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二轮复习 第五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第五讲 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近代史
巩义二中东校区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近代史【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己对19世纪后半期历史事件的整理,记牢事件的先后顺序,在此基础上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学生通过联系世界史,结合中国近代史从冲击反应的角度,应用近代化史观去理解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历史,记住近代中国落后和向西方学习的表现。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并讨论,能说出哪些是史论,哪些是史实,在此基础上体会史论史实之间的联系。
【考试大纲】: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3.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
【知识梳理】:二、说出和以下战争前后有因果联系的事件。
【中国+世界】1.两次次鸦片战争战争前:英国工业革命,中国闭关锁国战争后:社会性质改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资经济出现,新思想的萌发。
2.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体西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3.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前:第二次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战争后:半值半封性质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失败,列强瓜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展开,义和团运动展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实业救国思想;。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前:战争后:半值半封社会性质形成,清末新政,革命派发展—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思想形成。
【合作探究】:1.从世界史发展的角度,把19世纪后半期中国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说明各自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前: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中国开始被动融入世界体系,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学习西方以器物为主。
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中国半值半封社会最终形成,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学习西方以制度为主。
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前期公开课1840-1894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 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 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 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教育类
刘坤一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21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 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成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 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 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 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 晰;280字左右)
11
重点突破二: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动
(1)思想上:
1、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近代化史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矿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 机器大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开启了近 代化的中国外交。
22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4年)
专题十二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命题规律】(1)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属于高考热点篇章。
(2)从内容上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西学东渐等是高考重点。
(3)从形式上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考查。
【考向预测】用现代化史观,从新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工业的产生、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西学东渐。
近年,从正面评价洋务运动逐渐成为高考命题专家的共识。
【主干基础知识记忆】【阶段特征】一、政治上: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②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过程: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③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拓展深化】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上通商口岸的开放(1)从革命史观看,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开辟租界,把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也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2)从现代化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辟,客观上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较早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它成为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着带头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放,使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从文明史观看,通商口岸开放,有利于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通史2017..
社会生活:西方生活习俗、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中国 近代化。
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 ②1865 年,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政权侵略新疆, 获英俄支持。 ③1871年,俄出兵强占伊犁。 (2)目的: 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
考查要点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1)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直接和主要原因。
②小农经济自身的落后性、脆弱性,抵挡不了先进资本主义经 济的冲击。 (2)表现: ①标志: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洋纱洋布(商品输出),中国手 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 要。 ③商业和金融业变化,买办和买办化商人出现,贸易中心转移 到上海。
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革命史观: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 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文明史观: 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 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 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整体史观: 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 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 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社会史观: 随着列强的侵华,西方的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 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二轮五单元: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2)以文明史观看,是中国向政治文明(专制到民主)、 经济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手工生产到机器 生产)、思想文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的转变 (3)从近代化史观看,是中国向政治近代化、经济近 代化、思想近代化等转变
(4)从全球史观看,是中国加强与世界联系、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 (5)从社会史观看,是国人日常生活逐渐变化(衣食 住行等),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等转变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概要: 1.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任务相同,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不同 2.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反侵略(帝)反封建 ④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大任务: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1.政治:
①鸦片战争:起因、过程、结果、影响
《南京条约》及附属条约
②二鸦:起因、经过、结果、影响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③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结果、结果、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④民众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经济:
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背景与目的、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军事、 文化教育)、影响
两半完全形成(19c60s---20c初)
两半深化(20c初---1919.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②晚清政府(1840-1912)、 北洋政府(1912-1928)、
国民政府(1927-1949)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2019届二轮复习: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 【课件】(73张)
调动基础知识不力。 例如本题甲午中日战争
前, 西方人士预测“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有的考生 因基础知识不牢固而误选 A 项。实际上,清政府对军队西 式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过, 在清末新政中有过, 甲午中日 战争前军队的西式改革并未完成,故 A 项错误。B 项,联 系西方战前是否赞赏集权制即可排除。D 项说法没有依据。
2.(2017· 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 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 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3.(2017· 全国卷Ⅱ)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 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 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
4.(2016· 全国卷Ⅰ)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 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 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答题短板
借助历史时代特征解读史料的能力欠缺。时
解法指导
弄清题干中的问题, 正确调动基础知识进行
论证。 例如本题的问题是: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的 主要依据, 显然要求调动相应的基础知识。 可以从甲午战前 与军备优势相关的政、 经等方面入手思考, 洋务派创办一批 军事工业和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创办近代海军等,这 些军事方面的成果是支撑这一历史结论的重要史实依据。 故 C 项正确。
高三二轮复习通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D 两项均晚于 B 项。
答案:B
2.(2017·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
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
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
“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
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
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解析:根据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
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维护封建
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
答案:A
4.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
方 工 业
经 济 方 开①②的 始自 济 解自内经 推然 开 体然忧济 动经 始外经附 了患济庸中的开,国沦 被促始被工为迫动解纳业列卷有和体强入入化利欧,的济资的于风中市体本步场系美国主伐和雨逐义。产的渐世地刺沦界,激为经,列济洋 运洋强体务 动务的系运商。动品刺兴市激了起场,和民 本 的民原族料族 主 产资产资 义 生产地阶,级沦产为生西,
根据清代定制,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其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 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民政和司法,但两司听命于六部,六部 可以控制督、抚,但到湘军将帅担任督、抚后,手中有兵有将的督 抚把两司降为属官,不听部臣指令,朝廷也不得不迁就。这种局面 说明: A晚清政府完全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B湘军的兴起,改变了晚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C汉族地主崛起,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失衡 D湘军将帅力图割据自治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主题二
近代列强侵华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1.特征:(1)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列强侵略以发动战 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侵略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 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 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3)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 华”到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美、日;侵华主要格 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及
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经济侵略过程可从打开中国大 门——商品输出市场、 原料产地——资本输出这一主线来回 答, 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相关所学知识来回 答。
答案 侵略活动: ①鸦片战争后, 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取得了内河航 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并打入中国 内地市场;③通过控制中国海关,发展外商在华企业,组织 洋行经营对华贸易等,扩大商品输出。
2.关系:(1)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 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 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 (2) 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则是以扩大资本 输出为目的,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 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列强瓜分世界的要求。 综上所述,列强侵华的手段多样,但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必然产物。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相联 的。
【课堂新坐标】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近代篇第7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2)时代局限性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 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 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D [本题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 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 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 A、B、 C 三项。“中体 西用”思想出现在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而《天朝田亩制度》是 1853 年颁布的,故 D 项符合题意。]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理 考 点 · 知 识 重 组
第 7 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明 考 向 · 主 题 突 破
专 题 限 时 集 训Biblioteka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1840~1894 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 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 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C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 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 A 项; 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 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 B 项;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一步步 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 D 项;清政府由闭 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 代外交转变。]
二轮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点击高考:
•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8)奕䜣力倡洋 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 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卷Ⅰ) 29. 晚清现 代化的趋 势(洋务 运动)
知识体系构建:第二次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1、中体西用; 近代交通传媒 冯桂芬、奕䜣、 1、1872年, 曾国藩、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2、顽固派和洋 2、1872年, 务派论战; 《申报》; 3、早期维新思 3、1877年, 想。 自办电报; 王韬、郑观应; 4,1881年, 商战、改良政治。 唐胥铁路。
点击高考:
•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 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 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点击高考:
• (2012·全国大纲卷·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 “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 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 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 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点击高考:
•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877年, 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 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 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 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前期公开课1840——1894
1840—1895年的近代中国 概述阶段特征: 一、主干知识梳理(史实)
1、政治: (1)列强侵华: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2、经济: (1) (2) (3) (4) 3、思想文化: (1)地主阶级抵抗派 (2)地主阶级洋务派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4、社会生活和习俗:
①政治:列强侵略,商品输出,中国主权逐步丧失,中 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加深;中国人 民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揭开了……序幕 ②经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经济结构变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机器 工业)近代企业产生;中国开始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并艰难发展 ③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学习西方,谋取民族独立成 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经历了从地主阶级学器物到早 期资产阶级学制度的发展
四、现代化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1)思想上:
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①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矿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 大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开启了近代化的 中国外交。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 ◆ 现代化含义:从1500年开始,人类由传统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开始了现代化进 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经济、政治、文 化、科教、生态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 •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 社会生活——城市化、衣食住行、社会习俗 文明开化。
二、思维拓展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 之路。结合16—19世纪的东西方史实,填充下表; 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中国与西方经济近代化起步的比较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潍坊一中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研究指出 ,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响〞模式②“侵略——革命〞模式③“早期启蒙〞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B.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A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题干表述 ,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 ,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 ,解读题干:①“冲击——反响〞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②“侵略——革命〞模式中 ,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③“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
综上分析 ,故正确答案选 A;其余 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对抗斗争·鸦片战争;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2.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
以下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③西学传入 ,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④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D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撞时 ,两种文明必然会产生冲突 ,在冲突中又会融合。
西方工业文明是先进的 ,而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落后的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必然会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 ,冲突中又会融合。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由器物到制度 ,再到思想文化 ,表达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
1840年-1894年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实际领土完整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主权均已遭到破坏(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的国家,是相对于“独立国家”和“殖民地”而言的。
“半封建”:是指封建制度已遭瓦解破坏,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内容
(1)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2)经济: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3)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4)文教:兴办学管,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3.评价
(1)进步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一单元近代中国转型与近代化艰难起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由于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难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4.影响: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由进攻转向防御,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四)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干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1.提出: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第五讲 列强侵华战争与民族危机(1840-1901)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个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 1949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个阶段 清朝后期(1840—1911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 A、外国资19本27主)义→侵南略京国中民国政,府使统中治国(1逐92步7—沦1为94半9)殖民地
(3)直接原因(导火线):中国禁烟运动,英国以武力保护鸦片 贸易。鸦片走私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白银大量外流, 造成“银贵钱贱”‘银荒兵弱,危机清朝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 担,影响人民的生活;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运动。
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 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 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 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 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 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 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 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 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2、鸦片战争的经过
(1)第一阶段(1840.6-1841.1)
两半个封时建期 社会的侵华史
18B40、中国人民为改约变80屈年辱地位,奋191起9五抗四争运、动反约抗30年侵略1、949
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C、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D、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两对矛盾 A、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3)美俄趁火打劫:俄国攫取中国大片领土,美国因国内战争, 未及时参与,但事后借口“利益均沾”掠取大量特权。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②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落后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③空想性:完全的平均主义是不切实际的,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3)结果:未真正实行。原因:落后性、空想性(根本);战 争环境(客观) 3.太平天国后期的治国方案是什么?其目的及内容各是什么?如 何评价? (1)方案:《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 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教等方面,较全面 ①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法治; ②经济:仿效西方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开设工业,奖励科技发 明;(实质: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 ③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④文教、社会福利: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禁止贩卖人口(具体措施了解即可)
(3)评价: ①革命性: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精神 ②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 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 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③空想性:未能真正施行: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和实施条件(根本);处于战争环境 ④局限性:不是农民阶级斗争的产物,不能调动农民的 革命积极性;对外国侵略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以革命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革命史观: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及外国侵略者 ,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近代化史观:一定程度减少了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 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 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 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 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 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 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摘编自《甲 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 ( 1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 且政治腐败。 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 具体说明理由。 ( 2)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 国力增长迟缓。 (3)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 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5讲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二、晚清统治的变化
(1)地方势力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下移 制的破坏 (2)列强干涉中国内政: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外国人在华横行霸道 (1)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冲击。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 官僚体系 除科举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的演变 (2)汉族官僚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中,汉族官僚势力上升, 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引入:鸦片战争后,产生于西方的外交制度和国 际法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古代的宗藩体系逐渐瓦解 国家治理 (2)海关税收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国境关 的变化 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3)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出现,1898年创立的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社会 变迁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工厂制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与此同时,近代西方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日益近代化
研学 核心命题
考点一 列强侵华和晚清统治的变化(高考常考点)
考点解读:晚清时期,由于列强侵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清朝的统治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既有 满足列强侵华权益的一面,也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近几年高考命 题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变化”上。
2.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的表现 (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侵略中国的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2)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 日战争之后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3)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 争之后列强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 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 强侵华方式转变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2.4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通史综合测评(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高三模拟)1838年6月,大臣黄爵滋上奏道光帝严禁鸦片。
道光帝将此奏折下发各地将军督抚,令其“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
不久,收到29份议复奏折。
检视这些奏折,基本上没有提到英国,对禁烟可能导致英国的反应亦未提及。
这反映了()A.官场中结党营私现象严重B.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无关C.地方大员都反对严禁鸦片D.“夷夏之辨”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材料中未提及官员关系,故A项错误;鸦片走私与英国相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地方大员对鸦片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重视英国与走私鸦片的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7·郴州市高三质检)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时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入侵我国,对中国的边疆、沿海均造成威胁,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工具,关键原因是“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9世纪90年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昆明市高三月考)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
该项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洋务运动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措施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 办的方式,有私人资本, 部分产品投入市场,雇佣 工人生产,因而具有资本 主义性质。)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根本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英法“修约”要求被拒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 结果: 1858 年签订《天津条约》, 1860 年 10 月签订《北京条 约》。
内容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② 《天津条约》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 传教;④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 《北京条约》 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一部分官 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解析】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 与英国在官方交往上是平等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中英 两国外交往来的规定,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 国对待英国不再保持天朝上国鄙视外邦的华夷观念,故D项正确。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 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 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入侵。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棉纺织业 的衰败(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2)标志:中国传统手工 _________
(3)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推广。 (4)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考向二 从社会史观审视太平天国运动
[典例2] (2015· 江苏高考)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 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
落 „„则是他们的悲剧。 ”“ 他们 ”从 “喜剧” 走向 “悲剧 ”
的根本原因是(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找关键点 “从农民涌入金陵”到“天京陷落”即可判断材料 探讨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调动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 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比较备选项,农民的社会角色与此最相 近,故选D。
经济
思想 文化 社会 生活
考点一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政治上)
考点一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政治上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内容: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 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赔款 2 100万银元;关税协定;列强取得 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3.影响 (1)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商品输 出为主)。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 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资政新篇》 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 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考向一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
【典例1】 (2013·课标全国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 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 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 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
1、起因: 务 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过程 (1)前期 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 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2)后期 ①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②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 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③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3、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因经济地位而产生的局限性。 ②客观原因(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时代局限性: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 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 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
考点二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提示:(1)1840~1894 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 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着 明显优势地位。 (2)1894~1931 年: 在军事上和政治上, 以“以华治华” 为主,以武力侵华为辅;在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 输出为辅。 (3)1931~1945 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 霸中国。 (4)1945~1949 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 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 市场。
中国近代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 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 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 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 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 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 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另一面,将中国推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客 观上的积极作用。首先,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 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开始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其 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须遵循互派外交使节、 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 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专题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7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通史三维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中国处于半 总述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 化迈进
政治 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 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 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求民主的伟大历程。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面对民族危 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 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之一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 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变式训练 (2017·江苏苏北四市高三期中·5)《南京条约》第十一 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 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 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 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 )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变 式 训 练 (2017·吉林长春一模·7)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 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 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 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 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解析】由‚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 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和‚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 想的深刻变化‛可知,通过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使中国开始了解 西方,引起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在不 平等条约的背景下对中国的一种侵略,故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 丧失是中国近代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故C项错误;直 接促使人们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因素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坚船利炮 的威胁,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