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至70年代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协与文联:以“党组”为权力核心 的各级作协的主要作用是对作家的文学活 动进行政治、艺术领导与控制,保证文学 规范的事实,并从人事管理上取消作家的 独立性,使之依附于国家机器。 2)各级作协、文联所办刊物成为官方发 布文艺政策、组织与推进文学运动、引导 和培养读者的阵地
3、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化 1)题材的严格分类所显示的阶级背景和 公共政治生活的根本区分依据(无产阶级 的公共政治生活题材内部的行业划分) 2) 题材的价值等级 2、文体:侧重于表现“历史”的长篇与关 注、配合“现实”的短篇 3、形态、风格的单一化
三、赵树理与农村小说
1、“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1) 以赵树理、马烽、西戎等山西作家为代表的一个小说 群体。 2)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3)在写作中,强调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要 求小说对农村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消小说的艺术自足 性; 4)主张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一个具有先进思想 的农民的所见、所闻、所感; 5)在艺术表现上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
3)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a、抒情主体以“阶级”、“人民”一类 集体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表达对与当代 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 b、强烈情感宣泄与政论式观念叙说的结 合; c、长诗;排比句式的渲染、铺陈;节奏; “楼梯体”与传统对偶、排比修辞法。 4)诗人
二、小说的题材与形态
第十四讲 50至70年代文学
第一节、文学规范的形成与实施
一、第一次文代会与新的文学方向的 确立
四五十年代之交,社会转折推动、影响着文学 方向的转换,即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 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其具体表现为: a以延安文学为主体的左翼文学在五十年代成为 唯一合法的文学形态; b左翼文学塑造理想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 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c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d在作家生存与文学生产的各方面均出现重大改 变,形成体系化的文学规范。
在文学组织机构之外,文学批评成为保证规范 的确立与实施、打击一切损害、削弱其权威地 位的思想、创作与活动的主要手段 1)文学批评的新功能:“浇花”与“锄草” 2)文学批评的标准 3)大规模的文学批判运动:文艺服务于政治和 文艺问题的政治化处理的极端表现 4)“读者”的虚拟、培养及其作用
3、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
1)召开 2)内容 a、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b、确定各种文学力量在新的“当代文学”格局 里的实际地位与价值等级。其中,延安文学的 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践,被作为 最重要的文学经验被继承 c、文学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文学的规范化、一 体化在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3)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5)规范的内化: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 学规范体制,其主要功能是对作家的写作, 以及作品的流通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评 判,进而使这种监督、评判转化为作家和 读者的自我监督、自我审视,生产出切合 文学规范的“主体”。这种“主体”的被 生产,是当代文学权力结构的基础。
4、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
总体上以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 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为主:
a、标准:作家的世界观,他们对待中共 领导的革命运动与左翼文学的态度,其作 品客观具有的政治效用 b、三类作家等级:革命作家(左翼作 家)、进步作家(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 者进步自由主义作家)、反动作家 c、左翼内部的异己划分(周扬/胡风、冯 雪峰等)
2、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1)强调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主张文学从属于 政治并且影响政治。从而,相应产生对于文学 的规范化的要求,既包括规定文学“写什么”, 也限定了文学的“怎么写” 2)强调新的文化与文学的建设主体是工农兵等 无产阶级“新人”。在此指向上,现有知识分 子作家的思想改造以及与工农兵相结合便成为 当下工作的关键。这一工作是在提倡、引导与 监督、批判的两面上开展的。
1) 地理上的转移 2)文学观 3)文学素养
三、文学规范的具体实施
1、批判运动对写作个体与个体性写作的摧 毁 2、左翼队伍内部的冲突与纯洁化 3、非主流文学 1)五十年代初期:路向转换中的“出格”与 被纠正,萧也牧与路翎
2) 1956到1957的“百花时代”:干 预现实与艺术探索
a、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 来的青年人》 b、钱谷融等人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探讨和 陆文夫等南京作家、《星星诗刊》的艺术尝试 c、1957年夏的文艺界“反右”
1、40年代后期左翼作家对文学一体 化的推进
1)向全国各地宣传推广延安文艺整风所确 立的文艺新方向,高度评价和介绍解放区 文艺作品。 2)以新的文艺方向为根据,以延安文艺为 理想模式,对非解放区的文艺历史与现状、 相关理论问题加以总结、清理和重新评价, 为今后文艺的发展确立前提。
3)各种文学力量的重新划分、定位
3)六十年代初的文艺调整
“大连会议”与“中间人物论”、“题材多样 化”等 历史题材写作
第二节 诗与小说的写作
一、诗的几种体式 1、“写实”倾向与叙事诗潮流 1)以民间形式写作叙事诗,被确立为当代诗歌 写作的方向 2)叙事诗的兴盛 3)具有人物、场景、时间框架的抒情短诗:抒 情诗的叙事化 4)对少数民族民间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搜集、整 理、再创作 5)闻捷新疆组诗、《复仇的火焰》等
2、政治抒情诗
1)诗歌普遍被政治化:题材与视角上的政治化 (直接处理政治题材,或在政治层面上处理其 他题材) 2)政治抒情诗的渊源 a、概念出现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诗题上 石方禹、邵燕翔、郭小川、贺敬之等的创作为 最初的有影响的一批作品 b、历史影响:新诗中浪漫风格的尚力、宏伟一 脉;左联诗歌;马雅科夫斯基等苏联革命诗人.
二、新的文ຫໍສະໝຸດ Baidu规范与组织管理
1、文学资源的限定 1)西方资源:以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 前苏联文学为主,在现实主义前提下对西 方文学(主要是19世纪及其前的文学)的 有限度的肯定 2)本土资源:现实主义与阶级性标尺下 的古典作家作品,左翼的新文学传统,民 间资源
2、文学组织手段:官方文学组织与 刊物
3、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化 1)题材的严格分类所显示的阶级背景和 公共政治生活的根本区分依据(无产阶级 的公共政治生活题材内部的行业划分) 2) 题材的价值等级 2、文体:侧重于表现“历史”的长篇与关 注、配合“现实”的短篇 3、形态、风格的单一化
三、赵树理与农村小说
1、“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1) 以赵树理、马烽、西戎等山西作家为代表的一个小说 群体。 2)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3)在写作中,强调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要 求小说对农村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消小说的艺术自足 性; 4)主张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一个具有先进思想 的农民的所见、所闻、所感; 5)在艺术表现上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
3)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a、抒情主体以“阶级”、“人民”一类 集体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表达对与当代 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 b、强烈情感宣泄与政论式观念叙说的结 合; c、长诗;排比句式的渲染、铺陈;节奏; “楼梯体”与传统对偶、排比修辞法。 4)诗人
二、小说的题材与形态
第十四讲 50至70年代文学
第一节、文学规范的形成与实施
一、第一次文代会与新的文学方向的 确立
四五十年代之交,社会转折推动、影响着文学 方向的转换,即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 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其具体表现为: a以延安文学为主体的左翼文学在五十年代成为 唯一合法的文学形态; b左翼文学塑造理想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 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c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d在作家生存与文学生产的各方面均出现重大改 变,形成体系化的文学规范。
在文学组织机构之外,文学批评成为保证规范 的确立与实施、打击一切损害、削弱其权威地 位的思想、创作与活动的主要手段 1)文学批评的新功能:“浇花”与“锄草” 2)文学批评的标准 3)大规模的文学批判运动:文艺服务于政治和 文艺问题的政治化处理的极端表现 4)“读者”的虚拟、培养及其作用
3、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
1)召开 2)内容 a、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b、确定各种文学力量在新的“当代文学”格局 里的实际地位与价值等级。其中,延安文学的 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践,被作为 最重要的文学经验被继承 c、文学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文学的规范化、一 体化在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3)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5)规范的内化: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 学规范体制,其主要功能是对作家的写作, 以及作品的流通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评 判,进而使这种监督、评判转化为作家和 读者的自我监督、自我审视,生产出切合 文学规范的“主体”。这种“主体”的被 生产,是当代文学权力结构的基础。
4、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
总体上以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 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为主:
a、标准:作家的世界观,他们对待中共 领导的革命运动与左翼文学的态度,其作 品客观具有的政治效用 b、三类作家等级:革命作家(左翼作 家)、进步作家(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 者进步自由主义作家)、反动作家 c、左翼内部的异己划分(周扬/胡风、冯 雪峰等)
2、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1)强调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主张文学从属于 政治并且影响政治。从而,相应产生对于文学 的规范化的要求,既包括规定文学“写什么”, 也限定了文学的“怎么写” 2)强调新的文化与文学的建设主体是工农兵等 无产阶级“新人”。在此指向上,现有知识分 子作家的思想改造以及与工农兵相结合便成为 当下工作的关键。这一工作是在提倡、引导与 监督、批判的两面上开展的。
1) 地理上的转移 2)文学观 3)文学素养
三、文学规范的具体实施
1、批判运动对写作个体与个体性写作的摧 毁 2、左翼队伍内部的冲突与纯洁化 3、非主流文学 1)五十年代初期:路向转换中的“出格”与 被纠正,萧也牧与路翎
2) 1956到1957的“百花时代”:干 预现实与艺术探索
a、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 来的青年人》 b、钱谷融等人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探讨和 陆文夫等南京作家、《星星诗刊》的艺术尝试 c、1957年夏的文艺界“反右”
1、40年代后期左翼作家对文学一体 化的推进
1)向全国各地宣传推广延安文艺整风所确 立的文艺新方向,高度评价和介绍解放区 文艺作品。 2)以新的文艺方向为根据,以延安文艺为 理想模式,对非解放区的文艺历史与现状、 相关理论问题加以总结、清理和重新评价, 为今后文艺的发展确立前提。
3)各种文学力量的重新划分、定位
3)六十年代初的文艺调整
“大连会议”与“中间人物论”、“题材多样 化”等 历史题材写作
第二节 诗与小说的写作
一、诗的几种体式 1、“写实”倾向与叙事诗潮流 1)以民间形式写作叙事诗,被确立为当代诗歌 写作的方向 2)叙事诗的兴盛 3)具有人物、场景、时间框架的抒情短诗:抒 情诗的叙事化 4)对少数民族民间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搜集、整 理、再创作 5)闻捷新疆组诗、《复仇的火焰》等
2、政治抒情诗
1)诗歌普遍被政治化:题材与视角上的政治化 (直接处理政治题材,或在政治层面上处理其 他题材) 2)政治抒情诗的渊源 a、概念出现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诗题上 石方禹、邵燕翔、郭小川、贺敬之等的创作为 最初的有影响的一批作品 b、历史影响:新诗中浪漫风格的尚力、宏伟一 脉;左联诗歌;马雅科夫斯基等苏联革命诗人.
二、新的文ຫໍສະໝຸດ Baidu规范与组织管理
1、文学资源的限定 1)西方资源:以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 前苏联文学为主,在现实主义前提下对西 方文学(主要是19世纪及其前的文学)的 有限度的肯定 2)本土资源:现实主义与阶级性标尺下 的古典作家作品,左翼的新文学传统,民 间资源
2、文学组织手段:官方文学组织与 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