摹穷人酸甜苦辣的生活以及他们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他在作品中表现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他才被授予了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狄更斯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经常被描述成一个歌舞升平、井然有序的太平盛世。

但是,这是一个向大规模资本主义道路急剧转变的时期,海外殖民掠夺英国资产阶级迅速暴富。

与资本家的巨额利润相对的是,大批小资产阶级分子被打入贫困的地狱以及无产阶级在严酷的剥削下已经到了无法维持 奴隶生活的地步,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已显露出它残酷的全部真相。

在狄更斯的小说世界里,他始终以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为己任,孜孜不倦地将其贯穿于一生的创作中。

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博兹特写集∀里,狄更斯已经同当时的资产阶级文学主流相反,而以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姿态出现了。

大都市(主要是伦敦)生活是狄更斯创作的核心,!博兹特写集∀已经清晰地显现出19世纪英国巨大的政治与工商业中心的形象。

作者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首都最贫穷最肮脏的小角落里,并展示出贫民窟居民穷困、罪恶以及因饥饿而死亡的骇人听闻的惨景。

在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法院执法员助手∀里,主人公曾不得不把无力交付房租的老寡妇一家赶出家门。

要去查抄抵债,她已一无所有。

由于苦难的摧残而神经错乱,她很快就死掉了。

接着,她的大女儿被无法摆脱的贫困逼到绝望的境地,也自杀了。

失去亲人的孩子们进了贫民习艺所,继续接受无尽的折磨。

作者借主人公的口说出,这绝不是一桩个别的偶然事件,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他的!匹克威克外传∀又以流浪汉小说的模式借匹克威克及其朋友的旅行展示了更为广阔的英国社会全景,深入社会制度层面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党制度、司法制度、教育制度、福利制度、宗教制度的伪善和吃人本质以及债务监狱的残酷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