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da939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f.png)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场所,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市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市民健康,制定了以下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合理。
垃圾中转站应选址在城市边缘或者郊区,远离居民区、商业区和风景名胜区,避免对周边环境和市民生活造成影响。
选址时要考虑到交通便利、环境容忍度、卫生防护等因素,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和人群造成危害。
二、建筑规划。
垃圾中转站建筑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标准,建筑面积、高度、布局等均需符合相关规定。
建筑外观要美观大方,符合环保理念,同时要考虑到垃圾运输车辆的进出和垃圾堆放的便利性。
三、设施设备。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包括垃圾收集、分类、转运等设备,确保垃圾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和分类。
同时,中转站应设有垃圾消毒、除臭设备,保障环境卫生和市民健康。
四、环境保护。
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垃圾渗滤液收集和处理设施,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同时,中转站周边应设有绿化带和防尘设施,减少垃圾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五、安全防护。
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包括防火、防爆、防渗、防尘等设备,确保垃圾处理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环境和人群造成安全隐患。
六、管理制度。
垃圾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处理等全过程管理,确保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
同时,中转站应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设施设备检查和维护,保障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七、宣传教育。
垃圾中转站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市民正确处理垃圾,提高垃圾分类和减量意识。
同时,中转站应定期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总之,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市民生活质量,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保障环境卫生和市民健康。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重视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强管理和监督,共同营造洁净、美丽的城市环境。
垃圾中转站设计说明
![垃圾中转站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5c431c7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2.png)
垃圾中转站设计说明一、垃圾中转站的位置选择垃圾中转站的位置应在市区附近,方便垃圾的收集和转运。
同时,要尽量远离居民区,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另外,还应与城市道路网相连,便于垃圾车辆的进出和交通运输。
在选择位置时,还需考虑到环保因素,尽量避免对水源、土壤和空气质量等造成污染。
二、垃圾中转站的建筑设计1.垃圾中转站的总体规划应合理,包括适当的建筑面积和空间布局。
建筑面积应根据垃圾处理量和垃圾车辆的数量确定,以保证垃圾的顺利转运和处理。
空间布局上应考虑到垃圾的分类、贮存和转运等需求,设置相应的功能区域。
2.垃圾中转站的建筑材料应选用环保、耐用的材料,例如钢结构、混凝土等。
建筑外墙应采用耐腐蚀的材料,并进行防水、防火等处理,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垃圾中转站的内部设置应科学合理。
首先,需要设置垃圾接收区,方便垃圾车辆将垃圾倾倒进中转站。
其次,需要设置垃圾分类区,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不同分类区域,便于将垃圾进行分类存放。
此外,还应设置贮存区和转运区,方便垃圾的贮存和装车转运。
4.垃圾中转站的通风、照明和消防设施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通风系统应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异味和有害气体的滞留。
照明设施应充足,以确保工作人员在夜间或光线不足时能够正常操作。
消防设施应完备,包括消防疏散通道、灭火器、喷淋系统等,以确保垃圾中转站的消防安全。
三、垃圾中转站的设备配置1.垃圾中转站需要配备垃圾车辆转运设备,包括固定式卸料台、移动式卸料台等。
这些设备可以使垃圾车辆安全卸载垃圾,并将垃圾转移到中转站的相应区域。
2.垃圾中转站还需要配备垃圾的分类设备和垃圾压缩设备。
分类设备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分拣,减少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量。
垃圾压缩设备可以将垃圾进行压缩,减少垃圾的体积,提高垃圾转运的效率。
3.垃圾中转站还需要配备垃圾处理设备,包括固体垃圾处理设备和有害垃圾处理设备等。
固体垃圾处理设备可以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例如进行堆肥、沼气发酵等。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de987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14.png)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环节,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规范。
垃圾中转站应选择在城市边缘或者人口稀少的地区建设,远离居民区和风景名胜区。
选址时应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确保垃圾中转站不会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建筑规范。
垃圾中转站的建筑应符合环保要求,采用防臭、防尘、防渗透等设计,确保垃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建筑结构要牢固耐用,能够承受大量垃圾的存放和转运,并配备相应的通风设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
三、设施设备规范。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垃圾分类、垃圾压缩、垃圾清洁等设施设备,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同时,应配备安全防护设施,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设施设备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达到节能减排的标准。
四、管理规范。
垃圾中转站的管理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垃圾中转站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
五、环境保护规范。
垃圾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垃圾中转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定期清洁、定点投放等。
同时,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周边环境的卫生和美观。
六、社会监督规范。
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运营应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居民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垃圾中转站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同时,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垃圾处理的认识和参与度,共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
综上所述,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涉及到选址规范、建筑规范、设施设备规范、管理规范、环境保护规范和社会监督规范等多个方面,只有严格执行这些规范,才能保障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城市环境卫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0447f3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f.png)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城市垃圾转运站作为垃圾收集和运输的关键环节,其设计规范对于有效、高效地处理城市垃圾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空间规划、设备设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
一、空间规划城市垃圾转运站的空间规划应充分考虑垃圾的分类、集中装卸和运输等环节的需求。
首先,应根据城市垃圾的产量和种类合理规划转运站的面积和布局。
转运站应具备独立进出口,方便垃圾车辆的进出;同时,应设立分类垃圾堆放区域,确保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应设置垃圾堆放场地和设备清洗区域,以确保转运站的卫生和整洁。
二、设备设置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备设置应满足高效、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首先,应配备适当数量的垃圾箱和容器,以便垃圾的分类、存放和运输;其次,应配置高效的垃圾压缩设备,以便减少垃圾体积,提高运输效率;此外,还应安装通风设备和污水处理设备,以确保转运站的空气和水质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三、道路设计城市垃圾转运站的道路设计应考虑垃圾车辆的进出和转运过程的顺畅。
首先,应确保转运站附近的道路宽度和强度能够满足垃圾车辆的通行需求;其次,应合理设置进出站口和交通引导标识,方便垃圾车辆的进出和顺利行驶;此外,还应规划转运站周边道路的排水系统,以防止雨水对转运站运营的影响。
四、环境保护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应注重环保要求,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首先,应合理设置转运站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减少噪音和异味对周边居民的干扰;其次,应采取有效的垃圾处理措施,如选用封闭式垃圾容器和高效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减少垃圾和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管护,确保转运站的运营符合环保标准。
综上所述,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应从空间规划、设备设置、道路设计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考虑,以确保垃圾的高效处理和环境的良好保护。
随着城市垃圾问题的不断加剧,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以适应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需求。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aec301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e.png)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规范⽣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程的规划、设计、施⼯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验收除应执⾏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及规模2.1选址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
4满⾜供⽔、供电、污⽔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l⽴交桥或平交路⼝旁。
2⼤型商场、影剧院出⼈⼝等繁华地段。
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及形式进⾏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常⽣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2.2.1转运站的设计⽇转运垃圾能⼒,可按其规模划分为⼤、中、⼩型三⼤类型,或Ⅰ、Ⅱ、Ⅲ、Ⅳ、Ⅴ五⼩类。
表 2.2.1转运站主要⽤地指标注:1表内⽤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地。
2⽤地⾯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的市政绿地和园林⽤地。
3及相邻建筑间隔⾃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型⽔⾯的城市⽣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类含上下限值。
2.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定的时间和⼀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井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2.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2.2.4转运站的设计规摸可按下式计算:Q D=K s·Q c(2.2.4)式中Q D—转运站设计规模(⽇转运量),t/d;K s—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Q c—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实测值时,可取 1.3~1.5。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90688b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9.png)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为了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法令,制定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他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在设计时,应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除执行本规范外,转运站的设计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并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公式计算:Q=δnq/1000.其中,Q为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为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为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δ为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转运站的服务半径应根据收集垃圾的方式确定。
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第三章建筑和环境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
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 CJJ47—1991
![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 CJJ47—1991](https://img.taocdn.com/s3/m/60f3e9c5bb4cf7ec4afed0c7.png)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δ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1b5cf93a5e9856a5712603a.png)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选址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l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
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规模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表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与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n 、山、w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i类含上下限值。
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井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转运站的设计规摸可按下式计算:Q D = K s •Q c式中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Ks —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 / d ;Qc —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QC= { n • q/ 1 000 }式中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q —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g/ (人• 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城市垃圾中转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中转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804dd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5.png)
城市垃圾中转站设计规范城市垃圾中转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垃圾分类、转运和处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合理的垃圾中转站设计规范能够保证垃圾分类和转运的高效性,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下面是一个城市垃圾中转站设计规范的详细说明和要求。
一、垃圾中转站的选址1.垃圾中转站应该位于城市垃圾产生源附近,且离居民区较远,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中转站应尽可能选择平坦地形,方便垃圾车辆进出和垃圾的存放和处理。
3.垃圾中转站应远离市中心,避免对城市的景观和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垃圾中转站的建筑设计1.建筑面积和容量应根据城市垃圾产量和分类情况合理确定,同时预留一定的扩建空间。
2.建筑结构应坚固耐用,且具有防火、防震等特性,以确保垃圾中转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建筑外观应简洁大方,能够融入周围环境,不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影响。
4.垃圾中转站应该设有适当的通风系统和污水处理设备,以确保垃圾的存放和处理过程不产生异味和环境污染。
5.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合适的进出口通道和车辆停车场,方便垃圾车辆的进出和垃圾的装卸。
三、垃圾中转站设施的设置1.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合适的分类设施,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等分类区域,以方便后续的处理和转运。
2.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储存设施,用于暂存垃圾,避免因垃圾处理厂或填埋场的运营问题导致无法及时运输垃圾。
3.垃圾中转站应设有适当的处理设施,包括压缩设备、粉碎设备和焚烧设备等,以方便垃圾的压缩和处理。
4.垃圾中转站应设有相应的监控设备和防护措施,以确保垃圾的安全和设施的正常运行。
5.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必要的办公和休息设施,以方便中转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四、垃圾中转站的运营管理1.垃圾中转站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或部门进行监管和管理,包括垃圾的分类、转运和处置等工作。
2.垃圾中转站应定期进行垃圾的清运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以确保中转站的正常运行。
3.垃圾中转站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范,以确保工作人员和垃圾车辆的安全。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ffeb1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7.png)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环节,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建设标准。
一、选址标准。
1. 选址应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等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水源地,距离居民区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安全距离要求。
2. 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便于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减少交通拥堵和噪音污染。
二、建筑标准。
1. 中转站建筑应符合国家建筑规范,具备必要的防火、防爆和防污染设施。
2. 建筑结构稳固,设有必要的通风、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垃圾中转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三、设备标准。
1. 中转站应配备垃圾分类、压缩、装载等设备,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占地面积。
2. 设备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减少噪音和挥发性有害气体的排放,保障周边环境卫生。
四、运营管理标准。
1. 中转站应设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垃圾分类、装载、清洁等工作,保障中转站的正常运行。
2. 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
五、环境保护标准。
1. 中转站周边应建立绿化带,减少垃圾中转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升周边环境质量。
2. 中转站应建立垃圾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六、监测标准。
1. 中转站应安装垃圾处理过程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确保排放达标。
2. 定期对中转站进行环境监测,保障中转站周边环境卫生。
七、应急预案标准。
1. 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应急预案应包括垃圾中转站关闭、紧急排放处理、周边居民疏散等内容,确保环境安全。
以上即为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希望各地在建设垃圾中转站时能够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进行,确保垃圾中转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为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c68a3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b.png)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一、总体要求1. 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确定转运站的选址,充分考虑运输距离、周边居民区域、环境影响等因素。
2. 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关建筑法规和标准。
建筑材料和施工必须符合环保要求。
3. 将垃圾转运站设计为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畅通、操作方便的立体化场所,以提高工作效率。
4. 垃圾转运站应有完善的安全设施、消防系统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
二、基础设施要求1. 占地面积应根据城市垃圾处理量确定,以确保充分容纳垃圾转运站所需设备和活动区域。
2. 道路、车道和停车位应设计合理,满足垃圾车辆进出站点和转运操作的需要。
3. 垃圾平台和装卸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安全、高效地进行垃圾的装卸工作。
4. 运输车辆的停放区域应设有充电设施和维修设备,以确保垃圾车辆的正常运行。
三、垃圾分拣和贮存要求1. 设计分拣区域应根据垃圾分类要求合理划分,以提高垃圾分类的效果和提取可回收物的便利性。
2. 应设置有室内贮存库房,分别储存可回收物、湿垃圾和干垃圾等。
3. 贮存区域应具备防火、防爆和防臭等性能,确保垃圾贮存期间不会对环境和居民产生负面影响。
四、设备要求1. 应设立垃圾碾压机和压缩机等设备,以减少垃圾体积,提高运输效率。
2. 应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和噪音控制设备,有效控制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气味和噪音污染。
3. 垃圾转运站应有垃圾分类和运输设备,提供垃圾分类和转运的便利。
五、环境保护要求1. 垃圾转运站周边应设有绿化带或围墙,充分阻隔垃圾转运站与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垃圾转运站应设有垃圾渗滤液和废气处理设备,以减少对土壤和大气的污染。
3. 应设有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六、安全管理要求1. 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规定垃圾转运站的安全操作流程。
2.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垃圾转运站的安全运营。
3. 设置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隐患。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73d42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a.png)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方案1.地理位置选择:转运站的地理位置应考虑到城市垃圾生成源的分布情况,避免距离垃圾生成源过远造成运输成本过高。
同时,转运站周边应远离居民区、商业区等敏感区域,尽量减少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
2.土地面积规划:转运站的土地面积应根据垃圾产生量的预估进行规划,充分考虑未来的扩展需求。
一般来说,转运站包括垃圾暂存区、处理区、车辆进出通道等功能区域,应合理划分土地面积,并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3.设施构造:转运站应包括垃圾暂存区、垃圾处理区、车辆进出通道、办公用房等设施。
垃圾暂存区和垃圾处理区应合理设置,并考虑到垃圾分类处理的需求。
垃圾暂存区设有合适的储存设备,如密封垃圾容器和集装箱,以保证垃圾的密封性和卫生性。
同时,车辆进出通道要宽敞,以便快速、高效地将垃圾转运出站。
4.污水和气体处理设施:转运站应设置污水和气体处理设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垃圾暂存区和垃圾处理区产生的污水,应设置合适的处理系统,如沉淀池、生物处理池等,以保证水质合格后排放。
对于产生的气体,如臭味和有害气体,应设置合适的防护设施,如密闭罩、气体净化设备等,以防止对周边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
5.安全设施:转运站应设置合适的安全设施,确保工作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例如,应设置防火墙、疏散通道、消防设备等,以应对可能的事故和火灾。
同时,工作人员应配备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以保障其健康和安全。
6.环境美化:转运站周边环境应进行美化,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视觉和噪音影响。
可以通过种植绿化植物、设置屏障等方式来减轻垃圾转运站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总之,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方案应考虑到垃圾转运的高效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在土地面积规划、设施构造、污水和气体处理、安全设施以及环境美化等方面,合理设计和适当配置各种设施,以确保垃圾的密封、储存和转运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不良影响。
1垃圾转运站建设管理指导规范
![1垃圾转运站建设管理指导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8fdc05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b.png)
垃圾转运站建设管理指导规范一、项目策划生成1、垃圾转运站项目应在“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上开展项目策划生成工作,通过空间协调及建设条件集成,完成策划生成,规划部门应将策划生成结果在属地政府网站、报纸和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小于5个工作日。
2、选址应符合选址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规划规范》(GB50337)、《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47-2016)等相关行业技术规范要求。
在有条件区域,应尽可能避让大型集中居住区和医院、学校。
3、对既有选址规划超过2年的,建设单位应在属地政府网站、报纸和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对新规划选址的,应按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进行科学比选,建设单位应将比选结果在属地政府网站、报纸和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二、公众参与1、应遵循《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令部令第4号)的原则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表》(生态环境部48号令)规定内容进行调查。
2、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张贴科普海报、举办科普讲座或者通过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途径,向公众宣传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关的科学知识,加强与公众互动。
3、公众质疑性意见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预测结论、环境保护措施或者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召开公众座谈会或者听证会。
应当邀请在环境方面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众代表参加。
4、公众质疑性意见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专业技术方法、导则、理论等方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三、环保标准1、垃圾转运站项目应按照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在项目开工前取得区(市)县环保局的批复。
2、原则上应编制公众参与调查专题报告,调查范围1000米。
3、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标准;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直接排入环境的执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311-2016),渗滤液排放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标准;固体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0cf1a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4.png)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设施,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距离主要交通干道不得超过500米。
2. 垃圾中转站选址应考虑周边环境,避免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二、建筑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建筑面积应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建筑结构稳固,符合城市建筑设计规范。
2. 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三、设备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垃圾分类、压缩、转运等设备,确保垃圾处理效率。
2.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消防设备,确保设施安全。
四、管理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垃圾处理和设施维护。
2. 垃圾中转站应定期进行设施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五、环保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垃圾收集桶和垃圾分类指导标识,引导市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2. 垃圾中转站应定期清理周边环境,保持周边环境整洁。
六、安全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安全警示标识,确保市民和工作人员安全。
2. 垃圾中转站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
七、卫生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卫生设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卫生条件。
2. 垃圾中转站应定期进行卫生清洁,确保环境卫生。
总之,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是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
各地应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进行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为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e4d9767f111f18582d05a41.png)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得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得方针、政策与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得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得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得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得有关标准得规定。
第二章选址与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得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得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得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得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得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得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得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得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得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δnq/1000式中Q——转运站得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得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得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得地方取低值;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与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得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得服务半径: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得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得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城市垃圾中转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中转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35e72ad1a37f111f1855b43.png)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8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6)城科字第263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主编的《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47—91,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环境卫生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局管理,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δ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2f0fb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18.png)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一、设计原则:1.功能性:垃圾转运站应包括垃圾临时存放区、转运设备区、清洗设备区和办公管理区等功能区域,以确保垃圾收集和运输过程的高效和顺畅。
2.环保性:垃圾转运站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噪音和恶臭排放,并实施相应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安全性:垃圾转运站的设计应考虑安全因素,包括防火、防爆、防滑等,确保员工和设备的安全。
二、功能区划:1.垃圾临时存放区:-应设计合理的存放容量,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
-应设置防臭、防蚊、防鼠等设施,保持周边环境卫生。
-应合理分隔不同类别的垃圾,便于分类处理。
2.转运设备区:-应有足够的转运设备和容器,以确保转运过程的高效运行。
-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和可靠的工作状态。
3.清洗设备区:-应有足够的清洗设备,用于垃圾容器的清洗和消毒。
-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清洗效果和卫生要求。
4.办公管理区:-应设置办公室、会议室和休息室等功能区域,为转运站的管理和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和休息条件。
三、环保设计:1.噪音控制:-应采用隔音墙或隔音设备,减少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噪音源设备应采用低噪音技术,并定期维护和保养。
2.恶臭控制:-应采用有效的排风系统,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恶臭物质及时排出,确保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应定期清理和消毒垃圾转运设备和容器,减少恶臭物质的产生。
3.废水处理:-应设置合适的废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确保排放达标。
4.废气处理:-应设置废气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减少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
5.固体废物处理:-应设置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安全设计:1.防火设施:-应设置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等,以应对突发火灾。
-应设置合理的消防通道,确保人员疏散的顺畅。
2.防爆措施:-应针对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物品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确保转运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垃圾转运站规范
![垃圾转运站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f1b6362783e0912a2162a3c.png)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8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6)城科字第263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主编的《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47—91,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环境卫生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局管理,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δ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
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
第一节选址
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
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
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
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
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
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第2.2.5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第三章建筑和环境
第3.0.1条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
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3.0.2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的要求。
第3.0.3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设计和外部装修应与周围居民住房、公共建筑物以及环境相协调。
第3.0.4条转运站内建筑物室外装修宜采用水刷石、中级涂料、普通贴面材料等。
第3.0.5条转运车间室内地面及墙面、顶棚等表面应平整、光滑。
第3.0.6条转运站内建筑物门窗,宜采用钢门、钢窗或木门、木窗,临街的小型转运站宜采用卷帘门等。
第3.0.7条大、中型转运站内应绿化,绿化面积应符合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
第3.0.8条大、中型转运站内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应设污水处理设施。
第3.0.9条转运站的采暖、通讯、噪声和消防的标准应符合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3.0.10条转运站应根据需要设置避雷措施。
第四章设备和设施
第一节设备及其布置
第4.1.1条转运站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采用不同方式和设备将垃圾装载到运输车辆或船舶上。
第4.1.2条转运站的设备数量应根据转运量确定。
第4.1.3条为调节转运站的工作效率与车辆调用频率之间的关系,应根据需要设置垃圾贮存槽。
第4.1.4条放置集装箱地坑的深度应保证集装箱上缘与室内地坪齐平或不高于室内地坪5cm,集装箱外壁与坑壁之间应保持15~20cm的距离
,并应设置定位装置。
第4.1.5条集装箱应与垃圾运输车的载重量及车箱相匹配。
第4.1.6条集装箱的数量,应根据垃圾贮存时间、清运周期及备用量等因素确定。
地坑式转运站其集装箱的数量不宜少于地坑数的2倍。
第4.1.7条采用起重设备的转运站,应采用电动起重设备。
第4.1.8条转运站宜设置垃圾压缩机械。
第4.1.9条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相邻设备间净距:
考虑人行时,其宽度不小于1.2cm;
考虑车行时,其宽度应根据运输车通过的实际需要确定。
二、集装箱式垃圾转运站内应留出周转集装箱停放的位置,并应在其周围设置宽度不小于0.7m的通道。
三、转运站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2m。
第4.1.10条转运站转运车间室内高度应不小于设备最大伸展高度。
当采用起重设备时,应保持吊起物底部与吊运所越过的物体顶部之间有
0.5m以上的净距。
第4.1.11条大、中型转运站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运输车辆。
第4.1.12条运输车辆的配置数量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M——运输车辆数量;
Q——日转运量(t/d);
W——运输车载重量(t);
u——每部车日转运次数;
η——备用车系数,取1.2。
u=T/t
式中T——额定日运输时间;
t——一次作业时间。
第4.1.13条水路垃圾转运站应采取专用码头的方式,并应满足水位变动的要求。
第4.1.14条水路垃圾转运站应设有固定垃圾运输船的设备、垃圾装卸设备和防止垃圾散落在水中的设施。
第4.1.15条运输机车及船舶数量应根据运转量及运输机车、船舶载重量及一次作业时间确定。
第二节设施
第4.2.1条大、中型转运站应设置垃圾称重装置。
第4.2.2条转运站应设置杀虫灭害装置,转运车间内应设置除尘除臭装置。
第4.2.3条转运站应设置供控制作业用的操作室或操作台。
操作室或操作台应设在高处或安全的地方。
大、中型转运站还应在操作室或操
作台内设监控系统。
第4.2.4条转运站应设供工人值班、更衣或存放工具、资料的附属用房。
大、中型转运站还应设置办公、宿舍、食堂等工作、生活设施。
其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的规定。
第4.2.5条大、中型转运站宜设置洗车台及检修车台、停车场、加油站等设施。
第4.2.6条转运站应配备应急电源,并应考虑相应的机房。
第4.2.7条转运站内应设置电话或其它通讯设施。
第4.2.8条铁路及水路运输转运站内必须设置与铁路系统及航道系统相衔接的调度通讯、信号系统。
第4.2.9条转运站应设置排除站内积水的设施。
附录一本规范术语解释
序号术语名称
曾用术语
名称
解释
1 2 3 4 5 公路运输垃圾
转运站
铁路运输垃圾
转运站
水路运输垃圾
转运站
气化率
垃圾压缩机
采用公路运输作为转运方式的垃圾转运站
采用铁路运输作为转运方式的垃圾转运站
采用水路运输作为转运方式的垃圾转运站
气化率是指城市居民用燃料中燃气的使用
百分率
将垃圾压缩并推入运输车辆上的设备
附录二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它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或规定)”。
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执行的
写法为:“可参照……的要求(或规定)”。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杨军磐、王炳礼。