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至70年代文学

合集下载

2.50-70年代小说创作

2.50-70年代小说创作

1.体裁:短篇、长篇创作突出,中篇成绩有限
A.“短篇小说家”是50、60年代独有概念 代表作家: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
王愿坚、茹志娟、林斤澜、陆文夫、唐克新
B.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比较繁盛
四、类型单一化趋势 A.创作内容 B.人物处理 C.风格(心理描写)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2.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三里湾》、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3.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 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 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 的 、曲波的 、吴强的 、冯德英

、梁斌的
、欧阳山
的等。
的以及稍后出
50——70年代小说创作
主讲人:李艳葳
第六章 小说的体裁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遇
1.疏离:茅盾、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废名
2.转向:巴金、艾芜、沙汀 3.受挫:丁玲、萧军、路翎 4.新生: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赵树理、柳 青、吴强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1.“题材”的概念:
2.左翼作家眼中的“题材”=文学的“性质”
1.第一次文代会: 2.50-60年代主要的文学批评有哪几次? 3.请列举6位山西派作家。 4.请列举6部赵树理的作品。
5.“革命历史小说”概念;并列举6部此类长篇小
说及作者。
Eg:知识分子、工农兵 3.1949.8.1,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可不可以写小 资产阶级”的争论 Eg:胡风、茹志娟、周扬
4.题材等级划分: A.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带有群体性特征 B.不同题材是具有不同等级的 强调政治生活性质,因此“农村题材”≠“乡土小 说”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

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色与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香港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

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摊开香港的地图,就看见那地形是一个半岛加许多小岛;正好象征香港文学,一面来自大陆的母体,一面却伸向蓝汪汪的海洋。

70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拓荒期香港新文学真正崛起是在1927年以后,“五四”新文学传统传播到香港,香港的报刊开始纯粹发表新文学作品。

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香港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诞生。

《伴侣》创刊和“岛上社”创办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30年代香港新文学杂志大量涌现,其中以《红豆》月刊(1933年12月创刊)影响最大。

而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则是侣伦。

二、40年代1937年抗战爆发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内地作家和文化人避难香港,在港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如鲁迅、许地山等人来此讲学,茅盾等人来此创办杂志,从而掀起了香港第一次文学创作高潮。

具体表现在:(1)创办文艺刊物,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等。

它们大大活跃了香港文坛。

(2)以创作影响、带动本土青年作家,如侣伦、舒巷城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进步很快。

1939年3月26日,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从组织上推动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南来作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绩,如茅盾、萧红、许地山的小说,茅盾、楼适夷的散文,戴望舒、徐迟、袁水拍的诗歌,许地山、萧红的戏剧等。

这些作品大大丰富了香港的新文学。

抗战结束,1946年内战爆发后,一大批作家第二次南来,阵容比第一次更为强大,代表性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夏衍等。

他们在香港创办杂志,组织文社,开设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深入探索了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 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这些经典作品包括《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 史》、《红岩》等等。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杨,他采用了独特的批评方式,即“颠倒”的批评方式,通过研究文本中的历 史,来探索特定时代人们想象中国和自我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而 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文学经典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李扬对八部小说的解读都十分精彩。
其中,我对《青春之歌》的解读印象深刻。李扬把林道静及其三个男性之间的关系看作是这部书 的叙事核心,而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和江华这四个人的情感纠葛,被视为一种不同社会身份 之间关系的“寓言”。他通过对林道静成长过程的剖析,揭示了不同的话语类型对林道静成长的 影响,进而把这部作品解读为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解放的过程。
精他彩通过摘对录《林海雪原》的解读,揭示了民间话语如何“生产”革命生活的魅力;通过对《红旗
谱》、《创业史》的解读,展示了如何“生产”一种新时代农民的意识和形象;通过对《青春之 歌》的解读,剖析了知识分子的政治解放;通过对《红岩》的解读,为共和国的革命历史“生产” 了一种宗教般的热情认同;通过对《红灯记》、《白毛女》的解读,“生产”了文化革命时代的 人格镜像;通过对《第二次握手》的解读,“生产”了充满魅力的现代伦理关系。
阅读感受
例如,《林海雪原》这部作品,我对它的理解仅停留在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层面上,但李 杨在书中指出,《林海雪原》更是一种“人性证明”,它强调的是人性的普遍意义和价值。这种 新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这部作品,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作品。
《红旗谱》这部作品,我对其的理解主要集中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上,但李杨在书中提出, 《红旗谱》实际上是在讲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种观点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部作品的主题 和核心。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50-70年代文学)-试卷2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50-70年代文学)-试卷2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50-70年代文学)-试卷2(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聂华苓的代表作是 ( )(分数:2.00)A.《与永恒拔河》B.《桑青与桃红》√C.《台北人》D.《胡雪岩》解析:2.《三家巷》的作者是 ( )(分数:2.00)A.欧阳山√B.杨沫C.王愿坚D.陈翔鹤解析:3.以下哪部是陈映真的作品? ( )(分数:2.00)A.《将军族》√B.《城南旧事》C.《雪地上的星星》D.《桑青与桃红》解析:4.以下哪个人物不是出自《红岩》? ( )(分数:2.00)A.许云峰B.江姐C.华子良D.朱老忠√解析:5.林道静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分数:2.00)A.《创业史》B.《青春之歌》√C.《红日》D.《红旗谱》解析:6.20世纪50年代中期“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代表作是 ( )(分数:2.00)A.《青春万岁》B.《春之声》C.《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D.《活动变人形》解析:7.被称为“诗坛祭酒”的是 ( )(分数:2.00)A.余光中√B.杨牧C.洛夫D.叶维廉解析:8.贺敬之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是 ( ) (分数:2.00)A.《甘蔗林——青纱帐》B.《回延安》√C.《苹果树下》D.《雷锋之歌》解析:9.下列属于冰心的散文集的是 ( )(分数:2.00)A.《樱花赞》√B.《海市》C.《花城》D.《北极星》解析:10.以下属于杨牧的散文集的是 ( )(分数:2.00)A.《掌上雨》B.《年轮》C.《撒哈拉的故事》D.《双城杂笔》√解析:11.下列均属于秦牧的散文集的是 ( )(分数:2.00)A.《星下集》《贝壳集》《潮汐和船》√B.《东风第一枝》《亚洲日出》《海市》C.《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D.《双城杂笔》《藏书家的心事》《另外一种心情》解析:12.《蔡文姬》的作者是 ( )(分数:2.00)A.田汉B.郭沫若√C.曹禺D.丁西林解析:13.“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地下文学”作品是( ) (分数:2.00)A.《艳阳天》B.《西沙儿女》√C.《第二次握手》D.《金光大道》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12.00)14.下列属于林海音的作品的是( )(分数:2.00)A.《城南旧事》√B.《金鳇鱼的百裥裙》√C.《雪地上的星星》D.《婚姻的故事》√E.《晓云》√解析:15.以下关于杨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分数:2.00)A.著有通讯《红石山》√B.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C.著有通讯报告集《鸭绿江南北》D.散文常常从普通劳动者的言行中发掘美质E.有散文集《花城》√解析:16.下列出自《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人物是( ) (分数:2.00)A.林震√B.刘世吾√C.倪吾诚D.林道静E.梁生宝解析:17.以下属于痖弦作品的是( )(分数:2.00)A.《痖弦诗抄》√B.《深渊》√C.《盐》√D.《花季》E.《传说》解析:18.以下属于老舍的作品的是( )(分数:2.00)A.《茶馆》√B.《方珍珠》√C.《西望长安》√D.《龙须沟》√E.《全家福》√解析:19.以下作家作品对应正确的有( )(分数:2.00)A.郭沫若一《蔡文姬》√B.郭沫若一《武则天》√C.田汉一《关汉卿》√D.田汉一《文成公主》√E.老舍一《义和拳》√解析:三、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4.00)20.“新民歌运动”(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1958年,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新民歌运动”,出版了新民歌的选集《红旗歌谣》,涌现了大量的农民诗人和“新民歌”,给诗坛带来了表面繁荣的创作景观。

50-70年代小说2

50-70年代小说2

二、艺术性(P173) (1)艺术构图宏伟广阔。 (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3)抒情议论深沉精辟。
浩然
作者简介
浩然(1932—2008 ),原名梁金广。天津宝坻人。1946年参加革
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 1954年至1964年先后任《河北日报》、《友好报》(俄文)记者, 《红旗》杂志编辑。后在北京市从事专业创作。处女作是1956年 冬发表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 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 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阳 天》(共3卷)、《金光大道》(共4册)、《苍生》、《乐土》;中篇 小说《弯弯的月亮河》、《浮云》等;中篇小说集《嫁不出去的 傻丫头》、《碧草岩上吹来的风》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 《杏花雨》等;儿童文学集《幼苗集》、《机灵鬼》等;《浩然 文集》(2卷),《浩然选集》(5卷)。
《李双双》电影海报与剧照
农民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1925年就读于陕
西省立第四师范。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后,他 的《小二黑结婚》被认为是实践《讲话》方向的代表 作品。50年代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和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被 殴致残致死。代表作还有《李有才板话》《登记》 《锻炼锻炼》,长篇小说《三里湾》等。他是一个来 自民间,回归民间的作家,写农民的生活给农民看, 自称“地摊”作家。他的语言通俗有趣,情节引人入 胜。他的农村小说不同于其他来自知识分子作家的农 村题材作品,而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实实在在地反 映农村的现实问题。
《李双双小传》作品分析

李双双的形象融合了 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 主义的时代精神,凸 显了其勤劳善良、豪 爽泼辣的个性。这是 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 中争得了平等地位和 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 女性的典型,在一定 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劳 动妇女的解放过程。

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 其他:贾湘农——农民领袖,朱老明,伍 老拔,朱老星,老驴头,老套子——进步 或贫困农民。陈贯群——保定卫戍司令, 镇压学生运动的执行人;张嘉庆、夏应 图——学生运动领导人……
《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 朱老忠:是小说刻画最成功的一个农民英 雄形象,他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 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 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 刚正不阿;行侠仗义、爱憎分明;有胆有 识,深谋远虑;勇猛刚毅,风趣乐观。
• 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 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 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 “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
•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
• 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
• 姚士杰: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杨沫与《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
•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08月生 于北京。
• 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 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 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 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
杨沫的作品:
• 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 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
• 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
• 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 • 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
• “重大”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 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
• 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材的作品地 位比较高,知识分子题材、“家务事、儿 女情”类作品地位低。
三、当代小说体裁状况
• 在小说体裁上,5、60年代的趋向是关注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在 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一、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三、港、澳、台地区文学第一编绪论:当代文学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2、“十年文革”期文学(1966—1976)3、新时期文学(1976—)第一章:“十七年”文学绪论: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1、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2、经济上: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的开展;3、文化上:总体上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4、知识群体: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呈现出高度的组织性。

本时期的创作题材:农村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说,“干预生活”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等等。

本时期的文艺政策概况:建国初期的“双百”方针,“八字方针”后的“三次会议”,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等第一节: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召开时间:1949.7.2—1949.7.192、地位:a.是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b.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c.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的总方向;d.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开端。

3、消极影响:①对新形势、新环境等估计不足,致使文艺工作简单化、教条化的毛病;②忽略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导致创作中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③不能正确对待国统区作家,不利于文学的团结和发展。

二、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被认为是歌颂了向敌人(封建主义)投降并为敌人服务的人,即在分清敌友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宣扬了某种改良主义思想,对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缺乏认识,对刚取得胜利的革命合法性认同不利;•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党内,结果可能会导致革命斗志衰退和思想混乱。

2、对俞伯平《红楼梦》的研究的批判•其“红学”研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系统;•其类知识分子被赋予“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判定其学术研究为“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

50——70年代的散文

50——70年代的散文
5
《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初发表时标以“朝鲜通讯”字样, 写了三件各自独立、并无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作者以松 谷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以马玉祥从大 火中抢救朝鲜儿童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 以战士们吃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笑谈“艰苦”来表现他们 对祖国的“忠”。 由于精于选材,使文章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我”较多地进入作品并直抒其情(这也是和一般通讯不 同而和散文相类的),使得文章语气亲切、用笔灵活、感 情浓烈,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令人读后不能不深深地为 之感动,激扬起一种净化心灵的浩然正气。这篇作品一经 问世,立即“以其强烈的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感和对人民军 队的热情赞颂,而传颂一时。” 从此,人们就普遍地用 “最可爱的人”来称呼志愿军、解放军,直至今日。
11
本阶段艺术散文的倾向(第一次崛起) (一)题材较为开阔。
“养花”、“吃茶”这样的作品开始尝 试了;“游山”、“赏秋”这样的文章也出 现了,搪瓷“茶缸”,物件卑微,但摆到了 文学的殿堂;“金达莱”、“五色土”,传 闻神奇。作为个人的情趣、嗜好,它们开始 明显地复归了。
12
(二)思想、文笔也相当洒脱。自由度比较高
葛洛的《龙店乡的喜日》,写了一些因找不到 管理结、离婚登记干部而焦灼、急切的男男女女 们(这个干部八成是进城去看梆子戏了),指出 干部做不好工作并不全是能力不够,而常常是他 们欠缺“一颗时时刻刻为群众利益着想的热诚的 心!”晓立的《节序、风俗和艺术》,描述了现 实生活中的“简单化”、“贫乏”现象,它诘问 说:为什么我们不能使“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更丰 富、更美丽呢?”《惠泉吃茶记》批评了茶具不 整,态度生硬,依赖“虚名”经营生意的情况散 文写作思想上少有顾忌,文笔上也较通脱,还是 颇有些锋芒与才性的——这不仅在前几年很罕见, 而且此后(直至“文革”结束)再无显现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

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色与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香港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

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摊开香港的地图,就看见那地形是一个半岛加许多小岛;正好象征香港文学,一面来自大陆的母体,一面却伸向蓝汪汪的海洋。

70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拓荒期香港新文学真正崛起是在1927年以后,“五四”新文学传统传播到香港,香港的报刊开始纯粹发表新文学作品。

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香港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诞生。

《伴侣》创刊和“岛上社”创办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30年代香港新文学杂志大量涌现,其中以《红豆》月刊(1933年12月创刊)影响最大。

而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则是侣伦。

二、40年代1937年抗战爆发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内地作家和文化人避难香港,在港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如鲁迅、许地山等人来此讲学,茅盾等人来此创办杂志,从而掀起了香港第一次文学创作高潮。

具体表现在:(1)创办文艺刊物,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等。

它们大大活跃了香港文坛。

(2)以创作影响、带动本土青年作家,如侣伦、舒巷城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进步很快。

1939年3月26日,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从组织上推动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南来作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绩,如茅盾、萧红、许地山的小说,茅盾、楼适夷的散文,戴望舒、徐迟、袁水拍的诗歌,许地山、萧红的戏剧等。

这些作品大大丰富了香港的新文学。

抗战结束,1946年内战爆发后,一大批作家第二次南来,阵容比第一次更为强大,代表性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夏衍等。

他们在香港创办杂志,组织文社,开设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50-70年代小说2汇编

50-70年代小说2汇编

《三里湾》:我国第一 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特点 (P117):
首先,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其次,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和创新。 最后,是喜剧讽刺手法的创新。
山药蛋派(P118):
主要指赵树理及其创作风格影响下的马烽、西戎、孙 谦、束为、胡正等一批作家。他们的小说多取材于山 西农村生活,注重民风民俗的描写;强调文学的社会 功能,有“指导现实的意义”;坚持从生活本来面貌 出发反映现实;善于塑造中间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 主张“为农民”写作,以农民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形式 为美学目标;追求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大众化、 通俗化。由此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即“山药 蛋派”。
《铁木前传》
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最具艺术风采的作品
1、通过铁匠傅老刚与木匠黎老东的一段情感 变化历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 各阶层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以及复杂的人 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当时历史的身 影。
2、一部诗化的小说。情节单纯明净,将叙事 融入描写之中,呈现了一副副充满乡土气息的 农村生活画卷,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注重将 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特别是九 儿的心理刻画尤为细腻、精彩。
孙犁
孙犁
孙犁(1913—2001):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高 中毕业。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 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发赞誉。 1949年随军到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50年代初期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8年出版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 主席。1977年后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文革”后出 版有《芸斋小说》、《秀露集》、《尺泽集》、《老 荒集》、《陋巷集》等散文集。早期作品明净质朴, 勾勒乡土民风,继承了现代乡土小说抒情的一脉。晚 年作品由清新而入平淡,在简洁中蕴藉丰富。

1950-70年代的文学思潮

1950-70年代的文学思潮

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
• 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延座讲 话精神。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 服务。普及第一。 •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
• 4、“新民歌运动”与19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
• 1958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两结合。违 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文艺环境相对 宽松。 • 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
第二节 “文革文学”时期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 1958年,“新民歌运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 浪漫主义相结合。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对50年代 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 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 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 3、“革命样板戏” • 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 秀样板》。 •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 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 《沙家浜》 • ?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 合。
• 4、其他文体创作: • 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 • 小说:基本停滞
• 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但创 作手法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浩然、谌容、古 华、黎汝清、张抗抗等

第二章五50----70年代小说 ppt2

第二章五50----70年代小说 ppt2

③小说的叙事语言吸取了一些生动活 泼的北方方言,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和阅读的新鲜感。
三、传奇性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
1同类题材比较
《长夜》:追求“真实地”表现 “复杂”的土匪 《林海雪原》:“教育”民众和 后人 《红高粱》:张扬奔放自由的生 活状态
2成功原因
思想原因: 《林海雪原》讲述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围 剿土匪的传奇故事,故事结构、人物性格、 思想主题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理论”
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有一种“现场”式的
逼真感。
2.峻青的小说着力渲染英雄人物崇高
精神与无畏的品质,在敌我对垒中展示英 雄悲剧的命运,形成了悲壮的小说格调。
第四节 “非主流”小说
一概念:
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主流 文学、小说来说的。指的是和十 七年小说一体化创作特征相异的 小说创作。从广义上说是指十七 年中所有不符合当时官方文艺规
(一)生平与创作
周立波(1908——1979) 1946《暴风骤雨》 1959《山乡巨变》
(三)小说特点 1周立波的小说在描写乡村社会变迁的同时, 融入了更多对乡村风俗与世俗生活的描写,
使其小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2小说语言融入大量的湖南方言,追求轻松
幽默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③小说将英雄传奇故事放在深山密林、 莽莽雪原的自然环境与土匪出没、国 共纷争的社会环境中,它们为故事增 加了神秘感与传奇色彩。
四、抒情性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
(一)作者生平与创作
茹志鹃: 《静静的产院》《高高的 白杨树》。
(二)《百合花》与《山地回 忆》
1战争的背景下青年男女自然纯真的 交往是它们共同的内容,表面是“军 民鱼水情” 实则散发着人性的美好是 其共通的主题。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第一节概述1、十七年文学:1949——1966,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左倾思潮不断干扰2、建国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3、50年代前、中期,三场思想批判运动: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政治过多干预文学);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政治性围攻深入到岁胡适学术思想的前面批判),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批判胡风的三个方面:立场、态度、观点;胡风文艺理论: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处处有生活)。

4、1956.5.2,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扩大人民内部的民主和自由(2)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3)推动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判自由受其影响,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5、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6、1953.9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有积极影响,但导致十七年文学基本呈现出现实主义一元化格局,失却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7、创作流派:①“山药蛋派”:小说领域,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②“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

8、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足:(1)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被迫付出真实性缺失的代价了,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作家们被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束缚。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
是白先勇至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 说,也是一部独特的创作。 1977年开始连载,1983年出版 单行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 恋为题材的小说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聚 焦台北新公园里一群沦落少年— —“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 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 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 心路历程。
白先勇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金大奶奶》发表到赴美前夕,
是他的创作前期。这一时期的作品 主要回忆少年生活,主观色彩较浓, 较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 到美国留学,是白先勇创作的分水 岭。环境的骤变使他产生了难以排 遣的文化上的乡愁。经过两年的创 作停顿,白先勇写了一系列以留学 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自《永远的尹雪艳》开始,白先勇 的小说艺术臻于成熟的境界。
亮·太阳》、《樱子姑娘》,李辉英的《海角天涯》,张 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唐人《金陵春梦》等。 散文集有叶灵凤的《能不忆江南》,徐訏的《传薪集》, 徐速的《心窗》等。 诗集有力匡的《燕语》,何达的《洛美十友诗集》等。
.
5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香港兴起。1955年8 月,由王无邪、昆南、叶维廉等合办的诗刊《诗朵》出版。 其主要作者包括杜红、卢因、蓝子(西西)等。这是香港 现代诗人的第一次集结。1956年2月,马朗主编的《文 艺新潮》出版。这本杂志集翻译、理论和创作于一体,把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推向高潮。西西、李英豪、戴天、王无 邪、蔡炎培等一批年轻的作家都以开创性和实验性的创作 投入这股潮流。
《现代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 思潮的深刻影响,它为现代派文学在 台湾的崛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主义文学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 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 斯、吴尔芙、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品 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摘要:一、引言二、20 世纪5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三、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四、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文学多样化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五、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时代1.背景与特点2.主要作家与作品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创作。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作家作品。

二、20 世纪5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与特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

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强调典型性和阶级性。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巴金、茅盾、老舍等,代表作品有《家》、《林海雪原》、《茶馆》等。

三、20 世纪80 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1.背景与特点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人性、生存等哲学问题。

同时,寻根文学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寻找民族精神的根源。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代表作品有《废都》、《红高粱》、《活着》等。

四、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与文学多样化1.背景与特点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学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既有现实主义,也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更加关注个体命运,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2.主要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王安忆、阿城、韩寒等,代表作品有《长恨歌》、《棋王》、《三重门》等。

五、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文学与新媒体时代1.背景与特点21 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学进入了网络时代。

50-70年代小说3

50-70年代小说3
一干预生活一干预生活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以及在苏联文学中一批写真实的作品的影响促使一些作家一反建国后文学以颂歌为主调的局面大胆面对现实把目光投向党内生活和社会的阴暗面通过对官僚主义思想僵化保守意志衰退等消极现象的揭露和批判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现实主义创作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非主流的小说
与前述主流小说不同,本时期还存在着一条 “非主流文学”的创作线索。所谓“非主流文 学”,是指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 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可参考洪子诚《中 国当代文学史》P137-P138).
•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省无为县, 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抗战逃难中接触到苏联著作,开始尝 试写作。17岁时以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之后》受胡风赏识 而于文坛初露头角,自此成为三十年代七月派的主力作家。 1942年后,未满20岁的路翎进入创作高峰,创作了被邵 荃麟评价为“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 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1944年发表)及 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1945),表 现封建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建国后,因受胡风牵 连,路翎中断写作20多年。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 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揭示社会的复杂内涵, 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 多得的。
历史小说
• 60年代初,由于各种现实原因,一些作家 选择以历史人物和故事为题材创作小说, 不触及现实社会,而在历史故事取材中隐 寓作家的现实生存体验和评价。比如陈翔 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 《杜子美还家》,冯至《白发生黑丝》等。
陈翔鹤
• 陈翔鹤(1901---1969):四川重庆人。1920年 入复旦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1922-1925年参 与发起浅草社和沉钟社,开始发表作品。抗战爆 发后到成都,曾参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 都分会领导工作多年。1954年到北京,任中国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理事等职。短 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发表后影 响广泛。两篇作品都有借古喻今的意思,影射了 当时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环境,借高风亮节、正 直狂傲的古人来映照现时的知识分子,寄托了他 对现实的批判,同时也是他在感时伤世中对知识 分子如何安身立命的一种关照。1964年,作者受 到严厉批判,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a、抒情主体以“阶级”、“人民”一类 集体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表达对与当代 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 b、强烈情感宣泄与政论式观念叙说的结 合; c、长诗;排比句式的渲染、铺陈;节奏; “楼梯体”与传统对偶、排比修辞法。 4)诗人

二、小说的题材与形态
1) 地理上的转移 2)文学观 3)文学素养
三、文学规范的具体实施
1、批判运动对写作个体与个体性写作的摧 毁 2、左翼队伍内部的冲突与纯洁化 3、非主流文学 1)五十年代初期:路向转换中的“出格”与 被纠正,萧也牧与路翎
2) 1956到1957的“百花时代”:干 预现实与艺术探索
a、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 来的青年人》 b、钱谷融等人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探讨和 陆文夫等南京作家、《星星诗刊》的艺术尝试 c、1957年夏的文艺界“反右”

3、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
1)召开 2)内容 a、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b、确定各种文学力量在新的“当代文学”格局 里的实际地位与价值等级。其中,延安文学的 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践,被作为 最重要的文学经验被继承 c、文学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文学的规范化、一 体化在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3)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1、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化 1)题材的严格分类所显示的阶级背景和 公共政治生活的根本区分依据(无产阶级 的公共政治生活题材内部的行业划分) 2) 题材的价值等级 2、文体:侧重于表现“历史”的长篇与关 注、配合“现实”的短篇 3、形态、风格的单一化
三、赵树理与农村小说
1、“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1) 以赵树理、马烽、西戎等山西作家为代表的一个小说 群体。 2)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3)在写作中,强调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要 求小说对农村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消小说的艺术自足 性; 4)主张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一个具有先进思想 的农民的所见、所闻、所感; 5)在艺术表现上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

3)六十年代初的文艺调整
“大连会议”与“中间人物论”、பைடு நூலகம்题材多样 化”等 历史题材写作

第二节 诗与小说的写作
一、诗的几种体式 1、“写实”倾向与叙事诗潮流 1)以民间形式写作叙事诗,被确立为当代诗歌 写作的方向 2)叙事诗的兴盛 3)具有人物、场景、时间框架的抒情短诗:抒 情诗的叙事化 4)对少数民族民间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搜集、整 理、再创作 5)闻捷新疆组诗、《复仇的火焰》等
在文学组织机构之外,文学批评成为保证规范 的确立与实施、打击一切损害、削弱其权威地 位的思想、创作与活动的主要手段 1)文学批评的新功能:“浇花”与“锄草” 2)文学批评的标准 3)大规模的文学批判运动:文艺服务于政治和 文艺问题的政治化处理的极端表现 4)“读者”的虚拟、培养及其作用



1、40年代后期左翼作家对文学一体 化的推进
1)向全国各地宣传推广延安文艺整风所确 立的文艺新方向,高度评价和介绍解放区 文艺作品。 2)以新的文艺方向为根据,以延安文艺为 理想模式,对非解放区的文艺历史与现状、 相关理论问题加以总结、清理和重新评价, 为今后文艺的发展确立前提。
3)各种文学力量的重新划分、定位
1)作协与文联:以“党组”为权力核心 的各级作协的主要作用是对作家的文学活 动进行政治、艺术领导与控制,保证文学 规范的事实,并从人事管理上取消作家的 独立性,使之依附于国家机器。 2)各级作协、文联所办刊物成为官方发 布文艺政策、组织与推进文学运动、引导 和培养读者的阵地

3、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第十四讲 50至70年代文学
第一节、文学规范的形成与实施
一、第一次文代会与新的文学方向的 确立
四五十年代之交,社会转折推动、影响着文学 方向的转换,即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 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其具体表现为: a以延安文学为主体的左翼文学在五十年代成为 唯一合法的文学形态; b左翼文学塑造理想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 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c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d在作家生存与文学生产的各方面均出现重大改 变,形成体系化的文学规范。
2、政治抒情诗
1)诗歌普遍被政治化:题材与视角上的政治化 (直接处理政治题材,或在政治层面上处理其 他题材) 2)政治抒情诗的渊源 a、概念出现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诗题上 石方禹、邵燕翔、郭小川、贺敬之等的创作为 最初的有影响的一批作品 b、历史影响:新诗中浪漫风格的尚力、宏伟一 脉;左联诗歌;马雅科夫斯基等苏联革命诗人.
二、新的文学规范与组织管理
1、文学资源的限定 1)西方资源:以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 前苏联文学为主,在现实主义前提下对西 方文学(主要是19世纪及其前的文学)的 有限度的肯定 2)本土资源:现实主义与阶级性标尺下 的古典作家作品,左翼的新文学传统,民 间资源
2、文学组织手段:官方文学组织与 刊物

5)规范的内化: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 学规范体制,其主要功能是对作家的写作, 以及作品的流通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评 判,进而使这种监督、评判转化为作家和 读者的自我监督、自我审视,生产出切合 文学规范的“主体”。这种“主体”的被 生产,是当代文学权力结构的基础。
4、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

总体上以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 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为主:
a、标准:作家的世界观,他们对待中共 领导的革命运动与左翼文学的态度,其作 品客观具有的政治效用 b、三类作家等级:革命作家(左翼作 家)、进步作家(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 者进步自由主义作家)、反动作家 c、左翼内部的异己划分(周扬/胡风、冯 雪峰等)

2、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1)强调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主张文学从属于 政治并且影响政治。从而,相应产生对于文学 的规范化的要求,既包括规定文学“写什么”, 也限定了文学的“怎么写” 2)强调新的文化与文学的建设主体是工农兵等 无产阶级“新人”。在此指向上,现有知识分 子作家的思想改造以及与工农兵相结合便成为 当下工作的关键。这一工作是在提倡、引导与 监督、批判的两面上开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